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科学小论文

初中科学小论文

初中科学小论文

初中科学小论文范文第1篇

任何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外在的社会需求和内在的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符合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反映了当今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现实期待和学科诉求,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柱性学科。初等教育学学科可以从教育学学科分化之中衍生,体现了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初等教育学;教师专业化;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诉求;学科逻辑

从历史上来看,学科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方,学科一词英文译作“diseipline”,“古拉丁文diseiplina本身已兼有知识(知识体系)及权力(孩童纪律、军纪)之义,乔赛(Chaueer)时代的英文discipline指各门知识,尤其是医学法律和神学这些新型大学里的‘高等部门’。”[1]而现代意义上的学科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当时的大学就是根据学科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大学的组织、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大学按学科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一般来说,任何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外在的社会需求和内在的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亦是如此。笔者认为,创建初等教育学学科,符合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当今我国小教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符合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内在逻辑。

一、历史背景: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过萌芽、发展、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这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肇始。但是,当时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机构,一般以“学徒制”培训模式为主,这种培训只是一种职业训练而不是专业训练。到了18世纪后期,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逐步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改革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实和发展了教育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的分化和发展,并逐步形成独立的行业。为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西方发达国家创办了师范学校,颁布了相关法律,主要从师范学校的设置条件、教师培养、教师聘任和教师待遇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小学教师培养正式迈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师范学校不仅重视师范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同时开设了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而且开始注重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最先在其颁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解释,倡议“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2]1971年,日本在《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3]。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和霍姆斯小组先后发表了《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的概念,规划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4]。同时,倡导大幅度改善教师待遇,建议将教师培养从本科教育阶段过渡到研究生教育阶段。[5]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继发表了《教师培训》、《今日之教师》、《学校质量》、《教师质量》等一系列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报告。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构建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此后,又颁布了新的教师教育课程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和台湾地区开始探索教师专业化制度改革。总之,随着教师专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舒尔曼认为,一个专业至少有六个基本特点:理想的职业道德;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专业的技能和策略;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判断;从经验中学习;掌管专业质量、进行知识收集的“团体”,其中,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是所有专业的中心[5]。由此观之,一种职业要成为一个“专业”,没有学科发展作为基础是行不通的。从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看,西方发达国家完成了从中师教育到高师教育、从独立封闭式培养到灵活开放式训练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小学教师教育体制。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初等教育学原理以及初等教育课程原理、教学策略、学校管理等所构成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群,已成为西方各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重要的学科基础[6]。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并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的时期。小学教师教育从中师、专科和本科的“旧三级”向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新三级”转变的“大学化”新趋势逐渐凸现。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2年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然而,“教师专业化并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它更是实践问题,人们期待着教师专业化理念引领教师教育改革产生实际的成果。但是,教师专业化的实践远比目前有关的理论设想要复杂得多。教师专业化的实践推进,目前还处于困难之中。”[7]可见,小学教师专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绝不只是学历的简单提升及知识储量和程度的增加,小学教师专业化必须根植于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土壤之中。因此,必须开展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厘清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哲学基础,分析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因素,架构初等教育学的内容体系,这是当前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二、现实期待: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教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

