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展望论文

农业展望论文

农业展望论文

农业展望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村现状发展

引言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建设新农村,水利要先行。

一、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工程管理滞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牛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在着洪灾的危险。

1.2财政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转贴于1.3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06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进行科学管理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加强资金投入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农业展望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意农业;创意化经营;农民增收

一、创意农业的基本内涵及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关创意农业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论述,概括而言有两种认识:一种是从农业生产的研究视角,把创意农业界定为与农业生产过程相关的各类创意活动及其载体;另一种是从创意产业的视角来认识创意农业,认为创意农业应该不仅仅是指生产若干创意农副产品,而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在对长沙望城县的长期调研中,我们所理解的创意农业是指在品种选择、产品的生产、产品销售等农业经营环节中运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或模式。

近年来,我国各地立足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抓住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鼓励农业创意化经营,拓宽了农民增收领域。通过整理国内外创意农业和农民增收的相关文献,发现研究中比较缺乏具体的农业创意化经营的实例,尤其湖南省的农业创意经营的优秀个案不足,故我们希望能在湖南省农业创意的个案深入研究,重点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地的农业创意化经营模式和农民增收的关系,从而得出一些创意农业发展的建议,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有所帮助。

二、长沙市望城县农业创意化经营促使农民增收的情况

在进行“农业创意化经营促使农民增收”主题的长期调研中,有针对地选取了长沙市望城县乌山镇、靖港镇、格塘乡三个调研地点,深入农村实地考研当地农户的农业经营情况。

在调研中我们团队发现长沙望城县乌山镇的农民合作社办得热火朝天,典型的创意农户也都是合作社的创始人,下面是我们重点走访的两个个案:

1 周铁刚:原为普通农民,现为隆平乌山贡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他发展的创意农业在于成立贡米合作社,较之其他企业运作环节最精,成本最轻,故凸显价格优势。另外,由于贡米富含微量元素硒,价格比一般大米高出4倍,所以农民收入也倍增。

2 周正良:团山湖村正良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他的创意农产品首推绿壳蛋鸡,由于绿壳蛋鸡产量低而绿壳鸡蛋营养价值颇高,因此正良合作社绿壳鸡蛋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促使正良合作社的社员平均都能增收五六百。类似增收情况的还有合作社的水果红薯,保守估计收入也超过普通红薯的3倍;翘嘴鱼,销售价格每公斤达到110元,是普通鱼类价格的7、8倍;迷你南瓜新品种“日本桔瓜”,观赏、食用兼用型,市场价格一般为2元/200克,同样增加了合作社农户的收入。

上述个案都是创意农业在品种和销售环节的创新,在长沙市港靖镇我们还能发现生产模式上的个案,将农业创意发展与农村旅游观光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发展的道路。该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创意基地都是最初由普通农户开创出来的创意漠式,其灌注到农业上的蓬勃活力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创意思维给予农村致富发展深刻的思考。都邀农业生态创意园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绿色种植业,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之路,创绿色生态品牌,打破传统种养理念,实现产品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了农民增收。另一个典型个案是长辉生态农庄,园区内的会所区将生态餐饮、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功能合为一体,打破封闭的室内环境。待香瓜满地,葡萄满架,西瓜满园,自然能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参观,这样不仅能在一般瓜果类收获E取得收入,还能在文化价值为创意园带来丰厚利润,参与园艺种植的农民收入自然会比一般种植农户收入高。

三、长沙市望城县创意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创意农业的发展价值和其存在的问题,

农业展望论文范文第3篇

如今,徐光春主政河南已4个多月了。2005年4月15日,他在接受《望东方周刊》的专访时说,“这4个月是我走进河南,深入研究河南,完成省委书记这个角色转变的过程。”省委书记的一天从新闻开始

《望东方周刊》:媒体出身的你,首次主政地方,就来到河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这是不是一个挑战?

