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力资源培训的含义

人力资源培训的含义

人力资源培训的含义

人力资源培训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培训经济学;融合

作者简介:李湘萍(1978~),女,安徽含山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6: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4-0005-03 收稿日期:2008-06-08

一、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现状、问题

(一)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现状

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资源投入与产出规律的科学(王善迈,1996)。近20年来中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涵盖了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教育投资和教育财政、教育成本与收益、教育制度变革和创新、教育资源利用和效益等多方面的主题(李桂荣,2004)。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几乎涉及了制度化学校教育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与问题,并且以教育经济学为主干的学科群开始出现,如高等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经济学、体育经济学等,教育经济学俨然发展成为介乎教育与经济学科之间最具活力且相对成熟的交叉学科。

教育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其理论基础得到了不断的拓展:以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人力资本理论为起点和基础,进而拓展到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激进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受国外相关研究的启发,近年来我国有学者提出在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其他经济学理论之外引入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来解释教育经济学的现象和问题,部分学者已经将这种多理论视角的研究取向运用到具体的实证研究中,例如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在教育经济学中的应用。诸多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为教育经济学引入多学科多理论视角,能更为客观而全面地研究教育真实的经济价值。笔者姑且称这种教育经济学的多学科理论视角研究为教育经济学的“外延式”发展。

(二)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缺陷在于静态地理解教育和收入的关系、片面地阐释人力资本的经济含义,这一点在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所谓静态地理解教育和收入的关系、片面地阐释人力资本的经济含义是指:在探讨教育的收入效应时,忽略了在教育和收入之间广泛存在的培训和继续学习,忽略了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这些后续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改变了人们人力资本积累的数量与质量。也决定了教育对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能否发生作用、发生多大作用。人力资本投资实践告诉我们,教育和培训往往最终会以一种“合力”的形式作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收入的增长。有研究表明,教育的主要作用往往是在求职招聘或确定初始工资水平时起到文凭信号的作用,而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在职培训以及“边做边学”才是对人们劳动生产率、收入发生作用的主要原因(萧今,2005)。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后续的培训与生产实践,因此不考虑这些,就可能会造成对教育经济价值的估计存在偏差,从而导致静态、片面地理解人力资本的经济含义。

在我国教育经济学界,多年来研究领域基本上囿于学校教育之内,并未以“人力资本”的名义,将研究视角拓展到包含培训在内的更宽泛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萧今,2004;刘泽云,2004)进行人力资本多种投资形式的研究,但这类研究主要还是围绕教育的经济收益,对于教育、在职培训、成人教育的研究还是相对割裂和平行,并没有对多途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进行有效的融合研究,而且关于企业培训的研究涉及的多数也只是参与率及影响因素方面,关于企业培训投资收益的实证研究并没有深入展开,当然,持续的跟踪调查、企业培训数据尤其是面版数据的缺乏是制约这方面研究开展的重要原因。

二、国内外培训经济学研究的概况

(一)国外培训经济学研究概况

虽然培训的经济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了解,但培训经济学的出现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以及贝克尔、明瑟等人的研究,对在职培训投资收益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几十年来,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培训经济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培训数据从无到有,培训度量的日益精细,培训收益估计方法的日趋科学,培训收益研究范围的日渐拓宽(培训对收入的影响――培训对就业行为的影响――培训对失业期限、“由学校到工作转换”的影响)。虽然诸多的研究支持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即培训的投资收益十分乐观,培训是一项极具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本投资,但在不同的经济制度环境下,不同类别、形式的培训对收入增长和职业发展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培训投资收益的实现取决于个人特征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特征,尤其是后者。

(二)国内培训经济学研究概况

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两个基本途径,与教育相比,培训更贴近劳动力市场,通过培训积累的知识与技能更容易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和教育相比,培训与劳动生产力、收入和就业行为的关系也就更为紧密。与丰富的教育经济学研究相比,我国培训经济学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关于培训对就业和收入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见。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实证研究所需要数据的缺乏。以“中国期刊网”近10年来(1994年~2005年)的检索结果为例,以“培训经济学”为关键词在核心期刊范围内仅搜索到lO篇文章,基本上是对贝克尔在职培训理论的翻译和解释,没有相关的以数据支持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关于企业培训的研究大多分布在企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内,而且绝大部分是实务研究,理论研究不多,经济学领域内的实证研究就更稀少。相对应的是,以“教育经济学”为关键词在核心期刊范围内搜索到282篇文章。

在我国已有的少量培训经济学研究成果中,大都是以Becker(1964)的在职培训收益模型为基础,或进行修正和补充,或进行相关的实证检验。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是早期的定性研究;另一类是基于Becker在职培训收益模型的修正和补充;还有一类是建立在Becker假设条件基础上的衍生培训成本收益模型。

