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范文第1篇

(一)忽视全员参与的重要性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以及细节之中,因此,员工是企业文化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载体。反观当前,新时期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全体员工参与的重要性,只是由上层建筑进行单方面自上而下的推广,大部分员工只能被动地、消极地接受书面化、程式化的企业文化。这种情况下,全员参与的重要性显然没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必然会增加企业文化培育和推广方面的难度,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缺乏鲜明特色和个性就企业文化的性质和最终用途来看,企业文化是在一定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一种管理模式,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也是如此,它是农村商业银行个性化的表现。企业文化并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也不是标准统一的教条和模式。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是移植了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的文化理念,使得企业文化缺乏自身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难以形成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1]。

(三)行政管理体制色彩浓厚在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大多数由转制成功的农村商业银行,仍然接受上级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因此,企业本身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目前我国整个农村金融系统正面临改革转型期,其行业规范及管理标准都在不断完善中,上级管理机构对基层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未能通过充分的客观分析和评估,对基层农村商业银行提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指导意见。

(四)长期价值观的培养与短期利益相冲突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中,部分刚起步的农村商银行较为重视短期利益,它们热衷于抓“见效快”的项目,欠缺对长期发展的规划和相应的连续性,没有按照企业文化本质的基本逻辑和机理进行企业自身文化的建设,没有将企业自身的文化塑造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企业文化在建设与塑造流于形式的现状。由于新旧观念的冲突以及价值观的转换,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短期利益与长期的文化建设目标之间发生矛盾,造成企业新价值观念的形成发生了严重的滞后现象。

二、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

鉴于农村商业银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其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与现存的金融经济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氛围紧密联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框架。首先,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要能反映当地农村金融经济的特色,立足“三农”,服务普罗大从,切实解决农民的借款难问题,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其次,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融会了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人才理念、团队理念、服务理念、风险理念、学习理念、廉洁理念的企业文化体系,进而形成金融服务机构与社会全体成员的和谐,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实现扶持三农、服务社区居民以及扶持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目标。

三、推进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思想认识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取向,是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有力保障,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适应形势,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思想认识,尊重知识和人才,关注员工的个人情感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树立“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理念,并将此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重视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工作,建立以岗位管理为依托的创新人才机制和保障机制,深度挖掘员工的潜能,使其与绩效挂钩,形成权责分明的薪酬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创新,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2]。

(二)培养农村商业银行卓越的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员工经营信念和纪律道德的体现,往往是通过简洁鲜明的语言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鼓动性。有的农村商业银行注重以企业文化推动经营发展,可以以“务实奉献,日新致远”作为其企业精神,并通过各级领导和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身体力行,培育卓越的企业精神。

(三)塑造农村商业银行良好的企业形象作为社会公众和内部员工对企业的一种信誉评价标准,企业的社会形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形象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经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从细微处入手,坚持服务第一的理念,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恪守信誉,并将其上升到企业精神层面,提升企业的社会美誉度。此外,通过公关和广告宣传工作,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加强与客户、新闻媒介等的联系,推进业务工作的开展,树立农村商业银行良好

的企业形象。

(四)强化内部制度建设,加强风险管理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制度文化既是企业文化的底线,也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一定的行为规范体现了企业价值的取向,因此,新时期的农村商业银行应积极建立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文化,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监督检查机制和岗位责任制度,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完善金融防范体系,保证农村商业银行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带动区域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落实企业文化的培植与传播,提高自身软实力新时期的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切实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与融合工作,进一步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规范、凝聚、辐射和激励作用,推陈出新,精炼出符合企业未来需求的企业文化。农村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的需要,编辑、制作企业文化画册,凝聚自身的历史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内容,利用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更好地把企业文化进行对外宣传。

四、结束语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农村商业银行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13日

前言

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服务“三农”,让农民的闲散资金有可投资的渠道,并且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抑制农村发放高利贷现象,维持农村的金融秩序,保证经济稳定发展。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商业银行的性质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虽然其服务“三农”的首要宗旨没有改变,但其商业银行的固有性质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农村商业银行不仅是带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要兼顾追求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即流动性、安全性以及盈利性,保证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农村商业银行效率研究

