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乡镇规划

生态乡镇规划

生态乡镇规划

生态乡镇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小城镇化;生态规划

Abstract: China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surrounding villages is driven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 of geography and soc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urbanization model.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 concept and mode, and is the little country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mode. Beautiful rural planning are based on na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ircular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theory basis, through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towns, industry distribu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s a whole in the key and the direction.

Keywords: beautiful country; Little country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美丽乡村”规划内涵

-----乡村小城镇化、生态化

1.1 乡村有限城镇化

乡村城镇化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城镇带动周边乡村,逐步转变为城镇的一份子;另一种是乡村原有居民以乡村为发展中心,逐步成为所在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发展为城镇。乡村城镇化并不是消灭村庄,乡村发展为城镇的同时仍保留着原有的性质,继续进行必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美丽乡村规划是以自然、环保、节能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乡村小城镇的空间格局、产业分布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分析来进行整体的生态式规划。

1.2 规划内容的整体构成

“美丽乡村”的规划构成主要包括:城镇产业经济系统、居住及自然资源的利用等。经济产业系统的规划核心是结合生态理念,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对产业结构、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居住的规划主要是以加强邻里间交流、沟通为核心,进行“美丽乡村”的整体空间布局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应重点突出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结合。而自然资源的利用则主要通过相关设备、技术等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循环利用。

2.“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解析

“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应从乡村的产业系统及居住环境等方面考虑,主要包括循环式经济产业系统的规划、居住规划及自然资源的利用(生态环保规划)等。

2.1 循环式经济产业系统规划

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包括产业结构的选型、转型以及产业循环体系的构建等。乡村小城镇化的规划要对区域内空间格局、经济关系和市场要素进行科学的调查论证,通过多种方案的研究比较,在充分发挥当地人文、地理、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的前提下,以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产业为主导,明确乡村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方向。同时,积极利用新技术、新理念,体现出产业的地域特色,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进行有效的调整。尽量以核心产业、特色产业作为基础形成产业链,利用经济循环的优势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促进乡村小城镇发展的目的。

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相协调是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必要选择。同时,以知识为背景产生的服务业、创意产业以及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共同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经济产业。具有能耗低、无污染、智能化、生态化、人才集中等优点,也是乡村小城镇化产业转型的有利选择。

产业循环体系的构建包括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生态循环农业的构建主要表现为利用现代技术发展农业,增加绿色、无公害产物的种植面积,科学施肥,加强农、林、牧等产业的相互协调。生态循环工业的重点是节能、清洁生产以及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等。

2.2 居住规划

居住的规划是指建筑系统的更新以及邻里空间的创建。建筑的风格、形式是乡村小城镇形象的直接体现者,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遵循自然规律而营造的建筑,更加的接近自然,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特色,也非常有利于生态的平衡发展。但由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旧式建筑在通风、采光等条件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面对旧式建筑的保留、更新问题,需要规划人员进行严谨的分析考察。对某一部分需要完整保留的传统建筑要给予保留再现,其它居民宅院要结合新功能要求,通过现代技术与地方性材料的相结合以及新型构造方式进行有机的更新、改造。

邻里空间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环境,是邻里间进行交流沟通的场所。和谐、亲切的邻里关系能为乡村小城镇带来活力和人气。邻里空间的建立要遵循私密、半私密、公开、半公开的空间秩序。在设计过程中要形成具有明显层级的空间秩序,例如街、步道、院、室等,有利于营造出不同需求居住者对领域的归属感。在半公共场所,可以适当的提升路面高差、增加台阶、变换铺地材质、设置家具小品来营造小尺度的空间场所,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发展。保持空间的围和性是指在邻里单元外增加一些通透、灵活的围和物,如较高的树木,适宜的构筑物等,来增加邻里间交流沟通的机会,为和谐的邻里关系进行适宜的空间布局。邻里间的沟通场所要减少机动车辆的干扰,机动车辆不仅对居民带来不安全因素,所排出的尾气及飞驰引起的尘土对小区的环境质量也带来了影响,消弱了居民外出活动的意愿,进而减少了邻里间的空间人气。因此,对车辆行使路线的设计要尽量避免干扰邻里的交流场所,为居民留出足够自由的积极空间。

