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教育发展现状

乡村教育发展现状

乡村教育发展现状

乡村教育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贫困山区 农村 中小学 远程教育 现状 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学校均未较好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尚未按照远程教育教学进度组织学生收看,也未用作辅助教学。造成这项工作如此被动的局面,一是远程教育教学所需的用房严重不足,教学室无法独立出来,大多与教师办公室合为一体,教学收视播放室大多兼作学生教室。二是从事现代远程教学的专业师资严重欠缺,除九年制学校外,其余学校无专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而兼职教师虽接受过县、州级的短期培训,但专业水平较差,而校点教师大多知识结构老化,思想禁锢,年龄较大的老教师,绝大多数学校根本安排不出懂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来组织和开展远程教育的教学工作。三是设备的使用不能较好地为教学服务,只是流于形式,大多数学校将设备用作收看电视节目。另外,最最根本的问题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还远远没有成熟。因而大部分学校、仍然处在瞎子摸象、小马过河的境地。

二、高寒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形成的原因

1.办学条件简陋。大部分学校由于必需的专用教室得不到保障,不能较好的按时安质开展远程教育。

2.资源应用上的重形式轻实质。在资源应用上明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资源应用水平较低。就笔者掌握的实际情况讲,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或简单借助远程教育资源补充课堂讲授内容,缺乏主动挖掘资源的优势来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的意识。二是资源使用效率低。绝大多数教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知之甚少,对有些设备不会用、不敢用,因而对“远教”设备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效益,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是在资源的应用方式上,大部分教师主要利用资源备课,很少能自己组织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些基于问题的、基于情景的、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师资力量的薄弱是导致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技术性原因。一是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是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该乡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发展时间短,专业教师严重紧缺,对从事远程教学的岗位无法定人定责。二是教师操作技能不强。从总体上讲,目前该乡教师的技术水平没有达到现代教学媒体的技术要求,大部分教师甚至不懂远程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虽然全乡曾有12为教师参与过县、州级的培训,但在教学中长时间不用,就对培训内容逐渐生疏了,技术的应用自然就不够熟练。

三、高寒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的对策分析

为充分发挥“远教”效益,加快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加强软硬件建设、注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化管理和师资培训是有效途径。

1.高度重视对全面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学校要站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教育的“三个面向”的高度,深刻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农村中小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的积极作用,要从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有效途径的角度,来对待和促进这项工作。

2.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思想观念,为“远教”工程建设提供师资保证。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中小学教师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却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要求,严重制约着学校远程教育各模式的应用水平,因此,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培训可采取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一是对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人员培训,项目学校的一线教师按国家总项目组和市项目办的要求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后上岗,一线教师的一次培训主要学习计算机的操作、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安装与调试等方面的知识。按项目学校的地域位置将项目学校有机地分为若干个协作小组,在协作小组内的一线教师培训时相互学习,安装时相互帮助,应用时相互交流。二是进行再培训,随着项目的实施,资源运用的深入,接收资源需要技巧,资源分类需要勤思考,资源保存需要常更新,资源加工需要技术水平,这些靠协作小组的一线教师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参加各种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也可以聘请专家、知名教师到本校举办现代教育技术讲座,上示范课、公开课,结合本校实际,为加快本校发展找准切入点。三是对学校领导进行培训,让学校领导认识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意义,及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

3.加大专业技术部门的指导力度。教育主管专业部门要建立系统完善的现代远程教育推进和考评管理机制,要加大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和设备使用管理的工作力度。要充分利用这一信息资源服务教学,规范教学,放大电化教学的功能,更好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是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过程中,我们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置身于改革的大潮中,立足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开辟教育教学新途径、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才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乡村教育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一、我国农村教育资源的现状分析

