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辅导员助理工作要求

辅导员助理工作要求

辅导员助理工作要求

辅导员助理工作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学工助理 沟通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85

1 高校辅导员与学工助理概述

1.1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层组织,是学生党团建设的指引者。这一群体处于高校人际关系的十字路口,随时准备着听取并且落实上级领导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纲领,时刻应当保持着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起到上下沟通,上传下达、左右配合的中心环节作用。

1.2 学工助理的工作性质

学工助理作为近年高校中的一个新型岗位名称,他本身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学生,二是助理。作为学生这一身份,学工助理首先要注重自身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因而高校在选拔学工助理时也会考虑到这一特殊身份,并做出一些限制与要求。就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成为学工助理的首先必须学有余力,能在学习之余从事相关的工作;再者,政治立场必须坚定,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一致;最后,学生助理应当自身具备吃苦耐劳、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严于律已、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作风。处于助理这一岗位,从属于辅导员工作,其性质就决定了其工作职责,协助辅导员的工作。

2 高校辅导员的沟通能力对学工助理积极性的影响

戴尔・卡耐基认为,交流沟通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工助理的工作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

高校辅导员与学工助理之间的沟通事实上就是信息的一种传递与交互,而达成有效的沟通需具备两个必要条件:首先,信息发送者(高校辅导员)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以便信息接收者能够确切地理解;其次,信息的发送者要重视信息接收体学工助理的反应,并且根据其反应及时修正信息的传递,免除不必要的误解。

沟通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也体现在对信息接收者反馈的理解上。倘若学工助理对高校辅导员发出的信息不重视、精力不集中,或者受学工助理自身听话、阅读、记忆、理解、文化背景等方面能力有限的影响而不理解时,学工助理必然会通过语言以及行为上的表现向信息的发送者发出信号,而这时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能较快并且较为准确地理解这一信号,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对自身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做出相应的调整,实现有效的沟通。这样的一种交流会让学工助理产生一种被关心和照顾的感觉,获得了一种“人文关怀”,从而增强了他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2.2 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创造吸引力

沟通能力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赢得学工助理的信任、尊重、支持和服从,从而更为有效地分配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等学生工作的任务。辅导员和学工助理这一特殊的上下级关系,不单单是领导与被领导的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同时,他们也是一种师生关系。而作为教师的辅导员,其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个人的人格魅力的塑造有助于提升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个人魅力的塑造中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能力的培养,沟通能力作为其中的一大要素便显得至关重要。一旦高校辅导员成为学工助理心中“学习的榜样”,那么与学工助理之间的交流也就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和障碍了。

2.3 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满足学工助理心理需求

人类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将人类的心理需求由低向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而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为较高层次的需求。而学工助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学工助理自我发展的目标绝非仅仅满足于现有工作的胜任,他们极其渴望获得他人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可和肯定,尤其是高校辅导员他们的直接上司的认可,同时,他们也存在自我实现的需求,其目标是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条件,他们渴望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学工助理积极地争取这一岗位,除了为了勤工俭学之外,也在追求一种更高的需求――自我实现。胜任这一岗位的学生大部分将来的职业方向是行政管理和文秘类方向的,因而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实习经历来初步了解办公室的相关工作,并且能在工作的过程中从高校辅导员的处事方式中汲取力量和经验,为自己今后的职业奠定基础。这一动机也就决定了他们渴望挑战,渴望处理不同的工作,重复性的工作很容易导致其产生反感。高校辅导员有效地掌握了学工助理这一心理之后,便可以做出相关反馈,满足其要求,从而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学工助理的工作积极性。

3 结语

高校辅导员与学工助理之间的沟通,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党团建设工作实施和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形式和方法。高校辅导员必须尽快更新观念,找准定位,加强自身的沟通能力,提高与学工助理沟通谈话方式的质量,从而提高学工助理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有效地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和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戴尔・卡耐基.卡耐基沟通的艺术与处世智慧[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2](美)马斯洛著,成明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

[3]林少波.读大学怎么读[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辅导员助理工作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08-04

