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美术欣赏课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Www.133229.CoM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 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1依据与原则

1.1依据

根据陶瓷艺术设计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深入进行企业岗位调研,与企业专家一起,深入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认真分析课程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企业专家共同继续深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课程改革,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的要求,逐步加强陶瓷装饰相关课程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类课程的设置。树立国际视野,开拓创新思想,将前沿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1.2原则

1)差异性与适应性原则。美国弗兰克•H•T•罗德斯在《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一书中所说:“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的课程体系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在构建陶瓷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时就要考虑区域行业特征与其它陶瓷产区的不同,将这些差异性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并构建适应区域、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2)实践性与拓展性原则。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而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目标指向更不只是学习系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更强调专业领域的实践应用性。但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因延续与承载历史和文化更多,与绘画、化学、机械等学科交叉更多,融合古今中外的设计思想与理念更多,因此,必然要求其课程体系构建的拓展性更强。

3)反思性与发展性原则。反思也是批判性回顾,任何课程体系的构建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相反,它是从历史的课程体系中延伸、发展、改革出来的。正是由于不断地发展和改革,才使得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在反思既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继承、改革、甚至重构。

2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构建的层面

课程架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问题,而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的第二层面,课程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则属于第三层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既需要根据人才素质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来构建,也需要据此来选择适应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内容,从而形成结构合理、体系优化和内容现代的基于职业教育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2.2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架构

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架构分为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一般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五部分。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与定位,具体执行中要理清三个关系:一是,基础与专业的关系。这里的基础包括通视文化知识、陶瓷基础理论知识及陶瓷基础技术三个层次,它们在承担为专业服务的同时,还支撑着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和增强学生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二是,一般专业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关系。一般专业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组成和过度,对专业核心课程起到辅助和推进作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进行专业教学的时候,不能因为核心课程的重要而忽略一般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一般在3~6门,但这些课程对学生最终的职业选择也并非同等重要。三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在开设规定数量的必修课同时,也需要安排相适应的选修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不同个性特长、发展方向与发展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

2.3课程设置

通识类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语文》《英语》《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等。将专业核心课程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组建成造型基础、色彩基础、装饰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国画装饰技法训练、图案设计、图像处理、设计概论等。根据职业岗位和专业技术要求,结合企业调研,本专业设置10门专业课程,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为核心与素质拓展为辅助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设计能力,满足学生在专业发展方向上的多元选择。分别为:⑴《中国陶瓷》,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宋元明清制瓷的辉煌历史,重点介绍各类窑口以及景德镇瓷器的发展演变过程。⑵《日用陶瓷造型设计》,主要讲授日用陶瓷的分类及特点、日用陶瓷造型设计图纸的绘制方法及设计中的若干问题。⑶《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photoshop》,主要讲授该软件在陶瓷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技巧及图像图像处理技术。⑷《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主要讲授现代陶瓷产品的装饰方法和特殊技巧、古典图式的再运用学习、各类油料性及颜料的配制以及烧制的技巧。⑸《釉上彩绘画》,主要讲授传统新、粉彩的绘画与技巧,古典绘画的学习,各类油料性及颜料的配制以及烧制的技巧。⑹《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Illustrator》,讲授利用该矢量软件徒手绘制轻工类产品的矢量纹样及图案等,运用在陶瓷花纸设计中,同时讲授企业标志创意,高级排版,海报制作技巧实例及各种印刷品制作技巧。⑺《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CAD》,主要讲授CAD基本绘图与编辑命令,利用该软件将设计草图做成工作图(三视图)的方法程序。⑻《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3Dsmax》,主要讲授陶瓷造型的三维建模、车削、渲染、材质赋予、贴图使用和灯光创建以及动画的基本制作。⑼《陶瓷工艺》,主要使学生明确陶瓷与艺术、工艺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掌握陶瓷在设备、制作工具、泥料、色料、坯体的干燥与收缩、作品的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制作陶瓷之前对陶瓷工艺流程有一个整体认知。⑽《现代陶艺》,主要讲授公共现、当代陶瓷艺术在环境设施中的本土化形成与发展,东西方公共现、当代陶瓷艺术环境设施的差异以及类型与特征。根据本专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经过企业专业论证,结合毕业生追踪调查,将《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釉上彩绘画》《现代陶艺》《计算机辅助设计Illustrator》《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3Dsmax》等5门专业课程定位核心课程。在以企业需要为核心的基础上,向满足学生专长培养、个人职业发展和兴趣爱好的方向上倾斜,使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加人性化。开设心理健康、中华传统文化、美学欣赏等相关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传统艺术修养教育,达到提升学生抵抗风险压力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发展方向和道德准则,使学生具备发展的可持续性。