教育资源是指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总和。一般而言,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一)农村教育人力资源的现状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但目前,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整体素质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1.结构分布失衡,农村教师短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从整体上看并不短缺,但城乡师资分布失衡,存在着结构性的超员缺员问题,即城镇教师超编与农村教师缺编的问题并存,尤其在条件更为艰苦的边远和贫困地区,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另外,农村师资队伍突出存在学科性短缺问题,即某些学科教师十分缺乏。目前,在农村学校,各地普遍反映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英语等学科专业教师十分紧缺,开课不齐或由一个教师同时兼教几门课,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农村教师的结构性和学科性短缺,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农村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农村教师学历参差不齐,高中、中师或初中学历教师在教师总体人数中的比例占绝对优势,而初高中学历教师大多数未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也没有通过进修提高学历,实际教学能力非常有限,而且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大部分农村教师队伍存在高度年轻化或老龄化问题,缺乏名师及学科带头人,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质量及专业化水平不高。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法,缺乏创新。这些缺陷,使农村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能真正地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城乡教师队伍素质的差距,使农村学生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3.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普通教师缺乏进修培训。由于城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相差悬殊,农村条件艰苦,教师难以安心在农村学校任教,只要有机会就纷纷流向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或经济发达地区,导致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学校留不住好老师,教学质量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另外,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教师接受进修培训的机会比较少。由于农村教师待遇差,工作量大,没有精力、更缺少动力去接受继续教育。而且,部分教师视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负担,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

(二)农村教育硬件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多媒体、实验室、图书馆等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资源。在广大农村,硬件建设落后是一种普遍现象,使农村学校的探究性教学失去了硬件支持。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许多学校缺乏硬件设备。可以说,农村学校的“四室”建设严重滞后,表现为实验室缺器材、图书室缺图书、阅览室缺场所、多媒体教室缺设备。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农村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能更好地开阔视野,提高学习能力,只能无奈地面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状况。

(三)农村教育软件资源建设现状

软件资源主要是指支持学习的教材、课件、网络教育资源等教学软件资源。在课件资源方面,许多农村学校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使得农村学生无法接触到优秀的网络资源。在农村,许多年龄比较大的老师根本不会用多媒体设备,更不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技能。即使软件较好,由于教师水平制约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农村的师生没有真正共享到信息技术带给他们的实惠,与充分得到网络学习资源的城镇师生相比,他们更加陷入教育资源的劣势,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平。

二、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中国的基本国情可以概括为生产力尚不发达,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二元结构”。基础教育薄弱,农村教育薄弱,城乡教育差距大,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必然产物。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城乡教师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分布不平衡,城乡师资在数量、质量、稳定性方面差距较大,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城镇超编和农村缺编现象均较严重。正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条件艰苦,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政策取向的不平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鼓励各地兴资办学,但政府投资和政策倾斜往往集中干东部较发达地区和城市一些好的学校,形成了强烈的“城市偏向”的价值取向。政府教育投入的多寡会直接导致各地区各学校教育资源参差不齐。国家投入明显地重城市轻农村,最好的设施、师资和管理等公共教育资源流向城市,而广大农村,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校舍简陋,师资质量差,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政府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量投入城市,将城市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中心,势必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短缺。因此,矫正“城市化”的取向,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选择。

(三)教育经费不足,软硬件建设滞后

中国的教育国情,有人概括为“穷国办大教育”。我国教育面广、量大,而国家财力有限,教育经费明显不足,影响了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因此,农村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方面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办学标准。在经费投人及硬件建设方面,国家尽管加大了资金投八,但仍然与国家标准有很大距离,如危房面积有增无减,设备陈旧,音、体、美器械几乎为空白。教学用具及教学辅助手段也非常短缺,“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手段是农村教学的主要模式,就不用说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极其缓慢。

(四)思想观念落后,技术水平较低

在农村中小学,有很多教师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缺乏现代的教育理念,不能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必要性,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也没有看到国家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在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之后,尽管有些教师通过自学、培训I,了解了一些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但由于不经常使用。各项技术的应用仍不够熟练。农村教师观念的落后和技术的不熟练,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分享,不能充分发挥学生

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由于历史、区位和文化的原因,我国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和差距,这种状况反映在基础教育上同样存在着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的明显差距。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可以减缓城乡教育的分化,从而尽可能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只有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才能使其安心执教,学生的教育才有保障,教育不平等状况才能逐步消除。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是彻底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困境的根本。