城镇居住环境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当地居民对环境的因素最为熟悉,对本土建造的经验十分丰富。在建设过程中,要采用新型建设理念和传统技艺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多听取当地居民意见,汲取传统技艺的精华,让居民参与到自己家乡的建设中,使城镇风貌保持延续性。同时,由居民意向产生的环境塑造因素,例如种植、装饰以及色彩搭配、细节形式等更能体现居民的集体审美取向和当地的文化特征,让居民对新环境产生归属感、认同感。

2.3 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环保

小城镇化生态式规划中的自然资源利用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规划设计中,要对规划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及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优化建筑用地布局,引导用地形态向良性的,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以往浪费土地资源的建设模式。可以采用绿地系统对地块的布局进行系统的分隔,相对集中而又适当分散的格局可以形成整体的城市绿化体系,创造良好的居住空间环境。利用闲置地,通过土地整理来增加土地的利用率。设计中也可将公共设施与景观绿地相结合,使用地复合功能得以互补。比如绿地设计与停车场的相结合,既方便了居民停车,又达到了景观绿化的效果。对于乡村产业用地,要遵循不盲目发展的原则,不能出现大面积的种植基地,应科学有效的对合理产业进行规划,避免土地资源和产品的双重浪费。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主要包括雨水、中水的循环利用。雨水及中水的利用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可以实现资源的重复使用,降低居民用水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屋面设置蓄水系统、截污系统及雨水的地面参透系统来对雨水进行收集、储蓄,用于农业的灌溉、景观绿化、浇灌植被和道路清洗等。雨水收集后用于农业灌溉,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雨水中含有的大量微量元素对优化土壤性质有重要的作用。

3.结语

“美丽乡村”的规划是一种小城镇式、生态化的规划。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遵循自然、环保、循环经济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教育体系,构建健康的生态人文环境,引导邻里间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参考文献

[1]汤铭潭.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生态乡镇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如何实现;乡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发展,在进行城乡规划的同时推进乡镇规划工作的开展显得十分重要。所谓乡镇规划,是指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统筹安排乡镇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从而实现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乡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城区,数量多、分布广,是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和城乡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越来越成为我国当前高速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据统计,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6.067亿人,城镇化水平45.68%,比1982年提高了24.58%。我国大部分农民都居住在乡镇,乡镇规划建设的好坏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实利益,极大地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以及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的成效。因此,必须加强乡镇规划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实施,只有规划先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序展开、科学发展。乡镇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提高规划和管理的水平,不断推进乡镇建设的发展。实践证明,规划和建设好符合人居环境要求,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乡镇,对于调整城乡布局、合理利用土地、促进经济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经济发展的需求。

2 乡镇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工业革命以前,乡镇规模较小,人口数量不大,乡镇化率较低,乡镇处于低速发展阶段,自然生态也没有受到深层的伤害,自我恢复能力较强,乡镇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得并不明显。工业革命后,伴随乡镇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高度集中,伴随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以及生产力水平的突飞猛进,乡镇进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随着乡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乡镇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引发出大量的乡镇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乡镇是人们生活与工业生产高度聚集的场所,也是环境问题表现得最强烈、最集中、最敏感的空间区域。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改善地球环境状况的关键在于改善乡镇的生态环境状况,抓好了乡镇环境,就抓住了问题的首要环节。例如,乡镇发展导致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生态连锁反映,包括水资源缺乏、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数量快速增长、乡镇热岛效应、乡镇生物链被破坏等等,乡镇逐渐失去了良好的环境自净能力,生态平衡被打破。

随着改革开放多年来乡镇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乡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发达国家近百年出现的乡镇环境问题在中国近20年内集中爆发,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目前,中国乡镇总体上空气质量较差,在检测的500个乡镇中,只有38. 6%的乡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中国只有1%的乡镇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有58%的乡镇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相比之下,纽约才二十几微克。还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大多数乡镇普遍遭遇水体富营养化的“绿”、气候热岛效应的“红”、沙尘暴或酸雨的“黄”、乡镇灰霾的“灰”四色效应的现实生态尴尬和水资源枯竭、化石能源短缺、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长期生态威胁。