徐光春:在上任之前,我没有来过河南。中央决定我到河南工作,我心中忐忑不安、诚惶诚恐。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人多地少,经济基础薄弱,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还很大,在这样一个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要比其他省遇到的困难更大。如果(河南)搞不好,上愧中央,下愧9700万河南人民。

河南也正适逢一个发展的战略机遇,在今年的“两会”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中部崛起”,河南各方面正在蓬勃发展,虽然各种事情千头万绪,工作量相当大。但来到河南之后,我深切感受到,河南人民勤劳、勇敢,能吃苦,包容性很大、不排外。可以说,所有到过河南或在河南工作的人,都会被河南人民的品质所感染,都会热爱河南。这也是河南给我的信心所在。

《望东方周刊》:大家都很想知道,你作为省委书记的一天是如何开始的?

徐光春:我每天7点开始工作。第一件事,打开电视机,看早间新闻。一般先看中央电视台(新闻),再看河南省电视台(新闻)。我会特别注意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有什么重大的工作部署,一是各地特别是我们河南省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

然后就进人工作状态,处理大量的文件、信息和各种大事。但这时候,我办公室的电视机也是开着的,并始终放在中央台的新闻频道上,这是我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这一点我和别人不同:并不会耽误工作,因为我可以“一心两用”,一边处理文件,一边了解各种信息。

另外我有个习惯,接待不专门安排会见的时间。只要我在办公室,就一边处理文件,一边随时接待各个方面各个部门的来访,包括省委、政府的各位部(厅、局)长,下面各市委书记,也包括省委和省政府的一些领导。我办公室的门一般都是敞开的,来谈工作的同志,也很少预约。研讨处理工作要务,都是谈完一件,另一个再继续。

《望东方周刊》:你每天有多少休息的时间?

徐光春:如果没有外事接待活动,我一般晚上在6点50分下班,用10分钟时间回到家,一边吃晚饭一边看看7点钟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我每天晚上9点到10点会散散步。散步时我会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如果第二天有会,我会思考一下会议发言,讲哪些问题,一般我的会议发言‘不用工作人员来写。晚上10点以后,会继续处理文件、学习。一般在12点半休息。多年来,已经习惯了。

《望东方周刊》:你这样关注每天发生的新闻,那么是否也关注来自网上的消息?

徐光春:是的,网上信息有时要比公开的新闻报道来得快。工作间隙我也会了解网上的信息,河南商丘的李学生在浙江温州勇救小孩牺牲的事情,我就是在网上第一时间得到的消息。当的‘就做了批示,要求河南省报纸、电台、电视台要公开宣传李学生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

“咬牙也要取消农业税”

《望东方周刊》:我们注意到,你到河南之后,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基层调研,尤其是农村,河南最穷的村和最富的村你都去了。

徐光春:4个月来,我到过、刘庄等河南比较富裕的村,也到过河南最穷.的村,比如艾滋病最严重的文楼村,黄河边上曾经被大水冲掉的村庄舞阳县保和乡魏庄村;还去了焦裕禄生前所在的兰考县。

《望东方周刊》: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徐光春:我们的农民还非常贫困。要解决农民致富的问题,路程还很远,任务还很艰巨。下去调研,农民的纯朴、热诚也常常感动着我。我到河南后强调“四个更加重视”,第一个就是要重视“三农”问题。

《望东方周刊》:河南有9700多万人口,其中乡村人口占7l.1%。河南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什么打算?

徐光春:河南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就是一句空话。

解决好“三农”问题,核心是如何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河南作为粮食主产区,有义务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河南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基本农田面积稳定,要通过免征农业税和对粮农实行,补贴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河南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去年河南外出务工农民达到1411万人,务工收入达到613亿元。因此搞好开发劳务经济也是一项长期措施。

《望东方周刊》:你到任不足10天就宣布全部免除农业税。据测算,2005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全省县乡财政将减少10亿元左右。直补之后,将直接增加财政支付近29亿,财政压力很大,为什么要这么快取消农业税?

