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业发展制度

旅游业发展制度

旅游业发展制度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业 制度环境 发展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其发展速度和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目的地制度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以天津市为例,从国际商业规则与国内运作模式、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旅游法律法规等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探讨了制度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国际商业规则与国内运作模式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001年11月,我国政府正式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了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入世承诺。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商业规则和惯例将对我国旅游业的制度环境产生影响。加入wto后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对天津市旅游业产生的冲击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两个层次:一是对旅行社业等开放度不足部分的冲击。外商投资旅行社的进入使得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率降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客源和支付渠道,进而影响行业发展。二是对饭店业等开放较充分部分的冲击。外资饭店的总量进一步扩张,增加了饭店业的对外依存度。另外,外资饭店还通过高薪等利益诱导机制广揽人才,形成人才优势。

除了加入wto后对天津市旅游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之外,成文法律、司法途径和包括仲裁制内在的法律与司法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将影响天津市旅游业制度环境的走向。首先,我国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签署国,必将根据gats的基本原则,履行相关的条约义务。这一基本国策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中国现行法律和政府行业性文件所确认。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必将对中国旅游业现有的法律规范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使之达到gats要求的水平。其次,随着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近年来旅游者寻求民事司法途径解决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服务质量、人身财产安全、精神赔偿等方面的案例不断增多。2005年天津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接受旅游投诉数量较2004年增长幅度为10.90%。特别是出境游投诉案件大幅增加,2005年出境游投诉数量较2004年增长幅度为100%。当旅游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规定有五种维权方式可供选择: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协商和解;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申诉;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根据与旅游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讼。目前大多数旅游维权案例都是采用前三种方式解决,尤其是第二种方式,无论在机制上还是在实际中都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维权形式。另外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旅游制、旅游特约监督制、旅游先行赔付制等新的维权方式,对旅游业的制度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对天津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环境

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为依托,在大的宏观环境背景下,开创自身发展的新局面。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鼓励旅游业发展,如制定中国旅游发展2020年远景纲要,实行共三周的全国假日制度,开展海外旅游促销活动开拓国际市场等。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05年《旅游及旅行业对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中国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报告中指出,2002年,中国被世界旅游组织(wto/omt)评为世界第五大旅游目的地;同时,中国大陆还被wto/omt选入世界十大国际出境旅游消费国和地区(不包括交通支出)之列。据wttc估计,中国旅游业这种强劲增长势头还将继续保持下去。当然旅游业的短期发展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世界各地频发的恐怖袭击都会给中国旅游业带来消极影响;另外,中国旅游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之一,如旅游市场信息不透明、定价机制混乱等。wttc的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内中国旅游及旅行业将快速发展,各种发展初期的问题将在短期而非中期之内得到解决。

(二)微观环境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平稳、健康发展为天津市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微观环境。2005年,天津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66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连续10个季度增长14%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9元,增长1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制定出台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定”和“实施纲要”,启动了一批旅游重点项目,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4%;投资结构优化,港口、公路、地铁等交通投资增长60%;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整修风貌建筑60座;对外交流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了亚欧财长会议、意大利天津周、新加坡天津周等活动,扩大了天津的影响。这些都使得天津市旅游业得以在健康、稳定的微观环境中迅速发展。

就近期的情况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将会给天津市旅游业的制度环境带来一些可以预期的影响。

首先,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工作办法的出台以及旅游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立。2005年5月25日天津市了《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工作办法》以及《关于设立旅游行政复议机构的决定》,规定了申请复议的期限、条件、方式、内容等,并规定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机构是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行政复议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有效解决行政争议、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制度保障,它与诉讼、仲裁共同构成我国的救济法律制度体系。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委员会的成员由天津市旅游局的领导直接担任,避免了在我国其他一些省区旅游行政复议机构规格低、人员少、素质差等问题,使得天津市旅游业能够在日臻完善的制度环境中健康、稳定发展。

其次,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2005年3月1日天津市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应实施各种优惠政策。例如在旅游规划主题板块内新开办的旅游开发项目企业,可比照享受海河综合开发改造的有关财税优惠政策;对星级酒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电、用气、用水价格等。天津市为旅游业提供的各种优惠措施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将为天津市旅游业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

再次,天津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领导加强。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经验之一,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成立由市长亲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有关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风貌建筑保护领导小组,研究决策全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重大事项;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指导、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市旅游局强化对旅游业规划、管理和促进全市旅游业发展的职能;各区县建立健全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市区(县)“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旅游管理体制。通过分工及细化管理,天津市各级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旅游法律法规对天津旅游业发展影响

