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

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

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

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1篇

特色之一:“互联网+”下的学业质量监测诊断与跟进式教学改进

我们一直在思考:区域质量监测如何解决海量数据处理而解放人力,从基于经验的判断走向科学的诊断;如何借助科学的互联网技术获取数据信息,对现行教育状况做出诊断,提供改进策略和决策建议;如何从零散数据呈现到丰富数据的便捷共享;如何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提高工作效能,提升管理效益,让区域质量建设从常规数据通报走向基于问题改进的品质化管理?

2011年起,我区依托现代网络阅卷系统,借助“中国教育测评网”质量分析、诊断与评价系统,全面、全程和全方位地对学校学业质量、学业负担、教师能力、学生体质(心理)、教师研训质量等方面的监测与评估。具体的特色经验如下:

1.优化网络测评平台区域应用的顶层设计

一是健全完善质量监测区域推进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我区于2014年8月,建立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明确了监测中心的职能与任务,中心成员分工各有侧重,同时合作统整;全区建立了质量监测的信息员队伍,搭建信息员工作网络群,用于技术咨询和工作沟通。通过制度提高学业质量监测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结合质量监测的工作要求,全区建立制定了《秦淮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实施办法》《秦淮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二是统筹规划学业质量监测平台区域应用的工作进程。我区在网络测评平台区域推进上,没有追求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先实验,后推广;先尝试,后租用”的应用模式,坚持“区校联合,多元参与;点面兼顾,分类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评估”的工作思路,从学校多元需要、内涵建设、绿色发展角度,突出了网络测评平台区域推进策略的优化。主要采取“分步推进,分段要求,逐段推开,分类要求,先部分,后整体,先初中,后高中”的工作步骤,保证基层学校从逐步适应到主动应用。

2.突出网络测评平台区域应用的常态管理

在质量监测网络测评平台的区域性推进上,首先明确谁来用――着眼区校共用;着重解决如何用――立足常态应用;培训学校解决怎么用――致力掌握平台功能;及时关注用得怎么样――通过需求调查反馈应用效果。

一是规范学业质量监测的工作流程。我们基于监测的任务和教学诊断需要,建立了质量监测的工作流程、学业质量监测的实施细则、命题流程、网络阅卷流程,提高质量监测的规范化水平。

二是强化研训人员监测技术的跟进培训。我区采取“典型引路,榜样示范,领导率先垂范”的工作策略,教研人员有样可学,有模可仿。我们请技术公司先后四次对研训员、教学校长、教务主任、信息员等进行专题培训,并加强技术对话与疑难答疑,保证系统平台培训到位。与此同时,质量监测中心和公司技术人员确保技术服务的“无缝”对接,紧密跟进。研训员、基层学校存在的技术疑问,技术保障人员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困必解。另外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监测中心人员的技术培训,并为监测平台系统功能的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实现互动双赢。

三是有效实施区域教育质量的目标管理。全区坚持“校内发动,上下联动,整体推动”工作策略,规范质量目标研制的流程管理,即“自下而上,自主申报,区校沟通,分别要求,分层达标,分类评估”,通过目标凝聚共识,通过目标激发动力,通过目标挖掘潜力。在推进区域学区质量建设方面,以初小衔接、幼小衔接项目为载体,推进学区质量管理,2010年全区参加教育部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测试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并荣获教育部颁发全国中小学质量监测优秀组织奖。

四是突出质量监测结果的常态应用。借助质量监测数据的诊断,分析学生质量监测学业缺失,进一步确定学科研训的跟进项目。我们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应用工作:基于平台的监测结果与分析,实施定点帮扶,改进薄弱学校质量;帮助教师诊断教学问题,改善自我教学行为;促进研训员改进监测试题的命题品质;对班级及学困生知识与能力维度的缺失进行动态监测,为学科教学补偿与专业辅导提供决策依据。

五是切实保证质量监测的信度和效度。

途径一:优化质量监测的命题质量。即成立以研训员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业质量监测命题团队,切实提高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的效度。

途径二:落实质量监测的专项督查。即质量监测的过程中,采取校际交叉督查和随机性督查,提高监测考务工作规范性。一是选派教学校长、教务主任进行考务定点巡视,二是区教育局和区质量监测中心成立督查组,进行考务的随机性督查。

途径三:实施质量监测的网络阅卷。即通过网络阅卷的适时双评,借助网络阅卷系统提供的“阅卷一致性偏差分析”,了解和调控教师阅卷误差,及时反馈教师阅卷的情况,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使质量监测结果的信度达到最大化。