一、前言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是由一种受训和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或者是同质团体在指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共同的探索和训练,促进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一项关于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找同伴的占70%,找父母的占10%,找老师的占8%,其他占12%。这表明朋辈群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今,不少中小学将其心理健康教育受众狭隘化,往往只侧重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朋辈心理辅导所关注的。

综观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可见,美国在朋辈心理辅导方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其朋辈心理辅导组织覆盖面广,同时有较为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而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时间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几年才进入我国高校,更鲜有服务于中小学的。然而,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既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助人效果,切实给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小学,如果把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定位只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治疗和干预上,活动将难以开展。因为要求小学生掌握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是极其不易的,也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我们把研究视角聚焦于如何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并设计较为完善的朋辈辅导培训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检验其有效性,为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通过朋辈心理辅导,改变,只有专业心理教师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状况,让更多学生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朋辈心理辅导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横向发展,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解决小学专业心理教师缺乏而不能满足心理咨询需求的问题,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心理辅导机制。

二、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当今小学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与小学生对心理援助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辅导既能弥补小学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又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缓解小学专业心理辅导力量需求的压力

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配备不足与日益增长的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两者间的差距,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彰显的问题与矛盾。小学心理辅导老师往往会把视角局限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心理品质的培养。然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其次才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助力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起到预防、发展和干预的作用,从而弥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

(二)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当学生出现心理发展需求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多数会选择向朋辈倾诉。朋辈心理辅导能以同伴互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可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朋辈心理委员在为同学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周围同学舒缓心理压力,解除心理困扰,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彼此沟通、交流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良好人际环境的形成。心理委员在助人的同时使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当自己碰到心理问题时,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达到“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目的。

三、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2013年,我们将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研究申请课题立项,根据课题研究的操作构思,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施程序:一是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二是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三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

每学年开始,全校倡议、发动、招募班级心理委员。根据自荐及他荐原则,增补人员。原则上,每班限定男女同学各1名。选出的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心理教师面试后,通过活动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班长,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再由心理辅导教师按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内容对他们进行培训,传授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实操技能。其主要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怎样调适情绪、怎样控制行为、适当的宣泄方式、怎样寻求心理帮助、怎样寻求合适的求助对象和适宜的求助方法;掌握一定的辅导原则,如尊重、同情、倾听,在需要自助和助人时,能够胸有成竹、理性应对;选择科学的心理读物,推荐有益的心理网站;收集典型个案,完成同伴辅导工作记录表;发现同学中的情绪异常情况及时向心理教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反映等。

(二)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

为了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实效,学校还组建了由部分班级心理委员构成的心灵成长小组,并研制整套切实可行的自我培训学习方案,促使他们自主进行心理健康理论与技能学习,由心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引导其改进与完善。

每学期初,心灵成长小组利用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为期六周的专业技能培训。随后,每两周组织一次工作能力提高培训活动。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很重要,但他们的工作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战演练中得到提升,才能获得同辈的认可与信任。因此,尽可能多给他们创设交流的机会,以从中汲取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的提高培训活动中,培训的主题是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和各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择定的。如期末考试月份,对心理委员进行考试心理辅导的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和同伴相互学习,使他们能帮助、辅导同学缓解考前焦虑,从容应对考试。

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规划与布置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配合才能使其具有实效性和生命力。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要求心理委员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心理漫画赛、心理书签制作比赛等各项心理竞赛,倡导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广泛的宣传教育目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使心理委员明确近期工作,找准方向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良好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效能感,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具有年级或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心理委员经常会碰到受自身经验与能力局限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每学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一次同伴心理互助案例督导。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督导,既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灵成长,消除对朋辈心理辅导的畏难情绪。在定期督导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案,以提升心理辅导的实效。要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明确地意识到,助人活动基于自身的能力,如果自身未达到帮助别人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时,切勿强求自己,而作出另请高明助己应对的选择,才是对来访同学负责任的表现。

