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成果转化审计报告

科技成果转化审计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成果转化审计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成果转化审计报告

科技成果转化审计报告范文第1篇

1 火电厂能源审计技术和方法

在实践中,各类学科都在发展自己的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于本学科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体系。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需要建立系统完整的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体系。根据《热力发电厂》和《审计学》的原理,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可以描述为: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是依据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应用热力发电厂原理和审计学方法,对火力发电厂的能源转换和利用的物理过程、财务过程和管理过程的合理性、合规性、经济性和潜力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属于技术性专项审计。

从传统审计学角度,审计方法是实施审计工作的模式、程序、手续、措施和手段的总和,涵盖了审计管理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取证的技术手段。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在审计分类上属于企业内部审计,在审计性质上属于技术审计的范畴,是传统审计科学的工程化,见图1。

研究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的方法论体系必须注重能源审计的实务和操作性。在火电厂能源审计的实务工作中,从火力发电厂的能源转换和利用的物理过程、财务过程和管理过程3个方面切入,可以把火电厂能源审计方法具体分为:考察物理过程,依托热量法、作功能力法等以技术为基础的热力学方法;考察财务过程,依托以账户为基础的会计系统的审阅法、核对法等会计学方法;考察管理过程,依托以制度为基础的内部控制检查法、对比法等管理学方法。

2 火电厂能源审计程序及内容

2.1 火电厂能源审计程序

审计学认为,审计程序是确定审计方法的前提,是使审计工作能够按照科学合理的轨迹有序运转的保证。只有先确定出科学、合理和规范的程序,审计人员才能选定适用的审计方法,高效地实施审计和实现审计目标。不同类型的审计有不同的审计程序。研究审计程序需要解决3个问题:审计程序的一般规律、影响审计程序制定的制约因素和不同类型审计程序的特点。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主要运用审计学中关于行业审计与专项审计的基础审计理。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主要运用审计学中关于行业审计与专项审计的基础审计理论,对火力发电厂能源转换和利用的专门事项开展节能分析工作。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根据审计目标不同,可分为初步能源审计、重点能源审计和详细能源审计3类;根据审计实施主体不同,分为实施基本项的企业内部能源审计、实施规定项的社会(行业)能源审计、实施选择项的政府能源审计3级。综合有关能源审计的研究成果,虽然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有不同类型和分级要求,相应的审计程序会有差异,但也有共同的步骤,可以归纳为l2个环节,详见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程序,如图2所示。

2.2 火电厂能源审计内容

针对上文所述,火电厂能源审计关注的是火力发电厂能源转换以及利用的物理过程、财务过程和管理过程的合理性、合规性、经济性和潜力等目标,应用热力发电厂、审计学等原理分析其合理性;根据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法律规定、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监管规则、行业标准化中心制定的行业导则以及各大发电集团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等考察其合规性;评价其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成果带来的经济性;分析存在于企业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能力,挖掘其潜力,构成火电厂能源审计实务的核心内容。火电厂能源审计实务具体包括:

(1)立项。包括确定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任务;拟定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工作计划;成员组成和分工;必需的设备与仪器等技术条件。

(2)数据采集。确定火力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及测点;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能流图的计算及其数据采集;查阅能源数据台账、主要参数报表和有关数据信息。

(3)调查测试。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调查大纲;火力发电厂的用能概况、能源管理现状;必要的能源检测以及确定重点等。

(4)能量平衡计算。火力发电厂的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火力发电厂能源消费指标(如供电煤耗率、水耗率等)计算分析;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和分析。

(5)能源物理过程分析。锅炉热力系统、管道热力系统、汽轮发电机组热力系统和辅助生产系统的能量平衡分析;主要设备或系统的运行经济性分析。

(6)能源财务过程分析。火力发电厂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火力发电厂电、热产品财务成本指标分析;火力发电厂能源消耗、价格、成本数据核定,以及小机组发电量指标交易补偿的节能量等。

(7)能源管理过程分析。按国家或行业标准检查能源管理、计量、统计等的合规性。通过火电力发厂节能潜力的计算分析,与国内外同类型电厂的先进水平作对比,改进能源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提高技术维护水平,健全管理制度。