(一)农村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样本选择。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农民、工商户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合作组成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其主要经营业务是服务“三农”,同时也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盈利性机构,因此同样需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研究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时,所采用的研究样本就是投入及产出。其中,投入指的是农村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这里的成本不仅仅指资金,还包括人力及物力的消耗,在这里选取的指标主要是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投入及经营费用。此外,由于在农村发放贷款所承担的风险较高,因此在研究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这类不良贷款纳入投入总额当中。产出指的是生产者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包括有形的资产以及无形的服务。而在农村商业银行当中,产出指的是银行为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贷款的发放、闲散资金的存放以及资金的转移等。因此,本文选取的研究指标是农村商业银行年度存、贷款总额以及净利润三大指标。

(二)农村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国内外经济学家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从未停止,20世纪90年代,国外经济学家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转向了前沿效率。所谓前沿效率,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所涉及的指标主要有生产技术、人力资本等其他资本资产。前沿效率的测定方法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参数分析法以及非参数分析法。其中,参数分析法又包括了三种方法,分别是随机前沿、自由分布以及厚前沿方法。而非参数分析法也包括了两种方法,分别是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无界分析法。而在国内,大多数经济学家采用的是DEA分析法。笔者认为,由于金融机构同其他生产企业不同,它经营的是无形的服务,因此在投入与产出的划分界定上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并且鉴于DEA研究法的有效性更适合研究国内商业银行效率,本文最终选择通过DEA分析法建立模型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研究。

首先,根据数据的收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笔者通过调查国内13家农村商业银行的官方数据,比较在不同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从而总结出其规模报酬走向。我们假设农村商业银行的个数为n,每家商业银行的投入变量以及产出变量分别是k个和m个,而Xi和Yi分别表示的是第i家农村商业银行的投入以及产出。

其次,利用这些变量以及相关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其投入的数学模型为:Xi=(X1i,X2i,X3i)T,其产出的数学模型为:Yi=(Y1i,Y2i,Y3i)T,i=1,2,…,n。其中,X表示k行n列的矩阵,Y表示m行n列的矩阵。

最后,笔者利用uTYi/vTXi来表示农村商业银行的效率,其中u是m行1列的产出权重矩阵,v是k行1列的投入权重矩阵。接下来就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式子进行量化处理:

Maxu,v(uTYi/vTXi),满足uTYi/vTXi≤1且u,v≥0

Minθ,λθc,满足Yλ≥Yi,θcXi-Xλ≥0(i=1,2,…,n),且λ≥0

其中,λ是n行1列的常数矩阵,θc是第i个单位的技术效率值。其中,θc取值范围是0~1之间。农村商业银行有效率的指标是θc=1,如果θc

通过上述数学模型,我们可以得到表1中各个农村商业银行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以及规模报酬的走向。通过表1我们可以进行简单分析:首先,以综合效率为判定指标的话,θc的数值为1的银行有4家,分别是北京、常熟、江苏江阴以及江苏邳州农村商业银行,根据理论可得,这4家银行的生产是有效率的;其次,以纯技术效率作为判定指标的话,θc的数值为1的有7家,分别是北京、常熟、广州、江苏江阴、上海、重庆以及江苏邳州农村商业银行,根据理论可知,这7家商业的管理是有效率的;最后,以规模报酬作为判定标准的话,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的银行有6家,分别是广州、上海、武汉、重庆、南海农村商业银行以及瑞丰银行。出现这一情r的原因在于这些农村商业银行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导致现有管理水平无法与之保持平衡的状态。(表1)

