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一)产业现状

近年来,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领域已集聚644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3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20.4%。从产业细分看,机械装备产业加快向机电一体化、装备成套化方向发展,2010年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实现销售收入560亿元;纺织化纤、金属加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加快向功能性纤维、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拓展,2010年新材料领域实现销售收入414亿元;医药产业积极向生物医药领域延伸,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此外,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10年以环保装备及节能电光源为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81亿元,以太阳能光伏及风电装备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52亿元,以新型平板显示、电子元器件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3亿元。与此同时,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热情持续高涨,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兴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74.9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总量的26%,较之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项目持续投入将有力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2.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集群化特征日益明显。如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县、新昌县的纺织机械,诸暨市的数控机床等产业均呈现块状分布特征;新材料领域,市区及县的化纤及纺织新材料、诸暨市的金属加工及金属新材料等产业也呈现鲜明地域特色;生物医药领域相关企业主要集聚在嵊新区域;节能环保领域,诸暨店口、牌头等地集聚了大量设计制造除尘装备、气力输送设备、烟气脱硫设备等节能环保装备生产企业,上虞市集聚了近200家节能电光源相关企业,基本涵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新能源领域,市区、县和上虞市的104国道沿线已初步形成涵盖单(多)晶硅炉设备制造、高纯硅原料生产、单晶拉制(多晶铸造)、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及发电系统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带。此外,市区还集聚了一批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生产、新型电子显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电子信息企业,初步形成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板块。

3.优势企业不断涌现

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一批优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行业影响力日益提升,逐渐成为引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先进装备制造领域,涌现出盾安控股、三花控股、卧龙控股、万丰奥特集团等全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新材料领域,古纤道新材料、嘉利珂钴镍材料等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新和成和新昌制药厂是国内维生素类和抗生素类药物的重要生产基地。节能环保领域,上虞阳光集团是国内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出口企业,已成为国内节能照明领域的领跑者;诸暨菲达环保是我国环保装备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在大气污染治理装备领域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新能源领域的向日葵光能科技成为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

4.科创能力持续增强

创新载体方面,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6家,省级区域科创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74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2家,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力促进了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成果方面,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如环保装备领域,近年来仅诸暨菲达环保就承担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火炬计划6项;节能电光源领域,近年来共开发新产品、新材料300余项,有7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实施火炬计划8项,获专利200多项,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12项;新能源领域,晶盛机电单晶硅结晶炉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碧晶科技自主掌握了物理法高纯硅产业化生产工艺,向日葵光能科技光伏电池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国际一流水平。

(二)面临形势

1.科技创新孕育产业变革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新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纳米技术、复合材料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新一代宽带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先进计算技术等重要领域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一场以绿色、健康、智能和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正风起云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2.金融危机催生发展热潮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美国的“创新战略”、欧盟的“2020战略”、日本的“未来开拓战略”,无一例外地指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也作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并明确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预见,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主流。

3.政策集中扶持产业创新

在2010年初两会上,总理明确提出要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在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国际合作、财政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及技术产品指导目录也正在制定。同时,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规划和扶持政策也将陆续出台。总体而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步入政策集中扶持期,将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转型升级激发内生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783亿元,位居全省第四位,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已达9378美元。但工业经济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技术创新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极限性日益突出,经济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道路,缓解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将进入新一轮调整期,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应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仍存在一系列制约和不足,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创新支撑体系不健全,核心技术积累仍显不足;高端创新人才较为缺乏,关键设备和核心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关键工艺和技术路线尚落后于国际领先水平;产业组织结构有待完善,行业领军企业相对较少,行业集中度偏低;产业链有待提升,上下游企业间缺少互动与衔接,产业协作体系仍需完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体制机制尚不成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有效应对、解决上述问题,对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战略思路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市委“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围绕落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总体要求,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领带动作用,坚持以创业创新为动力、项目建设为支撑、集群发展为导向,加快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和要素支撑体系,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技术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产业体系完备的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进一步提升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原则

1.推进民营经济与高新技术相对接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优势,推进其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对接,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制高点。

2.推进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相统筹

重在引进实施一批能够起到引领、示范、拉动、辐射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加快以增量优化促进存量调整;同时积极促进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提升的有机衔接和统筹推进,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3.推进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相融合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以点带面加快产业做大做强。

4.推进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

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方面作用,注重激发企业家、创业家、金融资本以及社会各界创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工作合力,强势推动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基本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总量规模和发展质量上实现新跨越。力争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占工业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增加值占比达到40%,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

2.具体目标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力争到2015年,先进装备和新材料两大产业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三大产业产值分别突破500亿元,新兴信息产业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左右。

——优势企业加快成长。力争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集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重点企业20家以上,加快形成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重点产业集聚区普遍建立公共创新平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0名以上,建设形成50个省级市级创新团队,强化产业发展科技和人才支撑。

——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力争到2015年,全市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普遍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形成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分工发展格局。三、产业发展重点与空间布局