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迄今为止,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已经走过整整18个年头了。经过18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成果辉煌:2002年,小学教育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教育学门教育学类,专业代码040105w)。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130多所院校开设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小学教育专业成为首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此后,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12所院校也相继被批准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纵观18年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教材建设等层面的探讨上。这在小学教育专业初创时期,“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实践,这在当时确实很必要,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18年后的今天,如果还在这些方面争论不休,显然不够了。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研究已步入“深水区”———必须研究深层次的学科建设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现实期待。众所周知,专业建设必须要有学科支撑。那么,支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呢?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应当积极构建独立的初等教育学学科。最早提出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学者是殷忠民、刘立德和阮成武。他们从背景与历程、分化与定位、建构与提升三个层面对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初等教育学的形成是世界初等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初等教育及教育学学科发展、教师教育层次升级以及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迫切期待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和发展[6]。阮成武更明确指出,随着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与之适应的教育科学应进行必要的分化,加强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应当发掘初等教育的特定内涵、特殊属性和特有价值,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价值整合,形成具有学理深度和回归人文科学属性的学术品格,使之成为小学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学科基础[8]。阮成武还与刘立德一起专门针对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指出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是初等教育实践发展的历史推动,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反映了教育学学科自身既有综合又有分化的发展趋势,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任务,是建立形成初等教育学的理论范畴和学科体系,为儿童学习和成长创造一片崭新的天地[9]。2008年1月,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初等教育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会议邀请了顾明远、谢维和、朱小蔓等著名教育学专家莅临指导,主要就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影响深远。顾明远教授认为,初等教育学的支撑点除了教育学外,还应该有儿童心理学;谢维和教授肯定了初等教育学科独立存在的地位,同时认为,初等教育学应当根据教育学的规律和原则来建构;朱小蔓教授指出,初等教育学不能简单套用教育学理论,而应当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10]。2008年7月,全国初等教育学会召开了以“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年会。“会议认为,随着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本科化进程的持续与深入,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本科教育,应逐步形成并确立专业建设所必须依托的学科基础。围绕这一主题和焦点,代表们进行了激烈而坦诚的思想碰撞,也取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共识。”[11]会议主要达成以下三点共识:一是从理论和实践多层面认识学科建设对于小型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二是从小学教师专业特性来确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三是强调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笔者也曾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撑学科问题进行过探讨和分析,并指出了当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教科院派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归根结底还是教育学专业,因此,教育学是其支撑学科;二是初教院派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属多学科支撑的专业,主要学科基础是教育学+中文+数学[12]。而刘慧教授则从小学教育性质、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高师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厘清了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儿童学以及其他多学科的关系,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13]。由此观之,构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步入大学18年历史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现实期待与学科诉求。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小学教师。初等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只有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才能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

三、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可以从教育学学科分化之中衍生

创建初等教育学学科不仅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它本身也符合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发展趋势,完全可以从教育学学科中衍生和发展壮大。众所周知,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梳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教育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也经历过综合、分化、再综合和再分化的发展过程。教育学最初孕育在哲学之中,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开始正式诞生。虽然教育学学科已经独立了,但此时的教育学学科还很不成熟,基本上是一个“大杂烩”。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教育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教育学开始逐步走向分化,出现了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教育管理论等分支学科。教育学各分支学科也在不断分化,例如,从教育概论中分化出教育目的论,从教学论中分化出课程论等等。与此同时,教育学还在不断地综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教育未来学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当然,教育学学科的分化—综合—分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路向,而是一个相互交叉和重叠的过程[14]。瞿葆奎先生认为,由于教育科学的特性,有多少可以用于研究“人”的问题的方法,便有可能产生多少分支学科;有多少种实际教育问题,就有可能产生多少分支学科[15]。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看,任何一门学科最初都是孕育在另一门学科之中,而后经过不断发展才独立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新学科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原有学科的分化;二是学科之间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科的分化和综合中找到一些新学科的生长点。从学科分化角度看,教育科学目前已经形成的分支学科还将进一步分化。有学者建议依据教育对象和教育类型的区别,将普通教育学更名为基础教育学,进而使之与研究教育一般问题和基本理论的“普通教育学”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分化建立初等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确立初等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地位[16]。值得一提是,教育部在最新的学科与专业分类目录中,已在二级学科“普通教育学”之下设立了初等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两个三级学科。因此,笔者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既可以不断丰富教育学学科的内涵,又可以扩大教育学学科的外延,从而有效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分化和发展。当然,初等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的母体中分化剥离后,应建构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形成自己的概念和范畴体系,并对国内外有关初等教育的思想与制度、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和提炼[6]。如何建构初等教育学呢?笔者认为,初等教育学应当总结中师教育学的优良传统,挖掘中师教育学的宝贵资源,整理中师教育学的文化遗产,从百年中师教育学的文化沃土中汲取营养,并使之创造性应用于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实现中师教育学的“涅槃”。同时,初等教育学还应当借鉴其它教育学科尤其是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创建经验,克服简单移植或复制普通教育学的学科框架和模式的做法,积极探寻初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此外,初等教育学应吸收伦理学、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学术营养,开辟初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形成本学科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

作者:谢培松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J].万勇,译.外国教育资料,1984(4):1-5.

[3]瞿葆奎,钟启泉.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57.

[4][美]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工作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1986年5月)[C]//.国家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美国、苏联、日本、法国、英国1986—1988年期间教育改革文件和报告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57.

[5]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译.比较教育研究,2002(5):53.

[6]殷忠民,刘立德,阮成武.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3(3):64--69.

[7]李学农.教师专业化实践的困境与教师教育学科理论的生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33-36.

[8]阮成武.初等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必要的学科基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2004(12):99-103.

[9]阮成武,刘立德.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及课程建设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5-10.

[10]刘慧.关于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1-85.

[11]刘立德,阮成武.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及其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67-69.

