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普惠金融

农村普惠金融

农村普惠金融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1篇

1引言

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能满足新疆农村贫困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为贫困农户提供了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目前新疆农村金融体系离普惠金融体系还有很大距离,低端贫困群体金融机构覆盖面严重不足。因此对于新疆农村而言,不断完善新疆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更是创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构建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对有效改善新疆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2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一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financialsystem。2005年联合国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该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对金融机构的目标定位、运行机制、绩效衡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服务的主要目标客户是穷人和低收入群体。2006年,印度国有开发银行—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将非正规农户互助组(SH6)与正规金融业务结合起来开创了新型小额信贷的模式。2006孟加拉国银行家、“小额信贷之父”•尤努尔博士,开创了小额信贷发展之路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另外还有印尼名为BRI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传统小额信贷的模式,使其农村信贷部成为覆盖成本和达到高还贷率的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机构。

3普惠金融在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实践

3.1小额信贷业务缺失,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在实践中初露头角在小额信贷发展初期,新疆农村地区实施普惠金融的机构主体为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两家。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小企业融资规模上不去,运营成本很高,收益有限,风险很大,没有一定的补偿等等因素是不愿意给小企业贷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企业这块“贷款难”问题;而农村信用社承担了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全区网点达1062个,资产总额达到533亿元,负债总额达到512亿元。除存单抵(质)押外,农行信用社基本停止了其他贷款,而且由于农村信用社规模经营效应较小,可用人才缺乏,市场经营意识淡薄等缺陷导致大量专项贷款被豁免或核销,进而导致农民款项债权债务不清,这些贷款实质上扮演了普惠金融的角色,普惠金融实践在此阶段开始显现。

3.2各金融机构并驾齐驱,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得到较快发展随着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新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机构由发展初期的两家增加到三家。农业发展银行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期间发放贷款369.96亿元,比上年上升80.1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65.96亿元,比年初增长24.37亿元。农行兵团分行各项存款达到472.9亿元,比上年增长52亿元,完成计划的128.59%;各项贷款余额184.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亿元。农信社各项存款达408亿元,比上年初增长15.8%,高于全区金融机构1.6个百分点。存款余额达到2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高于全区金融机构水平增长水平29.77%。普惠金融在这一阶段为新疆农村地区农牧民摆脱自然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贷款对象基本面向全体农牧民,贷款利率均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可以看出,新疆农村地区普惠制金融在该阶段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3.3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多,新疆农村普惠金融步入正轨伴随这小额信贷发展的逐渐成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新疆农村地区普惠制金融的发展也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市场更加开阔,不仅农村信用合作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农行新疆分行60%的机构网点,80%的工作人员,40%的业务广泛分布于县域农村市场,2009年新疆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余额就达到427.7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另一方面,新疆邮政储蓄银行与2009年7月末,在全疆范围内有实际办理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网点85个,基本实现小额贷款县县通;新疆的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石河子国民村镇银行、哈密天山村镇银行以及库尔勒富民村镇银行把业务定位、资金投向主要圈定在各兵团区域内的农场职工、中小农户龙头企业和居民自主创业;石河子农村合作银行于2008年正式挂牌成立,以全新的产权形式为“三农”、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呼图壁县首创的农户养老保险证质押抵押贷款;五渠市国民村镇银行的成立;信鑫、新温商和华春等五家试点小额贷款公司相继揭牌。

4新疆普惠金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普惠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地区贫困人民需求难以满足随着新疆国有商业银行的“扁平化”发展,不断撤出;新疆邮政储蓄部门对农牧区资金的虹吸作用,进一步挤压、占用了农村资金资源;以及新疆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仍然局限粮油收购业务,对于惠农型的小额贷款尚难顾及;使得农民很难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生产急需的资金。直到现在,新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金融压抑现象,这势必影响“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也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普惠制在新疆农村地区的紧迫性。

4.2普惠金融机构缺失,难以达到惠农效果新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这两大普惠金融机构的日益减少,使普惠金融在农牧区最基层的金融机构中日趋消亡。调查显示,辖内农行和农村信用社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优质高效贷款客户的特征日益明显,贷款投向和投量日趋“非农化”和“城市化”,一般农户的贷款满足率不断降低;同时利率定价机制在商业化目标前严重失衡,多数农信社贷款利率常常一浮到顶,广大农牧民不仅无法得到普惠金融的支持,而且连国家规定的正常商业贷款利率也享受不到,普惠金融距新疆农村地区农牧民越来越远。

