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贸易论文

中国贸易论文

中国贸易论文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绿色贸易壁垒是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动向,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文章在探讨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基本形式、特征及发展趋势,详细论述了它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上提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一、绿色贸易壁垒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由于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高,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等整个过程均需符合环保要求。这无疑会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出口带来很大的障碍。这一概念的界定基本上立足以下两点:一是绿色壁垒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各国采取的法规、政策与措施;二是绿色壁垒的性质,即以保护生态环境或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形式。如果进口国是以保护生态、人身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等社会进步为动机,制定与实施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则被可称之为善意绿色壁垒,是在贸易中应提倡和遵守的。如果进口国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目的在于利用其拥有的技术优势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一种贸易壁垒措施,笔者认为这就是恶意绿色壁垒,是在贸易中要加以抵制和防范的。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目前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①强制性技术水平标准。发达国家依赖其科技和环境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以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②环境措施。由于我国出口的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环保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之我国企业的环境意识不强,使我国越来越多的出口产品受发达地国家环保法规的影响。③认证制度。除了ISO14000系列认证外,发达国家还有各国的实验认证以及某个行业的认证,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压力越来越大。④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发达国家为维护其长期以来在经济和资源上的霸主地位,一方面利用自己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优越地位,设置环境壁垒措施,限制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从而影响国际竞争,限制贸易自由;另一方面将被污染的废弃有害物品和污染型产业越境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对发展中国家生态资源的大肆掠夺和破坏,加剧全球环境恶化的同时,进一步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目前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东南亚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与他们的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如果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和反补贴税,将使我国出口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此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使用乃至报废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测。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增加,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大为增加,进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使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3、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由此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像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一类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他们的环保水平和环境标准大致接近,个别成员国存在的差距也在趋于协调一致。

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和建议

1、依据原则,积极抗辩。我国在面对无理的绿色贸易壁垒时,应沉着应战、据理力争。我国可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抗辩,充分利用环境条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原则,通过采取双边磋商、谈判解决。

2、加强国际合作。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在国际事务中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绿色经济意识融入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中。建立绿色贸易制度,把绿色贸易思想作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顺应世界绿色潮流。

4、大力推行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认证制度。ISO14000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该体系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专门机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TC207)负责起草制定。

5、严禁国外污染产品和产业流入我国。发达国家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正将污染产品和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对此应提高警惕,加强对进口产业的环境监测。

【参考文献】

[1]李培良.中美绿色壁垒的法律比较[J].对外经贸实务,2004,(5).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下我国政府的行为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4,(2).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从理论上讲,在商品出口贸易中,商品价格和进口国的需求量是影响商品出口贸易量的主要因素。在假定货币汇率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主要由该商品的生产和运输成本以及进口国进口关税决定,即生产和运输成本、关税是价格因素的影响因子。为简化分析,本文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假定汇率和其他市场条件不变,将苹果价格和进口国的苹果需求量作为解释变量,引入非线性计量模型对中国苹果出口贸易进行分析:(1)Et表示一国某商品的出口数量;Pt是一国该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Qdt表示该国对该商品的总进口需求量;eλ为常数项,t为年份。对式(1)等式两边取对数,得到方程如下:(2)其中α为出口价格弹性系数;β为出口需求弹性系数。本文选取了1981~2011年FAO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运用Excel和Eviews6.0软件,采用OLS方法进行模型估计。根据FAO国际贸易统计,将苹果分为鲜苹果和苹果汁两类,分别从国际市场整体角度和中国主要出口国国别角度衡量价格和进口国需求对中国苹果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其中,出口国国别的选取是根据FAO数据库中2011年中国鲜苹果和苹果汁出口贸易国别数据,2011年中国鲜苹果最大出口国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作为研究对象,苹果汁的主要出口国美国和俄罗斯作为研究对象。