3.立足网络测评平台在区域质量监测中的深度应用

我们将立足于质量监测平台的常态应用,不断深化网络测评平台的监测功能,具体做好以下应用探索:一是开发基于网络测评平台分析结果的微视频的错题矫正系统。尝试基于网络测评平台的监测结果,着手构架与学业水平诊断相对应,与视频课程资源相接的微视频错题矫正系统,为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辅导提供学习资源的支持,拓展课外自主辅导的空间。二是尝试基于网络测评平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块开发。基于学生学业过程性质量的评价记录,为学生提供学业发展的过程性的成长记录,为将来中、高考的录取提供写实性的录取证据。

从区域质量建设实效性看,小学毕业考试全科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中考均分连续五年超市均水平,我区连续5年获南京市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连续多年获得“南京市高中教学绩效综合奖”、“南京市高中教学质量推进奖”。

特色之二:实施“互联网+”的反思性教师研修

我区构建了“基于网,成于思,立于行”的反思性教师研训机制,坚持以“互联网+”理念为指导,通过校际网络研修,促进教师反思和智慧共享;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推进区域教育质量协同提升;通过网络团队教研竞赛,推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培养。通过新技术创新应用,引领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

1.精心搭建教师研训反思性网络平台

2005年开始,我区就在全市第一个尝试构建基于网络的交互性社区平台――“白下教育叙事博客平台”,充分利用教育博客零技术门槛、交互优势,采取“区校联动”的模式,组建区域教育叙事博客群组,开展“基于博客平台”博客评课、校本研修,推动区域反思性的教师研修的深入。目前,全区教育博客平台上有博客6137,日志82897篇,评论98662个。该平台教师博客不仅可以独立运行,而且每位教师的博客能以学校为单位,独立成为一个学校空间。借助区教育博客平台,可以有效实现“四个促进”,即: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促进校际教研信息交流,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促进学科深度研修,实现区域课程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间经验分享,加快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2.持续强化区域性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全区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每年研训员主动参加南京市“菜单式”网络课程资源项目招标,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开发“微课”同步资源,在“学灵网”微课平台,同时依托“秦淮区基础教育资源网”的优质课程资源,为教师教学提供资源服务,保证了区域校际之间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质量的协同提升。2014年我区研训员参加“江苏省首届中小学微课评比”中获得特等奖。目前基于教育资源网课程资源总数量有166963个,资源总容量:87.99G,注册用户有6190个。而全市区县中唯一自主建设的微课平台“学灵网”,汇聚了全区名优教师的优秀课程、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目前已有实时注册人数8731人,参与学校69所,课程总数289个,有微课数1087个。“学灵网”为全区学生在线学习、课后辅导、课外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服务,同时为教师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分享搭建了网络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课程建设经验的分享。

3.切实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常态应用

全区依托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新、老平台,汇聚各类数字化课程资源,为学生日常学习,教师常态教学提供资源服务。目前全区有“独秀网”电子图书平台、市区公用的学术性教育期刊平台、理化虚拟实验室、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新视野”资讯平台等,同时建立“视频播客”,汇聚了全区视频课程、教育新技术同步课程、学校优质校本课程等资源,全区各学校利用校内“视频录播系统”,将名优教师的优秀课例进行实录,以及教育新技术的同步上传到区“视频播客”平台,为全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服务。同时,研训员坚持以项目为引领,引导教师观看视频播客,采用播客评课、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等研修形式,进行深度观课、议课与评课等学科研训活动,有效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常态化应用。

4.着力推进校际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

2009年开始,全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基于博客平台的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活动”。校内或校际同学科三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围绕指定课题,基于博客平台,遵循“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和完善信息化教学设计、自主陈述和答辩”竞赛流程,对兄弟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反思,协作的综合学科教研竞赛活动,该项活动的开展,有效推动了校际学科校本教研的深度开展。每年全区信息中心承担南京市网络全区教师参加南京市和全国网络团队教研竞赛并屡屡获得一等奖。网络团队教研竞赛的突出优势就是,促进了教学团队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的分享,相互协作,考查了教师团队综合专业技能,对推动教师团队专业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该项赛事也得到了基层学校的欢迎。

