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

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

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

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范文第1篇

以推进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安全工程特色人才为目标,依托我国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状况,对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历程、培养方案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布局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安全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安全工程;特色建设;培养方案;发展方向

1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现状

安全工程专业是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其应用涉及到机电、建筑、土木、矿业、交通、运输、化工、食品、生物、医药、能源、航空、管理等各个领域[1]。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力学基础理论、安全科学理论知识和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工程结构与设备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在机械、材料、土木、交通等工程领域中从事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工程安全设计、事故预防与评价等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我国目前有30所本科院校、22所专科院校设有安全工程类专业,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院校数变化情况各院校开办安全工程专业都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所以各个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侧重面不同,彼此之间有很大差异[3]。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依托于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专业特色是工程结构与设备安全,有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博士组成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该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高度重视科研创新,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经调查,高校现有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脱节、课程设置体系模糊、结构不健全等问题[4]。例如,开设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保险概论及风险评估等课程的院校很少。至今从各校课程设置的整体上来说,健全合理的课程体系尚未得到确立。因此,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完善[5]。

2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

为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安全人才的需求,大学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专业设置单一、涉及面窄、培养目标雷同、课程离散型大、人本位课程缺失等问题。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大体从两方面进行了调整。一方面建立以培养行业型安全科技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侧重于矿业安全,北京理工大学主要偏向于兵工及爆炸安全[6],而大学则致力于工程结构和设备安全,该类培养模式可分为两种典型模式,一种是将行业特色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一直到专业选修课均强调行业性;另一种是将行业特色仅体现在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上[7]。另一方面是建立淡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即以培养通用型安全科技人才为主,着重体现“大安全”即通用安全,建立在适应性更强的横向、通用、宽口径的安全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之上[8]。通用型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般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上均强调安全基础学科,而在专业选修课上开设了大量的行业安全方面的应用理论与技术课程。为满足以上要求,大学成立了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专业负责人、教授、实习基地高级管理人员、工程实践中心负责人等组成。从2009年到2015年,先后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多次完善和调整,最后确定出2015版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表2)。调整后,安全工程总学分由184学分减为178学分,新方案更能反应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新方案特别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3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特色

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凭借悠久的历史、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根据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所提出的需求,结合大学在力学学科上的优势,充分发挥河南省示范性力学实验中心的支撑作用,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强化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校企结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服务[6],形成了国内特有的以工程结构与设备安全为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

3.1具有完备的教学课程体系

新方案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了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必修课的质量,加大选修课比例。为了凸显结构和设备安全建设特色,学校重点安排了安全设备工程学、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等课程,通过工程设备系统理论的学习,辅以特种设备的参观实习,让学生对结构设备安全的管理与监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3.2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新方案减少了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上机、实验等实践环节,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结合专业教学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除了校外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外,学校还安排了校内实习,邀请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的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以讲座、讨论、座谈等形式为学生讲述安全工程专业知识、技能在各自行业、领域的应用,从实践、工程角度向学生说明本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同时邀请本专业毕业学生回到母校向在校学生现身说法,以更为贴近学生的身份讲述毕业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结合创新、创业等方面内容为在校生鼓干劲、增信心。同时由专业任课教师组织并负责,向学生宣讲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等无法在课程中完整呈现的内容,采取课堂授课、讲座、收看视频、小组学习讨论、完成指定大作业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建设。

4结论

大学始终本着稳定招生规模,优化师资结构,加强理论基础,注重工程应用,强化专业特色,注重内涵建设,提高培养质量的专业建设思路,会进一步增强对安全工程专业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教学设备,扩大师资队伍,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级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争取到2018年,把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以工程结构与设备安全为核心,办学定位准确,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和培养方案合理,办学教学设施完善,科技创新活跃,具有一定影响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

参考文献:

[1]傅贵,余妍妍.安全工程专业学历教育方案的中西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01):39~42.

[2]傅贵等.安全工程本科的“工程型大安全”教学方案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08):64~67.

[3]王秋衡,刘如民.安全系统学科建设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4,11(01):66~68.

[4]王国安,张西正.现代生物力学在煤矿安全科技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1):15~17.

[5]吕品.关于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改革与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1):69~72.

[6]王明贤.关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9(05):48~52.

