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宣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

新闻宣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

新闻宣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

新闻宣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1篇

根据学院的安排和同学们对于实习地点的选择, 我于年月日至月日,在市妇女联合会进行了两个月的实习。我实习的工作部门是市妇联的组宣部,该部门主要负责指导各级妇女组织开展“巾帼建功”竞赛;制定和实施全市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和工作计划;组织发动妇女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做好妇女人才库的建档工作,积极向组织部门和上级妇联推荐优秀的妇女干部;负责评选、表彰各类先进妇女典型和协助各新闻单位对妇女的宣传报导工作;承担妇女问题的研究工作。

我在两个月的实习活动中的主要工作有:、参与筹备市“五好文明家庭”表彰活动,评选出“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优秀读书家庭”、“优秀环保家庭”和“五好文明家庭”四类获奖家庭,组织各个获奖家庭到会领奖,准备会议材料,并为该表彰活动撰写新闻通稿;、配合中共市纪委开展廉政文化“六进”示范点的申报工作,我负责“六进”中“廉政文化进家庭”这一示范点的家庭申报工作,筛选出三个家庭作为示范点,撰写了三个家庭的事迹材料并完成了“六进”示范点的申报工作;、参与组织全市基层妇女干部在琼海市金芙蓉大酒店举办的为期天的基层妇女骨干培训班,负责课程安排,并随组宣部出差到琼海为培训学员做好后勤工作和新闻采编工作;、为充分了解农村妇女进村“两委”的情况,我独立完成了“农村妇女进两委”的调研工作,收集了份调查问卷,为调研工作取得了第一手材料,根据调研情况,我撰写了《市农村妇女进两委调研报告》并汇总了详细的调研表;、根据市文明办的要求,我参与了市女处级干部文明礼仪培训班的组织工作,落实培训人员,并负责撰写新闻通稿,并完成了市妇联年度的妇女干部培训的总结报告;、参与妇联与晚报社联合主办,红妆美容有限公司承办的“粉红丝带——传递健康传递爱”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主题活动,为女性传播健康知识;、配合领导完成第四届全国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海南省代表团的报名工作;、配合省妇联开展市“巾帼文明岗”自查工作,并完成四个区上报的自查报告汇总工作,将巾帼文明岗的自查情况上报省妇联;、参与市妇联举办的《企业家身心健康与提升工作绩效的公开课》,邀请北大医学院丛中教授为企业家做培训。我负责新闻采编和招待记者的工作;、参与市妇联开展创建“平安家庭”活动,为关爱弱势女性,开展法律宣传,禁毒防艾工作,结对帮扶,科技下乡,巾帼文明岗,做好群众来访等一系列工作起到积极作用;、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普及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我与部分工作人员邀请市农业推广中心的老师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村妇女传授尖椒、节瓜、西红柿、长豆科学种植技术帮助妇女增收致富。并现场发放《妇女权益保障法》、《海南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规定》、《婚姻法》等各类宣传资料近余份,还向村民发放节能环保倡议书、环保袋,各类节能减排知识宣传单,倡导大家参与绿色购物行动,共建绿色家园;、月日,市妇联协调市司法局、法院、公安局、检察院在市四个区举办“·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宣传活动。我组织人员在现场发放《呵护女性 反对暴力—邀请你一起佩带白丝带》倡议书份,《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海南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规定》多份。

二、思想和业务收获

(一)思想收获

实习确实对我们这种一直待在象牙塔里的学子很有帮助。是我们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也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对将来从事法律工作也大有裨益。 在市妇联实习虽然仅仅两个月,但和这里的所有工作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重要的是这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我的良师益友,他们将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无私地传授给我,在我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耐心地帮助我,我从一个没有经验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实践者,令我受益匪浅。实习改变了我很多看法,以前认为自己学有所成,可以轻松完成工作,可是真正到了实习岗位,到了第一线工作,才发现实际工作的复杂与艰难。经验是在工作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俗语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我以为有了四年的雕琢,我可以轻松完成工作,然而真正一些工作却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经过实习老师的指导,我才对妇联的各项工作入了门。所以,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岗位都要不断地学习。