围绕国家和省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立足发展优势与基础,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兴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先进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予以优先扶持,打造成为两大支柱产业;将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兴信息产业作为先导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加快形成“2+4”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每个产业明确若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并积极引导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科技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落户我市发展,全力推进产业做强做大。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

1.发展定位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把握市场发展趋势,以大企业培育为龙头,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装备成套化、机电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2.发展导向

(1)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整车制造产业

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控系统以及电机驱动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引进汽车超级平台技术,引导企业进军汽车整车制造领域,着力推进整车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积极引进和培育自动变速器、刹车制动装置及系统等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不断延伸拓展配套产业链。

(2)大力拓展高端纺织装备和高档数控机床产业

——高端纺织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新型无梭织机及节能、节水和环保型染整设备、气流缸设备;大力开发新型宽幅、智能化无纺布生产设备,光机电一体化针织设备、刺绣机及化纤长丝后加工设备等。

——高档数控机床领域。把握数控技术的智能化、高精化、集成化和高效化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四轴以上联动高速精密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伺服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大力开发跨加工类别的复合机床(如车铣中心、激光铣削加工机床)等高档产品。

(3)积极培育现代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及其他先进装备制造业

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重点推进高速列车永磁电机、高速磁悬浮轴承等关键产品及系统研发生产,积极进军高铁装备制造领域;大力发展超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平波电抗器、水冷设备以及控制、保护设备等关键部件,积极提升超特高压变压器的成套能力;着力推进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研发及产业化。

3.产业布局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与企业布局,着力打造绍虞(包括县、上虞市和滨海新城)、诸暨、嵊新(包括嵊州市和新昌县)三大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其中,绍虞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整车制造、高端纺织装备、输变电装备制造等产业;诸暨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现代交通装备制造等产业;嵊新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高端纺织装备和高档数控机床制造等产业。

(二)新材料产业

1.发展定位

结合现有企业和产品基础,以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器件集成化为发展方向,积极抢占国内新材料产业发展制高点,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省内特色明显、专业化水平突出的新材料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2.发展导向

(1)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纤维产业

以高性能、差别化、绿色环保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具有阻燃、抗静电、高吸湿、抗菌防臭、防紫外线等特性的功能性纤维、复合型纤维;积极进军芳纶、聚苯硫醚、高性能纳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新型聚酯等高新技术纤维领域;着力开发低成本、高稳定性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技术,并加快产业化进程。

(2)大力拓展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化工材料产业

——新型金属材料领域。依托现有铜加工及金属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力电器、交通装备、海洋工程、大型工业装备等重点领域用耐磨耐热耐腐蚀复合铜合金、铝合金及高新多层有色金属复合新材料;鼓励开发超导、智能、信息、传感、储能和催化等特种功能金属材料。

——新型化工材料领域。围绕精细化、专用化、功能化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有机硅材料、超细粉体和纳米材料;积极拓展多功能印染后整理助剂及高分子材料;积极鼓励发展工程塑料和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领域用特种工程材料。

(3)积极培育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

以超白玻璃规模化量产为核心,重点引导企业积极进军太阳能电池用表面增透和纳米自洁超白玻璃生产领域;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型耐火、保温无机非金属材料。

3.产业布局

重点打造(包括县、袍江)、诸暨两大特色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其中,纺织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依托现有纺织化纤企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纤维产业;诸暨依托现有优势企业,重点打造金属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三)生物医药产业

1.发展定位

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速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和工艺升级,着重运用生物等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药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领域,加快培育具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力争到2015年,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2.发展导向

(1)加快运用生物等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产业

依托现有医药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新型抗病毒药物和新型抗生素等领域;大力推进企业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全力突破一批合成、发酵、分离、提取等关键共性技术;积极引入、开发一批缓释控释技术、微囊技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等专业技术,加快药物新剂型研究和开发;积极引导企业开发新型医疗器材和检测设备。

(2)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及诊断试剂等产业

重点运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开发针对神经系统、慢性乙肝、艾滋病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产品;大力开发临床疾病诊断用的生化试剂、免疫试剂和PCR试剂、预防保健用的基因和蛋白质标志物筛查用生物芯片等诊断试剂,并着力实现规模化量产。

(3)积极培育现代中药产业

重点开发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利用现代制剂技术,大力开发中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引导企业进军动物保健领域,积极开发兽用保健中药产品、生物农药及生长调节剂等产品。

3.产业布局

以现有医药化工产业为基础,构建沿曹娥江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主要包括新昌、嵊州、滨海新城)。其中,新昌、嵊州重点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研究开发生物医药技术与产品,加快运用生物等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中药产业。滨海新城重点建设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引进和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影响力。

(四)节能环保产业

1.发展定位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企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先进环保装备和高效节能电光源两大产业,大力拓展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工程服务业,努力打造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我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2.发展导向

(1)重点发展先进环保装备和高效节能电光源产业

——先进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领域。重点发展“三废”治理等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大力开发大型火电机组配套的除尘技术与设备、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与装备以及大型工业窑炉改造技术与设备;积极开发2万吨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以及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相关技术与设备。鼓励发展环保监测分析仪器设备,开发国际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质监测、大气污染监测等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设备以及高端、智能化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和便携式污染分析检测设备。