(二)加大调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均衡化是大势所趋,只有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实现教育起点的平等。在我们拥有一定教育资源的情况下,还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配置。要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多修校舍、更新设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使教育资源达到优化配置,进一步消除教育不平等现状。实行教育资源均衡化,使城乡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水平大致相似i公平地调配师资,或实行定期轮换;以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资源城乡共享,通过网络将优质资源送到农村,加强农村软件资源的建设。

(三)优先考虑农村教育发展需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促进城乡教育平等,要优先考虑和满足农村教育发展需要,采取向农村教育倾斜的“补偿性原则”,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各种专项扶助,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上的差距,使国民教育成为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对农村学校来说,要想尽快摆脱落后困境,必须要靠“倾斜政策”来加大投入,以弥补多年来对农村学校在经费投入上的缺额。发展教育事业,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特殊性、优先性,可以对音、体、美、英等专任教师有计划地实行定向培养,进一步丰富城乡教师交流途径。同时,加大调整城乡教育的投资比例,重点向农村教育倾斜。

(四)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长期处于较低水准,致使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因此,要尽快出台有关教育投资的法规,使教育经费的筹措、支出有法可依。同时,以政府为名,调动多方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对农村学校软硬件建设的投资力度,让农村学生有书读、有实验做,能用多媒体、能上网,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展他们的知识,使其全面发展。此外,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资源紧缺的现状。

(五)启动农村教育专项立法,促进教育公平

乡村教育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策略

本文为2016年潍坊市社科联重点规划课题:“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潍坊地区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3日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乡村旅游业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祖国各地蓬勃兴起,成为令人瞻目的朝阳产业。然而,与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相比,其人才匮乏状况却令人担忧。职业教育的使命是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人才需求有着良好的契合点,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展了新的人才培养空间,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使命。本文以潍坊市为例,试对乡村旅游业人才状况及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的策略作以初步探讨。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文件。2009年,潍坊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意见》和《潍坊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2013年山东省旅游局印发《关于做好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以资金补贴的形式,在山东省编制130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潍坊的青州、寿光、诸城、临朐、安丘等11个县市区以及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列入全省编制计划(目前,青州、临朐、峡山、潍城、安丘、坊子、昌乐、昌邑8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2015年3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潍政字[2015]11号文)把潍坊市青州、安丘等三个项目确定为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潍坊各县(市)、区纷纷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且成效显著。目前,全市省级旅游强乡镇3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0个,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省级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45家,省级精品采摘园11个,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23个,经营业户369户,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3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相当于旅游业总收入的22.2%。此外,2013年9月山东省在全省实施农家乐“双改”工程。潍坊首批10县18村271户农家乐基本完成“双改”任务。目前潍坊参加全省第二批农家乐“双改”的3县4镇5村98户农家乐已通过省旅游局检查组验收。为适应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普遍加强了乡村旅游职业培训。2014年以来,临朐、昌乐、潍城、青州、安丘等11个县市区获批全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42名重点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参加了省旅游局组织的第一批乡村旅游培训学习,培养了一批乡村旅游业带头人,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乡村旅游建设队伍。

然而,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乡村旅游项目规划不尽合理,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服务程序不够规范;三是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一,项目开发模式趋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粗放式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四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服务理念及经营模式落后,服务质量较差。上述问题如不尽早解决,必将影响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潍坊市乡村旅游人才现状看,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所从事的现代乡村旅游业缺乏基本的认识,无法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需求相匹配。乡村旅游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少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包括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乡村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和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所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匮乏,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2、人才结构不合理。乡村旅游现有人才结构普遍存在一般人员多、行政管理人员杂,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少、普通的一线服务人员多的现象,乡村旅游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如职业经理人、公关、营销、电子商务、资本运营等人才更少。

3、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因素仍然是决定乡村旅游经济是否成功开办的主导因素。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教育,知识层次较低,文化修养不足,缺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基础知识,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英语,以至于无法将民族文化的品位和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来。