2实证结果与分析

2.1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分析经回归分析所得方程和相关参数如下。式(3)为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整体回归结果,其中R2=0.913,SE=0.361,DW=0.989,SE=0.361表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即在影响中国鲜苹果出口数量的众多因素中,91.3%可以由中国鲜苹果出口价格以及世界鲜苹果需求量来解释;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α、β、λ的t值都显著。利用所得方程可以估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鲜苹果价格保持不变时,总需求每增加1%将会带动中国出口增加4.553%;若世界总需求保持不变,价格每提高1%将会使中国出口减少1.150%。可见,世界鲜苹果的需求量变化对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量的影响远远大于出口价格对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量的影响。式(4)为中国鲜苹果出口印度尼西亚的回归结果,由于回归方程中常数项的t值不显著,因此取消常数项重新进行计算,回归结果显示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α、β的t值都显著。由此可以估测,作为中国鲜苹果的最大出口国,印度尼西亚从中国进口鲜苹果的价格及其进口需求量对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较高,并且中国鲜苹果出口量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更大。式(5)为中国鲜苹果出口俄罗斯的回归结果,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β与常数项λ的t值显著,但价格弹性系数α估计值的t值不显著,并且α为正,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俄罗斯从中国进口鲜苹果的价格与进口数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俄罗斯的进口需求量是中国鲜苹果出口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但需求弹性系数β只有0.803,表明俄罗斯鲜苹果的进口需求对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量的拉动作用很小。

2.2中国苹果汁出口贸易分析经回归分析所得方程如下:式(6)为中国苹果汁出口贸易整体回归结果,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α、β、λ的t值均显著。因而可以估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世界进口需求量每增加1%将使得中国出口量增加5.166%;价格每增加1%则将使得中国出口量减少2.319%。可见,世界苹果汁的进口需求量对中国出口影响更大。式(7)为中国苹果汁出口美国回归结果,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β、λ的t值显著,而α的t值不显著,因而可以估测,中国向美国的苹果汁出口量基本不受价格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美国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对中国出口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式(8)为中国苹果汁出口俄罗斯回归结果,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α、β、λ的t值均显著。但价格弹性系数α为正,表明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苹果汁的平均价格的上升并没有抑制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苹果汁的数量,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苹果汁的价格与数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一结果与中国对俄罗斯的鲜苹果出口贸易分析结论相吻合。从需求弹性系数β值来看,俄罗斯苹果汁进口需求量增加1%将使得中国对俄罗斯苹果汁出口量增长1.862%,这一数值远远低于5.165%的国际市场平均进口需求弹性。其原因主要在于俄罗斯是世界苹果汁进口大国,也是波兰、美国等国的主要目标市场,在俄罗斯市场上,中国苹果汁的贸易竞争力较弱,欧美国家的消费理念与膳食结构不同于中国,国内本身地质及肥料成分因素致使高酸度果品原料供应不足,无法迎合欧美国家市场需求。

3结论及政策启示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各方程的拟合度均较高,说明价格和各国的进口需求量是影响中国苹果出口贸易量的主要因素;第二,从类别来看,世界市场上中国苹果汁的价格弹性系数和进口需求弹性系数均高于鲜苹果,说明中国苹果汁出口贸易的发展空间大于鲜苹果;第三,从中国苹果主要出口国的国别数据来看,除印度尼西亚之外,其他国家的进口价格对中国出口量的影响均不显著,这意味着中国目前所实行的低价竞争策略对出口的拉动作用不大。结合模型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启示。第一,应积极促进中国苹果汁加工产业发展。目前,世界苹果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特征,并正由低层次的直接消费向高层次的苹果加工品消费发展,消费者对苹果汁的偏好性消费需求稳步增长,苹果汁国际市场需求不断增大,果汁加工业发展空间较大。中国苹果加工业正处在加速增长期,出口是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通过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等财政手段以及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等金融手段,促进苹果汁加工产业发展,是实现中国苹果出口战略的重要途径。