(二)业务收获

在市妇联组宣部实习了两个月,最大的收获是案件调解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新闻采编能力这四个方面的提高。首先,在法律实务方面,我主要是配合市妇联的权益部处理一些弱势妇女权益受侵害的案件,我们主要是通过调解或者具体告诉妇女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正确保证自己的利益,在实践中,处理了很多案件,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其次,在公文写作方面,由于工作需要,我需要经常收发电子公文,起初我不懂格式,不懂用何种字体,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熟悉了多种类型的公文写作。又因为在实习期间我独立完成了一份法律调研报告和一份培训总结报告,经常撰写领导发言稿,所以经过多次磨练,进一步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再次,我在实习期间组织了两次妇女干部培训,熟悉了各项组织工作的流程,所以在组织能力上,尤其是在组织上百人一起参与活动的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最后,由于我所在的部门负责妇联的宣传工作,要经常和媒体打交道,期间我掌握了摄影技术和新闻稿件的写作技巧,又学会许多新闻照片的后期处理技术,在这个领域中,我从一个外行逐渐演变为一个热爱新闻采编工作的年轻人,学到了多种学科的知识,促使我努力成为多方面的人才。

在这些成长的日子里,我实践、思考、反思、总结,收获颇丰。工作的点点滴滴都已经成为大学生涯中宝贵的财富。或许大学生活中的的片段随着岁月的流逝难免被遗忘,但这段实习的日子相信仍是会记忆深刻,它作为我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承载了即将面对现实和挑战的诸多回忆,在走出象牙塔后这些难忘的经历必将使我终生获益。

三、不足与遗憾

虽然我取得了很多的收获,但是还是有一些小小的遗憾和不足。第一,我来市妇联是在组织和宣传部门工作

,只能做一些案例的简单的调解和咨询工作,还有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宣传与调研工作,接触的案例有限,不能像其他同学在法院或者检察院可以深入接触大量的案件。第二,我们毕竟是在妇联实习,所以接触的案例比较单一,大部分案例都是涉及《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而且没有接受过什么特别疑难的案件,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案件,所涉案例的范围较为狭窄导致我的实践范围也比较窄。

新闻宣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2篇

作为一名老电视人,我对电视台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大学毕业时,我主动放弃了到中央级新闻单位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决心为家乡的电视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二十年来,我和××电视台一起成长,一起走过那艰难的岁月。二十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的足迹踏遍了随州的山山水水,把汗水洒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我是××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采用作品最多,在全省获奖最多的人之一。从九十年代初至今,先后有《香菇街》、《一村蜂蝶闹斜阳》、《生命在绿色中延伸》、《百果湾》、《炎帝神农》、《远山的情结》、《请客》、《跨越》、《岁月如歌》等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和湖北电视台播出,这些作品从不同视角反映了我市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受到社会各界和专家一致好评,为提高××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作品分别获得湖北省优秀专题片一等奖、湖北新闻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授予的大奖和××市“五个一”工程奖。由于成绩突出,我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电视宣传先进个人,200*年我荣幸地被评为全省十佳优秀编辑记者。荣誉和光环的背后,凝结了我的心血和汗水。成功来自于强烈的事业心和扎实的功底,来自于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

多年来,我养成了坚持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踏实肯干、讲真话、求真理、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驾驶全局的能力,我始终注重自己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几年来,我先后参加了北京广播学院举办的“全国电视编辑培训班”,报考了“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班”,曾两次在中央电视台实习和培训,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我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邓小平、对新闻工作的一系列理论学说,熟悉并掌握了新闻规律和电视规律,并应用它们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今年5月份,电视台班子调整后,由我主持电视台全面工作。电视台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处在新旧体制的转型时期,工作千头万绪。