[7]王福生,郭立稳.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23~125.

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安特色;信息安全;学科建设

中国刑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是伴随着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普及和提高,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的形势下,于2002年2月26日申办成功的,成为继武汉大学后的第二批获批的信息安全专业,也是公安系统第一个具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院校。2002年7月开始招收学生,目前该专业已招收六届本科生,2006年7月首批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二学位学生已经毕业,2007年7月第二届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为100%。用人单位无论是网警还是刑警反馈的信息都表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办案能力强,业务全面,上手快。

目前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成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为主干,以刑侦和法律为两翼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教学科研办案紧密结合,具有相当规模效应的特色专业。2007年被学院推荐为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样的结果得益于我们制定了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1 特色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之初,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把培养合格的网络警察作为培养目标,而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参考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制定的。经过大家的冷静思考我们认为,搞计算机专业我们和普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做以密码学为核心课程的信息安全专业我们和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相比也没有优势。网络警察出口面太窄,而且目前网络警察主要从地方高校引进计算机和法律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从竞争角度也没有优势,这样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大刑侦平台上,培养掌握计算机犯罪侦查理论与技能,能熟练进行涉计算机案件的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刑事警察。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刑警学院的专业优势,而且学生毕业分配出口广泛,到网警部门他们具有懂刑事办案、懂法律的优势,到刑警部门他们有计算机专业特色,懂涉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方法的优势。为所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育理念上,我们占据了优势。有了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才会有合理的教学计划。

2 特色的教学计划

2004年,计算机犯罪侦查系对信息安全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新计划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把“宽出口、实战型”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标准;把“点线面体”(主干课程是点、其前导后继构成线、主干课程线之间构成面、专业方向间构成体)作为讨论计划的过程控制,使新教学计划专家组的讨论意见空前的一致。这一教学计划也得到实战部门的好评,他们只听了教学计划就已经开始“订购”两年后的学生了。

该教学计划,把培养学生作为“大学生”、“警察”、“计算机专业人员”、“刑警”和“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模块进行设计。

“大学生”模块,这是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大学工学本科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集合。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军事理论等课程。

“警察”模块,这是作为警察必须学习的课程。如,公安学概论、擒拿格斗、射击、犯罪心理学、犯罪情报学、公安应用写作、逻辑学等课程。

“计算机专业人员”模块,本着教学性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这一目标,根据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和调整。如,适当减少原理性课程门数或学时,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的设置,特别要强调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因为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勘查时,如果不知道所遇到的文件类型和基本含义,会极大影响案件侦查的成功,也会丢掉很多线索。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先后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多门语言课程。但在强调语言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能代表计算机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功底。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课程。

“刑警”模块,该模块是学生作为一名刑警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我们把刑侦的专业主干课程均纳入了该模块。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证据学、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侦查、预审学、查缉战术、侦查措施、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治安案件查处等课程。

“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模块,该模块主要是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如,信息安全基础、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含密码学) 、计算机司法检验学、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常见操作系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信息卡技术与安全等课程。

该教学计划以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法律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技术为重点,以刑事案件办理为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计划。培养即懂传统刑事案件的办理,又具有涉计算机案件办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 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

为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出刑警学院特色,我们将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划分为独有课、特色课和共享课。

独有课就是我们学院有,其他院校没有或非常薄弱的,如“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司法检验学”和“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等课程;特色课就是其他院校有,我们学院有特点的课程;共享课就是计算机及法律相关的课程,各院校开设的内容基本类似。

