首页 > 文章中心 >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方案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方案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方案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退耕还林;问题;对策

退耕还林工程从2000年在毕节开始试点,至2002年全面铺开。截至2007年底,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9.6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7.2万公顷,荒山造林12.4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帮助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历史机遇,32.2万农户从中受益,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9.6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7.23万公顷,荒山造林11.17万公顷,封山育林1.2万公顷。全区退耕还林总投资高达15.37亿元。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加速了全市造林绿化的步伐。从2002年到2005年连续4年全市年均造林任务突破了4.33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占全市造林总面积的94.56%。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使毕节试验区的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上升,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28.42%提高到2007年35.92%,每年以1.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同时,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据贵州省对10个县的退耕还林效益定位监测,全省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前的每平方公里3325吨,减少到每平方公里739吨,下降了78%。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全区8县(市)243个乡(镇、办事处)1983个村,31.19万农民从中受益。凡是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农民,不仅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得到了现金补助,而且还能腾出富余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开辟新的增收渠道。据统计,退耕农户平均获得补助4425元。全市外出务工人数129余万人,务工收入25亿元,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工程实施,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遏制生态灾难、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人民对美化生活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参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高涨,全市有意愿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几乎达到100%。

近年来,毕节市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阶段必须进一步针对新的问题与情况,采取相应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以推进退耕还林的顺利开展。

1. 2002―2008退耕还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退耕还林目的认识不足,规划和计划不当

退耕还林主要是针对西部的生态改造,国家对退耕者实行粮食、现金、种苗费等方式的补助,通过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达到使其退耕还林的目的,既是“以粮食换生态”,也是对人民既得利益的补偿。但由于规划和计划不当,造成财政补助经费短缺,补偿不能够及时兑现。

1.2对退耕还林政策把握不准,造林质量不高

一是生态条件恶劣,种苗量不足或质量不优,加之“有人栽,无人管”,林粮间作,管护粗放,致使林木成活率不高;二是在部分退耕地区,农民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还林时经济林、生态林比例不合理,造成经济林比例偏高,难以实现生态目标。

1.3配套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损害了农民权益

基层管理不规范,补助兑现环节出现了违法违纪现象。一是补助粮以次充好,质量不合格;二是退耕还林资金管理不严,存在弄虚作假、虚报“造林实绩”冒领补助金现象,发生截留、挪用、挤占、套取和贪污行为,影响了工程建设,不利于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

1.4不注意发展后续产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关系,不注重通过发展后续产业解决长远生计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若不能统筹考虑和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实际问题,只重眼前的补助,要想“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则是一句空话。因此,要保障退耕还林成果,必须以人为本,将农民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结合,将生态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2.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

毕节市2014年省级退耕还林11万亩,其中赫章县5万亩、大方县3万亩、纳雍县2万亩、威宁县1万库存亩。工程重点围绕城市、景区周围、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重要河流两岸、重要水库周边等地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陡耕地进行布局和建设,打造经果林产业带、生态经济长廊。充分利用本次新一轮退耕还林摸底调查成果,严格限定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25度以上的非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坡改梯耕地。

3.对策

3.1 做好规划设计及建设模式场预测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调查研究、编制规划方案,做好作业设计。林种树种设计上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再限定生态林和经济林比例,品种由农户自己决定。但要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和立地条件,适地适树适种源,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采取退耕地经济林经营模式、林草结合模式、林茶结合模式、林菜结合模式、林药结合等模式,大力发展名特优等经济林木。

3.2 严把整地质量关

要根据不同的造林类型确定不同的整地方式和规格要求,整地不合格的不得实施造林,陡坡地造林要注重水土保持。

3.3 严把种苗质量关

要严格按照“定点采种(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的要求,严把种苗质量关,大力推行良种壮苗,真正做到品种清楚、种源清楚、去向清楚,防止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以假乱真等坑农现象发生,确保造林苗木合格率达到100%。

