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随笔训练 遵循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100-01

1 教学设计目标性原则

“语文随笔教学”就这个词语的性质而言,它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随笔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育人”,随笔教学既然也是“教学”,就应当以“语文育人”为终极目标。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最广泛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我们在随笔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社会上“高分低能”的现象,将应付考试的短期功利性目标改变为“教书育人”的长期战略目标,作文随笔训练的总目标: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作文随笔的总体目标为随笔训练目标,明确作文随笔的教学目标:“要使学生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想法。并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随笔作文的表达方式去写作,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

2 随笔教学有序性原则

语文教师都明白: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对学生的作文教学的质量,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作文随笔教学的科学性和计划性,克服作文随笔的盲目性。但是,长期以来,初中的作文随笔教学中,一直以来表现出一定A教学的盲目性,教学的随意性。不少学校学期之初,探讨语文随笔教学计划的时候,作文随笔教学通常是“靠后站”,随机的“灵活安排”,或者是“见机行事”。“写作教学计划”是一个附属环节,阅读教学计划的“附属”环节。上文所提的“灵活安排”、“见机行事”,实际上对学生来说是心中无数,而随笔的阅读教学同样如此,对学生布置作业可以科学的合理的出题,如:今天让学生写记叙文,明天让学生写议论文,后天自由写作,明天来个小短文,这样的毫无计划的随笔教学,呈现无目标的作业,对学生作文的收效甚微。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假如不经过有系统、有计划的训练,不尊重学习的一般规律,循序渐进的给予引导教学,而是盲目地凑篇数以便上级的督导检查,这是行不通的,教育系统论学家认为:“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列,有规律,它所表现的效能就越高,因此,随笔教学的无序状态要得到根本铲除,语文教师就必须认真科学合理的制定作文随笔教学计划。

3 作文教学随笔要遵循多样性原则

初中作文随笔训练是一项对学生进行综合的作文随笔辅导训练。它不仅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的最佳方式。因而,在我们随笔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要体现出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思等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样性是初中写作随笔训练的重要特点,随笔写作的多样性原则归根结底源于人的多样性,来源于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征。所以,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兴趣和需要出发,用多样化的随笔教学的训练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写作环境,来激发学生随笔训练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 语文教学随笔的开放性原则

4.1随笔训练内容的开放性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曾说过:“写诗功夫在诗外。”作文随笔教学实践证明,作文随笔教学也是如此,科学而有效的作文随笔,不应当仅仅是随笔写作这一过程的本身,随笔写作本身是综合性的,通常包括:听,说,写,字,词,句,段,读,摘,抄,评、赏,记,写,改,编的科学合理的结合,作文随笔还可以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随笔的内容还来源于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随笔作文又与做事,做人相结合。随笔作文教学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体结合在一起,拓展开放,随笔作文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包含了语文随笔作文的阅读,生活和写作实践三大要素的相结合,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语言的积累,社会生活实践提供了写作的素材,写作随笔实践决定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的随笔训练也应当是:大量阅读,生活提炼和写作随笔的有机结合。

4.2作文随笔训练过程的开放性

作文随笔传统的封闭式的随笔训练通常是:(1)命题,(2)写作,(3)批改,(4)讲评等主要环节,随笔训练中,学生的角色都是被动参与者,被动写作者。而开放的随笔训练更注重学生随笔训练的写作氛围的构建,给学生更多的写作的自我发挥的权利,更多的自。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日常的随笔训练教师应当适时合理的科学的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可以进行自由的想象,发挥,探索学习的空间和合作交往的环境。德国著名教育家普斯多惠指出:“教育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给学生传授多买多得深奥的知识,灵魂在于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学生的作文随笔,应当鼓励学生努力的要成为,想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允许学生自己写自己想写的文章,鼓励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去写自己的语言,所谓说自己的真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切记要求学生不说大话,空话,套话。让学生能够轻松,更加自由地进行随笔写作。