4、民族特色人才出现危机。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不足,加上对“外面”世界生活的向往,青少年对学习、传承原生文化缺乏内在动力。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最终导致民族特色人才出现“青黄不接”,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潍坊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业,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撑,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数量欠缺,专业素养亟待提升。现代乡村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合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旅游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性质和办学宗旨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业专门人才,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只有在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服务中,才能深刻了解行业企业的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与对接。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完善。因此,职业教育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对职业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要顺应形势,转变观念,找准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一条与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职业教育要面向乡村旅游业,打破单一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长短结合,开办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研修班,满足乡村旅游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培训要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二)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促进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要建立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产业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合作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1)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实际需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人才培养过程。(2)职业院校聘请乡村旅游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参与教学工作;乡村旅游企业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攻关,开展职业培训等。旅游企业接纳旅游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根据企业需要,择优安排学生就业。(3)逐步健全和完善职业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育人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

(三)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改变脱离实际的单纯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2)坚持教学与乡村旅游实践紧密结合,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健全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接机制,使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努力打造体现乡村旅游特色的品牌专业,形成优势,办出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宾娜,李伯玲.开展乡村旅游教育和培训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2]丁运超.论我国乡村旅游的特征[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2.

[3]范冬梅.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

乡村教育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如何来衡量城乡基础教育是否均衡?基础教育城乡不均衡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实现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回答的,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李波(2005)指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造成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主要从城乡教育机会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两方面对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2]杨海松(2009)指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还处于非均衡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高,师资队伍差距较大,农村所享受的教育资源偏少。[3]赵正铭(2007)分析了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误区,从树立正确的理念、建立健全制度和采取有效策略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走出误区,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4]张长征等(2006)选择教育基尼系数作为教育公平程度的量化指标,估算了1978-2004年间我国历年教育公平程度,指出农村人群子女受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还比较突出,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5]范艳玲(2006)论述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从城乡教育国家财政投入和师资水平分析了城乡教育失衡的现状。[6]刘金川(2006)认为,随着教学条件、师资配备的差异,使得城镇地区学校教学质量较好,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教学质量较差,这些不正常现象又紧接着带来不正常的“连锁反应”:城镇学校和农村中心校生源越来越多,而村级小学生源逐年萎缩。[7]袁桂林(2004)选取了全国有代表性的六个县,在每个县进行了逐乡镇的调查,统计出六个县初中三年的累计辍学率。发现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较高,受教育年限也相对较短。[8]张金英,陈通(2009)指出天津市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仍然客观存在,郊区学校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和硬件条件都相对落后,并提出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9]马佳宏和彭慧(2006)通过对桂林市城乡义务教育财力资源配置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配置存在明显的城乡偏差。[10]王纬虹等(2006)对重庆市城乡教育差距做了比较分析,认为重庆市城乡义务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办学条件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城乡人口文化素质不均衡。[11]唐忠和崔国胜(2006)从家庭支出、学杂费、生师比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市义务教育的城乡发展差距。[12]卿孟军(2006)对湖南省零陵区进行了实证研究,从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初中生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三个方面描述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状况,分析了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根源、政策原因和文化原因。[13]

二、研究方法和结果

本研究主要是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2009年在甘肃省白银市和临夏州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试图了解甘肃省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查回收有效学校问卷10份,有效学生样本数2422个。下面主要从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基础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状况、学生入学方式和教育机会等方面来讨论城乡教育均衡存在的问题。

(一)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的城乡差异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甘肃省对基础教育的教育经费投入在不断增长,但是教育经费投入的城乡差距仍然存在。以样本学校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例,表1所示的2009年城市生均教育经费为1488.18元,农村为714.99元,城市相当于农村的2.1倍;2009年城市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1335.46元,农村为490.76元,前者是后者的2.7倍。2007年—2009年,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乡差距逐年缩小,而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距却在2009年有拉大的趋势。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地区,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不高,可见国家作为投入主体在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但从2007年到2009年,农村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有增长的趋势。