5.扎实开展教育信息新技术的教师研训

一是创新新技术课程培训的选课方式。网络利用自助式网络选课平台,开展“一日千里”等菜单式课程培训。其突出四个优点是:一是通过教师问卷确定培训菜单,让菜单贴合教师的实际需求;二是设计模块化短训课程,每个知识点相对独立,授课时间控制在2~3课时之间,符合教师时间紧张的实际情况;三是授课内容上网后,全区教师实名制自助报名,报满停止,无需行政干预;四是教师在指定时间参加培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确保有所收获。目前,已有Photoshop平面图像设计、会声会影9.0等30门“菜单式”新技术培训课程。这种“重实用、接地气、注个性、自主式”培训,“内容实、学得会、用得着”,深得广大教师的赞许。

二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培训。研训保障中心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科常态教学中的应用技能培训。重点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点培训,加强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中高级网管、音视频编辑技术等各类专题培训。

三是创意建设新技术媒体创新体验中心。我区在全市率先以“3D打印”为重点,建设全市第一家3D打印新技术研训中心,采取“区校联动”的方式,在区信息技术中心专门设置“新技术媒体体验中心”,将3D打印、数码手绘、数字显微镜、定格动画、激光投影等最新的教育新技术引入到新技术媒体体验中心,及时培训基层骨干教师,保证技术上领先一步。我区采取“区校共建”模式,在我区马府街小学还建立“3D打印”中心,将技术培训和学校现场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全区开发“3D创客技术――思维间”系统平台,将全区名优教师3D打印教学设计、微视频以及学生制作的3D作品汇聚在平台上,供全区教师学习和交流。“青奥会”期间,我区“思维间――新科技教师团体”进驻“青奥村”,开展了3D创意实体设计的服务工作。2015年5月世界信息化大会,我区以“让智慧可见,让创意有形”为主题,以“3D创意实体设计”、“定格动画”、“数码手绘”三项成果内容,以互动、演示、交流等形式展开现场展演,受到刘延东副总理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是有效推进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我区始终将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作为技术应用的重点,积极指导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我区第五初级中学、游府西街小学、凤游寺小学积极开展电子书包实验,成为首批市实验学校之一。同时游府西街小学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并成功加入“C20――全国慕课联盟学校”。

五是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我区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工作。围绕“新技术的运用和技术的新应用”的思路,以及中央电教馆的“十二五”全国教育技术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区域协作教研的实践研究”的研究,组织开展了全区交互式白板深度应用(案例剖析)、资源建设与运用,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该课题成果荣获中央电教馆课题成果一等奖。

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2篇

一、开展体育课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小学22所、初中13所、高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中职学校2所等共43所学校,学生53225名,1263个班级。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课程标准和上级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小学1-2年级体育课每周为4节、3-6年级每周体育课为3节、初、高中每周3节体育课。开课率为100%。

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

1.开展每天一小时大课间体育活动。

各学校根据《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确定活动内容和组织方式,自行安排20—4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制订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对体育课外活动进行总体安排,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员合理规划活动场地、提前调配和准备器材,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加强跟班管理和指导,体育课外活动内容丰富、指导到位、安全有序、规范高效,从时间、质量上确实保证了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

2.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各学校开展了班级之间的各类体育比赛,如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以及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竞赛活动、课余训练等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青春风采的舞台。运动竞赛的组织,开创了人人有特长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的局面。同时,市教育局每年举办乒乓球、跆拳道、速滑、球类比赛等单项体育比赛和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切实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三、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学生体质健康情况

(一)建立健全评价与监控机制。

1.建立体育考试制度:我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和体育课考核,纳入学生综合评价档案。实行中考体育考试,考试成绩纳入升学总分。

2.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我市各校严格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施细则》要求,每年组织测试和等级评定,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全面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同时教育局组织人员对个别学校进行复核,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3.组织学生视力状况监测:我市每年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监测,监测率达到了100﹪。

4.建立新生入学体质查验制度:入学新生100﹪查验预防接种证,实施新生入学体质测试。对入学新生的体质健康进行了全面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记录学生档案。

(二)加强监控与指导力度,增强学生体质。

1.组织全市中小学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按国家要求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及时掌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发展变化情况。通过检测,我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率均保持在95﹪以上。

2.加强对学生的用眼卫生指导,做好眼保健操和爱眼体操,保障学生视力健康发展。每年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监测,确保监测率达100﹪。将学生视力情况记入学生健康档案,对视力不良学生加强指导,同时将学生视力情况通知家长。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95.1%,良好率30.8%优秀率10.87%。

四、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目前,我市体育教师(专职)282名,体育教师兼职人数53名,基本达到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体育教师配备要求。现体育教师与学生比163.47%,参训人数180名,本年度新招入体育教师19名,体育教师缺额比8.7%。