(三)发挥心理委员作用,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1.组建“阳光小队”,搭建心理沟通桥梁。“阳光小队”,寓意为同学带来积极、正向的心理能量。碰到心理委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阳光小队”在督导过程中及时向其他心理委员请教,或者及时转介给心理老师。“阳光小队”定期开展“请到心灵葵花园来”的活动,每名心理委员向班级同学发放邀请卡,打破同学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让同学了解心理咨询,为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搭建桥梁,并引导同学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心理咨询,必要时能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

2.策划“相约心灵葵花园”,宣传心理保健常识。每周五大课间,“相约心灵葵花园”进行专题广播,使学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信息。心理委员定期在学生群体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并和心理老师一起撰写广播稿,编排演播程序,使20分钟的广播能集专业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发展的职能。

3.结对“心灵伙伴”,携手共促心灵成长。学期初,学校分发给每个学生《心灵伙伴谈心本》,这本谈心本将记载学生在心灵成长方面的体悟,也成为同班同学与心理委员谈心的对话本。每周一,各班心理委员收齐“心灵伙伴”谈心本,通过书面沟通,走进每个同学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助人成长。

4.组织“心理游园会”,互助激发心理潜能。学校德育室和心理咨询中心每学期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举办心理游园会活动。举办心理游园会前,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心理委员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活动收集同学身边的素材,以详实的案例提升活动的实效性。心理委员作为心理游园会各个“关卡”的策划人与主持人,设计菜单式心理普识内容,学生通过挑战各种“关卡”,了解心理保健知识,激发心理潜能,完善心理品质。

5.编演“校园心理剧”,化解一般心理问题。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促进同伴心理互助,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解决常见心理问题。在前期的预研究中,我们对校园心理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总结出校园心理剧编演“五步骤”:第一步,从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过程中搜集、积累素材;第二步,筛选、提炼素材,编写、生成校园心理剧;第三步,编排、完善校园心理剧;第四步演出心理剧;第五步,总结成果分享感受。心理委员携手同伴编演校园心理剧,展示了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过程,不仅宣传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理念。

四、对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反思与前瞻

以往的朋辈心理辅导研究与实践,都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致要求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妥善地处理接收到的“心理垃圾”。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预防和发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围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设置活动;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成为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心理游戏的演示者、心理知识的传授者、心理老师的小助教等。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其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心理辅导老师要建立起健全的成长反馈机制,定期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清理心理负能量的活动,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依然保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防其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诚然,无论是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探索层面,对小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迄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朋辈心理辅导的非专业性特点使其难以避免人们对其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质疑。只有充分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结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拓展和创新与其相适应的有效的实施方略、渠道,才能使朋辈心理辅导真正地解决学校心理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并有效地促进、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昌盛.高教园区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问题与对策[J].水电教育,2012,(2).

辅导员助理工作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班辅助理 导生制 探索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老师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思想、心理、就业、组织建设等重要使命。辅导员作为专职的学生工作者,奔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在为完成高等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端人才的总体目标和大背景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化,高校的招生规模日益加大,使得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而又复杂的形势。辅导员工作任务日渐繁重,辅导员队伍资源严重不足成为开展学生工作的一大障碍。近年来,一些新的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浮出水面,其中,将班辅助理队伍建设作为纳入新时期辅导员工作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一、班辅助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时代背景

应国家经济和教育发展整体要求,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生工作队伍在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反而相对减少,使得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继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人员的增加和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师资队伍、校园环境、教学科研等方面得不到满足,图书馆、食堂、宿舍等硬件设备的紧缺引发社会、家庭、学生个人对大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给学生工作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和新的难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加之网络媒体的急速发展,带来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学生们开始走出校园,逐渐走入了社会与学校共同管理的模式,而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各方面还不完善,改革的浪潮势必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思潮带入社会,如何引导学生抵制不断冲击大学生道德评价底线的腐朽思想,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学生工作者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

由于社会和学校对辅导员有许多认识误区,加之高校体制转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压缩了非教学科研人员编制,很多辅导员在复杂琐碎的工作中无法看清工作前景,缺乏积极性和成就感,无法充分将责任心带入本职工作,进而造成跳槽等转离岗位的现象,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使社会、学校对辅导员队伍的认同感逐渐降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高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 / 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但由于班主任教学、科研任务重,实际工作中可能无法全面顾及到班级管理工作,有些兼职班主任因为自身角色定位不明确或激励机制不到位,不愿意在这项工作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因此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的特点需要"班辅助理"