我团结带领一班人,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推进“双改”,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双改”,即“改革和改版”。改革就是充分利用局人事制度改革有利时机,理顺体制,搞活机制。改版就是对频道重新定位、对栏目合理设置、对频道重新包装,以崭新的屏幕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向建台20周年献礼。值得欣慰的是人事制度改革在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实现了积极稳妥、平稳过渡。长期以来,电视台一直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不严、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一直困扰着电视台的发展,机构重叠、因人设岗,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极大地挫伤了想干事、能干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了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在理顺体制上,我们按照有利于提高宣传质量,有利于电视节目生产的工艺流程,合理地整合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合理地设置部室,实行定岗、定责、定薪,按照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原则,进行了副台长的竞争上岗,中层干部的竞争上岗和职工的双向选择,一些不适应工作的老同志提前离岗退养。由于政治思想工作到位,整个改革体现了无情改革、友情操作,没有出现一例上访告状现象,实现了平衡过渡。在搞活机制上,以分配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实行量化考核,做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目前,改革的成效已初步显现,过去记者是坐等上门等稿源,如今是不待扬鞭自奋蹄,出现了“晚上想点子,白天抢机子,抽空写稿子”的可喜局面。截止八月份已完成全年上送省台新闻的任务,创收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增长。在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改版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改版方案已初步审定,我们已同武汉一家影视公司进行合作,委托他们对频道进行重新包装,栏目片头和形象宣传片进行重新制作,届时,频道将以较高的品味、崭新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二、提高队伍素质,提高节目质量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再好的策划,再好的点子需要人去实现,但无庸讳言,电视台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受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的偏少,缺少担当重大题材报道和深度报道的记者,以致于在平常报道中一般报道多,深度报道少,会议报道多,基层报道少,题材单一、蜻蜒点水,自办节目比例偏小,自办栏目数量偏少,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因此,提高队素质是提高节目质量的基础,我将结合电视台的实际,制定一套具体的培训计划,每周召开一次宣传例会,每月举办一次业务培训,送人到大专院校、上级新闻单位培训,力争在较短时间使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采访作风有一个大的提高。根据“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栏目,突出频道特色,形成有利于节目生产的工艺流程,使采编人员有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和舞台。针对目前自办节目偏少的现状,我们将在办好《××新闻》节目的前提下,在每晚九点半至十点半开辟一个大型新闻杂志性栏目,该栏目定位是“报道时政要闻,引导社会舆论,追踪新闻事件,聚焦社会热点,反映百姓心声,突出喉舌功能。”报道形式力求生动鲜活,可视性强。

三、打造技术平台和创收平台电视台是一项重设备,高消耗的产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设备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没有设备作保障,节目生产好比“巧妇难为无来之炊”。目前,电视台共有大小摄像机11套,编辑机5套,随着改版的到位和自办节目的增加,现有设备很难满足节目生产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技术设备瓶颈问题。我们将成立电视台技术中心,对现有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进行了整合,把过去散放在各部室的设备集中统一管理使用,实行成本核算,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设备不足,播出信号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报请局党委同意,购买硬盘制播系统,改现在的模拟信号为数字信号,逐步过渡到无带播出,届时××电视台的节目质量将有质的飞跃。宣传是中心,设备是后盾,经费是保证。没有资金作保证,节目生产、设备更新就是一句空话。电视台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所有的设备改造,人员工资都要靠创收来解决。过去电视台的广告经营量小面窄,零乱分散,大部分部室都有创收任务,结果造成相互杀价。既搞不好宣传,又不利用增加创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成立广告中心,将广告和创收类的栏目相对集中,将产业链拉长,实现规模经营。目前,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告人员减少了,但广告量却增加了,截止目前,创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多。宣传平台、技术平台和创收平台的搭建必将使电视台在一个新的起点实现新的跨越。我虽然做出了一点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新闻宣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3篇

