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实验教学

地理实验教学范文精选

地理实验教学

地理实验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五位一体”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关注三个方向上的地理实践,即考察、调查和实验[1]。限于现有的办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考察、调查难以常态化进行,因此,实验教学成为落实“地理实践力”的主渠道和关键方式。地理教师需要着力研究、精心设计地理实验,大力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提高地理实验教学能力。本文以“探究城市下垫面对径流的影响”实验教学为例,从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生成性等构建“五位一体”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以期对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有所启示。

一、科学性是前提

科学性是地理实验教学的前提,没有科学性的地理实验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科学性错误的地理实验则对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地理实验教学的科学性是指地理实验要能正确反映地理事象发生、变化特点和规律,严格遵从地理学科原理。实验应该源于实际,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情境,确保实验步骤的严谨性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地理实验有定量测算、定性模拟两种形式。按照科学性的要求,定量测算实验要保留真实、原始的数据,一次实验不成功,要反复改进,多次实验,并对多次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定性模拟实验要尽可能地还原真实情境,不能假设和虚构情境。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对于科学性的关注不够,部分地理实验高度理想化,为了得到预设结果,存在着人为修改实验条件、虚构实验数据等现象,违背了实验的科学性要求。如笔者观摩的有关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大多选择在分别装有沙土和水的烧杯底部加热,与大气的受热过程不相符,违背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真实原理[2]。真实的自然地理过程时间漫长、空间广阔、要素复杂,很难观察到,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如果创造实验条件,在某些地理过程中设计“定性+定量”的模拟实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3]。笔者开展的“探究城市下垫面对径流的影响”实验教学遵从科学性要求。主要表现在该实验采用了观察法、控制变量法两种方法,分别进行了室外观察实验和室内模拟实验。两种方法都是通过控制变量法比较差异,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科学严谨的科研过程(设计、操作、观察、描述、记录等),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室外观察实验选取的是真实的情境。1升的水模拟雨水洒在校园附近的水泥路、砖块路和草地地面上,学生观察径流和下渗情况,还原了真实的地理过程。室内模拟实验所用器材是师生共同制作的三种类型的城市下垫面,模拟实验中只有下垫面一个变量,其他影响因素(坡度、降水量)完全一致(图2)。实验数据是科学性最真实的体现,学生室内模拟实验得出的数据(表1)和室外观察实验现象一致,符合自然界的真实情况。

二、实用性是基础

地理实验教学的实用性是指实验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实验只是手段,实现教学目标才是目的。实用性是地理实验教学的基础,具有实用性的地理实验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地理实验教学的实用性要求课题的选取要有针对性,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只有当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利用地理实验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才开展地理实验教学,这是地理实验实用性的本质要求。另外,地理实验课题的选取应严格依据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紧密结合,突出地理学科特色,这也是地理实验实用性的基本要求。有些地理实验需要用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科学原理来呈现地理现象并揭示地理原因,但不能将地理实验做成物理、化学实验,否则无法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我国某些城市一到雨季就内涝连片,满城“看海”,但学生对下垫面如何影响径流和下渗等水循环过程缺乏直观科学的认识,对于植被地面“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认识也很肤浅。“探究城市主要下垫面对径流的影响”实验教学的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对应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该实验紧扣“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设计,辅助教学的实用性强。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重难点,设计了实验教学的三个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城市化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及下渗的影响;根据实验结论提出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的办法;通过动手、观察、讨论等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地理实践力。学生通过室外观察实验,直观地观察到城市不同下垫面对径流和下渗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定量地验证了这种影响,并根据实验结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了缓解城市内涝的办法,实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

三、实践性是根本

地理实验教学贵在实践,实践性是地理实验教学的根本,也是地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根本途径,没有学生参与实践的地理实验教学是假实验、假教学。地理实验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去”“动手”“行动”,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获得对真实生活的真感觉、真认知,获得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最终获得独立认知世界、独立生存的本领[1]。地理实验教学不能让学生在纸上“做实验”试题、播放实验视频或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实验给学生看,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动手参与其中,进行真实的实验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城市下垫面对径流的影响”的实验教学,从实验器材的制作和改进,到室外观察实验、室内模拟实验、室外实地考察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学生全程参与其中,自己动脑、动手、动口,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以实验器材的制作为例,实验初期,学生发现的问题很多,得出的实验结论和实验假设偏差很大,如水泥路面组的实验器材因收纳盒边缘缝隙过大导致下渗水量过多,与真实情况不符,学生通过访问施工队,经过讨论,想出了好办法——用工业用凡士林填充边缘防水,弥补了实验器材简陋造成的误差。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行动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有效提升,也切身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创新性是灵魂