4.3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难以保证,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小额信贷作为普惠金融的核心,其业务风险大、成本高、客户通常是没有担保或者信用评级的,因此小额信贷机构都不愿意直接对农户发放信用贷款,而将业务重点转向获利高的行业,这样信贷资金供应渠道狭窄、总量不足。资金规模过小限制了小额信贷这种倍受农民欢迎的组织形式的发展,乘数效应难以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只停留在提供资金上,缺乏对农牧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及新产品的策划

5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促进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5.1完善对新疆农村普惠制金融的政策扶持,扩大市场供给新疆新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应是“政策补贴、优惠利率、商业性金融运作”。国家政府对新疆农村贷款的一定贴补是必要的,新疆农村小额贷款的发放主体应是所有的有条件的新疆商业性金融机构,同时必须建立一种资金向农村的流入机制,这就需要政府的推进和制度创新。利率放开后,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贴息的负担,也可以使新疆小额信贷专职机构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量上和质上保证新疆农村融资环境的改善,扩大新疆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扩展融资渠道,通过间接融资、资本市场IPO、再融资、债券发行等方式,让资金进入良性循环,满足广大新疆农户的需求。#p#分页标题#e#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2篇

1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借贷失衡导致资金外流

近几年来各大金融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更倾向于进行大额贷款而非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这导致了资金更易向高收益城镇或非农区流动,使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无法获得应有的资源,弱化了政府资金投入。这种非农化倾向所造成的金融服务与资金额度的不足与农村旺盛的金融需求相悖,造成了农村贷款难、融资难,金融业务低效率,金融资源无法有效分配,没有发挥资金集聚效应,形成了供给与发展相互阻碍的恶性循环,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与金融供给失衡。因此,促进贷款公平性和公开性,可以化解资金外流困境。

1.2金融主体匮乏,金融服务不足

金融主体单一始终是困扰农村金融创新的现象,其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单一和农户融资渠道单一两方面,金融产品单一表现为产品缺乏特色性的创新,业务品种缺乏,同质化明显,缺乏竞争力,如支付和结算工具单一。这样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迟缓,金融服务网点仅有存、取、转等基础业务,证券、理财产品、基金等业务尚属空白。融资渠道单一表现为金融机构选择单一,是由金融系统融资方式落后和融资规模小造成的,具体为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为农户所能选择的两种融资机构。这样降低了资金的利用率,也降低了金融机构融资效率,使需要资金的农户却无法获得资金。

1.3农村金融创新风险高

农村金融创新始终伴随着高风险的隐患,风险主要来源于农业自身特点与信用制度的缺失两方面。首先,农业具有的较长产业链、收入不确定性、季节性、产品相似性、低收益性、生产分散性和自然灾害不确定性等特性决定了农业自身在收益取得方面所具一定的隐患,并且交易成本和资本运用成本较高。当农业自身具有的特点无法及时与金融产品进行匹配时,这些特点会阻碍农业产业升级。其次,农村信用环境不良与信用制度缺失,无法约束借款人行为,增大了农村贷款的信用风险。风险分担机制的缺失降低了风险分散能力,削弱了金融创新的动力,并切断了持续性创新的保障。

1.4网点覆盖率低,民间融资兴盛

近些年,随着商业银行面向农村的业务拓展,针对基础服务网点的覆盖率在逐渐增加,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网点配置不足、密度不均等布局缺位,城乡布局断层等区域性失衡,网点金融功能不健全等现象。这些问题影响了存取款的便利性,限制了农户的储蓄行为,也限制了金融机构吸收资金的能力。为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农村辐射,各商业银行应推进空白区域的网点建设,建立农村服务整体布局网,发展普惠金融。正规金融机构在某些地区的缺位给予了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空间,而民间金融的活跃,大多有血缘亲友、地缘乡亲与业缘同事等关系相联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资金需求的压力,但因其缺乏法律保障与监督机制,并具有偏高的偿还利率,易出现非法或不规范经营行为而引起纠纷,加大了农户负担的金融风险,威胁金融市场的稳定。