3.4严把栽植质量关

栽植要做好技术培训和指导,统一栽植技术,严格按照“先整地、后植苗”的程序进行,整地不合格不得植苗。

3.5 严把抚育管护关

切实运用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管护组织和制度,抽好建后管护,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3.6 严把检查验收关

营造林任务完成的,县区林业局要全面自查,市林业局将适时进行抽查,并将有关情况及时通报。

3.7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退耕还林档案不仅是工程评价的基础,也是政策兑现的可靠依据。档案内容包括年度实施方案、作业设计说明书、竣工小丘一览表、退耕农户一览表、竣工验收书。农户档案包括申请书、合同书、检查验收卡、农户分户卡、林权证。

3.8 做好法律宣传工作。

知法、懂法是守法的前提,要宣传普及《退耕还林条例》《森林法》等法规,加强全社会的林业法制教育,让干部群众真正懂得退耕还林的最根本目的是要恢复生态的多样性和综合平衡,这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引导人民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为退耕还林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使其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以便更好地依法行政、执法守法护法。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方案范文第2篇

东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东乡县2021年撂荒地专项整治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相关单位:

《东乡县2021年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东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4月25日

 

东乡县2021年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耕地保护不断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但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一些乡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耕地质量下降,给我县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一定影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甘肃省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充分挖掘保供潜力,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充分认识确保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摸清撂荒地存量,坚决遏制撂荒地增量,坚持科学谋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二、重点工作

(一)全面摸清各类耕地利用及撂荒地底数。开展全面排查。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要发挥各自优势,共享信息资源,开展确权承包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上栽植果树苗木、挖塘养鱼、围湖造景、非法取土造成耕作层破坏和撂荒情况的排查。要做到一户一户查,一块一块查,标识每一块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耕地遭到破坏及撂荒地的承包户及位置、面积、类型等信息,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块,建立信息台账。要正确识别撂荒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地,把撂荒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地的性质区别开来,不得将退耕还林还草地视为撂荒地。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对撂荒地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建立电子信息台帐,做到可查询、可定位,完成省、州、县三级信息台帐对接。强化动态管理,加强对撂荒地利用情况的跟踪调度,利用一块、销号一块,及时更新台账信息,做到账实相符。对利用撂荒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协调解决。(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林草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撂荒地大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改善耕作条件,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尽可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加大投入力度,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完善灌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增强生产的便利性。加强撂荒地耕地质量建设。结合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项目,加大撂荒地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加强撂荒地理化性状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逐步恢复撂荒地地力和产出水平。强化农机装备支撑,以落实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提高山区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加快突破山区农机装备瓶颈,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县农业农村局、农机服务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积极支持村两委、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发挥作用,培育以农机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如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种统储等全程式、菜单式服务,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小农户通过合作和联合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县农业农村局、农机服务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强化土地流转管理。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撂荒地流转给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流转面积1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每亩奖补100元,同时落实耕地地力补贴。强化土地流转管理,为防止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后出现撂荒,指导流转双方将相关要求纳入流转合同内容。连续撂荒2年以上的承包地,由村组集体责令承包方及时复耕或引导流转复耕;对既不自己复耕,又不愿流转复耕的承包农户,由村组集体收回重新发包。(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要认真分析耕地撂荒实际,分类施策,制定统筹利用撂荒地的具体方案,因地制宜选择复耕复种的作物品种和技术模式。对水浇地、川塬地,要做到应种尽种,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对山旱地撂荒,要根据立地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支持发展特色粮油、特色水果、中药材、优质牧草等生产,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小麦、豆类等作物种植的夏田秋季撂荒的,要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农民进行复种小日月作物,确需季节性“留白”的,应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积极稳妥推进防止耕地“非粮化”。要重点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和贯彻落实。把耕地撂荒与补助政策挂钩,对长期撂荒的停止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停止承包地经营者享受的各项奖励政策,待复耕复种后再重新纳入补贴范围。(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工作计划

(一)工作部署阶段(4月底)。按照省州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的部署要求,县上成立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认真研究政策措施,对照图斑,摸清全县范围永久基本农田、确权承包地撂荒情况,下发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和撂荒地指导性整改任务。各乡镇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以村为单位下达工作方案和指导性整改任务。