二、农村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效率是不同的,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探究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不同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效率差异。根据相关理论可知,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与投资股权的占比、经理管理者的管理方法以及银行所经营资产的风险大小等因素有直接关系。比如,2005年郑录军和曹延求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诸如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等集中型股权结构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水平是不相上下的。由此可见,投资股权的形式以及占比是影响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再譬如,2007年庞瑞芝和张燕利用计量经济学,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国内11家商业银行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影响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重要因素主要有所经营资产的风险性大小、经营效率、各项费用以及商业银行本身的清偿能力。而在同一年,褚保金利用DEA研究法对苏北地区的14家商业银行进行分析,发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以及银行管理者的管理模式也是影响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

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特点以及近年来的发展情况,选取以下几个方面利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分析影响农村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因素。第一,银行规模。根据经济学理论,任何产业都可以在某一个点达到规模经济,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产业的效率总是先呈现上升趋势,到达规模经济最大化的点之后开始呈下降趋势,从长期来看,任何产业的效率走向都是一条抛物线。同样,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与银行的规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银行规模主要是由银行的总资产、总收入以及存款总额度来作为衡量标准,由于这几个指标存在高度相关性,因此笔者在这里利用银行总资产来衡量银行规模,进而研究与农村商业银行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第二,资产配置情况。所谓资产配置,指的是银行管理者对银行所拥有的负债种类、数量等的配置方式。笔者选择的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来作樽什配置情况的衡量指标,农村商业银行的效率随着这一指标数值的增加而提高;第三,银行的创新能力。一个企业若想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创新是极为重要的。近年来,银行不断拓展的中间业务正是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体现。笔者选取总收入和利息收入的差值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作为衡量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指标;第四,管理者的经营能力。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本文选取资产费用率作为衡量管理者经营能力的指标,其资产费用率越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效率越低;第五,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指的是股权集中的情况,因为目前经济学者对于股权结构是否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存在直接影响仍然存有争议,所以本文选取持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较大的占比来作为衡量股权集中程度的指标,借此研究该因素与农村商业银行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第六,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不同,银行所获得的利润就不同,银行运行的效率自然存在高低之分。故在此笔者将这一影响因素当作虚拟变量,用1来表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已经扩张到市区以外,用0表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仅限于市区之内。

接下来是将以上6个因素设为解释变量,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将效率设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DEA=C+α1ASS+α2LDR+α3INNO+α4OPER+α5S10+α6OPSC+ε。利用Eviews6软件得出表3的研究结果。(表2)

由表2可得样本回归方程为:DEA=0.49-1.92×10-9ASS+0.8LDR+1.09INNO-13.1OPER-0.06S10+0.06OPSC。根据相关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条件下,通过了t检验的是INNO以及OPER,由此可见,这两者与DEA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并且根据多元回归方程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商业银行的效率值随着总收入和利息收入的差值与营业收入比值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农村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是影响其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农村商业银行的效率值随着资产费用率的增加而递减,这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说明经营能力也是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之一。而剩下的资产规模、存贷比、股权结构及营业范围与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之间并没有存在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根据本文的研究可以知道,创新能力以及经营能力是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效率的重要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范文第3篇

(一)整体规模

从2003年开始,全国各地农村商业银行数量逐年增加,2004年年底共5家,到2005年年底12家,2006年年底达16家。而在2007年~2012年的五年间,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最为迅速,五年内数量增加了9倍多,如表2所示,还有很多地市级农村商业银行正处在积极筹建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在规模上的不断扩大,给农村金融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更好的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商业银行资产是商业银行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商业银行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资产余额逐年增加,平均增长幅度超40%,体现了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和资本充足水平显著提升,能够更好的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表3所示。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通常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纵向比较:农村商业银行相比于改制前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不良贷款率显著减少(制度要求),同时,随着管理和体制的不断改善,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呈现下降趋势,如表4所示。横向比较:2010年全国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平均为1.26%;2011年平均为1.01%;2012年平均为0.95%,我们发现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平均水平,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安全有待提高。