4.3指导评价的开放性

对语文教师来说:无论是语文随笔训练的指导,还是语文随笔的讲评,批改等,语文教师都应当精心设计,巧妙规划,甚至,在进行随笔教学时,语文教师要关注如下几点:(1)在随笔教学中,要与学生保持平时的正常沟通,和谐的师生交流关系;(2)就教师的随笔训练要给学生提供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交往的良好环境,还要给予学生之间提供合作交往的和谐友好的沟通环境,这整个一系列的过程,都应当更加和谐开放,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平等的,和谐友好的,民主的指导与科学的合理的评价环境,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的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去参与作文课的讲评,参与修改,因为这样的宽松的优越的学习环境,更能帮助学生积极去拓展思维,积累社会生活实践和学习的经验,让学生勇于表达,敢于表达,乐于写作。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师教学活动;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设立与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为首要任务,结合课堂学习任务和数学教材,既要巩固学生对基本数学知识的掌握、记忆,也要在此基础上,丰富与巩固学生的数学科目知识储备,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兼备实践创新能力、理论分析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安排数学小组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数学科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优化调整,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学习与接收现代化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科学安排教学小组学习活动. 教学小组活动教学的方案设计,应当从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出发,针对每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认知、掌握能力不同,结合不同学生在心理情绪、学习经验、智力发展水平、情商发展程度的不同,将学生划分成多个的数学小组,以数学小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小组学习经历,了解自身在数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上的不足,并从其他小组同学身上观察、发现其长处、优势,作为榜样参考,共同完成学习活动.

教学案例一: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第一节《相交线》教学设计为例,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对顶角、邻补角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辨认出对顶角、邻补角,在二者之间进行换算,笔者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参看图一,分析、总结图中四个角之间的关系,以数学小组为单位解题并归纳对顶角、邻补角二者的性质、特征、不同点与相同点. 该种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促进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的学生共同成长、在原有学习水平上取得进步. 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小组划分的准备阶段,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引导性格、学习能力上可以相互促进、一起进步的学生们集中在同一小组内,学生之间以团队合作,相互帮助,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齐心合力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二、培养数学逻辑推理能力,优化教学方案设计

初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方案设计,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上解脱出来,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独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案例二: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第二节《平行线》教学设计为例,笔者设计教学推理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切身观察、判断,最终思考得出平行线的空间位置关系、直线平行与相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自行总结推理得到平行线的定义概念. 首先,笔者使用准备的教具直尺a,b和c,第一步将a,b重叠,然后逐渐转动直尺c,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后回答:直尺c在旋转过程中,与直尺a,b有哪些位置关系. 在此教学设计中,笔者没有使用讲解例题、分析题目已知条件、板书演示和教师给出答案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设计教学互动,帮助学生进行思考,由学生自己去判断和推理出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学生得到正确结论之后,笔者改变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熟练掌握平行线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收获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三、培养例题分析能力,活用教学手段与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汉字教学 学习策略 教学手段

一、引言

汉字教学作为语言要素教学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就汉字的认读、书写对本校语言进修生进行的普查结果显示:近75%的汉语初学者认为汉字难认、难写;约55%的中高级学习者认为汉字识记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干扰因素;超过80%的学生勾选了对汉字的畏难情绪是他们放弃继续进修的首要因素。

学界对汉字教学的关注由来已久,研究内容涉及教学模式的探讨,即先语后文、语文并进还是文语双轨;教学单位的争论,即字本位还是词本位;笔画、笔顺、部件等教学方法的商榷,以及象形、形声等教学手段的引入。此外对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江新、赵果、柳燕梅、马明艳等的研究最为瞩目。以上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寻找汉字教学的优化模式和科学方法提供了重要途径和有益启示。

面对学界提出的多种策略:笔画策略、字形策略、部件策略、音义策略、归纳联系策略等,以及留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的客观条件(有关汉字认读和书写的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甚至只是第一学期的前半学期),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对教学作总体设计时,把最能反映汉字特点的内容、便于较快了解和掌握汉字的认知方法教给学生。因此,我通过教学实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考察汉语进修生汉字学习策略的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势,总结出学生学习汉字的问题和策略,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和因材施教。

二、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A、B两种程度的汉语进修生。其中,A为零起点测试组,由从未学习过汉字的14名汉语进修生构成(其中韩国学生1人,日本学生3人)。B组则由学习过《汉语教程第一册》的12名汉语进修生构成(其中韩、日学生各3人)。

2.实验方法。

(1)实验法: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单位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然后通过测试学生的习得情况,分析教学结果,给出教学建议。

