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研修方式

校本研修方式

校本研修方式

校本研修方式范文第1篇

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为研修的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为研修内容,它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是一种有关教师和教育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

汤老师所论述的校本研修,特征如下:一是强调了研修主体和研修内容,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研修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研修行动要基于校情,基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二是强调了校本研修的主要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即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三是指出了校本研修的综合性,将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有机融为一体;四指出校本研修是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

我校在定位校本研修时,主要依学者汤立宏的观点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将校本研修融入“弘美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实现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之一。

一、“弘美教育”的阐释及建设现状

(一)“弘美教育”的阐释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主导下的行为方式及其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弘美教育”是以“立仁弘美”为核心价值观,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的教育。所倡导和追求的美,不是表面理解的仅仅限于美,而是包含了德、智、体、美,包含了教育的本|特征。

弘美教育的办学理念体系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育人目标、学校办学目标、校训、校徽和校歌等。学校核心价值观处于精神文化体系中的最高逻辑位置,育人目标与办学目标,校训、校徽、校歌处于次级逻辑位置。

弘美教育的办学实践体系办学理念体系的载体,包含了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具体可分作: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教学文化、管理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等。

(二)“弘美教育”建设现状

2015年,学校选择了从学校办学实践线索切入,在尊重和延续首都师大二附中的历史和传统,不断裂、不隔断、不偏离及符合学校发展事实和文化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访谈、调研,采用倒推法,提出了“弘美教育”这一核心词,进而对理论基础、基本内涵、表述形式进行了挖掘和阐释,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对“弘美教育”的理念体系进行完善,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育人目标、学校办学目标、校训、校徽和校歌等等。

现阶段建设的重点在于:

1.根据文化建设方案所提供的框架,形成具体的可落实的操作方案或行动方案,具体行动计划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课堂、管理、环境六个领域。

2.构建落实学校文化的行为抓手,确保学校文化从概念到实践体系再到行为的落地。

包括:课堂行为标准、教师评价标准、仪式等等。

二、“弘美教育”中的校本研修

(一)开展校本研修的出发点

1.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文化体系只有一个逻辑起点,然后依照学校文化操作变量依此分解这个概念。在逻辑分解过程中,使用统一逻辑下的不同概念表述各个逻辑层级。“弘美”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词,由此而确立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立仁 弘美”,育人目标“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办学目标“立仁书院 弘美花园”,在这一具有和美的价值属性、结构化的功能属性、行动论的方法属性、自洽的逻辑属性的文化结构中,“立仁弘美”是学校文化的源头,是实践所支撑的核心,是工作的出发点,育人目标则成了学校工作的作用点。

2.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校本研修所站角度不一表述多样,但基于“实际问题”成为了研修具有共性的出发点,“校本研修”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场所,以促进本校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为本,以结合本校和教师本人的教育改革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基本方式,以建立教师为主体、包括专业人员和学校领导在内的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以改善教师的教育行动为直接目标,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根本目的,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教师教育形式。上述王祖琴版定义,强调了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本场所,教师及专业人员、学校领导的研修出发点为教育(改革)实践。

(二)校本研修的主体、内容

1.校本研修主体

在诸多研究校本研修的论文中,强调了教师是研修的主体,而课程及课程的实施则是校本研修的聚焦点,但我们应该看到,从课程实施本身的角度看,课程实施既不是学生每一个人相互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独立进行的活动,更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个要素之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课程也成为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因而,就课程一个方面看,校本研修的主体可有以下组合: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教师―年级组,教师―教学干部,教师―德育干部,教师―校长等等。课程领域内,具体研修内容不同则组合方式不同。

2.校本研修的内容

将“弘美教育”的理念体系进行落实,需依据实践体系构建行为框架,上文论述,我校工作的重点确立为:教师、学生、课程、课堂、管理、环境六个方面。这六个操作变量之间,及与理念体系的操作变量之间,逻辑关系具有自洽性,即逻辑自洽性,指概念、观点的前后一贯性和相容性,均在校本研修的范畴之内。

综上两点,我校将全员(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等)均作为校本研修的主体,辅之以专业研究人员,以不同的组合形式,研修本领域或跨领域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但都基于“立仁弘美”核心价值观,为教师的发展及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服务的原则。

(三)校本研修的技术路线

我校校本研修遵循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思路。

首先,在确定研究问题和预期的研究目标后,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获得一些思路和启示。

