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机构年度工作报告

医疗机构年度工作报告

医疗机构年度工作报告

医疗机构年度工作报告范文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共调查了苏州市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40家,其中2007年调查了21家,2008年调查了19家。

1.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为各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情况与报告及时性、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与网上录入报告卡内容的一致性。

1.3调查方法

查看医院的门诊日志、化验室阳性记录、病案室记录,把抽查到的法定传染病病例与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核对。网络未报的,视为漏报;晚于规定时间报告的,视为迟报。从医疗机构本年度不同月份的纸质报告卡中随机抽取部分纸质报告卡与对应的网络报告卡进行核对,纸质报告卡必填项目未填的,视为不完整;有明显逻辑错误的,视为不准确;网络报告原始卡与纸质报告卡不吻合的,视为不一致。

2 结果

2.1漏报情况

2007--2008年共查出传染病613例,漏报8例,漏报率为1.31%,其中2007年和2008年的漏报率分别为1.39%(5/359)和1.18%(3/254)。

2.2各种传染病漏报情况

本次调查没有发现甲类传染病。查出乙类传染病13种,漏报率为0.81%;丙类传染病4种,漏报率为3.30%。发生漏报的传染病按漏报率高低分别为:风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和麻疹(表1)。

2.3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漏报情况

县区级医疗机构的漏报率最高,为1.48%(5/338),乡级次之,为1.34%(2/149),市级最低,为0.79%(1/126)。

2.4传染病卡报告质量

应报的613例传染病中按时报告的有603例,报告及时率为98.37%;抽查传染病纸质报告卡568张,填写完整的卡片520张,填写完整率为91.55%;填写准确的卡片528张,填写准确率为92.96%;网络录入报告卡与纸质报告卡填写内容一致的卡片464张,填卡内容一致率为81.69%(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苏州市2007--2008年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率为1.31%,传染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卡片填写完整率、准确率、填卡内容一致率均明显高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

从漏报病种看,漏报比较严重的是丙类传染病,这与临床医生对丙类传染病不重视,报告意识淡薄有关。部分临床医生对丙类传染病病种不熟悉,说明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相关培训还有待加强。菌痢漏报的原因主要是化验室和门诊医生相互之间没有衔接好,门诊医生开具化验单后,患者从化验室直接将化验阳性报告取走,而化验室也未将阳性结果及时反馈给门诊医生,造成漏报。

医疗机构年度工作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 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 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 工作qq:928333977)

关于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已有许多文献报道,为了进一步提高和规范县、乡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水平,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要求,凌云县每年都组织开展县、乡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现将2007~2008年凌云县县、乡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 

凌云县共调查十个医疗卫生机构。县直医疗卫生机构2个,乡(镇)卫生院8个。

    2.调查内容 

县、乡各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情况和疫情资料管理、疫情的报告登记制度及执行情况。

    3.调查方法 

按照《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的要求,对县、乡各医疗单位2007~2008年1~9月份登记的全部门诊日志(内、儿、急诊、呼吸、皮肤性病等科)、全部出入院登记(内、儿、传染科)和化验室登记薄进行全面检查,将被查出的传染病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和化验室传染病确诊阳性结果的病例(病种包括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痢疾、淋病、梅毒)与该院传染病登记本核对,同时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查对,凡没有排除的或网上没有报告的病例均属于漏报病例。

    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疫情报告管理情况 

各医疗机构均设有疫情管理领导班子和保健科,有专人负责疫情登记、报告、统计和自查等工作,制订有较完善的疫情管理制度及保健科工作规范等。

    2.漏报情况 

2007~2008年共查出传染病447例,漏报180例,漏报率为40.27%,其中2007年和2008年的漏报率分别为43.55%和36.18%,年度漏报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2.49,p>0.05),漏报率相当。见表1。表1  2007~2008年凌云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略)