(二)个体金融指标

2011年,受益于国家政策对“三农”金融业务的大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快速扩张。有可比数据显示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42万亿元,平均增速约22.07%;负债总额1.88万亿元,平均增速约21.30%。其中,贷款余额1.11万亿元,平均增速17.89%;存款余额1.85万亿元,平均增速17.74%。由于可比数据显示农村商业银行存贷款总额平均增速低于资产负债平均增速,因此,农村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负债规模快速扩张的最主要推动因素是法人机构数量急剧增加。这里以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莆田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四家为例,具体数据如表5、表6所示。2011年,农村商业银行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积极控制和压缩成本,盈利能力有所增强。利息净收入的增加、中间业务规模的扩大,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增长、投资收益的大幅增加是营业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2011年,农村商业银行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风险防范。通过严把贷款关、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控制新增不良贷款以及压缩存量不良贷款等举措,加大清收力度。

(三)品牌建设

英国《银行家》杂志是一本全球性银行界的专业杂志,它每年按照一级资本、资产总额及税前利润等指标对世界各国银行综合实力进行排名,向全世界公布“世界1000家大银行”。2007年和2011年两次对“中国银行业100强”进行座次排行。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在百强排名当中也崭露了头角。2007年有13家农村商业银行进入银行百强;2011年有14家农村商业银行进入银行百强,具体如表7所示。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个体能够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甚至进入全国银行百强,离不开改制前规模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农村商业银行在改制后的股份制环境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管理者能够更好的认清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管理者能够将现代化管理理念、思路、方法应用到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其中,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品牌建设尤其重要。这里以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莆田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四家为例,对比四家农村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价值观、品牌产品方面的区别。

根据营销理论,市场定位是企业明确目标、制定策略的前提条件,农村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要求,继续保持原来服务“三农”的宗旨。但是,仅仅服务三农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村商业银行开始朝向中小企业的这一目标客户,因为中小企业是我国企业的主力军,数量上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有的银行重视和客户间的情感,如莆田农村商业银行“浓情浓意”文化;有的重视和客户的共同成长,如张家港农商银行提出的“共同成长、分享未来”文化;有的重视企业自身的服务品质,如北京农商银行的“质量、效益、速度”文化。无论那种文化都体现企业及企业员工间共同的价值观,它的形成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持续的实践,一旦拥有将使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加强。产品是品牌的重要载体,品牌产品是企业品牌建设的直接对象,农村商业银行在品牌化道路上离不开品牌产品的开发和打造。贷款产品、银行卡产品、理财等产品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塑造品牌的重要方向。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商业银行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跟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四大行、及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等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在品牌资产、品牌价值等各项指标上都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农村商业银行应该要充分认清自身的不足,知彼知己才能更好的发挥品牌优势,最终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上站稳脚跟。

(一)以效益为中心,而不是以品牌为中心

农村信用社在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之后,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农村商业银行的行长作为职业经理人,首先关注的是银监局对于商业银行的各项金融指标要求,行长就会通过资金风险管理、增加业务产品种类、提高员工素质以及增加员工绩效考核等要求来促进各项财务指标的提升,包括不良贷款率、税前利润、资产收益率等,最终给股东创造利润。在这种以效益为中心的思想环境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至上而下关注的均是“业绩”,无形当中忽略了文化建设、淡化了品牌建设。根据现代管理理念,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文化(品牌)、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如果农村商业银行持续以效益为中心,基于银行业务的同质性和竞争的多样性,做得再好也只能成为二流企业。农村商业银行应该以品牌为中心,企业内部办公室、营销、信息、人事、信贷、审计等各个部门全力服务于品牌建设,在企业外部形成服务、产品、文化、制度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实现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直至品牌忠诚。