2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2005年,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首先提出了“普惠金融”一词,其具体是指以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为主的金融服务需求方能够获得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普惠金融更适用于缓解农村所面临的金融排斥。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改革,营造以客户为中心,适度竞争,服务得当,持久发展的市场环境。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了金融领域,而造就了当代的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挖掘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资信评价技术、移动支付及云计算技术为主体工具的互联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低,服务效率高、覆盖面广,使用便利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填补了金融领域空白,解决金融供需问题,打破垄断,引发市场竞争,推动我国金融服务更加国际化。现实的金融模式,往往会将传统金融在资金、网点、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和互联网金融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方面的长处相结合,推出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为搭建跨平台、跨行业、惠及农村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成为了大势所趋,因而也造就了适用于农村的互联网金融方式。两者互为补充,创造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契机。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六种形态,分别是金融互联网化、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大数据征信系统与网络贷款,P2P网络贷款,互联网货币与众筹融资。可见,金融信息化与电子化已成为未来农村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

3互联网金融提供农村金融基本服务研究

在我国农村金融环境逐渐完善,农户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为金融普惠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基于此我国互联网普惠金融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三类:

3.1基本金融业务伴随信息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网络证券、金融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的出现,打破金融业务依附物理网点的局限,打破了农业分散的阻碍,丰富了传统银行存取款、保险、期货等金融服务渠道。通过运用全新互联网金融工具,客户不仅可以完成基本金融业务,更可以通过移动支付终端进行金融产品的购买。这种突破使金融机构转向以市场为导向,提供基本金融业务服务的金融工具属于互联网金融中金融互联网化与移动支付这两类。金融互联网化是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在网点缺乏与业务不足区域,克服空间障碍,开展金融服务的方式创新。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农户更加便捷的接触金融服务,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支付终端与移动支付的构建,便利了农户进行互联网贸易时的支付行为,也使得小额支付服务得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支付体验。

3.2提供融资平台

互联网金融融资主要以贷款产品为主,主要形式为新型P2P网络贷款和众筹融资。首先,P2P网贷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个体间的资金借贷与资料互通,因此其倾向于以金融中介的模式服务中小企业。作为新兴事物P2P平台在2014年内上线1228家。其互联网平台的公开性,高效性和低廉性,增加了信息透明度和客户进行选择的可能性,降低了收集信息的成本,激发了闲置资金的流转,创造了全新的便捷互联网贷款方式。其次,众筹融资凭借其突破性与无地域限制等特性远超股权融资与天使投资,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拓宽了其融资渠道。但由于融资行为涉及到双方资信水平评估,因此信息质量对于融资项目尤为重要。大数据挖掘技术具有捕捉个人信息的优势,因此其在收集与分析借款人信用水平,辅助评估借款人信用,并决定是否进行借贷业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其增大了信息的对称性,打破了信息采集障碍,促进了信贷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大数据系统可以通过分析业务进行中的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及时限制借款人违约,降低违约风险与不良贷款率。因此线上融资业务逐步形成了大数据挖掘技术与互联网平合的经营模式,弥补了传统金融业务不足。而可以进行大数据采集的平台多为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我国目前最大的P2P小额信贷平台———宜信,是当代互联网融资机构的翘楚,其主要扮演中介平台,在彼此信任的两个个人间进行资金信贷业务。近些年,他们更是提出了未来五年的“谷雨战略”,计划通过自建服务网点、开辟农村金融平台、提升其征信能力与风控能力,来推动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相似的京东金融推出的金融白条与小额信贷等产品,阿里巴巴的蚂蚁微贷与投建村服务站的千县万村计划,正勤金融开发的惠农产品“e农贷”,翼龙贷推出的农业贷款,开鑫贷发行的惠农贷都是意图解决农户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

3.3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 包容性 普惠金融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及其体系构架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inclusive financial”,即普惠金融(或者金融包容),这一理念是在联合国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会上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尤其是贫困、低收入群,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在2006年亚太地区小额信贷论坛上,焦瑾璞②首次在我国正式提出了“普惠制金融体系”的概念,并认为,普惠制金融体系是能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为包括弱势经济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其所需的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的体系。它是不简单的扶贫,而是对贫困人群的援助与商业可持续相结合。李扬③指出“发展普惠金融就是让老百姓享受更多金融服务,发展为草根阶层服务的金融,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普惠金融体系构架

