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专题研究

地理专题研究

地理专题研究

地理专题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人文教育专业

人文教育专业是要培养胜任中学人文学科综合课程及地理、历史、政治等相关课程教学的应用型人才的师范性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是人文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教学环节,而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能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及基本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 一些高校对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如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对该专业的地理实践教学与地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区别认识不清;除此之外,缺乏专业的实践指导教材和师资不足等问题,从而使得地理野外实践教学这一教学环节未能起到相应的作用,这将有背于人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特殊性

在对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与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上有所不同,一般地,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包括部门学科实践与综合实践两部分,而人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其综合性和宽知识面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只能进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且实践教学内容上力求与历史、政治等学科相结合[1]。野外实践教学必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里的综合有两层含义: 一是地理、历史、政治每一大学科内部的综合。二是在科内综合基础上综合地理、历史 政治、文化生态等内容,使人文教育专业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由此可见,安排地理野外分科实习既没有必要,也不符合人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特征的要求,地理野外实习只能属于综合实习[2]。

二、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野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方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课程是人文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而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这些课程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人文教育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得到重视。通过野外实践教学过能够使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理论知识与在野外环境中所观察到的地理现象结合起来,将课本中知识及野外调查方法渗透到实践活动中,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及在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中搜集、诠释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技能。

(二)野外实践教学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通过野外教学实践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如野外实践过程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过程当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需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实践基地相互协调、 相互沟通配合,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责任感,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更好更快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同时,野外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适应野外自然环境的过程,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没有完善的野外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不少学校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教学是人文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一部分,其中野外实践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视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响应实现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人文教育专业课程安排中没能体现出来。如百色学院2012年开设了人文教育专业并把实践教学纳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缺少野外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这就导致了该校该专业的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二)缺乏典型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不够科学的野外实践路线。 综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具有多样性、流动性等特点,基地建设及其线路选择上应涵盖地理、政治、历史等内容,但当前多数高校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选择和路线设计不够典型,这导致学生在野外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看到课堂中学习到的相关理论要素及地理规律,就算野外学习回来学生依然难以感受到理论与实地观察到的现象之间关系,这使实践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三)缺乏合适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缺乏较专门的指导教材。目前有不少专业的地理野外实习方面的指导教材,但是人文教育专业属于综合地理野外实习,这些过于专业的地理实习指导教材,并不太适用人文教育专业野外实习。

(四)师资不足。当前很多高校缺少甚至没有专门从事野外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如普遍有这样的现象:哪个班需要搞野外实践教学活动,这个班的班主任就成了野外指导教师,缺乏经费导致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甚至有些教师并非地理专业出身,也无野外教学的经验,同样成为地理野外教学指导教师。如百色学院人文教育专业目前在校生接近250人,但地理专业教师仅1人,外聘2人,专业的野外实践教师为0,地理教师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下,野外实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因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不少高校的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最终成为走形式,野外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学生及教师都认为是出去 “旅游” ,野外实践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 “走马观花”、“游山玩水”。

四、人文教育专业综合地理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以上人文教育专业综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各高校对野外实践教学应引起重视,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综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二是针对区域地理特点,编制乡土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各学校应该根据所在地区的特点,组织专业教师或外聘野外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制定适宜的包含有自然地理要素和历史、政治等人文内容的野外实践指导教材;三是加强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科学设计野外实习路线,如我们可针对学校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建设最佳和较稳定的教学基地,规划设计涵盖有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资源的实习路线,因为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不相同,因此,在选择建设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时,应考虑区域范围内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现象既典型内容有丰富的地区。最后要提高野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一名综合地理野外实践指导教师,需熟悉与综合地理野外实践相关教学内容,需掌握相关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现象等综合知识,需学会把地理、政治、文化生态、历史等内容整合成一个有机体;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应配备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与此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加强与其他相关学校交流学习,积极参与综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积累实践教学指导经验,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组织和指导综合地理野外实践能力,以保证野外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地理专题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71-03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自从1998年教育部新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后,1999年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便出现在各大高校招生专业目录中。然而这个专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至2009年底,我国已有47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然而,在472所高校中大部分属于地方院校,这些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发展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比较模糊