    3.各种传染病漏报情况 

本次调查中没有发现甲类传染病,查出乙类传染病9种,漏报率为29.41%,丙类传染病4种,漏报率为49.38%。各类传染病中,漏报率居前5位的分别是:第1位是梅毒(100.00%),第2位为感染性腹泻(63.24%),第3位为出血性结膜炎(51.46%),第4位为风疹(43.75%),第5位为病毒性肝炎(40.00%)。见表2。表2  2007~2008年凌云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略)

4.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漏报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县级医疗机构漏报率为49.22%,乡级漏报率为36.6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97,p<0.05),县级漏报率较乡级高;报告及时率县级为100%,乡级为70.29%,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23.23,p<0.01),县级报告较乡级及时。见表3。表3  2007~2008年凌云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略)

讨 论   

调查结果表明,凌云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两年共查出447例,漏报率为40.27%,高于广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率的13.20%[1],也高于2005年全国250家医疗机构平均漏报率的23.14%[2]。从漏报的病种看,主要是乙类传染病梅毒、病毒性肝炎及丙类传染病的感染性腹泻、出血性结膜炎和流行性腮腺炎,与刘丽华等报告[3]柳州市法定传染病漏报的病种相一致。漏报比较严重的是梅毒、病毒性肝炎,前者为检验室检验发现,检验室检验员根本不知道需要报告疫情,而检验室检验员与临床医生又沟通不够而造成漏报。后者是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法制观念淡薄所致。感染性腹泻、出血性结膜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肺结核、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等,漏报的主要有3个方面原因:①感染性腹泻、出血性结膜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是按照丙类管理的传染病,临床比较常见,医生意识淡薄,认为不足为奇而不报。②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为慢性传染病,存在同一病人反复就诊的现象,加上门诊病人较多,病人流动量大,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③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主要是检验室与门诊医生相互之间没有衔接好,门诊医生给患者开具检验单后,患者从检验室直接将检验阳性结果带走,而检验室也未将阳性结果及时反馈给门诊医生造成漏报。

    从县、乡医疗机构漏报情况看, 乡(镇)卫生院传染病漏报情况反而少于个别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主要是这些单位的领导比较重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有健全的传染病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有熟悉业务的专业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漏报率较高的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由于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不够完善,落实不到位,临床医生对传染病报告管理不重视,领导督促检查不到位,加上传染病管理人员身兼数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抓传染病报告和开展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学习。为此,今后必须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传染病防治法的普及,提高其对法定传染病的报告意识。

    通过传染病漏报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为搞好县一级法定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建立健全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和检验室登记的管理制度,统一制订各种表格,并认真做好各项登记工作,同时应建立检验室与门诊沟通制度,使检验室传染病阳性结果能及时反馈到门诊临床医生。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卫生监督机构和疾控机构联合起来对本辖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迟报、漏报、不报)进行处罚和责任追究,确保《传染病防治法》的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黄丽华,林桂新,卓家同,等.广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管理及报告质量情况调查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8,12(2):177-179.

[2]施小明,马家奇,王丽萍,等.2005年全国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06,21(9):493-494.

医疗机构年度工作报告范文第3篇

有资料显示,在全球每年患者死亡病例中,约1/3是由药品不良反应(adr)所致;在我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有250多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大量相同或相近的反应重复发生,可见用药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相当频繁的。今年,鱼腥草、亮菌甲素(齐二药)、克林霉素注射液(欣弗)等不良反应事件的相继发生,特别是“齐二药”、“欣弗”事件,是当初作为药品不良反应案件及时报告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使众多患者逃过一劫。因此,强化安全合理用药意识,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的工作刻不容缓。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从20xx年开始启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在建立的33家adr监测单位中有18家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6家药品生产企业、9家药品经营企业,这些adr监测机构都配备的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同时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机构。各监测单位在明确职责和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逐步确定并完善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建立健全了adr报告制度,初步形成了我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的组织构架,为adr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医疗机构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突出作用,保证了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良性运行,使我市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在完成计划指标的同时,数量逐年提高。其中:20xx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0例,20xx年36例,20xx年87例,20xx年204例。