(二)基础办学条件的城乡差异

表2为2007—2009年样本学校生均图书量,生均学校占地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金额和生机比的城乡对比情况。可以看到,到2009年,城市基础教育阶段生均图书量为8.23,农村学校生均图书量为8.88,农村地区生均图书量大于城市地区,城乡生均图书量的差异逐年缩小,已基本达到均衡状态。从生均学校占地面积的城乡对比情况来看,农村地区的生均学校占地面积大于城市,意味着该指标在基础教育阶段城乡差距已消除。通过分析城乡生均仪器设备金额的差异,可以看到,城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生均仪器设备金额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城乡差距比较明显。从生机比(学生数/计算机数量)的城乡对比来看,2009年,农村中小学13.82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城市为24.33人/台,该指标农村地区优于城市地区,城乡差距已消除。综上可以看出,甘肃省基础教育阶段城乡生均图书量、生均学校占地面积和生机比差距较小,且农村地区在不同程度上优于城市地区,可见基础办学条件的城乡差异已不明显。从表2中可以看出,城乡生均仪器设备金额差距较大,因此,加强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是甘肃省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

(三)城乡师资队伍的差距

表3显示了甘肃基础教育阶段城乡生师比情况,城市学校的生师比低于农村地区,但这种差距逐年缩小,2009年城市的生师比为17.96,农村为19.30,可见在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表4列出了2009年样本学校教师学历以及职称情况的差异。在专任教师中,农村地区具有专科及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明显低于城市地区,尤其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农村学校所占比例很少,这也是城乡师资水平和教师素质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城乡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所占比例的差异不明显。当前,在解决了城乡师资数量问题的基础上,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学历和教学水平上,着力解决农村地区师资水平问题,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四)入学方式的城乡差异分析

近年来,根据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国家要求在已经“普九”的地区实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其初衷十分明确,就是要打破学校和学生的身份界限,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以便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义务教育阶段以缴费为主要手段的“择校”现象反而大量出现,而且在城市尤为突出,这也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公平、公正与社会的和谐。我们选取“学生入学方式”(就近入学、择校生、考试、特长生、借读生、其他)这一指标,与“家庭所在地”进行交叉分析。由表5可以看出,城市学生以就近入学方式入学的占68%,以钱和关系择校的占6.1%,农村学生就近入学的有74.7%,以钱和关系择校的占1.9%。可见甘肃省城乡学生入学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城市学生选择“择校”的比例更多。(五)城乡教育机会差距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从问题“你辍过学吗”的回答中可以发现中小学阶段依然存在辍学现象。其中城市学生中回答“有”的占3.7%,而农村为7.8%,农村的辍学现象与城市相比较严重。这表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存在较明显的城乡差距。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甘肃省城乡基础教育在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基础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状况、学生入学方式和教育机会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据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在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经费投入的同时,拓宽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公民入学的条件、受教育的机会等教育起点的显著不公平。因此,要从经费方面入手,着手维护城乡公平的国民教育起点。政府要确保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增加各级财政教育投入,提高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标准,缩小中小学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保证教育财政资源的城乡分配的均衡化。要通过财政拨款、部门资助、银行贷款、产业收益、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争取境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教育的捐赠、出资或投资办学。

乡村教育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教师队伍 区域均衡

一、问题提出

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点关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2010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我省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强调“积极指导、扶持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工作,促进城乡学前教育事业共同发展。”

学前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时期,是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上个世纪就强调:“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统筹发展学前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提高国民素质,进而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必然导致城乡之间教育事业的不均衡发展,因而要实现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促进每一个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幼儿师资的均衡配置。近年来,在国家教育政策越来越突显农村教育地位的大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之间的教育师资力量在数量分布和结构配置上均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与城市幼儿教师队伍相比,农村幼儿教师普遍存在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数量不足、文化程度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等现状。这与我国当前致力于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是相违背的,幼儿教师城乡发展失衡已成为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瓶颈。

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幼儿教师城乡均衡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因此调查当前城乡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城乡幼儿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均衡发展的建议,对学前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样本选择

调查的范围为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和福建省武夷山市2个地区的幼儿教师队伍,其中厦门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均走在福建省前列,是典型的福建省城市代表,而福建省武夷山市是福建省比较典型的乡村地区,以农业为主,经济欠发达。