来自不同城市的学生走进共同生活的同学圈,与之伴随的便是来自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之间的差异甚至碰撞。大部分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新生由高中时期老师安排的固定的生活状态变成大学里自由散漫的状态,在心理上无法适时调整,往往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某种程度的影响。各年级的班辅助理多由高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党员或主要学生干部担任,因为年龄相差只有一两岁,有着共同的大学成长环境和学习目标,沟通起来相对容易,能够比较恰当地将老师给予的任务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体会正确引导新生,并及时向辅导员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各方面潜在问题尽可能在爆发之前发现和解决。

二、班辅助理的基本内涵

(一)班辅助理的定义:"导生制"概念的新时代解读

"导生制"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师兰卡斯特提出,本意是为解决生多师少的矛盾。"导生制"实际上就是教师选择一些高年级且成绩优异的学生做助手,将教材内容传授给他们,再由他们传导给其他同学。其本质类似于我国古代孔子所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次相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政策的不断变化,原始的"导生制"再次被人们所关注,班辅助理作为将"导生制"移植到新时期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种举措,无疑是一个崭新且富有挑战的尝试。

班辅助理,也叫做辅导员助理,助理班主任等,是指在选拔高年级中优秀的主要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担任低年级学生的班辅助理,配合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组织开展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工作。

(二)班辅助理的角色定位

班辅助理的定位是多重的,这与辅导员、班主任本身工作的复杂性密不可分。一方面班辅助理是学生,需要完成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一方面,在低年级学生眼中,班辅助理是学长、师长的身份,需要他们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困难、需求等,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扮演者信息员的角色,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矛盾,也需要班辅助理发挥协调员的能力,营造足够畅顺的沟通和理解平台。熟知学生工作的规章制度,熟悉学校各部门的办事方式,作为咨询员对有关学校日常事务性工作做解疑答惑,并在这些工作开展中发挥组织者和教育者的活动与思想教育能力。

(三)班辅助理的作用

1、对低年级学生的榜样示范,帮助指导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有一种习得行为方式,在观察别人行为的过程中,自己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行为结果。由此观点可得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具有榜样的传递性和延续性。因为班辅助理的选拔上条件都很高,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是表现十分优异的学生干部,自然就为低年级同学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这种直接的"言传身教"无形之中就起到了模范作用。低年级学生由从未离开父母到独立支配自己的生活而出现的不知所措,到适应大学生活之后逐渐显露的浮躁、空虚、无所适从的现象,对专业缺乏兴趣,感到迷惘,不清楚自己的未来目标和发展方向。班辅助理都可以结合自己作为"过来人"的切身体会与经验对他们进行帮助与指导,使得指导意见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让他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调整心态,乐观地面对大学生活。

2、是学生与辅导员、班主任之间桥梁与纽带

班辅助理的设立从宏观上说,一方面承担了辅导员部分日常管理事务工作,使辅导员在对学生的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上拥有更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弥补了班主任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而无暇顾及学生的缺陷。

从微观来讲,如何指导好、管理好班辅助理队伍,本身就是辅导员、班主任最直面的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发挥的实效和自身的锻炼成果都可以在班辅助理建设中得以真实、及时的反馈。

因此,可以说班辅助理起到了一个中介的作用,是老师和同学交流的纽带,也是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桥梁。通过他们激发学生们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实时跟踪思想动态,及时调整班级计划。同时低年级学生干部通过班辅助理的行为感召力,形成并提高自己的班级组织管理能力,优化和培育出一个坚强、稳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3、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塑造

因为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或党员构成班辅助理队伍,以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做大量地工作,所以对自身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强度会提出较高的标准。在学生眼中,他们既是老师、院系的代表,也是校纪校规实施的监督者,又是学长、前辈,三重身份的诠释以及肩负的重任,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为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班辅助理要考虑怎样将自己的工作以同学们和老师最容易接收和满意的方式圆满完成,对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又是一个间接地考验。

