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工程硕士论文

机械工程硕士论文

机械工程硕士论文

机械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一)课程类型和内容IE硕士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四类,这与其他专业的 硕士课程体系相似〔2〕。(为方便研究,笔者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对某些高校的IE硕士课程进行了整合。例如西安交大开设了学位必修课、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本文将其学位必修课归至公共基础课,学位课和必修课归至专业基础课。其他同理)其中,公共基础课一般可分为基本公共课、数学类和管理类课程三类。专业基础课一般分为数学类、管理类和机械类课程。专业选修课的门类广泛,一般包括管理、机械技术和计算机三类课程。必修环节可分为理论形式和实践形式两种。课程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可见,各学院及各学位类型的IE硕士均开设自然辩证法、外语等基本公共课,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和管理类的选修课,而管理类的公共基础课仅在经济管理类学院和专业型IE硕士中开设。机械类的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计算机类的选修课仅在机械工程类学院开设,这与其学科特点密不可分。必修环节多采取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理论形式,差异不明显;仅少数培养专业型IE硕士的单位采取实践形式的必修环节(样本中该比例为20%)。

(二)学分要求对上述学校的IE硕士课程学分进行分析,可知公共基础课学分一般占25%以上,专业基础课学分等于或略高于公共基础课,二者之和一般占总学分的一半以上,可见各单位对二者的重视程度之高。在专业选修课方面,经济管理类学院和专业型硕士的学分要求偏低(分别较机械工程类学院和学术型硕士低8%和11%)。在必修环节方面,经济管理类学院和专业型硕士的学分要求相对较高(较机械工程类学院和学术型硕士均高4%)。分析其原因,经济管理类学院专业型硕士主要偏重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实践能力要求高,而必修环节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

二、我国IE硕士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区分度不大,专业特色不突出

1.从横向方面比较,机械工程类和经济管理类学院的IE硕士课程设置没有凸显各自的学科特点。例如某机械工程类学院开设的IE硕士专业基础课包括“运筹学、管理学基础、生产系统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等管理类课程,这与经济管理类学院的IE硕士课程相似,的确偏重管理技能的提高,但缺乏对机械工程领域深入研究的课程,未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2.从纵向方面比较,各经济管理类学院之间,以及各机械工程类学院之间的IE硕士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例如,很多经济管理类学院都开设诸如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区别仅在于这些课程分设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不同的范畴,课程所属类别不同而已,实质差别不大。

3.从学位类型角度看,学术型和专业型IE硕士的课程体系差异不大。特别是同时招收学术型和专业型IE硕士的学院,专业型IE硕士在课程选择、课程组织、必修环节等方面参照学术型硕士设置,未凸显其“培养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二)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很多课程过于独立,导致某些课程所讲授的知识和理论方法难以应用到其他课程中。例如IE硕士开设了运筹学、优化理论等基础课,但在其后的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中却不要求学生给相关问题建模,课程内容前后脱节,学生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课程结构比例失衡如前所述,经济管理类学院、专业型IE硕士的选修课平均比例偏低。研究表明,美国著名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比重甚至超过了必修课,例如哈佛大学教育管理学研究生选修课比重高达60%〔3〕。台湾国立清华大学IE硕士选修课比例也超过了40%。专业选修课比例偏低将不利于学生拓展专业理论、扩大知识面,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提升。

三、我国IE硕士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议

1.准确定位学术型和专业型IE硕士,并据此设定相关课程。学术型IE硕士开设的课程应强调理论基础,涵盖机械技术、管理工程、数学等各类课程。而专业型IE硕士开设的课程应面向实际操作,管理类课程设定应较多。且专业型硕士对职业教育和业务提升有迫切需求,因此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案例讨论课比重应增大;同时要重视实践教学,可加大实验学时的比例,开设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

2.机械类学院和管理类学院应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进一步明确细化IE硕士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机械工程类学院应突出工程基础和管理技能,重点开设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并加设管理、计算机技术和工业工程相关知识。而经济管理类学院需要突出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能力,重点开设管理学、系统工程等课程。

3.突破学院、学位类型限制,完善课程结构。参照美国和台湾著名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经济管理类学院、专业型IE硕士选修课学分应至少达到30%。选修课应结合各单位自身办学特色设定,可以是经济管理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也可以是某一专业课程,科学方法论课程。

4.合理化IE硕士课程组织。一方面,应合理设置开课顺序,使各门课程前后衔接,前为后用。另一方面,各任课教师应加强沟通(可通过查阅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交流座谈等方式),并调整授课内容,使相关课程衔接更为紧密。