二、存在的问题

1、医疗机构报告adr数量和质量有待于提高。目前,我市大多患者处方用药是经医师处方得到的,adr报告也都来源于医疗机构。由此可见,医疗机构不仅是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adr产生和防治的主要场所,还是adr监测与报告的主要场所。医疗机构报告的adr病例显然与实际上发生的adr数量相差很远。一方面医疗机构考虑自身利益,担心报告adr带来负面影响,让患者误会是医院的治疗水平有问题。另一方面医生把adr混同于医疗事故,以为adr就是医疗事故或者用药失误,害怕卷入医疗诉讼而在报告时顾虑重重,怕惹火上身,或者错误地认为出现了adr就表示医师的医疗水平差,因此,发生了adr也不愿报告。我市只有**市第一人民医院1家医疗机构通过电子报表报告adr,其它医疗机构不是没有微机,就是没有连接网络,目前各医疗机构的不良反应报告都是由各县(市)局、分局、**区由市局安监科负责将医疗机构纸报adr用电子报表上报。在医疗机构adr纸报表中,不使用规范性语言,填写不全、字迹不清等问题,给电子报表和adr关联性评价带来难度。

2、认识不到位。许多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虽然开展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但对于大多数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来说,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单位负责人、医护人员、质量负责人、驻店药师甚至包括有些专业人员对adr缺乏正确认识,对其危害性了解不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认为,adr是用药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没必要投入人力、物力去开展这项工作,对上级的要求也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还有的认为,adr是临床用药错误所致,怕影响单位的名誉和经济效益,以致不敢或不愿积极主动地搜集、分析、上报本单位发生的adr。

3、配备的专职或兼职人员责任心不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监测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开展adr监测的单位应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adr报告和监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基础扎实的人员来承担。一些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领导对此不够重视,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当作一般的事务性工作,让一些非专业人员或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员从事专(兼)职adr工作。随着adr监测工作开展广度和深度的增加,这些人员难以完成这一使命。

4、把adr混同于药品质量问题。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必然存在adr。有的医务人员、质量负责人、驻店药师对adr事件是否是由药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不能肯定,怕闹笑话而不敢报告。因此,被通报了adr的药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相提并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adr报告人员一定要及时上报,把adr与药品质量问题正确区分开来,提高大家对adr的敏感度和上报意识。

5、药品生产企业报告adr的积极性不高。药品生产企业不愿报告adr报告是由于医药代表在医院做临床时,只注重药品的销售情况,而不去了解药品的adr发生情况,这是医药代表不懂药品的相关知识,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原因,没有医药代表对药品发生adr的了解反馈给企业,企业也就不知道在临床上发生了adr,有的药品生产企业即使知道药品发生了adr,也不愿报告,一是 怕影响此种药品的销售,二是怕引起患者的索赔和纠缠。

6、药品经营企业对报告adr认识不足。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不愿报告adr的原因,一是药品批发企业adr报告专(兼)职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二是药品批发企业的领导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adr报告这类小事;三是药品零售企业的驻店药师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药品零售企业对非处方药的销售量很大,驻店药师应多询问患者服用药品的感受,及时将患者服用药品出现的adr及时报告上去。

7、adr报告的范围小。从20xx年至20xx年所上报的报告中,基本全部是化学药品发生的adr,只有6例疫苗发生的adr,没有一例是中药或中成药发生的adr,不是中药或中成药没有adr发生,而是发生了adr没有上报,这也是我们的中成药在药品说明书上几乎没有标注adr的缘故。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采取多种方式,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监测管理办法》,大力宣传adr的危害性及监测报告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引起他们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adr报告和监测是一项体现社会效益的工作,明确开展adr报告和监测是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开展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监管,健全机构。我们应经常对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adr报告和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强化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adr报告和监测意识,增强其责任感,并着重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提供支持。由于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科学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收到的adr信息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而adr的确认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评价,这就更需要既拥有丰富知识又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才来担当重任。因此大力培养相关人才,我们责无旁贷。可以通过印发adr相关知识资料、举办专题讲座和培训班以及鼓励自学等形式培养人才。我们要经常深入基层,掌握adr报告和监测网络设置、人员配备、制度落实等细节,并着力分析和解决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通报辖区内adr报告和监测情况,并对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开展不力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及个人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3、加强督导,完善报告adr制度和程序。督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组建专业人员组成的adr监测小组,负责adr监测的相关事宜,建立adr监测报告制度,制定adr报告程序。