第二,改变低价竞争策略,实施进口国消费偏好为导向的出口策略。在我国苹果出口市场上,价格对苹果出口的影响较低,盲目实行低价竞争策略只会降低出口企业利润水平和导致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对提高主要出口国的市场占有率意义不大。而且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对象,对苹果的口感、农药残留量和加工程度等品质要求较高,中国的出口产品较难满足其需求,表现在美、俄的进口需求弹性均小于国际市场平均进口需求弹性。为此,要提高在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应改变低价竞争策略,以进口国消费偏好为导向,鼓励优质苹果种植,提高苹果汁的加工水平。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作者:任西军 王印周 赵新伟 [摘 要] 在我国进行贸易战略调整,培育竞争优势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服务贸易重要性的重新定位,认为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加快贸易战略调整的步伐。分析了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国服务贸易的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 贸易战略调整 服务贸易 竞争优势 一、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瓶颈和贸易战略调整 近年来,中国出口的产品竞争力不强、倾销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使得出口贸易面临严峻挑战(顾卫平,邓雅勤,2007)。中国通过出口初级产品和发展加工制造业获得了贸易大国地位 ,但要从贸易大国发展为贸易强国,中国依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而培育竞争优势则是必由之路。 但是,国内学者多是从如何培育加工贸易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研究培育贸易竞争优势的,裴长洪和彭磊(2006)认为要充分利用加工贸易方式进一步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上的差距,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很少有学者从服务贸易的视角研究贸易战略的调整。 二、发展服务贸易与贸易战略调整的关系 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对促进一国国内服务产业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有着重大作用(江小涓等,2001)。据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材料显示:1980年~1998年,全世界农业和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从7%和25%下降到5%和20%,而服务业却从56%上升到61%。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升到70%左右,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可见,越是发达的国家,它的服务贸易规模就越大,水平也越高,经济的发展程度是与服务贸易的水平相联系的(刘庆林,2004)。因此,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转变贸易结构不合理现状的突破口。 除此以外,服务贸易还有以下的特点使它和贸易战略调整息息相关:首先,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具有替代性,不仅能减少全球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健康发展,而且对企业、对一国贸易增长方式也是有利的;其次,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进口服务贸易,能为经济运行提供充分而有效的服务供给和支持,促进经济的高效发展,从而促进货物贸易及整个对外贸易的高效发展。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011年,中国贸易进出口额均位居世界排名第三,中国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却出现了近97亿美元的逆差。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9%的现有水平,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 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虽然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917.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2.1%,但服务贸易额仅有1928.3亿,只占货物贸易总额约11%,这个比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由此可见,我国的货物贸易发展迅速,但服务贸易发展缓慢,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也并不合理,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比重仍然很低。 最后,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方面仍有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容易产生责任不明确、交叉和条块分割、经营秩序混乱以及行业垄断等问题。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在行业划分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有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 总之,中国服务贸易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管理混乱的问题已经凸显,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使服务贸易止步不前,更会拖延贸易战略结构调整的步伐。相反的,如果服务贸易能够快速地发展起来,那么贸易战略结构调整的步伐就能够加快。 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转变贸易结构的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虽然,至今为止,服务业还没有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服务业的比重势必逐步上升,并且将成为推动经济进步的重要支柱,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中国政府有必要加大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 ,在制定长期经济发展计划时,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发展。 其次,政府可以在两个方面扩大服务贸易。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有关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以有效地规范外国服务提供者在中国的贸易活动。中国目前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还很落后,服务业中许多部门都无专项法规。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暂时相对薄弱的服务行业在给予保护的同时,应对本国服务业提供一些政策和资金支持。 再次,加快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要想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要优先发展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行业。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增加贸易附加值。 最后,创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在管理服务企业时,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尽量实现人力资本、生产价值和财务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裴长洪 彭 磊: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J].财贸经济,2006(4) 顾卫平 邓雅勤: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理论反思[J].上海经济研究,2007(4) 江小涓 杨圣明 冯 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刘庆林:国际服务贸易[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壁垒主要形式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各国贸易空前开放,加上一些贸易条约、协定和贸易组织的影响,贸易中关税壁垒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但近几年,金融危机使得一些国家经济发展受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的关税壁垒起不到较好作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采用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生产与经济发展,绿色壁垒是非关税壁垒中一种新兴的、隐蔽的、灵活多变的贸易措施。

一、绿色壁垒的涵义。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曾将“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须的措施”和“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列为自由贸易原则的一般例外规定。这就意味着有关国家可以以此为由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于是集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于一体的绿色壁垒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保护本国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有利武器。

绿色壁垒的涵义在理论界有多种界定,但归根结底绿色壁垒具体是指一国以保护有限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苛刻的环境保护标准来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这里的环境保护标准可以是相关的条例法规,也可以是较高的技术限制,或者是繁琐的海关检验、审批程序等。

二、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绿色壁垒的形式多种多样,且极富变化性,有关国家可根据本国经济结构、产业特征或是国际经济面临的突发性事件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绿色壁垒以保护本国贸易。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绿色关税与市场准入。

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护环境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商品征收高额的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产品的进口,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的做法。比如美国就对石油销售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使进口石油比国内同类产品每桶多缴纳几美分的附加税。这种做法对保护国内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它使生产商在控制成本的驱使下尽可能地少用进口产品。