(2)观察法:观察学生的汉字书写过程,探究学生的学习策略。

(3)口头调查法:了解学生在习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对实验结果进行校正。

前期调研时间始于2009年9月,截至2010年1月,为期5个月。共收集研究样例136份,汉字书写总量为1482个字。

三、阶段性学习策略与教学法

1.汉字的导入。

对于非汉字圈的外国学习者来说,在字形感知方面遇到的困难首先来自母语文字与汉字的不同。若以字母文字为例加以比较,可以看到:汉字的线条形态变化、书写方向、组合形式与连接过渡方式都远比字母文字丰富、复杂。在学习汉字的初始阶段我们不妨沿用留学生“汉字就是图画”的观点。

课堂教学实验设计:把A组分化为A1、A2(各组均为7人,其中:A1,1韩1日;A2,2日;其余均为母语是非汉字圈的外国学习者)

教学内容:《汉语教程》(第一册上)第一课生词

教学过程:

(1)以图文的形式向A1组学生展示汉字“人、木、山、火、日、目”等象形文字。

(2)A1、A2组学生共同学习第一课生词的认读和书写(只采取笔画、笔顺教学的方法)。

(3)进行随堂汉字听写测试。

教学效果:A1组学生的书写正确率为83.7%,A2组为67.1%。偏误类型主要有三类:一是笔画的增减,二是笔画的变形,三为汉字输出空白或写成了别字。这些偏误中存在一类特殊现象,即第三类偏误A1组仅出现一例,A2组出现了4人次7例。我们对两组学生进行了口头调查,发现:由于前期的象形展现,A1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尝试了汉字字形联想,尽管很多联想未必正确。

由教学效果可见,尽管象形字在汉字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仅百分之一二而已,但对于零起点的学习者来说,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学生消除了畏惧感,积极主动地建立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习成效。可以这样说,汉字的象形性和表意性,使很多汉字都像一幅幅结构精巧的图画,它们在提高留学生学习汉字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趣和悟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在初级阶段,教师对“度”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把握,遵循化难为易的原则,不可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更不能使学生的兴奋点发生转移,冲击既定的教学目标。

2.笔画、笔顺的问题。

在理想情况下,汉字书写教学应本着笔画从少到多、构形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从笔画入手,用笔顺规则引导学生有序地认识汉字构形与练习书写,遵循从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但由于现行教材和课程的设置,多为随文识字,难以严格贯彻这一规则。那么,留学生们经历了怎样的学习过程,又反映出了哪些问题呢?

实验设计:从AB两组学生已学习过的汉字中按笔画数(1―5画,6―10画,11画及以上)、字形结构(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及全包围结构)及常用程度的不同分别选取若干汉字作为测试材料,让学生先听写,老师校正后再进行笔顺书写。

实验过程:测试一,A组学生入学后两个星期,选取汉字:人、什、日、见、书;

测试二,A组学生入学后一个月,增补汉字:坐、我、进、国、谢;

测试三,A组学生入学后两个月,增补汉字:找、再、零、哥、橘;

测试四,B组学生入学后两个月,测试内容同测试三。

测试结果如下表1:

注:①为汉字听写偏误率及各字例偏误数;②为笔顺书写偏误率及各字例偏误数。

从共时平面上看:

(1)测试一的笔画听写偏误率为12.9%,偏误出现范围较为集中:“见”字的第4笔写成了“捺”5例;“书”字“点”的遗漏类偏误2例,错位类偏误1例,别字替代类偏误1例。笔顺书写偏误率为8.6%,分别是:“日”字第二、四笔连写类偏误3例,分化为“竖横横横竖”1例;“什、书”先“竖”再“横”类偏误各1例。本阶段,由于汉字笔画数较少,汉字构形简单,所学习的笔顺书写规则也较少,因此汉字笔画、笔顺的正确率较高。

(2)测试二阶段,由于汉字笔画数的增加,字形结构的多元,以及各派生笔画的出现,汉字笔画书写偏误率激增,达到27.9%。笔顺方面也表现不佳,笔顺规则中的各条内容有着不同的约定背景和使用范围,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是指笔画书写时的运笔方向以及部件书写时的先后顺序,“先撇后捺”、“先横后竖”讲的是不同笔形同时存在时书写的先后顺序,这些看来十分简明的规则,初学者很难知道在书写时什么时候用哪一条规则。如有学生写“进”字时,先写“走之底”,再写“井”字,理由是“从左到右”。写“国”字时,由于“书、我”等被测字的干扰,最后一笔写“点”。此阶段的笔顺错误率高达27.1%。