(二)摸排整治阶段(4月—7月)。各乡镇及时安排各村成立整治工作小组,召开村两委会、村民知情大会,向群众传达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精神。同时,要深入田间地头,对整治范围内的土地进行逐组逐地块进行登记造册。一是摸清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耕地遭到破坏及撂荒地的承包户、位置、面积、类型等信息。二是对确权承包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上栽植果树、挖塘养鱼、围湖造景、非法取土造成耕作层破坏等耕地“非粮化”和撂荒的排查,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块,建立耕地“非粮化”和撂荒地信息台账。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将调查汇总表于4月30日上报县农业农村局。三是抢抓农时复垦播种,做到应种尽种。四是全力配合省农业农村厅督查组,全力组织部署好督查发现反馈的问题整改工作,切实制定更加有力的整改措施,对问题建立台账,一一挂牌整改销号,高质量完成问题整改工作。

(三)秋冬季整治阶段(8月—10月)。结合秋冬种进行查缺补漏,进一步深化细化工作流程,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整改、整治任务。同时,建立撂荒地动态监测和管理长效机制。

(四)总结阶段(11月)。各乡镇要做好本辖区内的档案收集、整理并妥善保存,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各乡镇要及时总结耕地撂荒整治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县农业农村局要全面认真梳理总结全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经县上研究审核后报省州农业农村部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有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靠实复耕责任,细化保障措施,实行领导包抓制度,县级领导包抓乡镇、乡镇领导包抓村社、联户干部包抓地块的共同责任机制。各乡镇要切实担负起撂荒整治的主体责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具体抓落实。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林草中心要联合成立工作专班,要组织农技人员采取蹲点包村的方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作用,统筹推进耕地撂荒整治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强化协作配合。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县级工作专班要加强对全县整治工作的指挥调度,定期召开推进会议,实行周调度、周通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强化法律政策指导和督查检查,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及时进行政策解读和答疑释惑。乡村要靠实主体责任,包村联户,排摸撂荒耕地,建立台账,分类施策,督促限时整治。充分调动耕地承包户和经营户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督促广大耕地承包经营户自觉履行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和义务。

(三)营造良好氛围。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召开会议、广播宣传、张贴标语、入户摸底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方面的有关政策、《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群众对耕种土地责任义务的认识,让农民群众珍惜土地、用好耕地。业务部门要严格履行耕地保护法定职责,乡村两级要切实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日常监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耕地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有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工作。

(四)加大督查力度。遏制耕地撂荒,既要引导鼓励,还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让撂荒者受到惩戒、承担责任。要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既要把耕地撂荒纳入乡村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又要与文明户或五好家庭评优资格挂钩,对在整治过程中思路清、行动快、力度大、效果好的给予鼓励表扬。对在整治工作中畏首畏尾、四平八稳、打不开局面,不作为、慢作为的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相关部门进行严肃问责处理。

 

附件:1、东乡县2021年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2、耕地不合规利用情况统计表

3、撂荒地摸底信息统计表(样表)

4、撂荒地基本情况核查汇总表

5、2021年甘肃省撂荒地整治措施调查表

 

 

 

 

 

 

 

 

 

 

 

 

 

 

 

 

 

 

 

 

 

 

 

 

 

 

 

 

 

 

 

 

 

 

 

 

 

 抄送:县委、人大、政协办,县长、各副县长、党组成员,办公室各主任。                            

 东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4月25日印发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方案范文第3篇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耕地保护不断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但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一些乡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耕地质量下降,给我县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一定影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甘肃省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充分挖掘保供潜力,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充分认识确保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摸清撂荒地存量,坚决遏制撂荒地增量,坚持科学谋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二、重点工作