徐光春:说实话,全部免除河南7300万农民的农业税,这个决心我们是咬着牙下的。

农村税费改革前,河南全省农民负担为101亿元,2004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后,全省农民减负22.61亿元,今年取消农业税后,河南农民减负达29亿元,平均到每个农民身上大概有几十块钱,但这几十块钱对农民来说也是非常可贵的。

因为河南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就2553元,这还主要是用粮食、蔬菜和家禽家畜换算出来的,现金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免除农业税,就等于给全省农民的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里增加了这一部分。尽管数量不大,但是对每一个农民、每一户家庭来说,是很现实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考虑到,仅仅免除农业税很难从根本上来解决农民致富问题。我们还进行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严格控制化肥、种子、农机具等农资价格,使免除农业税以后农民得到的好处不因农资涨价而抵消掉,给广大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希望媒体对河南作客观公正报道

《望东方周刊》:看得出来,你对农民,包括1400万河南籍外出打工人群的感情很深,也最牵挂他们。

徐光春:这种感情就和父母牵挂离家在外的孩子一样。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有4000万农村劳动力,其中有1400万人在全国各地打工谋生,他们确实也是我最牵挂的群体。

今年“两会”期间,我到北京后首先就去看了在京河南籍打工的农民工。这些外出务工者需要社会各界关注,他们在外面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河南人的形象。这些人大多是年轻人。说老实话,出点事也是难免的。社会应该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善待他们,而不应该歧视他们。另一方面,作为在外面工作的河南人,也应该时刻维护自己的形象。

每当听到媒体报道河南的外出务工人员受到欺辱或歧视,我便非常痛心,有些人在外边做了好事,我也为他们感到骄傲。

《望东方周刊》:最近一段时间,某些地方歧视河南籍务工者的事情时有发生,你觉得河南省委、省政府应该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

徐光春:农民工的权利确实还很难得到保障,管理难度很大。所以我们现在更提倡有组织的输出。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为外出务工人员做好服务。同时要求凡有农民工的地方,就要建立工会,有党员的地方,要建立党组织。既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更要加强对他们的服务。要让他们感觉到在外务工有保障,有人关心。

《望东方周刊》:河南人在某些人眼里形象不佳,甚至被“妖魔化”。重树河南人的形象在你心中有多重的分量?在河南“形象攻关”上,省委省政府有哪些考虑?

徐光春,河南要发展,中原要崛起,必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树立良好的形象。

事实上,每个省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关键是要有一个辩证客观的思路。对河南来说,将近1亿人口的大省,这么多的人口,又有那么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必然的;但河南也有很多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先进人物。史来贺、焦裕禄、常香玉、任长霞,还有最近为救两名儿童牺牲的李学生,他们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河南也有许多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精神财富,比如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

改善和提升河南形象就是要把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河南展示给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河南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河南人民的优秀品质、河南广大干部的优良作风客观地反映出来。我们非常希望广大新闻媒体,对河南进行客观、全面、公正、真实的报道,让全国人民真正了解河南,让世界真正了解河南。在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较其他条件好的省,新闻媒体更应该给予鼓励、鼓劲、鼓动。

中原崛起需要加强“吏治”

《望东方周刊》:我们看到,目前中部各省都在争当崛起的“领头羊”;希望成为国家政策支持的重心,你认为河南最需要国家给予哪些优惠政策?

徐光春:中央决定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这是继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后又一个重大决策。对河南来说要抓住这个机遇,必须从河南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订政策。

河南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希望国家能从三个方面给予支持:一是要在重大项目布局方面给予倾斜;二是要加大投入,三是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

《望东方周刊》: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省委作出了哪些战略部署?

徐光春: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明确了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任务、基本途径和战略布局。

我们提出最近3到5年,关键是形成一个科学发展思路;建设一批大的“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大的“企业集团”,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城市”;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集聚一批“优秀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依靠一批“坚强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简称“八个一”目标。

《望东方周刊》:吏治的好坏可以说是中原崛起的关键,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徐光春: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它不但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而且直接侵害党的肌体,极大地削弱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河南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一套选人用人的良好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选好人、用好人,决不能让那些一心盯着个人“权”和“利”的人占据领导岗位。

《望东方周刊》:从主管新闻到。主政地方,你现在作为省委书记如何再看舆论监督?