其次,开始着手研究工具的开发和测试。

随后,修正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后,进行大规模的正式调查;再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描述现状,发现问题。

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形成调研报告。

(四)校本研修的模式

1.研修模式建立的原则

教师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以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的研修手段,不是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更不是原有的教师校外培训或教师校本培训的简单移植。在我校校本研修模式的确立上,需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弘美立仁”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为育人目标服务。

(2)坚持“以校为本”的理念,本校作为研修的基本单位,以促进本校学生的培育、本校教师及本校的发展为研修目的。

(3)坚持“以师为本”的理念,教师是研修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转变专业观念、改造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效能。

(4)坚持“行动研究”的原则,遵循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思路。

2.教师校本研修的模式举隅

(1)接受―借鉴式校本研修。主要是通过经验分享和理论知识的更新,促进教师与自己原有经验的知识整合,从而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研修活动的组织应当注重帮助教师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接受和自主建构上。其具体做法有:专家讲座和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读书活动(研读优秀教育论著论文)、教学案例观摩研讨等。

(2)反思―探究式校本研修。主要特征是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研修,有较大的自。其具体做法有:对教学活动分片断进行分析提炼的“微格研修”,以系列性课例为载体的“课例研修”,以教学问题解决为主要线索的“教学诊断研修”,对教育教学事件进行追忆评析的“案例反思研修”,以典型学生或教师的成长历程剖析为主的“个案研修”等。

3.以“弘美课题群”为带动有机整合校本研究模式

2015年至今,已立项市级课题两项、首师大共同体课题两项:

区级课题17项,覆盖了15个教研组,18人次参与市级课题研究,113人次参与区级及共同体的课题研究,注重学科间的打通,注重关注学科的前沿信息。

以此组成了:

(1)以《“弘美教育”理念及践研究》为统领,《首师大二附中校本研修的实施策略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的一级课题。

(2)以首师大共同体课题《首师大二附中“弘美”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为示范引领的,包含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实践要素五个课题为主的二级课题。

(3)以区级重点课题《基于学生“政治学科核心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研究――以首师大二附中为案例》为龙头的涉及具体学科的,聚焦具体学科问题的三级课题。

(4)校级课题、备课组小课题、学生小课题研究作为四级课题,让研究落地生根。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整合研修方式,及时校准、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工作状态,提高教师员工素养,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办学目标。

三、校本研修与“弘美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校本研修是实现“弘美教育”理念的主要实践方式

从本校教学教育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到以本校教师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中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的问题等,选择研究程序,例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等,再到选择评价方法,每一环节以校本研修为主要手段,将理念落实落地。

(二)校本研修融入到“弘美教育”体系中,成为学校文化中教师文化的一部分

在教师文化部分以“魅力教师”来命名。魅力教师有两个标准,一是有学问,二是有品位,弘美教育的这两个词在教师身上投射出来。

在组织建设上:成立以特级教师、市区级骨干、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的研修队伍,突出校长、领军人物的研修引领作用。加强市级、区级、校级课题立项,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明确时间节点和成果形式,要求提交合理规范的研究报告,争取发表。

在制度建设上:完善计划管理制度、过程收集制度、结果评价制度。在引入首师大附中年度评审制度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讨论研究制定《首师大二附中教师校本研修过程记载考核制度》、《首师大二附中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质量评估方案》。

四、校本研修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弘美教育”这一大的办学理念指引下,运用校本研修的策略,不断梳理和完善学校办学实践体系,从管理到课程到公共关系等一系列文化建设,能将育人目标落在具体的实践领域,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办学目标体现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段特点,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保持和传承我校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具有的一定优势,提升我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需要。

校本研修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本研修;现状分析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90-03

校本研修作为教师教育的新模式,已成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强有力途径。[1]中小学校本研修从20世纪90年代广泛展开以来,产生了一大批成果。相比之下,中等职业教育的校本研修起步晚、研究少,于中小学之后亦步亦趋,依葫芦画瓢、简单套用。一边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学校办学质量提升、教师成长的需求;一边是落后的校本研修方式。这显然行不通,亟需改变校本研修的现状,发挥后发优势,重新构建一个职业教育自己的、有实效接地气的校本研修体系。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研修的目标定位