创新性是地理实验教学的灵魂,没有创新的地理实验教学充其量只是换了一个教学的形式,对学生思维的成长、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地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性是指要勇于打破惯有的思维模式,推陈出新,避免重复简单的、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发挖掘新的实验课题,或者对已有地理实验进行改进,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手段等层面,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在创新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性人才。地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性要求教师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适当的实验课题或者对已有实验进行改进。许多地理实验是单个孤立的,如果延伸空间尺度,或者围绕一个课题开展系列实验,从简单到复杂,从室内到户外,从模拟情境到真实生活,把户外考察、模拟实验和社会调查两个或者三个维度结合起来,可以使地理实验教学增加广度,在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同时,可以提升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过去的地理实验教学往往局限于自然地理,侧重于探索自然地理原理。首先,本实验教学在选题方面有所创新,探究城市主要下垫面对径流的影响,将自然地理原理和解决城市内涝的人文地理问题相结合,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增添人文诉求,关注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本次实验教学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也有创新之处,即在实验教学之后,强化课外拓展——实地考察合肥市海绵道路和海绵小区(图3)。学生进行室外观察实验、室内模拟实验后,带着实验成果走进现实情境,考察所在城市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的具体措施,利用水循环原理分析海绵道路、海绵小区的合理性,更引发对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化等方面的深层次探讨:如何优化城市空间用地结构?如何进行市政建设?如何科学应对城市化问题?……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内化学科知识,关注现实生活,提升思维品质,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生成性是关键

生成性是地理实验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即教学,把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放在注意中心,而不是围绕预设问题固步自封,地理实验教学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不至于错失教育的良机。地理实验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新的探究视点,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获取新的探究成果。生成性要求地理实验教学要从封闭的“教实验”走向开放的“用实验”,从教师的外部输入走向学生的自我建构,切实促进学生的自由、自主、个性化发展[4]。实验教学是开放的活动,教师不能仅围绕着预设问题、预设结论教学,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对学生的质疑“一棍子打死”。当实验教学中出现不符合预设的“另类”现象,甚至出现的结果与预设结论相背离时,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反复实践、勇于创新,让生成的火花点燃智慧的灯塔。“探究城市下垫面对径流的影响”实验教学,学生制作实验器材后进行第一次实验,实验数据误差很大,学生对结果提出质疑,教师没有强行植入预设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原因,并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进(表2)。实验器材改进后,实验得出来的数据基本和生活实际一致。“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思维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更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生成、不断完善的过程。有生成的教学不是死水一潭,充满生机和活力,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创造力。随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入推进,地理实验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越来越受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视。一节优秀的地理实验教学课例,应该做到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和生成性,其中科学性是前提,实用性是基础,实践性是根本,创新性是灵魂,生成性是关键,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共同统整地理实验教学选题、设计、实施、评价全过程。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生成性“五位一体”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韦志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智嵘,张卫青.我国中学地理实验科学性问题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09):114-1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地理实验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地理能力特点

一、引言

新课标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会地理观测、地理调查”的知识目标;“学生能运用地理实验形成地理表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课标的活动建议也多处提到开展地理实验教学。因此,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在学生地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地理智能的必备能力。在地里学习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观察地理实验教学中的现象和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例如,在模拟水污染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通对比过观察三瓶矿泉水瓶里水的污染程度,认识到保护、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在此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制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例如,在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尝试和对教师问题的思考,认识到山体不同部位的特征,并且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提高。

3.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不仅可以得到知识,还可以弥补学生想象不足,利用形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用乒乓球自制地球仪并演示地球自转实验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和演示,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4.初中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方法

(1)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观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显著特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例如,在用四层彩色橡皮泥模拟褶皱与断层时,学生通过观察褶皱与断层的结构特征与地表形态的区别,使学生在分析两者的差异性与相似性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与分析能力。

(2)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能力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通过一项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实验教学中归纳出规律将其用于解决同类地理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归纳与演绎能力。例如,在测量当地一天的气温并绘制气温曲线图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自己思考,归纳总结气温曲线图的画法,培养了学生的归纳与演绎能力。

(3)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类与比较能力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比较地理事物之间的显著特点,将地理事物进行分类,锻炼了学生的分类与比较能力。例如,学生通过观察玄武岩、砾岩、页岩、砂岩,大理岩、片麻岩的纹理,总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特点,并对以上岩石进行分类。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显著特征进行分类,培养了学生的分类与比较的能力。

5.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初中生好奇心比较强,地理实验教学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并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好奇和快乐,因此地理实验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气象站。学生通过实地的参观考察,增长了见识,激发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学生会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有兴趣的学习。

(2)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环境的变化,让学生从切身感受中体验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产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通过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状况、家庭用水情况,提出节水的建议和措施,制定家庭节水计划。本实验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出发,有利于增强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3)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许多地理实验教学需要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地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友好相处的性格和与人合作、善于组织管理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三、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地理能力培养作用的特点