徐光春:我在主管新闻时,主要精力放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上,其中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管舆论监督的工作上。我认为搞好舆论监督的关键在于,记者要有社会责任感。

农业展望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育;辍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农村中学教育状况得到了不断进步和完善,突出表现在农村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的提高,更多的农村少年有机会接受初中教育。然而,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后,初中辍学率仍然居高不下。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课题组,在以乡镇为样本的抽样调查时发现,被调查的17所农村初中学校,辍学率参差不齐,差异性较大,最高的为74.37%,平均辍学率约为43%,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初一3个班、初二2个班、初三1个班的情况。

昔日许多农村儿童因贫困而辍学,是被迫辍学,而在当今社会整体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从经济条件方面看,完全可以供得起自己的子女上完初中,为什么还会出现初中生辍学率如此之高的现象呢?为此,国内学者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

研究资料显示,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趋势下,目前农村地区初中辍学生中,因家庭贫困、劳力不足和父母对子女教育不重视等原因引起的辍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约占25%,而因学生本人厌学引起的却占有较高的比例,约占65%。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导致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因素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已由过去的以外部强迫被动性为主的辍学,转化为以学生主动性弃学为主的辍学。我们将这种在外部强迫被动性原因相对减少情况下学生主动弃学的现象称为自愿性辍学。对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原因的分析,是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一问题方案的基础,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中学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新形势下的经济、教育和个人心理等诸方面,综合性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从“经济所迫”到“经济所惑”

目前有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研究,大多强调地方经济落后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等经济负担原因。我们认为,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负担过重的确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义务教育投入的加大,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摆脱贫困,并逐步走向富裕、小康生活,大多农民家庭完全可以支持子女读完义务教育,经济负担已经不再是这些地区初中学生高辍学率的主要原因了。相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短期利益的诱惑倒成了一个主要原因。在经济困难时期,农村青少年更多的是因为贫困而辍学,是被迫辍学;而在经济好转时期,他们是因为眼前的社会经济利益而辍学,是主动辍学。这种主动辍学现象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类型,这种经济类型在我国目前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也可以适应大多数的工种。劳动密集型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对农村初级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而供求又存在一个很大的缺口。在城市,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另一方面,农民工劳动力的供给却严重不足,已经持续多年的、愈演愈烈的“民工荒”现象就是个典型例子。广东省现有1900多万民工,是全国农民工的主要接纳地。但正是在广东,缺工现象表现得也最为严重。农民工缺口近200万人,缺工率近10%。其中,深圳现有民工420万,缺口约40万;东莞1.5万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企业缺工近27万人。在农村,诸如种植、养殖等农副业以及个体工商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乡镇企业等小规模“初级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它也需要大量的本地劳动力,而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趋向降低,农村劳动力也普遍出现了短缺现象。

正是这种初级劳动力的严重短缺现状,对农村中学生主动辍学起到了强大而直接的“拉动”作用。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给农村青少年(包括没有读完初中的)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发展机会,不少初中生正是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中看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才纷纷主动弃学进入社会寻找工作机会的。正因为如此,从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开始,不少经济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的农村地区,就开始出现了初中生自愿退学进入社会“就业”的现象(有一部分学生是辍学后直接外出打工,另一部分则是在家待上一两年后才出去打工),而且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潮”,这种风潮严重影响着农民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和农村中学生的求学心态。

另外,在家长看来,以前子女辍学在家“没事可做”,如今只要他们辍学后能够找到相应的工作,给家庭带来一定收益,他们对子女辍学的反对也就不那么强烈了,而是具有更高的容忍度。

三、从“读书无用论”到“读书无望论”

目前,有不少研究认为,是“读书无用论”导致了农村初中高辍学率的产生。“读书无用论”认为,上学读书没有给受教育者带来足够的利益价值。它有新旧两种版本,“旧读书无用论”认为,知识本身没有价值,书读得再多也没有实际价值;而“新读书无用论”则主要从教育投资和收益对比出发,认为教育投入没有产生应有的收益,处于“划不来”“亏本”的状态。我们认为“读书无用论”的提法值得商榷。