三、班辅助理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选拔

笔者针对各高校的助理辅导员、班主任助理选拔办法进行综合研究后,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的时代性、先进性保持一致。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

2、学习成绩优秀,可以有效地平衡学习和工作之间的矛盾。

3、要做到毛遂自荐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推荐的双向原则,热爱学生工作,遵纪守法,具备较高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4、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文字表达能力,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我约束能力。

5、选拔年级定位在大三、大四。

(二)班辅助理的工作职责

1、密切联系辅导员、班主任,加强沟通交流,在院系党总支、班主任的直接管理下深入开展学生思想工作,及时反映班级问题并作适当协调处理,为班级管理积极建言献策。

2、新生入学初期协助辅导员、班主任组建本班学生干部队伍,并针对学生干部队伍中出现的问题在后期的管理工作中做适时调整并加强对其教育引导。

3、深入班级、宿舍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引导同学们向主流思想靠拢并激发正能量,帮助班主任建构正确学习目的、态度、方法,尝试成立学习讨论互助小组,培养良好的学风。

4、协助辅导员开展日常管理活动,丰富班级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协助辅导员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6、作好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并认真执行,定期与系学生工作队伍召开工作例会并汇报近期工作情况。

7、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及时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稳定。

(三)班辅助理的考核

1、利用周例会、座谈会和定期业务培训等活动,不断开展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班辅助理的工作能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2、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辅助理管理规范,每学期末对班辅助理进行一次量化考核,考核领导小组由系党总支、班主任及学生代表组成。考核可采取述职报告及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形式,对工作积极、表现突出的班辅助理可评为"优秀班辅助理",对其进行表彰,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工作懈怠,考试不及格,违反校纪校规,未按规定履行工作职责、群众反映差的班辅助理,应予以解除其职务。

3、可将班辅助理队伍作为向党组织输送先进分子的阵地,对考核为优秀的班辅助理,可优先考察培养入党,对已经成为预备党员或党员的班辅助理党支部可对其在工作期间的表现列为党员评议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如此"高进,严管,精育,优出"的培养机制,不但提高了学生班辅助理的积极性,而且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低年级学生投入到班辅助理队伍中。

四、班辅助理队伍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辅导员、班主任与班辅助理的分工

班辅助理毕竟只是助理,其主要职责还是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二者之间应正确分工,各司其职,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在学生管理上出现失范和缺位的现象。辅导员、班主任要在工作中把握主要矛盾,用矛盾分析法辩证的看待二者的分工,做到以点概面、以面概全。

(二)角色定位的混同

因为班辅助理的角色首先是学生,所以年龄和阅历的有限往往在处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将个人情感加诸于工作之上,不能公平地处理学生问题。例如,在组建班团干部的过程中,可能对同学有亲疏之分,或因为志趣相投而偏向于某些同学,从而打击了其他积极的同学,有失公允,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职责范围内价值观念的偏差

班辅助理在向本班同学传授学习生活经验的时候,有时可能夹杂着一定的投机取巧的方法,无形中将自己盲目的主观臆断、错误的价值观念传输给学生,影响了他们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和言行。在建设班辅助理队伍上,一定制定出相关的规则和条例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例如适当的奖励惩罚机制、评价考核机制等激励机制,从而使班辅助理队伍向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四)对班辅助理进行针对性培训

班辅助理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因此随着学生工作的开展,对班辅助理在岗位上的要求也需要逐步做系统、规范的培训,使工作开展的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例如新生开学之前对班辅助理培训如何按照正当的程序组织建设班团干部队伍,对竞选持有异议的同学如何疏导;在资助工作中,如何营造一个平和、真诚的氛围,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贫困认定的同学们如何做到更为客观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升入大二年级的班级,如何正确的引导他们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以及参与大学文化生活的积极性等。