(一)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所谓教师强则学校强。在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阶段,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学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预见,谁率先改进校本研修模式,谁就能率先打造出一支过得硬、叫得响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就能率先实现跨越发展,反之,忽视校本研修,教师成长就缓慢,学校发展就滞后。因此,要站在助推学校内涵发展的视角认识校本研修,将之视为一项涉及学校长远发展的综合工程,而不是简单的走走过场、流于形式,“为了研修而研修”。

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就必须立足本校实际,将校本研修与教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与专业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富有本校特色的研修内容、研修方式、研修机制、管理办法。

(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不少实践已经证明,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行之有效的途径。一名教师要想从新教师尽快成长为优秀教师、名教师、专家型教师,就必须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投身于校本研修。

但教师的专业成长往往是不同步的,现实中,教师是带着各种各样的动机参加研修活动的,有的是确实想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有的则仅仅是想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是出于从众心理参加的,更有的教师自我贬低,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和努力,成为让人不放心的“弱势群体”,加上一些学校管理层本就图简便,采取一些僵硬的办法进行管理,要求全体教师全程参与,参与者的诉求与内在需求得不到关注,校本研修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的专业成长当然也参差不齐。

因此,要想引领教师主动改进教育教学,不断地提升其价值和品味,摆脱“被研修”的痛苦,实现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拓展与能力提高,在进行校本研修时,首要问题便是统一思想,形成明确的目标。

二、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研修的行动路径

(一)合理设置研修主题

丰富而实用的系列化研修主题,是有效开展校本研修的基础。组织者要彻底改变原来临时起意、东拼西凑的研修内容,而是要在研修活动之前进行调查摸底,深入研究教师的需求、深刻把握学校发展的需要、深刻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将三者结合起来设计主题,形成教师校本研修的内容体系,打造出一份丰盛又有营养的研修大餐,搭配合理、易于消化。

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以设置不同的主题:从深度上说,要聚合研修的内容,可以包括理论层面,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前沿信息、教育科研、专业学科知识、信息技术应用等。从宽度上说,要调整研修指向,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课程,如班主任课程、专业课程、文化课程、管理者课程等。从长度上说,要拉长研修链条,可以设置新入职教师研修、一般教师研修、骨干教师研修、带头人研修等。从广度上说,要拓展研修资源,可以设置必修模块(教育教学)、选修拓展模块(生活、素养、形象、健康课程)等。

(二)精心配制专家团队

“好马配好鞍”,好的课程当然要配好的培训专家。教师对于校本研修好坏判断的一个直观因素就是培训专家的素质和水平。以校本研修中最常见的专家讲座为例,存在四个层次:一等讲师是既有内容又能出彩,这是最受欢迎的;二等讲师虽然内容一般,但讲得不错,这还是可以接受的,就当听了一次“脱口秀”;三等讲师虽然有内容,但是讲得不好,属于“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而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既没有内容又讲得差劲的,这种讲座完全就是一出悲剧。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培训专家团队已经势在必行,是职业学校校本研修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这也是校本研修的重大难题。

这支专家团队从何而来?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校本研修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培训机构,高校教师队伍中也很少有人涉足该领域,其规律更是无处揭晓。鉴于这种情况,必须不拘一格精心选择、扎扎实实精心培养。从“盘活内存,借助外力”入手:首先是盘活内存,在本校教师中选择,不仅是德高望重的大师,更可以是年轻活力的“青椒”;不仅是有专业研究的,更可以是有业余特长的。还可以通过“送出去”的方式建设,即送到国内外的中职、高职、师范院校、企业等考察或学习。其次是借助外力,即所谓的“请进来”,一所学校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学校也主动要打开大门,聘请其他学校的优秀讲师、邀请教育界的、企业界的、政府界的真正大咖等等。