对《一周要闻》进行改版,增加新闻含量,采用说新闻的方式进行报道;规范《新闻》播出时间,在中开设“桃源风”子栏目,把全县各乡镇、部门的信息用口播、DV的形式简要播出,完成形象广告插播;拟在《身边》栏目中开设《我爱拍DV》专栏,鼓励全县DV爱好者对我台投稿,丰富节目内容,对《开心一笑》进行创新;对《走进世外桃源》栏目进行改版;在节栏目的制作精良上狠下功夫,进一步规范、丰富、创新电视新闻艺术手段,不断提高自办节目的收视率和宣传效果;努力提高专题质量,办精办活专题、访谈和对农节目;特别是提高做好各类专题片、汇报片的制作水平,更好地为县委、政府服务。二是利用媒体平台每年举办1――2个县委、政府重视,群众广泛关注,社会普遍需要的公益性活动,在履行好社会责任的同时有效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三是抓住上级党委、政府关注的工作重点和热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亮点,在多投稿、多用稿的前提下多投好稿,多用优稿,多推出一些被社会关注的重头报道,着重在提高外宣用稿质量和宣传效果上下苦功夫,做大文章,有效提高媒体的传播力。

加强与州两台的合作,在投稿用稿数量上继续保持全州第一不变,在增加投稿数量的前提下,主要在提高外宣用稿质量和宣传效果上狠下功夫。着重做好选题和好新闻策划工作,由编辑委员会确定每月宣传重点和要点,开展专题采访和集中采访活动,多组织挖掘采访主题新闻、重要新闻、好新闻,多上头条新闻和要闻,选取重点工作在州级媒体开设专栏和系列报道,办好民生类节目《身边》,确保在省州民生类节目用稿上有新突破;力争在中央和省级媒体用稿稳中有升,使各级报刊用稿特别是《日报》用稿有新突破,使更多的精品在省、州评比中获奖。四是积极争取配备新闻宣传设备。多方筹措资金购买4台中、高档摄像机和1套非线性编辑系统,成立第二编辑室,使专题节目和新闻节目实现分开制作,为更好开展宣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五是争取成立乡镇记者站,并配备必要采访设备。六是争取业务创收有新增长。除创造各种条件做好广告创收,增加广告承包额度外,积极制造各种优惠政策,采取承包、协办、联办等多种方式鼓励专题组和新闻组开展业务创收,争取年度新闻中心各项业务宣传创收达20万元。

二、着眼于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和网络经营效益,扎实推进“村村通”和光纤网络两个工程建设。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整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广播电视项目的建设任务。极积与扶贫办和各项目乡镇做好宣传协调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安排和落实,做到早动作、早安排、早打算、早谋划,扎实推进整村推进项目村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改善项目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条件,以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服务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提升广播电视社会影响力。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快“村村通”工程建设。一方面主动向省、州广电局汇报,争取“村村通”建设项目指标,力争把县20户以上“村村通”建设列入年及今后一段时间项目安排;另一方面不折不扣、全力以赴完成已落实的“村村通”建设任务,使广播电视“村村通”成为政府满意、群众受益的民心工程。三是加强对网络支公司的政策、业务管理和指导,竭尽全力地为网络的建设、发展做好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快辖区内的广电光纤网络发展。

三、坚持以播出安全为硬要求,着眼于提高行业管理水平,确保全县广播电视播出、收视安全。完善机制,强化责任意识,积极探索新形势新任务下新的安全播出管理体制和办法,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明确工作职责,提高管理效益,确保安全播出。加强行业管理,规范辖区内广播电视传输秩序。密切与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的协调配合,清理整治非法销售、安装、使用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的力度,保证群众能看上安全健康的电视。

新闻宣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4篇

不过,本次集训的重要意义不只是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国际性的集训活动,而是一次面向全世界的对华商传媒和重庆时报社的品牌推销。同时,也为笔者个人、为一家报社的一个部门组织一次国际性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促成