2.4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内容

陶瓷艺术设计课程项目化的核心任务是要在设计基础知识、陶瓷工艺基本知识与陶瓷产品设计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以陶瓷设计与生产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引导本专业学生在完成典型产品设计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典型产品的生产要求形成一门综合的项目课程。典型产品选取既要充分考虑其典型性,达到让学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要充分考虑唐山地区陶瓷产品的生产与需求现状。如在《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复制花鸟装饰瓷盘,釉下瓷瓶装饰,咖啡具(花纸)装饰设计等几个项目进行,在这些具体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师生把操作经验、操作诀窍都融入进去。在每一个具体项目中,务必让学生认真观察把握各个项目实施的细小环节,因为在陶瓷工艺领域,细节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职业能力的形成。在内容组织方面,打破传统陶瓷造型与装饰等的思维模式,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将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各项目中。要求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比如在进行《日用陶瓷造型》,先以“单一日用瓷器皿的设计及注浆成型”为项目着手,避免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困难。同时我们注意到每个项目应该有其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并将最核心的专业技能,比如陶瓷釉上彩装饰技法在不同的项目中多次出现,用以提升并巩固职业能力。

3课程实施

3.1体现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依托唐山地区陶瓷产业优势,紧密围绕校企合作内涵,逐步深化“产学一体、内外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升级需要以及行业企业对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求,以培养适于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内实习工厂、校外引进企业和校外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在与校内外企业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生产性与综合性学习项目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在践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优化课程体系,使之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3.2“1+1+0.5+0.5”的实施要点

在实施大类招生的前提下,我们将本专业分成四个学习阶段,对应三个学年六个学期,形成“1+1+0.5+0.5”的教学实施模式。其中,第一个“1”代表第一年的大类基础课学习,实践课为走岗认识实习;第二个“1”代表专业基础课阶段,本阶段安排陶瓷专业基础课程,及少部分专业课程,实践课对应贴岗实习;两个“0.5”分别对应第5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6学期的综合实践学习,实践课对应顶岗实习。第一、第二两个学期,为走岗实习阶段。学生在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还要在校内专业实习工厂熟悉生产环境,实行校内集中授课与走岗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入学教育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期间,由专任教师带领,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认识车间设备;认识原料、成型、注浆、磨具、装饰、烧成、彩烤等工序的工艺及管理;了解陶瓷工艺流程,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根据专业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语文》《英语》《应用文写作》等。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专业核心课程所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技能而设定,开设《设计概论》《设计色彩》《图案设计》《国画装饰技法训练》《图像处理》等课程。努力探索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基于大类招生情况下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侧重及教学方法,发挥专业工作室融兴趣培养、知识传授、项目开发、专业实践于一体的独特作用,为学生基础技能培养创设灵活性、开放性的良好条件。开设艺术鉴赏、传统文化、创新实践相等关选修课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开展专业学术讲座,拓宽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

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1.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比较发现,多数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大致相同,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多都是照抄照搬名牌学校课程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大部分学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由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基本理论知识的课程、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较强专业知识为主的选修课程五大类主干课程组成。过分追求部分专业主体课程的细而全,忽视特色发展,而部分课程内容互相重复,造成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

1.2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包括实验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和运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目前,大多数环境工程专业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环境设置不合理。且在实验设计、规划设计、制图和相关软件操作等方面技能的培养,都比较薄弱,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措施

2.1以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为基础,确定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定位问题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环境工程、热能工程专业和材料化学等专业。其中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以陶瓷为主要方向,在国内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热能工程专业也是全国唯一面向陶瓷工业生产培养从事窑炉方向人才的专业。环境工程专业是继这两个专业后在本学院开设的专业,相比之下属于较新的一个专业,覆盖面广,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方向。因此,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应在陶瓷行业背景下,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以其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和能源工程专业的整合为基础,以环境和材料的交叉为切入点,定位环境工程专业的新方向。通过调研和研讨,结合其它具有行业特色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定位方向,确定本校环境工程的专业定位为两个方向:

(1)环境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景德镇陶瓷学院是陶瓷特色的高等院校,主要研究陶瓷材料,环境工程专业应与陶瓷特色相结合,定位为环境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环境材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和应用的推动下,国际材料界出现的一个新的领域,这种材料的开发和研究过程中,既要追求良好的使用性能,又要深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尽可能降低废弃物排放量,并在材料的提取,制备,使用直到废弃与再生的整个过程中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以清洁生产为特色方向陶瓷行业是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代名词,解决陶瓷行业高污染的问题,除重视末端的污染治理外,更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高校人才培养也应顺应这一发展机制,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进行相应调整,培养既懂环境工程专业,又熟知清洁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高校开展以清洁生产为特色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清洁生产理念和技术纳入其中,培养具备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也是“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核心。因此,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以陶瓷行业为契机,结合无机非金属专业和能源工程专业,将环境工程专业方向定位为清洁生产方向,并可针对陶瓷行业的源头治污展开清洁生产。

2.2在专业定位基础上,突出陶瓷特色,调整课程体系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在培养基本理论知识的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的设置基本上大同小异,而对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体现该专业特色。具体措施如下:(1)开设陶瓷特色课程陶瓷工艺学,学生通过学习陶瓷工艺,了解陶瓷行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环节,为后续的治污和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展奠定基础。(2)开设环境功能材料专业课程,并开设环境材料的制备和测试技术等相关课程。掌握环境功能材料的基本理论与应用。(3)开设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课程,并在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或基础课程中,适当增加有关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工艺,新型水处理技术等课程或授课内容。

2.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原有实践教学课程根据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且增加课外实践环节。对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内和课程外两个方面[5]。课程内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物理性污染与控制等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课时,将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和物理性污染与控制的课程实验以及课程的综合实验整合为环境工程实验,统筹安排,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消化课堂理论知识。(2)实习环节。环境工程专业共设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实习环节。通过实习,让学生对工艺流程有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开辟新的实习基地法蓝瓷陶瓷有限公司,了解陶瓷企业的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3)课程设计、环评影响评价实践、清洁生产审核审核实践、清洁生产工艺实践与案例设计和毕业论文。包括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设计等。学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通过手绘或者软件绘图,自主完成工程设计方案。增加环境评价实践和清洁生产实践的环节,培养学生撰写环境类报告能力。课外实践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渠道是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每年重点支持几个由3~5个学生进的创新性试验项目。(2)参与或开展各类环保活动和大学生竞赛活动,主要通过学生参与社会或高校组织的环保活动,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大赛实现。同时通过开放性实验室、综合性实践、研究性课程开设、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结语

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陶瓷工艺 项目工作室 特色 发展 

 

高职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着立足地方办专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以下简称江职院艺术系)于2006年设立了陶瓷工艺专业方向,培养区域急需的陶瓷工艺专门人才。在专业方向建设初期,采取传统学科体系结构的课程设置。虽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但是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割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技能训练与企业应用的脱节。学生即使完成各课程的学习,也不知道如何在岗位实践中去应用它们,更无法覆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应用标准,达不到毕业生走出校门就是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力推动下,我们与陶瓷行业的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一起,以地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大环境为背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组建能力分层、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平台,实施专业教学和职业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这种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把教学、求知、做事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陶瓷工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现象,需要总结和调整。 

一、教学改革的先行条件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的先行条件就是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的组建。该平台能够涵盖陶瓷工艺制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所涉及的核心能力与关键工作过程。包括: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陶瓷作品展示厅和学生作品销售门市;校外的陶瓷装饰集训营,以及在景德镇、江门、佛山、潮州等多家陶瓷企业所建立的多间校外实训基地。 