班辅助理队伍是在学校党组织正确领导下,为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好班级建设和事务管理而组织建构的,对这一队伍建设的思考和探讨,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是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在不断努力下,逐渐探索出一条学生与老师"齐抓共管"的高效的教育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黄俐丽.加强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助理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年6月第19卷,第2期。

[2]谭磊,吴建军,王天.高校新生助理班主任管理模式探索阴.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3]陈宝鹏.高校班主任助理工作模式的探索与思考阴.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

辅导员助理工作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双肩挑”;辅导员助理;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李建坡,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分党委副书记,讲师,河南 新乡 4530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5-0176-03

一、高校“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历史考证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在高校中率先提出并在清华大学建立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办法是选拔学习成绩优良、政治觉悟高的党、团员担任辅导员,“半脱产”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这种政治辅导员制度被形象地称为“双肩挑”,即两个肩膀挑担子,一肩挑专业学习和工作,一肩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了完善和发展政治辅导员制度,清华大学先后制定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若干规定》《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暂行条例》等。清华大学这一做法很快对全国高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院校也先后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不仅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符合清华大学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而且有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作保证。中,各个高校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受到了强烈冲击。20世纪70年代后期,各个高校又相继恢复了辅导员制度。到了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双肩挑”辅导员制度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以青年教师为骨干,以研究生为主体,以本科生为补充,并进一步明确了分配原则,辅导员队伍中高年级大学生不得多于1/4。但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许多辅导员转岗,辅导员队伍人数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高校大面积地实行了“双肩挑”辅导员制度。

二、“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以兼职为主,配备少量专职人员”的辅导员制度。兼职辅导员又分两种模式:一种是由优秀研究生和高年级优秀大学生担任,实行以专业学习为主,兼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另一种是业务教师兼职,以业务工作为主,兼作学生思想工作。“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存在的意义在于:首先,它解决了辅导员队伍人数严重不足的问题。近些年来,由于对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辅导员的责任较大、任务繁重,而职业声望低、待遇又较差,许多辅导员转岗或考研深造,造成辅导员流失严重。随着高校的快速扩招,辅导员队伍人数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但“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实施,迅速解决了辅导员队伍严重不足的问题。其次,资金投入少,并可以摆脱今后如果专职辅导员不断增多而带来的出路难的困局。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大约有2000万,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就需要配备10万名专职辅导员,加之辅导员队伍职称问题没有得到落实,这必然会使高校辅导员的出路成为一个难题。“双肩挑”辅导员由于是兼职性质,不仅不存在编制的问题,更不存在解决将来的出路问题,从而化解了这对矛盾。第三,有利于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业务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双肩挑”辅导员通过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可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驾驭全局的能力。实践证明,担任过兼职辅导员的教师和学生,在后来的工作岗位上都表现突出,绝大多数成为单位里的骨干力量。第四,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深入性和实效性。业务教师通过做兼职辅导员,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增加与学生交往的亲和力,在专业学习上也可以给学生更多、更直接和更有效的指导。而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担任兼职辅导员,更能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帮带方式,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榜样的示范作用。同时,对高年级学生的快速成长也起到了督促和激励作用。

三、当前“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实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有许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但也有许多弊端值得注意。

第一,学习任务重,教学和科研压力大,难以全身心投入学生工作,无法全面履行辅导员的职责。调查数据显示,60%以上的“双肩挑”辅导员认为,“业务学习与教学科研工作任务重”是工作中的一个主要难题。辅导员最基本的两项工作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但当前辅导员工作非常烦琐,消耗时间较多。作为专业教师的“双肩挑”辅导员,业务的提高需要很多精力,角色和时间的冲突难以调和。而作为“双肩挑”辅导员的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压力更大,他们面临着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论文的撰写、考研的准备以及寻找工作等任务。在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往往只有应付差事,以“放羊”的方式对待“双肩挑”,难以履行辅导员整体职责。第二,政治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单一,使许多“双肩挑”辅导员难以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规律、原则、任务和方法,它要求从业者不仅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工作责任感、良好的政治素质、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等社会科学的系统知识。目前,不管是业务教师“双肩挑”辅导员,还是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双肩挑”辅导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相应的业务培训,仅凭着学生时代的经验积累和过去辅导员的传帮带而开展工作。许多“双肩挑”辅导员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大多数社会科学知识不够系统,难以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无法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也难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第三,“双肩挑”辅导员制度造成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有一支思想稳定的专业化队伍,并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从目前来看,教师担任“双肩挑”辅导员时间最多为两年,而研究生或高年级大学生“双肩挑”的时间更短。第四。“双肩挑”辅导员大多数缺乏工作经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性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落实。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在当前的形势