(二)品牌管理过于单一,缺乏差异化

无论是哪个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从总体上都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和相近的发展目标,而遵照这些目标和资源制定出来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也会是类似的,这使得不同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品牌管理的道路上存在着诸多的共性,品牌管理呈现单一性。品牌管理具体包含品牌识别、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扩张、品牌维护、品牌危机管理、品牌资产评估和品牌国际化等方面。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莆田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从成立时间上呈现一定的阶梯性,较为平均的分布在2001到2010年那之间;从类型上又分别属于省、市、县各级农村商业银行,在全国农村商业银行中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全局性。对比这四家农村商业银行在品牌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发现这四家农村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和品牌产品设计上存在着很多共性,如表7所示。市场定位均以“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为主;品牌产品按照功能作用分为“理财产品品牌”、“银行卡品牌”、“贷款品牌”等;品牌扩张上基本以增加业务种类和产品为主线;品牌文化建设不够凸显。纵观全球银行业,花旗、渣打、汇丰、德意志都是国际一流的银行品牌,但体现出来的品牌文化又是各具特色的:花旗银行的贵族气息、渣打银行的历史悠久、汇丰银行的高端服务、德意志银行的稳重可靠等。农村商业银行应该以差异化为策略,构建属于自己的品牌差异化模型。

(三)品牌结构松散,缺乏整合效应

在我国银行领域,目前流行的品牌结构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品牌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符号和形象宣传的层次,组织品牌与产品品牌的结构比较松散,不具备整合效应。例如,深圳农业银行的理财品牌是“金钥匙”,其中外币理财品牌是“汇理丰”,信用卡品牌是“金穗卡”,网上银行品牌是“金e顺”,自助服务终端是“e城便利站”,客户服务中心是“95599”等等,无论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农业银行和金穗标志是主品牌,在交易中起着主要的驱动作用,其他基本上处于描述性作用。调查表明,在使用信用卡的客户中,所有客户都知道农业银行,但只有63%的客户记得自己用的卡叫“金穗卡”,21%的客户知道所使用的卡与“银联”或“VI-SA”组织有关。可见,客户对银行提供的品牌知识并不完全了解,许多客户并不能充分运用金穗卡提供的所有功能,而客户“无知”的背后正是银行自己对品牌知识结构的无知、对品牌价值来源的无知,银行品牌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农村商业银行同样存在这样的困惑,如何权衡单一品牌、主副品牌和多品牌策略,如何选择比附定位、空档定位和USP定位方法,如何进行事件营销、公关营销和口碑营销活动。考虑到银行业属于金融服务,其产品和服务具有专有性,就是说你要想获得某一家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你只能在这家银行的营业网点中获取,在其他银行的营业网点中无法得到;顾客消费具有预见性,也就是说顾客在出门之前事先就已经计划好去哪一家银行办理业务。针对这两个特点,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采用单一品牌策略,所有金融产品附属于这个统一的大品牌之中。

(四)员工素质结构不够合理

员工素质结构包括人员性别比例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及工龄结构等。农村商业银行由于是从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依然存在着员工学历低、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实施绩效考核,能够让员工树立竞争意识;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定期培训、鼓励各岗位人员考取职称,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素质;为员工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聘各级管理岗位上岗机会,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员工总体素质提升了,品牌的理念和思想就更容易被广大员工所吸收和接受,企业的创新精神将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效用,农村商业银行的品牌化道路就会更容易的得到实施和实现。

三、运用“4R营销”,加速农村商业银行品牌成长

4P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4P营销理论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站在企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是营销的一个基础框架;1990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劳特朋(Rob-ertLauterborn)教授提出了与传统营销4P相对应的4C营销理论,4C营销理论(顾客、成本、便利、沟通)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4P营销和4C营销都是对营销过程中重点元素的静态描述,没有从营销核心目的的角度出发将其表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21世纪初,唐•舒尔茨(DonE.Schuhz)在4C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4R营销理论(关联、反应、关系、回报),4R是4P营销和4C营销综合提炼的结果,它满足营销的核心,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4R不是取代4P、4C,而是在它们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发展。4P理论是以企业为导向,4C营销理论是以顾客为导向,而4R营销是以竞争为导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中,产品的同质化,技术的公开化使得以企业为导向的4P营销难以在金融市场中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运行。顾客导向与市场竞争导向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看到的是新的顾客需求;后者不仅看到了需求,还更多地注意到了竞争对手,冷静分析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劣势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在竞争中求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利用4R营销体系,构建快速、交互、共赢的品牌管理模式。