(8)能源审计报告。提出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是本项工作的标志性成果,要按照规定格式编写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主要内容有能源审计概况、依据、结论、决定、从管理和技术途径提出建议以及必要的附件说明。

(9)制定整改措施。根据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措施。

(10)无/低成本项目。通过能源审计,可以确定的无成本/低成本节能技术项目优先实施,有的应该即知即改。

(11)重大 项目。火力发电厂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是节能的根本措施,要进行可行性分析、环评分析以及提出进度表等。

(12)能源审计回访。为保证能源审计效果,检查和回访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的落实情况是必要的,可以参照后续审计的准则进行。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工作的质量取决于能源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6月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4号关于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能源审计工作底稿应该是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底稿类似于节能减排专项工作的热力计算书、调研分析报告、热力测试报告等,是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工作报告的基础。

3 火电厂能源审计报告体系

一般审计方法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根据所确定的审计目标和可支配的审计资源,针对具体的审计事项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依据审计证据去证实审计事项与审计依据的相符程度,就审计事项的性质作出审计结论,并将审计结果传达给企业。火电厂能源审计是针对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的经济运行水平、能源管理现状以及节能潜力分析所开展的专门检查和评价。根据火电厂能源审计任务,运用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获取在火电厂能源审计规定期限内相关的技术数据、文本文件,或进行必要的检测,可以通过“三图三表一报告”技术分析体系,实现火电厂能源审计目标。“三图三表一报告”是开展火电厂能源审计的简捷评价方法和实现途径。具体为,绘制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图、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火力发电厂能流图;编制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表、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表以及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

(1)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图是热力发电厂实现热功转换热力部分的工艺过程图,有原则性和全面性之分。火电厂能源审计以全厂原则性热力系统图为基础,相应的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为依据,完成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表以及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表的编制,计算并绘制火力发电厂能流图,最终完成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

(2)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清晰、简明地表示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绘制热平衡、电平衡、水平衡方框图,或能源审计期限内的能源平衡网络图。

(3)火力发电厂能流图。根据热力发电厂原理,通过计算,绘制出与动力循环能量转换、传递和利用物理过程一致的火力发电厂热流图和质流图。

(4)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能源统计是开展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统计学原理,围绕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任务,设计统计指标体系,按能耗分类采集数据,确定能量单位及其换算方法,编制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

(5)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表。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是以火力发电厂为对象,研究各类设备的能源收入与支出平衡、消耗与利用以及损失的数量平衡,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依据DL/T606《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的规定设计表格,进行热平衡、电平衡、水平衡计算与分析,计算技术经济指标,编制能量平衡表。

(6)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表。根据会计学原理,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是关于火力发电厂能源管理、电量和热量交易及其资金流的收支平衡和计算的事务。设计的能源财务分析表要包含购入能源消耗(实物)费用、产值能耗及能源成本分析、企业自用能源费用、能源单价以企业平均结算价计算等内容。

(7)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有,火电企业能源管理、能源统计的体系和制度;火电企业节能管理与技术措施;能源利用效果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节能潜力分析,节能技术改造的财务分析和合理化建议等。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要尽可能利用电力企业已有的相关数字化技术平台实现计算机能源审计。

科技成果转化审计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业科研管理;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24-01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组织环节,是农业科研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为此,笔者以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为例,总结了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现介绍如下[1-4]。

1 农业科研管理的实践

1.1 科研项目管理

科研课题是科研单位重要的核心工作之一,选题立项是研究工作的起点,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选题始终与国家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项目受理部门的导向和要求一致,特别注意当年度的申报指南中所列的当年资助类别、范围、鼓励、优先、重点或重大资助的方向或主题,尽量了解该类别项目的评审程序及评审的指标体系,注意与国际经济接轨、理论研究注意创新,应用类研究项目注意转化与应用前景,开发类项目一般有企业或经济部门参与。注意协调课题组间申报的方向和内容,提高申报成功率。据统计,“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立项98项。现为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辽宁铁岭分中心、国家专用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引进国外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国家玉米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辽宁省大豆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豆、玉米、水稻3个综合试验站。