2.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不规范,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导致学生学习知识不全面,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因而在市场中就业竞争力不高。

3.老师、学生及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普遍认识不足。

4.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比较模糊

笔者对该问题做了一些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是以西安某地方高校为例,针对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二、三、四年级以及毕业生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2份,收回有效问卷176份,有效率96.7%。该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方向的认可程度方面可以通过下页的柱状图(图1)反映出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4.43%的学生对该专业的发展和定位相对比较模糊,不明白该专业将来的就业去向;69.31%的学生认为该专业就业形式严峻,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当然这也与客观存在的现实社会原因有关:我国的部分事业单位,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仍然在就业方面存在严重的垄断性。这样就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通过事业单位招聘上岗的学生就很少了。而55.11%的学生认为该专业毕业后不能学到实在的东西。而只有6.29%的学生认为该专业可以学到相应的知识。从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可发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发展方向方面确实比较模糊和不明确,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存在很多困惑和迷茫。通过近几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的情况也可反映出来该专业学生就业形式困难的现状。在该高校,2011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为56.4%,2012年就业率为61.9%。与该校会计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率相比相差很大。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已成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的“瓶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性在于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该专业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具备一般的具有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按照社会的需求要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体系方面首先必须要科学设置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其次,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加强重视,增加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和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2]。

然而,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存在的问题:教学大纲中实践教学部分不完善,内容比较单一,实践考核流于形式;专业实践执行比较松散,执行力差;教师实践能力薄弱,责任心不强;实习基地的建设落后或者不全,学生到实习基地不能真正学到使用的东西。通过对该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也不难发现学生对该专业在实践教学过存在的问题,通过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只有9.6%的学生认为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该课程进行了很好的实践活动,而有43.18%的学生认为实践环节对该课程教学效果有好的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学生所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方面有接近80%的学生认为差距太大或在此认识方面存在比较模糊概念。因此,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没有完善,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与实践方面相互脱节,也成为我们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瓶颈”。

(三)地方高校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地方高校快速发展,地方高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趋同化现象非常严重,特色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置相对应的专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对该地方经济发展所做贡献较小。

2.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认同感上非常缺乏,大多数企业不了解此专业学生具体能做哪方面工作。

3.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所学知识次重点分的不是很清楚。主要的原因在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教学与社会需求脱钩的问题所致。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学生就业困难就不足为怪了。

在专业特色方面我们通过图1,可以发现70.45%的学生认为公管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专业了解程度方面,61.36%的学生认为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比较迷茫,认为该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比较杂,核心课程不明显,理论课程太多,与实际相结合的比较少,最后导致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精,所学知识比较“杂”,因此,造成专业性不强,就业方向不明确,所以学生在学习方面没有明确学习目标,进而对此专业比较模糊。通过对就业学生做调查,只有27.5%的学生认为招聘人员对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了解,说明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普遍认识不足,对该专业接受程度较差。

三、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确立明确的专业方向

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有: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卫生管理、体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然而除了这些方向之外,还应结合本地方的区域性、地方性大学的特点和办学特色,本着为地方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为主的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应该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适应性的人才,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该积极拓展新的、具有能为地方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专业。因此,按照本地方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人才,可以在发展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形成四个专业方向即:公共事业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方向)、公共事业管理(社区管理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管理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方向)。按照地方高校围绕地方服务的要求,在专业选择上,地方高校还可以考虑从专业方向的实用性、紧缺性、行业性、层次性等方面依据大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情况进行设置。

(二)加强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可从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着手提出几点建议。

1.为了能够让该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一方面,可通过学生走出去的方式实施。为了让学生能够走出校门、拓宽学生知识面,积极动员全校广大师资力量以及毕业生校友的资源,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实习、交流学习以及咨询和了解的方式进行实践学习,并及时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利用请进来的方式,积极联系并聘请校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来我校进行讲座,可以设置科技学术月,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在校内开展一系列的学术讲座,积极宣传和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会,并写下体会。