其中,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近300平方米,内有拉坯机、燃气梭式窑、模具车床等多种设备和制作材料;按照企业生产流程来划分和设定室内空间。能够实现从“泥料配置、釉料配置、装饰造型、模具制作、装窑烧制”等陶瓷设计制作的整个工作环节。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三维扫描仪、学生电脑、多功能一体机等设施,配置平面、立体设计软件及数据管理软件,满足数字化教学与设计训练的需要。能够承接花砖腰线图案设计、景观陶瓷设计等多个项目工作。学生作品销售门市主要为学生小组活动提供场地。在近50平方米的工作室范围内,由学生自主筹谋策划与接洽、自主搭配人员组成项目小组,全权负责店面的方式和氛围设计、作品的摆放与销售计划设计。而校外的综合装饰集训营则为合作企业内设的实训工作室,地点邻近景德镇陶瓷学院。通过完成限定的综合装饰项目设计任务,使学生在具体而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陶坯雕刻、施釉上色、青花等综合装饰技法,了解装窑烧制的陶瓷产品整体制作过程。同时利用景德镇“瓷都”的优势,开展渗透式的专业考察和行业调研。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对景德镇的陶瓷行业、高校进行考察,使学生了解陶瓷工艺及造型特点,感受行业顶尖发展趋势及其辐射面,使认知、体验和实践三位一体。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的各个项目工作室在能力培养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能力分层且优势互补:校内的系列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行业通用的陶瓷工艺基础知识、岗位核心技术能力以及跨行业职业能力。突出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培育,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特别突出培养学生将设计构思具体化、最终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过程实施能力。校外的多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则主要培养学生面向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是校内项目工作室教学的有力补充。强调利用企业真实的实践环境和行业氛围,促使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行业发展规律、职业岗位能力点相结合,在任务目标的要求下,积极地实践、参与、探究和创新。 

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的搭建,使陶瓷工艺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融合为一体;使一系列特色教学项目的实施得以融会贯通;使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呈现职业性和开放性特征,为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先行条件。 

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政产学研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 互惠互利

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增强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需求。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政府和企业对政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念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实践,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本文结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陶瓷工艺方向)的实践,对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互惠互利”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高职院校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是缓解当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有效举措。是在政府部门的牵引下,借助高职院校的科教实力及利用企业的实践平台,迅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地方经济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需要面广量大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校企双方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创造高水平的产学合作、能够培育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

实现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关键点是做到互惠互利,即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都能从办学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否则,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在实施政产学研合作办学过程中,政府起引导作用,即由政府牵头推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并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学校教育与产业的有缝对接,提高高职院校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企业起主导作用,即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寻找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合作方式,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以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方向,提高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学校起着主体作用,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更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以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完成对行业内的转型需求,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服务地方产业”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立足点。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和产业的支持,我院坐落于江苏省宜兴市,地处长三角中心位置,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并建有以陶瓷产业为主、规划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宜兴市拥有陶瓷及非金属材料类生产企业达千余家,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贡献较大的产业部门之一,人才需求量很大。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创建于1958年的我院陶瓷工艺(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从建校至今,依托陶都宜兴当地的有效资源,已培养了数千名陶瓷工艺专业技术人才,为当地的陶瓷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面对地方经济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需要,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按照现代陶瓷类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在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下,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

三、“教学模式改革”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高职院校,都深刻认识到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新的考验,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模式,为此,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教学体系改革

为适应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以职业素质为本、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切实转变观念,大胆进行教育创新的探索。重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引入企业案例开展项目教学,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项目之中。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训练职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等项目,支持和鼓励学生进入实训中心或基地进行科学研究,把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教师的某项课题的研究之中,让学生亲自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加快技艺实践与专业的融合。

2.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实践,探索综合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开发符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在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政、产、学合作”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高职教育主要为当地经济服务,就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进行人才规格设计,但仅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则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必须在政府的介入下,实现学校与产业群体的有效联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施政产学研合作的措施主要有:

1.健全校企互动合作机制

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了校企互动合作机制,通过多方合作共育人才,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工学结合方式始终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指导,资助优秀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一些受资助的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到所资助的企业就业,实现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紧密结合。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本地区陶瓷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3.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聘请企业中兼具专业理论和丰富实践技能的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承担部分校内实践教学指导及校外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并且开展专业讲座与职前培训,同时,学校每年都派出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借助合作单位的设备、设施、项目指导培训学生。

4.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与实训指导书,参与从校本教材名称确定、市场调研、大纲编写与审定、教材体例设计、教材编写、案例提供、审稿、论证的全过程。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学生各项实训的具体操作和自主学习。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学生技能实训、指导学生参观企业、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具体工作,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和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此外,学院与企业开展生产项目联合开发、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同时充分利用学院先进的教学资源和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瓷工艺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为载体,为企业提供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

总之,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多种多样,各院校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实施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必须兼顾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利益诉求,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此才能调动各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才,朱如龙.政产学研合作:高职发展的新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1(9).

[2]刘全胜,陈玉平,王怀宝.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

[3]殷惠光,宋思运,朱炯等.地方高校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和保障措施[J].江苏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