(一)4R中“关联”(Relevancy)对农村商业银行品牌延伸的影响

关联就是相关、联系。客户选择了农村商业银行的某一种产品,通过该产品,客户与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了关联。根据4R营销理念,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关联满足客户更为多样化的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品牌延伸来实现新产品的快速推广,因为用户更倾向于对原有金融产品的好感直接转移到新产品上,从而做出投资或购买决定。品牌延伸管理正是利用了客户对原有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将新产品以较低的推广成本、较快的推广速度打入市场。同时,银行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金融产品线,使产品和服务多样化,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品牌延伸能够对品牌进行丰富和完善,能增加消费者的选择种类,能够使各类客户找到满足自身需要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便利。此外,以原有品牌形象为基础,不断推出崭新的品牌形象,可以更好的吸引用户的眼球,展现银行不断创新的精神面貌,提高大众对品牌的认可和信赖。对于品牌忠诚度较低的顾客来讲,阻止顾客转变选择对象的最好办法就是品牌延伸,让用户无需改变品牌就能获得新鲜的体验。

(二)4R中“反应”(Response)对农村商业银行品牌创新的影响

反应就是对市场的响应、对客户的响应。我国银行业目前同质化现象凸显,品牌和产品易于被模仿和替代,若想要实现市场的快速反应,同时又避免服务和产品的雷同,保持农村商业银行品牌的长久活力和生命力,农村商业银行必须不断进行品牌创新,并且不断为品牌注入新的元素,使其能够在面对各种变化和挑战时,仍能保持对市场的影响力和占有率,并提高自身不可被替代能力。品牌创新有多种手段,由于产品是品牌的基础,产品创新是品牌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开发出适应竞争环境的新产品;要使品牌保持活力,其视觉形象也不能一成不变,农村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将新的元素注入到品牌当中,对品牌视觉形象进行适当的添加和修改,融入更有时代感的元素,吸引公众眼球;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成为当前金融业务发展的主流,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重视这一契机,推出对应的业务,方便客户完成账户查询、转账、缴费、证券交易甚至外汇买卖等金融业务。

(三)4R中“关系”(Relationship)对农村商业银行品牌推广的影响

关系就是银行与客户间的关系。关系的维系离不开沟通,银行与客户的沟通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大堂引导、业务办理、电话回访、数据采集、信息维护、月度对账、短信祝福、志愿者活动、金融知识普及等。每一个客户都是银行的资源,在留住客户、并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的基础上,借助口碑营销能够实现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将客户由信息的接受者转变成信息的传播者,将客户变成农村商业银行品牌推广中重要的资源,这是4R营销中保持客户关系中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品牌推广管理一般包括传播计划、执行计划、品牌跟踪、品牌评估。银行通过媒体、宣传活动、客户体验活动等方式最大程度的提高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广告可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并传播银行品牌形象,有助于顾客忠诚的培育;银行公关通过长期、持续与顾客的关系管理,增强顾客对企业的信任,进而产生品牌忠诚;品牌整合传播将各种传播媒体和方式有机组合,最大限度的扩大银行的影响力,在顾客心目当中产生持久、稳固的印象,增强对企业的信赖。

(四)4R中“回报”(Retribution)对农村商业银行品牌资产的影响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革 问题 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来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是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业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像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一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群体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出版社,2006,5.