[12]谢培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困惑与对策[J].沧桑,2009(2):206-207.

[13]刘慧.初等教育学学科: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1(5):87-91.

[14]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5.

初中科学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学习兴趣;评价机制

初中语文学困生是指对语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是由于智力的因素,而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思维习惯不同,学习兴趣不高等产生的学习困难。在初中语文课中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就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同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不断促进自身的进步。

一、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1.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可能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或是在语文学习中遭受挫折或失败,老师、家长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导致学生对语文失去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心,产生挫败感。

2.语文学习方法不当

初中语文的学习既包括课文诵读,也包括文言文理解、背诵和语段解析等的学习,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很重要,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反之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付出更多的精力,而不能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理论在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中的运用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首先要坚持主体性原则,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肯定和表扬,不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2.科学性原则

在运用合作学习理论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实践中坚持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进行科学的分组,并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的讨论,共同学习。首先是要根据班级总量进行科学的分组,同时小组人数要适宜,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其次是要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小组共同合作学习要明确学习目标,在发散思维的同时进行有目的的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合作学习理论在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实践探索

1.转变观念,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实践中运用合作学习理论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明确教师角色,营造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首先,教学观念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困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其次,师生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有效进行互动,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的合作学习氛围。

2.选好主题,合理分组

初中语文的学习运用合作学习理论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进行共同学习,教师在选择主题时要仔细研读教材,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选择,然后根据合作学习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进行动态管理,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小组组长,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在学习语文修辞手法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举一个例子,这样不仅有利于掌握修辞手法,还能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

基础。

3.丰富合作学习的形式

合作学习理论在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集体讲授。通过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困生的语文兴趣,丰富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语文新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讲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见解和思路,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这样相互之间共同学习。

4.建立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具有激励作用,是合作学习理论转化语文学困生的保证。所以建立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其次是评价内容全面化,既要评价学习结果,又要评价合作学习的过程,对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对进步较大的学生进行表扬,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运用合作学习理论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还会使每一位学生都乐于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拓展思维,共同分享,不断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国初期;中小学公民教育;影响与评价

公民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现代化教育的基础工程,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讲话提到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高等院校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生来源于小学,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教育”。[1]民国初期中小学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开启了我国公民教育之先河,因此对此时公民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国初期中小学教育中的公民教育

从辛亥革命到的兴起,社会上的波澜壮阔也带动中小学公民教育在教育宗旨、课程设置、教科书内容等方面的变化。

(一)民初教育方针政策所折射出的教育理念

由于多数人觉得世界观教育太空泛,不被世人所理解,在1912年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华民国新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2]的四育并提方针。

“四育并提”的教育宗旨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西方的先进理论。它折射出当时社会时代对提高国民素质,为新兴的民主共和国培养共和国公民的要求。

(二)民初中小学教育中关于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等教育法令, 规定小学的学习年限为七年,均设修身科。初小4学年,每学年每周2课时,高小3学年,每学年每周2课时;中学的学习年限为4年,每学年每周1课时。经过全国教育会的讨论和决议,1922年11月1日大总统令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也就是我们所言的“壬戌学制”。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公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小学校课程包括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初小阶段的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初级中学课程社会科包括公民、历史、地理。自此修身科被公民科所代替。

(三)民初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学方法

关于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要考察修身科以及“壬戌学制”后公民科的授课方法。

中小学修身科的教学方法皆以“讲解”,“演习”为主。例如贾丰臻发表在《教育杂志》上的《修身作法教授谈》一文对演习法做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一年级教尊师,‘途中遇教师时,在数步之前行敬礼’,升国旗时要‘脱帽行最敬礼’,‘唱国歌时必起立表敬意’。”随着外国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入,民初教育界也积极探索借鉴西方的适合中国儿童的教学方法。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大批外国留学的有识之士将国外教育思想引入我国,加之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的行进,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除了之前的讲解和演习,又加入讲述与表演公民修养故事的方法,即教师示范,学生学习。

二、对民初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评价

(一)民初中小学公民教育实施带来的积极意义

民国初期实施的中小学公民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宗旨、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体现出当时时代背景下对公民意识、个人道德的要求。由先进教育家带来的自学辅导、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教学法为当时的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对今后中国教育仍产生影响。

(二)民初中小学公民教育的不足之处及对策

第一、民国初期的公民教育在“培养健全人格之国民”的宗旨下设置了由自身、家庭、社会、国家构成的知识体系,渗透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思想。这样的转变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