开展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跟踪管理、负责检查、督促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及完成情况,组织科研项目鉴定、结题、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推广、转让等工作。

对项目计划进度、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全面了解并及时修正计划,定期报告课题进展情况,保证科研项目的规范性和科研成果的质量,为成果申报及转化做好准备。

1.2 科研成果管理

科研成果管理,包括从项目的成果鉴定到成果应用的各个环节。主要是对完成的科研项目申报科技成果鉴定、办理成果登记、报奖与评审,成果统计、成果示范和转化等。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台了科研成果管理和奖励办法,对课题研究人员按贡献大小发放课题岗位津贴。对通过审定的品种、获奖成果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按不同标准给予奖励。“十五”以来,铁岭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10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和省品种审定,其中通过国家审定13个。逾130个项目通过成果鉴定和成果登记,35项成果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获省部级13项。知识产权得到加强,逾30个品种、自交系获得农业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与铁研公司合作,推广选育新品种,建立新品种销售网络200多家,开发新品种20个以上,累计创造经济效益80亿元以上,有力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1.3 科研档案管理

农业科技档案是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所形成的应当归档的各种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声像、照片、电子材料等科技文件,是农业科学研究活动的历史真实记录,是查实凭证最真实的依据,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科学技术资源的储备和重要的信息资源。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档案,为课题开展项目提供便利。将全院科研情报、文献资料、科研成果等的统计、汇编和交流,进行收集、保管、立卷和归档工作。具体将材料进行如下分类:

研究计划部分:立项申请书或可行性方案、计划任务书、项目审批文件、合同、协议、委托书、经费申请报告和批件;项目研究计划和年度执行报告,项目总结报告、经费决算等。

原始记录部分:实验、调查、分析、测试形成的原始记录、图纸、照片、录音带以及经过归纳整理的数据等。

总结报告部分:包括研究工作的总结报告、论文、论著、专题、报告等。

验收及推广应用部分:科研成果登记证书,科研成果验收证书(包括验收专家组名单和专家验收意见原稿),科研成果登记表,科技成果水平检索证明,科研成果技术资料等。

以此保证课题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并开展借阅,为科研人员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

1.4 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研活动中的活资源,是院可持续发展的智力资本。面对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十五”以来,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上首先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把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层次、发挥人才作用作为决定单位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创新实践中认识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搞好科技创新队伍的梯队建设。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创新水平。目前已引进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26人。定期对现有科技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素质。“十五”以来,先后派出10人次读硕士学位,9人次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进行考察交流。在院内为科研人员营造学术氛围,聘请同行专家学者来院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采取以上措施,加强了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有利于科研人员追踪和选择具有重大意义与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对提高科研能力和培养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5-6]。

2 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

2.1 拓宽科研资金来源

以“十一五”科技规划为发展目标,千方百计搞好科研项目的申报,争取更多的国家、省和市级课题的立项,研究工作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拓宽科研资金来源渠道。

2.2 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

把科研成果的质与量统一起来考虑,建立健全科研业绩评价机制。做到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在数量中求质量,在质量中求数量,既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更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使科研、生产与示范紧密结合,使成果真正为市场所需,切实为“三农”服务。

2.3 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

创造力是人的一种内在能力表现,优化人才和成果激励机制是提高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动力。在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中,一方面应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包括管理人才、科学研究前沿人才,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采用以技术创新管理方式为主,信息化管理方式为辅的管理模式,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提高组织效率和科技创新水平[7-9]。

3 参考文献

[1] 李桂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53-354.

[2] 蒋娟.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的思考[J].广西农业科学,2009(6):787-790.

[3] 于海林.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1):118-119.

[4] 汪国莲,谢忠谊,陈明,等.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58-359.

[5] 郭久荣.试论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3):68-71.

[6] 徐秋良.搞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1):21-22.

[7] 杨普,龚传胜.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1):51-52.