[2]程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何广文.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范文第5篇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3SJD630089)

摘要: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管人员薪酬作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治理的投入变量,总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作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治理的产出变量,利用超效率DEA模型从静态角度对2013年江苏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治理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超效率DEA值进行测算并排序,研究表明:江苏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治理的总体技术效率较高,平均纯技术效率基本达到超效率DEA有效,规模效率有待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超效率 DEA模型 农村商业银行 财务治理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制度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发生着重大的变迁,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成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2001年9月19日,江苏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正式开业,从此拉开了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制度变革的大幕。为适应三农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江苏省各农村信用社围绕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了股份制产权制度和“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结构,截至2012年末,江苏共组建58家农村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9 898.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 123.1亿元,农业贷款占省内金融机构的比例达96%,为促进江苏农业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已成为拥有地方金融资源主要份额,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主要渠道,服务惠及社区主要人口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另外根据证监会IPO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吴江农商行、张家港农商行、江阴农商行处于“落实反馈意见中”,常熟农商行和无锡农商行处于“初审中”。

但是江苏农村商业银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不良贷款比例上升、内部控制风险应对不足等,因此在进行内生制度重构和外部市场博弈中,发展中的农村商业银行不仅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是财务与治理问题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如何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治理效率进而提高其经营绩效是实现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居于全国前列,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试点省份,本文以江苏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治理效率为视角来展开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研究借鉴价值。

二、文献回顾

对于财务治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76年詹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的资本结构契约理论,此后,罗斯(Ross)的信号传递模型、格罗斯曼(Grossman)和哈特(Hart)的担保模型、阿洪(Aghion)和博尔顿(Bolton)的控制模型等具有广泛影响的资本结构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极大丰富了财务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8)在《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中指出:应综合考察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问题,如负债与股权融资,不仅仅是可相互替代的融资工具,更是可相互替代的治理结构。1991年12月,世界第一部公司治理原则文献――卡德伯瑞(Cadbury)报告在英国产生。报告的题目是《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The Finance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该报告的研究除了着重突出公司治理中财务的重要性之外,还注重研究了董事会的控制与报告职能和审计人员等问题,该报告对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影响深远。

我国财务治理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治理内涵、财务治理体系、财权配置研究方面,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治理效率和案例研究方面,其中财务治理效率研究主要体现在公司治理效率实证研究中,直接触及“财务治理效率”主题的主要有:姚晓民等(2003)认为公司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实现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因此,外部相关者(尤其是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成为提高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关键。熊瑞芬(2004)从独立审计的角度触及了财务治理效率问题,认为要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就必须改变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控制信息不对称对各方利益的影响,充分发挥独立审计在财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张荣武(2009)较为系统地提出和论证了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的核心是剩余财务索取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对应,其基本衡量标准是财务治理收益与财务治理成本对比。衣龙新(2011)构建了“财务治理行为――财务治理效率――经营绩效”三层次体系,提出构建财务治理指数来衡量财务治理效率,并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检验。郑少锋等(2011)使用DEA方法计算评价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效率,并明确影响财务治理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对于财务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实证研究相对缺乏,而单独关于财务治理效率的实证研究更是甚少。在综合考虑前述财务治理效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财务治理效率是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是财务治理投入而引起经营绩效变动的体现,它通过资本结构、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经理层结构的合理配置,进行财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相机治理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由此本文以江苏农村商业银行为决策单元(DMU),将其财务治理行为作为投入变量(Input variable),经营绩效作为产出变量(Output variable),利用超效率DEA模型从静态角度对2013年江苏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治理的超效率DEA值进行测算并排序,从全新的角度对财务治理效率进行测评,并对研究改进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治理效率提供实证依据。

三、模型、变量及数据

(一)超效率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由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s等(1978)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根据对决策单元的输入和输出指标数据判断决策单元是否为DEA有效,本质上判断决策单元(DMU)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生产前沿面”。目前使用较多的模型主要有CCR和BCC模型,CCR模型对决策单元有效性的判断是以锥性定理为假设的,即被考察的决策单元可以通过投入而等比例地扩大产出,即规模报酬不变假设;BCC模型是不考虑生产可能集满足锥性的DEA模型,即在CCR模型中引入约束条件从而将其转化为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但无论是CCR或BCC模型,其DEA有效的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值均为1,无法对决策有效单元进行进一步的排序。在DEA模型的基础上,Andersen和Peterson(1993)提出了超效率DEA模型(Super-Efficiency DEA),以区分出DEA有效的决策单元之间的差异,从而对所有需评价的决策单元进行有效的排序。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每个DMU均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其中xj=(x1j,x2j,…,xmj)T>0,yj=(y1j,y2j,…,ysj)T>0,xij为DMUj对第i种输入的投入量,yrj为DMUj对第r种输出的产出量(j=1,2,…,n;i=1,2,…,m;r=1,2,…,s),x0=xj0,y0=yj0分别为决策单元DMUj0的输入和输出,且1≤j0≤n,因此对于选定的DMUj0,判断其基于输入的CCR模型如模型(1)所示,其中si-和si+分别为剩余变量和松弛变量,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一般取ε=10-6。基于输入的超效率DEA模型如下所示。