对各类课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思路。对共享课和特色课中的非特色部分,向重点大学靠拢,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派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到在这些课程方面全国领先的重点大学学习,听一轮课,从中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验设备、实验方式等内容;特色课中的特色在于我们比地方大学有与公安实战联系密切的优势,比其他公安院校有刑警学院在刑侦和刑技方面的优势。要把握好以公安需要、应用办案为教学出发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总体方向;而独有课是我们专业的拳头,要加大力量,选精兵强将,以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划分成课程攻关小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来共同搞好。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刚刚兴起的专业,一些教师还没有进入角色,新课多,专业性强,任务量大,因此,提出“以课程建设促学科发展,全体动员,学生参与,加快发展”的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划分成课程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到重点大学进修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到公安实战部门锻炼和听专业系的课程,了解公安一线需要,并学习涉计算机案件的办案方法。遇到难点形成科研课题,与各方面的专家共同进行攻关。再将办案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促教学、科研和办案的发展,即实现了学科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少,工作任务重,有许多入门操作阶段的工作,以学生参与科研的模式,充分调动在校生特别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已经在毕业论文和志愿者学生中进行了较成功的尝试)。在学生中成立“信息安全俱乐部”,教师为之提供理论和实战需要方面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上机条件,让他们学会使用现有大量信息安全方面的软件,然后以讲座或交流的方式给全院师生讲解。这样不仅使教师摆脱了大量基础操作软件的调试,也极大地调动和提高了全体警院学生办理涉计算机犯罪案件的意识和能力。

为保证教学质量,所有新开课程上课前,课程组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在信息安全专业正式讲授前如果条件允许要在全院进行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轮教学过后专业教学就会较为成型。

4 特色的实验室建设

根据我院信息安全专业以计算机犯罪侦查、电子物证检验和网络监察与监控为方向的特点,我们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和全国公安院校第一个“网络攻防实验室”。

“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采用与公安实战无缝对接的思想,即公安实战单位用什么设备我们就学什么设备。这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上手快的特点得以保障。这里不仅包括计算机取证专用机、还包括各种取证平台和取证软件。如图1所示。

“网络攻防实验室”重点解决在涉网案件中,网络痕迹的搜索以及网络监控、网络攻防技术演练等需要的实验室条件。该实验室不仅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还有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无线网络环境。单机上的主机与虚拟机、小组内的成员之间和小组间的攻防演练均可以实现。如图2所示。

这两个特色实验室的建成为专业课教学、为科研和办案提供了物质保证。

5 特色的教学科研办案模式

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公安教育;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50—03

一、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正确理解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供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实训基地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现有大多数研究都从这种认识观出发来理解精品课程,并遵循这种认识来探讨精品课程的建设。

1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

自从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部级精品课建设工程以来,2003年到2009年共建成部级精品课程3147门,教育部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相关内容传上网,并免费上网开放部级精品课程。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课程从定义上划分,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精品课程指的是前者,也就是具体的课程。具体的课程建设应当服从于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为前提,以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为基础。当前,“精品课程”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术语,进行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该术语的内涵,高职公安院校“课程”实际上是一个多重性的复杂概念,它是传统的“课”、“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平台”等不同范畴组合而成的综合概念,因此,高校“精品课程”中所指的“课程”含义,至少是以上四个范畴的聚合体。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10年)》的定义:“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某种意义而言,“精品课程”是“精品学科”和“精品教学”的整合,精品课程在学科建设上处于领先水平,必须是具有“示范性”作用的课程,能够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和进步,“精品课程”至少要能够体现四个“先进性”,即课程理念的先进性、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课程实施的先进性、课程教师水平的先进性。

2 国家精品课程高职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国家精品课程高职评估指标体系分为综合评估与课程特色、政策支持两大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一级指标下设置的“教学设计”二级指标,并置其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之前。“教学设计”是一种方法,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订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等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形成教学方案,分析评价其结果并修改方案的过程”。它强调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程与实习地占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二级指标“教学方法”中“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这两点足以说明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与提升,更加注重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及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完整性,从而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国家精品课程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

站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看待精品课程的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应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精品课程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而课程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高职教育应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战略发展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高职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迎接新挑战的需要,这对公安高职教育而言,也是一次促进公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二、公安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经过八年的努力,精品课程建设对更新高职院校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加快人才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公安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精神,公安部自2006年组织开展公安类精品课程评审工作至今,对照教育部创立精品课程的初衷,各公安院校在建设与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 公安类专业教育现状影响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精品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切入点,也是精品专业的具体体现,任何一个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都应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上,但是,已有精品课程在学科上分布不平衡,也未能形成精品课程一精品专ql,--~特色学科建设有价值的教育教学体系。公安类专业设置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专业是根据公安实践一线的实际需要而设置,专业设置的现状基本能反映公安工作中的变化,满足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受教育部专业目录的严格控制,专业设置的灵活性、自主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专业开设仅8个,约占专业目录(26个)的31%,但一些急需的专业仍然空缺,如经济犯罪侦查、边境管理、安全保卫等专业,开设的公安类专业有的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诸如治安专业,而有的出现过剩的现象诸如刑事技术专业。因此,创建精品课程受到了专业设置不平衡的影响,层次不分明,结构不合理,从而很难保证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重申报、轻建设,重形式、轻内涵