(一)全面摸清各类耕地利用及撂荒地底数。开展全面排查。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要发挥各自优势,共享信息资源,开展确权承包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上栽植果树苗木、挖塘养鱼、围湖造景、非法取土造成耕作层破坏和撂荒情况的排查。要做到一户一户查,一块一块查,标识每一块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耕地遭到破坏及撂荒地的承包户及位置、面积、类型等信息,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块,建立信息台账。要正确识别撂荒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地,把撂荒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地的性质区别开来,不得将退耕还林还草地视为撂荒地。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对撂荒地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建立电子信息台帐,做到可查询、可定位,完成省、州、县三级信息台帐对接。强化动态管理,加强对撂荒地利用情况的跟踪调度,利用一块、销号一块,及时更新台账信息,做到账实相符。对利用撂荒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协调解决。(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林草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撂荒地大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改善耕作条件,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尽可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加大投入力度,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完善灌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增强生产的便利性。加强撂荒地耕地质量建设。结合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项目,加大撂荒地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加强撂荒地理化性状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逐步恢复撂荒地地力和产出水平。强化农机装备支撑,以落实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提高山区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加快突破山区农机装备瓶颈,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县农业农村局、农机服务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积极支持村两委、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发挥作用,培育以农机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如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种统储等全程式、菜单式服务,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小农户通过合作和联合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县农业农村局、农机服务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强化土地流转管理。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撂荒地流转给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流转面积1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每亩奖补100元,同时落实耕地地力补贴。强化土地流转管理,为防止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后出现撂荒,指导流转双方将相关要求纳入流转合同内容。连续撂荒2年以上的承包地,由村组集体责令承包方及时复耕或引导流转复耕;对既不自己复耕,又不愿流转复耕的承包农户,由村组集体收回重新发包。(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要认真分析耕地撂荒实际,分类施策,制定统筹利用撂荒地的具体方案,因地制宜选择复耕复种的作物品种和技术模式。对水浇地、川塬地,要做到应种尽种,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对山旱地撂荒,要根据立地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支持发展特色粮油、特色水果、中药材、优质牧草等生产,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小麦、豆类等作物种植的夏田秋季撂荒的,要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农民进行复种小日月作物,确需季节性“留白”的,应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积极稳妥推进防止耕地“非粮化”。要重点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和贯彻落实。把耕地撂荒与补助政策挂钩,对长期撂荒的停止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停止承包地经营者享受的各项奖励政策,待复耕复种后再重新纳入补贴范围。(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工作计划

(一)工作部署阶段(4月底)。按照省州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的部署要求,县上成立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认真研究政策措施,对照图斑,摸清全县范围永久基本农田、确权承包地撂荒情况,下发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和撂荒地指导性整改任务。各乡镇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以村为单位下达工作方案和指导性整改任务。

(二)摸排整治阶段(4月—7月)。各乡镇及时安排各村成立整治工作小组,召开村两委会、村民知情大会,向群众传达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精神。同时,要深入田间地头,对整治范围内的土地进行逐组逐地块进行登记造册。一是摸清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耕地遭到破坏及撂荒地的承包户、位置、面积、类型等信息。二是对确权承包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上栽植果树、挖塘养鱼、围湖造景、非法取土造成耕作层破坏等耕地“非粮化”和撂荒的排查,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块,建立耕地“非粮化”和撂荒地信息台账。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将调查汇总表于4月30日上报县农业农村局。三是抢抓农时复垦播种,做到应种尽种。四是全力配合省农业农村厅督查组,全力组织部署好督查发现反馈的问题整改工作,切实制定更加有力的整改措施,对问题建立台账,一一挂牌整改销号,高质量完成问题整改工作。

(三)秋冬季整治阶段(8月—10月)。结合秋冬种进行查缺补漏,进一步深化细化工作流程,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整改、整治任务。同时,建立撂荒地动态监测和管理长效机制。