——高效节能电光源产业领域。以半导体照明(LED)为主攻方向,重点推进半导体照明芯片、器件以及应用领域的自主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着力打造包括LED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产品、检测技术和生产设备在内的完整节能新光源产业链;加快T5/T8灯、金卤灯、高压钠灯、紧凑型节能灯等生产工艺的技术升级,着力提高综合节能效益;积极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着力拓展汽车用仪表灯、汽车卤钨灯、汽车中尾转向灯等汽车用光源产品和电器用光源产品领域。

(2)大力拓展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

重点发展工业企业生产余温、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工艺改进技术和装备;大力开发高效节能变频调速控制技术、无功补偿技术与装置、电效管理系统、低损耗配变等节能节电新技术、新产品;鼓励企业开发能量系统优化和工业、城市建筑节能等关键技术与装备。

(3)积极培育节能环保工程服务业

重点发展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节能环保工程等的开发、设计、总承包以及设施运营业务;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鼓励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咨询、环境监测与分析服务、环境科技咨询服务以及环境金融服务业。

3.产业布局

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着力打造袍江、诸暨和上虞三大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其中,袍江积极引进国际一流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制造企业,吸引一批相关配套中小企业集聚,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诸暨积极搭建节能环保装备技术研发平台,进一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环保装备产业集聚区;上虞进一步完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配套的集聚发展格局,着力培育节能电光源产业集聚区。

(五)新能源产业

1.发展定位

加快构建太阳能光伏完整产业链,积极支持企业向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领域拓展,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与产品应用相结合,努力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2.发展导向

(1)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

——关键光伏生产装备及配套产品领域。以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关键装备研制为核心,着力推进太阳能光伏生产装备成套化,重点支持大容量单(多)晶炉、高纯硅还原炉系统、切片、激光刻蚀、清洗、检测以及氢化系统、尾气干法回收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大力扶持多晶硅提纯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开发,积极推进物理法高纯硅材料生产成套技术产业化,努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制造技术。

——高性能光伏电池及组件领域。重点破解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低成本规模化生产技术瓶颈,加大对高效、低成本晶体硅电池制备新工艺及组件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稳定性和光电转换效率,实现低成本、高质量、规模化生产;把握国际光伏发电技术升级趋势,大力开发高端产品,积极支持高效、低成本、高稳定性、生态环保的自动跟踪聚光太阳能电池、单晶硅薄膜电池、非晶微晶硅薄膜电池等新一代光伏电池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光伏发电系统集成领域。加强光伏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着重攻关光伏大规模储能、光伏发电并网输变电技术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系统集成技术,如轻型太阳能储能供电系统、太阳能电池锂离子储能电池供电系统、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发电等多种能源一体化的建筑综合供能系统、太阳能光伏电源控制器、逆变器、光伏电站工程化技术等。

(2)积极培育风电装备、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开发装备制造业

——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领域。进一步提升兆瓦级风电成套机组自主设计和研发制造能力,重点发展大功率双馈式发电机组、直趋式发电机组和液压式主传动发电机组,形成1.5兆瓦级以上陆上风电机组和核心部件批量化生产能力;大力开发发电机、变速箱、叶片、塔筒、变浆控制系统及整机控制装备等关键部件的配套产业;积极鼓励风电机组企业从单一制造向工程总承包以及风力电站设计开发领域拓展,主持和参与国内外大型风电工程建设,进一步向产业链下游服务环节延伸。

——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开发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生物质能发电装备设计、研究和开发;大力支持开发常规岛设备、核岛设备、核级泵阀、大锻件、冷水机组等核电设备和部件;积极鼓励开发高效太阳能热水供暖(发电)装备系统、潮汐(潜流)能装备和高性能蓄能设备及控制系统。

3.产业布局

依托原有基础,扎实推进绍虞太阳能光伏产业集聚区建设,滨海新城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园建设,不断集聚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以及光伏装备制造企业;县重点发展光伏电池装备制造及高质量硅片生产;上虞市重点发展高纯硅原料、硅片制造业及单晶硅结晶炉装备制造等,着力构筑拥有完整产业链体系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六)新兴信息产业

1.发展定位

迎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产业,大力拓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积极发展物联网及软件服务等领域,加快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两化”融合发展。力争到2015年,我市新兴信息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左右。

2.发展导向

(1)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和高性能集成电路产业

——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领域。重点突破有机发光显示(OLED)核心显示器件,大力引进和培育相关材料及装备生产企业,着力打造OLED产业链;大力引导企业积极开发高端高清数字电视、高清投影仪、袖珍型投影机等多元化高清晰光显产品,积极开发大屏幕液晶电视显示模块数据处理系统等软件产品。

——高性能集成电路产业领域。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线宽0.1-0.2微米集成电路、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大容量光盘驱动器和数字产品用存储卡及微电脑电器控制模块等专用控制模块集成电路。