天津市旅游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数量和类型相对较少,并且以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主,缺乏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的正式的天津市地方旅游法律法规。天津市出台的旅游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旅游业制度环境总体健康良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当然,旅游法律法规方面是目前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开放,制度环境对天津市旅游业的运作模式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2篇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推进自治区经济转型升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的重要引擎;是实现草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草原文化旅游大区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建设美丽内蒙古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区旅游业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良好发展机遇。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3〕10号)等,不仅明确了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目标,而且也制定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年初,自治区党委确定了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战略定位,这一发展定位,准确地把握了自治区旅游业发展优势,突出了自治区旅游特色,明确了未来5-10年我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与目标。这是既是自治区旅游业的重大机遇和发展方向,更是全区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的历史使命和发展任务。

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内蒙古今后一个时期内推进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超前的规划设计、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多方位的对外宣传以及综合性的服务提升。

一、倾力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对旅游业发展的定位中,明确提出要体现草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挥自治区草原、森林、沙漠的独特自然风光,倾力打造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精品,提升我区的旅游核心竞争力。

一是重点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缺乏文化的旅游没有生命力,缺乏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应深入挖掘和提炼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文化视角审视旅游,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以文化传播带动旅游,以文化创意提升旅游。以推进内蒙古四大旅游区域、十二个核心旅游圈、若干精品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契机,凸显成吉思汗陵、世界文化遗产地—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鲜卑文化遗址—嘎仙洞、王昭君博物馆、居延文化遗址以及众多的喇嘛教寺庙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品牌优势,建成一批历史文化旅游的精品景区。

二是推动草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十分重注将文化灵魂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让游客在内蒙古旅游全程感受到内蒙古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旅游主题酒店、文化购物餐饮街区,扶持和培育特色民族旅游商品、民族演艺活动、民族节庆活动等能够深度体现内蒙古独特草原文化的旅游产品,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催生出内蒙古旅游新亮点。

三是推动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生态建设方面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建设“美丽内蒙古”的驱动作用。重点在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大兴安岭林区、贺兰山林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等重点生态区域推进创建一批部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四是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充分利用自治区独特的森林、草原、沙漠等多种生态系统,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民俗旅游村、农村牧区林区家庭旅游)。在切实保护森林、草原、沙漠绿洲、湖泊和温泉资源的前提下,打造阿尔山—柴河,大兴安岭莫尔道嘎白鹿岛、牙克石凤凰山,库布其沙漠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凉城岱海温泉,克什克腾旗黄岗梁、达里诺尔、热水温泉,喀喇沁美林谷,敕勒川哈素海和黄河老牛湾大峡谷等休闲度假项目,培育自治区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二、积极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建设精品旅游项目是提升我区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基础。我区要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坚持市场导向,发挥自治区旅游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度高、市场规模大、竞争力强的旅游景区。

一是创新旅游开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十二五”时期,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十二个核心旅游圈”,要坚持走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市场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开发建设路子。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旅游文化产业招商,优选有信誉、有实力、有责任感、有积极性的企业作为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主体,推动项目建设。按照“新理念、高起点、大手笔、重保护”的原则,做好规划工作;创新体制机制,把旅游产业、城镇建设、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用市场化方式,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拓宽开发途径。

二是重点建设一批大型旅游项目。按照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筛选一批特色突出、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大型旅游项目,作为自治区重点推进的旅游重大项目,在政策、规划、资金和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强化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的调度和督查,确保项目的有序建设,形成旅游发展新引擎,带动自治区旅游业的稳步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重点旅游区提档升级。按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重点推进阿尔山—柴河旅游区、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恩格贝生态旅游区、库布齐沙漠公园七星湖、万通生态旅游区、康巴什旅游区、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大青沟部级自然保护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斯哈图石林园区、敕勒川哈素海旅游区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引领自治区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三、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旅游业是窗口产业和形象产业,市场营销是架起旅游供给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要根据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针,科学调整市场结构,继续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不动摇。发挥多种营销主体的作用,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三位一体”营销策略,形成营销合力。

