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党员;教育培训;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社区党员处在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支生力军,肩负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职责,对促进社区建设、发展、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社区党员素质高低、能力强弱、作风好坏,关系党员队伍整体形象,关系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抓好社区党员教育培训,对于提高社区党员队伍素质能力,保证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培训管理,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如何进一步开展好社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使社区每一个党员能够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不断巩固和提升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我们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社区党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2006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党员经常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对于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报告提出:“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党的十通过的新规定:“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而社区党员教育是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社区党组织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开展社区党员教育工作,对于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只有把社区党员教育工作搞好了,社区党员素质提高了,模范作用增强了,社区党的建设才能得到加强,才能始终站在城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前列。

二、社区党员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新疆阿瓦提县社区党员现状

目前,阿瓦提县共有城市社区7个、农村社区2个,辖区面积6.09平方公里,辖区人口28279人,社区干部196人,党员576名,其中离退休党员273名,在职党员60名,居(农)民党员167名,下岗职工党员76名。其中预备党员12名,占党员总数的2.08%;女党员180名,占党员总数的31.25%;少数民族党员414名,占党员总数的71.87%;35岁及以下的党员89名,占党员总数的15.45%;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166名,占党员总数的28.81%。有申请入党人(不包括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51人,入党积极分子(不包括发展对象)45人,发展对象28人。

近三年来,阿瓦提县根据县城规模不断扩大、社区居民和党员人数不断增加、社区党员结构成份趋于复杂化的实际,积极拓宽社区党建和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层次多样、方式灵活、受益面宽、实效性强”的教育培训100多次,其中集中教育培训30余次,参训党员干部共有12000人次,参学率达97%,在社区党员教育培训上,人数几乎达到了全覆盖。在培训效果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社区党员教育培训中还存在有一些问题。

(二)当前社区党员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思想不够重视。一是一些党组织的负责同志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常讲,会讲,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充分认识。错误认为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抓经济,经济工作是硬任务,而党员培训教育是软任务,可抓可不抓,放一放无关大局。导致部分社区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领导不力,不重视开展教育活动,督促检查流于形式。二是在内容安排的总体上还存在统筹兼顾不够的缺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培训内容大都脱离实际,虚无空洞,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既不考虑党员个人的现实需要,也不考虑本社区的具体实际情况。三是一些党员党性观念不强、思想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科技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对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党建对其的帮助促进作用不大,抓好抓坏一个样。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有的党组织就存在党员培训教育无布置或有布置、无落实、抓不紧、效果差等问题。导致党员学习出现“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脱学”等现象。

2、教育培训管理不够科学。虽然部分社区在健全党组织,坚持正常的党内活动和实行党的纪律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社区的党员教育培训的管理方面还存在有以下问题:一是党员从事不同的工作,在年龄、学历、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都存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党员情况各有不同,既有在职党员,又有离退休党员;既有经商党员,又有长期外出的流动党员和大学生党员,又有年龄偏大老党员或长期卧病在床的党员,由于党员个体层次复杂,这些都给党员教育培训等带来了很大难度。二是在管理模式的标准上,阿瓦提县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就是一个标准、一套模式,对不同类别的党员教育管理缺乏科学性,对在职在册党员和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没有针对性和个体性,在教育时间分配上和教育后评价标准上,没有任何差别,造成在职在册党员在履行党员义务和落实学习任务相差不大,这严重影响了部分党员的学习的积极性。

3、流动党员教育培训机制不够健全。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已成为近年来社区党员教育培训的难点和重点工作,也作为当前党员教育培训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阿瓦提县外地进入社区的党员做起了“隐性”党员,而外出党员按时参加组织生活的意识越来越淡薄,教育培训出现真空现象。当前,阿瓦提县社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主要是缺乏管理机制。例如每月一次的党员学习会议只有一些离退休党员都能准时参加,但大部分在职党员、流动党员却因为工作、生计等各种主客观因素而选择隐瞒自己的党员身份。因此,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前流动党员不断增多,给基层组织建设和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课题。