(2)积极培育新型电子元器件、物联网及软件等信息服务业

——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领域。重点开发小型、超小型有引线及无引线产品、电模块及光、电器件;大力开发符合工业标准的超小型高密度高传输速度的连接器,新一代小体积、大电流、组合式继电器;积极开发高保真、高灵敏度、低功耗电声器件。

——物联网产业领域。重点支持发展新型标识、传感识别、网络支撑设备制造业,积极鼓励开发新型传感器、嵌入式软件、智能化传感信息处理设备、低成本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设备。

——软件等信息服务业领域。以行业应用中间件和嵌入式软件为主攻方向,着力开发面向特定行业应用的业务流程再造控制软件,以及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嵌入式软件支撑平台技术与服务。

3.产业布局

依托现有通信设备、电子信息和软件服务产业基础,着力打造市区新兴信息产业集聚区。袍江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引导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企业集聚,逐步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越城区、经济开发区重点围绕都市型工业发展定位,以现有电子信息和软件服务企业为基础,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兴信息产业领军企业,着力构建以高性能集成电路、物联网以及相关系统集成和软件服务为核心的新兴信息产业基地。

四、政策举措

(一)完善创新体系,强化技术创新

积极搭建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研发机构建设,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运用内外两种创新资源的能力,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努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推进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瞄准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公用设备与服务,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研发中心、实验机构以及实验、检测设备,扶持设立一批行业或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加大创新扶持力度,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升级为省级或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增强整合资源能力,促进科技资源的集聚、优化和共享,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围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鼓励优势骨干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从事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制造与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强化技术创新链,加强对关键技术和行业标准的攻关,加速突破技术瓶颈,抢占行业制高点。探索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担和化解机制,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和知识产权开发保护,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着力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规模效益明显、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的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优惠措施。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内外创新资源集聚地区设立研发机构,与国际领先研究力量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二)集聚高端人才,强化智力支撑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培养一批领军型创新人才和一支素质高、善经营、懂管理、适应国际竞争需求的企业家队伍,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实施海外英才(团队)引进计划。以实施“330海外英才计划”等各项重点人才工程为契机,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围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技术研发、经营管理和国际市场开拓领军人才(团队),落实国家、省、市各项人才优惠政策,努力实现“引进高端人才、培育创新团队、孵化创新企业、催生新兴产业”的目的。

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注重激发企业家创业创新积极性,通过成立企业家俱乐部,分层分批举办论坛、研讨班、培训班等方式,切实提升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推进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中青年企业家千人培养计划,通过挂职、结对等方式,积极提升新生代企业家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着力打造企业家后备人才梯队。

营造人尽其才环境。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基地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吸引各类创新人才集聚。设立高端人才引培专项资金,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人才评选活动,定期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大赛,对入选的创新人才和落户的获奖项目予以专项奖励和扶持。在市区规划建设高层次人才生活区,政策待遇上予以一定倾斜,积极营造引进人才、人尽其才良好环境。

(三)培植优势企业,强化产业引领

坚持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大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和初创型企业,积极引导传统产业企业积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完善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

大力培育一批领军型企业。每个产业选择一批规模优势大、科技水平高、辐射带动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设定培育发展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并在研发、管理、人才、用地、金融、上市、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优先扶持,鼓励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加大行业整合力度,全力打造行业领军型企业。

大力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每个产业筛选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库,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助推计划,引导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机构跟进投资,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

大力培育一批初创型企业。摸排一批具有技术优势和成长潜力的初创型企业,出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创型企业认定标准和扶持办法,推进其与行业领军企业配套协作,全力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形成梯队型企业群体。

大力培育一批嫁接型企业。选择一批有资金实力、有技术储备、有投资意向的传统产业优势企业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开展“百家企业结对科研院所”、“百名海归博士百企行”等系列活动,推进民营资本与高新技术对接、民营企业与高端人才对接,努力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四)推进重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重点在谋划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上下功夫,抓紧推进一批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战略性产业投资项目和占据技术制高点、破解关键瓶颈制约、主导市场发展的技术攻关项目,切实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实施招商引资专项行动。围绕培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以及大型央企国企,组织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系列活动;发挥“市越商促进会”以及各地商会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引导越商及市外资本投资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鼓励市内企业就近涉足新兴产业领域,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考核督查和服务保障,着力引进、生成一批科技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实施项目推进专项行动。制订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更好地引导项目投资和企业发展。建立项目储备库,每个产业每年确定一批有市场、有潜力、有核心技术的重大项目作为示范项目,进行“一事一议”重点扶持。健全项目联系、难题协调、督查通报等相关机制,推行重大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积极帮助项目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并通过组织项目推进现场会、集中开工仪式、媒体专题报道等方式,努力为项目实施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动性批合成、发酵、分离、提取等关键共性合成实施技术攻关专项行动。结合国家和省市重大技术攻关计划,制定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通过资源集中配置和政策资金扶持,加强产业链关键和共性技术、关键产品和缺失环节研发,力争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破解一批制约瓶颈,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行业技术标准。