(三)灵活再造组织形式

目前,校本研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专题讲座:即通过集中的专题讲座,专家从各方面、多角度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直接指导,激发教师的思维,激活教师的科研活力,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并最终应用于教学实践。在专题讲座中,越来越注重交流互动,很多时候,听众的提问和专家的解答比讲座更精彩。小组讨论:由教师自愿组成或由学校划分成小组的形式开展校本研修活动。首先在小组内部及之间展开激烈讨论,然后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分享展示。在团队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下,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越来越广泛。课题研究:校本培训的培训者通过对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教育教学新理念进行整理分类,提出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研究要引导教师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校际协作:中职教师到兄弟院校进行参观交流。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共享相关学校的有限资源,使教师开拓眼界、取长补短;另一方面还可以解决许多学校独立开展培训的困难。这种方式深受中职教师的欢迎。短期培训:利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一般是安排到假期,对某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性、全方位的集中培训。教学观摩:即教学观摩和相互听课、评课,它既可以使教师有所借鉴,又可以给教师一些启发,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企业实践:教师进入企业,在生产、服务一线进行锻炼。最真实的实践操作环境,是提升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的最有效的培训方式。不仅能加强教师与行业的联系,也能让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最重要的是能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自修:学校指导教师制订自主研修计划,为其提供学习资源,布置培训作业,并加强对教师自主研修的检查与指导。[2]

以上几种形式要依据培训内容和对象进行重组再造、灵活整合,不仅有理论灌输,更有实践体验,要打出“组合拳”,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研修的优化策略

(一)组织保障

校本研修很大程度上是靠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来推动的,其中校长的支持尤为重要,有了校长的引领,校本研修就会成为校级层面的重要工作,各项活动就会顺利开展,人力、物力、经费就有了坚强保障。

因此,有效的校本研修的首先要任务就是要构建完整的校本研修的管理体系: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领导人,也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研修的主要策划者、组织者;接着是分管副校长,负责培训过程中各种制度的审核、活动的指导;其次是由学校办公室、教务处和教科室等中层部门联合设立专门的校本培训办公室,有专人负责校本培训的具体工作,包括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方案、管理培训过程并进行培训的后续评价等;还应该通过督导组来监督校本研修的全过程,以充分了解教师的需求、了解研修效果,从而确保研修的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校本研修的作用,实现其功能。

(二)严谨流程

具体到每一次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都要按照PDCA(计划、实施、评价、调整)四个环节去组织,P(计划)就是要注重顶层设计,制定严密方案,对于研修整个过程有一个严密的考虑;D(实施)是校本研修的核心环节,也是校本研修工作的主体部分,这个过程要采集各类信息;C(评价)就是在活动结束之后,收集教师的反馈信息,对教师、对项目进行正确的评估;A(调整)就是对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并在下一次研修活动中修订改正,进一步完善研修方案。[3]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循环往复,不断提升校本研修的效率,使教师实实在在地从校本研修中尝到甜头,从而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双赢,校本研修呈现螺旋上升态势,进入可持续发展通道。

(三)氛围营造

校本研修活动中,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教师,我们努力开发创新的校本研修课程、整合校本研修的资源、建立校本研修的团队,就是为了树立校本研修的新形象,改变教师对校本研修的歪曲看法,还校本研修以本来面目。调查发现,导致一次低效的校本研修活动的原因,有来自培训者和管理者的,有来自培训内容的,也有很多的是来自教师自身的学习态度、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要营造浓厚的研修氛围、大宣传力度,依托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介绍校本研修的好处和意义,使教师对于校本研修的内在价值有深刻的认知。对于校本研修的优秀项目、典型案例进行表彰推广。

总之,打造校本研修新常态、发挥校本研修正能量,让教师以正确的心态投入到校本研修中去,形成终身学习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校本研修: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J].上海教育研究.2007(6).

校本研修方式范文第3篇

例如,最常见的教师校本研修方式是:选择一个主题、安排一个时间和地点、指派几位教师上课、发文通知、相关教师一起赶来听课、上课教师说课、教师代表点评,这样一个研修流程,教师再熟悉不过了。其实,教师校本研修从本质上讲是教师作为成人的一种学习活动,其核心不是灌输给教师什么或替教师设计好路径,而是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学校应从培育舒展教师生命的环境文化、践行融入教师生活的行为文化、重塑提升教师发展的精神文化三方面,营造教师校本研修文化的生态场。

一、 培育研修环境文化,舒展教师生命成长的空间

教师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教师所处的环境――校园就是一个无形的学习场。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积极培育教师校本研修的内外环境,使校园成为教师舒展生命的乐园。培育教师校本研修的环境文化,首先要构建优美的自然环境。学校对自身的办学理念、历史积淀、行为规范、学科特色、校园标识等要精心提炼、统筹设计,形成特色鲜明、清晰统一的学校理念形象,并把这些理念标识、师生作品固化为专栏,合理进行学校空间布局,使学校每一幢楼和每一条路都散发出优秀文化的气息。其次是丰厚优秀的人文环境。教师校本研修强调教师精神生活的自由伸展,学校应让教师具有自由研修的时间与空间,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如在运用教师校本研修的话语方式时,尽可能选用“信心改变自我、智慧成就学生”、“学生学好、教师首先要好学”等激励性话语,减少简单命令式语言,形成教师乐学善学的研修风尚。再次是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积极创设宽容舒适的人际关系,教师彼此能以开放的心态,沟通合作、相互支持的方式一起面对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研修问题,不断创新,形成平等和谐的研修心理文化。