(四)总结阶段(11月)。各乡镇要做好本辖区内的档案收集、整理并妥善保存,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各乡镇要及时总结耕地撂荒整治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县农业农村局要全面认真梳理总结全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经县上研究审核后报省州农业农村部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有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靠实复耕责任,细化保障措施,实行领导包抓制度,县级领导包抓乡镇、乡镇领导包抓村社、联户干部包抓地块的共同责任机制。各乡镇要切实担负起撂荒整治的主体责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具体抓落实。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林草中心要联合成立工作专班,要组织农技人员采取蹲点包村的方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作用,统筹推进耕地撂荒整治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强化协作配合。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县级工作专班要加强对全县整治工作的指挥调度,定期召开推进会议,实行周调度、周通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强化法律政策指导和督查检查,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及时进行政策解读和答疑释惑。乡村要靠实主体责任,包村联户,排摸撂荒耕地,建立台账,分类施策,督促限时整治。充分调动耕地承包户和经营户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督促广大耕地承包经营户自觉履行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和义务。

(三)营造良好氛围。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召开会议、广播宣传、张贴标语、入户摸底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方面的有关政策、《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群众对耕种土地责任义务的认识,让农民群众珍惜土地、用好耕地。业务部门要严格履行耕地保护法定职责,乡村两级要切实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日常监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耕地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有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工作。

(四)加大督查力度。遏制耕地撂荒,既要引导鼓励,还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让撂荒者受到惩戒、承担责任。要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既要把耕地撂荒纳入乡村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又要与文明户或五好家庭评优资格挂钩,对在整治过程中思路清、行动快、力度大、效果好的给予鼓励表扬。对在整治工作中畏首畏尾、四平八稳、打不开局面,不作为、慢作为的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相关部门进行严肃问责处理。

 

附件:1、东乡县2021年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2、耕地不合规利用情况统计表

3、撂荒地摸底信息统计表(样表)

4、撂荒地基本情况核查汇总表

5、2021年甘肃省撂荒地整治措施调查表

 

 

 

 

 

 

 

 

 

 

 

 

 

 

 

 

 

 

 

 

 

 

 

 

 

 

 

 

 

 

 

 

 

 

 

 

 抄送:县委、人大、政协办,县长、各副县长、党组成员,办公室各主任。                            

 东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方案范文第4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7月3日县委关于制止耕地抛荒的会议精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落实此项工作,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和措施。

一、土地整理后存在的主要原因

项目土地整理后抛荒主要涉及4个村,造成抛荒的原因有:

1、土地整理工程质量差,覆土浅薄难以耕种,排灌系统工程质量差,无法进行排灌。

2、溪防洪堤坝由于时间久长,在遭受风洪水的袭击,冲毁防洪堤坝1000多米,40多亩耕作层表土被冲走,使种植无法进行。

3、溪在建了一个发电站,由于拦水坝抬升了水位,30多亩土地多次种下农作物,都因积水造成霉根枯死。

4、在土地整理前,二轮土地未落实到户,整理后农户要求落实二轮土地到户。

5、有些村级干部班子存在涣散软弱现象,工作积极性不高,难以有效开展工作。

二、对抛荒耕地的整改方案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针对4个村耕地抛荒的实际情况,街道立即成立了耕地抛荒整改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工作片主任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分4个工作小组,由街道4位副主任担任各组组长,并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从7月4日开始,各组分别包干到村,组织人员逐村逐户摸清情况,逐丘逐块提出解决办法,并要求他们不分昼夜和休息时间,集中力量抓突破。

(二)强化舆论宣传。围绕“制止抛荒”这个主题,通过各个层面干部会议和进村入户的方式,大力宣传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政策,进一步增强广大村民群众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意识。

(三)明确整改措施,确保责任落到实处。6月30日,街道召开所涉4个村的两委干部和整改小组成员会议,明确责任、时间和要求。7月3日县委关于制止耕地抛荒的会议后,街道于7月4日在鼻下郑、鼻下市2个村召开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制定二轮土地分配方案。7月11日,街道组织30多名机关干部到鼻下郑、鼻下市村现场指导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并帮助划分到户。截止目前,2个村已有50%以上土地划分到户,并要求2个村必须在7月25日前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同时,清除杂草进行翻耕,并种上秋玉米、秋大豆等其他秋粮作物,街道同时对按时完成抛荒、整改、翻耕、种植的村,给予200元每亩的奖励。要彻底解决区块土地整理后无法耕种造成抛荒的现象,街道经充分调查研究决定采取下列配套措施:

1、溪防洪坝2处已毁坏,长度共计1000米左右,必须在今冬明春进行整治修复。

2、溪建有一个发电站,在筑有拦水坝,抬高水位,30多亩土地因长期积水造成种下作物霉根枯死,无法耕种,措施一:增加覆土30-50公分,使排水畅通;措施二:电站拆除拦水坝,降低水位。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耕地质量;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38-3

根据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草案)立法工作方案》和关于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工作座谈会的通知精神要求,按照辽源市农业局的统一布置,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于2009年2月28日,组织土肥科技人员对我市目前耕地质量基本情况开展了认真、全面、细致的调研,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 耕地质量监督

从目前来看,我市各级政府对耕地质量监督工作十分重视,尤其是农业部门更加重视耕地质量监督工作,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在2006年6月,由建设单位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申报的“沃土”工程吉林省辽源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现已上报到国家农业部。此项目宗旨是检验检测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遭受污染情况,研究探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最佳途径,提供耕地质量监督科学依据。

2 耕地质量保护

我市农业部门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使得土壤肥力逐渐提高、水土流失得到缓解、土壤肥力监测点初步形成、保护耕地质量方面的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在全市大面积推广。重点体现以下三方面:

2.1 实施有机肥补贴

在2009年实施有机肥直补首先在东丰县进行试点,2010年在东辽县、龙山和西安两区逐渐铺开。实施有机肥补贴的目的是开发现有的有机肥源,扶持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鼓励广大农民使用优质有机肥,保护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产品品质,避免耕地质量下降。具体实施办法是要求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每亩施肥量达到2立方米以上(含2立方米),直补资金10元,农民购买商品有机肥,凭正式发票也可领取直补资金,直补资金发放由当地的农业主管部门或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有机肥质量、数量的监督管理由土肥科技人员负责。

2.2 建立肥力监测点

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拟在东辽和东丰两县及龙山和西安两区组建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总计10个点,其中东辽和东丰两县各有3点、龙山区有2点、民营经济开发区和西安区各有1点。具体有东辽县建安镇安山村、云顶镇湾河村、安恕镇黄羊村,东丰县大阳镇六家村、三合镇蚂蚁村、二龙山乡屯基村,龙山区寿山镇大寿村、工农乡前进村,西安区灯塔镇富强村,民营经济开发区友谊村;总面积30亩,平均每个监测点3亩;监测项目为土壤肥力、水土流失、养分动态平衡、土壤受污染程度等。

2.3 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近些年,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一直把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保护耕地质量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每年在全市开展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推广或“沃土”工程技术推广,推广面积30万亩左右,因此,缩小了中低产田面积,扩大了高产田面积,土壤不良理化性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得到了提升,粮食安全得到了保证,农业生产后劲得到了加强,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

3 耕地质量建设

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非常重视现有耕地质量建设工作。针对我市中低产田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改良难、周期长和见效慢等特点,每年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中低产田实施改良培肥。改良培肥重点放在砂土地土壤、坡耕瘠薄地土壤、低洼易涝地土壤及酸性冷浆地土壤等四种类型的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方法是加大农肥用量、实施根茬(秸秆)还田、推广测土施肥、及时深松土壤、采用客良、施用特殊肥料等一些有益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方面的农业实用技术;改良培肥面积平均每年在30万亩左右;改良培肥效果达到了中低产田面积逐年减小,高产田面积逐渐扩大,不良土壤理化性状得到初步缓解;另外,农业科技人员对参与改良培肥中低产田的乡镇广大农民、基层干部、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培训方式主要是土肥科技人员讲课、发技术资料、现场技术指导、召开典型经验介绍会或现场会等。

4 耕地质量管理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耕地质量管理方面,着重对广大农民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加以引导,提倡使用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农业投入品,杜绝使用破坏土壤降低肥力的农业投入品。