3 乡镇规划应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的紧迫性使一种早已为人们遗忘或忽略的观点又重新获得了生机:即规划应该,而且也可以按照一种宏观的理念来开展。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首先应当分析与反思乡镇规划在解决现实乡镇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宏观价值理念本身是否正确,是否与环保理念相协调。乡镇设计缺乏生态价值理念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以往乡镇规划深受“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思想和观念左右。因而,在实际编制和制定近期实施的乡镇设计项目时,如果遇到行政干预或强势利益集团介入时,通常牺牲最大的总是自然要素。究其原因非常简单,除了个别像土地那样的生态要素可以商品化外,一般的生态要素及其作用通常都难以用商品货币形式来衡量,从而变成乡镇规划和规划中被“优先调整”的对象。现行乡镇规划学科解决乡镇问题不得力的原因之一是规划中以人为单一价值主体所引起的,要更好解决乡镇问题,应深刻检讨现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如,技术标准代替价值标准的实用主义思想,社会理性缺失导致的效率优先思想,漠视自然价值的人本主义思想。从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的视角审视,乡镇规划在解决现实乡镇环境问题上存在的宏观价值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工具理性的膨胀与价值理性的缺失。人的理性在哲学视阈中存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维度。工具理性着重手段对达成目的的可能性,它的特点是注重手段、注重方法、注重技术、注重实证、注重量化。价值理性则是人类对价值和价值追求的一种自觉意识,它注重目的、注重结果,认为方法和技术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上的价值取向,成为其关注的对象。乡镇规划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公共政策,既具有工具理性又有着较强的价值理性。然而,多年来乡镇规划界潜移默化地受到工具理性至上论的影响,而忽略了乡镇规划中价值理性的作用。

乡镇规划只有以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为指导,形成科学的乡镇发展观,才能实现乡镇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乡镇规划与乡镇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引入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必要性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环境危机问题的产生与乡镇发展和乡镇规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乡镇规划在解决现实乡镇环境问题上存在着价值偏颇;第三,乡镇规划与环境伦理两种学科理论发展与创新的需要。

4 当前乡镇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乡镇建设起点低,种类多样化,乡镇发展沿袭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乡镇一系列的环境部问题。

4.1乡镇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乡镇居民从农业人口转化而来居多,素质较低。在走访中,许多乡镇居民虽受周围环境污染(如:铁匠铺的噪声、烟尘污染、饮食服务业油烟、废水污染、畜禽养殖产生的臭气、粪便等),但不知道拿起法律武器进行自身权益的维护。另外,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乡镇居民随意抛弃固体废物、倾倒废液、制造生活噪声现象十分普遍。乡镇领导虽然大多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但由于当地财政不宽裕,存在无钱治理环境污染的现象。大多数领导急功近利,以经济建设为主。较少关注环境问题。虽然大多数乡镇环境问题突出,但没有引起乡镇领导及居民的重视。

生态乡镇规划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功能定位的有关要求,整体推进部级生态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确保我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深入实施,根据市农委、市环保局《关于继续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的通知》(_政农发〔_〕_号)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创建部级生态县的实施意见》(密发〔20__〕9号)以及县政府《关于推进创建北京市生态文明村活动的实施意见》(_政发〔_〕_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对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给予扶持奖励的资金,是指县财政为实现创建部级生态县目标,向县人大报送的本级预算中补助乡镇的专项资金。

第二章扶持奖励的范围和原则

第三条扶持奖励的范围

(一)建立完善的长效保洁机制;

(二)农村新型无害化户厕建设;

(三)推广应用农村新型能源;

(四)编制民俗旅游生态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五)创建达标的环境优美乡镇;

(六)创建达标的生态文明村。

第四条扶持奖励的原则

(一)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二)坚持突出重点、择优扶持的原则;

(三)坚持乡镇、村投资为主,县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

(四)坚持以奖代补的原则;