各院校和精品课程建设人员在精品课程申报环节均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尤其在制作网站和填写申报书方面更力求达到尽善尽美。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为确保申报成功率,对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进行量化解析,逐一对照指标在形式上进行强化和建设,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而仅仅把精品课程的申报当成项目或奖励来认识,其后果是造成精品课程建设中重申报、轻建设、重包装、为精品而精品、为评审而申报,课程本身的建设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创新,网站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原来不足部分也未及时完善等。

3 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度和使用率不高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选拔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以弥补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截至2010年,公安类精品课程评审工作已评选出110门部级精品课程,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理解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忽略了精品课程资源应用与共享方面的努力,离“高质、共享”的初衷还有较大距离。

(1)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技术偏低。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已有一定规模,但不少资源网站的功能栏目设置、访问速度、交流平台等方面存在缺陷。在技术支持方面网站故障率较高,对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故障率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故障率接近20%,集中表现为找不到服务器、网页无法显示、网址更改、音频无法播放等,具体见下表:

(2)阻碍精品课程建设的人为因素。由于精品课程设计单位及主持人担心知识产权、版权、如公安类精品课程的保密要求等问题,当申报成功后,删减原创或精彩的电子资料,或者设置密码、口令,使得网站内容价值偏低。有的公安精品课程在各校精品课网站不能进入,但互联网能搜索进入网站,这是个应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公安院校发展精品课程的基本定位

高职院校课程的总体设置、主要课程的体系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集中体现了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有计划、有目标地建设成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可以大范围地推进高校的课程建设,营造重视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也是对高职院校课程实行宏观管理、可持续地推进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主要方面。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定位应当体现六个特点:高等性(培养目标的层次基准定位)、开放性(培养目标的主体客体定位)、实践性(培养目标的手段方式定位)、职业性(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定位)、区域性(培养目标的地方特色定位)和社会性(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定位)。

公安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定位为坚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服务公安和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坚持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公安培训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应用技能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公安实践的适应性,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专业方向建设为龙头,以提升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教学制度和教学运行机制创新为手段,发挥公安院校的优势,依托各级公安机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宽基础、强核心、重实践、显特色”的指导思想,通过滚动式建设办法,大力鼓励精品课程建设,彰显公安类专业特色,坚持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走内涵发展道路,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准确定位,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育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满足社会发展对公安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平安社会建设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公安专业人才。

四、高职公安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

1 精品课程特色建设探索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它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功能要通过课程来呈现,其质量特色要通过课程特色来实现,因而课程特色是学校特色的最重要元素。一个有竞争力的品牌学校,必定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公安高职院校课程特色,就是公安高职院校在办学中设置的课程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民警的重要基地,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职能和特点在其办学过程中既要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又要体现出有别于其他高校的课程特色,可以说,没有课程特色就没有教育特色,也就没有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课程体系结构既不同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中的“I”型课程结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也不同于现代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宽基础+专业方向”的“T”,型课程结构,它应是一个理论、实践和素质三者并重的体系。一方面,注重理论和实践两条主线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以及学生特警岗位的职业素质、个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其课程如下图所示:

2 加强精品课程警务教学团队建设

基层警务实战是警组集体行动,要深入把握警务实战团队科学含义和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强化精品课程团队精神,增强协作意识。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目标的智力资源优势,打造既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安教育需要,又能胜任公安基层警务实战的需要,集教学、科研、实战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师资队伍。

3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促进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理念发生根本转变,培养了一支致力于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教师队伍,并获得了丰硕科研成果。我们的深切体会是,深化教学改革,扎扎实实进行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课程的关键所在。