1.现实性

地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当中处处渗透着地理知识,这体现了现实性。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参与,提高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实践性

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实践性教学,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锻炼,动手操作,从实验教学中获取感性材料和直观经验,通过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也通过学生亲自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地理能力。因此可以说,地理能力是在实践中发展,实践中检验的。

3.创造性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通过生动多样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能力,特别是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4.终身性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教育意义很强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可以正确的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这些观念的形成,不但使学生终身受用,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红,李春艳.深化地理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智能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114-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地理实验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认识;开展

达•芬奇说过:“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想要在直观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加强学生对地理方法的熟练运用,最为便捷也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展地理实验教学。它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在英国《国家地理课程》、美国《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课程标准1994》以及印度、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地理教学大纲中均体现了地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1956年《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明确要求“在初中一年级中必须用地球仪做实验”到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积极开展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地理观察、调查、观测等活动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中不难发现我国对地理实验教学的接纳和推广。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将地理实验教学纳入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1)激发兴趣,奠定基础。

“孩子求学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这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观点。激发和培养初中生的地理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而地理实验收到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快速达到的。因为地理实验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各种有趣的地理实验让他们兴趣盎然。尤其当下的学生厌学情绪浓重,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外,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导致其厌学的重要因素。地理实验能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其积极性,增强其学习内驱力,为整个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稳固的基础,也让地理教学和学习进入到良性循环中。

(2)转变方式,提高能力。

有一句古老的教育谚语“:告诉我,我忘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可见,在过去单纯靠语言、文字、图片、模型等手段对地理现象讲解的教学方式,虽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快速积累知识和经验,但是遗忘率极高。而且学生的主动探究、动手能力的培养形同虚设。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地理实验教学强调参与度,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研究过程中改变被动的接受方式,进而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地理实验又能培养学生组织、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让学生在真实客观的学习环境中,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认知、构建认知,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解放天性,促进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年曾指出:“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到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初中生好动、好奇、喜欢探索、兴趣广泛的心理特点,要求地理教师除了在课堂小天地中系统地、稳定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外,更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地理实验中去“做”“观察”“思考”“探究”“总结”,培养和发展兴趣、爱好,形成自己独特的技能和特长,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初中地理实验类型多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总会在适宜自己的实验中,让自己的起点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地理实验教学的开展

(1)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地理教师实验教学素养的高低、实验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可是长期以来,地理学科被视为边缘学科,导致地理实验一直被忽视,因而地理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很薄弱。尤其在农村初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因为地理学科常被作为临退休教师的“福利课”,正常的课堂教学都无法保证,更别提实验教学的开展。地理教师自身都没有相应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又如何引导学生实验?又何谈地理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训练,探究和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自己的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提升自己操作、指导能力,主动实验,让地理实验成为常规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如订阅专业的地理书刊,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与本校、本县同组教师以及各级教研员的联系,相互交流,平时多钻研教材、教法、学生,做新时代的研究型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

(2)科学组织,主动参与。

地理实验教学不是教师的单人脱口秀,而是要通过教师创设趣味性、民主性、目标性、实践性强的实验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全身心地沉浸在实验活动中,强化合作意识,提高操作、观察、创新等能力。由于地理学科严密,逻辑性较强,学生一直把它当作包袱,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缺乏主动独立的学习习惯。为了扭转这种不良局面,我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按照规模、人员构成、学习能力高低、性格、各自长处等因素进行分组,促成组内成员间的协作和配合默契度,进而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3)明确目标,培养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参与度不高或只充当看客,原因有学生轻视该学科、无好的学习习惯、不知如何观察、逆转和跳跃性思维太差、教师实验过程不清晰、器材不适合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调整了实验教学的思路:课前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问题,安排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比如,讲解地球自转,之前我只是用地球仪边转动边讲解地球自转的方、产生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相关的练习,结果出错率高,学生认为太抽象、难度大,学不会。后来,我用一根细钢丝穿透乒乓球当作地球仪,把乒乓球的一半涂成黑色,有钢丝的两端贴上彩带。并且明确提出以下问题:转动过程中,乒乓球的黑白两部分如何变化?两端的彩色纸条又如何转动?这种“有意识的注意”让学生观察目的明确,不再做一个匆匆过客。实施实验教学是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步引导学生,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4)走进生活,开发资源。

农村初中的教学和实验条件虽有较大改善,可是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比起来相差甚远。为了解决农村初中地理实验器材匮乏的问题,地理教师要认真思考,从生活中开发所需的教学资源,恰当地运用到实验教学中。教学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滔滔黄河”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引起的水土流失这一过程,我准备了一块木板(一半木板用泥沙覆盖,另一半用挖来的草皮覆盖),一个喷壶,一个透明塑料水盆(中间用厚纸板隔开)。实验开始:喷水壶向木板喷水,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以下问题:1)喷水过程中,木板上的草皮和泥沙两部分有何变化?2)水盆里厚纸板两边的沉淀物一样吗?3)以上实验过程说明了什么?整个实验过程所用到的材料都是农村中随处可见的也是学生熟知的,它对实验探究内容的学习作用是直观的、一目了然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了乐趣,培养了探索、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亲身实践,加强理解。