(3)较之测试二,测试三阶段笔画类偏误率有明显回落。笔画数最多的三个例字“橘、零、谢”的偏误率也最高,再次印证了笔画数的多寡是干扰学习者习得的主要因素。由于笔顺的正误和成字的正误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把字写正确是第一位的。笔顺只不过是为了书写便利,书写者有取舍的自,加之老师对笔顺的纠正存在客观条件的局限。因此,此阶段笔顺偏误率首次超过了笔画偏误率。

(4)B组学生的汉字笔画类偏误主要出现在平时不太常用的生僻字“橘”上,随着学时的增加,此阶段学生的汉字习得状况有了较大进步。与之相反,笔顺类偏误率与测试三阶段相差不大,可见,笔顺的正误并不影响成字的正误。另外,此阶段“哥”字笔顺偏误(把第五笔与第十笔合成一笔)的增加则反应了学生为了提高书写速度而有意识地对笔顺进行了简化调整。

从纵向上来看,笔画类偏误与笔顺类偏误呈曲线发展的态势。7画和7画以上的字是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的学习难点,需要特别留意。测试三与测试四的对比告诉我们:笔顺问题跟学生的整体汉语水平没有直接的联系,有的笔顺问题遗留下来,却没有影响学生整体汉语水平的提高。

3.部件与形声策略。

“先学独体字,后学合体字,先学部件,后学整字”,这种方法是目前对外汉字教学的一个共识。但由于处于初学阶段的外国学生在大脑中尚未建立汉字库和合理储存方式,由部件到整字的途径不利于他们对已有的汉字―字库―汉字的客观存在形成明确的认识,更不利于汉字识别能力与书写能力的培养。因此,部件教学的切入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选取上文测试中的“坐、零”二字进行深入分析。

(1)“坐”。测试二阶段笔画偏误(10例)、笔顺偏误(9例)极高,笔顺书写过程多采取“先写人后写竖,再写人,最后写两横”的方式。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此阶段学生多采取笔画识记汉字的策略,把汉字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

到了测试三、四阶段,偏误例明显下降,学生书写过程为“先写两人,后写土”:此阶段学生已逐渐掌握了汉字构字的一些规律性,对部件的划分也经历了无意识―下意识―有意识的过程。

综上所述,既然测试二阶段以笔画加工为主,到了测试三、四阶段部件才逐渐进入汉字加工过程,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先从笔画、独体字和一些使用频率极高的简单合体字入手,待学习者有了一定的汉字基础后,再引入部件教授较为复杂的合体字。现行教材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就采用部件教学,可能并不是最切合实际的方法。

(2)“零”。测试三阶段的笔画类偏误共6例,偏误率为42.9%,其中4例为把“令”写成了“今”。说明此阶段学生对部件的表音或表义功能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以常用部件代替了生僻部件,相似部件的混淆开始增强。

测试四阶段笔画类偏误共3例,偏误率大幅下降,为25%。我们对书写正确的9名学生进行了口头调查,其中5名学生能够说出“零”字的部件构成:“上‘雨’,下‘令’”。此阶段学生已经主动运用部件来切割记忆汉字。但仅有1名学生能进一步指出“令”字与“零”字的发音存在关系。可见,此阶段的留学生对形声的概念和作用还比较模糊。

从“零”字在测试三、四阶段的差异可以看出:随着汉字量增大,部件意识逐步形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策略的使用如果过渡到部件策略、结构分析策略则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对于形声字策略,虽然按意符与音符分别归类联系,可以改变学生对汉字“一盘散沙”的印象,获得有关汉字符号体系全貌的客观认识。但由于声旁字与形声字在读音上完全一致者所占比例并不高,也就是说,如果见到所有形声字都用声旁字去读,误读率高。如:“青、请、清、情、晴、精、睛”。而对意符所组字的义类范畴的归纳也是复杂的。以“口”部字为例:“吃、喝、问”是跟“口”有关的动词;“吗、吧”是语气词;“咖啡、啤”是音译外来词,等等。因此,鉴于形声字策略需要一定数量的汉字作为背景,且准确度较低,我认为教学过程不宜花大力气阐述。