(五)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聚发展

坚持新建与优化扩容相结合,以建设新平台为主,加大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努力建设能承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空间平台。不断优化、扩容、提升现有各级产业园区,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大力推进滨海新城开发建设。按照总体定位,各有侧重、统筹推进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县滨海工业区、上虞杭州湾新区和江滨区的融合发展、抱团发展,规划建设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合理空间布局,严格产业准入,力争通过5-10年时间,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承接国际先进产业的先行区、省沿海产业带的核心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引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及空间布局,全市规划建设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分别是绍虞、诸暨、嵊新3个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纺织、诸暨金属2个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沿曹娥江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袍江、诸暨、上虞3个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绍虞光伏产业集聚区,市区新兴信息产业集聚区,打造产业集聚、创新集成、投资集约的发展平台。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要进一步明确培育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都要规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制订出台专门政策,吸引相关产业企业和项目集聚,形成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格局。

(六)加强资金扶持,拓宽融资渠道

设立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设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市县联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扶持力度。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扩大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分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公司,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原则,吸引企业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等加大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

鼓励创新金融扶持方式。搭建银企对接平台,设立专门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贷款,支持银行开发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加大银行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性银行设立新兴产业支行,通过政府补贴、担保等多种形式,鼓励银行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优质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

(七)突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出台专项政策。制订出台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政策,对扶持重点、扶持资金、具体政策措施予以进一步细化和明确,确保规划的顺利推进和严格实施。加强政策衔接,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依照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出台相应的政策意见,指导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用好用足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用地保障,确保新增工业用地主要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确保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加大政府采购的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招投标项目中,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地产品和服务。

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做好专项资金配套补助工作,努力争取国家、省的专项支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资金,争取更多上级政策支持。

(八)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

组织领导机制。成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级有关部门及县(市、区)政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分别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产业规划密集出台

据统计,2011年11月份,共有18份“十二五”产业规划出台,仅11月28日一天,工信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就出台了包括《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内的8个产业规划。目前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还有纺织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质能源、软件行业、家电、医药包装、节能环保业、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

据悉,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和卫生部共同组织规划的生物医药规划在内的“四个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经上报,预计的时间将在2012年初。

由发改委牵头,汇集环保部、财政部、国税总局、央行等多部委意见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历经5稿,即将提交相关部门会签。

医疗行业也在近期密集出台了一批包括《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内的产业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等规划也将在近期出台。此外,通信业、文化产业等相关规划也已上报有关部门,预计将在近期出台。

“保增长”新动力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GDP增速从2007年的13%大幅下滑到9.6%,为了解决经济增速、工业增速快速下滑的问题,我国出台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成功拉动我国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时至今日,在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有进一步衰退可能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也不可避免地再次走到了下滑的十字路口。专家普遍认为,加快寻找、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支撑,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仅是我国应对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的基础,更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为了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并以此作为我国下一轮经济的新增长点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华融证券分析师肖波认为,以往我国过度依赖外部资源、依赖国家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外部需求持续萎缩的情况下,这种发展模式必须要得到转变,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为了转变现有的经济模式,这也是“十二五”规划出台的大背景。

此前,国家曾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按照近几年我国GDP发展速度及规模测算,预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达4.3万亿,2020年将达到11.4万亿,在2011年至2015年间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速,2016至2020年要实现21.3%的年均增速。

业内人士表示,从国家的发展目标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成长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最大的增长点,伴随2。12年进入经济调整期,我国经济增速与工业增长速度会平稳回落,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将超过整体工业增速约10个百分点。

掘金战略新兴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密集出台,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觉,也让市场担心如此多的产业规划是否都能落实到位,不过日前有外媒透露,美国商务部部长布赖森称,中国已向到访的美国官员确认,未来5年计划对战略性产业投资1.7万亿美元(约1018万亿元人民币),此举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力图让增长动力向清洁和高科技产业转变的决心。

国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支持将是行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市场人士认为,随着产业规划的陆续,市场将掀起一波“掘金潮”。

机构普遍认为,由于政策微调的反弹行情已经告一段落,在政策出现实质性放松之前,市场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业绩稳定的大消费行业以及政策导向明确的新兴产业。

瑞银券在投资策略报告中指出,中国市场目前已体现出对传统周期性板块的抛弃和对消费新兴行业的青睐。2012年,投资机会更多存在于主题横行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中。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1)战略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般的产业,应该有利于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我们发展方式转变,对下一步国家经济发展和结构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意义。(2)创新性。新兴的产业应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技术提升的空间很广阔,而且又处于突破的边缘,政府再扶持一下,资金再支持一下,突破成本的瓶颈可能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有可能会推动新的产业革命的发生。(3)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新技术的发展方向。(4)市场需求不确定。一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拉动供给。二是高价位。新能源就比常规的能源价格要高,在发展的初期需要政府组织。三是修复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比如像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器[1]。