首先,“读书无用论”忽视了广大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价值的认识转变。在经济社会各方面条件还没有得到足够发展,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的时期,农民家庭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解决温饱问题上,他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相对于精神文化需求要强烈和迫切,因而对于读书求学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读书无用论”流行,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农村中学生的辍学。但是,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人们思想已经得到很大的解放,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和教育的重要性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和高度重视,继续沿用“读书无用论”或者所谓“新的读书无用论”来解释农村初中高辍学率的现象已经不合时宜。

其次,“读书无用论”并不符合农民真实的对文化教育的客观态度。我们应该看到,在今天的广大农村,绝大多数智力正常的农村人都不认为知识无用,他们都很重视文化知识。随便去问任何一个地方的农民,没有几个从主观认识上说读书没有用、知识不值钱的,即便有人在说“读书没用”,那也只不过是嘴里说说而已,真到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有机会有能力读书上大学的时候,个个还不都是砸锅卖铁地都要坚持上学?“只要子女有出息,再多的钱我们也要千方百计凑齐来支持他们完成学业”等想让子女接受更高级教育的想法,才是当今绝大多数农民的真实思想和心态。

再次,“读书无用论”直接把农村教育问题的责任,推到了农民的思想认识这一“表面”原因上,无形中转移了人们对传统教育体制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这一“根本”原因的视线。因为从客观情况来看,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影响,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希望太渺茫了,上大学对他们而言简直比登天还难,读书不是没用而是没有希望。正因为如此,农民才会认为读书不如种地、打工有用。但是,不论是农民,还是高级知识分子,当面对回报机会很小的某种投资时,都会认为这种投资是“没有用”的,就像不少人认为投资无用一样。

因此,我们认为,与其说是“读书无用论”,还不如说是“读书无望论”促成了农村中学今天居高不下的辍学率;“读书无用论”不过是在“读书无望论”基础之上产生的,后者才是辍学产生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在目前,即使在富裕起来的农村,初中生在继续求学的道路上也看不到多大的前途和希望。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如果想继续求学,他们的最终目标很少是仅仅为了上高中,而无非都是为了上大学,因为具有高中学历和具有初中学历两者在社会上就业的相对优势并不明显,他们不会只是为了上高中拿个高中毕业证。而要上大学就要进入比较好的高中(一般都是市、县重点高中),要上重点高中就又得进入重点初中,因为非重点学校进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由于中学教育资源城乡分配的不公平,重点中学多在城市和县城,农村初中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市、县,使得只有极少数的农村孩子有机会进入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这种城乡二元教育体制造成的城乡差距在我国已经长期普遍存在,它使得农村孩子在上大学的希望上感觉渺茫甚至绝望,择日退学、弃学的意愿自开学伊始,早巳隐约埋藏于农村初中生的头脑当中。

所以,对于农村初中生,除非初中学习特别优异、有希望上重点高中,否则还不如不上高中,而不上高中就没有必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投入来读完初中和参加中考,就上个一两年,学会几个英语单词以及一些物理化学基本常识就够了。因此,只有那些很看重初中学历的学生才会坚持读完初中并参加中考,而那些不看重初中毕业证的学生则更多地想到了中途弃学,早早进入社会,准备参加社会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于利益驱动,暗中给中途退学的学生“开绿灯”,只要他们交够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发给毕业证书,这无疑对学生自愿辍学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从“渴望学习”到“厌恶学习”

关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多年来已经备受教育界等各方面的指责。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2005年6月曾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反映:当前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或者应试教育的倾向,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重智轻德体美,不重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应试教育把师生的精力集中在频繁的作业和考试上,使学生负担奇重,以致不能乐于学习甚至厌学。一些地方初中学生辍学率很高,有的超过30%。但是,人们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危害一直受到人们的忽略。其实,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危害最为严重,它给农村学生带来的身心危害就是厌学情绪,而多数调查都表明,厌学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最直接、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原因。