2.绿色包装和标签规定。

一些国家对在本国市场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进行规定,包括包装材质、包装方式、包装上的文字说明,另外还有绿色标签条例。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这些规定才能进口,但这些规定无疑会增加进口商品成本,削弱其竞争力。美国从1999年开始禁止中国将未经处理的木质包装输往美国,他们认为未经薰蒸处理的木质包装会将天牛带到美国危害森林。许多国家对包装上的文字说明也有要求,如法国要求进口商品包装的说明文字必须是法文。所谓的绿色标签规定是进口商品的“绿色通行证”,它是一种印刷在商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或标志,是由进口国的相关管理部门按严格环境标准审批并颁发给制造商的,如果进口商品上无此标志则不予进口,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印度的“生态标志制度”等。

3.绿色技术标准。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研发生产方面投入较大,科技水平较高,所以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制定极其苛刻的技术标准,进口商品的生产过程没有达到该标准就会被限制进口或是禁止进口,而这些技术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较难达到,或者会增加其生产成本,这就给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带来一定的困难。早在1990年美国就利用绿色技术标准与墨西哥产生过贸易纠纷:当年10月,美国政府借口墨西哥在捕捞金枪鱼的过程中没有实行保护海豚的作业规范,下令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事实上,美国这种做法是毫无根据的且有些霸道,如果美国的这种做法能成立的话,那么任何国家就都能随便找一个理由、立一个法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进口,国际贸易秩序也就乱了套。所以绿色技术标准实际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幌子。

4.绿色卫生检验制度。

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全球性疾病的蔓延和贸易战的加剧,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进口商品的卫生检验,一些国家借口卫生检验来限制商品的进口。这些国家要求进行检验的商品越来越多,检验标准也越来越严,不仅增加了进口商品的检验成本,而且限制了一些国家的商品进入。比如早期对于农副产品主要是检验六六六、滴滴涕的残留,现在则要求检验放射性污染、多氯联苯和二恶英等,且残留物不得超过百万分之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对花生及其制品进行黄曲霉素检验,对化妆品进行铅、砷等元素检验,对玩具、陶瓷制品进行铅、汞含量检验,对肉类进行荷尔蒙技术检验,等等。这几年国际上又发现鸡肉中残留二恶英,再加上疯牛病、禽流感、H1N1病毒的全球性蔓延,因而各国都加强了对进口肉类的检验,甚至禁止进口病源国的肉类。

5.环境成本和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口保护资源和环境,认为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在成本之内,即环境成本内在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一些中小企业自身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于是形成高环境标准产品生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而一旦发展中国家政府给予这些生产绿色产品的中小企业环境补贴或优惠贷款的话,发达国家则会以此为名对其征收反补贴税。而与此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通过跨国公司将一些高污染产品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使发展中国家商品的环境成本提高,削弱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从以上几点看来,绿色壁垒一般都是打着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幌子,实施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且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歧视性。它还会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人为引导消费者对技术标准相对较低或生产消费过程不“绿色”的进口产品产生抵触心理,设置进口障碍。尽管绿色壁垒与贸易自由化相冲突,但是其对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对以环保为借口侵害我国合法权益的绿色壁垒要坚决反对、努力消除,另一方面要实行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1.制定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秉承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

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手段,也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有力武器。我国关于环保的国内法虽然对治污有一定的作用,但应对绿色壁垒还远远不够,环保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应仅仅是单纯的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还应该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甚至消费过程进行监控,促使企业节约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使之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推动我国贸易的发展。另外要坚决贯彻“污染补偿支付”和“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谁污染谁买单,使环境成本内在化。此外,我国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严格遵守公约,并使国内立法与相关公约互相呼应。

2.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作为WTO成员国,在面对绿色壁垒损害我国贸易利益的事件时,我国要依据WTO规则与有关方面进行磋商,或向相关组织提出抗辩。这就要求我国能利用WTO的透明度原则积极收集各国的绿色壁垒信息和相关国家对抗绿色壁垒的案例,总结别国经验,一方面为我国应对绿色壁垒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帮助我国制定有效的绿色措施和制裁手段,善于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绿色壁垒纠纷案,在磋商、调停无效的情况下,我国也可根据WTO有关规定实施贸易报复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国还要培养熟悉WTO机制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企业服务,改变我国企业过去在国际贸易战中消极、不应诉的被动观念,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3.建立环境标志制度,构筑绿色环境标准。