1.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金融市场内的所有客户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以通过正规金融获得服务的客户;第二类是被正规金融排斥但是可以通过微型金融获得服务的客户;第三类是被正规金融排斥并且也被现阶段的微型金融排斥的客户。其中,后两类客户就是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贫困群体、低收入者。

2.客户需求。主要需求有:中短期的、小额的贷款需求;普通的储蓄需求;小额的转账汇款及支付需求;农村种养殖业、人身保险需求等。

3.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指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以及农村合作基金会、行业协会等互组织。

4.普惠金融运行环境。一是硬件环境。即基础设施情况,指允许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流动,进而促进快速、准确和安全的支付和清算系统。二是软件环境。指国家金融系统为保持其完整性所依赖的一系列辅助,包括机构网络、员工素质、服务流程等;三是政策环境。国家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认识、政策措施,国家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其他国家部门在普惠金融体系中的职能作用。

(三)金融普惠评价

评估一个国家金融的普惠程度,通常用金融普惠指标来衡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从2004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金融可获得性调查(Financial Access Survey,FAS),从可获得性(Access)和使用情况(Usage)两个指标维度对世界各国金融可获得性进行评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者(通过对个人、家庭、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调查获取数据),二是金融服务提供者(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调查或者金融监管者报告获取数据)。需求和供应两方数据相互补充,相互结合评估。

二、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现状

(一)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架

金融农村农村金融最基本的矛盾是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矛盾,我国现有农村金融体系难以向农户提供充足有效的金融服务。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出发点就是缓解这一矛盾。

1.农村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三农”,即服务需求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得到加强的最大的困难群体是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户的基础金融服务不足,主要存在存取款难、汇款难、贷款难等问题。广义上讲,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三农”。

2.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主体主要是指农村金融机构,即服务供给方。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保险机构等涉农金融机构,从广义上讲,还包括通讯商、网络金融服务商、银联等等。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供需现状

1.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覆盖范围窄。近年来,人民银行、银监部门以促进城乡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为核心,大力推动全国偏远地区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全覆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覆盖范围大幅提升,但农村村镇金融服务网点还未实现全覆盖。

数据来源:2013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作者整理。

截至2012年末,县域物理网点数量11.3万个,乡镇布设ATM机、POS机等电子机具231.7万台,在40万个行政村设置了助农取款服务点,覆盖面④为58.82%,实现小额取现转账电话覆盖行政村30.4万个,覆盖面为44.7%,农村保险服务网点2.2万个,覆盖面为3.2%。从数据可看出,还有农村村镇没有金融服务网点,而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2.农村信贷还难以满足农民需求。截至2012年末,涉农贷款余额17.6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3.6万亿元,有8524万农户获得信贷支持。尽管农民的贷款需求大,但获得银行正规借贷并不容易。《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⑤显示,农村有正规贷款的家庭比例为14.1%,低于全国15.1%的平均水平,有借贷需求的家庭比例达到19.6%,可见农村正规信贷需求十分旺盛。低收入农业家庭有农业生产信贷需求的比例达到52%。农村家庭的正规信贷可得性约为27.6%,低于40.5%的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但农村有民间借款的家庭比例为43.8%,远高于全国34.7%的平均水平。我国农村家庭参与民间借贷市场的比例不仅高,而且民间借款占债务总额的比重也大。农村家庭债务总额中有64.6%都来自民间借款,远远高于全国32.0%的比例,农村借贷总额中有40%是民间有息贷款,利率约为36.6%。可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具备市场条件,具有较大的服务空间和盈利空间。

3.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随着人民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推进,目前,全国约有3.8万个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接入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4万个农村地区银行营业网点开办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支农、惠农、便农的“支付绿色通道”,但是,目前还有大量的农村行政村无金融服务网点,西部贫困地区更加明显。

4.农村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现代科技型银行服务还未普及。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家庭网购支付时选择最多的银行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就农村家庭而言,网购支付选择这三家银行的家庭累计占比超出80%。可见农村网银市场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银行,农村主要的金融服务机构,如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这方面发展还不足,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健康活力还不够。