2009年2月19日,SND官网公布了第30届SND全球最佳新闻设计的大赛结果。《重庆时报》推选的“5.12国哀”专题喜获银奖,该奖项是迄今为止华文报纸获得的设计方面的最高奖,不仅巩固了《重庆时报》在中国报刊视觉设计上的强势位置,也提升了中文报纸设计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以至于远在大洋彼岸的同行们对重庆时报社颇具好感也充满了好奇。他们感叹于中国有设计水平如此之高的媒体,同时也意识到在西方媒体已经运用了近30年的信息图表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于是,SND这个致力于全球新闻设计进步的协会选择在中国大陆做一次信息图表培训的义务普及培训(集训讲师不收取任何费用)。而这个时候,刚刚获奖的重庆时报社通过与SND的简单协商就顺理成章地达成了主办集训的协议。

当然,重庆时报社愿意为该活动投入部分人力物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基于在全球报业下滑和区域竞争惨烈的同时,通过利用浩大的品牌形象宣传来巩固读者的忠诚度。

二、准备

2009年2月25日,SND确定讲师能够来华的时间为3月25日至29日。短短的30多天时间,摆在主办方面前的是集训的策划、推广、招生、场地联系、设备准备、培训手续等繁多的事情。在征得了报社领导的同意后,重庆时报社与SND确定了正式的合作协议,并由视觉室牵头,报社其他部门通力协作下完成。但是,一个纯粹的业务部门要牵头做一件类似于品牌推广的活动,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首先是时间问题。视觉室必须在保证日常工作的同城胜出前提下,才能够进行集训的工作开展,大到集训的网络推广方案,小到会议期间的餐票设计。其次是一些无法预知的问题出现。比如:按照国内已有的专业讲座操作经验,整个集训的准备工作完全是按照原定计划顺利的进行。但是,在临近集训开始的前一周,SND中文区域的部分负责人接到电话称:该活动若不在当地备案将属于非法集会,且后果自负。这消息让笔者冒出了一身冷汗,也是大家都没有预料到的事情。的确,一个针对全亚洲发出邀请函的活动,如果没有通过外宣办和国安局的备案审查,进行起来是非常危险的,若集训期间发生任何争议的政治问题,不仅会使会议中断,同时还将为作为主办方的重庆时报社带来严重的后果。幸而在经过报社领导的协助下,3天时间就完成了合法集训的手续。

三、收获

经过几个星期的准备,为期三天的培训圆满落幕。在这三天时间里,来自美国和日本的讲师、来自我国台湾省和新加坡的同行、来自大陆各地的新闻设计师感受到了重庆时报社的细致服务与精心安排。

一次开创性的集训

这是SND在中国大陆进行的第一次信息图表设计的培训活动,这也是中国大陆的都市类日报在运用信息图表方面第一次与国际接轨。国际讲师为参训的新闻设计师们带来了系统的信息图表设计流程、部门设置和实际操作方法,用报社总编辑柳祖源在集训闭幕酒会上的总结语说:“SND为中国新闻媒体培养了第一代真正的新闻图表设计师”。

一次完美的集训安排

集训内容和对中国新闻视觉的发展意义、讲师的课程设置、高质量翻译的聘请、代表重庆特色的酒店选择、闭幕酒会的场地选择、讲师的旅游行程、集训的完整VI设计、一日三餐的菜品……这些都做得无法挑剔。通过QQ群进行学员招募、在防空洞里颁发结业证书、在烧烤架边进行交流,完全打破了以往所有集训的方式。“真没想到!”很多学员为这次集训而印象深刻。

一次节约的内部培训

本次集训重庆时报社的开支不到10000元。而在与SND的协约中写到:重庆时报社三维室全部员工免费参加集训;美术编辑室、采编各新闻室主编免费旁听。那么,重庆时报社只花掉1万元钱就可以让近40人得到这样一次国际性的专业培训,值!