一是建设旅游形象品牌体系。深入挖掘和提练自治区、各盟市和各旅游区的旅游产品特色,构建自治区、盟市和旅游区的品牌形象,形成自治区的三级旅游品牌形象体系。通过社会征集、媒体公示、专家评议等形式,设计和整理自治区、各盟市和重点旅游区的旅游形象品牌的主题词、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等,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地进行宣传,提升内蒙古的旅游影响力和感染力。以培育内蒙古“休闲度假、生态美景、风情体验、康体养生”四大品牌形象为支撑的、统一的内蒙古旅游目的地形象体系。

二是加强网络旅游营销,发展智慧旅游。充分发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旅游信息网络功能,不断完善内蒙古旅游电子政务、旅游咨询、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强网络化的旅游形象宣传、旅游线路推广、旅游费用支付,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便简化和信息化的需求。加强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合作,启动和推广手机客户端旅游信息工程,选择在呼包鄂地区、呼伦贝尔启动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城市试点。

三是加强自治区整体旅游营销。打破地区、部门和企业的界限,整合自治区各地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把自治区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进行宣传推广,提升内蒙古旅游的整体形象。积极加强与国内外重要旅行商、主流新闻媒体和知名旅游会展节庆组织机构的合作,实施“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战略,形成行业、媒体、会展等多种媒介为一体的立体营销网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营销,扩大宣传营销的覆盖面。

四、着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抓管理优化环境,抓管理产生效益,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如果缺乏科学的管理,市场秩序混乱,不仅危害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影响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更影响自治区旅游业的形象。

一是以贯彻实施《旅游法》为契机,转变旅游管理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精简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企业、市场和中介组织能够自主的事项,行政管理部门坚决不参与、不干扰、不越位,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积极支持旅游行业组织发展,促进行业自律和转型升级。

二是加大贯彻落实《旅游法》。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努力构建安全、便捷、规范的旅游市场环境。要认真组织《旅游法》配套制度的细化、深化和落地,推进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和旅游安全综合管理机制。提高旅游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明确职能、职能,创新旅游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能力。

三是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加大已制定出台标准的贯彻力度,细化和推广各门类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根据我区旅游业发展实际,认真组织好温泉度假、滑雪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汽车、社会餐馆、旅游商品购物等旅游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通过推行旅游标准化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要研究出台和推广违反标准的投诉与处理办法,规范旅游经营行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五、创新旅游体制机制

制度是根本,关系到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长期以来,我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旅游管理分散而难以整合,基层旅游管理比较强调政府的力量,存在“管办不分”的问题,市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要深化旅游业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应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审批,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旅游业。有序组建内蒙古旅游发展委员会,加快旅游工作由单一部门推动向综合联动转变。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

二是建立健全旅游综合管理机制、市场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和安全综合管理机制,确立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制度、高风险旅游保障制度、景区价格和流量管理制度、城乡居民经营旅游业务管理制度、“一日游”管理制度等,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体制机制体系。

三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内蒙古与周边省市、东部省市的合作,与多省市建立“共塑市场、互送客源、共同发展”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使内蒙古深度融入中国旅游经济联合体的销售网络。

四是建立和完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继续推进中蒙、中俄区域旅游合作,推进建设跨境旅游协作区,形成中蒙、中俄跨境无障碍旅游。引进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准的投资企业和开发商,开发适应国际客源市场需要的产品,尤其是要实现旅游产品在创意、内容、功能、业态、文化品位和管理上的国际化,明显提升内蒙古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六、强化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要求,以打造高标准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立旅游散客中心、特色街区、自驾车租赁体系,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重要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景区、道路、城市旅游标识系统,加快饭店、餐厅、商场等旅游重点场所按照国际标准提升服务的能力。

二是推进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进区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旅游业。对现有重点旅游景区和主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包装,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或旅游投资公司。要搭建引进外资、社会融资的平台,实现重点旅游资源与市场的良好对接,不断提高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是完善旅游投融资体系。内蒙古不管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还是预算内统筹资金较其他旅游大省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当前应重点加快旅游企业改革,打破条块分割体制,培育和壮大旅游业发展的企业主体,加快组建内蒙古旅游集团,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

七、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基。旅游业主要是通过人来提供服务形成的产业,因此人的素质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区旅游业整体素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缺乏造成的。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这种状况,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是深入推进科教兴旅战略,发展旅游院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包括旅游开发、营销、策划、管理、导游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和实用人才。适应国际化的需要,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国际化人才。