(三)普惠金融政策性支持情况

党中央历来重视“三农”,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与“三农”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金融改革明确“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⑥国务院下发了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⑦,提出“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稳定大中型商业银行县域网点,增强网点服务功能。按照强化支农、总量控制原则,对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布局进行调整,重点向中西部及经济落后地区倾斜。加快在农业大县、小微企业集中地区设立村镇银行,支持其在乡镇布设网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⑧提出:“切实推动包容性金融发展,让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应该说,党中央十分重视农村普惠金融建设,其政策支持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正处于最佳发展机遇期,正是扬帆起航时。

(四)农村普惠金融评价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成的金融普惠指标评估体系。我国的金融普惠指标评估体系可从三个维度:可获得性、使用情况、服务质量,去构建我国普惠金融指标。

三、制约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

我国现有农村金融体系还难以向农民提供充足有效的金融服务,尤其是除融资信贷业务外,其他如金融资产管理,信托,租赁、保鲜和典当等金融服务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贫困地区更为突出。

(一)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面不够广,农民获取服务成本高

一是获得服务的成本高。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公司商业银行在片区机构不健全,县域级银行机构少,村镇几乎没有金融机构网点,现有的银行服务网点服务半径过大,西部一些县域金融机构一个网点平均服务面积几十平方公里,农民存取款一次要跑几十公里,来回车费需要几十元,成本高。二是贷款成本高。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成本、风险等原因,以高利率来覆盖其风险,使得农民获取贷款的利率与城市比较普遍上浮幅度大,形成了一个最需要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获得服务的成本最高的怪圈。

(二)金融功能配置不健全,缺位、错位等问题并存

一是政策性金融改革待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成为农主力军,承担了服务金融空白乡镇、贫困农户等大量政策性任务。但另一方面,在近几年一些农村信用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普遍改制后,脱农、去农趋势明显,普惠有弱化趋势。二是游离于法律法规规范和监管之外的农民资金合作社等组织大量出现,给农户代来一定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三是邮政储蓄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和大中型银行县支行存贷比总体较低,资金上存问题普遍存在,农村资金没有充分的运用到农村发展上。

(三)农村金融业态发展不协调,协同效应发挥不充分

目前,农村缺乏把富余资金转化为信贷投入的机制,农民缺乏抵御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和农产品市场风险的能力。我国农业保险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涉农信贷风险尤其是因重大自然灾害形成的巨额信贷损失缺乏分散渠道和补偿安排。农村征信体系不完善,覆盖面不足。担保体系建设滞后,缺乏专业化的资产评估、抵押登记和担保机构,银行押品处置渠道不畅。

(四)扶贫机制不完善,财政、金融、产业政策衔接不够

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着地区差异、机构差异、业务差异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在扶贫开发中,财政、金融、产业政策衔接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制约了金融的支持力度。国家出台的金融扶及相关政策宏观性的比较多,具体可操作性的东西太少,缺乏明确的融资总量、执行标准、考核要求、激励措施等具体政策。

(五)农村金融法规尚不健全

解决农村抵押担保难、遏制农村资金外流和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保护需要通过立法予以推进。与巨大融资需求相比,农村合格抵押物匮乏,作为农民最主要资产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设置问题尚存在法律障碍。县域存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依然严重,无法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得到解决。农民享受金融服务的学习成本较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较差,农村基础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缺乏系统性安排。

四、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

我国加快全面普惠金融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向被传统金融体系忽视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影子银行和民间借贷自2006年以来的爆发式增长折射出中国现有金融体系的不平衡和农村普惠金融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10年中央发展普惠金融的号召,能确保商业可行且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覆盖所有曾被忽视的群体,优质的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和广泛的无网点银行网络接入点提供了低成本服务广大农户的机会,同时,随着存款保险制、征信和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的建立健全,也将进一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一)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完善普惠金融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发展普惠金融是政府应有职责,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普惠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非一个孤立的模块,需要明确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和改革路线图,应由人民银行牵头制定普惠金融改革发展的方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消除制度障碍,构建“全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建立普惠金融发展的监测分析体系。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把普惠金融相关指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二)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增强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

在农村偏远地区积极探索和完善银行模式。积极推动助农取款点建设,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助农取款点银行功能,在农村推广移动支付和助农取款终端,加载其他金融服务,解决农村地区物理网点不足等问题,提升农户金融服务便利性。积极推动小额信贷。拓宽担保物渠道,在稳妥试点基础上,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解决农户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农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利用新技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安全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三)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农村普惠金融运行机制