4、社区党员教育培训内容不够丰富。目前来看,阿瓦提县社区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倾向于单纯的政治理论教育,而忽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导致党员对参加党组织的党员教育活动缺乏兴趣。有的党员受各种思潮的影响,自我学习意识不强,导致观念落后,发展意识不强,难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些社区里举办的教育培训班,很多都因为受到经费、场地和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培训内容单一、简单、重复,使部分党员有一种厌烦情绪。党员教育培训形式基本上是以每周星期五召开党员例会为主,内容基本上以简单的学习方针、政策为主,以及社区书记向党员们汇报社区近况,而参会人员基本上以社区党员干部和在家的老党员为主,这样使得教育培训的氛围不可能主动,不可能活跃,更加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难免让这样的教育培训活动流于一种形式。

5、社区党员教育培训方式不够灵活。阿瓦提县各社区党支部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抓得紧,但是党员教育培训方式单一。有些社区仅局限于每月开个党员生活会,社区书记在会上读一些上级文件。这种会议式教育培训有其特点,受教育的人数多,时间短。但是,会议式教育培训,灌输式教育较多,启发引导式教育少;照本说教多,联系实际少;集体教育多,个性教育少,单一的教育方式使部分党员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党员很难在一时间消化和接受学习内容,实际教育效果很不理想。

三、加强社区党员培训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社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事关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事关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要结合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针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持续力度和落实力度,着力提升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

(一)“三措入手”,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对社区本属党员及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加强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通过学理论、明责任、强素质,健全社区党支部学习制度和“”制度,开展争当“优秀社区干部”活动,强化这部分党员的执政意识观念、党性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鼓励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搭建一个有利于社区党员干部学习知识技术、加强信息沟通的远教平台。按照“五好站点”的标准,落实站点建设规范化要求,加强站点规范化建设,确保站点能安全正常运行。同时加强中心户站点建设,有效拓展远程教学工作,从而形成基础牢固、网络健全、制度规范、活动经常的工作格局。比如,2012年7月1日,绍兴全额援建 “阿瓦提县干部人才教育培训网络学院”,总共投资50多万元,能够同时注册一万名学员,可供1000名干部人才同时在线学习,实现干部人才教育培训的网络化学习、学分制考核。三是注重发展新党员,培养年轻干部,扩大社区工作干部的来源。各社区党支部注意把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到社区建设、管理一线去锻炼,用工作实践增强其才干和能力,用社区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发展新党员的重要依据。

(二)“结合共用”,加强社区属地党员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乡镇党委组织上“大课”与社区组织上“小课”相结合,抓组织学习和进行社区知识教育、研讨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员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在工作格局上,发挥社区优势,大力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形成社区与辖区单位阵地共用、资源共享的局面,针对社区资金、场地、人力不足的矛盾,把辖区内单位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阵地优势,把辖区内单位人才优势转化为社区党组织师资优势。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多类别、多形式、多层次,通过抓党员形象工程,广泛宣传社区党员先进典型,搞义务奉献活动,开展交流研讨等方式来凝聚社区党员,拓展社区党建教育领地。比如:2012年,阿瓦提镇建立政策宣传“大篷车”,在各社区巡回宣讲,同时开展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科普宣传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社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三)“送学上门”,加强离退休党员的教育和关爱。充分整合各社区现有资源,突出辖区特色,利用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场所,组织离退休党员参加社区各种学习活动;开设室、聊天室、书画联谊室,组建夕阳红艺术团、老年太极拳队等,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艺术、科普、娱乐、健身等各项文体活动,丰富离退休党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组建离退休党员家庭学习小组,开展送学上门活动,积极帮助行动不便的离退休党员开展学习,为离退休党员读书、读报。还可以通过开设老干部园地、社区老干部之家,开展“老年教育进社区”、“远程教育进社区”、“文体活动进社区”和“活动器械进社区”等活动,吸引老干部,凝聚老干部,为老干部提供精神慰籍服务。