四、教学模式的考察及建议

1.现行教学模式的考察。

现行教学模式存在如下的不足。

(1)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基本处于零比例或低比例的状态。在教材编写上,专门的对外汉字教材数量较少,有些基础课教材虽已开始将汉字知识渗透于其中,但汉字仍未摆脱其附属地位。

目前,汉字课的独立与否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处于从属地位的汉字课,由于缺少独立的教学目标,存在着极强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无法按汉字自身的规律进行教学,致使教学效率低下。而独立后的汉字课又将面临与精读课的冲突:汉字课上的例字,一方面要典型,同时也必须接受频度的制约,这样,跟精读课的重复就很难避免。如果精读课跟汉字课不是同一套教材、同一个老师,重复就更加不可控制。独立汉字课不可能以大量识字为目标,偏重较为系统的汉字知识就成了一般汉字教材的必然面貌。但尽管是简化了的汉字知识,也往往并不符合实际需要。

(2)教学法与教学策略偏失。在教学要求上,往往将书写与认读两大任务捆绑在一起。在随文识字的同时,要求随文记字。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汉语词的使用频率和它的书写形式的难易度并不相关。

在教学方法上,对笔画、笔顺、部件、形声的切入时机把握不当,没有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量力而行。以笔画为例,目前已见到的一般做法是:笔形数量上从一家之说,内容呈现于教材的起始部分,把基本笔形和派生笔形及名称逐一介绍。而此阶段学生基本无汉语基础,对“横、竖、撇、捺”这些既不好认又不易写的笔形名称,只能机械记忆。又如部件教学,现行教材也安排在靠前的部分,采取先例举部件,后例举字的呈现方式。字例中的汉字有些学生并未接触过,这无疑又增加了教学难度。对外汉字教学不是单纯的识字教学,而是以汉语能力为依托的汉字教学,同时也是以汉字教学为核心的汉语教学;任何超越学生实际汉语水平的汉字教学都不可能取得实效。

2.教学建议。

(1)以精读课为依托,语文分开,先语后文。教材中汉字可以跟拼音同时出现,但是不做识记、书写要求。让学习者在口语发展的同时,伴随识记汉字,逐步建立汉字的概念。在各个阶段,都不要求学习者会书写全部认识的汉字,只规定会书写汉字的最低要求,不因书写困难而延误汉语学习。

(2)分层次教学,依照学生内在的学习规律,循序而行。初级阶段摸索期(开学后第一二个月):粗略接触象形字,在学生对汉字有了初步印象之后,以“形”为纲,重点突破汉字的基本笔画。认字和书写都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认读简单的、与学习者联系密切的、课本中高频出现的汉字。书写要求以笔画数7为分界标尺,书写以合体字为主,涉及左右和上下结构的汉字。对笔顺以引导为主,不作硬性要求。

初级阶段过渡期(开学后第三四个月):相对集中的识字阶段,利用汉字的间架结构和部件策略,大量教授汉字。先认识整字,然后分解字形,让学生的识记策略从笔画转移到部件上来。

中、高级阶段适应期:进一步理解部件与整字间的联系(或读音,或意义范畴)。以“声”、“义”为纲,归纳已习得的汉字,有度的扩展单字,并且使汉字学习与词汇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汉字教学应贯穿于汉语学习的全过程,本文对学习汉语的各阶段语言进修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些策略的使用共性及发展趋势,并对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望能有助于对外汉字教学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安然,单韵鸣.非汉字圈学生的笔顺问题[J].语言文字运用,2007,(3).

[2]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3]崔永华.关于汉字教学的一种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4]江新,赵果.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5]江新,柳燕梅.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6]柳燕梅,江新.欧美学生汉字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回忆默写法与重复抄写法的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2003,(1).