二、 践行研修行为文化,融入教师日常的生活世界

教师校本研修文化应从“论道”走向“践行”,学校在创造教师成长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教师研修的文化行为。借助教师校本研修文化之力来推动教育改革和学校进步,有助于教师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首先,学校的教师校本研修制度要内化为教师的价值认同。不能把研修制度简单理解为一种对教师学习的管理控制,学校应善于引导教师以研修学习来代替刚性的制度约束。如对教师工作或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采用给教师推荐阅读、观看录像视频等方式来对教师的学习进行文化引领。此外,学校还要关注教师研修的需求变化,加强与教师沟通,倾听教师的研修意见,为教师研修提供物质资源和积极参与的平台,通过开展“教学之星”、“学习型教师”等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的研修潜能,使教师在研修中体会成长的乐趣。其次,要努力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可以利用“周主题论坛”、“学科沙龙”、“读书俱乐部”、“月研究会”等载体,为教师之间的对话反思、合作学习提供方便,形成多种形式的教师校本研修共同体,使研修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与此同时,学校要随时吸收先进教育思想、前沿信息和校外经验,邀请相关专家与成功人士为教师答疑解惑,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校本研修的品质。

三、 重塑研修精神文化,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校本研修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本研修;资源整合;机制;内容;模式

转型期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想更好地发挥在校本研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立足实际 ,突出实效,在探索和实践中做好以下工作。

一、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构建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推动中小学教师 开展教改实验,为本地区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提供指导和服务。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培训机 构 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即培训机构的职能与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站等发生重叠,如果 这个问题不予解决,就会引起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况且,从组织设置来看,在同一县 域范围之内,完全没有必要设置如此众多功能相近的事业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 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很有必要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 室、教科所(室)、电教站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合并为一个机构,成立一 个“四位”一体的新组织,具有教研、科研、培训、信息化等综合功能,统一管理、服务于 教师教育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冲突,又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优势互补。

2005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 》(教师函[2005]4号),并明确规定了“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试行) 。《通知》在功能定位指标中明确提出:进行教师教育相关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 效实现本 区域教师进修、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上挂高等院校、下 联中小学校的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形成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笔者认为,资源整合的关键问题在于合并不是捆绑型的,不是形式上“几合一”而是真正 的功能、机构和管理的整合为一。如果同在一屋檐下,一个牌子几套人马,各吹各的号,各 唱各的调,不仅不会出现1+1+1+1>4的结果,反而会大大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当然,如果 整合后的新机构领导层能以大局为重,真正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过 分看重自己的权力和位置,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那么就会缩短磨合 期,尽快建成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技术推广服务 、校本研修引领等为一体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二、健全组织网络,完善管理制度,指导学校建设有效运行机制

在具体实施中,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对辖区内实验校的研修活动进行监管和服务,明确中 小学校长在校本研修中的责任和作用,指导各类学校制定研修目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 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一)因校制宜,因人而异,建立目标导向机制

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校本研修必须因校制宜。教师培训机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把实验 校大致分成几个发展层次,指导学校制定出校本研修工作的长远规划、中期目标、短期计划 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实验学校根据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划分为入职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等不同 类型,也可以按任职资格等级分为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等不同层次。不同层次 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同一层次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培训机构要指导实验学校建立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的发展方向及各个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 目标。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基本素质、能力、职称、身份(不同级别的骨干),申报不同的级 别,学校根据申报情况进行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

(二)健全机构,强化组织管理,做到事有人管,人有事做

1.建立学校校本研修组织

建立“校长—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本研修活动组—教师”四级管理体系。校长是学校校本 研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校本研修总体目标的确立、整体方案的设计和培训资金的保障 。由校长、教师代表、教师培训机构指导教师组成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中、长 期研修方案的制订、实施、评价与调控。“校本研修活动组”负责学校学期研修计划的制定 ,并组织教师具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2.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