下,辅导员工作的确头绪繁杂。当前,一个辅导员负责的年级少则两百人,多的达到四百余人。随着高校机构改革的进行,几乎所有的行政后勤机构部署的事务,最终都是通过辅导员来实施和完成的。诸如办理户口、学生证、图书证、注册、助学贷款、各类考试报名手续等,发放学习资料、教材等;二是由于“双肩挑”辅导员缺乏应有的工作经验,并缺少应有的培训,因此,不能抓住工作中的主要方面,不能在繁杂的事务中快速有效处理各种问题。

四、完善“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对策

在新的形势下,“双肩挑”辅导员制度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制度,但“双肩挑”辅导员制度面临着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从高年级大学生(或研究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独自承担一个年级上百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改革的精神,赋予“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在形式、内容、作用等方面新的内涵和形式。为了进一步发挥“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优势,克服“双肩挑”辅导员存在的缺陷,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并实施聘请高年级优秀大学生(或研究生)兼任低年级大学生辅导员助理的办法,不失为实践中的两条较为顺畅的途径。

一是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专职辅导员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辅导员的职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项可以终生从事的职业来对待;所谓辅导员专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项融合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的专门技能。当前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管理体制、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群体演化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对辅导员队伍的功能任务、模式结构、工作内容和方法、培养和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教育管理任务异常繁重,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安全稳定、班级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宿舍文化建设和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就业指导、学生社团建设、贫困生工作、考研指导、学生发展指导、学风建设、班风建设等。完成上述职责,需要辅导员有专业化的水平和素养。因此,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势在必行。高校要从根本上稳定辅导员队伍,应该从制度上为广大辅导员搭建一个专业平台,进行专业化的建设和职业化的培养。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道路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应该完全由专职人员组成,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有“双肩挑”辅导员。坚持辅导员队伍专兼职相结合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并不矛盾。专兼职相结合在当前的条件下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但应该以专职辅导员为骨干,以兼职辅导员为补充,这是目前专兼职相结合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二是选拔高年级优秀大学生(或研究生)兼做低年级大学生辅导员助理,是新形势下“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一个新的补充形式。实行“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辅导员助理(高年级大学生或研究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不仅能发挥高年级优秀大学生(或研究生)做“双肩挑”辅导员的优势,也克服了其存在的弊端,而且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其一,可以使辅导员集中精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辅导员助理可以帮助辅导员完成一部分事务性工作,如进行学生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宿舍管理,办理有关证件,发放有关物品等。从而减轻了辅导员的许多工作压力,这可以使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抽出身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二,辅导员助理可以做到工作与学习双丰收。辅导员助理是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只完成一部分工作任务,而且工作任务具体,目标明确,管理的学生人数有限,一般是一个班,工作时间一般也在课余时间,不会造成工作与学习的冲突,完全可以做到学生工作与专业学习的双丰收。辅导员助理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帮助辅导员完成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任务,而且自身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如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等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其三,辅导员助理都是本专业的优秀分子,能给低年级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由于在学习、生活上有同样的经历,他们更了解学生的需要,更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再加上年龄上相差不大,容易沟通,给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指导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好地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其四,克服了辅导员助理工作经验不足的弊端,并增强了学生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辅导员助理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辅导员助理直接向辅导员负责,工作方案、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重点等,都是在辅导员的领导下制定和确立的,不会因自身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给工作造成损失。辅导员助理的存在,也不会因辅导员助理毕业离职而出现不稳定,可以保持大学四年学生工作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范绪锋.永葆生机“双肩挑”――写在清华大学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走过52年之际[N].中国教育报,2003-11-16.