1.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1)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要重视发展清洁煤利用技术,又要积极发展核电、水电、风电等清洁优质能源,大力调整优化电源结构,特别是要坚持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构建绿色能源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更加认识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大规模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办法是:加快发展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产业,它将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向的战略性能源。

(2)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是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我国已是材料生产大国,但在新材料领域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专利成果少,某些高技术、高品质、高性能材料尚依赖进口,新材料成果转化率和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我们要成为材料生产的强国,必须抓好几类重点新材料,一是超级结构材料,如高性能金属件化合物材料和智能材料与结构;二是新一代功能材料,如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战略能源材料和特别功能材料等;三是环境友好材料,如生态建筑材料;四是生物医用材料,如器官的修复与替代材料;五是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光电子材料等等,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3)信息网络产业。以网络融合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下一代网络产业是全球it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三网融合”为目标的智能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将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巨大的产业规模。我们要重点突破下一代网络与通讯、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安全产业、软件产业、高性能计算产业和空间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加速构建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三网融合、推进“感知中国”

建设,研发后ip时代技术,抢占信息网络的制高点,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优化升级。

(4)新医药产业。健康科技、生物医药事关民生大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加快这个领域创新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药物研发与产业化能力近几年大幅度提高,基本形成了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药物新格局。我国将针对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取得200个生物新药证书,开发近200种生物药,近400种生物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生物制药已经成为新兴产业。

(5)生物育种产业。生物育种是我国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生物育种为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加快发展生物育种产业,一是加强种质基因资源开发、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开发、生物品种制种关键技术开发;二是强化产学研结合,推动建立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科研院所、大学的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加速我国种子企业的资源融合和并购重组;三是充分发挥公益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信息化、社会化的种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规模化种植,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基础方面保障的产业,可以划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涉及到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

我国能效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因而节能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大力研制先进设备,加快节能技术改造;要研究节能新技术和发展新能源;要开发和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在环保设备的制造、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噪声与震动控制设备等方面取得新的战略性的突破,大力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7)电动汽车产业。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消费市场的引领性产品,发展电动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演变成一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当前,要努力攻克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快实现现有成果的规模化和市场化[2]。

2“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体行动”。

全球金融危机以强大的力量催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强力政策支持[3]。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明显看出美国期待着以新能源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在全球的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英国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衰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望经济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3家研究伙伴,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亚洲主要国家也不落后,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还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这一方针已成为日本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这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集体行动”,正说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改变了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于经济服务化和金融化的一些基本立场,使其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尽管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但无论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欧美国家,还是以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主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大多都会对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政府的扶持重点至少包括4个方面:一是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的建立;二是更多地表现在对这些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创新投入上;三是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四是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复兴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的战略思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在着力于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

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协调好“五个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攸关国家生死存亡“不得不”发展的产业。但是,在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有些地方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18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前些年,我国的光伏、风电等产业领域就曾出现过“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情况。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吸取,新一轮的产业重复和产能过剩要坚决避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协调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4]。

(1)国家和地方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体现国家战略,又要展现区域特点,既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安排作用,又要注意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国家层面讲,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明确战略部署,统筹规划安排,重视顶层设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区域层面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地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各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既要鼓励各地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也要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地现有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定位,科学布局,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宏观战略问题,也是微观操作问题;既是政府重要职责,也是市场主体行为,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实际上,政府和市场不是相互替代、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是一对矛盾中的两极,统一在经济当中。政府主要通过履行调控职责,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融资、法1作用,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充分竞争、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既适合市场又是我们政府决定的方向发展。

(3)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否则就有可能在某一天受制于人。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排斥技术引进,而是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吸收消化再创新,这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我们搞自主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坚持开放式创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4)产业规划与科技规划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科技革命与新产业革命的深度融合,所以必须做好位于下游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位于上游的科技规划的衔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技重大专项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引领作用,防止出现脱节。

(5)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协调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发展壮大还有个过程。目前我国仍然要依靠并重视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密不可分,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新兴产业关联和带动的对象,一些传统产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同样会涅重生,转化为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等。 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略。

(1)规划先行推动科学发展。从抢占新的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高度,编制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提出有关政策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建设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更需要长期深入地开展规划工作,夯实推动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例如,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出台了“10+1”重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辽宁沿海、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图们江开发等若干区域发展规划。规划的重要意义已经深入人心,在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实践中,按照规划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对未来发展进行部署和安排,就能够避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种种问题,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决定总的战略规划和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兼顾一、二、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举措。新兴产业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研发能力,而且取决于产业化能力和市场化能力。例如,我国的太阳能产业,两头在外,基本没有内需,风能资源较好,但高端设备靠进口,产业难以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研发、生产、市场联动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综合性政策。要强化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的引领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实施干预作用,做好引导规范发展工作,确定技术路线和扶持政策;同时,也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作用,对已经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技术要求和市场规律,确定国家扶持的行业和领域,实施市场配置。