要解决农村金融问题,需要放开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应适当的放松管制,提高容忍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各种金融资源,让多种金融形式共同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允许各类资本进入农村金融业,大力发展贴近农村市场和县域微观经济主体服务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建设,发挥其经营机制灵活、信息沟通便捷、管理扁平化和决策链条短等诸多优势,为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

(四)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创造条件

加强以支付清算系统和农村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成本,控制经营风险,扩宽盈利渠道;加快发展偏远山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讯网络覆盖面,降低通讯成本。拓宽社会治安天网覆盖面,为银行、远程银行提供安全保障。

(五)健全政策扶持体系,促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普惠金融发展须有赖对应的法治体系的建立。营造一个让金融机构实现商业可持续的政策环境,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前提。税收政策方面,对农户和小微型企业等贷款,给予税收优惠,优惠税率可因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别。财政补贴政策方面,对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户和小微型企业贷款,给以一定比例的补贴。对设立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服务当地的地方金融机构,实施差别的监管政策,支持其稳健发展;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给予再贷款支持。

(六)尽快建立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掌握农村金融普惠情况、有利于推动普惠金融工作的开展。参照IMF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可从三个维度:可获得性、使用情况、服务质量,去构建我国普惠金融指标。可获得性,其细项包括每万人银行网点数量、每万人ATM数量、每万人POS数量、银行网点空白乡镇数量、银行网点空白乡镇比例、助农取款点覆盖率、助农取款点交易率、银行卡联网通用率。使用情况,其细项包括银行个人结算账户开户率、银行卡人均持卡量、个人网上银行人均开户数、小微企业贷款笔均贷款额、小微企业贷款获得率、农户贷款笔均贷款额、农户贷款获取率、银行卡渗透率、商业保险普及率、农业保险普及率。服务质量,其细项包括个人信用档案建档率、业信用档案建档率、每万人金融服务投诉率。

(七)加强农民金融知识教育和消费权益保护

农民要较好地享受普惠金融服务,需要其具备应有的金融知识,更好地利用金融产品。因此,培育农村金融消费者是普惠金融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民银行应深入推动金惠工程,让金融知识进入学校、乡村。金融机构在为农户提供服务时,要充分发挥教育辅导作用,让农户更好管理自身资产,避免过度负债。同时,在农户在金融服务过程中遭受侵权时,可以通过金融消费保护机构得到及时保护。

注释

①周小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求是》(2013年第3期)

②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

③中国社科院副院长,2014年在《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会上的讲话。

④数据来源:新华网2005年5月30日,全国约有68万个行政村为基数,所计算的覆盖率。

⑤2014年4月,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与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联合。

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⑦(〔2014〕1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

⑧周小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求是》(2013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曹力水.《努力破解农村金融难题》,2012.7.

[2]孙涌.《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的研究》,2013.12.

[3]刘婷婷.《我国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路径探析》,2013.

[4]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2009.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4篇

关键词:长春市;普惠金融;帕加诺模型;固定投资

一、前言

9月4日、5日,G20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数字普惠金融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会议通过的《 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是国际社会首次在该领域推出高级别的指引性文件,是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周晓川说:普惠金融是从金融角度提升社会福利,增加社会保障,扶贫和保护弱势群体,像大众提供更好,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关于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如何,田杰和陶建平用来自1877个县市进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谭文培基于“三位一体”视角进行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建,李建伟基于VEC模型的实证研究,说明了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使用长春市各县区数据探究我国普惠金融τ谂寰济增长的影响,同时对于增加普惠金融固定投资,促进农业贷款等理论进行检验,对普惠金融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模型的构建方法

(一)帕加诺模型的介绍

假设一个没有政府的封闭经济,只生产一种产品,他可以被用于消费或投资,人口规模不变,总产出是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从而总产出函数为:

Yt=AKt(1)

A为资本的边际产出率,K为总资本存量

AK模型假定如果产品被用于投资,并且每期以一定的比率折旧,设资本折旧率C为一常数,则可得出:

Kt+1-(1-δ)Kt=It(2)