4 处理好资源共享与保守机密之间的关系

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等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探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联系密切的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地方高校创新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模式措施的分析,阐明了地方高校公选课,尤其是建立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特色文化意识所起的重要作用。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学校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人才而开设的面向全校学生选修的课程,它是学分制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公选课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开设历史已有100多年,最初的公共选修课被称为通俗教育课,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教学形式多样、学科门类健全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高校也普遍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设公共选修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各高校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公共选修课的受益面,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对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作具体的硬性规定;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虽然取得的一些成绩,但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公选课开设的比较晚,研究成果少,管理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课程开设门类有限,满足不了学生选课的需求。原因是大部分学校缺乏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师,也没有聘请优秀的校外专家担任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师。②教学管理程序化建设不到位。公共选修课在课程的开设、审批、选课、补选等环节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逐步走向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③教学效果差,学生选而不修,学生只追求学分而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学分制培养方案中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其中规定学生必须选一定数量的公选课学分,然而实际上,学生选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只追求学分,违背了学校开设公选课的初衷,同时大部分课程教学中学生没有教材,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差。④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质量监控难以落实。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公共选修课只能在周末进行授课,教学管理费用成本加大,教学质量监控难以实施,上课时间有时都难以保证,给人的感觉就是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地方高校尤其如此,公选课的教学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教学管理者该如何根据自身特色建立和创新公选课课程管理模式,以期形成合理的公选课课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各地方高校教学管理者需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加强和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强化教学激励机制, 加强课程建设。我校作为地方高校,为了确保都能开出数量充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首先从教学激励机制入手来调动教师开课的积极性。对第一次获准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主讲教师,学校将一次性发给资料费500元, 并同时给予课酬和计算教学工作量, 以鼓励教师多开课, 开出一批优质课程。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加大力度向教师宣传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 进一步加强了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 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在课程建设上,各院系动员和组织了一批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申报, 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筛选, 对评选上的课程在全校范围内供学生选修,。另外学校还鼓励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公选课,极大地丰富了公共选修课程资源。 

(二)严把公选课的开设质量关。学校严格规范了公共选修课的申报与审批程序, 要求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在申报开课时要填写教师学术方面的介绍、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教材使用等情况。经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审批同意后再送教务处评审筛选。在学校管理部门的严格管理和宣传下, 院系方面也对此很重视, 不少院系认识到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院系的形象和教学水平, 在学生方面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因此从院系一级就实施了严格的把关制度。如规定无论教师职称高低, 要求申请开课的教师均必须在学院内进行试讲或说课, 通过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意后再上报到教务处审批。一些院系则根据教务处反馈的教师网上评价情况来决定是否同意其继续开设公共选修课程。 

(三)加强选课指导, 严格选课管理。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学校近年来加大了选课的宣传力度, 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以及校园网选课通知、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得学生对选课流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学生选课前充分宣传、指导,学生选课后及时调研、反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学生选而不修, 或者修而不学, 个别课程选修人多最后参加考试的只有少数, 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 学校规定在选课截止之后不得办理退选手续, 不参加考试者以零分计,这一举措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严肃了选课秩序,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近年来,延安大学不断探索和完善公选课考核模式和考核制度,尤其是在特色公选课的考核上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形式,力求考核符合课程的特性和要求,有利于课程的培养目的实现。如《陕北民歌》、《安塞腰鼓》、《陕北腰鼓》等实践性较强的特色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所以考核形式的选择采取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有些课程的学生,甚至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校内外大型节目的表演,这种考核不但让学生熟练掌握陕北民间艺术的技巧,更加深了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是对于《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对延安精神、党的精神和伟人精神有哪些体悟,有哪些收获,所以前面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适应的,而是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不但锻炼了大学生的写作和研究水平,更能加深其对课程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 

(五)建立地方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特色意识。在公选课课程建设中,延安大学深入挖掘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设了《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安塞腰鼓》、《陕北说书》、《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构建了了地方高校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效果明显,深得师生的好评。因为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地方院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了地域文化,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其课程大多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特点。我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 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各类学术和文化学习的兴趣拓宽视野, 沟通文理, 让学生接触、理解本专业以外的各个学术领域和思想体系, 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应变能力,为社会提供多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此, 我校规定“ 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够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方能毕业” , 其中理工科(含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文科(含外语、艺术)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师范类各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从教育理论和技能课程中至少选修2学分的课程;以上学分不能以其它形式替代。学校按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教育理论和技能以及艺术等系列开设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包括全校各专业及公共课程中有特色的选修课、素质教育课、较系统的科技前沿系列讲座等。 