4.1 肥料

在有机肥料选择上,重点选择腐熟完全彻底、速效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有害物质(汞、铅、铬等重金属和大肠杆菌)含量不超标的有机肥料;禁止使用由城市、医院、工业区等处排放的有害垃圾、污泥、污水等物料制成的诸种有机肥料或有机-无机复合(混)肥料。在无机肥料选择上,着重选用养分含量高且全面、有害物质含量低、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负面影响较小的化肥;杜绝使用硝铵类化肥。

4.2 农药

由于农药易在土壤中残留,易造成土壤污染,为此,农业科技人员大力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坚决取缔目前国家三令五申禁止使用的农药,譬如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乙烷、除草醚、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等一类的农药。另外,在综合防治植物病虫鼠草害时,提倡“三先三后”的防治方法,即先预防,后用药;先选择物理防治或生物防治的方法,后选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先选用绿色农药,后选择常规农药。

4.3 水源

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源,其重金属、硝态物、氯化物、全盐量等一些污染物质不能超标,例如钠含量应在30-75mg/L以下、氯化物含量不超过2-55mg/L、硫酸盐含量应在4-20mg/L、电导率应在50-300之间,总盐量控制在700-2100mg/L。农业科技人员经常深入水稻种植区的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引导广大农民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的水源浇灌农田,杜绝使用污水灌溉农田。

4.4 种子

大力推广使用抗逆性强的、权威部门审定的、适宜本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比如抗病害、耐贫瘠、抗倒伏的一类品种。其目的是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减轻农药和化肥对土壤产生的污染,保护现有耕地资源,加速生态农业建设步伐,提高农产品质量。

4.5 农具

农机具对土壤造成的负面影响与肥料、农药、污水等农业投入品相比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对土壤物理性状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小、土壤犁底层加厚、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变缓等。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技术培训中,提倡广大农户在小面积农田作业中,最好使用轻便的小型农机具,譬如手动播种器;在农田运输中,尽量减少压地的次数。

5 农业技术推广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推广农业技术的全过程,始终优先考虑保护耕地质量前提下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并在确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上,侧重筛选适宜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方面的一些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项目。辽源地区近几年涉及耕地保护内容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已达到7项以上,其中属于传统的项目有2项、现代项目有5项,且有的项目已经荣获了省政府或市政府的奖励。具体项目有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推广、“沃土”工程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玉米大垄双行等距点播技术推广、大豆畦作栽培技术推广、抗旱综合栽培技术推广及玉米侧垄免耕栽培技术推广等。通过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我市耕地质量不断提升,人们认识逐渐加深,耕地质量保护工作逐步完善。

6 耕作制度和耕作措施

辽源地区在耕地质量保护中进行了大胆改革的尝试,尤其在耕作制度和耕作措施上表现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七个转型”。第一,由浅施肥向深施肥转型。在施肥深度上,要求深施肥,深度达到10-15cm之间。具体做法是:在原垄沟浅趟一犁,然后破原垄形成新垄;以前没有浅趟一犁的农业作业程序。第二,由小垄向大垄转型。将原来的小垄(垄宽60cm)变成大垄(垄宽90cm),并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每相邻3株玉米构成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每相邻4株玉米构成等边四边形的四个顶点。第三,由稀植向密植转型。主要体现在玉米种植密度上,过去亩保苗在3000株左右,现在开始趋向亩保苗4000株、4500株或更高密度发展。第四,由耕作向免耕转型。着重表现在灭茬上,过去有除茬这道农业作业程序,现在开始不灭茬,在两茬之间或侧向播种,茬留于农田内。第五,由湿整地向旱整地转型。过去水田在整地时,事先需要大量水进行泡田,然后再整地;现在实施旱整地,采用旋耕机进行旱整地,免除泡田的农业作业程序。第六,由传统播种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播种转型。过去播种实行人工刨埯、人工播种、人工踏实;现在推广机械播种或手动播种机进行播种。第七,由施肥次数多向施肥次数少转型。过去施肥有底肥、口肥、追肥;现在采取“一炮轰”即一次性施肥,免除追肥,个别地方口肥也免除。