二是要抓好旅游人才的引进。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引进、使用、培养的激励机制,加强旅游职业资格考核、管理和奖励表彰制度,营造爱才、惜才、重才的良好氛围。对旅游业发展急需、但短时间内难以培养的紧缺专业人才,建立激励政策,引进一批策划创意、规划设计、项目运作、科技信息、国际营销、高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型人才。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是有着上下几千年历史的大国,领土广阔,人口众多,东西南北中各有特点,五十六个民族各有风情,天然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国内外旅客。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促进我国旅游业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如今,旅游业已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并逐渐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然而,旅游管理体制暴露出的问题却阻滞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基于此,加强我国旅游管理及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当前我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规范

旅游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它与很多部门、行业都存在着直接联系,但这些部门之间的联系缺乏有序的管理。以旅行社为例,旅行社是旅游者和旅游活动之间重要的媒介,但某些旅行社为拉拢客源恶性竞争,或是蒙骗顾客牟取暴利,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健康发展。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大多数地区都开发了旅游行业,创办了一系列旅游企业,但这些企业的资金来源都不相同,难以进行统一管理,这就导致我国旅游行业系统复杂、各自为政,无法进行宏观调控,导致市场混乱,制约了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1.2缺乏有效监督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复杂,各个环节各类资源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纵向又划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庞大的管理机制加大了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的难度,上下级垂直管理的单一方式影响了各部门监督机制的运行。官方的监督机制有疏漏,民间的监督队伍更是稀少,游客缺乏监督意识,旅游企业在自我监督方面的力度更是微乎其微,种种问题导致了旅游业监督力度的不足,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3产业结构不平衡旅游产品是指旅游产业中的吃、住、行、购、游、娱等多种产品相互联系的整体,它是旅游业竞争的主要砝码,是旅游业的主要收入。然而,我国旅游产品的创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旅游产品的现状是产品创新不够、质量不稳定、缺乏长久竞争力。在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产品和度假型产品占绝大部分,然而,由于管理不当,景区生态环境极易被破坏,再加上度假产品的可替代性极强的特点,旅游景区的优势极易丧失,当地旅游业发展会呈退化状态。

2加强旅游管理及体制改革的措施

2.1规范管理模式

旅游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包括国家部门和旅游企业管理的改革。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国家部门应引导帮助旅游企业设立管理机构,让它们有能力在市场的调控下健康有序地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各部门应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全国性旅游管理体系,对全国旅游市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各级部门加强沟通,保证旅游业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与旅游业相关的各服务业也要跟随时代脚步进行改革,根据当地旅游业的特点,建立一套符合本企业发展并同时满足当地旅游业发展需求的管理方案。

2.2完善监督机制

在各个行业中,监督机构是不可缺少的存在,旅游业也不例外。由于旅游是个较特殊的行业,对它的监督也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在使旅游业提高行业自律性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督。由于公众是旅游业的主体,因此,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是旅游业监督机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环节。景区内设置意见箱,让游客提出意见,旅游景区据此进行改进。在公众的监督下,旅游业的发展能更符合公众需求。另外,政府部门的干预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虽然市场经济发展繁荣,但单靠市场调控无法对旅游业进行有效而全面的监督,相关政府部门要实施监督景区服务,并积极与游客交流,了解景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景区的监督力度。

2.3促进旅游产业多方面发展

我国各旅游景区各有其不可模仿的特点,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根据这些特点确定大方向。旅游产业的侧重点应根据当地旅游业的特点有所不同,并且单靠观光型旅游产品和度假型旅游产品创收远远不够,推动旅游业发展还是要适时开发其他产业,如旅游纪念品、当地特产加工等。以旅游纪念品为例,目前旅游纪念品并不少见,但销售情况却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制作工艺粗糙、当地特色不明显、销售手段落后。因此,旅游产品应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精致的制造工艺,并通过有效的销售手段推广。

3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还影响着我国对外的文化输出。在旅游业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情况下,为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健全且符合现代化旅游业发展的旅游管理体制尤为重要。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正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发展,这就导致了我国旅游管理机制和现代化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不符,因此,立足于我国国情和旅游机制现状,加强我国旅游管理类及强化机制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旅游管理机制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管理和监督不完善且旅游业产业结构极其不平衡,所以,加强旅游管理机制改革就要从规范管理模式、完善监督机制和调整产业结构三方面进行,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发展;政府主导;产业政策;制度创新;江苏旅游业