首先,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容易使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以来,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体制一直以文化课考试成绩标准和应试选拔思路来考察和培养学生,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被忽略,因而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评价标准非常单一。应试教育标准使得那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得不到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周围同学的应有重视和尊重,甚至受到歧视,例如不给他们相应的辅导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等,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萌生主动退学动机。“初二辍学高峰期”的出现就反映了这一点。因为从初二开始,学校中的中考氛围开始越来越浓厚,校方这时主要的精力都是集中在那些中考“有希望”的学生身上,那些不想继续“深造”的学生这个时候感受到的却是越来越明显的歧视和抛弃:学校对他们的学习不管不问,管理上一切都要以中考有希望的学生为中心,例如有些学校干脆就把“好生”和“差生”进行临时分班管理,这无疑严重削弱了“差生”继续学习至初中毕业的愿望。另外,由于求学道路的艰辛与无望以及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有相当多的农村初中生并不打算考高中或中专,他们的目标仅仅是读完初中,学习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体验初中生活。这样,以应试选拔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显然不符合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可避免地造成这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造成自愿性辍学。

其次,应试教育使学生校园生活和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普遍的厌学情绪。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异,使得农村中学中的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缺少非文化课的专业教师,不少学校中的音乐、舞蹈、美术、体育教师都不是专业出身,而是由文化课教师兼任,因此素质教育在农村缺乏施行的相应条件,应试教育成为农村中学的主要导向。这就导致了农村初中校园生活的死寂沉闷,严重压抑了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活泼好动、追求新异刺激的心理。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当中的非文化课主要是完成指定教学计划任务而已,并不是面向学生才艺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被埋没在文化课卷面考试分数当中,那些拥有各种才艺天赋和潜质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地发现和培养。不少学生反映,整个初中生活无非就是读书、背单词、做作业和考试,这样的学习生活实在太枯燥乏味了。

再次,有研究表明,城市取向的教材内容和课程难度偏大以及实用性不强,这也是导致农村初中生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一直沿用和城市一样的教材和课程,而这些教材和课程的难度和应用性主要依据城市环境和城市学生学力来设定,没有考虑到农村和城市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以及农村少年和城市少年的身心发展差距,这就使得农村学生在学习这些城市教材和课程时普遍反映难度偏大,离农村现实环境很远,实用性不强,因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和厌恶情绪,进而导致自愿性辍学。

五、青春期心理需要

目前有关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强调了教育体制、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家庭等外部环境对学生辍学的影响,而往往忽视了学生本身关于辍学的心理需要。我们认为,初中学生渴望独立、自由、成长的青春期心理本身,是自愿性辍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部主观因素。

首先,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尤其是外出打工,它满足了农村青少年的渴望独立和长大成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在许多农村地区,中途退学后的初中生大多都选择外出打工。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经济收入,更多的是满足一种自由、独立和成熟的心理需要。一方面,打工使辍学学生挣脱了家长和老师的严格束缚,逃离了家务和学业的樊篱,他们可以在外地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满足自己特定的消费需要,因此从根本上获得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打工期间的社会锻炼,这些学生似乎一夜之间就进入了成人的角色,例如学会了抽烟、喝酒、谈恋爱等等,完成了一种从童年向青年的转变,他们从内心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此外,以打工锻炼为辍学理由,不少父母也持默许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长辈具有反抗和叛逆心理,对摆脱长辈的约束有强烈的愿望,他们不愿意和长辈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交流,而更愿意和自己的伙伴、朋友相处和交流,因而群体归属感特别强。但在农村地区,因为村子一般都不大,加上计划生育后农村家庭人口的减少,一个村中各年龄段的同性同龄少年一般都比较少,加上村与村之间往往相隔比较远,—个山头—个寨,因此农村初中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伙伴、“哥们”等)主要局限于本村的同龄少年,其群体规模比较小,四五个左右。这样,一旦群体中的个别成员不想读书或者被迫退学,其他的成员心理上就会受到影响:一个是对学习的影响,离校的学生在社会上的悠闲自由、“潇洒”,使其他还在校的学生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向往,无心向学;一个是对群体归属感的影响,在校的学生会感到自己与离校学生的疏远——尤其在学生“拉帮结派”现象严重的初中校园——为了维持群体关系,不少学生选择退学以维持一种青春期的群体归属感。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自愿性辍学的农村初中生大多是“成群结队”的。

