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德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时代的步伐越走越快,要求更是不断趋于完美,对于教育来说,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升华到在德育与美育的教育下领悟所学知识。知识不再是死板教条的理论,是培养和塑造学生成才的辅助基石,教师应该充分加强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高尚品德修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有一个向上、健康的人生心态,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教师应该利用自身人格魅力,把德育与美育需要充分渗透到课堂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而言,语文教师接触到最多的就是道德、人、情感、伦理、人性以及性格。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之中的所有都该把教育者自身的人格作为基础,只有人格才可以影响到人格,也只有性格才能够形成性格。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之上的人格更是何种力量都不可以替代的,教师的人格对于学生来说是最为灿烂的阳光。

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时候,要知道为人师表的核心,衣着一定要符合自己本身的气质、职业特点和性格特点。教师着装要注意整洁大方,通过自然且庄重的着装来透漏出这个时代的气息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板书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要注意板书“美”。一个好的板书不仅能够净化小学生的心灵、调节学生们的心境、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更能让学生感受美之中所蕴含的艺术盛宴。在备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板书有一个提前构思,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上,都应该结构整洁、条理清晰。课堂上教师的肢体语言对于学生来说也非常重要,无论是眼神、手势、表情等,所要传递的都是不同感情。例如教师在讲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时,可以带有感情地引导教学,跟着主人公一起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愁苦,一起感受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无助。

教师要注重整堂课的教学情绪足够“美”,教师的情绪能够直接影响学生情绪以及学生听课的效果。教师应该面带和煦微笑进入课堂,切不可带有自己负面情绪走进课堂,教师要把自己乐观向上、热情饱满的情绪带给小学生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这样的情绪下受到积极向上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不在课堂上责罚、责骂学生,有任何问题都拿到课后再谈,鼓励、承认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一步营造出一个美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自身的魅力把德育和美育与语文完美结合,构建高效课堂。

二、利用情境创设的形式来渗透美育与德育教育

对于小学的语文教材,很多都是描写祖国的山川、名胜古迹的游记、散文、古诗等。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之时,在课前应该精心设计准备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无论是视频、导语、图片与结束语等相关内容,都要进行策略设计,凭此来激发学生们爱国主义情感的养成。要结合具体的课文进行具体的联系,比如说《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运用多图片,展示给学生小蝌蚪找妈妈的全过程,进行适当的导入,为以后学生生物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情境模式进行教学导入,教师可以说带领学生一起与小蝌蚪找寻它的妈妈,让学生在进行语文的时候,注重情感德育上的培养,注重相关美育的渗透。可以结合《长城》这种类型的课文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美,了解山河的壮丽。

在教学进行过半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猜测故事的结果,有些好奇心强的学生就会自己翻开教材,带着高昂的兴致找寻结果。当学生都知道结果的时候教师可以问问学生的感受与体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便可。可以适当地利用爱国主义文章来塑造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设计导语与结束语,把课堂的高潮通过结束收尾,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被完美塑造。

三、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与美育的渗透构建

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主题式”教学,可以把以前破碎的分解知识进行系统化以及人文内涵的有机整合,让它变成一个“集成块”的模式,可以施行“由个及类”,再“由类及理”的逻辑形式,通过个性和共性共同组成一个主题的总体。学生在阅读同一个系列的话题之时,可以多空间、多领域、多视角地去获取相关知识,在同一语境之中,找寻情感的熏陶点以及审美教育的引导点。

拓宽学生在语文科研的运用与学习领域,注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与跨学科式的知识培养与使用,让学生在不同层面进行相关知识的交叉,通过交叉点进行知识的延伸、渗透、融合,并在其中拓展自己的视野。要想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还要注意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保障学习效率。要恰当地进行语文教材内容的整合,把“主题式”这种框架构建到位,进一步保障课堂的有效性,深化语文课堂下德育与美育的渗透。

例如,教师在讲解我国古代诗人杜甫的一首《春望》之时,想要表达大诗人杜甫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愁苦之情,可以对诗人另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课堂相关内容链接。把两首诗加以整合,进行比照,让学生在强烈震撼之下,找寻诗人的情感之丝,加深语文课堂之中德育与美育教育的完美渗透,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 课堂教学 心理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时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暗示,能使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心里暗示只是训练教学的辅助手段,必须紧密与训练结合在一起才会发挥其作用。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教师在课堂内容上要尽量安排刺激性小,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在教法上运用多样、多变、多层次的方法,采用启发、鼓励、循序渐进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一直沿袭以“传授运动技术、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这种传统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目标阶段性,注重学生在校期间有形的显在价值效益,忽视了学生心理感受这一无形价值的潜在意义,缺乏对学生运动能力及锻炼身体习惯的培养,缺乏对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授;推行运动教育,沿袭运动铸型教育,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作用,教学组织严密、课堂纪律严格、体育教学程式化、训练化,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参与,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空间,让他们一个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锻炼。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在关注整体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下面谈一谈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一、游戏教学法运动游戏,也称为体育游戏,是由基础运动动作组成的具有情节的体育手段。是一项古老、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活动。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仍应采用这种游戏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1、课堂常规方面的游戏设计。常规教学中的队列训练,学生不仅会感到特别枯燥而且不容易做对、做好。站队时,应给每人编上号,然后通过“找找火车头”“找找小伙伴”和“快快集合”的游戏,帮助学生很快记住自己在队伍里所处的位置,并能很迅速站好队。通过“咕噜,咕噜捶”“请你象我这样做”“吹泡泡”“图形跑”和“无声操”等游戏,使学生的空间知觉得到较快的提高。2、教材部分的游戏设计。小学体育教材与幼儿园的体育教材不同,它不单纯是由游戏构成,它还包括走、跑、跳、投、技巧、攀爬等技术性项目。这类教材应多采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月月花”“击响走”“模仿人物走,模仿动物走”“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穿大板鞋走”、“滑雪撬走”等等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采用课堂教学与心理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学生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以体育技能技巧为核心,忽视了以人为本,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教师应从有效的心理教育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体育的魅力,获得求知的动力。