(四)“聚合力量”,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管理。原则上按照流动党员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的原则,对组织关系的接转,预备党员的教育考核,参加组织生活等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定。二是有针对地对流动党员进行上党课、结对子、教育考核,并将流动党员参加社区党建的情况与为其提供的服务挂钩,加大流动党员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三是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注意抓住重点求突破。比如,把退伍战士党员群体和个体、私营企业中的流动党员作为工作重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出特色,以点带面,从整体上推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五)“办学增技”,加强下岗职工党员教育和培训。根据下岗党员的实际情况,开展“离岗离厂不离党”、“走好人生路,保持好形象”和“自强互助手拉手,努力实现再就业”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他们重温入党誓词,激发他们发挥党员作用的政治热情。同时帮助他们转变择业观念,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使他们自觉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注重党员的形象,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今年以来,阿瓦提县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办实事”结合起来,举办了6期电脑、美发、烹饪、修理等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下岗党员350余人次,提高了下岗党员的再就业能力,同时主动了解他们的求职意向,积极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工作岗位,取得了好的效果。

目前,大部分社区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都是社区党建工作中的一块薄弱环节,容易被忽视,工作上投入的力度和方法措施都有待加强,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的去探索并改进,切实提高思想上的认识,使社区党员教育培训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浅谈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的重要性》赵建玲 《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10第7期

[2] 《城市街道社区党建读本》 臧杰斌 2003年9月版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2篇

一、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研究回顾

国内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代表作有以下成果:李少元的《农村教育论》、谈松华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马戎和龙山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和《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袁桂林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翁乃群主编的《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等等。可以说国内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成果还是较为丰富的。

1.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研究的进展

农村教育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任平指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教育正徘徊在“有为”与“难为”之间;[2]邓琴等人的研究指出,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教育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3]李芳云的研究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配置、农村师资配置方面剖析了农村教育存在的不公平现状。[4]有的学者从功能论的角度对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功能的弱化反映出农村教育现状的不容乐观。如曹晶的研究结果说明当前农村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越来越弱化;[5]谢俊红分析了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6]有部分学者对农村地区特定研究对象的教育状况进行了研究。如董强等人对中国农村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进行了研究;[7]马洪江等人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中存在的师生比偏高、软硬件建设滞后、三低一高现象进行了研究;[8]刘新科专门对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的现状开展了相关研究。[9]有的学者在研究农村教育问题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结合,如刘小锋等人运用公共物品理论,以福建省40个行政村为例,通过入户调查资料及数据对农村教育的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农村教育供给陷入短缺困境的结论。[10]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村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秦玉友等人指出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的主要矛盾从扩大教育规模实现教育普及转向关注教育质量和有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竞争力。[11]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逐渐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此外,当前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如邬志辉等人指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关键性、战略性的地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来评价、监测和指导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是非常必要的。[12]

2.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的进展

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学界最关注的问题,这是研究农村教育问题的学者所共同关注的。很多学者对当前农村教育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危害性进行了研究,如王文龙等人指出城乡教育差距的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内部教育的分化,这带来了一系列恶果;[13]孙艳霞等人指出处于困境中的农村教育促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功能是存在限度的。[14]此外,也有学者如万运京从各个方面具体罗列了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5]有部分学者对特定的区域、对象的农村教育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如毛书林指出发展西部教育,特别是西部农村教育任重道远,仍存在历史、观念、体制和教师短缺等问题;[16]张西爱等人对海南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农村教育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17]对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研究视角是非常广泛的,有学者从教育政策、教育财政、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信息化等一些具体的问题着手进行了研究。如胡伶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所遭遇的阻力;[18]张乐天指出,综观农村教育发展支持政策的实施,在看到它的积极影响和良好成效的同时,也须认识到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19]刘惠林探讨了我国农村教育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20]杨锦兴通过对广西贵港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的调查,从教育行政的角度对“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1]解月光等人对农村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2]还有的学者如安晓敏、[23]李军对教育贫困、[24]教育消费等一些特殊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在研究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如秦玉友对美国、印度、日本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和研究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5]武锐等人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对比中日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现状,梳理出了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的主要问题,他们指出我国的农村教育投资效率总体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26]