4、强化“可疑就报”的原则。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实施adr监测与报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adr信号,以便正确应对。因此,尽管报告的adr可能没有详尽的因果关系可供判断,但只要认定某种药物确实会产生adr,做到“可疑就报”,相信随着信息的日积月累,必定会从中发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监测adr、评价药品与adr的因果关系是研究adr发生规律、减少adr的重要环节。但是,这需要大量adr原始报告的积累,这些报告是发现adr信号、寻找adr规律的基础。adr因果关系固然重要,但过分强调因果关系,尤其在报告之前就强调因果关系,势必会限制报告的数量和速度,很可能导致原始报告的积累不足,反而使得adr因果关系难以确定。

5、扩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范围。在现有的专(兼)职监测网络的基础上,扩大监测网络的范围,现有的监测网络只局限于市、县级医疗机构、生产企业、一部分药品批发企业建立了adr报告专(兼)人员,在此基础上把药品零售企业、林业局、镇医疗机构、诊所也建立adr报告专(兼)职人员,对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提高报告adr的范围。

6、加强药师与患者的沟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药师与患者之间良好的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和电话访问等方式,药师可以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和真实感受,发现可能被忽视的adr。通过沟通,药师还能使患者正确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促进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和报告。需要强调的是,药师应注意交流的技巧和方法,在获得有关细节和减少报告偏差的同时,尊重患者,为患者保密。

医疗机构年度工作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死亡原因;时效性;疾病影响状态调查

死亡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监测项目,对常住居民进行长期和连续的人口学监测和全死因监测才能掌握固定人群死亡模式的动态变化,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发现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死因数据通过网络直报,极大地提高了数据报告的及时性,数据报告及时性和审核及时性提高,数据利用和数据反馈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执行。为掌握石家庄市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报告、审核工作的及时性,发现存在的问题,本对石家庄市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07年至2008年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系统启动以来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通过网络直报的石家庄市现住居民所有死亡的个案资料。

1.2 方法 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下载石家庄市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死亡数据,对死亡者死亡至网络卡片生成(死亡-生成)时间差,用7 d的及时率作为评价标准;网络直报系统记录生成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的时间差(生成-审核),以24 h及时率作为评价标准。采用中位数(p50)表示时效性的集中趋势,p25、p75表示其离散趋势。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县(市)直报时效性 全市22个县(市)区共计报告10 670张死亡报告卡,“死亡-生成”中位数为1.00 d,7 d内网络直报及时率为92.05%,各县(区)为66.11%~98.55%;“死亡-生成”7 d及时率各县(区)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3.508,p<0.01)。“生成-审核”中位数为0.96 d,24 h及时率为97.42%,各县(区)为77.91 %~99.92%。“生成-审核”7 h及时率各县(区)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97.665,p<0.01)。见表1。

2.2 2007年与2008年网络报告时效性比较 2007年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网络报告及时率、审核及时率分别为88.59%(3 702/4 179)、95.74%(4 001/4 179);2008年报告及时率、审核及时率分别为94.28%(6120/6 491)、98.50%(6 394/6 1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2.847和77.408,p<0.01)。表1 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3 各级医疗机构直报时效性分析 全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共计71家,全部进行了死因网络直报。10 670张死亡报告卡中,县区级医院2 946张,占27.61%;市级医疗机构3 012张,占28.22%,省级医疗机构4 712张,占44.16%。省级、市级、县级医疗机构报告及时率发别为95.1%(4 481/4 712)、90.1%(2 714/3 012)和89.2(2 627/2 946)。见表2。表2 石家庄市不同医疗机构死因监测时效性比较