(二)调查内容

调查以相关地市的幼教专干和幼儿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各地区的师生比、教师的编制情况、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自编《福建省幼儿教师队伍现状调查表》,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师生比、教师在编情况、教师的学历结构、教师的职称、教师的年龄、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调查厦门市同安区和武夷山市部分地区的幼教管理机构、幼儿园的情况,获得第一手数据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

2.访谈法

深入厦门市同安区和武夷山市2个地区对相关幼教干部和公办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倾听他们更加真实的想法,弥补问卷不足,以得到最真实的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资料,提升研究的有效性和准备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日期2012年7月厦门市同安区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103所,福建省武夷山市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68所。通过对2个地区的师生比、教师的编制情况、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乡幼儿园生师比均偏高

教育部规定幼儿园标准配备师资以班为单位“每班配备两教一保”,若以幼儿数来看,参照国际幼儿园生师比标准15:1。从2011年―2012年福建省若干地市生师比比较表(表1)可以看出,同安区的生师比为18.05:1,而武夷山市的生师比为19.82:1,可见这2个地区的生师比都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生师比均偏高。

由此可见不论是城区还是乡区,幼儿园专任教师数量都不足,缺口比较大,各班的保育和教育等诸多角色均有数量有限的教师承担,教师没有一丝空闲时间,可见幼儿教师工作负担及其沉重。“幼儿多,幼儿园少,入园难,入公办幼儿园更难”这样的现状在城市和农村都普遍存在,是导致城乡幼儿园生师比均偏高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幼儿教师编制缺编严重

从2011年-2012年福建省若干地区幼儿教师队伍编制情况统计表(表2)可以看出,相对于厦门市同安区幼儿教师队伍的缺编情况,武夷山市幼儿教师缺编严重,以缺编人数占编制数比例计算缺编率,武夷山市幼儿教师的缺编率高达100.00%。由于幼儿教师严重缺编,福建省武夷山市多数幼儿园不得不大量聘请代课教师,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具备教师资格的,这些代课幼儿教师属于临时聘用,身份不明确,没有相关档案管理、职称评定和机修机会,综合素质不高且流动频繁,这样的师资力量令人担忧。此外缺编还导致幼儿园大班比例增加,很多班级的学生数达到五十人,这样的幼儿数超额必然导致教师负荷增加,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

农村幼儿教师之所以缺编严重,与多年来幼儿园的发展转型、改制及民办园的发展变迁有关,而其主要原因还在于以农业为主的乡区财政能力薄弱问题长期存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压缩教师编制以减少教育财政支出。

(三)城乡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总体偏低

从图一2011-2012年福建省分地市幼儿专任教师职称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出,思明区幼儿专任教师达到大专以上水平的教师数量高于同安地区,以大专及以上学历为幼儿教师合格标准,同安区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为51.3%,而武夷山市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2.7%,学历合格率比同安区略高,但总体来说,城乡地区的学历合格率都偏低,情况并不乐观。同安区低学历的幼儿专任教师比重较大,其中学历低于高中阶段的人数比例达到13.7%,而武夷山市幼儿教师学历水平处于高中阶段或高中阶段以下的达到35.7%。总体来说,城乡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均偏低。

虽然学历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没有绝对关系,但不可否认受过专业系统培训的幼儿教师在知识结构、专业观念和实际教学等各方面能力远超低学历水平的幼儿教师。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当前城乡幼儿教师学历水平总体偏低的现状。

(四)城乡幼儿教师职称水平较低

职称是用来评定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图二福建省分地区幼儿专任教师职称分布图可以看出,不论是以处于福建省城区厦门市的同安区还是以武夷山为代表的农村地区,它们未评职称的幼儿教师比例都偏大,同安区未评职称的教师比例超过3/4,而武夷山市未评职称的教师比例更是高达80%。具体分析各地市小中高职称的教师数,同安区和武夷山均没有中学高级幼儿教师,同安区骨干教师比例仅有5%,而武夷山的幼儿骨干教师比例仅有10%。中学高级职称属于幼儿教师职称中的最高级,他们和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都是幼儿园的引导者,能发挥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成长,进而可以促进整体幼儿的发展。综上数据反映出当前城乡地区的幼儿教师职称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农村较高职称级别的幼儿教师缺口更大。(见图一)