一次成功的品牌推销

向全国各省市的200多家媒体发出重庆时报社的邀请函、影响全球媒体的SND官网上挂着硕大的《重庆时报》LOGO和“每天第一眼”、搜狐新闻专题,学员招募期间,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时报社形象在国际国内媒体中影响巨大;

超过600个新闻设计专业人员QQ群、凡是新闻设计专业和关注新闻设计的相关网站及个人博客反复对本次集训的宣传和固定广告悬挂,让主办方重庆时报社的标志随处可见;

“《重庆时报》荣获世界银奖”的新闻专题报道在本地读者和广告客户中印象深刻;

“世界最美的报纸”展览现场,《重庆时报》封面作品放大几十倍位于现场的核心区域让所有观众震撼惊叹。

所有集训成员(讲师、嘉宾、学员、翻译)到时报社考察视觉流程并由总编办负责人介绍重庆时报社,向同行们传播了《重庆时报》的办报宗旨和新闻理念。

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笔者的同事、报社三维室的助理首席记者李媛媛在自己的日志中写道:“作为一个在媒体工作了将近5年的媒体人,我觉得路还很长,作为一个作图5年的信息图表师,我还要学习的东西更多!任何一个人在长时间的工作中都会遇见自己的‘瓶颈’,即使我仍然不断地在学习!但缺少的是一个引导!或许我们的制图一直走在国内前列,那更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不断完善制图的思考。这次培训给了我的不仅是当时的指导,更多的是以后的思索!我的制图方向是什么?定位是什么?乃至于制图形式该怎么与版式完美结合?种种问题都让我警醒!”

新闻宣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5篇

【摘 要】1984年1月3日,《中国环境报》的创刊标志着中国环境报道迈出了重大一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环境新闻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也渐渐进入了有待突破的瓶颈期。笔者通过对上海12家综合性媒体环境新闻记者的深入访谈发现,中国的环境新闻从业者正面临专业化缺失现状,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借助政府、媒体、学界三方面的努力。

【关键词】环境新闻;专业化;媒体生态环境

冰岛的火山爆发、美国的龙卷风、杭州新安江的苯酚污染,在新媒介的推动下,这些环境事件都迅速向全球各地传播。对于环境新闻记者而言,这个新传播时代是个线索来源及时、题材丰富、传播迅速的好时代。但是,面对频发、复杂、专业性较强的环境事件,当前中国的环境新闻记者面临重重挑战:环境知识的缺乏及职业专业化的缺失,导致在进行环境事件报道时,一些新闻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明显“受阻”。

笔者通过与上海12家媒体环境新闻记者①的访谈发现,与西方环境新闻记者相比,我国环境新闻记者大多缺乏自然科学知识背景,由于媒体对环境新闻激励机制的缺失,没有建立专业的环境记者队伍意识,导致环境新闻记者对自身职业评价较低、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如何设立环境新闻记者“双资格认证”门槛、提高环境新闻记者的专业性,值得媒体管理者及从业者认真思考。

一、专业基础“搭建”西方环境新闻专业化

与传统新闻相比,环境新闻具有更加严密的科学性,王积龙指出,要想成为主流媒体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之一,必须具有专业化的科学基础,而美国媒体环境新闻从两方面准备了条件:一是新闻记者的专业化,一是新闻教育的专业化。[1]54-55综合学者的观点,媒体环境新闻或环境新闻从业者是否实现了专业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环境新闻教育的专业化

有学者曾建立了“环境新闻Z坐标”。环境新闻对从业者的要求,不仅要有新闻专业的系统教育,还需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环境新闻Z坐标”要求环境新闻的从业人员既懂得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又能够对环境问题进行自然科学的解释,这样环境新闻才能够真正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最新环境信息变动。[1]21实际上,目前,这一点很难达到,很多记者有新闻专业知识背景,但很少受到过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或培训,由于缺少自然科学背景,环境新闻记者在进行环境报道时,显得简单化,所以,很多环境科学家对媒体的简单化甚至误导很不满意。而环境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也很受限制,特别是面对专业资料及专家的不同说法时,在采访调查取证时也有极大的难度,这对环境新闻记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这也限制了作为环境新闻的核心价值——风险性预测的实现,常常使环境新闻简单等同于科技新闻或社会新闻。