六、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初中生的自愿性辍学是在大的社会背景外因以及学生主观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厌学等内部因素成为学生离开学校的向外动力,而社会经济诱惑等外部因素则成为拉动学生离开学校的外部动力,家长、学校等方面对学生任意辍学的容忍和默许态度是学生辍学的“润滑剂”和“心理稳定器”。在这些内、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导致农村初中生辍学率的升高,造成了部分农村青少年对知识追求的淡漠和绝望,因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用新的思维和新的眼光去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原春琳,谢湘。初中平均辍学率达43%[N].中国青年报,2005—6—27.

[2]杨润勇,王颖。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现状调查和规律研究——小康农村地区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研究之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8.

[3]蒋中一,戴洪生。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和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J].中国人口科学,2005(4):60—61.

[4]刘维佳。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组成部分,社会身份需要认可[EB/OL].中国新闻网。2006—1—15.chinanews.

com.cn//news/2006/2006—01—15/8/678496.shtml.

[5]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第四季度工作简报[R].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2006—6—15.sinoss.net.

[6]杨东平。走向公平: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R].中国

农业展望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及其影响因素;需求理论;生态系统理论

据2013年统计,我国农民工总量2亿6894万人,外出农民工月收入为2609元。他们主要从事低技术含量、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却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包括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都很不到位;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进得来,留不下"的尴尬局面仍然没有太大变动;各地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多样,力量分散,还未形成统一而有力的政策执行与监管体系。教育城乡二元化体制尚未得以破解,农民工子女无法在城市参加高考等问题接踵而来。全国政协委员谷常生指出,"只用一时,不管终生,这是不公平的。"作为连接城镇与农村的纽带农民工子女若成功成才,便能润泽父辈家乡、献力于城市、高质量养育后代,提高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因此,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发展问题意义深远,笔者先后参与了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成长向导"活动和北京市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的"多元社工"和"志愿精神在身边"项目。两个项目的研究对象都是北京农名工子女,本文正是在这两大活动的参与下展开。

一、文献综述

对于农名工子女主要研究内容大部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城市共融问题;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问题;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社工介入模式;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与相关政策;农民工子女的阶层流动问题;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况调查。国外对其本国的向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问题有较多相关研究。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流动人口子女融入与受歧视问题,教育医疗资源的获得,以及心理适应等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法、结构式访谈团体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合,研究对象是随父母来北京生活学习的农民工子女,具体对象为参与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成长向导"活动和北京市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的"多元社工"和"志愿精神在身边"学生,其中深度访谈对象共63人,问卷调查150人。他们来自北京市的各个农民工子女学校。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农民工子女的发展期望现状;影响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的因素。

三、研究结果

1、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籍贯、父母职业、家中子女数目等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受访对象共160 人,其中123 人年龄在14-16 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1:1。129 人为中出二年级,出生地人数最多的三个省份为河南、四川、安徽。33.1%的受访对象是在2008 年至2010 年间随父母来到北京。其家庭成员为一般为3-5 人,多子女家庭占56.9%,大部分家庭中有老年人,住房面积在30-90 平方米之间,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家长的工作大部分是零时工性质的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人员,属于体力劳动者,对技术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这将直接导致其家庭收入较低。

2、农民工子女的发展期望现状

在所有的160名受访者之中,我们对52人进行了结构式访谈,我们对其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进行了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受访对象对自己的的理想职业有一定的规划,有一半以上有明确想法,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不确定但有想法,也有个别人还没有明确的理想职业。他们普遍认为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是实现理想的方法,但是大部分受访对象表示对考上高中及大学没有自信心。超过半数的受访对象没有和家人交流过自己的理想,因为家人工作繁忙或者怕不能实现会很失落等原因。其他同学中,父母对其理想职业表示支持的主要是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高收入高声望工作;父母表示反对的主要是社会主流思想认为是低收入不稳定以及低声望的工作,或者是因为父母认为其子女特质不适合的工作。