(3)加大资金支持建设产业基地,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培育新兴产业,离不开产业基地。我们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实现新兴产业在地理、资金、科技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同时也要依托已经建立的各类开发区,重点推进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一批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等,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提供良好的孵化和创业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形成。另外,我们也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社会形成尊重他人知识成果、尊重他人的创新创业。并且要完善监管组织体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监管合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4)重大项目带动形成官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攻关体制。以国家组织的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为依托,促进官产学研结合,带动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官产学研战略合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链接、孵化和加速计划,加快产业化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聚集和快速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政府专项研发机制,把市场机制引入政府重大科技专项,引导企业把国家目标、公共目标分解转化为企业目标,吸引各级各类企业加入国家目标、公共目标的研发,通过企业创新活动培育新兴产业。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有利条件。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瞄准重点领域,建立国家级重大项目,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高度集中,突破瓶颈,实现重大项目的突破发展。

(5)要符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有基础的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区间的差异非常大,各地要在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已有的产业结构特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那些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优先发展。各区域要对资源丰富、有人才技术优势、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早谋划、早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6)培育市场需求,健全创新体系,加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计划的组织保障[5]。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既要培育国内市场,又要拓展国外市场,特别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骨干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官产学研的结合,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只有加大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能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有序发展,组织保障是关键。各级政府都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规划要求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上下齐心,左右协同,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后涌现了一系列以最新科学理论为依托的新型技术,出现了以信息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和海洋科学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科技前沿[6]。现在我们面对的世界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曾数次错失科技发展重要机遇的中国,如今赶上了一次难得的世界科技大发展和产业大发展的浪潮。置身世界科技新变局之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积极谋划,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中国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梦。

[1]郭铁成.从新兴产业的规律出发制定有效政策[n].科技日报,2010-05-09(2).

[2]赵方宽等.关于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0-05-24(8).

[3]马武松.“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布局[j].中国科技产业,2010,(5):50-53.

[4]李朴民.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0-05-11(8).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处在成长期、发展速度快、产业关联性强、市场影响力大、能够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支柱,并对产业结构产生决定性作用的产业。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遴选和培育。例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将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作为本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英国、德国则启动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Ⅲ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选择和重点,必然将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和旧有格局(刘峰,2010)。2009年,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并带动经济实现“v”型反弹。然而,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固然见效快,但受资源、环境硬约束,过度依赖重化工业的扩张模式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难以为继。在“保八”无忧的背景下,“稳增长、调结构”成为2010年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调。2009年底,国家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调研,以期“彻底为中国经济转型,争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夯实基础”。[21然而,新兴产业尽管机会颇多,但是陷阱也多,一旦技术路径选择错误的话,将损失惨重(张岸元,2010)。因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

二、国内各级政府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遴选实践

(一)中央政府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表述、解释与选择

关于何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学界缺乏理论探讨与共识,中央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也处于探索中。2009年9月,总理主持召开了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根据会议公告,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七个产业被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同年l1月23日召开的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总理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对上述七大产业做出更为具体的解释,对海洋、空间和地球深部资源利用问题也提出了独到深刻的见解。”讲话中,总理指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标准有三: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这是迄今为止官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完整的解释。2010年9月8日,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整体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航空航天、空间技术等产业则被拆分后归列至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

(二)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跟进、遴选与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蕴含的财富效应和政治效应显然已经引起国内各省市的高度关注,并迅速展开行动。然而,各地区同于科技能力、产业基础、禀赋性资源、理论水平的差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其规划层次不一,发展极不平衡。例如,安徽省将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光伏、公共安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型装备制造、语音新型显示、动漫、文化创意和洁净煤等12个产业定位为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江西省将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10个产业列入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5万亿元;重庆市将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型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6个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到2015年,实现产值1.2万亿。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布局呈现出下列特征:其一,集中于中央政府确定的产业范同。这既体现出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政策认同和拥护,但产业同质化现象也初步显现;其二,集中于第二产业,忽视了第一、第产业的成长性。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日两国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就了韩国的“电影奇迹”和日本的动漫文化。三,发展目标宏大,2015年规划产值动辄都在万亿以上。极为严肃的战略规划有可能变为“跑马圈地”的政绩工程。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识别及其四维特征

尽管国内学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识别标准尚无系统研究,但通过中央政府和各省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我们仍可较为清晰的梳理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识别维度。我们认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1.产业特征:要求实现产业的先导性和评判标准综合性的统一。这里的先导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期,是未来的主导产业,具有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这里的综合性是指该产业具有巨大的辐射性、带动性和渗透力,对各产业发展全局能产生重大影响。它以第二产业为主体,又渗透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它既是长线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业识别必须综合诸多产业分类标准,依托国情、省情而定。

2.技术特征:要求以关键共性技术为依托。共性技术是指能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广泛应用,处于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共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关键技术是指对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关键共性技术是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保证,其重大突破能带动多个产业的技术升级,有助于国家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或产业形成优势。关键共性技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现阶段,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选择应服务于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服务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市场特征:市场规模大,综合效益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关国家未来竞争力。因此,从市场层面看,该产业市场规模潜力极大,前景广阔,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能全面带动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引领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牛耳”。在国外,日本将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纳入长期发展战略。韩国的《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无不考虑到其中的市场因素。