Abstract:Government leadership is the power that drives tourism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At present, the activities of Jiangsu tourism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 are still subject to the present tourism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eir function is relatively weak and show relatively strong department interest oriented tendency. This restrains tourism development to some extent. The government leadership policy of Jiangsu tourism industry shall take the concrete condition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o consideration, and set about from the connotation, components, key concepts, etc. On the premises of stick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the tourism administration mechanism shall be reformed and government activities shall be standardized from mechanism innovation aspect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Jiangsu 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tourism development;government leadership;industrial policy;mechanism innovation;Jiangsu tourist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4-29(6)

作者简介:周武忠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

黄荡东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

旅游业的政府主导,即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将政府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力量的强制性干预,促使旅游业实现快速增长,以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加快旅游发展的速度,使旅游业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利用旅游产业政策引导旅游企业按政府要求发展;行业长远发展目标通过政府规划确定,企业的短期利益则通过市场竞争调节。一般来讲,规划是指导性的,规划具体由旅游产业政策来体现和保证。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行政指导等手段来促使企业微观经营活动与政府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保持一致;通过制定、补充、修改、解释相关政策法规引导旅游企业进行健康而有效的市场经营;通过强有力的规制手段对旅游企业的各种不当竞争行为予以制止与纠正。

总体而言,“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是政府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产业政策引领旅游行业有目的、有轻重、有步骤地发展。在旅游市场上,政府已经不再是袖手旁观的裁判,而是举足轻重的导演,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组织与决策能力[1]。中国和江苏旅游业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长期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下发展;诚如上述,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选择的依据和必要性。然而,在这种模式主导下的江苏旅游产业,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政府主导的着眼点也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

一、旅游发展实施政府主导的必要性

(一) 旅游行业的自身特性要求政府主导

1.旅游资源具有公共性

旅游资源是公共性资源,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同一旅游资源具有非排他性,无法阻止“搭便车”行为。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旅游市场机制的失灵,客观上需要政府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

由于旅游资源所具备的这种属性,使得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公共特性,因为每个目的地旅游企业都会从中获得收益,即使个别旅游企业不为其支付费用,也无法使其被排除在外而不从增加的旅客流量中获益。因而政府理所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2.旅游产品具有跨地域性

旅游产品的分布通常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其所在的地理区域和所属的行政区域没有完全对应关系,具有相同内在资质的资源,以及同一体系内的产品往往跨越地域上的行政界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责无旁贷需要出面进行协调。

3.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

旅游产业综合性突出,涉及面广泛,是食、住、行、游、购、娱的复合体,单个旅游企业难以对产业内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运作,政府自然而然应当牵头进行开发和整合。

(二) 政府职能的应有之义规定政府主导

1.科学规划职能。科学规划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由旅游业涉及面的广泛性和供需的不均衡性决定的。这使政府不得不从中、长期的时间序列上来考虑这些因素。同时,旅游企业本身对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许多因素自身无法左右,通常寄希望于政府的平衡。政府此时所起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防止片面的供给闲置和供给短缺[2]。

就江苏省而言,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规划,包括产业布局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另外,在《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下,组织协调各市(区、县)规划旅游产业管理体系、旅游科技创新体系、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和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体系等,以保障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宏观协调职能。宏观协调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参与市场竞争的各个利益主体的相互接触日益密切和频繁,合作与摩擦的深度和层级与日俱增,迫切需要独立于利益相关方的第三方政府发挥强有力的调控功能。

江苏旅游的开发运作关系到13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涉及省、市、县等各级政府的交通、水利、环保、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是一项跨地区、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江苏在推动实施“大旅游”的发展路径中,需要进行高层次、高密度、高效率的组织协调。需要协调好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的关系,协调好旅游业与其他部门和行业的关系,协调好旅游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利益的关系,协调好省际旅游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

省政府应致力于消除城市间旅游发展的明显政策差异,制定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在产业布局分配、横向联合协作、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交流、旅游信息监控、节庆活动策划等宏观方面进行协调。

市县级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市情、县情的明细投资政策,对不同旅游项目的开发加以鼓励、限制或禁止。当前各地已经就景点景区要素的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而相当多的生产要素,如餐饮、娱乐、购物、交通等进行开发管理的空间还很大,有些甚至还属于空白。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障公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合法权益,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落实,逐步加强依法治旅的力度,实现旅游行业的全面管理。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组建和充实旅游稽查队伍,加强旅游执法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旅游投诉中心,确保游客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3.规范市场职能。规范市场职能是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进行公共管理、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使市场管理职能在旅游行业的重要体现。规范市场要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引导和管理旅游的资金市场、客源市场和人才市场,对违规经营者和从业者采取不良记录建档立库、公开等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