机械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实践环节;工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31-02

一、引言

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从培养方式上分为非全日制在职工程硕士和全日制工程硕士两种,在职工程硕士通常有实际工作经验,而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相似,其学生大多数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全日制工程硕士虽然在招生对象上与工学硕士相似,但由于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其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教学体系、论文标准均有较大的区别。以往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的培养模式、评估标准和保障体系已不能完全适用,必须构建出适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各种体系和机制,以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作为最具综合性和工程实践特征的学科之一,从1999年开始,在培养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改革创新,通过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有效措施,保持工程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取得较大进展。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与定位不能全面体现工程特色

目前,许多机械类的研究生教育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无法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特色和应用背景,达不到学术型研究生在理论与创新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不能全面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大多数院校目前没有专门用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必修课和选修课方面沿袭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忽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工程需求存在差距

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目前教学内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多灌输、少研讨”的现象,达不到丰富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不符合企业需求。

(四)研究课题单一,不能全面体现工程实际

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从未参与过工程实际项目,学位论文几乎是理论分析与公式推导,既不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背离了国家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衷。

因此,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探索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机制,研究出具有机械类行业特点、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综合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全面综合发展,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对以大机械人才观,培养更具特色与竞争力的高素质、实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改革思路

(一)创新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重学术、轻实践”的培养模式,明确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制订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坚持“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指导思想,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注重课程设置

制订专业型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是保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厚理论基础、重实际应用、拓前沿知识、强工程实践”的特点,采用学分制和模块化,将模块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减少公共必修课学时,增加能代表学科前沿、富有实用性的案例课和高水平选修课,增加实践环节。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背景,在实践环节方面要求学生深入企业,时间为0.5~1年,两个学分,撰写出实践环节总结报告,由企业导师签字认定,而且,其学位论文也可以此为背景展开,充分体现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采用主题式的教学模式,按工程项目、工程案例和工程问题组织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内容提出设计主题,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思维、方法和技能。通过淡化分析,加强综合,强化学生对机械系统的综合训练。同时,要求教师针对课程内容,以企业实践、实验研究、参加科研、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实践等方式强化实践环节,为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三)突出实践环节

校内实践环节。在选修课中,应规定每门课程必须有实践操作,同时构建高水平的校内实践基地,承担与理论课程配套开设的实验教学任务,并为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和实验设备。

企业实践环节。企业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企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该环节,应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实践完成论文选题工作。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内容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协商决定,认真组织开展相应的企业实践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考核评估,获得相应的学分。

(四)体现工程特色

强化工程实践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工程,建设基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依托课程,融合课外,协调开展创新教育。在与相关企业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与社会实践基地的同时,不断丰富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使其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在指导方式上,以校内导师指导、校外导师参与为主,合理运用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过程采取课程学习、企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长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在研究生入学后,导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为其制订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对于企业实践环节,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立校企培养基地,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

四、实施效果

(一)建立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内容要根据企业需求和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设置。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机械工程领域工程实践问题案例分析》、《机械制造技术应用与实践》、《机械工程实验与分析》及《实践环节》等工程实践与案例课程;同时还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充分体现培养特色。

(二)确立科学、系统、前后呼应的教学内容

机械工程专业将《现代制造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机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集设计、制造、控制于一体,与选修课《复杂表面制造技术》、《数控设备设计与分析》等制造、设计、测试、分析相呼应,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将教师的典型科研项目加入课堂教学,按工程项目、工程案例和工程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注重吸纳使用社会资源,加强合作办学,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发挥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优势。从2000年开始,以机械工程领域为依托,先后与沈阳多家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邀请该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参加学位论文评审、答辩等环节。2010年5月,由沈阳市政府牵头,我校与沈阳六家企业共同组建“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公共研发促进中心”,为机械专业型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更大的平台。

(四)稳步实施“双导师”制,建设一只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丰富教学经验,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是做好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关键。为体现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积极探索校内外“双导师”制,即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共同指导实践环节、项目研究与学位论文等多个培养环节,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工作。

通过聘任更多有着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单位专业人才做兼职导师,同时不断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加强内部培训,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自开始招收机械工程工程硕士始,即要求其导师由学术造诣深、工程实践能力强,且有企业横向科研课题背景的教授担任,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几年来,有20余位校内教师及每年吸纳10余名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做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课程、项目研究与学位论文等多个培养环节,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取得良好效果。