2.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活动。比如可以开展模拟“学生事务管理员”、“学生办公室主任角色”进行实践活动。还可以到相关社区顶岗实习以及政府机关部门实习等,鼓励学生在假期去社区或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

3.积极协调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和相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合作关系,整合学校各种有效资源,为学生实践环节建立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在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组织教师不定期进行指导、检查、考核,保证专业见习、实习场所有人指导,有人监督,不走过程,不搞形式。[3]

(三)明确培养目标,强化专业特色

针对国家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变化,可以制定“一专多能、一凭多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这种专业发展模式,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1.积极推行“导师负责制”。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指导5~6名学生,导师的主要职责:向学生推荐该专业方面的必读书目;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和创业、创新活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积极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等。

2.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推行“双轨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引导、鼓励一部分学生以考研为主,兼顾综合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引导和鼓励另一部分学生以发展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为主,同时兼顾考研。

3.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改革。可以开展“课内、课外、校外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大胆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在课堂内教学模式为走出课外和校外进行教学,开展研讨型教学模式[4]。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参加实践和亲自动手来探索知识,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主动学习,而不只是被动地在课堂内接受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9.

[2]龙兴武.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01):85.

[3]颜军,陈家长.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经济师,2008,(08).

[4]彭凌,刘俊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2).

地理专题研究范文第3篇

近几年来,我开展了一些物理教学专题研究活动,对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就教学专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1. 转变认识 所谓教学专题研究,就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探索教学规律的研究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并非所有教师都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专题研究的作用和意义。有的教师课务很重,感到没有时间进行教学专题研究;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专题研究是专门从事教研人员的事情;有的教师则对普通任课教师能否开展教学专题研究,在思想上缺乏足够的信心;有的教师还认为搞教学专题研究会分散精力,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有的教师认为搞教学专题研究花费时间,但研究成果未必就能在报刊上发表。因此,为了搞好教学专题研究,首要任务是要弄清进行教学专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扫除上述心理障碍。在实际中,若任课教师不搞教学专题研究,只凭教学经验,也许能把课勉强地讲下去,但教学质量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若能结合教学进行专题研究,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对象和教学规律,就能使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也会使教育者的教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实践证明,教师只要重视教学专题研究工作,认真实践和总结,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例如,研制物理新教具就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前几年,笔者曾把它作为一项教学专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首先对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必做的演示实验逐个进行分析,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找出现成的教学仪器的不足之处,从中确定几件重要的实验装置作为主攻对象,再根据推陈出新的原则,进行新教具的设计和制作,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检验和进一步改进,最终研制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型“全电路欧姆定律演示器”、“电阻定律演示器”、“电流天平”、“自制光栅”等,对物理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 找准选题是关键 如何确定教学研究课题,是搞好教学专题研究的关键。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任课教师应该从中学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所教学科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这种从教学实际中选题的方法是搞好教学专题研究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任课教师课务较重,很少有较多的时间去作纯学术性的大课题研究,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有利因素,抓住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这样就能快出成果,提高教学专题研究的效率。就物理教学而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很多,例如,如何解决物理难教难学的问题;如何提高高中女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物理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问题;如何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如何提高物理教学课堂效率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物理会考和高考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应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是否对这个问题已经研究过,还存在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这样可避免重复性研究。例如,如何全面考查中学物理教学质量,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期中考试和期终考试只进行90分钟的闭卷笔试,它不能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个问题,我同两位青年教师就把它列为一个研究课题,专门研究改进的方法,并在高一物理期终考试中实施了我们研究的综合考试方法:采用标准化测验形式,闭卷考查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再采用撰写物理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采用实验操作考查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考完以后,采用无记名的问卷形式,让学生发表对这次考试方法改革的看法,教师则对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出:综合考试法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际水平,反馈性强,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易于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种较好的考试方法的结论。

3. 搞好教学专题研究须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做保障 教学专题研究是用科学方法探索教育规律的实践活动。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教学规律,任何脱离教育理论的研究都是没有普遍意义的。