我校提出要在公共选修课领域倡导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树立一面旗帜, 开课至今已有相当一批较为成功的课程,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是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地域文化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的特色意识,而且会不断地促进地方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同时,特色公选课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打开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这为喜爱地域文化的大学生提高了平台,为他们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开拓了一条道路。目前大多地方高校因为公选课课程资源有限,教学人员不足,教学经费紧张等原因,公选课课程设置非常零散,并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公选课的改革发展。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能有效克服地方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病,抓住地域文化这一特色教学资源开设公选课,建设公选课课程体系,不但使公选课课程建设体系化,而且能显现公选课出独一无二的特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延安大学本科学分制公共选修课实施办法.延安大学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2009版),2009. 

安全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范文第5篇

一、健全机构,资源保障,规范学校课程管理体制度。

为了避免工作中的盲目与短视,促进地方与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使得学校课程研究与实施步入良性化发展轨道,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教研主任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校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的组织,过程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事务。

学校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组长:李林学;学校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副组长:周兴朝;学校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组员:学校各处室负责人。

制定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实施计划》、《校本课程实施纲要》等,以及相关学科具体的实施计划,建立了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及家长委员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有利的保障了学校校本课程从面上展开到点上突破,从高位起步到低位运行的科学化管理和良性化运行。

二、学校课程建设以更新理念为突破口,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灵魂。教育思想的现代性必将带来教育事业的勃勃生机,只有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来引领教育教学,才会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为了与时俱进,遵循科学发展,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在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上,我校首先解决教师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作用,明确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科学的使用教材,以国家课程为主,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设计和开发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特长,满足学生兴趣爱好,进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并以此为突破口,使校本教研在理念的转变上占领了制高点。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习者,为了解决教师在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中 “学什么”的困惑,学校由教导处、教研处定期举行相关教育理论学习讲座,把先进的教育思想交给老师们;更主要的是引导教师进行自主发展式的理论学习,教师们除了完成必须的理论培训外,还自主学习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前沿理论和成功的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储备。另外学校及时把握新的教研教改动态,大量获取教育教学信息,通过翻印、下载、整理、编辑大量的学习资料,通过《教研简报》的形式发放供教师学习。把新信息、新理念及时传播给教师,促进了教师认识上再提升和教育思想的再丰富。

定期开展教师业务学习交流会。教师的学习交流分全校交流和学科组交流两种形式进行:学科组交流一般以学科性质为主,教研组长提前确定学习研讨的主题,通知全组教师有准备的参与,就本学科课程开发方面前沿成果,先进的教学思想、策略、方法、案例等进行研讨,如“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模式”、“名著阅读与欣赏”、“环保实践活动”、“地方民歌小调学唱”、“河西宝卷说唱与欣赏”等内容在相关学科组内学习、研讨、交流,达成共识,全组推广;学校交流以主题交流会为主,就学校课程研发与推广的问题进行专题探讨交流,如“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学校课程的主要形式”、“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思路”等,通过研讨交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

三、学校课程开发,凸显学校特色教育

学校课程的开发,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特长发挥,还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针对学生的发展,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校在学校课程开发方面完成了很多有效的尝试:形成了以下三大主题的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