(五)强化结合工程实践背景的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或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体现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或有足够工作量。论文研究应体现作者的知识更新及在具体工程应用中的新意,研究结果能对行业特别是所在单位的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机械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一、“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必要性

湖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09年获得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同年正式开始招生,这种培养模式初步取得的成果说明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工程硕士是校企双方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科技经济教育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1.“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为企业培养人才,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而技术创新的载体就是人才,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具备实际生产经验又掌握先进科技知识的人才群体。“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使企业技术人员在工作的同时进入学校学习,及时“充电”,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将新的知识和理论运用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通过这种途径来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校是一所地方院校,机械工程学科办学历史较长,是湖南省重点学科,在长株潭乃至中南地区的相同行业内具有较好的口碑和较大的影响,近年来教学、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本领域的师资队伍由一批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兼具的老师组成,他们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很多教师长期与湖南省内外的大中型企业开展横向项目合作,给予企业以技术支持。

2013年,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又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标志着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机械学科具备了丰富的培养资源和雄厚的培养基础,通过“产学研用”合作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方式,为企业技术人员及时“充电”,推动企业技术更新,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2.“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推动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教学与科研中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轻工程,1984年,11所学校在《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建议》中提出,“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1]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主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校要“加强与职业界的合作和对社会预期需求的分析和预测”。[2]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如果长期“处在一个与社会联系不甚紧密的封闭式教育中,将难以及时对人才市场的多变性和多样性需求作出反应”,[1]难以给自身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也就难以适应社会需要,难以办出特色,难以谋求发展。

工程硕士的培养是打破封闭式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工程硕士来自于工矿企业,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4]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带着工程技术问题进入学校学习,通过与导师的互动,学校(培养方)能及时了解企业所从事的实践工程项目,关注他们的新产品、新技术和发展方向,了解企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要求,这样的双向互动,能充分调动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社会和市场需求,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社会声誉,促进学校发展。

二、“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4]决定了要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发挥学科优势,依托企业工程项目来确定研究课题,将研究过程贯穿于工程实践中,使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促进学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发展,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这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树立教学相长的培养理念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获得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课程教学的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将基础知识与最新技术相结合,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教学内容要充分反映本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强化课程的实际应用环节,始终坚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培养方教师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企业生产中遇到的科研难题,带着这些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也是企业“反哺”学校的一种有效方式,围绕着企业的这些技术需求来确定研究课题和教学内容,不仅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也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2.实行“双向”或“多向“选择,通过“双导师”、“导师组”联合培养工程硕士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培养工学硕士“一对一”、“一对多”的导师制度,这种方式不适合于培养工程硕士,因为工程硕士多半来自于不同的工矿企业,来源分散,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具有同一工程背景的学生少之又少,各自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每位导师各有自己擅长的研究方向,“一对多”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有的导师不完全了解工程硕士生在企业中实际从事的工作,“一对一”难免造成某些师生研究方向“不对口”的尴尬局面,因此,应实行“双向”乃至“多向”选择。机械工程领域的导师们可以将自己近年来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主持项目上传至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位导师的特点,熟悉他们的研究方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导师,同时,工程硕士生也应积极主动跟导师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努力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邀请导师亲自参与企业的实践 工程项目,在共同研发中实现“产、学、研、用”的结合,获得知识更新,提高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工程硕士的培养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共同指导,除了学校的导师之外,还应从企业聘请一些在一线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制造,接触工程实际,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科技人员、企业高管、技术精英,与学校导师经常交流沟通,相互协同配合,共同完成对工程硕士的指导和培养。

再次,实行“导师组”制度,坚持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学术传承、技术研发方面的团体力量。在指导和培养工程硕士的过程中,某一位工程硕士生既是导师的学生,更是这个导师团体的学生。导师之间应积极交流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共同探讨在指导和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某位学生在研究课题具体实施中遇到困难,而他的导师可能由于知识不足,缺乏某方面的经验无法很好地解决时,其他导师则应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和指导,通过“导师组”联合培养工程硕士。

3.加大教学投入,完善校内科学实验设备体系;走出校外,积极建立培养实践基地

工科硕士(包括工程硕士)的知识源泉来源于工程实践,获得的知识也应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应用,学校应加大教学投入,建立较为完备的科学实验设备体系,为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保证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又能走进加工车间,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在导师的指导下,将新的理论用于实践,获得信息,开拓思路。同时还应积极走出校外,与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开展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实践基地一来可以为工程硕士提供具有实际经验的企业导师,二来也能为工程硕士的论文提供大量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的选题,同时也是工程硕士从事科研实践的场所。来源于实践基地的论文本身就与生产挂钩,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能够很好地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例如,我校机械学科与湖南湘电集团、江麓机电公司合作已久,共同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并且,这两家企业长期与我校开展项目合作,企业的一批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也长期受聘为我校机械专业兼职导师,壮大了师资队伍。我校机械学科则通过科研项目的形式,给予企业以技术支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三、“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成果及展望