(二)从业者队伍的专业化

受众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媒体口味。美国新闻界建立环境新闻记者队伍是从1980年后开始的,在1980年至2000年这20年里,受众需求发生了变化,环境新闻在美国经历了一个起伏期,1989年前是个低潮期,1989年属于一个高峰期,1990年开始变得平稳。这段时间,环境新闻不仅在文本上表现成熟,而且报道面也得到很大的拓宽。从影响力来看,西方的环境新闻在2000年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普利策新闻奖为例,环境新闻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日渐增加,在同一年里,多篇环境新闻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同时,环境新闻在体裁范围内也有拓展,照片、特写等日渐增多,这表明环境新闻渐渐获得主流媒体的认可。从社会价值来看,环境新闻渐渐进入主流社会人群的视野,对“阿富汗斯坦主义”(指关注远离本土的环境问题)的突破,标志着西方环境新闻的务实性、服务性、调查性、揭露性等传媒功能特点日渐形成。

在中国,最高组织的新闻奖当属中国新闻奖,该奖是全国新闻工作的一个风向标,但是近几年统计显示环境新闻所占比例很少。从第16届到第20届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环境新闻类报道获奖比重从6.7%到7.2%,而在2008年却跌至4.0%,所占比例高低起伏,呈下降趋势。[2]由于得不到媒体足够的重视,环境新闻在传统媒体中常常是“零星”地以动态方式出现。综合性媒体的日常新闻中,环境新闻与其他社会新闻一样,通常是以条线新闻或热线新闻的方式出现,就事论事、运动式报道为主,少有设立专栏或专版进行常态报道,环境新闻从业者得不到有力的团队支撑,记者队伍专业化欠缺。

(三)组织的专业化

1990年,美国环境记者协会成立,该协会成立之初确定的功能是:在职环境记者相互帮助的团体。主席德特金先生(时任《费城问讯报》环境记者)这样阐释它的功能:“反映环境新闻记者这样的愿望:(在环境记者协会内部)通过工作网络、新闻信与年度会议的形式,彼此分享信息。”[3]美国环境记者协会是非营利性组织,不接受来自环境单位及利益集团的资助,主要为全美的环境新闻记者提供业务交流的平台、教育的机会,维护环境记者的权益,向世界传播环境新闻理论。

在中国也有全国性的环境新闻记者组织,即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宣传功能是其主要职责之一,主要是承办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委托的一些宣传工作,另外,是环境宣传方面的活动,组织环境新闻奖的评选等。而在经济上,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难以得到独立。

二、传统新闻体系下,环境新闻记者的专业化缺失

如果以队伍的专业化及教育的专业化为标准,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中国环境新闻,虽然在近30年时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从环境新闻记者专业化和新闻教育专业化两方面来看,环境新闻并未完全融入中国主流新闻媒体。在与上海12家综合性媒体的环境新闻记者的访谈中发现,环境新闻记者正面临专业瓶颈。由于环境新闻记者没有明确的界定,根据当前综合性媒体对于条线的划分标准,本文所指环境新闻记者是指以上海市环保局及其相关附属单位、环境协会及环保组织为其新闻采访条线的新闻记者,在这部分媒体中,环境新闻记者所占比例虽然不高,但这些媒体在本地区范围内影响大、竞争力强,所采写的稿件在一定时期或一定范围内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传播环境新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与12家媒体的环境新闻记者访谈发现,专业性困境正困扰着这些环境新闻记者。

(一)缺乏专业背景

与西方环境新闻记者拥有自然科学知识背景不同,上海的环境新闻记者虽然是新闻科班出身,但是自然背景知识缺乏,均是文科出身,涉及中文、新闻、汉语言文学、法律等专业,在从事环境新闻报道后,大部分人从未参加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即使参加过一些培训,也是培训次数少、时间短。访谈中发现,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环境新闻记者在采访时,会觉得很“心虚”、“无所适从”,对一些专业性问题的了解比较肤浅,甚至会面临“被人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的尴尬”,为了吸引读者眼球,环境新闻常常被冠上夸张的标题,带来不良的传播效果。为了避免引起可能的纠纷和来自政府的压力,大部分环境新闻记者直接把风险性预测排除在外。这一点,在谈到新闻采访信源时有所体现,所有被访谈对象都表示环境新闻的信源主要来自政府,因为它固定而安全,可以规避很多风险。