[7]马明艳.初级阶段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主体;差异;需求

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怀揣兴趣的状态下,总是能促使自身的主观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进而获取高效率、高质量的实际学习效果。那么,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采取何种措施才能真正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诱发与调动呢?笔者以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尊重学生学习主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育模式下,相当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习惯死板地将具体的知识点直接硬塞给学生,并自诩此种教学形式极大地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精力,可帮助他们利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对最多学习知识的轻松掌握。殊不知,上述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致使其对于初中数学内容的学习兴趣、热情与积极性都受到严重的打击与

制约。

对此,笔者认为,要想改善上述初中数学教育所面临的尴尬教学现状,尊重学生学习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以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要求全班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裁剪出圆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这三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并点明这三种平面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带领学生将裁剪形成的上述三种平面图形按照一条直线进行折叠,观察直线两边的部分是否能做到完全重合;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析与交流,从上述操作中可尝试归纳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随后,派学生代表对各自小组的发现进行总结与陈述,看究竟哪一小组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最贴合轴对称图形的具体概念。

如此一来,就使得轴对称图形这一数学定义学习活动变得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都得到充分的激发与调动;除此之外,上述学生自主探究性质的学习活动,还极大地促进了他们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的综合发展,真正取得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尊重学生客观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不少初中数学教师通常未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个体身上存在的不同差异,而是会多采取统一划一的标准化教学方式或者手段。在笔者看来,上述“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最显著的不足在于未能充分正视学生个体身上存在的不同主观学习需求,致使其容易产生数学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个体出现“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吃不饱”等类似的感觉,而数学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很容易出现“学习难度太大”“难以消化”等相似的感触。这很显然极其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激发与调动。

笔者认为,尊重学生个体数学学习上存在的客观差异,可作为重新诱发与维持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创新性举措。在“数据的收集与表示”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就为不同的学生群体制订了不同的课下学习任务与目标。如,针对数学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笔者仅仅要求他们掌握“数据收集与表示的基本途径”这一主要内容;针对数学学习基础一般的中等学生,笔者则在“数据收集与表示的基本途径”的基础上酌情添加了“了解数据收集运用的现实生活背景”“列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据收集与表示现象”等内容,而数学学习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其自身对于数学学习的主观需求较之前两个层次学生更高,因此,笔者又特意添加了“进行社会生活的实践操作活动”,即要求该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现实生活中不同社会群体截然不同的消费观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以此为基础制作反映调查实践结果的PPT幻灯片。

如此一来,就为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群体制订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学习任务,在尊重学生主体客观差异的基础上,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的主观学习需求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调动与维持,从而为促进全体学生能取得不同程度发展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契合学生主观认知特点,刺激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推理特征显著的学习科目,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征;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仍然主要依靠自身的直观性思维,如此,这两者形成的冲突就使初中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与限制。

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笔者及时调整了自身的数学教育教学策略,改为从初中阶段学生主要依靠直观思维思考方式这一认知特点出发,并采取与其相符的教学方式方法。如,在学习“平行线”与“相交线”这一知识点时,针对单纯向学生灌输这两者定义所取得的不甚理想教育效果,笔者决定进行教学策略上的转变与优化:即率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出示了如下两张幻灯片:

随后,又向学生重申了“相交线”“平行线”的精确数学定义。

如此一来,就帮助学生以上述两张幻灯片为基础,实现了对于“相交线”“平行线”数学定义的更深刻理解与轻松掌握,同时,还显著优化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教学反应良好。

总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始终维持着对所学内容的热情与积极性,对其切实取得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对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充分正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依据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符的数学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为他们取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初一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因此,教师要从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上、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以后,是要有一个时期的过度期,因为小学时接触的数学全都是以数字为主,但到中学以后就是代数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转变,即内容拓宽、知识深化,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许多学生适应不了这种转变,必将影响学习成绩。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1.培养预习方法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小学不习惯预习,初中学生预习很重要,指导学生应,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要有目的地去预习,使学生有的放矢。

2.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对每堂课的只是体系有清晰的认识过程;(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尤其要掌握数学思想。(5)听好课后小结。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可以说“听”是“思”的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尤其数学根本不做笔记,时间长了脑子一片空白,因此,数学课也要做好笔记:(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知识体系、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时,教师用一些提纲或表格,当堂记着知识要点。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教师指导在看书,笔记,慢慢琢磨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指导学生做到:(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课后要花大力气辅导,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

对新生讲清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

2.交流式

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从而教师也了解了本班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相互适应。再说学生们也互相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辅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