环境标志已成为商品“走出去”的通行证,我国也应切实考察建立环境标志制度的可行性,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使国内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能得到相关认证,而对进口商品实施该制度既可以进一步保证进口商品的品质,又可以为我国增加相关收入。同时,我国还要用相关法律来保障该制度的实施,以确立其权威性、可靠性,构筑绿色保障体系,保护国内绿色产业。超级秘书网

4.开发绿色产品,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从生产到使用乃至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危害小或无危害,以及可回收利用的产品。我国企业必须实施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对绿色产品进行专业化研究,使之真正有利于生态环境,注意节约资源,同时考虑回收利用,并要结合国情和消费者承受能力来确定绿色产品的“绿度”,不可盲目追求绿色而使商品成本过高失去市场。

总之,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并集中表现在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限制。面对不利局面,我国要积极利用WTO机制中的特殊待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合理设置自己的绿色保护屏障,以保护和促进我国的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汝求。环境与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诸江。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之应对[J]。商场现代化,2008,27.

[3]马秀贞。WTO框架下的绿色壁垒及其应对新探[J]。东方论坛,2003,6.

[4]姜红。绿色壁垒问题的理性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4,6.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在如何开展对外贸易上,发展中国家大都是按照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这样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但是也因此强化了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使一国的长期发展缺乏后劲,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要想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实施创新的对外贸易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一、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相对扩大,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说已难以作出有力的解释,经济学家们在“里昂惕夫之迷”的推动下,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不断探索,先后出现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之下。该理论认为:工业品的国际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产品的差异性使得各国企业都有可能在某些工业品上有一定的垄断或垄断性力量占领部分市场,取得利润,许多工业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生产越多,产品的单位成本越低,因而,一国政府可以凭借出口补贴,税收优惠,以及采用各种支持和保护国内市场的贸易政策手段,使本国战略性产业迅速成长并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夺取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加拿大经济学家布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斯潘塞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首创者。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70年代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等人开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该理论不同于侧重论述产业间贸易的传统贸易理论,它侧重研究贸易双方在同一产业中既出口又进口同类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不完全竞争产业中,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决定因素。即使各国具有同等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规模经济利益的存在仍能使大规模生产的国家在产品成本方面拥有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将随着生产的扩展而滚雪球般地增大,因而有可能达到专业化生产,向同类产品生产规模较少的国家出口。同时,各国产品在质量、性能、品种、规格上的种种差异有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偏好的消费者需要,从而引发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销售学家弗农于1966年首先提出,经威尔斯、赫希哲等人不断完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由于技术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包括五个阶段:(1)新生期:这一阶段技术起关键作用。创新国由于技术优势生产出创新的产品,主要供应本国市场;(2)成长期:国外也开始有了对新产品的需求,刺激创新国向国外出口产品,创新国由于技术优势暂时垄断了国内和国际市场;(3)成熟期:这一阶段资本起关键作用。由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已基本定型,产品日益标准化,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所以某些资本丰富的外国企业开始模仿生产;(4)销售下降期:在这一阶段廉价劳动力起关键作用。由于产品已高度标准化,国外具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的生产者可以大批量生产,达到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从而使创新国渐渐失去竞争的优势,出口不断下降;(5)让与期:模仿国生产持续扩大,不仅“侵占”了创新国原来的海外地盘,而且“反攻”到创新国本土,创新国国内停止生产,转而向国外直接投资。技术扩散、生产标准化和海外更低的成本优势最终使这种产品的生命周期走到了尽头,一个产业就这样从创新国转移到模仿国。而此时,创新国又把注意力投向更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掀起一轮新的产品生命周期循环,在不断更新产品的过程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4、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提出并完善了竞争优势理论。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学说中指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在于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一个相互增强的“钻石”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四个关键因素影响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这四个因素是:(1)生产要素。波特把要素区分为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半熟练劳动力、债务资本等基础要素和通讯设施、受过高 等教育的人才、研究设施等高级要素。波特认为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获得是最重要的;(2)国内需求。波特认为,高层次的国内需求有利于本国的需求走在世界需求的前列,从而建立起自己“一招先,步步先”的竞争优势;另外,扩大国内需求也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使之在世界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3)相关的支持产业。相关的支持产业是指企业所有相关产业及供应商的竞争能力。任何行业要在国际市场上领先,必须要求其供货商和其它相关产业也是世界一流的,与之相对应,很多国家的优势产业往往表现为优势产业群,这样会产生范围经济效应;(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波特认为,不同国家有差异程度不同的企业战略和结构,这些战略和结构对于形成竞争优势也是很重要的。同时国内竞争对培养竞争优势具有特殊作用,因为剧烈的国内竞争最终迫使国内企业放眼全球,尤其当有规模经济时,国内竞争者竞相寻找外国市场以获得更大效率和更高收益。 波特指出,上述四个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继而产生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明星产业。 二、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启示 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为国际贸易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理论兼容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正确结论并超越了传统理论,拥有崭新的内涵,符合当今世界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波特指出的鼓励创新、倡导竞争、发展科技的竞争优势理论,更符合当今以科技推动经济增长的时代要求,对于我国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具现实意义。 