一般来说,中学教师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是有所了解的,但只凭这些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与理论,掌握教育统计和评价方法,更应掌握与教学研究专题相关的教学理论。如果没有掌握教育理论,就谈不上教学专题研究,最多也只能是教学经验总结。若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就能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例如,在高中毕业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一批尖子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了具体地逐个分析,找出他们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不足之处,然后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考前指导。结果,这些学生在物理高考中均获得优异成绩。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交叉科学的出现,给教学专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学科进行综合研究教学专题。因此,教师除了要掌握教育科学的一般理论知识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地学习与教学专题研究相关的各门知识,特别要注意学习新学科,比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为了更好地从事教学专题研究和交流研究成果,还应提高外语水平和微机操作能力。否则,即使研究成果水平再高,交流起来也很不方便,更难进行国际交流。

地理专题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探研;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77-02

为践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倡新的教学方式,福鼎一中地理组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的课题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就是将研究性学习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于是探研式教学成为重要的整合手段。现以福鼎一中李明老师所上的《影响降水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课题为例,说明高中文科地理专题探研式教学思考。

一、《影响降水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专题探研教学简介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对降水的相关要求,并按照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需要,李明老师在课前预习学案中布置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①降水形成需要具备什么条件?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降水的关系;③季风环流对降水的影响;④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⑤地形(如山地)、地势对降水的影响;⑥洋流对降水的影响。然后分发课内探究案开展《影响降水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课题专题探研式教学。

二、高中文科地理专题探研式教学思考

讲授式教学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通过实验或事实材料加以验证,是一种灌输教学。与此不同,探研式教学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研活动,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形成新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研的能力。我们认为,在高中文科地理中开展专题探研式教学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价值。

1.探研式教学符合科学教育的理论。首先,探研式教学符合杜威“做中学”的理念。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教育理念是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取经验,积累知识,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这才是教学的成功。其次,探研式教学符合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思想: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自觉、主动地探索,研究事物的性质,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获得所学的概念和原理。第三,探研式教学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近十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活动课实践的深入和经验总结,发展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教育部为此还颁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研究性学习,它是模仿科学研究的过程,是科研思路与中小学生日常学习相结合,具体作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他们分工、合作,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经过选题、实地考察、资料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论文写作等阶段,培养团体意识,养成科学学习态度,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专题探研式教学与地理学科具有良好的结合点。中学地理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板块,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便于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适合学生开展探研性学习,让学生在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触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方方面面,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由于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又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我们首先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特别重视学习并贯彻新课程理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研究实践新的教学方式,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大量的“活动”或“研究性问题”等情境素材,设置了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研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时事热点、焦点中收集与新教材相关的丰富素材,创设新课程背景下开展专题式探研环境,让学生从“学地理”到“做地理”,尝试当一个发现者。在探研中促使学生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挖掘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清新旧地理知识结构的逻辑联系,提升了地理思维能力,这样专题探研式教学与地理学科就具有良好的结合点。

3.地理专题探研式教学与高中文科学情相吻合。地理专题探研式教学的教学对象选择是高中文科班学生,他们在初中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积累了一些知识基础,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气候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他们还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知识整理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地理专题探研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逻辑联系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因此,开展地理专题探研式教学与高中文科学情是相吻合。例如,课题《影响降水的主要自然因素》的教学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他们在高中必修地理模块和区域地理模块的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对学习影响降水的主要自然因素有一定的理解。学生能够在课前复习已经学习的区域地理、全球气温分布规律、全球气压带、风带及洋流的分布规律等相关的地理知识基础,在老师讲解下理解并掌握相关地理知识,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学生小组讨论,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归纳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推导出影响降水的主要自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再探讨与之形成原理相似的其他特殊降水现象(例如雾的形成。)及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地理问题如何处理(生活中如何防潮,什么时候是观赏云雾的最佳时间)最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后相关地理问题的探研性学习。

地理专题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校本研究 涵义 特点 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激增、加速更新,信息技术革命不断深入,地理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当务之急。而校本研究是地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对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地理校本研究的涵义