1.生活·生命与安全

“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程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掌握必要的保护生命、维护身心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程的内容安排是:“生命教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环境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国防教育”、“科技实践”等。“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和教育规律,保证各个学段的教学循序渐进、有机衔接。(1)创建特色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自2003年起,我校依据城区学校学生的特色,提出了:“素质全面,特长明显”的办学理念。为了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一专多能,我们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并积极推进学校课程进课堂,成为我校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固定的时间,有固定的活动地点,有固定的指导教师,有规定的活动形式。每天有十分钟的“中华字经、古诗文诵读”,由学校语文教师负责,通过校园广播系统进行领读,并进行适当的赏析,形成了浓郁的诵读氛围,建设优良的书香校园。并以语文组为主开发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识字读本》获省、市、县三级领导的好评。相同的活动类别有文学欣赏、习作训练、环保小组、声乐练习、社会问题调查、球类运动、科技手工制作、绘画小组、书法小组、气象观测等。特别是气象观测小组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好评,环保科技小组获得了部级奖励。为了鼓励并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展扬,学校搭建展示舞台,为学生个性的张扬创设条件,从2002年以来,学校每年在七月份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及学校课程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学生特长,促进了学校艺体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2)开设了科技创新课程,重视学生“四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去仅仅是渗透其它学科的教学之中,是以灌输思想,培养意识为主,随着学校课程的开发,我校目前已将科技创新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以点带面,让学生动了起来。以学生自制理化实验简易装置,自制生物标本,科技创新制作为载体,以各种展览活动为依托,带动学生的发展。学校的“环保伴我行--环境问题调查”等活动小组,常年开展活动,指导教师经常帮助学生提高和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品质。自学校校本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共有近百名学生获奖,在首届市级科技创新大赛中因成绩优异,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3)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激烈的升学竞争,学生越来越成为分数,名次的代名词,家长和学校一贯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大多数在成绩的重压之下,心理压力大,思想包袱沉重,渐渐出现了厌学、逃学的现象。我校不反对考试,也很重视学生的分数,但不以一味追求分数为办学的的唯一目的。在加强学生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等培养的前提下,学校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校内聘请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每两周对三个年级的学生分级集体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学习,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心理辅导老师在心理咨询室对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的教育更全面化,评价更多元化,培养更注重学生一生的发展。

2.家庭·社会与法制

“家庭·社会与法制”课程的总目标是:贴近学生生活,强调知识运用,通过学习家庭、社会与法制的相关知识,加强家庭伦理教育、道德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法治观念,使学生具备必需的家政知识、社会意识和法律常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初步形成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生活能力、法律素养和基本的社会活动能力。

“家庭·社会与法制”课程的内容安排是:以家政、社会实践、法制教育为重点,整合科技创新等专题教育内容。具体教学内容结合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那些源于学生生活、利于学生发展、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学校在具体工作中形成了以下特色:(1)建立“家长学校”,并发挥其功能。学校根据教育的需要,举办“家长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定期不定期的开展活动,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建议,科学指导家长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探讨共同配合教育的途径,交流教育的经验。以期提高教育的成效。 (2)精心设计德育工作校园网。学校设立德育工作校园网,精心制作,努力成为学生喜爱的德育天地,并且最早地与社会公众网联网,并建立了大型的影像资料库供师生点播,拓宽了德育工作的宣传途径,使学生有更美的机会查询德育的信息。(3)开展法制教育讲座,进行法制教育。面对现在教育的发展形势,学校聘请一位法院副院长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进行法制教育讲座,举办各种形式的法制图片展,如:“禁毒教育图片展”、“交通安全知识图片展”等。学校还结合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编订了校本教材《托起明天的太阳》德育教育读本,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本子,就学生成长、道德修养、遵纪守法等众多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编写,在校内外取得了良好的赞誉。

3.可爱的民乐

“可爱的民乐”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民乐厚重的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民乐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县,是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努力创造了民乐今天的辉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热爱家乡、民族团结的情感和振兴民乐、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可爱的民乐”课程内容安排是:民乐的沿革、民乐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民乐的经济发展、民乐文化特色、民乐及全县的少数民族、民族团结常识、民乐的地理环境、民乐的旅游资源等。极大的丰富了课程内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外我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四、探索新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我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课程的评价机制就更利于学生的发展。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的实施,我校在评价方面探索了几点成功的做法:1.星级评价:围绕综合素质评价的六个方面(思想品德,公民素养,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交流与合作)细化出具体便于操作的四十四个评价要素,并对每个要素分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三个评价等级。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报告、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的民主评议、教师评议等,围绕六个方面四十四个要素对个人发展进行多方面评价。2.设立多种单项标兵,导向激励学生多方面展示才华,多方面发展自己,最大可能找到自信,获得成功。比如设立“文艺标兵”、“读书标兵”、“创新发明标兵”等。单项标兵的设立和评选重点放在过程引导,让学生明白设立的意义以及怎样做才能获得某一方面的标兵。通过多方位引导,可以使素质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成长的空间更加开阔。3.教师评价,重在学生对课程的态度、情感等的评价。4.才艺展示会,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五、反思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