1、一个国家只有将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力 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根据生产要素禀赋,我国一直以来具有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当今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1)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往往是具有垄断优势的产品,而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并不具有垄断优势;(2)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不高,这种中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高技术工业制成品交换的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3)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因此,我国要确立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的外贸战略。 2、不断进行创新,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由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推知:创新国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最大获益者。这是因为:在产品的新生期和成长期,创新国以其技术优势垄断了国内和国际市场,因而可以获得大量超额垄断利润;在产品的成熟期进入所谓的“大规模生产”阶段,创新国可以获得巨额规模经济效益;在产品的销售下降期和让与期,创新国在国外投资建厂,输出其知识产权和品牌,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国际市场上继续赚取利润。因此,走在创新前列,率先发动产业革命的国家会异军突起,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技术多是引进,自主创新较少,造成我国制成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这是我国对外贸易产品质量提高和结构升级的障碍。所以,实施创新战略,强化本国技术创新,将是形成我国竞争优势的当务之急。 3、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给各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还加快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企业家精神在不同国家同一行业内的传播和扩散,给同类产品生产上档次提供信息,并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不同国家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实现产品生产的国际化,从而促进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由此可见,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贸易格局基本上还是建立在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而产业内贸易则较不发达,这种贸易格局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影响了我国的竞争力。因此 ,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同水平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形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4、政府在增强国际贸易竞争优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对于高科技产业在关税和其他方面政府给予适度保护,将有利于顶住外国进口产品的强大冲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性政策,还能促使企业具有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并带来外部经济。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战略:创新竞争优势战略 在国际贸易理论创新不断,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条件下,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也必须适时创新。笔者认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战略应选择创新竞争优势战略。所谓创新竞争优势战略,就是以竞争优势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手段,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贸易战略。 1、积极促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经营策略创新,形成我国的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新理论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形成又在于一国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和促进创新的机制。因此,中国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必须对制度、科技和经营管理等进行全面创新。 (1)在制度创新方面:就涉外经济管理制度而言,应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为此,要完善进出口商品管理体制,使配额和许可证招标制度等符合统一、科学、公开和规范化规则;同时,建立与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法规,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就企业制度创新而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胆创新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度的合理与完善会使分工优势更加明显,增强一国的竞争优势。 (2)在科技创新方面: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不断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积极研制和开发新产品,形成高技术投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高收入高积累高增长高技术投入的良性循环,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防止出现由于大规模出口导致“不幸的增长”。 (3)在经营策略创新方面:要实施经营高效策略。所谓经营高效策略是指一国通过低成本高效率地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而营造优势的一种策略,与传统的成本领先策略不同,经营高效策略不仅要求一国想方设法降低出口成本,而且特别强调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动作出反应,营造速度领先和成本领先的双重优势。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技术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提高产业内贸易指数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要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必须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竞争突出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为世界贸易格局上就显现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知识、技术密集化。因此,在未来竞争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就是高科技产业,谁能在高科技产业占有一席之地,谁就能成为佼佼者。另外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能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同种类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国要想由一个贸易大国成为一个贸易强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关键。 发展高技术产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选择、有重点地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综合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扶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要全方位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实现教育与经济的有机结合,通过加强素质教育和提倡终身教育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建立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由此创造出适合高技术产品发展的宏观环境,以产业的发展带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3、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全球贸易自由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中,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应按照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路加以考虑。首先,要依据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其次,要以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为指导,一方面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再次,要重视产业内贸易理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追赶型的中国尽快成为贸易强国。 4、实行政府适度保护政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客观上要求实行适度贸易保护,这与传统的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是相吻合的。另外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应该对高科技产业给予适度保护和扶持,因为高科技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该产业的发展会推动一国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增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