五、教学条件保障和场馆设施情况。

根据《国家体育体育卫生条件标准》,按照学校体育器材配备标准对全市中小学场地合理规划和建设,各学校常规教学器材配备率和达标率为各100%,配足配齐体育器材,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的需求。

目前,我市有36所学校为人造草坪场地,场地改善率达86%,200米田径场地的有33所、400米标准田径场地设施的10所,达标为率100%,篮球场62个、足球场47个、排球场58个,体育场馆有13个,学生体质检测实验室学校率100%,体育器材达标学校率100%。

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3篇

1.1大气环境监测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可持续发展,但仍有一些地方在处理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时,一味的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错误理念的指导,该理念以消耗资源和大气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这种狭隘的发展理念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为此,地方政府应该摈弃这种狭隘的发展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找到经济发展和大气环境监测保护的平衡点,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

1.2大气环境监测因子和数据不全面

AQI是空气质量指数的简称,它是用来检测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大中城市的AQI只是一个平均值,并不能实时反映污染情况,从而使得大气状况监测存在偏差。这也是为什么当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短时间内AQI指数和大众感受会存在出入。为了改善数据滞后和偏差的现状,大中城市应逐步改进监测采样,引进云计算网络,进行全天候不间断采样监测,实现监测的半自动化和数据预报。

2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的改进

2.1云计算平台的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

在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现在是信息时代,在进行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构建时引进云计算平台无疑是符合时展要求的。这种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有两个显著的优势:一方面大额资金筹集问题得到了解决;另一方面测量准确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之所以具备以上两点优势是因为该系统通过科学运算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及时准确地对当前大气环境现状做出反映,保障了污染源的控制和科学环境规划。该系统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在改善城市天气、交通、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这一系统中,其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2.2预警监测系统的构建及流程空气质量

云监控平台的构建需准备好颗粒物监测设备、因子采集设备和视频摄像终端设备。具体的流程是首先利用GPRS无线传输对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终端摄像得来的原始数据进行传输,接着云计算服务器接收和处理数据,然后利用云平台强大的功能软件对数据进行存储和计算。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对每个点的污染状况有一个了解,利用Web服务器对视频进行处理,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予以公布。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网页和移动媒体终端的作用,因为它们能够及时得到各个监测点的空气质量和监控视频,减轻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负担。同时,由于云计算网络具有开放性,使得空气质量云监测预警平台能向环保执法部门发送实时消息和影音资料成为可能,从而为大气环境破坏提供了有效证据。

3大气环境监测对策

之所以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是为了及时掌握大气污染程度,从而在此基础上对大气进行治理。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平台进行技术改进,力求做到多点监测,实时分析,确保所得到的空气质量数据的准确性。与此同时,大气环境监测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气状况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做好预警工作,从源头上对大气进行治理。

3.1加大大气环境监管力度

扬尘作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力军,对其进行综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务必要加大对企业料场和建筑扬尘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做好区域内企业和建筑工地扬尘政治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随着机动车使用量的增加,机动车尾气的防治工作也应提到日程上来。相关部门要加强机动车管理力度,务必要严格规范排放标准,以国四作为排放标准,从源头对污染排放进行控制。烟囱排放的废气作为农村大气污染首要污染源,它的治理工作也不容忽视。为此,要加大对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力争实现农村无小烟囱的目标。至于工业方面的大气污染监管则需做到严格监控水泥、水电、石化等子产业的废气和颗粒物的排放,优化工业结构,对于不达标的企业予以警告、惩处,务必使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企业采用新技术来改善排放现状,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建筑节能等要求。

3.2引进先进的大气监测方法

大气环境监测离不开有效的监测方法,文章主要介绍两种监测方法。一种是利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进行监测。该监测方法凭借其高度的灵敏性,能快速的对物质做出监测,符合现场监测的要求。较之常见的免疫分析仪器,它能以最低的资金投入实现仪器化。另一种是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为基础的在线监测方法。该方法的运作流程是首先通过传感器来测量与监测所需的参数,接着借助网络媒介传至控制中心,从而完成监测的任务。监测任务的完成需借助公共有线电话网、移动电话网等辅助设备。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危险区域及大范围监测区域,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它的局限性,成本大且数据采集的精确性较小。在具体运用时,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到它的局限性,做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

3.3加大环保理念宣传力度

一方面,要重视对政府工作人员环保理念的宣传工作。让他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建立保护环境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不可雷声大、雨点小,不可使制度和现实脱节,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采取内部激励政策,从全方位角度出发。采取多样化的监督机制,实行自我、相互监督,且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在处理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时,切忌只顾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务必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在可持续发展理念额指导下做好大气环境监测、治理工作是这一宗旨生动的体现。另一方面,要做好对民众进行环保理念的宣传工作。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不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通过不间断的环保意识的渗透,民众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环境息息相关,不再做有损环境的事,从而实现了环保教育的目标。综上这些宣传理念的落实是大气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4结束语

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4篇

Abstract: Taking a cofferdam seawal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in Zhanjiang for example, a variety of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methods are tried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compar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precise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so as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project implementation effect.