(五)坚持不重复奖励的原则。市、县政策在项目区域内不重复奖励,具体执行县定政策。

第三章扶持奖励标准

第五条对建立完善的长效保洁机制的扶持奖励。对推行“环卫就业”方式、每个行政村按每百户1人的指标配备专职保洁员、严格执行保洁管理制度、落实保洁员工作职责的乡镇,县政府按每人每月150元的标准对保洁员给予工资补贴。___镇、河南寨镇、十里堡镇、西田各庄镇、溪翁庄镇、檀营乡、石城镇、穆家峪镇、巨各庄镇等县城周边9个乡镇和所属村的垃圾,由乡镇政府统一运输到县垃圾填埋场处理,处理费用每年50万元,县、镇乡两级各负担50%,包干使用。

第六条对农村新型无害化户厕建设的扶持奖励。大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对按照县爱卫办规划设计标准进行改厕的农户,凡农户所属行政村改厕率达85(含)以上的,每新改建一户户厕,县政府无偿提供洁具一套,并给予300元的资金扶持。

第七条以示范村、户为主,鼓励农村推广使用新型绿色能源。对农户按照县农村能源办公室的规划设计要求,建设使用新型沼气池、生物质汽化炉、节能吊炕、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路灯等的,经验收合格后给予一定资金扶持。标准如下:

(一)新建沼气池按每个1500元的标准给予资金扶持;

(二)新安装使用生物质汽化炉按每个300元的标准给予资金扶持;

(三)新建节能吊炕按每铺200元的标准给予资金扶持;

(四)新安装使用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按每个400元的标准给予资金扶持。

(五)新安装使用太阳能照明路灯按县、乡镇、村1:1:1的投资比例标准给予资金扶持。

第八条对编制民俗旅游生态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扶持奖励。坚持“科学设计、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突出实效”的原则,大力推进民俗旅游生态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对按照县有关部门规划设计要求,编制以发展民俗旅游为主的生态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行政村,按每个2万元的标准给予资金扶持。

第九条对创建达标的生态文明村的扶持奖励。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全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达到市级建设标准的行政主村,经验收合格后,给予一定资金奖励。标准如下:

(一)人口在200户以下(含200户)的行政主村,按每村30万元的标准给予资金奖励。

(二)人口在200户以上的行政主村,以30万元为奖励基数,每增一户增加奖励资金500元。

第十条对创建达标的环境优美乡镇的扶持奖励。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全力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达到部级和市级环境优美乡镇的乡镇,经验收合格后,给予一定资金奖励。标准如下:

(一)经验收合格,达到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标准的乡镇,县政府给予100万元资金奖励。

(二)经验收合格,达到部级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标准的乡镇,县政府再给予50万元资金奖励。

第四章扶持奖励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第十一条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验收与管理由县农委负总责。每年10月底前,各乡镇将下一年度启动的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计划和相关工程项目上报县农委,县农委会同县生态办、财政局、环保局、发改委、市政管委等相关部门审核后,报县联席会议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执行。

第十二条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资金管理由县财政局负总责。县农委与各乡镇签订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合同书后,由县财政局将扶持奖励资金根据建设进度情况分三期予以拨付,启动拨付资金30,项目工程过半拨付40,项目完成后拨付30。

第十三条扶持奖励资金要全部用于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凡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一律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四条各乡镇政府要制定相应扶持奖励政策,加大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乡镇政府扶持奖励政策资金投入不得低于县级政策扶持奖励资金的50。

第十五条各乡镇财政科要加强对专项补助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并于每年结束后一个月内向县财政局报告上一年度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十六条县财政局对年度预算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实行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各乡镇专项补助资金的参考依据。

第十七条县财政局对专项补助资金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或抽查。对专款到位不及时或使用效益不高的乡镇,将减少或停止以后年度专项补助;对挤占、挪用专项补助资金的,将收回和停拨补助资金;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在执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由县农委、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条自本办法执行之日起,原《___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扶持奖励办法(试行)》(密政发〔20__〕40号)自行停止执行。

___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

扶持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___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扶持奖励办法》,推进部级生态县建设工作,确保顺利实现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总体目标,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___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扶持奖励办法》适用范围:年度内纳入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计划内的项目单位。

第三条生态文明村建设单位指本县行政村主村所在地。

第四条《___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扶持奖励办法》实施时间为20__年至20__年。