科技成果转化审计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网站功能;;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155―01

0、引言

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供给的需要十分新颖的科学技术的内容,并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信息检索,把检索结果作为依据,利用对比分析以及综合分析,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做情报学的审查,然后对此做结论的信息咨询服务就是所谓的查新机构。在近年来的科学研究中,许多人越来越重视科技查新工作。

1、网站系统概述

此系统网站是一个以网络环境为平台的综合与开放的科技查新工作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将查新机构的的重要工作内容集合在一起,给查新机构提供了十分实用的网络化查新的工作环境,以便于规范查新的管理,本系统网站是通过建立一个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式、综合性的科技查新工作平台,将查新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在网络环境下集成一体,为查新机构提供一个实用的网络化查新工作环境,以规范查新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查新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和科学化水平;减轻查新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和重复劳动,提高查新工作效率;方便查新用户、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查新需求。具体有:查新委托用户能从网上了解查新相关信息和委托程序等,并能进行网上委托、查询;为查新员提供将用户委托内容自动向查新报告相关部分的转换、提供文献数据库集成平台;为查新档案管理人员提供查新档案内容,由查新委托、查新报告中相应内容自动转换生成功能,并实现多途径的查询、统计分析、报表制作、浏览打印等功能;为今后国家科技部统一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接口;针对不同人员的工作需要和使用权限设置查新项目的分层次管理。

2、开发资源分析

2.1 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所选用的Microsoft公司的sQL Server2000数据库系统。发展最快的关系数据库就是SQL Server,同样是目前最为流行的Web数据库。SQL Server以服务器端为基础的大型的数据库,适合于各种大容量数据的应用,在功能上的管理性也是非常强大的。在处理海量数据的时候,后台开发的,灵活性等等方面十分强大。SQL Server还具有更多的扩展,可以用存储过程,数据库大小无极限限制。SQL Server的事务处理量不仅仅大,而且响应的速度也很快,并且能够给数百或更多的用户维持这一种高性能。SQL Server 2000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度的可缩放性等特征,已经从ational Security Agency获得了c2级别,具备有高度的安全性。

2.3 技术

的前身ASP技术,是在IIS 2.0上首次推出(Windows NT3.51),采用Visual标识InterDev开发工具,因为是基于通用语言的编译运行的程序,所以它的强大性和适应性,可以使它运行在Web应用软件开发者的几乎全部的平台上。通用语言的基本库,消息机制,数据接口的处理都能无缝的整合到的Web应用中。同时也是language-independent(语言独立化)的,已经支持的有c#(c++和Java的结合体),VB,Jscript,C++、FH。将来,这样的多种程序语言协同工作的能力保护您现在的基于COM+开发的程序,能够完整的移植向。

3、系统的总体设计

本系统所采用C/S和B/S混合模式(图1)设计,与单独采用c/s模式或B/s模式相比较,采用混合模式所建立的查新信息管理系统有以下的优点:既保证了复杂功能的交互性,3L保证了一般功能的易用性和统一;保护了数据的安全性,特别是对数据库的改动加强了控制;简化了一部分可以简化的客户端应用程序;网络利用率最高;系统布局合理,维护简便。

4、网站功能

登录:用户在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系统根据用户名判断所分配的权限,然后进入相应的界面。

业务统计:可以按学科类型(数理化基础研究、医学、工业、农业)、项目来源(地区、政府资助、自立)、查新范围(国内外、国内),查新目的(专利申请、新产品、申报奖励,立项、成果鉴定)按起讫日期进行课题数量统计。

课题查新:查新员登录系统后,自动接收管理员分配的课题(查新合同)。查新员看完查新合同后,开始查新,并自动调用查新报告模板,填写查新报告。查新报告保存到FTP服务器上,也可以保存本地硬盘。查新报告填写完整后,提交审核员审核。对于退回的未通过的报告可以继续修改,提交。已经交付客户的课题自动转到历史任务中,方便以后查询。

用户管理(管理员):针对查新机构不同人员的工作需要,如查新员、审核员、档案管理员、查新机构主管等,设置用户使用权限,实现查新项目的分层次管理。主要的权限有:系统维护,课题审核,业务统计,财务统计等.其中所有用户都有查新权限。