(五)城乡幼儿教师年龄结构趋合理化

调查发现城市和农村幼儿教师年龄结构均处于较年轻化水平,而年纪较长的幼儿教师也占据一定比例,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从图三2011-2012年福建省分地区幼儿专任教师年龄结构概况可以看出,在同安区20-30岁和30-40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均占据较大比例,教师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幼儿教师比例为78%,约占所有教师比例的3/4;而武夷山地区55.6%的幼儿教师年龄在20-30之间,超过所有教师数的一半。与此同时,年龄阶段在40-50岁之间的教师比例,同安市占据18.2%,武夷山市占据12.5%。

一般来说,年纪较长的幼儿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年轻化的幼儿教师具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的年龄结构有助于教师间的交流学习,互教互长,因此总体来说,城乡幼儿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较合理化水平。

(六)农村幼儿教师待遇水平低

据调查相对于同安区专任幼儿教师平均薪资4000元,武夷山市幼儿专任教师平均薪资仅为2000元,城乡幼儿专任教师工作负荷相同,工资却差距在2倍以上。对于教育经费的投放方面,武夷山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仅占4%。

城乡间教师资质水平差距长期存在,农村教育经费欠缺,编制不足,教师资源投入不足普遍不足,而且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乡间差距呈现拉大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二元教育体制,国家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与城市幼儿教师薪资差距颇大的待遇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到农村任教。

四、促进城乡幼儿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厦门市城乡幼儿教师队伍师资发展呈现不均衡现状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应有计划地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措施来扭转教育师资力量发展失衡的状况,从而促进城乡学前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一)加快立法进程明确学前教育地位

应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明确学前教育地位。美国和英国通过立法保证本国学前教育的地位和经济投入,保证学前教育发展,这样的方法值得我们效仿。相对于我国学前教育的立法不足,我国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均有全国性的专门法律。正是我国缺乏有力的学前教育法律,国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学前教育职责及其不清晰。我们应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教育现状,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保障机制,从法律上强调学前教育的地位和性质,明确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职责和义务,并强制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并通过立法明确幼儿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尤其不可忽略农村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保障他们工资、职称评定、福利保障等各方面权益,促进城乡幼儿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二)增加农村学前教育资金投入

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即财政投入,没有可靠、稳定的投入保障就不可能有学前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而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更为紧缺,大部分紧靠极为微薄的收费或主管部门申请的少量经费艰难支撑整个农村地区幼儿园的一切开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城乡幼儿园均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应增加农村学前教育资金投入,积极改善城乡发展与投入不均衡的现状。由于我国学前教育投入没有明确的规定,学前教育经费包含在义务教育经费中,没有单独预算,学前教育投入缺乏有力的财力保障,并且城乡学前教育投资结构不平衡,教育不公平凸显严重。因此应增加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专款专用,并增加农村学前教育投入,从经济上满足农村幼儿园在发展学前教育过程中的资金要求,改善农村幼儿园简陋的办学条件,使农村幼儿与城市幼儿享有同样的学习资源;提高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改善他们的福利待遇,给他们提供一个没有经济困扰的环境,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乡村执教。

(三)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

针对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主要采取引进新教师,劝退不合格教师和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体制三种方法。其中培训是适用最广,见效最快的解决方式,大部分幼儿教师能通过有效、有针对性的培训得到进一步提高,直接提高保教质量。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应避免当前存在的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实效性、培训时间不足等弊端,要切实有效地建立培训机制和监督机制。3年内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省级或部级培训,而各地在5年对幼儿园全体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首先,针对农村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内容,加强内容的针对性如对不同层次、阶段的教师进行培训时,内容使用应有所侧重,其次增加农村教师培训的数量与形式,为农村教师的培训提供机会和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如开展集体观摩、分片研讨、跟班学习、入园实践等,并与导师指导下的自学等教学方式相结合,积极鼓励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培训实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