3.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综述

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学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较为丰富的。有的学者对现有的对策建议进行了反思,如杨挺等人指出当前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政策和建议大部分是基于帕累托最优理论设计的,所以政策和建议的可操作性效果并不好。[27]很多学者对如何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其中既有偏向理论性的建议,也有偏向实践性的建议。如胡俊生等人提出,为了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顺应城市化潮流和民众意愿,实施农村中学由乡向城的转移;[28]陈旭峰指出农村教育应该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之下适时地开展分流教育;[29]杨志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探讨了我国农村教育的体系创新;[30]梅健等人指出政府在农村教育上的最大责任也是最大作为就是在全社会中进行一种价值引导。[31]有部分学者如毛书林、吴淑娴等人分别对中国西部、中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如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32][33]在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上,很多学者借鉴了中国近代一些教育学家的的思想。如叶凤刚通过研究黄炎培的乡村教育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启示;[34]刘小红等人指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经验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35]刘河燕对当代教育家晏阳初提出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乡村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36]此外,在研究解决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时,还有很多学者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如冯广兰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兴办农村教育的经验,提出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37]赵丹等人通过对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关于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探索,分析了这些经验对我国中西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启示意义;[38]刘贤伟通过研究马来西亚农村教育资助项目,探讨了其给中国农村教育政策带来的启示;[39]解月光等人通过研究俄罗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意义。[40]

二、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研究的评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笔者发现以下几点:第一,学界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讨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即“留农论”和“离农论”,但主张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留农”的研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主张“离农”的研究,在学界“留农论”占据着上风,这当然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存在很大的联系。第二,解读国家已有的关于教育的政策,可以看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也是定位在“留农”上,农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热爱农业,从小立志为家乡农业生产服务的学生,就是要培养为农村建设服务的人才。可见政府也表现出了极强的“留农”倾向。第三,已有的研究已经开始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开放的角度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系。第四,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现象的描述,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症结或原因作了分析与论证,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第五,在已有的研究当中,研究方法重理论研究,少实证分析,大多数文章是解释性,实证性文章比例较低,这也是农村教育研究不能走向深入的原因之一。第六,已有的研究多数是在宏观的层面上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也有少部分是在微观的层面上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但没有很好地结合宏观与微观的视角,降低了研究的说服力。第七,已有的对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没有很好地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这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能够更好地说明与解释农村教育问题。

三、对农村教育发展研究的展望

1.今后研究的重点

对于一项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更加深入了解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只有在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对不同区域的农村教育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从而有效解决农村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第二,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积聚人力资本,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是一种投入,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则是一种产出,研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以验证这种投入是否合理有效,从而可以为农村教育的改革提供方向。第三,比较不同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通过横向研究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总结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经验,为落后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的原则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四,国外农村教育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国外农村教育的政策、投资体制、管理体制、教育结构、资源配置等情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当前农村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2.今后研究的难点

对于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如果要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又要考虑社会变迁因素,难度是很大的。笔者认为最大的难点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教育地区差异较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差异较大,即使在各个地区内部的农村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一情况决定了对于农村教育很难有统一的模式,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发展农村教育的对策,这无疑是今后研究的一大难点。第二,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复杂。农村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很多潜功能,农村教育的作用很多时候是间接的,很难为我们所发现。教育投入的回报周期是很长的,在有些农村地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没开始显现,这些情况决定了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难度很大。第三,不同地区之间农村教育的横向比较很难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地区之间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性决定了要在不同地区之间对农村教育进行横向比较的效果较差,很难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对落后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有限。而今后的研究如果想要通过横向比较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这无疑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借鉴国外农村教育经验要结合中国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国外农村教育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搬到中国,而是要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外的成功经验也许在中国有些农村地区适用,而在另外一些农村地区则不适用。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这也是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面临的一个难点。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3篇