第二章项目申报、审批、验收程序

第五条《___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扶持奖励办法》适用范围内的所有项目实行申报制度、审批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和验收制度。

(一)申报。凡下一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农村新型无害化户厕建设、农村新型能源(新型沼气池、生物质汽化炉、节能吊炕、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路灯等)推广应用、民俗旅游生态文明村规划编制等建设计划和相关工程项目,必须于每年的10月底前,按照相关部门规划设计标准和要求,详细筛选汇总并经主要行政领导审批后,由乡镇政府统一将本乡镇、村建设的计划和项目上报到县农委。

(二)审批。每年11月15日前,县农委将乡镇申报的下一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计划和相关重点项目进行汇总,会同县生态办、财政局、发改委、市政管委、文委、精神文明办、规划局、环保局、旅游局、林业局、水务局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进行审核后,报联席会议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执行。

(三)合同管理。经联席会议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执行的下一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计划及重点项目,由各乡镇政府统一与县农委签订合同书,严格执行合同管理。签订合同书后开始执行,并计入年度考核和扶持奖励范围。

(四)验收。每年分三次,由县农委会同县生态办、财政局、环保局、发改委、国土分局、规划分局、精神文明办、文委、爱卫办、水务局、林业局、旅游局等部门对列入当年的资金扶持奖励项目按进度(启动、过半、完成)进行三次验收,由验收工作组填写验收报告单,经县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审批和县财政局复核后,报县长办公会批准执行。县财政局凭项目阶段验收报告单按照相关扶持奖励标准以3:4:3比例分三次拨付扶持奖励资金。

第三章项目实施

第六条扶持建立完善的长效保洁机制。各乡镇要健全和完善环卫所,配齐相应工作人员,具体负责镇域内保洁工作的督查和垃圾清运工作。各村保洁员要求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实行保洁合同管理,执行考勤制度。

第七条扶持改建农村新型无害化户厕。村内改厕包括本村所有住户。新型无害化户厕建设要严格执行市爱卫会确定的三格化粪池厕所规范标准;改厕率指应该改厕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85(含)以上。已经实现保洁厕所的住户,不在政策补贴范围。

生态乡镇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统筹,规划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会议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可见其重要性。

1、我国城乡规划现状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乡村作为人类聚居空间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特点、密切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促进。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实行城乡统筹规划,而城镇化任然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研究重点。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2000年至2010年,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群、都市圈迅速崛起,现有城市657个,建制镇19410个,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2]。而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1.27%。

但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还面临的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格局,如何开辟新型的具有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等等。另外,统筹城乡规划,稳妥推进城镇化还应着眼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综合考虑城乡空间社区结构迁、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等方面。

2、坚持城乡统筹,完善城镇功能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城乡统筹,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我国较长一段时期都是实施城乡二元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这种方式是不能适应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的,我们应该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全局统筹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在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对闲置的乡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合理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的集中,集约节约城乡建设用地。同时应保证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文化设施建设得以加强,例如公路、学校、通讯等。江西省南昌市(2001~2020)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完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在城乡发展规划方面将南昌市域城乡用地空间划分为:城市都市区、城镇密集区、建设控制区、生态保护区。城市都市区:包括南昌市中心城、长堎片区和莲塘、望城、湾里、乐化、麻丘五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五片”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各个片区都各有特色,它们依托农村地区的资源,积极发展服务城乡的现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传统手工业,带动小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合理的实现了城乡的统筹发展,充分发挥了城镇在发展经济和解决就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城镇发展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

3、城乡统筹规划和经济产业规划相一致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有效的进行城乡统筹规划,就应该讲将规划的重点从规模转向结构,规模成为一个参考性的指标,空间结构的弹性成为规划追求的核心目标。在产业布局结构平衡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规划各级城乡发展。把空间结构调整和空间开发秩序问题统一起来。