[2]赵厚均,刘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道路探析[EB/OL].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处网,2006-11-23.

辅导员助理工作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现实困难;应对策略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笔者曾尝试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湖北省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和一所市重点中学,并分别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服务和驻点指导,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 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 1981)。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如笔者所在J市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

招募后,心理专任教师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高中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开展朋辈咨询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见习和实习,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值班与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助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深入班级和宿舍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立足于本班,及时反馈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承担着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踪工作。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高中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学生处在心理危机、应激状态或发现心理有明显异常的学生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或转介当事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做好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便于及时发现情况,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建立定期反馈制,每隔两周或一个月,班级心理委员要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信息反馈。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的工作,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各种意见得到及时反馈,把某些可能的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而且也为朋辈心理互助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可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橱窗、黑板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实施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

朋辈心理辅导在笔者驻点指导的两所中学的实践中,在“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在此思路下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帮助了一批学生,也锻炼了一批学生,先进的学生得到了有益的训练,后进或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应有和及时的帮助,尤其是在学业障碍、师生关系、同伴友谊、亲子沟通等问题上效果显著。朋辈心理辅导极大地缓解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

朋辈心理辅导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有需求学生的观望与疑虑

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对身边的同学是否愿意帮助自己、能否帮助自己、怎么帮助自己存有疑惑,因此,很多学生在第一时间还是愿意求助于专职的心理老师,而不是求助于身边的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或其他朋辈辅导员。

解决对策:多鼓励。鼓励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信任身边的同学、朋辈,同时专职心理老师发挥应有的桥梁和过渡作用,比如在专职心理老师介入之后,最初的咨询与辅导可以与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起进行,从教师主导到朋辈辅导员主导,从共同进行到朋辈辅导员单独进行,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帮助。

2.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不够胜任

当有困难的同学需要心理帮助时,给你提供心理支持的是“朋友与同辈”,但这些同龄人有的不够胜任,表现为未能有效地使用专业心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巧,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同辈热情,与期望的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存在差距。

解决思路:多培训。没有人是天生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助人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培训,要从时间上、从经费上、从实践训练上多投入,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真正地掌握应备的知识、应会的技能、应有的操守和应知的职责。

3.部分年级很难开展

这突出地体现在毕业年级,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多数关注的是各自的前途,朋辈心理辅导员很难招募,因为在这一关键时期,花一段时间帮助别人处理学业障碍、情感困惑等问题,在现实中不仅得不到家长们的支持,甚至都很难过自己的关。

解决思路:顺其自然。在未曾开展过朋辈心理辅导的高三年级开展这样的活动的确有难度,专职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应更多地关注高考生的心理波动与求助需求。同时,在高一、高二等业已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中,当他们升入高三时,由于工作的惯性,学业的压力并不会就此冲断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相信他们在高三年级也能够开展起朋辈心理辅导来。

朋辈心理辅导进中学,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实践会继续进行下去,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最终也都会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在高中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朋辈心理辅导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新道路。(感谢杨鑫辉教授在学术和实践中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 郑雪译.积极心理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

[2]卡尔. R.罗杰斯著.杨广学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6~37.

[3]李旭新,冯尚飞.朋辈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辅导中的利用性研究[J].心理与健康教育,2000,3:38~39.

[4]Murry.J.P.,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to-student and faculty advising program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72,13:562~566.

[5]Chari Campbell.,Student Success Skills Training:An Adlerian Approach to Peer Coaching. Inpidual Psychology,2003,59(3):327~333.

[6]Timothy A.Carey.The Method Of Levels:Offering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peer counseling progr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2001,1:13~16.

[7]James M. Benshoff and Pamela O.Paisley.The Structured Peer Consultation Mo-del For School Counselors.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6,74(3):314~322.

[8]Ruth H.Frise.Multicultural peer counseling:Counseling the multicultural stud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22:515~526.

[9]Boulton, Michael J.School Peer Counselling for Bullying Services as a Source of Social Support: A Study with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2005,33(4):485~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