近年来,在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支持下,我国高职教育获得迅猛发展。2010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达1239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52.8%。但在这蓬勃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诸多深层次问题,职业教育的区域发展差异问题便是其中之一。自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关于职业教育的区域发差异问题及其解决议题并没有体现在政府决策及有关制度中。显而易见,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不仅如此,从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也多侧重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问题,对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的区域差异问题却少有关注。

教育的区域发展差异问题是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以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和态势来看,无疑会进一步加大区域发展差异并进而恶化教育公平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它制约了地方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拉大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的同时,进一步拉大了区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高职教育的区域发展差异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并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广东既是一个经济大省,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区域差异较为明显的省份。就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水平来看,其不均衡状况亦相当突出,在全国范围内颇具典型意义。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必要性。鉴于此,本文根据对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发展差异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从制度层面剖析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性措施。

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发展差异剖析

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资源最直接、最主要的载体,其分布及发展状况可以直接反映职业教育区域性发展情况。因而,本文将以高职院校的区域性发展情况为依据展开相关论证。

2009年,广东省共有高职院校71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2/3;2009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招生2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一半以上;高职院校在校生达到61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6%。然而,由于经济、社会、历史等原因,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发展差异问题还比较突出。以高职院校的区域分布为例。珠三角地区以全省14%的国土面积聚集着全省84%的高职院校,而珠三角以外地区占有全省86%的土地面积,却拥有不到总数16%的高职院校。这一现状既不利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双转移”等社会经济战略的推进实施,也会进一步制约广东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009年,广东省国民生产总值为40494.00亿元,其中,珠三角地区为32147.00亿元,占79.4%,东西两翼及山区五市为8347.00亿元,占比20.6%。2009年,广东省年末户籍人口为8365.98万人,其中,珠三角地区为2967.02万人,占35.5%,东西两翼及山区五市为5398.96万人,占64.5%;2009年,全省年末常住人口为9620.01万人,其中,珠三角地区为4768.24万人,占49.6%,东西两翼及山区五市为4851.77万人,占50.4%。

在2009年全省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71所高职院校中,珠三角地区拥有60所,占总数的84.5%;东西两翼及山区地区只有11所,仅占总数的15.5%。而在珠三角地区,广州地区有44所,占珠三角总数的73%,其他地区16所,占27%。从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布局来看,全省4所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7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都分布于珠三角。

通过对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区域发展情况与其主要经济区域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总数情况的对照分析,发现高职教育区域发展与区域经济规模不相匹配,与区域人口规模更不匹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珠三角地区以全省79.4%的经济总量、35.3%的户籍人口和50%的常住人口占据着全省84.5%的最主要的高职教育资源和100%的优质高职教育资源;东西两翼及山区地区以全省64.7%的户籍人口和50%的常住人口却只分享到全省15.5%的高职教育资源。这样,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布局过于集中甚至拥挤,不利于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发挥,从而影响教育效率的最佳实现;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导致数量众多的东西两翼及山区地区居民受教育的机会远不及珠三角地区,从而导致教育不公平。

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

发展差异的制度性因素

广东省高职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实状况背后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影响因素众多。就制度方面而言,笔者认为,导致当前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性非均衡发展的因素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财政非均衡扶持中的教育经费地方政府主导制度

各级政府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使该地区获得了优于欠发达地区的各种条件,高职教育也从中受益;各类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地方负责的体制后,高职教育经费其实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这种政策导向及其实施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健全完善

当前,广东省高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均衡发展。如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结构不甚合理,转移支付的调节效果较差。现行制度的主要形式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沿袭了原来的分配格局,对消除区域间差异效果不大。