经济实际增长率:

g=(AKt-AKt-1)/Yt-1(3)

将(2)式代入(3)式得:

g=aIt/Yt-δ(4)

均衡条件下,总投资等于总储蓄(I=S),因此

g=ASt/Yt-δ(5)

帕加诺认为金融市场加入金融部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由于金融中介成本的存在,储蓄向投资额转化过程中会产生资本漏出,因此总投资等于总储蓄并不成立,应把条件修改为I=θS,代入(4)式,可得:

g=AθSt/Yt-δ(6)

储蓄率:

s=S/Y(7)

(7)代入(6):

g=ASθ-δ(8)

讲(8)式取对数:

ln?谆=ln?谆A+lnθ+lnε(9)

根据方程式(9)可知,资本边际生产率A,储蓄投资转化率θ,储蓄率s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影响着三个变量的因素都将影响经济增长。

(二)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分析

选取普惠金融具体的测量指标,资本边际生产率A选择普惠金融资本边际生产率x1(农村经济增加值/普惠金融固定投资)进行替代,储蓄投资转化率选择普惠金融贷款储蓄比率x2(普惠银行金融贷款/农村金融存款),储蓄率s选择在普惠银行的农村存款率(普惠银行金融存款/农村经济增加值),农村经济增加值为yt。综上,本文的计量模型如下:

yt=β0+β1x1+β2x2+β3x3+εt(10)

其中,x1、x2、x3分别代表普惠金融资本边际生产率,普惠金融贷款储蓄比率,普惠银行农村存款率。为了确保数据更具有经济意义,没有对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

三、长春市普惠金融数据的实际测量

1. 数据选取说明。本文以长春市十个县区为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5年《长春市统计年鉴》,中国银监会网站,吉林金融网以及实地调研。

2. 实际计算指标,如表1所示。

3. 计算结果。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表(2),于是样本回归方程为:

Y^=-49.365+116.389x1+40.475x2+6.608x3

R2=0.9604 R=0.9406 F=48.536

R2=0.9604 R=0.9406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

给定显著性水平10%,自由度为(2,6)的F分布临界值为F0.025(3,6)=3.29,t的临界值为1.943,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成立。

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发现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进行异方差检验发现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四、结束语

根据计算所得数据,分析可知:

1.长春市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普惠金融资本边际生产率,普惠金融贷款储蓄比率,普惠银行农村存款率,三者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它们的提高都有助于农村经济增长。

2.普惠金融固定投资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普惠金融在我国发展还不够成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普惠金融资本边际生产率很高,根据计算结果可知,普惠金融资本边际生产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很大,增加普惠金融的固定投资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3. 通过实地调研,长春市各县区,尤其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农村普惠金融小额贷款制度还不够完善,通过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机制,提高贷款数量,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李建伟.具有普惠金融内涵的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分配的失衡调整[D].云南财经大学,2015.

[2]李娜.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指数的构建与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普惠金融;发展探索

我国当前农村的发展相较于城市较为落后,农业相对要弱于工业,农民还是我国的弱势群体。普惠金融的重点就是农村,其主要的服务产业就是农业,主要的服务群体就是农民。普惠金融的重要任务就是对三农进行金融服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就是主要服务于金融的机构,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人群实现富裕梦,这是它在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一、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普惠金融没有更深的服务力度。和城市相比,农村金融没有平衡的供求,同时也没有较好的金融覆盖面,在供给的深度和规模上要远远比不上城市,所以在农村进行金融竞争的市场局面还没有打开。

(二)普惠金融没有更深的服务广度。对于我国的农村地区来说,其金融服务可以由银行提供,也可以由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提供。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没有健全的品种,同时层次也不高,对于三农发展所需的金融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金融体系中的保险业和证券等发展相对落后,使得银行业得不到协调的发展。同时,在乡镇等地方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它们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品种不够丰富。[1]

(三)普惠金融没有合理的服务价格。三农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价格较高,这远远高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超出了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首先,在非现金的结算收费费用相对较高,金融机构当前一般都会对非现金结算业务收取费用,并且该费用没有城乡之分,这些收费的项目既包括异地存取款的手续费,也包括一些小额的账户服务费,且这些收费项目价格较高,使得结算的成本在无形中增加,农民在使用中更愿意用现金进行交易,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农村地区的非现金结算业务的展开。其次,没有合理的贷款成本,农民进行贷款的利率要远远高于企业进行贷款的利率,2014年农民贷款的平均利率为9.67%,这个结果要远远高于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