3、影响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的因素

(1)家庭影响:家庭对子女的发展期望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父母或家人的职业会影响子女的未来发展期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会影响其发展期望;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会影响子女未来发展期望;家庭成员特殊经历会影响子女对未来发展期望的制定。

(2)学校与同辈:教师流动性高,待遇差,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学管理方式死板,总体来说对学生缺乏关爱。容易令学生更加封闭自己或者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对待学生升学问题,采取自决政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同辈群体对受访者的支持非常重要,遇到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且能志趣相投,并给与鼓励与监督对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有非常好的正面推动作用。

(3)社会文化与制度:农民工群体从农村来到城市,还带有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而这些思想观念,在不经意间会影响农民工子女的发展。例如,重男轻女的观念。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可以接受义务教育,但是只能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初中毕业后,有许多农民工子女都决定进入职高,然后在北京找工作。对于这样一个制度现状,很多受访者,表示不公平。

四、相关建议

1、从家庭角度来说

农民工子女所在家庭非常特殊,父母的工作繁重,且经济负担较重,在城市中受尊重的程度很低,经常加班熬夜出差,有的甚至是父母分隔两地,而且,农民工子女家庭的子女数很多都超过一个,有许多都是2-3 个子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工家长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倡农民工家庭少生优生,提高人口质量。另一方面,政府若能够提供更多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项目,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及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提高普通话的技能,能够更好的提高农民工家长的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也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2、从学校角度来说

农民工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环境改善的重点。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接受知识的最大来源渠道就是老师上课的讲解,不像城市孩子还有课后辅导,家长讲解,辅导班培训以及网络媒体和书籍等等,那么农民工学校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就至关重要,应该进行教学培训,根据农民工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水平,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师德提高,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青少年,做好学生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琢磨这群孩子的独特心理状态,尽量给与学生尊重和关怀,最后,学校应该设立社会工作部,进行心理、升学教育咨询。他们自身所处的特殊环境导致信息与情感是受阻隔的状态,这种阻隔状态如果一直得不到疏解,那么便会影响他们的人格健康的发展,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农民工学校中是非常需要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群孩子的情感较为敏感,渴望建立长久而真诚的关系,又不被歧视,在此基础上,长期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建立就十分的必要了;最后,学校以及社会工作部应该积极的为学生的升学就业问题提供可用的资源,并为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以及测评,从而能够更好的为其规划将来,应该全面的考量个体的情况,然后由个体来决定怎样继续发展。

3、从社会以及制度角度来说

从社会方面讲,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影响到农民工子女心态发展。很多孩子非常敏感,极力表现自己家庭经济情况很好,表现自己非常崇尚北京的现代化生活,另一种表现就是极力排斥城市现代化生活,留恋乡村生活,对于"北京城市人"非常的排斥,认为自己和他们不是一类人。因此,消除偏见的方式就是沟通,互相了解,甚至理解。那么政府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都应该倡导类似于"成长向导"类的项目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更好的融合城市生活,也帮助城市更好的接纳农民工子女。从制度上来说,追根溯源,农民工子女的问题是户籍制度问题,是城乡户口区别的问题。但如果中国将城乡户口壁垒彻底消除,将又会出现混乱,资源分配不公平又会在其他层面上出现,因此,我们可以采取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目前,农民工子女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制度问题,他们在城市中可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却很难进入北京的高中,要么是数额不小的借读费用难住了家长,要么就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根本分配不到农民工子女的身上。那么,针对这些,我们应该制定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其接受教育的连贯性稳定性,也方便学校对其教育程度进行管理。使其在现今教育制度中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专项发展教育基金或者专项教育发展助学金和贷款,以便有困难的家庭能够支付农民工子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J].中国农村观察,2009,(2).

[2]陆学艺.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7).

[3]谢建社,朱明,谢宇社.会转型视野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难题探解--以珠三角城镇为例[J].教育导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