(三)“精英教育”与“经济中心”并重的制度安排

在政府相关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经济为重”价值取向和“精英教育”制度安排的存在,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经济发达地区的利益,如主要以城市学生(经济发达区域往往城市密集)的学力为依据制定教学大纲和确定教学标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师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师资配备标准和教师待遇标准。各级各类“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项目建设加剧了高职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区域间学校发展差距的拉大。

(四)“重经济发达地区,轻经济落后地区”的制度惯性

公共财政政策存在重经济发达地区,轻经济落后地区,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职业院校,轻非重点职业院校的倾向。政府优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的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关部门将培养创新型精英式人才、实施“211”工程以及办研究型大学的普通高等教育工作思路,照搬到面向地区、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中,加剧了高职教育的区域差异。

(五)教育评价及督导制度等不够科学健全

新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实施前各地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主要局限于分等定级、鉴定评比,这种分等定级的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和社会产生了误导,促使学生和家长都千方百计地报读等级较高的学校。此类评价也拉大了学校间的差距,导致学校发展的两极分化。教育评估制度执行中也出现了偏差,先前对落后地区高职教育的评价要求可以低于发达地区的要求,这种做法暗示了鼓励拉大高职教育区域差距的政策和价值导向。

广东省高职教育

区域性均衡发展的政策设计

为推进广东省高职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应本着实现教育公平的三原则,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设计和制定相应的高职教育发展政策。

(一)平等原则下的政策设计

笔者所说的教育平等主要指教育起点平等和教育过程平等,实质上是指获取教育资源的机会平等。教育结果平等没有纳入教育平等范畴。这是因为在目前情形下高职教育结果平等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追求结果平等在公共政策层面上和教育实践中都不具备现实可行性。但教育结果公平状态是存在的,基于教育机会平等所产生的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就是一种公平。因为平等使公平具备了合理性,所以机会平等自然引致结果公平。

教育政策无法将“结果平等”作为政策目标,但教育政策可以为教育结果预设较高的基本标准,并要求不同地区都达到此标准。因此,要求各地区教育达到同样的标准,这在教育政策上具有现实性基础。在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时应遵循这一思路,把握“结果平等”与“结果公平”的不同内涵,审慎对待并正确阐述结果公平问题,并可通过问责制度来促进这一政策目标的实现,以减少教育结果的不平等,缩小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具体而言,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进行分区指导,实现高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通过政策和法律等宏观措施,实现区域间高职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政府要制定当地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调整学校的区域性布局,提高区域内教育资源利用率,使区域高职教育呈现特色化、多元化发展格局。指导各区域制定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确定各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规模、速度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种类、质量和数量。引导东西两翼地区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适度发展特色化高职教育;对粤北山区,省财政要适当加大教育财政扶持力度,扩大高职教育规模,满足本地区群众接受高职教育的需求;引导和支持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适当控制高职教育发展规模。

(二)差异原则下的政策设计

笔者所说的高职教育政策差异原则,是指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即不是平等或平均地分配教育资源。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不同,这是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的现实依据。根据区域实情进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配置,意味着不同和差异,但体现了教育公平。差异原则要求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摒弃“提供各区域等量齐观的同质性的教育资源才是公平”的习惯思维,承认不同区域的基础、环境和条件差异,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以满足各地区个性教育、特色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应该是:在加强宏观调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将高职教育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正确区分不同区域高职教育的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地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发展路径和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

突出区域特色,制定合理的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战略。根据区域差异,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制定合理的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战略,使高职教育特色化,面向本区域培养特色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控制区域差异的扩大,平衡区域发展。

两翼及粤北地区应注重高职教育的适度发展,不能盲目追求速度与规模;应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的“偏差”,在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适当控制速度。应以特色谋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主要培养第一、二产业所需的技能人才,大力培养“三高”农业、海洋产业、旅游业和特色工业等区域特色产业所需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同时,还应着力提高办学效益,加强内涵建设,而不去追求教育规模的扩张和体系的完备。