校本研修的自主性不等于自我封闭,校本研修也需要开放。目前,广大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 不合理,多数学校规模较小,教师人数少,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培训资源短缺。要防止校本 研修工作的低水平运作,有必要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协作小组成员由结成协作伙伴的若 干学校领 导小组成员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包点教师及中心校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商和组 织协 作组内教师校本研修活动,帮助不同的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 享。

3.建立“教师校本研修导师团”

导师团成员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教育专家学者、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研究人员、本地区各 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在校本研修活动启动之初,教师培训机构要组织在校本 研修研究方面的专家,对各实验校的负责人和教学骨干进行理论讲座,使大家统一思想,澄 清认识。在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导师团成员要经常深入分包学校对教师们进行指 导和系统性的专业引领,使教师们的认识得到深层的升华。

(三)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章可循

教师校本研修活动由学校组织实施,往往容易出现随意化倾向,从而影响校本研修的均衡发 展和质量提高。要保障和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是非常 必要的。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台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意见,各 地 市也要制定出配套的实施细则。这些制度要多“弹性”,少“硬性”,内容要具有普遍性, 对所属各级各类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各县(区)、学校还必须根据自己实际的制定出适合县 (区)情、校情,内容具体、可操作的具有最佳约束和激励效果的管理制度,如《检查管理办 法》、《考核评价方案》、《表彰奖励办法》等。

在各项管理中,最不容忽视的是评价管理,因为它是激活教师发展的动力,具有鉴定、导向 、改进和调控功能。对教师参加研修情况的评价工作可统一在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下,以中 小学校和乡(镇)为单位进行,由县(区)、乡(镇)、校指导组和中小学校长对参训教师进行评 价。

转贴于

为了实施动态评价,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倡导并指导实验学校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 机制。研修机制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为每一位教师都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袋包括以下内 容:(1)教师 基本情况(其中包括所处发展阶段);(2)发展目标,包括学期计划、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3) 文集汇总,包括校本研修自培计划、学习笔记、反思日记、案例评析、教学随笔和自修总结 等;(4)成果展示,包括开放课教案、优秀案例、自制优秀多媒体课件、论文和个人获奖证 书等四大块。学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入职期、适应 期、发展期、创造期)中各个级别(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的发展目标。学期 初,全校教师都根据自己实际进行申报,学校根据申报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每学期末 ,教师根据自己达成目标情况自评,学年组或学科组进行互评,最后学校进行阶段性总评, 根据总评结果确定教师能否晋级。

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机制,明确了研修目标,引入了竞争机制,为评价管理提供了 抓手,使校本研修活动充满了活力。

三、精心选择研修内容,为校本研修提供载体

校本研修内容大致可分为通识性内容和特色性内容两部分。

1.通识性内容

根据实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那些符合国家改革要求,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 道德素养提升的通识性内容应当被列入各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现阶段的教师专业 发 展主题应该是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研修主题,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培训、教育教学 理论和新课程通识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新技术专项培训为主要内容。

2.特色性内容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学校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求。以校为本、 以师为本的校本研修还应当结合学校和教职工的实际审慎地选择研修的特色性内容。如:为 帮助入职期的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站稳三尺讲台,可选择一些教师职业道德法规、班主 任工作论坛、教学基本功训练等作为研修内容。

四、构建有效研修方式,最终实现研修目标

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实践中,根据各中小学的实 际,可采用以下几种校本研修方式:

1.“自修反思”式

要求教师对照自选发展目标,有目的地研读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理念的专刊。在自学过程 中,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实现理论观点与实践问题的碰撞磨合,联系发生于本地、本校及身边 的教育、教学现象,回放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自省自查中形成新的认识。通过撰写反思日记 、教育随笔、典型案例,定期召开教师“教学反思”座谈会,促使教师素质与理论的提高, 激发教师终身发展的欲望。

2.“接受借鉴”式

主要是通过经验分享和理论知识的更新,让教师自主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体的 做法有:(1)组织必要的教师培训会,聘请专家讲学;(2)举办名师论坛,让名师讲述经验和 体会,发挥其辐射功能;(3)导师团组织校内或校际集中研讨,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4)开 展教学观摩、师徒结对等。

3.“课题带动”式

主要是利用学校承担的各项科研课题研究资源,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课题 研究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行动研究,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在提高教育质 量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网络环境下的研修方式

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中小学教师借助网络环境而形成学 习 型组织,通过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和开展名师骨干帮带、案例评析、成果交流等活动,使 共同体成员得到提升和发展。

利用网络还有咨询诊断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针对中小学教学场所中的实际问题或视 频教学案例,采 用提问、咨询和讨论等策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视频交流,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寻求切实可行 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毕天增,等.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朱小蔓,等.新世纪教师专业化走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

[3]徐学俊,等.教师校本研修及其区域协作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04(12 ).