江苏各市应经常交流市场规范运作的经验,探索建立全省13市统一的市场规范准则,规范整治市场的联合行动,实行市际间的旅游服务质量的投诉协查制度,加快推进市际间旅游管理的网络一体化。

4. 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管理的终点是为企业的运营创造日益健康完善的市场环境,实质是做好服务。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各项职能的落脚点,越是在民主法治的社会,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现得越是明显。

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可以做的工作有:对市场进行宏观、中观的研究和预测;印制和发放旅游文献资料;举办各种针对国内外市场的宣传促销和公关活动;争取重大会议、赛事、展览的举办权;促进旅游行政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旅游学会等各类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保障企业的公平竞争、推动市场有序发展等。

二、旅游业政府主导政策研究综述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其全局和长远利益而主动干预产业活动的各种政策的总和。旅游产业政策是指导旅游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之一,是政府调整旅游经济结构的基本手段[3]。

在旅游产业政策研究领域,学界和业界有较为详尽的论述[4]。唐留雄指出,为了使旅游产业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银行、财税、物价等部门都要制定与实施一些与之配合的保障政策。王志东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案例,指出了地方政府在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政策支持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财政政策支持、金融政策支持和税收政策支持等方面。

财税政策方面。在旅游业发展之初,国家组织专家考察国外发展旅游业的财税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0世纪90年展我国国际旅游业的财税政策思路。目前专门针对旅游的财政政策相当缺乏,且导向性不明确,私人及民间资本处于一种观望状态,而且政策缺乏对旅游企业改革的要求。在现行税制方面,对旅游业的优惠措施不系统,税收优惠方式单调且地区间优惠不平衡。针对旅游业的特点,学者们在现行税制改革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投融资政策方面。目前旅游业开发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投资为主体,外资为重要成分的投资结构。钟海生认为,财政性资金仍是旅游业重要的发展资金来源,主要用于旅游业的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资金方面,主要是利用银行的贷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考虑建立旅游业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机构,而资本市场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在货币信贷政策方面,黄翠玲指出应对旅游投资项目严格分类以确定信贷额度,采取合理的贷款期限和灵活的贷款利率政策,同时制定个人旅游信贷政策,促进信贷资金向旅游业适当倾斜。投融资政策不当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导致投资结构失衡、投资决策盲目、融资渠道单一、投资软硬环境不佳以及吸引外资难度大等问题,对此,李平、冯鸿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价格政策方面。由于旅游资源的公共产品属性,其价格不可能完全由市场进行调节,政府管理部门有义务进行适当干预。李秦生指出,实施积极的价格政策有利于实现旅游发展在行业间的平衡和在季节间的平衡,有利于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张茂森等坚持认为旅游价格政策的制定既要体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也要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三、政府主导政策内容

(一)制定旅游产业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1.应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同产业有不同的发展规律,旅游产业政策具有行业特性。要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首先就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已为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顺应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就是吸取和借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2.应符合本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是大体一致的, 但由于省情不同、社会经济环境不同、旅游发展阶段不同,产业政策的具体内容也应当有所区别。江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虽然处于全国前列,但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条件、配套设施、综合环境等,仍有继续改善的空间。在此情况下,产业政策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作用与市场基础作用的问题,即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实施政府主导的问题。

3.应具有适当的前瞻性。研究产业政策问题,要注意适度的预见性和超前性,既要立足当前的旅游业发展实际,更要考虑全国旅游业的趋势走向和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潮流。要使所制定的产业政策,不仅对于旅游业当前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未来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4.应有必要的保障措施。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以保障。这一点对依托性和关联性很强的旅游产业而言尤为重要。产业政策的制定,既要有抽象的原则性规定,又要有相对具体的明细规定,除此之外还应有一些指标化的硬性规定。只有将发展方向与保障措施紧密结合,才能使产业政策真正发挥指导实践的现实效用[5]。

(二)制定旅游产业政策应解决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旅游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省紧紧围绕“十五”旅游发展计划和旅游“倍增计划”,实施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6]。按照省政府的战略部署,预计到2010年,旅游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以上,旅游业生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6%以上,旅游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10%,城镇居民出游率达150%,农村居民出游率达100%[7]。届时,旅游业将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江苏将率先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形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专项旅游为辅助的旅游产品体系,并成为中国和亚太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