珠三角地区应重点大力发展较高层次的高职教育,以多层次、多学科、多专业为主,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层次的提升;在继续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优化专业结构的同时,适当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并可尝试发展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逐步建立一个层次丰富、结构合理、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高职教育体系。

(三)补偿原则下的政策设计

教育政策的补偿原则关注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区域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补偿。这种政策导向及其执行是不平等的,但却是公平的。不论是缩小结果差距,还是追求机会平等,都需要补偿。根据补偿原则,教育资源要向弱势地区和弱势学校倾斜。因此,教育补偿政策应重点关注珠三角两翼及粤北山区,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为实现补偿原则奠定物质基础 当前,高职教育正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在中央不断加大对高职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落实中央有关政策,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解决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为实施教育补偿提供经济基础。同时,拓宽办学经费来源,引导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机构与珠三角及当地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建立教育发展联盟,面向行业、企业、社区培养特色人才,以此来获取不同渠道的经费支持。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缩小地区教育经费差距 从生均事业费的地区分类来看,东西两翼及山区的生均事业费明显低于珠三角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均GDP以及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均低于珠三角地区,两者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主要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因此,要缩小地区间教育经费的差距,需要提升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促进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这些地区流动,培养其自身的造血功能。省级政府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这些地区的财政供给能力。这些地区可利用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缩小其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差距。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社会公平

人口流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使得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流动儿童,这一群体中又以农民工子女为主,因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越发凸显。提及教育公平,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起到人社会化的功能,也是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教育是生活的社会延续手段;同时,通过教育可以使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改善自身状态,促进社会公平。

一、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平等思想由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教育研究所教授托尔斯顿·胡森做出明确概念,指出教育平等的三种含义:起点平等、教育中介性平等和最后目标的平等。为了达到教育结果的平等,人们应该给予处境不利的学生更多的帮助,为了帮助处境不利的学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补偿性教育计划,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健全法制、保障教育平等、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关注农民工子女文化教育、贫困生助学方式多样化等方面保障教育平等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过去我们认为,实现教育最大的公平是解决城乡差别悬殊问题,而现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体现了教育起点的不平等、教育中介性不平等以及教育最后目标的不平等。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平等原因

王后雄提出“差生群”概念,特指一类学习困难和学业失败的学生以及因学习困难和失败而导致辍学甚至发生攻击的学生。通过社会政策、学校体制、教师、学生和课程等要素的考察与分析得出以下因素影响教育公平。首先,当作为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能够保障农民的生活,产生大量的农民工。由于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以交往力为核心的社会资本匮乏,导致他们成为流入地的新增弱势群体。他们的孩子自然在受教育中处于劣势地位。贫困成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生成的原因,导致城镇弱势群体的“差生群”的生成。其次,教育公正失衡。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无论是课程分化、个体境遇差异、教育资源配置还是考试选拔中都存在着不公平性。再次,作为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子女,制度化的社会排斥是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生成的原因,反过来,失去受教育机会的农民工子女将会陷入“永久性排斥”的泥潭。

项继权认为,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现行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化政策的产物,同时受现行的学籍管理方式、学校考评制度以及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的影响。尤其我国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依然是以地方为主。这不仅造成一些地方因财政供给能力不足而出现学校及教育资源的匮乏,同时也造成地方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以及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很明显,这些问题本身并不是人们的观念问题,而是制度和体制问题。

戴国立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产生的原因:城市化进城快,农民举家外出比重增大;政策法规的制定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现行户籍制定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城乡教育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歧视;农民自身经济基础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农民工子女进城后对环境的心理适应等。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

张旭亮等人从社区教育的视角,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象。社区教育可以作为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重要途径;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针对农民工子女创建社区学校,可缓解农民工子女对公办学校的压力,但这种途径需要国家大量的财政投入;社区教育中增加国民待遇、教育公平、农民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彻底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