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时,新奇感和好奇心很强烈,若没有及时满足,他们对地理的兴趣就会逐渐消退。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地形”知识中涉及到山地不同部位的判别,由于农村学生抽象、立体思维欠缺,再加上该知识点较难理解,因而很多学生开始放弃地理的学习。于是,我就告诉学生用水将泥巴和好,做成山谷、山脊、盆地、山顶、鞍部的模型,然后晒干。学生完成之后,我再让学生展示并讲解山地模型具有的特点。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相互学习和切磋,并且会再次弄懂、理解知识,使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地理实验让每个学生动手学习、主动体验、探究的学习机会平等,而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协作性,不断提高创新思维和能力。所以,初中地理教师要掌握地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实验教学打开地理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顾娟.地理实验教学设计初探[J].中小学试验与装备,2006(06).

[2]范敏.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实验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史利杰.中学地理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地理实验教学范文第4篇

1.教材内容与实验教学。课程标准公布以后,初中地理课本中增加了演示教学、模拟实验教学、观察教学以及野外参考教学的内容,还有很多知识点要求学生以结合图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还有一部分知识点需要学生能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调查报告。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第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第三,培养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新的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是整个地理学习当中最基础的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的运动;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形成与分布等。这些现象和规律都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一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理解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形成,使他们更为深刻地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另一方面,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2.实验教学的过程。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一改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自然学科上的审美情趣,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我们可以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演示性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实验现象讲述地理知识,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可观可感的实验现象来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爱;第二,实践实验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实验;第三,综合性课外实验,这部分内容需学生在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在地理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3.实验教学的设置。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区别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学生需要进行自主的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数据记录、数据分析以及实验结果总结。这对我们教师的课堂设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全面,设置好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步骤,保证课堂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思维,设置问题解决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地理学习的思路,进而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原则

1.开放性。实验教学需要充分开放的环境,能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以地理教材为载体,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充分挖掘与地理实验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在传统实验课中,一方面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人物,讲授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授课的客体,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也仅仅限于课本知识单方面传授,只不过是将课本知识用实验仪器以及实验方案代替而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不利于初中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所倡导的开放性,就是要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堂中,老师充当辅导的角色,引导并辅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配置实验过程。相较于传统实验课,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科学性。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遵循科学性原则。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内容的安排上要多思考,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实验方案,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方面是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指挥者,更是启发学生思维方式、带动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领导者。

地理实验教学范文第5篇

方法是成功的钥匙。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利用规律性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规律总结,通过教学资源的利用,展示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等能力,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比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过程中,把学生带进地理实验室,首先让学生观看墙壁上的地形概况模型,通过实物模型展示、不同颜色的灯光闪烁、音频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后边的地形分类、气候等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尤其是在我国的河流、高原、盆地等自然环境的特点的教学时,利用数字星球逐项展示,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比如展示黄河流域所经过的省份、面积、支流情况、忧患与治理等信息,使学生深刻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的优势,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运用地理实验室进行地理知识的过程展示,轻松解决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很多地理知识是抽象的,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那些过程性地理知识,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陈述,学生很难彻底理解。如高中地理有关气候的形成、河流的形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等,这些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年代很久远,过程较为复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时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地理实验室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科学展示相关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展示,降低理解难度,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国的气候”“世界的海洋和陆地”的内容时,学生对我国的气候了解得很少,只知道当地四季气候的变化特点——春、夏季东南风多,冬季西北风多,但对具体的气候特点基本没有了解。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笔者利用地理实验室进行教学。通过数字星球形象直观地展示我国的气候特点,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通过数字星球的运用,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海洋和陆地的关系,深刻理解了我国海洋的分布、海洋的变迁。通过动态的地理知识展示,有利于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立体地理概念,全方位了解地理常识,提高教学实效性。再如在进行“地震和火山”等知识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领着学生读书,勾画出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让学生会背就可以。这种教学模式是死板的、应试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种教学模式已被信息技术模式所取代。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利用数字星球科学展示海陆形成的全过程、地震和火山形成的全过程,时间的变迁,历史的车轮造就了海陆地形地貌,地下频繁复杂的活动造成地震或者是火山。使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这些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历史变迁带来的巨大变化,为学生建立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规律提供保障,科学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实效性。

3整合地理实验室与网络资源,实现教师、学生、教育技术装备之间的多向互动,打造高效地理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