课题审核:审核员收到查新员提交的查新报告后,对报告进行审核。如果审核通过,转给查新员打印交付客户,如果审核未通过,填写审核意见,然后退回给查新员修改,同时可以对查新员的查新员的查新质量打分。后台自动记录审核此课题的审核费用。审核过的课题自动转到已审列表中,方便以后查询。

财务统计:对于查新课题的收入,用户缴费后,自动生成。管理员也可以手工添加其他收入费用。

奖金支出:可以录入对每个用户的各种奖金。

支出流水:对于审核的支出费用,自动生成。管理员也可以添加其他支出费用,如费,电话费,岗位津贴,管理费,过节费等等。

信息查询:主要是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和用户对项目情况进行多方位查询而设置,包括按字段和按日期查询,其中查询字段包括:报告编号、项目名称、课题负责人、课题联系人、委托机构单位名称等,日期字段包括:登记日期、交付日期。

科技成果转化审计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转型

审计监督体系主要是由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构成,就以往的审计工作情况来看,内部审计没能充分的发挥其职能,在农业科研单位此类情况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单位其依旧采取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没有实现财务审计到效益审计的转变,且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基于此农业科研单位必须要加快转型步伐,采取新思路与新方法,来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与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科研单位的进步与发展。

一、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审计效率相对低下

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职责相对弱小,单位领导人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程度也比较低下,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在落实具体工作时,受到强势部门的影响,造成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内部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较差,进而内部审计结果使用率较低。内部审计结果公布的透明化程度较低,主要传递对象是领导与监察部门,造成内部审计工作与内部审计结果呈现分离化趋势,严重影响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2.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经济管理意识低下

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转型,主要是实现经济效益转型,但是多数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依旧采取的是以往的审计方式方法,针对单位领导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未能做到“秉公执法”,使得内部审计职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没有遵循部门中心工作的调整,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同时未能站在单位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分析与解决问题,内部审计人员职能弱化,甚至有些单位依旧采取“事后改错”的审计模式,未能从根源上控制审计问题。

3.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内部审计机构是农业科研单位针对本单位内部,开展经济合理性评价的机构,同时也是用来评价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合理的机构,发挥着二次控制的作用,具有较高的监督机构层次。但是我国部分农业科研单位,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纪检监察部门中,使其缺乏独立性以及权威性,加之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备不合理,审计人员多为会计人员,缺乏复合型人才,审计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审计知识、法律专业知识等,就此而言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其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置不合理,审计人员素质相对低下,要想实现快速转型,则需要加强审计方法创新,打造专业的审计人才队伍。

4.审计环境变化下内部审计工作要求

随着收入渠道逐渐多元化发展,以及科研费用支出的不断增长,使得农业科研经费压力增加,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开始借助自身的农业科技优势,积极的创办农业科技产业,利用科技成果来筹取科研经费,以此改善农业科研条件,但同时也增加了经费管理风险,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深入研究,主要针对预算编制问题、管理体制问题、经费管理与预算控制等问题。审计环境发生变化,使得内部审计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因此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功能,确保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发挥科研经费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财务资金的合理分配与使用,成为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农业科研单位要转变以往的管理观念,建立健全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做好财务收支管理与审计监督工作。

二、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转型建议

1.准确定位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职能

我国对内部审计工作,制订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农业科研单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来定位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独立设置内部审计工作机构,成立院审计处,遵循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规定,制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准则与具体工作规定,进而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针对科研项目、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等制定相应的审计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审计监管流程。审计处作为主要的内部经济监督部门,针对本级或者单位开展相应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主要针对科研项目、经营活动等,行使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权利,向主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及时报告内部审计工作结果。内部审计机构主要负责财经法纪执行,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单位各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以及规范性,同时还需要监督单位会计报表中的资产与负债的真实性、准确性,做好内部审计人员培训等工作。