江苏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当然面临的矛盾、存在的问题也很多[8]。哪些矛盾和问题应当在产业政策中加以反映,需要反复斟酌,从理论层面而言,下列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1.产业组织政策。政府应加强旅游市场主体的培育,为旅游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实施适合旅游经济特点的产业组织政策。鼓励大中型旅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小型旅游企业实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灵活体制。鼓励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企业集团,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形成由大型企业主导的规范化市场格局。鼓励企业通过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进行自主联合改组和资产运营。鼓励旅游企业的网络化发展,推广建立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营销网络。

2.产业投入政策。政府应鼓励社会各方面对旅游业的投入[9]。首先,省市县各级政府应在国民经济计划中增加对旅游业的发展投入,要增加引导社会投资的导向性投入,要增加对旅游业的宣传促销投入,要优先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其次,要通过财税、贷款等政策优惠措施,通过政府鼓励发展的旅游优先项目等,吸引各种类型资本投入旅游业。再次,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如优先增加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的规模,赋予少数旅游大型企业集团与其资本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等,尽快建立适合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规范化的企业直接融资机制。

3.产业保障政策。旅游产业政策能否有效实施,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保障手段的得力与否。各级政府应要求旅游部门把产业政策列为今后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文件,作为今后检查、评价旅游工作的关键指标,以促进旅游主管部门对产业政策的重视及落实。

4.产业技术政策。旅游行业是高新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前沿区域,电脑预定、卫星通讯、先进交通、高新建材等,都已经率先在旅游业得到应用,这也是提高旅游产业素质的重要条件。省政府应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的进程,推广采用国际标准,支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省旅游设施的技术性能,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应大力鼓励产学研的结合,促进应用技术的开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对已经淘汰的运载设备和科技含量低的人造景点,应以法规形式定期向社会公布。

5.产业导向政策。旅游业发展所应坚持的原则和方向,是产业政策必须明确解决的问题。从各地发展旅游业的实践看,应该注意的方向性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旅游资源的科学保护及合理开发问题,防止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二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防止粗放型开发,坚持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三是旅游开发的和谐健康问题,防止庸俗化倾向。

6.产业市场政策。明确和强调市场导向的观念,是市场经济对产业政策的基本要求。在具体市场背景下,应该支持哪些、限制哪些、禁止哪些,旅游产业政策中都应有所体现[10]。如旅游景区景点的宣传促销,要考虑客源地附近资源雷同问题;旅游接待设施建设,要考虑市场饱和度、区域分布、档次高低问题;旅游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前景光明、生命力持久和优势突出的产品。

7.产业布局政策。根据旅游发展程度的区域性差异,在发展好苏南地区旅游业的同时,应强调加快苏中、苏北地区旅游业发展;根据各地具备的优势,如沿海、沿江、沿河等,形成相对优化的旅游产品配置格局;根据资源互补、产品相关和交通便利等条件,加强旅游产品点、线、面之间的联系,形成特色性强和竞争力强的产品系列。

四、政府主导政策的执行主体建设

各级旅游局是进行旅游行业管理,执行和落实旅游产业政策的最直接主体。旅游行业的发展程度与旅游局自身的建设水平息息相关[11]。因此旅游行政系统的建设,在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地位十分重要。

为了实施有效的旅游行业管理,在行政系统内部,尤其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关系:

(一)旅游局与综合管理部门的关系

综合管理部门是指财政、税务、工商、公安等政府职能部门,这些部门都具有在某一方面管理旅游业的职能。如果旅游管理部门与这些部门的关系处理不好,一方面会产生管理重叠,另一方面会产生管理真空,其突出表现是政出多门和市场混乱两大问题。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济管理体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旅游局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关系

按照旅游业的产业范围,旅游行业管理部门不可避免地在职能上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产生重叠,主要涉及交通、文物、园林、建设等相关部门。旅游管理部门与这些相关部门虽然同属政府行政部门,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关系。这些行业管理部门还直接管理一些旅游企业,常常成为这些旅游企业利益的代言人,使得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转化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在现阶段,这些矛盾需要更高一级的政府领导机构协调处理,如省旅游委员会一类的组织机构,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省、市旅游局的关系