郭建鑫从公共财政保障教育公平的视角,分析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状况及相关政策变迁情况。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全国大约有42万流动儿童没有按照法律的要求接受应有的教育。他认为,国家应建立财政分担机制,缓解农村义务教育负担;制定适宜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灵活就学政策;鼓励和支持打工子弟学校的发展,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

项继权从制度保障角度的视角,提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必须对现行的体制和制度做重大的调整和改革,为农民工子女上学提供制度保障。放开城市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根据居住地就近入学;取消一切专门面向农民工子女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合理分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成本;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改革政府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拨款的公平与效率;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等。

从社会政策角度提出实现教育政策实际执行效果的现实路径:完善教育政策,提高政策的权威性和严密性;明确政府职责,建立权力分配体制;消除城乡差别,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实现制度创新,消除政策执行中的阻力等。

四、结语

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群体的稳定性和未来的发展,并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在倡导社会公平的今天,教育公平更加值得关注,教育公平既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又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标志。综上所述,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是社会转型的产物,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是经济实力薄弱的表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需要户籍制度改革,财政支持以及社会对民办学校的扶持等等。(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1998.

[3]赵晶.从胡森的教育平等观看美国补偿教育——兼谈对我国实现教育平等的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9).

[4]王后雄.从社会学视角看弱势群体“差生群”生成原因及对策.教育科学,2005,(10).

[5]阙敏.对我国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梳理.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6]张旭亮、张海霞.基于社区教育的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讨.青年研究,2006(05).

[7]郭建鑫.教育公平、公共财政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农村经济,2007(01).

[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研究.教育研究,2007(4).

[9]国晓华.民工子女的教育与教育公平.教育探索,2005(03).

[10]项继权.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11]钱再见、耿晓婷.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路径选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房欲飞(1977-),女,山东阳谷人,教育学博士,上海市教育科学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在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刍议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K].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Burns,J. Numbers of graduates in basic jobs doubles in five years[EB/OL]. Education reporter BBC News. (2012-06-28)[2012-07-06]. http://bbc.co.uk/news/education-18627327.

[7]本研究以全国范围内近5年的基层在岗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并注意毕业生在性别、学科专业、岗位性质、区域布局等方面的代表性。调查问卷于2011年9月开始发放,至11月30日发出问卷2000份,发放范围涉及全国31个省市的基层就业单位,其岗位涵盖了教育部统计所列的范围。共回收1330份,其中有效问卷104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2.4%。另对大学生、基层公共服务部门、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相关政府部门等进行了访谈,访谈不同层面、部门、行业和专业领域的对象50余人。

[8]陈曙. 试论大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教育[J]. 群文天地,2012(9下):288.

[9]UC Berkeley Career Center.Freshmen and Sophomores[EB/OL].student affaires. UC Berkeley. (s.d.)[2013-06-27].https://career.berkeley.edu/Info/FreshSoph.stm.

[10]UC Berkeley Career Center.Juniors and Seniors[EB/OL]student affaires.UC Berkeley. (s.d.) [2013-06-27].https://career.berkeley.edu/Info/JrSr.stm.

[11]Chuo University Programs and Office. Career Design Support Center Office[EB/OL]. Student services. Chuo University.(s.d.) [2013-06-27]. http://global.chuo-u.ac.jp/english/services/career/programs.php.

[12]陈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否促进就业――基于郑州某高校 2009 年毕业生的统计调查分析[J]. 中国统计,2009(12): 19-20.

[13]Columbia University Career Education. Overview[EB/OL]. Students. Columbia University. (s.d.) [2013-06-27]. http://careereducation.columbia.edu/students.

[14]University of Reading Career, Placement and Experience Centre. Our Services[EB/OL].About Us. University of Reading. (s.d.) [2013-06-27]. http://reading.ac.uk/careers/about/services.asp#oneto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