(二)环境新闻记者队伍的非专业化

在上海的综合性媒体中,目前,仅有《新闻晨报》成立了环境气候新闻部,并在中国纸质媒体中率先辟出了专门报道环境和气候事务的“地球”版,在新闻板块中,每周二至周五推出4个版的“地球”,有专门的环境记者队伍。而在其他综合性媒体中,环境新闻记者通常是“单枪匹马”、“身兼数线”,在访谈中发现,有的记者除了环境条线外,还有房产、交通、教育等出稿量较大的条线。因此,一位跑环境条线7年的环境新闻记者称,在房产新闻高峰时,几乎不得不放弃环境新闻。由于媒体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环境新闻记者在媒体中的地位也比较尴尬,在上海综合性日报中,环境新闻常以“运动式”的形态出现,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但常在某热点结束后悄然无声,难以形成常态关注机制,在注重动态新闻的综合性日报中,仅以环境新闻为主要条线将会直接影响从业者的发稿量及收入。因此,环境新闻常常还是“快餐化”呈现,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环境新闻记者很难坚持环境新闻的专业报道。

通过深入访谈后发现,近年来,上海的环境新闻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环境新闻从业者却渐渐进入一个瓶颈期,所有的被调查对象都认为应该从收入、发稿机会、职业自由度、教育培训四方面改善目前环境新闻从业者的处境。

三、寻求突破,环境新闻发展的几点思考

借鉴国外环境新闻的发展经验,结合当前的现实特点,环境新闻的发展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善。

(一)减少干预,政府应着力净化媒体生态环境

近年来,上海环保部门在公开信息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通过网络日常工作信息,定期召开新闻会,涉及民生性服务性的部门对记者保持开放,在突发环境事故时第一时间向记者反馈情况等方面,仅从信源上,在一定程度上都为环境新闻从业者提供了便利。同时,在大的环境事故或热点问题上,市政府新闻会也会予以及时的信息公布。但是,也不得不关注,上海媒体缺乏对环境负面问题的深入调查和报道,也与目前的政府宣传体制有关。

(二)加强对环境新闻的重视,形成常态化的报道机制

当环境新闻融入美国主流媒体,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最高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上海环境新闻还难以真正进入上海的主流媒体,综合性日报仅将环境新闻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部分,通常是在热点新闻事件发生后,才会运动式进行报道。媒体应该根据环境新闻自身的特点,化运动式的报道方式为常态化的关注机制。

(三)加强专业知识教育,与当地环境问题相结合

在西方,环境新闻教育已经比较成熟,到2007年,根据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统计,大约有50个大学设立了环境新闻专业,学生大多都有一定的理工科背景,这为其在环境新闻报道中的某一个领域成为专家型记者奠定了基础。上海可以效仿美国大湖区环境新闻培训所,该所是以环绕在密歇根州五大湖区的生态环境报道为培训内容的、本地化的环境新闻培训机构,每期受培训的25名记者,都是来自五大湖沿岸的媒体工作人员,培训在于学习他们所生活的家园——大湖区周围所面临的最为严重和紧迫的环境问题。[1]227-228上海有与大湖区相似的地理位置,作为太湖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流域的生态环境应该是上海环境新闻从业者的重要报道课题。其实,上海有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但环境新闻教育却很缺乏,上海也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普遍性环保问题,因此,可以通过高校培养专业型的环境新闻从业者,从而满足环境新闻对从业者的专业性需求。

注释:

①12家媒体:解放日报、文汇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新闻晚报、新民晚报、I时代报、上海日报、新闻午报、青年报、SMG新闻频道、东广新闻台。

参考文献:

[1]王积龙.抗争与绿化——环境新闻在西方的起源、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