第二、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使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继续发动战争。社会动荡不安、财政赤字匮乏。经济上的不足使学校师资力量严重短缺,公民课又作为新设课程,更是缺少专业性的教师。

因此,政府应重视新兴学科的兴起,加大对学科财政支持与建设,配置相应的师资与教学设施,为公民教育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

第三、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其通过在中小学校设置修身科与公民科作为传授公民教育的媒介,这对公民教育的实施范围进行了限制;同时由于我们国家此前并没有公民教育的先河,这便导致其教学内容缺少理论与经验的指导。

因此,教学内容应该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仅靠道德理论上的说教完成对儿童的教育,而是要言传身教,讲解学生在其年龄阶段可接受的理论并指导学生付诸实践中。

在当前之中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基础教育,因此,研究民国初期中小学公民教育就可以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教育提供借鉴。

注释:

初中科学小论文范文第4篇

党的十报告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觉”、“自信”。2013年新年伊始,在《求是》刊文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其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实践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为什么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为什么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为什么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李君如: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有些人看来,科学发展是非意识形态的问题,但是科学发展再加上“观”,这种由科学和发展组成的观点体系是不是就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呢?

首先,可以结合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来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用历史来佐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帝国主义的侵略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内部的封建主义腐朽没落却是最根本的原因。这些原因叠加在一起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小平同志指出,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是我们从国家历史命运中得出的极其重要的判断。小平同志告诉我们。发展问题对中国来讲不是一个非政治的问题,而是最大的政治,因而关于发展的观点也就成了最大的意识形态问题。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还有一个道路选择问题。我们的前辈们选择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各种道路,但是由于没有变革社会制度。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所有这些救国方案最终都没能成功。直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以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得出了这样的历史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所以,不仅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且中国要实现科学发展和现代化目标。也离不开政治、离不开意识形态。

其次,可以结合我国的科学发展实践来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用现实来佐证。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解决发展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领导,没有强大的科学指导思想的凝聚,要将这么众多的人口组织起来是很难的,即使组织起来也难以充分激发他们的生机与活力。然而,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将中国十几亿人口组织起来,而且将中国人内在的或潜在的生机与活力激发出来了,这也再次证明了,在中国解决发展问题和现代化问题是离不开政治,离不开意识形态的。

所以,我们党总结过去10年的经验,肯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有道理的。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为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最大国情?

李君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始终牢记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党的十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不仅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目前全部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立足点。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在于他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实际出发,指出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据,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根据,也是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据。

党的十报告再次强调“三个没有变”,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包括“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这一基本情况没有变。近年来经常看到一些高论,特别是讲社会建设的高论,一讲就讲到“够格”的社会主义甚至其产主义的要求,把它作为我们今天的目标任务,这很危险。描绘未来的美好蓝图,鼓舞人心是可以的,但在社会主义不够格的情况下提出一些够格的目标,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却又实现不了,久而久之老百姓就会不满,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会成问题。有些人在日子不好过的时候会记得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日子稍微好过一点就忘记这个实际,大话、空话、大目标、大志向都统统出来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目标、志向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做不到的。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结论是全党全国人民付出巨大代价得到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关于“总依据”的论述。他讲得非常精彩。特别是他讲的“三个‘不仅’‘而且’”很有现实针对性。

第一个是:“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在经济建设中牢记初级阶段,许多人还记得,但是一讲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很多人就将初级阶段抛在九霄云外了,从西方后现代化国家那里搬过来许多主张。

第二个是:“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我们目前在经济总量上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于是许多人飘飘然起来,忘记了这是13亿人口的总量,人均水平依然不高,忘记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

第三个是:“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多年来我们有个毛病,在分解任务时层层加码,常常忘记了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初中科学小论文范文第5篇

参考文献

[1]黄伟,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5]田小禾.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策略--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6]尹玲玲.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和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7]郭根福.试论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新策略[J].天津教育,2004(11).

[8]李晓明.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崔磊.人教版初中教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0]陈宗彬.人教版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综合性学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3]丁丽丽.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的研究[D].宁夏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许启辉.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作业系统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7.4.

[2]王璐.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教材作业系统[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

[3]赵静.上海-台湾初中语文文言文编选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4.

[4]张翠莹.中国台湾龙腾版《高中国文》练习系统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5.

[5]张慧.语文教材七-九年级课后练习系统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5.

[6]顾黄初,顾振彪等.语文课程与语义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范印哲.教材设计与编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顾明远等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0]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1]朱绍禹,任鹰,严正.语文教育学参考资料[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12]皮连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3]阎立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5]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