2.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实力

(1)重新审视内审工作审计工作属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是预防、揭示以及抵御功能,因此农业科研单位领导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时刻把握审计工作新常态,严格落实党中央与市委、市府有关审计工作的决定以及部署,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与目标,做到有部署、有措施。同时,要重视提高内部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能够在日常审计监管工作中,严格规范管理,制定并完善内控制度,转变以往的被动管理模式,采取补办手续、账目调整、自查发票等工作措施,提高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审计意识和大局意识。(2)采取新的审计方式方法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针对单位内部的科研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及平台能力建设项目等,进行审计监管日常事务工作。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要融合多项专业,基于不同的视角展开分析,采取多种审计方式,比如:总体分析法、分工核实法、集中约谈法等,针对单一项目,要采取查错纠弊的方法,开展相应的审计核查工作。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拓展内部审计职能,加快内部审计工作向效益审计转型。面临内部审计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则更需要廉洁、高效地开展内部审计服务工作,做好落实以及跟踪服务,全面提高审计效能。(3)规范审计流程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因此内部审计工作要规范审计流程,从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到落实审计现场,严格审计复核审理,形成报告意见,并将形成报告意见报送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针对审计发现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交将整改结果报送主管领导及相关部门,以此形成严谨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则需要在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内,遵循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工作纪律以及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操作细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做好全面的审计工作,要从本单位的科研计划、单位发展目标,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明确年度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在获取单位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再具体落实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部门根据明确的审计范围与内容,制定审计目标与实行的步骤,制定预约完成时间,约谈相关审计对象,做好被审计对象审计情况核实后,组织内审工作人员开展内审计工作,按时完成审计任务,及时向主管领导及相关部门提交审计报告。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审计整改建议,并规定具体时间完成整改,被审计对象则需要递交审计整改报告,同时做好问题跟踪,以及内部审计档案资料整理与归档,进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3.全面整合单位内部审计因素

对于农业科研单位而言,不论内部审计,或者是系统内部审计,采取的审计方法要随新的发展形势加以转变,以往的审计方法是以财务报表以及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该种审计方式,在当下时期正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因此需要向内部控制系统与风险审计相结合的内部审计方法转型。在市场环境不断发展变化中,未来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的网络化程度不断深化,内部审计风险逐步加大,因而需要整合单位内部审计因素,除了做好单位内部自审工作外,还需要加强效益审计工作,做好内部审计调查取证与分析,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的内部审计水平。

4.创新绩效内审评价方法

农业科研单位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存在着人情问题,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难以有效地落实内部审计工作。为此农业科研单位有必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考核评价,并且成立相应的监督小组,专门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监督与考察,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同时要创新单位内部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内部绩效审计工作主要是针对农业资源使用性、单位管理效率、科研活动效果等,因此加强评价方法的创新研究有着现实的意义,促进内部审计转型发展,农业科研单位需要制定内部审计评价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法,不断创新评价方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完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做好相应的评价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是新的发展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必须要走的路线,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内部审计转型中,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着人员配置不科学、审计效率低下、内部审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本文笔者针对内部审计转型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转型策略,意在为加快农业科研单位实现内部审计转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延梅.浅谈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J].农业科技管理,2013,(2):41-43.

[2]陈剑平,胡高洁,皇甫江河,等.对加强和创新农业科研院所纪检监察工作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3,(5):1-5.

[3]陈剑平,夏海英.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转型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3,(10):41-44.

科技成果转化审计报告范文第5篇

一、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在计算机没有问世以前,企业的内部信息处理最初都是以手工处理方式进行的,即企业将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财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满足一定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在这种背景下,审计是以手动方式进行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开始迅猛发展,网上商场、网上银行、网上公司等电子商务的全球普及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促使以鉴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为核心的传统审计遭遇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信息技术使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等受到挑战,进而对传统审计形成明显冲击。信息技术革命的来临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和信息的扩散和应用的速度加快,大量“虚拟企业”不断涌现和消亡,交易和决策瞬间完成,给作为信息记录与处理手段的传统会计业带来巨大影响,致使传统的会计核算空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主体界限难以把握,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形成巨大挑战,进而给以会计信息为最主要工作对象的传统审计业也带来极大影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对审计的重要性,一些企业和业务单位开始采用计算机进行一些数据收集来辅助整个审计过程。伴随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系统逐渐从一个孤立的系统成长为集财务、人事、供销、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现代财务系统从最初的单机版向多机版、网络版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而且,若一个企业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采用计算机审计,这意味着该企业可以在同行业领域内用更短点的时间更高的效率完成相同的审计工作,即获得更多的收益。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传统审计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计算机审计创造了条件,为扩大审计业务范围和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现代审计方式、程序以及审计项目的管理等提供了手段。