4.时间特征:既要求“承前”更要求“启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提出于国际金融危机严重之际,是我国政府“保增长”、反危机战略举措的重要部分,其发展规划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一起构成“反危机、保增长”的战略两翼。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又立足长远,我国政府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转型。可以认为,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事关当前的经济稳定和就业增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关系到未来竞争成败。“稳增长、调结构”的前提是“稳增长”。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是对传统产业部门的挑战,涉及到相关格局的转化,需要微妙的利益平衡。因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重点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之间的“承接”关系,必须把握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各自赋予我国经济的意义,踏准节奏(陈伟,2010),使二者能相互支撑、彼此渗透、转换适时、轮动适度。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瓶颈及其支持政策

(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人力资源供给瓶颈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实现从资本深化到技术深化,从投资拉动到技术驱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产业层面的强力推进。因此,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供给必将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败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国家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速度失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始终徘徊在3%左右。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用教育优先成为空谈,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负债运行。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重点领域高素质人力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已经成为约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议

国家显然已经意识到上述问题的严重性与迫切性。2010年初至今,国家先后出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o._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等系列文件,提出要“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2010年3月,教育部以教高厅函[2010113号的形式鼓励国内高校围绕新能源产业、信息网络产业、新材料产业、农业和医药产业、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等领域申报新专业。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期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然而,现有人力资源规划仍过于宏观,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瓶颈必须加强相关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重点领域技术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产业实用专业技术人才等异质性人力资源,创新其开发与配置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

1.创新相关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发现机制。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需要围绕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兼顾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一方面,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培养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复合型高端人才,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另一方面,适时优化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培训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产业实用专业技术人才,构建起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终身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供给动态调控机制。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三步走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曾表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分“三步走”: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备受关注热点。从2010年9月8日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被寄望成为承担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本次获通过的《规划》,是对上述决定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在当前宏观数据继续低迷、普遍弱于市场预期的当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被业内普遍认为是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稳增长”的引擎。当然,在短期之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会很快见效,但从长远而言,它所发挥的经济能动效应,远非传统产业可比,同时还会培育大量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市场培育和新兴产品应用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为培育市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国家各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节能惠民、十城万盏、十城千辆、金太阳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广节能空调3000多万台、节能汽车360万辆、高效节能电机400多万千瓦、节能灯1.6亿只、160万盏以上LED灯,试点运行各类电动汽车1.4万辆。

2011年全国共批准了90余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家标准。电动汽车、“三网融合”、物联网和半导体照明等标准已进入标准化试点阶段。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方面,第一批12个地区(城市)的融合试点已经展开,试点地区的IPTV(交互试网络电视)商用业务用户达到350万户,基于有线电视网的宽带接人用户超过100万户,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也已启动。

在环保领域,天津、河北等10省市已启动国家排污权交易试点,北京、天津、上海等7省市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试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则正在走一条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我国已具备核电领域六大核心设备制造能力,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国产化率100%,掌控了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最高端和全产业链,并形成世界级的制造基地。

但要真正实现“三步走”的目标,曾参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问题调研和文件起草工作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沿用发展传统产业思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有很大不同,有其独有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比如,相对于传统产业,其发展程度不够成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技术更新换代快,存在较高的风险,如果一味追求发展规模或速度,很容易陷入“技术陷阱”,即庞大的产能都是建立在逐渐淘汰的技术上,投资越多,损失越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国际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套用。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要过度关注规模的扩张,要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产业技术体系的完善。那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究竟需要怎样的路径?

路径依赖

对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司长綦成元在解读《“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时表示,《规划》力图为产业发展指出更加清晰的发展方向。《决定》中提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和24个领域。《规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路线图,即每个产业的分阶段目标,以及要采取的重大行动和政策。

例如,对于下一代信息网络,《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家庭分别要实现平均20兆和4兆以上的宽带接入能力,部分发达城市网络接入能力要达到100兆。而到2020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覆盖我国城乡。

为了实现这样的阶段性目标,国家将启动实施宽带中国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行动,并建立和完善电信普遍服务制度。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重点解决了《决定》中明确的七大产业24个领域如何发展的问题。

为落实上述目标,《规划》还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具体任务。《决定》中提出,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规划》则进一步明确了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实施宽带中国、关键材料升级换代等20项重大工程。

这些工程都符合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方向,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中国产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基础。这些工程中,有的主要是要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实现产业化,有的主要是要培育市场,加快建设市场应用的基础设施。通过明确20大工程,回答了“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做什么”的问题,从而引导社会资源加大投入,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但是,专家也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对比“技术发明一成果转化一产业兴起”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可以看出创新不足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

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关键是核心技术的竞争。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规模上虽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且有少量核心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总体上来看,组装加工能力强而技术集成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需要创新智慧解决的核心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相差较远,可以用“硬件很硬、软件很软”来概括,整体产业低水平横向发展,企业实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