2.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诱发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的进入角色。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3.激励与鼓励。

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不会到会,在这其间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有进步,也会有波动;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的加以引导、启发,帮助解决;当学生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失败时要及时帮助找原因,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中药多采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学习,如有些学生在练习排球时,垫球很差,产生不想练的想法,教师要鼓励那些不想练的学生,让他们恢复信心,得到提高。

4.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切忌居高临下,以威压人,感情投入厚此薄彼,这样会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伤害,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好处。特别是女生,她们感情细腻丰富,又羞涩,对男教师既渴望又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男教师在和女生交往中要做严师,更要做益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真挚的关心和爱护,以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使师生感情达到和谐、统一,师生间就能配合默契,教师的每个意图、每句话学生都能很快理解接受。教师与学生的这种高度和谐,在教学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效的心理教育。

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基础上。教师应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

综上所述,心理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新世纪的体育教学理应在培养身体素质的同时充分开发心理潜能,采用新的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勇,杜军.体育教学中的暗示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07。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范文第3篇

①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图示摘要:基础层“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②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熟悉,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熟悉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③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和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熟悉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征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和“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建国之后,非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练习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和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熟悉规律,重视了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练习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探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探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新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美,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功能,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和“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和“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熟悉。在这种熟悉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练习功能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摘要: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把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重字、词、句、段的基本功练习,又注重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重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重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熟悉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教材内容;写字教学;课外阅读

俗话说:“人无圆涣,业无德不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很多国家,在重视经济建设,甚至经济已经是在蓬勃发展的情况下,道德建设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正是开展德育的最佳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起来,以教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以德育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语文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与语文学习相结合,使语言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水融的境界,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文本的德育功能

以教材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促使青少年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光荣感、责任感,激发青少年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高度热情。由于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内容丰富多彩,有许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定要挖掘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比如说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歌颂先进事迹和歌颂英雄人物的文章,还有一些热爱大自然,歌颂美好生活的文章,这些主题都可以用来进行学生的德育,使学生在优美和充满感召力的文章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时最好让学生以自主阅读为主,然后进行适当的点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自己体味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美好。如在教学《长城》《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时,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片段和学生学习心得分享,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我的战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融入团队协作的小游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班级荣誉感,使他们热爱自己的学校和班集体,并把学校和班集体当成自己的家,真正地关心它、爱护它;在《悯农》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看水稻从播种到成为食物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节约意识,促使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在《登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是如何思考并解决的,以此来培养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二、在识字写字教学时,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教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字,特别是低年级。加之现在电脑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在学生中常有写不写汉字无所谓的情绪流露出来,并且学生的字迹也越来越变的潦草。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那么在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飞向月球》中”膏”这个字时,教师故意把”膏”字上半部写高大些,而将下半部的”月”写扁小些,看上去给人一种”月”身上背负了”高”大之物,有不堪重负之感。再让学生跟写得规范的”膏”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便能得出:上下结构的字,为了紧凑,写时要尽量”上紧下松”些。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所得加以肯定,并及时加以点拨:字也有高矮强弱之分,它们也要创建和谐社会,两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它们不争不吵,互相谦让,互相协作,为了适应新环境,其中某些笔画还主动发生了变化。由于它们识大体,顾大局,很顺利地就组建成一个和谐而美好的新家庭。就这样,教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具体分析字型、同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技巧。基础知识的习得,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的实践活动,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包括课内的朗读、写作、演课本剧;课外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根据小学生善于具体思维的特点,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能取得更显著的效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在课内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阅读是语文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把消极语汇变成积极语汇,把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内化成为自己的言行准则,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范文第5篇

要想教好小学生,和谐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下,学生们才“愿意听”、“乐意做”,而老师的才学才能尽可能不浪费地展现出来、涓涓地流到学生们的脑海里。而要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老师便必须把自己也当做一个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对他们不对的地方,以朋友的姿态提出来。而对于他们对自己的意见,也应以朋友的姿态倾听并讨论。同时,对于同学间的矛盾,也应以朋友的姿态予以劝解并开导,正所谓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却不能以老师的威严进行镇压,这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深,直至不可化解。在上课时,老师更应多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要学会因材施教,切不可死板应付。对于学生们合理的“不满意”想法要予以修改。只有在如此“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才能对小学的和谐建设拟定出相关计划。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不应该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既然是老师,便得照顾学生,要主动学习学生的心态,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以最为贴心的方式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校园。

二、促进小学校园和谐建设的具体办法

以数学课为例,小学数学这门课并无什么晦涩难懂的,都是由生活而来,到生活中去的现实题材。所以,老师应多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一定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只要我们老师多动脑,多想办法,多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尽量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让学生走进数学。这样寓学习于共同参与的游戏中,既体现了课堂气氛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也激发了儿童对学习的喜爱。和谐是一种完美,是课堂教学的最理想的状态。只有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步伐协调地进行教与学,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进行共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的基础。”在和谐课堂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以优化。

三、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促进和谐建设

良好的合作也是和谐的一种体现,而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则是促进和谐建设的一种方法。师生的互动,可更快地拉近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老师决不能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站在讲台上自己讲自己的,因为教学的对象还只是一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这样的教学会把矛盾深深埋在这群小孩的心里,这是绝对不利于和谐建设的。反观师生互动的话,则能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那时候,“跟老师学”即“学朋友玩游戏”,这样,不仅能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同时还能促进和谐建设的开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