关键词: 吹填围堰;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测边网;视准线法;大气折光

Key words: land reclamation cofferdam;horizontal displacement;deep horizontal displacement;line network;collimation method; atmospheric refraction

中图分类号:TV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125-02

0 引言

湛江某海堤是采用吹填围堰软淤抛石的方法围海而成,其施工工艺是:先在海水中沿海堤设计线逐步抛石合拢形成石垄,在石垄上添加混凝土垫层并砌防洪墙形成海堤,在石垄外侧采用巨型砼制防浪栅格板自然叠加形成加固斜坡,再利用粗管道从外海中抽取淤泥填入围堰区域聚土排水,当围堰区淤泥风干到一定程度时在淤泥上铺设专用薄膜,再在薄膜上铺设三公分见方网洞的塑料格网,然后在塑料格网上填沙挤压淤泥。本项目即是在填沙过程中对该海堤进行水平位移和深层水平位移监测,保证海堤安全,为围堰场平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1 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该护岸全长2000米,宽12米,落差8米,平面位移监测等级为国家二等水平位移监测,主要监测主滑方向的水平位移。项目的重点在于如何布设一个稳定、有效、高精度的平面基准,难点在于如何保证监测网的可靠性、经济性与高精度。护岸监测初期,按业主要求,我们在海堤防洪墙顶端沿线布设了一排总计40个的水平位移监测点,点间距50米。

由于这40个位移监测点呈直角“M”形分布在4段海堤上,海堤全长2000米,海堤外侧是海域,内侧是围堰水域或淤泥区,海岸距围堰150米至600米不等,监测点分布图详见图1。鉴于这种情况,采用最简单的极坐标监测法显然难以达到监测精度要求;采用视准线法则方案复杂,且很难找到稳定工作基点,有的地方则根本无法布设工作基点;采用静态GPS法则工作量浩大且精度难以达到,还有海域多路径效应干扰。采用测边网则成了本项目简单可靠的常规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本项目在围堰海岸边均匀埋设了8个工作基点,采用附近较稳定的4个三等GPS点为基准点,以工作基点和基准点构成三等GPS网,作为平面位移监测基准网,同时将各工作基点按四等导线的精度施测水平角和边长,以检验GPS网的可靠性,保证工作基点之间的内精度。在工作基点上采用测边网的方法施测各位移监测点,每个位移监测点采用三条或三条以上的边长交会坐标,以保证其成果可靠性。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可靠的监测方案,测边网的观测点坐标中误差可以控制在±2mm以内,满足二等水平位移监测观测点坐标中误差±3mm的要求。

2 二次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后,在B区海堤的北段100米-200米处出现了较明显的位移累计,引起业主担忧,在经过地质勘察专家讨论后,认为该部位恰好是淤泥最厚的区域,业主为了弄清楚究竟是整个海堤(含抛石)在淤泥上向海里滑移还是只是海堤顶端的防洪墙发生位移,要求在B区海堤外侧对应加密三排位移监测点,并在重点监测区域均匀布设三个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研究深层水平位移变化规律。新增位移监测点有两个难点:一是监测方案选择,二是监测点埋设。

2.1 监测点埋设。第一排监测点布设在外侧海堤平台上,不会被涨潮海水淹没;第二、三排监测点则需布设在海堤外侧斜坡面上,会被涨潮海水淹没。第二、三排监测点最初拟在海堤外侧的砼制防浪栅上的钢筋吊钩上钻孔埋设,考虑到防浪栅会因为自身重力和海浪冲击下滑,监测出的位移不能说明是海堤整移,最终将水平位移监测点透过防浪栅的栅格缝隙布设在防浪栅下面的抛石堆中。如何抓住海水退潮的时机,在防浪栅格缝隙下抛石堆中埋设监测点位并和防浪栅保持剥离,以使监测点避免被防浪栅自身重力和海浪冲击影响,经过对埋标方案和标芯的独特设计,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则是抓住海水退潮时机,钻孔埋设在海堤外侧海域浅滩淤泥中,每孔埋深20米。