我校机械工程领域具备的培养资源丰富,基础雄厚,虽然工程硕士培养起步较晚,但已初具规模,目前已为长株潭地区的不少工矿企业输送了优秀机械专业人才,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高质量的工程硕士,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积极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通过人才质量的提高使企业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而工程硕士的培养又能促进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办学质量,最终实现校企“双赢”。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将会不断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借鉴优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成功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体现特色的“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培养模式,创立出一个高质量的工程硕士培养“品牌”。

参考文献:

[1]沈岩,刘惠琴,雍翠菊,等.开放式自主创新的工程硕士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13-15.

[2]沈建华.校企合作建优秀工程师成长平台[N].中国教育报,2006-10-12.

机械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总结我校近年来机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我们认为有以下办学经验:

1.1突出办学行业特色,解决石油石化企业对机械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问题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方式,为企事业单位中有工程实际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前途的科技研发和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培养机会,而且可以不脱产学习,深受学员们的欢迎,也为校、企的发展提供了双赢的局面.2001年以来,我们与大庆石化总厂、大庆油田、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市下属各企业联合培养硕士专业学位,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毕业的学生已成为各石油石化企业的技术骨干,部分同志已经走上了企业的重要领导岗位,为大庆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石油石化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随着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尤其是黑龙江省石油石化基地、机械装备和制造基地的快速发展,这一办学特色的作用会取得明显效果.机械工程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遍布大庆地区各个石油石化企业,自2001年以来,已毕业的137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现已是各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其专业技术职称或职务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批由东北石油大学培养的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优秀研究生越来越多地在石油石化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具大的贡献.

1.2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确保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东北石油大学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宗旨,大力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通过树立新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建立特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环境和学术氛围、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东北石油大学领导重视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以为企业培养硕士专业学位为契机,亲自与企业领导沟通,先后建立5个研究生创新基地,其中有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大庆油田钻井工程研究院,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油田教培中心.建设宗旨为:适应21世纪研究生知识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形成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的新型体系,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显著改善学校研究生教学实验条件,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其成为大庆市、东北地区的示范性创新实践基地.我院机械工程2003级硕士生的培养就是在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基地进行,这里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还配有企业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另外,基地的实验室对学员开放,基地的良好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也有利于硕士专业学位生的培养.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基地培养的硕士专业学位生取得了预期效果,也得到了学员和企业的好评.

1.3加强工程应用性,深化校企科研合作和交流根据我院在石油石化装备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和改造方面的科研能力和成果,结合委托单位的技术改造、技术攻关项目,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了校企科研合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如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委托项目“采油工程中间模拟实验系统技术改造(243万)”、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委托项目“单曲柄倍程抽油机设计理论及实验研究(150万)”、大庆石化公司委托项目“透平机叶片缺陷的早期诊断技术研究(38万)”.这些项目的研究和完成,不仅解决了学生论文的来源和研究经费,还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10年来机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关系,以前许多导师虽然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由于对外交流能力的限制,往往不知道企业的实际需求,研究内容与企业生产有脱节现象,研究成果得不到企业方面的经费支持.随着东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的开展,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更加密切,学员起到联系桥梁的作用.双方领导之间、双方导师之间的沟通也因硕士专业学位招收培养工作的开展,更加密切,这有力地促进了校企在其他方面的合作,推动了科研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加快现有成果的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三年来同石油石化企业合作立项130余项,科研经费5100万元.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源问题:随着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逐年培养,企业人才的逐渐增多,以及企业对在读人员的经费支持减少甚至取消,给今后的在职人员研究生生源带来问题,会限制在职人员研究生培养的发展,是今后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2管理制度问题:非全日制工程硕士采取“进校不离岗”特殊培养模式,大多数学员都是企业事业单位生产、科研或基层管理骨干,工作任务繁重,学习的同时还肩负着工作和家庭的负担,这种模式导致学员在工作上与学习上存在一些矛盾,还有些学员不重视校内课程学习,上课迟到、早退、缺课现象严重,若学校没有严格完善的教学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势必影响工程硕士的教学质量.

机械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1、机械工程学科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专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按机械类进行招生,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

2、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