(二)变量和样本数据

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治理效率是其财务治理投入和产出能力的测度,反映了其财务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由于受不完全竞争、资金等问题的约束,农村商业银行并不在最优规模上运营,因此规模报酬可变的超效率DEA模型更结合实际,本文选择规模报酬可变的投入导向型超效率DEA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特点,本文选择资产负债率(DTAR)、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TOP3)、高管人员薪酬(MS)作为财务治理投入变量,总资产收益率(ROA)和总资产(TA)作为财务治理产出变量。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原则,本文选取如下页表1所示15家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时间选择2013年的投入产出值进行评价。数据来源于各农村商业银行的网站及公开的年报(2013)。

四、财务治理效率实证结果及分析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本文运用MaxDEA 5.2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财务治理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的超效率DEA值如下页表1所示,并对各农村商业银行的效率值进行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15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治理技术效率均值为0.8127,达到比较有效率的状态,反映出江苏农村商业银行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财务治理得到良好的改进,且有3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治理超效率值已达到1以上,达到有效率状态。因为技术效率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乘积,即TE=PTE×SE。从纯技术效率分析,15家农村商业银行的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9556,有9家农商行的纯技术效率值在1以上,反映出各农村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利用财务治理投入使产出最大化,各投入要素在使用上达到有效率的状态。从规模效率分析,15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均值为0.8568,仅睢宁农商行和江南农商行规模效率值在1以上,反映出各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治理投入与产出的规模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规模效率需进一步优化。

五、结论

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DTAR)、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TOP3)、高管人员薪酬(MS)作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治理的投入变量,总资产收益率(ROA)和总资产(TA)作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治理的产出变量,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江苏15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治理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农村商业银行的总体技术效率水平较好,20%的农村商业银行达到超效率DEA有效。而通过对总体技术效率的分解分析,60%的农村商业银行的纯技术效率达到超效率DEA有效,13.33%的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达到超效率DEA有效。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江苏农村商业银行在进行内生制度重构和外部市场博弈中,财务治理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优化,财务治理效率达到较高水平,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但是受财务治理规模效率的影响,财务治理技术效率没能达到有效状态,而导致江苏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治理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的原因主要包括:股东持股比例不合理、高管人员薪酬分配制度不完善、总资产收益率偏低以及资产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等等,这说明江苏农村商业银行在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其财务治理结构存在进一步优化演进的必要性,需要构建正向激励机制,合理确定财务治理的投入和产出规模,优化规模效率,强化适应结构性危机的能力,最终达到财务治理效率的进一步有效提升,促进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的不断提高,从而实现服务农村社会经济演进中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S

参考文献:

1.姚晓民,何存花.公司财务治理效率: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J].财贸经济,2003,(4):56-58.

2.熊瑞芬.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7):60-63.

3.张荣武.财务治理效率论纲[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4):43-47.

4.衣龙新.公司财务治理:基础理论与实证检验[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5.郑少锋,黄庆华.基于DEA方法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评价[J].经济问题,2011,(10):58-61.

6.Charnes A,Cooper W.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32(2):429-444.

7.Andersen P,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93,39(10):1 261-1 294.

8.Allen R,Athanassopoulos A,Dyson R G,et al.Weights restrictions and value judgmen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volution,developm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J].Annals of Operation Research,1997,(73):13-34.

9.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0.吴文江.数据包络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