2.2 监测方案选择。新埋设的三排水平位移监测点位于海堤外侧斜坡栅格上,监测点上设站困难,稍不注意即会滑踢;通视困难,只能通过原来在海堤防洪墙上埋设的监测点来间接观测;点间横向仰角大,达到48°;点横向间距小,1.8米~5.1米不等;点纵向间距为50米,总间距达到800米;监测时间有限制,只能抓住海水退潮的有限几个小时内观测;业主要求对B区海堤加大监测频率,特别是靠近北侧200米变形显著区域,监测频率一度达到2次/日。监测点位横剖面示意图详见图2。

对于B区海堤水平位移(含新增点)监测方案的选择,采用测边网则工作量大,精度差,不安全;采用极坐标法则工作基点布设困难,且仰角太大,测坐标误差大且误差分布不均匀。最终采用了视准线法与轴线测距法相结合的方法,即对B区海堤防洪墙上的水平位移监测点采用视准线法观测绝对位移,对海堤外侧的三排水平位移监测点采用轴线测距法观测相对位移。采用轴线测距法在埋标时需要按点对的方式埋设,四点一组,每组点位于同一横轴线上,每次观测只需要比较测距变化量,即可较准确的测得点间相对位移。业主只关心主滑方向上的水平位移,同时,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发现B区海堤南端和北端较为稳定,施工的进度也使得B区海堤两端埋设检核点条件成熟,这都使得在B区海堤上实施视准线法变形监测成为可能。在海堤上采用视准线法观测简单灵活,但有一大弊端,即是受大气折光影响显著,大气折光在日出、日落时和风速较大时影响最为显著,在外业观测时应选择较好的时段观测,并注意加强检核。

3 监测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发现,A区围堰海堤水平位移较小,则减小了监测频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控,为业主节省了费用。B区吹填围堰海堤在靠近北端有一个100米的区域向海中位移显著,深层水平位移与水平位移一致,显示此段整个海堤向海中发生滑移,在B区加载垫层施工时位移加速,以10mm/日的速率向海中滑移,几日内即突破控制值,监测小组进行了及时的预警,业主高层采取紧急措施,采用卸载和延缓施工的方式以图稳定海堤位移,该段海堤在卸载后果然位移减速,在较长时间内达到一个稳定状态。本项目选择了合理、正确的监测方案,实施了可靠、高精度的监测,准确的捕捉出变形显著的海堤区段,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及时预警,为业主和施工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数据,保障了围堰大堤的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 结束语

本项目测边网采用前方交会法测定坐标,实施时若要提高精度,除严格遵守规范、规程外还应注意:一是交会角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规定是在30°-150°之间为好;二是交会边不宜过长,一般不宜大于600米;三是交会边比例不宜小于1:3;四是起算点之间应有较高的内精度。

参考文献:

[1]侯建国.狭小场地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的实践[J].测绘通报,2005(03).

小学生视力监测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实验室管理 现状监测 化学需氧量 溶氧量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088-02

国有企业和一些大型外企或民营企业虽然在环保意识和“三废”的处理方面具有较强的自觉性,但仍避免不了监管不力或疏忽等的情况发生。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南方城市有大量俗称为“作坊”的小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管理者通常环保知识薄弱,加之运转资金有限,在三废处理方面并不去掉重视,任由生产产生的废物大量排入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更好地落实企业的环保工作,环境监管部门必须切实做好本职工作。环境的监管可分为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两方面工作,其中环境监测工作的本质是为环境管理服务,只有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取得真实可靠的监测数据,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工作才有据可循。另外,环境监测的具体数据可以为环境管理以及环境治理提供决策方向,能够从根本上更高效地改善环境质量。本文将从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应改注意的问题两个方面对环境监测工作和相关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并着重讨论化学需氧量测定中的问题和溶解氧测定的问题。

1 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的加强

环境监测实验室在整个环境管理系统中扮演着决策中心的角色。在整个系统的运作过程中,环境检测实验室对环境进行监测、分析,并提供具体数据给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部门根据监测实验室给出的具体数据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并把执行方针下达给接受单位,接受单位执行完环境治理工作后,再向环境监管部门的反馈系统进行反馈,由环境监测实验室对治理后的环境再次监测、分析并决定其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但是,环境检测实验室在履行工作职责时往往力度不够,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薄弱;(2)工作人员对工作不够重视;(3) 测实验室科研队伍不够壮大;(4)对环境实时监测工作落实力度不够;(5)对环境反馈信息不够重视;(6)检测仪器和技术更新速度过慢。为了加强环境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我们必须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使环境观测实验室更好地履行其工作职责。