7 耕地质量保护的做法

辽源地区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有许多较好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7.1 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维护农业生态平衡,造福子孙万代,辽源市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在领导小组内下设四个分组,即砂土地土壤改良培肥组、涝洼地土壤改良培肥组、瘠薄地土壤改良培肥组和冷浆地土壤改良培肥组;另外,下设一个办公室。旨在拟定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筹措启动资金,开展技术培训,回访相关农户,报送有关信息。

7.2 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实用技术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电话、网络、发宣传资料、科技人员授课、召开现场会等多形式、全方位、广渠道,向广大农民、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农民技术员、基层领导干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宣传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内容侧重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大垄双行等距点播技术及大豆畦作栽培技术等。在具体培训工作中,做到了“四个有”即每户有一名受训人、有一位明白人、有一份宣传单、有一盘录像带或光碟。

7.3 组建专家系统,推动土肥工作

为加强我市耕地质量的监督、保护、建设和管理等工作,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发挥土肥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辽源市建立了农业专家系统,成员均为在土肥战线工作达10年以上、具有较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构成。主要研究探讨适合我市中低产田改良培肥的具体方法、增产效果、所需成本等课题,另外,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势也进行专项研究。

7.4 完善化验设施,搞好耕地监测

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对现有化验仪器设备和化验室进行了初步完善,购置了相关仪器设备,修善了化验室,确定了有关专业人员。使目前土肥化验室初步可承担相关土壤化验项目,譬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项目。

7.5 开展肥料执法,确保肥料质量

每年在肥料销售旺季,肥料执法人员对本辖区内的肥料市场开展肥料执法检查,检查对象是肥料生产企业、经营单位、使用者,检查肥料品种系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复合(混)肥等,重点查处是否已登记,其目的是净化辽源肥料市场,保护肥料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利益不受侵犯,避免不合格或国家禁止使用的肥料产品施入土壤中,避免因肥料使用不合理造成耕地污染,质量下降。

8 耕地质量保护的经验

通过近些年我们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参考外地先进做法,加之开展社会调研,使我们目前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8.1 领导重视,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前提

无论做好哪些工作,尤其是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一定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否则将一事无成。耕地质量保护涉及到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土壤化验、肥料执法、化验室建设、技术培训、工作任务落实等,均需要相关部门的领导支持,这样才能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落到实处、激发人们积极性。

8.2 技术培训,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手段

与耕地质量保护关系密切的工作有很多,例如耕地质量的监测、肥力监测点的建立、土壤养分动态平衡变化趋势、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技术制定与推广、相关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宣传普及等等,真正让实施者全面地、细致地掌握,必须开展技术培训。培训对象是广大农户和土肥专业人员。

8.3 提升水平,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环节

真正把耕地质量保护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切实做到耕地肥力不下降,粮食产量稳产高产,一定要提高土肥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尤其重点要培养具有土壤肥力监测、肥料行政执法、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综合专业技术的人员。具体方法是让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参加省或部级部门主办的一些培训班;邀请省或国家知明农业专家来辽源讲课;给专业人员购置相关一些科技资料。

8.4 完善设施,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方法

为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有效跟踪耕地理化性质变化趋势,正确制定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技术措施,为此,市总站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土壤化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新添了一些仪器设备,修缮了化验室,配置了一些化学试剂,确定了相关技术人员,建立了试验室档案。现在基本达到了能开展一些化验项目,且化验结果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

9 耕地质量保护现存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近几年,辽源地区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和先进外省市相比还存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9.1 相关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文件较少

有关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或一些规范性文件很少,造成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工作的单位或工作人员,很难制止一些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解决对策是有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权威部门,要尽快组织人员着手做好这方面工作,让耕地质量保护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及早出台。

9.2 耕地质量保护专项资金不足

具体实施耕地质量保护的单位,目前尚无专项资金用在耕地质量保护,只拿出少部分办公经费注入到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这与实际需要的经费相差许多。采取办法是国家、省或地方财政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投资力度,保证开展这方面工作有足额资金。

9.3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