江西省经济发展规划是加快昌九工业走廊发展,把南昌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产业带紧密联系起来,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经济发展为“龙头”,向南延伸连接吉泰走廊,并与赣南中央苏区振兴相衔接,两翼沿沪昆线展开。与之对应的,南昌的城乡规划是改造提升老城区,根据实际需要把城乡用地空间划分为都市区、城镇密集区、建设控制区、生态保护区。同时加快推进向莆铁路、新港码头、向塘物流等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网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小时经济圈”。以配合经济发展规划中南昌核心增长极的部分。而吉安市则要加快城市集群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把吉泰走廊打造成优势产业的聚集区,当然这个区域将是城乡统筹的主要示范区。

只有在这种经济产业规划下和前提下,然后进行相应的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才可以提高规划的有效性。最终形成多层次的区域综合体。

4、城乡用地的统筹规划

传统城市规划对用地空间的布局主要是针对城镇建设用地,而对于一些集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未进行较全面的布局和规划,也就是说规划中存正着许多真空地带。于是导致一些村镇建设的成果,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地遭到拆除,拆除的原因当然是不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这样就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浪费。另外在城乡一体化规划中,还应考虑高压走廊、水源地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等由不同行政部门管理的内容统一起来,综合规划。然后,在合理预测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用地类别,最终使城乡土地得到节约合理的利用。

5、城乡交通体系规划

城乡交通体系的规划,是指对一个城市的公路、铁路及水运交通等进行整体的规划。是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时,不得不考虑的。交通体系的规划可以强化城乡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并对城乡空间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城乡一体化结构更趋完善。在城乡交通体系中,最常见的当属公路网络,

它包括联系中心城市与各城镇的干线公路、连接城镇之间的支线公路以及村级路网。这些公路构成了一个高效的多层次的有机公路网,可以使城乡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出行变得更加便利。所以,以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为前提的空间规划是保证城市空间发展积极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

6、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随着城镇化得继续推进,伴随这大量农民的城镇化以及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其次是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了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城乡公共设施同步建设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城市公交、饮水供给、邮电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都应该向农村延伸。江西省一直在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向基层、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从2008年起,全省19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进行了改造。2010年,全省继续投入资金4000万元对县级两馆进行维修改造。截止目前,改造工程已涉及11个设区市的52个县、市、区。

(2)城乡社会保障同步推进。

在推进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应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保障形式,并落实包括保障资金补偿在内的多渠道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

总结

要促进城镇化积极稳妥的发展,还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要把节能、节水、节地放在首要地位;要把生态保护、自然人文资源保护落到实处;要把城镇增长边界划定工作坐到位。努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朝着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生态乡镇规划范文第5篇

一、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规划编制要关注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二、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1、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以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规划编制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合法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按照“三规融合”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制度措施,使各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扩宽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城乡规划编制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大众诉求。

三、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强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好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落实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与乡镇之间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活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达到城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以乡保城

依靠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鼓励农民进城和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约调整城镇产业建设用地,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基础的特征,保障城镇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2、空间集聚、划定城乡

以“三集中”为基本形式,依据城、镇、村三级居民点体系的规划,鼓励各城镇和农村集聚发展、集约经营。通过划定城镇发展边界,明确城镇和农村的地域范围,保持农村特色风貌。

3、设施先行、区域共享

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首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联通,使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服务于农村地区,通过在中心村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4、错位发展、尊重文化

引导城镇与农村的差别化发展,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区仅发展第一产业以及利用其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的第三产业,突出农村的文化特色。

五、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与城镇产业化的富裕城乡

城乡统筹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优势,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又要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形成既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了乡村的自增力,使乡村尽快地富裕起来,并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经济实体。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

2、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需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而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镇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性,因此要提高城镇化的效率必须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健康城镇化进程。

公共服务设施均化等是城乡统筹的另外一个目标。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要对农村地区发展放到重点位置,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4)空间目标: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核心在于高效的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 经济产出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优先扶持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交通便捷、水土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让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产业项目率先上马,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性作用,通过集中建设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来引导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建设同时要兼顾现状和长远发展,要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备发展条件地区发展,促使国土开发空间的整体高效利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合理国土开发秩序,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和空间资源浪费。

(3)生态目标: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损害自然环境。城乡统筹建设要优先关注不可建设用地,优先划定区域绿地、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控制战略性、稀缺性资源,主动出击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为城乡可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要优先划定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环保设施,再合理布局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的生态优势就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工业上实现循环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建立乡镇的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