1.1 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

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检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监测数据的分析等方面进行测试和培训是较为有力的手段,这部分工作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人员录用过程中对专业基础知识严格把关,并定期对从业人员组织培训,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定期对在职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测试,必要时制定淘汰策略,培养在职人员的工作主动性。

1.2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

大部分从事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意识不到其工作内容的重要性,单纯地认为自己的工作性质是对样本进行化验、给出测试数据而已,这种意识容易造成工作态度懈怠,危害极大。提高在职人员的工作态度,使其认识到自身工作在整个环境监管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决定性,认真对待监测工作,对试验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并提出环境治理重点和策略,是提升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的有效途径。

1.3 壮大科研队伍

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是建立在成熟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的,所以做好实验室内部的科研工作对环境监测工作有着十分重大的促进作用。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科研预算、壮大科研队伍,可以保证顺利开发新型环境监测技术和检测设备,进一步为环境监测工作服务。

1.4 提高环境实时监测力度

很多环境监测部门对环境的监测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对企业或城市的环境测试分析后,没有进行后续的定期检测,往往不能够掌握最新、最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因此也就不能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提出最有效的策略方针,所以环境检测实验室加强实时检测的工作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1.5 提高对环境反馈信息的重视度

环境的反馈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反馈信息,环境治理完毕后,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对企业的反馈信息进行核实与分析,从而制定下一步计划;二是环境本身的反馈信息,在按照既定策略进行环境治理后,需要对环境的承受能力和改善程度进行监测,从而对已制定策略进行改善。

1.6 采用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设备

随着工业的发展,传统的环境测设备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对环境的监测要求,或是监测效率较低,不能实现实时监测。而新型的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使环境监测工作更为简单,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得到提高,对环境的实时监控也更易进行。

做好以上几点措施,注意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各种细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环境检测实验室的管理,从而更顺利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2 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应该注意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以下简称为现状监测)是环境评价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某区域环境的现状。现状监测的数据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可直接影响环境评价、治理等工作的可行性评估和具体方案的实施。不过在具体的现状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由于工作体制、项目经费、项目规定完成时长和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限制,现状监测工作往往不能够顺利进行,从而降低了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本文将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简单分析,提出一些可加强现状监测工作管理的建议。

2.1 提高监测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现状监测方案的作用是指导现状监测工作,一个合理、科学的现状监测方案可以保证现状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一般情况下,一个合理、科学的监测方案包括合理的监测工作分配和监测工作体制、项目经费预算、项目完成周期、在职人员的工作分配与协作、监测点的设定等一系列内容。

2.2 提高监测点选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监测点的选定是现状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通常,监测方案不会对监测点做过多的阐述,因为监测点的选定需要密切结合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在监测点选定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检测技术规范,对监测区域进行全面考察评估,在整片区域中选定具有代表性,可反映环境平均水平和变化规律的样品采集点。

2.3 提高对气象参数监测的重视度

在监测工作进行过程中,大气的温度、湿度、压强、风向、风强、风速等气象因素均会影响对监测数据的评估,所以在分析数据时要综合考虑当时的气象参数,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目前的监测工作往往对气象监测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方面工作的疏忽主要包括对气象参数监测工作的忽视和对气象参数监测频率不足两个方面。所以监测人员必须按照规范按质按量完成气象参数监测工作,并在监测报告中予以直接反映。

2.4 年均、季均、日均、时均值统计的规范化

顾名思义,年均值、季均值、日均值和时均值分别是指某区域环境在一年、一个季度、一天和一小时内的平均水平,监测部门必须按照国家规范对监测区域的平均水平进行评估。例如,对日均值的评估必须保证有12~18h的采样时间,利用12~18h的时均值计算该区域的日均值。若不按照规范进行评估,最终会导致监测和评估数据不够准确,缺乏可信度。

2.5 提高对反馈信息的重视度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一些人为不可控因素往往导致监测数据出现异常,而大部分的异常数据只有在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才能够被发现。异常数据的存在会导致对真实环境的评估出现误差,进行异常数据的补充测试又会耽误环境评估的顺利进行,从而增加检测成本和周期,所以在工作中及时与分析部门沟通协作,并对这些异常数据的反馈信息给予足够的重视,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另一重要环节。

3 化学需氧量测定中的问题探讨

化学需氧量,简称COD,是用来监测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方法及评价水质的标准。从化学需氧量的定义来说,它是废水样品中能够被强氧化物质氧化的有机污染物在被氧化时所需氧的化学当量。这种监测废水中污染物的方法从上个世纪便开始兴起,所使用的氧化剂一般为重铬酸钾。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其技术手段已经几近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善建议。