校本研修方式范文第5篇

一是校长推动是基础

学校是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基地和主阵地。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承担着谋划、研究、组织、管理学校各项事务的重任,职责和义务决定他必然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和实践引领者,其思想与行动直接决定校本研修的质量与水平。一个热衷于校本研修并带头实践的校长,必然会促进一批优秀教师快速成长,造就名师群体,成就一所名校。校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组织领导。校本研修以活动为载体,活动离不开健全、高效的学校组织运行机构,需要校长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和统筹利用各方面资源,构建顺畅的校本研修运行机制。(2)建章立制。制度建设和机制创设是推进校本研修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校长需要对校本研修的理念、内涵、途径、方式、作用理解到位,进行认真规划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研修资源的开发机制、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以校为本的学习研究制度、以校为本的评价激励机制等等。(3)营造氛围。校长需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研一体的校本研修氛围,促使每一个处室、每一个教师自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中研修,在研修中教学,这是校本研修活动能否扎实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4)活动引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创新方式,研训一体,把校长的校本研修理念内化成教师的基本思想。通过教师专业层次升级、构建合作备课模式、创新课题研究方式、搭建校际研修平台等活动,把教师的校本研修思想转化成教师的具体行动。

二是教师主动是核心

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教师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问题意识要强。校本研修的着眼点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着力点是实实在在地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其专业成长,其途径是自下而上的、自内而外的,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没有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研究问题,校本研修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师也就失去了校本研修的意愿和需求,各个层面的校本研修活动也缺少了针对性、目的性,只会白白地浪费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甚至加重教师的负担。

(2)主体意识要明。教师是校本研修活动的主体,研修活动不能只是学校的规划设计,仅仅依靠任务驱动。还应该充分赋予教师自主选择、自主设计活动的权利和责任,通过效益驱动,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校本研修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提高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在研修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这样校本研修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研究意识要浓。时代的发展促使学校的教育目标、学习方式、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对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不仅对教育价值观,而且对教师已有的经验和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以此确定自己的研修目标,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交流总结,使其成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自我反思,主动与他人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与时俱进。

三是同伴互动是关键

校本研修强调民主性、合作性,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同伴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合作与交流、相互评价,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教师与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交流。校本研修倡导的是行动改进,教师自身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但这还不够,因为校本研修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激发和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研修积极性,使其保持持续的研修动力。利用课堂、办公室及学校各个教师活动场所,发挥教师、学科教研组、年级组以及学校各方面人员的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活动,使大家分享成就,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形成充满活力、扎实有效的团队,使大家在这个团队高效、和谐的运行中受益,得到进步和发展。同伴互动是教师同伴之间的对话,是校本研修的标志和关键。同伴互动的活动形式可以是有组织的,也可以是自发的。有组织的是指学校、学科组、课题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研修活动。自发的是指教师本人主动与教学同伴、学校管理者或专家进行聊天式研修,这种研修活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拘形式,可随时进行,也可随时结束。实际上,这种形式的互动研修更方便、更经常,也更具实效性。

四是内外联动是保障

校本研修提倡教师研修途径的多样化、研修方式的灵活性,要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合力推进校本研修。首先是校内联动。打破学科、年级、班级之间的封闭组织关系,使学校各机构、各层面、各科室形成紧密联系,加强沟通与交流,搭建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合力。其次是校际联动。充分发挥县(区)教研机构和联谊学校作用,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科教研组之间互通信息、共同研修,组织相关学科教师相互听、评课,观摩研讨,开展评比竞赛,举办专题讲座,通过交流互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第三是社会联动。通过社区资源共享,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学校开放日、开放周等活动,共同探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广泛听取社会及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发挥校外资源优势,为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提供条件和服务,建立浓厚的校本研修文化氛围。

五是专家促动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