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分级管理,虽然省市两级旅游局的性质和职能基本相同,但具体工作目标和工作范围却各有侧重。省级旅游局以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为重点,市级旅游局以维持和整顿市场秩序为重点。目前省旅游局的工作重点一定程度上与市旅游局存在着权力重叠、职能交叉的问题,其实质是不同利益关系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反映。这个问题的解决,既需要两级旅游局的协调配合,更需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两级旅游局的职责和权限。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是有着上下几千年历史的大国,领土广阔,人口众多,东西南北中各有特点,五十六个民族各有风情,天然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国内外旅客。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促进我国旅游业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如今,旅游业已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并逐渐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然而,旅游管理体制暴露出的问题却阻滞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基于此,加强我国旅游管理及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当前我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规范

旅游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它与很多部门、行业都存在着直接联系,但这些部门之间的联系缺乏有序的管理。以旅行社为例,旅行社是旅游者和旅游活动之间重要的媒介,但某些旅行社为拉拢客源恶性竞争,或是蒙骗顾客牟取暴利,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健康发展。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大多数地区都开发了旅游行业,创办了一系列旅游企业,但这些企业的资金来源都不相同,难以进行统一管理,这就导致我国旅游行业系统复杂、各自为政,无法进行宏观调控,导致市场混乱,制约了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1.2缺乏有效监督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复杂,各个环节各类资源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纵向又划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庞大的管理机制加大了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的难度,上下级垂直管理的单一方式影响了各部门监督机制的运行。官方的监督机制有疏漏,民间的监督队伍更是稀少,游客缺乏监督意识,旅游企业在自我监督方面的力度更是微乎其微,种种问题导致了旅游业监督力度的不足,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3产业结构不平衡旅游产品是指旅游产业中的吃、住、行、购、游、娱等多种产品相互联系的整体,它是旅游业竞争的主要砝码,是旅游业的主要收入。然而,我国旅游产品的创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旅游产品的现状是产品创新不够、质量不稳定、缺乏长久竞争力。在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产品和度假型产品占绝大部分,然而,由于管理不当,景区生态环境极易被破坏,再加上度假产品的可替代性极强的特点,旅游景区的优势极易丧失,当地旅游业发展会呈退化状态。

2加强旅游管理及体制改革的措施

2.1规范管理模式

旅游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包括国家部门和旅游企业管理的改革。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国家部门应引导帮助旅游企业设立管理机构,让它们有能力在市场的调控下健康有序地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各部门应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全国性旅游管理体系,对全国旅游市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各级部门加强沟通,保证旅游业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与旅游业相关的各服务业也要跟随时代脚步进行改革,根据当地旅游业的特点,建立一套符合本企业发展并同时满足当地旅游业发展需求的管理方案。

2.2完善监督机制

在各个行业中,监督机构是不可缺少的存在,旅游业也不例外。由于旅游是个较特殊的行业,对它的监督也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在使旅游业提高行业自律性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督。由于公众是旅游业的主体,因此,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是旅游业监督机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环节。景区内设置意见箱,让游客提出意见,旅游景区据此进行改进。在公众的监督下,旅游业的发展能更符合公众需求。另外,政府部门的干预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虽然市场经济发展繁荣,但单靠市场调控无法对旅游业进行有效而全面的监督,相关政府部门要实施监督景区服务,并积极与游客交流,了解景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景区的监督力度。

2.3促进旅游产业多方面发展

我国各旅游景区各有其不可模仿的特点,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根据这些特点确定大方向。旅游产业的侧重点应根据当地旅游业的特点有所不同,并且单靠观光型旅游产品和度假型旅游产品创收远远不够,推动旅游业发展还是要适时开发其他产业,如旅游纪念品、当地特产加工等。以旅游纪念品为例,目前旅游纪念品并不少见,但销售情况却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制作工艺粗糙、当地特色不明显、销售手段落后。因此,旅游产品应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精致的制造工艺,并通过有效的销售手段推广。

3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还影响着我国对外的文化输出。在旅游业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情况下,为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健全且符合现代化旅游业发展的旅游管理体制尤为重要。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正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发展,这就导致了我国旅游管理机制和现代化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不符,因此,立足于我国国情和旅游机制现状,加强我国旅游管理类及强化机制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旅游管理机制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管理和监督不完善且旅游业产业结构极其不平衡,所以,加强旅游管理机制改革就要从规范管理模式、完善监督机制和调整产业结构三方面进行,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