(1)无机还原性物质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无论是工业废水还是生活废水,均含有多种多样的污染物,囊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化学需氧量是用于监测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手段,但在用重铬酸钾对污水样本进行氧化时,不仅有机物会被其氧化,水中的氯化物、硫化物、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亚硝酸盐、亚铁盐等还原性的无机物也会被氧化,从而导致需氧量增大,最终监测结果缺乏说服力,为后续治理带来很大麻烦。传统上利用硫酸汞和氨基磺酸来消除无机物的影响,但氨的存在也会对化学需氧量的监测产生影响,所以在COD检测中还需要进一步弄清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有机物的反应效率:既然化学需氧量测定涉及到氧化反应,那么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和反应效率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废水中大量有机污染物为烷烃、芳烃、杂环有机物、醚类等有机物,其中芳烃、杂环有机物和醚类物质在常规条件下均很难被重铬酸钾完全氧化,所以常规监测结果通常会比真实的有机污染物更低。开发高效的催化剂,能够使氧化反应更容易进行,这是提高COD监测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另一重要发展方向。

(3)硫酸汞的二次污染:在化学需氧量测定过程中,为了消除氯化物的影响,通常加入硫酸汞。但汞是一种剧毒的金属,监测工作所造成的二次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避免硫酸汞的二次污染,必须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完善化学需氧量监测实验废液的回收,通过电解等方法回收汞,避免其被直接排入环境;建立新的检测体系,用其他的化合物来代替硫酸汞的作用,如硝酸银、硫酸银等;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来消除氯化物的影响,比如利用离子交换膜来消除氯离子的影响等。

(4)高氯化物含量废水的监测:无论是用硫酸汞还是用其他的方式来消除氯化物的影响,都只能应用于氯化物含量较低的废水中,若废水中氯化物含量高于2000 mg/L时,传统的消除方法则不再起作用,这时便需要开发新的技术。目前应用于高氯化物含量废水化学需氧量测定的方法主要有密封法、吸收法和硝酸银法,但这三种方法的监测数据与实际数据的误差皆较大,利用新型的分离技术和分离材料,来消除高氯化物含量废水中氯离子的干扰是目前一个较具前景的发展方向。

4 溶解氧测定的问题探讨

溶解氧监测是用来标定水体自身净化能力的方法,这项指标是指所采集的单位体积的水体样本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溶解氧气的量。水溶解的氧气是水中生物赖以生存的资源,若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超标,就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从而使水生生物的生命健康遭受威胁。随着氧气含量减少,厌氧菌的繁殖速度会急剧加快,导致水体中的有机物腐败,进一步污染水质,进而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对样本的溶氧量进行监测,实时掌控水体质量,可在发现水体污染严重后的第一时间进行治理。但是同样由于监测体制以及技术限制等原因,目前溶氧量监测方面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以下我们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初步解决措施。

(1)加强对气候和环境参数的重视:水体溶解氧气的能力是受环境温度、湿度、压强、空气中氧气的分压、水温、水质等因素影响的,但往往在监测过程中会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够准确。提高监测人员的工作意识,端正其工作态度,严格监测环境、气候、气象等参数,并在监测报告中详实记录,为监测数据分析提供依据,才能提高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2)采用新型检测方法:传统的测定水体溶氧量的方法是碘当法,其原理是加入碱性碘化钾溶液和硫酸锰溶液,二价锰离子则会被水中的溶解氧氧化成四价锰离子,同时有氢氧化物沉淀生成。然后加入酸液,沉淀溶解后生成游离的四价锰离子,从而将碘离子氧化,产生与溶解氧相当的游离碘。这种方法受到水体本身溶氧量的制约,只能用于溶氧量为0.2~2.0 mg/L的水体样本。而且工业废水中污染物的组分复杂繁多,干扰因素也较多,尤其是当水体中含有能够发生氧化反应的有机物质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溶氧量测定的准确性。为了提高溶氧量监测的准确性,利用电化学探头法等新型的监测方法以及极谱式溶解氧在线分析仪、数字式微量溶解氧分析仪、覆膜电极溶解氧测定仪等新型溶解氧检测设备是解决这一问题切实有效的手段。

5 结语

该文对环境检测实验室的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和方案。另外,该文着重对化学需氧量监测和溶氧量监测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改善的方向给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 熊爱国.浅谈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提升水平[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3):145-146.

[2] 周素文.谈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中常见的几点问题[J].科技信息,2011(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