(四)普惠金融没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农村的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没有政府的财政作为支持,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农村网点的建设和服务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补贴政策和优惠政策,对一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没有进行支付系统的加入。农村金融机构在国家的政策方面主要是采用补贴性和奖励性的方式,缺乏进行风险分担的金融服务,而这些风险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受到考核制度的影响,很多商业银行会考核存款余额和基础设施交易,一般会考核每月低于四万的交易额及回收低于八笔的交易数,会拆除交易额低于五万的机具。这些强制的考核制度对农村机具的放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

二、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宏观构想

(一)首先要有正确的导向。普惠金融的发展首先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资金市场。在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当然很重要,它能有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及时找到发展的突破口,找到发展的平衡点。风险防范的导向必须要正确,金融服务的实施必须建立在进行安全防范的基础上,同时还需要及时将风险防范措施制定出来。

(二)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结合工作。首先将普惠金融和国家的一些惠民政策相结合,及时协调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利用国家提供的各项惠民政策,及时提高金融产品的使用效率。政府职能部门也需要及时参与到普惠金融建设中来,由此来推进我国的惠民政策及自身的业务发展。充分结合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的落实需要有信贷资金的支持作为发展的依据,将农民参与金融服务的热情激发出来,通过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三)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及时将工作重点把握好。在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首先将信用建设作为重点,及时将社会的信用体系构建完善,以此来满足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农村信用社是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点,应不断深化信用建设,建立其良好的信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在设立账户、结算支付和存款服务等方面都采用科技化的手段,推出一些适合农民工特色的业务。利用当前的一些新型支付手段,不断推广非现金结算,将农村地区网点不多的状况解决掉,从而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

三、普惠金融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将信贷风险控制体系建立起来。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精细化管理,将风险辨别能力和风险计量水平提高。加强全程的风险管理,风险可以通过对管理流程的规范和严谨来进行控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将各个环节的职能和职责分清,及时进行必要的风险控制。可以与村委会合作建立信用评定小组,评定辖区的农民信用,贷款模式可以使用“一经核定,随用随贷”的模式,让农民可以在规定的信用额度内进行贷款。这种方式能有效对贷款手续进行简化,同时还能免除部分贷款费用。加大科技投入,尽量使用电子化的流程,使得审批的流程更加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切实通过科学化的方式提高效率。将贷款的电子信息管理流程进行不断完善,尽量使用线上评审,将审批的效率进行不断提高,以此来提高各岗位的工作效率。将信贷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建立好,同时建立好进行风险控制的专业人员队伍,将信贷相关人员的职业操守评价体系建立好,从而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产品的创新力度需要加大。产品要根据需求进行不断的创新,根据区域内居民的日常需求,合理开发出适合居民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产品的创新应将方便客户使用作为重点。合理对贷款的比例和使用方向进行控制,以此用贷款联动储蓄。这样能有效避免出现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道德风险,提高农民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保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行三权贷款试点,在对农户进行信用评价的基础上将相关的配套措施制定好,从而为三权贷款业务的办理建立良好的环境。将普惠金融产品研发中心建立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应不仅创新传统的业务,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利用科技进行创新,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3]

(三)将普惠金融服务的能力进行不断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需要将其财务成本核算能力进行不断提升,进行精细成本的核算,将成本核算能力通过科学化的手段进行提升。调整资产的负债结构,将资产负债体系结构进行不断优化,建立好完善的内部资金转移机制,及时将考核奖励指标体系建立好,细化各项费用性的支出,确保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能有更多的资金来源。

(四)政策的扶持很重要,需要尽量争取。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其特殊性,它所面临的是其他的商业金融机构没有面临过的重要难题。为了保证农村金融机构能更好地服务三农,需要争取到更多的政府扶持政策。对一些涉农贷款比例投放较高的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及时提供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让农村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发展更加稳定,从而实现发展的双赢局面。

四、小结

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是一个较为漫长和充满艰辛的过程,它的实现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在普惠金融的发展道路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完善,从而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晓山.发展普惠的农村新型合作金融[J].中国合作经济.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