3 讨论

3.1 资料分析结果,我市报告卡的“死亡-生成”中位数为1.00 d ;报告及时率为92.05%、审核及时率为97.42%,高于2004年全国报告水平[1];22个县区报告及时性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但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表明死因报告质量仅与报告人员业务水平,责任心和医院死亡病例直报系统是否规范化管理以及所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的督导力度等有关。

3.2 2008年与2007年相比,死亡报告病例数有所增加,死因报告及时、审核及时性明显提高,这与2008年加大对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和网络报告人、疾控中心审核人员的培训和现场督导,并将死亡监测质量作为医疗机构年终考核项目有关。

3.3 资料分析表明县级医疗机构死因报告及时性低于市级和省级医疗,这与县级医院领导重经济利益,轻死因监测报告管理有关,多数县级医疗机构未制定死因报告制度、无激励考核机制,临床医生网络报告意识淡薄,网络直报人员不稳定、年龄老化、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未能及时收集死亡证明书并进行网络报告有关;省、市级医疗机构死因网络报告人员专业总体水平较高,人员较固定,病例网络报告意识较强,同时多数医院多建立了明确的死因报告考核机制,设立了奖惩制度,不定期对死因报告工作进行考评、通报,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死因网络报告的时效性。

医疗机构年度工作报告范文第5篇

一、放射卫生:

县辖区内能开展放射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有三家,其中只有县人民医院有《放射诊疗许可证》《放射工作人员证》;有放射诊疗设备性能与辐射工作场所的检测报告;有工作人员职业检查(每年1次)档案,无个人剂量(每年4次)的检测报告;放射科入口处、机房门口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机房门上有指示灯。其余两家有放射诊疗科目医疗机构(县大河边中心卫生院,县湾坝中心卫生院)正在建设中放射工作人员已通过进修培训,有《放射工作人员证》。无放射诊疗设备性能与辐射工作场所的检测报告。

二、院感控制:

1、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县呷尔镇卫生院等四家医疗机构有疾控中心出具的消毒效果检测报告;其余17个乡镇卫生院无疾控中心出具的消毒效果检测报告;2、无滥用抗生素现象;但存在抗生素超量的情况;3、县级医疗机构、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较好:能够做到工作时间穿工作服、带口罩、帽子、坚持洗手;部分乡卫生院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较差,上班时间未做到穿工作服、带口罩、帽子、无菌观念较差;

三、传染病防控:

1、县医院有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其余各医疗机构由于房屋建设或人员资质等限制预检分诊台点、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不明显;2、传染病疫情上报:根据门诊日志及传染病报告卡的检查情况,无迟报、漏报、缓报现象;3、医疗废物处置:根据现场检查,所有医疗机构注射室等都有专用医疗废物桶、袋、盒;有医疗废物处置记录;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废弃物处置记录不全;医疗废物暂存点有标示,部分卫生院医疗废物暂存点无明显标示;部分卫生院消毒情况记录不全;有从事医疗废物工作人员培训记录。

四、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

1、根据处方检查情况,县级医疗机构处方基本规范,大部分卫生院处方不规范,无加价销售或“四舍五入”现象;2、药房:县级医疗机构的药房进行了药物分类摆放,开零药品设有专区或专柜。部分卫生院药房药物分类不明显;药品摆放比较凌乱。3、药品采购:所有医疗机构都是从阳光平台采购,实行统一支付。

五、政务公开:

1、卫生行政审批事项从2008年3月28日起进驻政务服务中心;2、设置了政务公开栏、政务公开网络;3、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事项、内容进程予以公开,包括办理主体、办理依据、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办事结果和监督渠道;4、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相关制度(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效能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