校本研究在英美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于20 世纪60年代前后兴起的。当时人们认识到,没有学校参与特别是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是无法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地在教育实际中加以运用的。在我国,校本研究是近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出现的学校教育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地理校本研究是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为线索统领地理教学工作;组织地理教师从事适合本校地理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形成学校特色,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全体学生成长奠定基础。地理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学校中的地理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

由地理校本研究的概念可以看出,地理校本研究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涵义:

1.为了学校

即地理校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改进学校的地理教学实践,提高学校的地理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地理校本研究目的的应用性指向非常明确,为了建构和完善某种地理教学理论而进行的地理教学研究不是地理校本研究。

2.基于学校

即地理校本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学校中、课堂中的具体的地理教学问题以及与学校、地理教师、学生整体发展相关的地理教学问题。从文献资料中寻找出来的与学校地理教学实际关联不大的问题不能称之为地理校本研究课题,专业研究者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而进行研究的问题,也不能称之为地理校本研究课题。

3.在学校中

即学校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应由学校中人来解决,地理校本研究的主体是学校中的地理教师。校本研究具有草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校本研究就是教师研究。所谓“教师研究”是指由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展开的教改探究活动,是教师自己关于教学生活意义的持续不断地体验感悟与发现过程。如果研究是由专业研究者进行的,学校地理教师扮演的仅仅是“配角”,甚至是研究的旁观者,那么,这种研究虽然也可以得出一定的研究结果、说明一定的问题,但没有在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的同时,提升地理教师的研究水平,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地理校本研究。

二 地理校本研究的特点

1.校本性

最经典的解释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这意味着地理校本研究是以解决学校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改进学校地理教学实践为目标;以学校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学校地理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体。

2.依托性

与一般地理科研不同的是,在地理校本研究中,学校是课题的主持人,专家是顾问或指导者。但这并不等于学校可以完全不需要或排斥专家的指导。相反,学校还必须充分地借助外界的力量(包括各级教科研部门的地理教研员、高校地理学科教育专家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地理教学研究人员)来规范学校地理科研工作、提升学校地理科研层次。

3.实践性

从研究的目的来看,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地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研究的主体来看,研究人员主要是教学实践前沿的地理教师;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于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需要;从研究的过程来看,研究是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的,并与地理教学活动交织在一起;从研究的结果看,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地理教学实践。因此,实践性是地理校本研究最根本的特征。

三 地理校本研究的价值

1

.有助于缩小地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张力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地理新课程理念逐渐为广大地理教师所接受,但是新课程理念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张力。许多地理教师在实践中试图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融入到地理新课程中,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教学行为的变革往往呈现出形式化、表层化的特点,致使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校本地理研究。校本地理研究以解决学校地理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目的,以变革地理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可见,地理校本研究是解决地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有效活动形式。

2.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要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就必须研究和解决地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由专业研究者发起的为解决这类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的效果早已受到人们的质疑,而地理教师开展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教师置身于现实的、开放的、动态的地理教学情境中,能够随时随地考察地理教学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及时准确地把握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能够依据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以最快的速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能够直觉地对方案、假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这种务实高效的解决地理教学实践问题的校本研究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0世纪40年代,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曾论证了教师成为研究者对于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专业化的重要意义与联系。他认为如果教师拥有研究机会,且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有力地、迅速地改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事实上,地理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各种地理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案的制订时,他们就会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早已熟悉的地理教学现象,对地理教学活动及其本质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对地理教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进而产生地理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有关心理学、哲学研究和事实表明,人从本性上讲就具有求知与探索的需要,例如亚里士多德提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一个层次是认识的需要。当前,地理教学研究已成为地理教师专业角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成为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地理校本研究的校本性和实践性特征使之成为地理教师最喜欢、最易进行的研究形式。持续的地理校本研究,将使地理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地理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密不可分,并满足和强化他们进行地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兴趣、动机,增强他们的地理教学研究能力,促进专业化成长,并促使他们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从教书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