二、信息技术对现代审计产生的显性转变

第一,计算机输入和输出设备代替了手工记录。传统审计中包括大量的人工填写、人工取证、人工核对账表等诸多审计程序,需要通过顺差和逆差的方法来审查凭证、日记账、分类账和报表的每项记录,检查和确定其是否正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这既给审计人员增添了繁琐的工作细节,更增加了审计风险,并有可能降低审计结果的准确程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则将各类科目设定为一定的二进制代码,方便计算机的录入和输出,待审计时由计算机按照程序指令进行存取,既提高了效率又避免了填写造成的误差。

第二,计算机文档代替了纸质日记账和分类账。在传统审计过程中,纸质日记账和分类账一旦记录形成,若有填写差错需要被更正是一个很麻烦的过程,涂改后的账本会使得其可信程度降低。而且,这种以纸质凭证为主的传统审计方式,比较容易遭受损失或者是字迹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审计人员的查阅和取证。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计算机文档是一种电子文档,可以通过一定的授权来对其进行更改订正,这既保证了文档的保密性,又有利于文档的永久性地保存,而且方便审计人员的随时查阅。

第三,电算化审计代替了手工审计。传统审计受个人偏向和感情偏好的影响较大,将对审计的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计算机审计,将手工账簿简化成为计算机文档,不仅所有数据储存在电脑内存中,而且审计工作中的管理需求完全可以固化到应用程序之中,不会因为人的意志变更而转移审计的重心。这种电算化审计,既有利于确保审计的准确性,又有利于确保审计结果的公允性。

第四,网络通信和电子邮件代替了传统的邮寄。传统的邮寄方式很有可能因为所需数据的半路遗失或者是被调换而导致审计结果的错误,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通信和电子邮件则较好地避免了这些不利于正常审计的因素。虽然网络也有黑客,但只要加强对信息质量的监控就能为计算机审计提供保障。

第五,灵活多样的报告代替了固定的定期报告。传统审计牵扯到大量繁杂的工作,一般每年只有中期和全年的定期报告。计算机审计则可以不拘泥于原先的定期报告,高效快速地制定各种审计报告,随时向社会公布不同时期的审计结果。这有利于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被审计企业的情况,掌握该企业更新更准确的相关信息。

三、信息技术对现代审计的隐性影响

信息技术给现代审计注入了新鲜的元素,让审计再次充满生机。然而,这些都是我们肉眼说能观察到的变化。实际上,信息技术对现代审计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由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审计范围的扩大,审计经济业务的多元化,审计中加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审计人员只有对计算机审计风险进行正确估计,并能够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必要的技术性审计时,才有可能保证审计结果的正确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及时掌握和更新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目前已经出现的“计算机审计”、“网络适时审计”等基于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审计方式,实现审计工作的智能化。

2.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有效全面控制审计风险。

由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审计过程无形化、审计证据隐含化、审计对象“虚拟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现代审计的可验证性受到限制。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及网络技术先天的脆弱性,极大地增加了信息被变造、伪造的可能性,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所有这一切无不扩大了审计风险。采用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系统克隆”、“电子函证”、“审计黑匣子”等技术,创新审计技术手段与方法,尽快研究制定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指南,加快计算机法和相关法律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建设,同时注重考虑审计过程中的任何相关信息和报告质量,以及相关审计线索和各种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授权体系和访问限制等,将有效防范错误信息被采纳和运用到审计过程中来。

3.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审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产生影响。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经济学、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多种学科理论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审计理论的研究之中。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伴随审计机关或审计团体互联网络和资料数据库的建立,审计理论、审计理论研究也出现了很多新方法、新概念,促使审计理论不断地完善、健全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