三、教育经济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与培训经济学的融合

教育经济学未来拓展的路径,除了理论基础上的“外延

式”发展外,还可以在原有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内走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即强调综合考察人力资本投资的多种途径,特别是教育和培训这两种最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让教育经济学走出正规学校教育经济学的固有领地,团结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名义下,与培训经济学融合,走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广阔天地,惟其如此,才能全面、深入地研究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及其实现机制。

(一)教育经济学和培训经济学融合的必要性

1 人力资本理论及终身学习的内在要求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和培训在本质上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教育经济学和培训经济学的融合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在要求。在我们传统的以“分”的视角(即努力“剥离”其他影响因素,以求对教育收益的正确估计)来研究教育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应该以一种“合”的视角,脱离“学校教育――收入”之间简单的经济关系思维方式,综合而全面地研究包含教育培训在内的人力资本经济价值,探讨两者在总量与结构上如何组合搭配并与适当的生产实践、组织环境相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禀持这一研究视角不仅具有全面理解人力资本经济价值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指导国家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企业与个人确定人力资本投资计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教育经济学和培训经济学的融合也是终身学习的内在要求。在终身学习理念和实践逐步普及的今天,人们的知识技能需要通过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加以提供并不断更新,没有一种单纯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可以“包打天下”,人力资本投资多样化、终身化的时代特点要求我们应该以一种更综合、全面的视角来研究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

2 对教育经济学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育经济学与培训经济学的融合,将会进一步促进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教育经济学与培训经济学研究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更客观地估计教育收益,而且也有助于正确制定包括教育培训在内的人力资源开发的资源配置战略、以人力资本使用方即用人单位的眼光,来评价教育投资效益、促进教育制度变革和创新等等。

(二)教育经济学和培训经济学融合的可能性

1 共同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经济学与培训经济学拥有共同的成熟的理论基础,即人力资本理论。Becker(1964)认为教育和工作中的在职培训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途径,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人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进而获得更高的收入。由于培训数据的难于获得,Becker(1964)最初对人力资本理论的阐释是通过教育投资收益的实证分析来进行的,尽管他认为培训与劳动力市场、收入和就业的关系更为紧密,人力资本理论假设可以同样很好地运用到对培训投资收益的分析中去。同样因为数据的局限,明瑟(1962)早期也只能用工龄(工作经验)代替培训变量估算培训投资收益,但是其实证分析的基础仍然是人力资本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企业培训数据的逐渐丰富,众多劳动经济学家对培训投资收益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而几乎所有这些培训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都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起点的。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对教育和培训经济价值的研究。基本上都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相对成熟的框架体系内,这也是教育经济学与培训经济学得以融合的最重要的理论前提条件,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和培训只是形式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途径,在经济含义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通过改变劳动者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从而改变其劳动生产率。

2 相近的实证研究方法

教育经济学与培训经济学差不多出现在相同的年代,拥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但比较有意思的是,自诞生之后的几十年来,两个学科的发展却主要处于一种平行的状态,少有交叉和融合,在教育经济学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特色的同时。培训经济学也在劳动经济学领域和工业关系研究中逐渐发展和完善。

教育经济学与培训经济学虽然分属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在实证研究方法上却有着共通之处,而最先沟通这两者的正是明瑟和他的收入方程;由于早期培训数据的缺乏,明瑟最初从比较不同员工工资水平的角度来估计在职培训收益,明瑟通过比较两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劳动力的收入差异,并对差异求现值,得到收益率,但这一收益率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在职培训收益率,它包括两个内容:正规教育收益及在职培训收益,因此收益率是对于正规教育与在职培训收益率的某种平均。虽然由于度量上存在的问题,使得这一估计结果还不十分精确,但可以说这是对包含教育培训在内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最初估计。虽然明瑟本人并没有认为他的研究是教育经济学和培训经济学的融合,因为在早期人力资本理论家来看,教育和培训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教育经济学与培训经济学被“人为”隔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实证研究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对于正规学校教育的度量要比对培训的度量容易许多,因此教育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较早地发展起来并逐步完善,而培训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培训数据的丰富才逐渐发展起来。

3 人力资本综合指数的建立

虽然明瑟当初囿于培训数据的局限,并没有对培训投资收益进行精确的估计,而是得到了正规教育与在职培训收益率的平均,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既然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和培训没有本质区别,那么在实证研究中就有必要综合考察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收益,为此构建一个包括教育和培训在内的人力资本综合指数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一指数应该能比较全面反映人们的知识、技能、观念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探讨教育和培训在数量与结构上的不同组合搭配,从而获得最大化的收益,这是未来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一个方向。具体而言,人力资本综合指数应该考虑到教育级别(学历)、类型(普通、职业)、培训参与(是否参与过此前培训、在职培训、自费培训)、培训种类和时间(参与的此前培训、在职培训、自费培训的类别和时间)等指标体系的建立,另外对人力资本提供机构(如学校、培训机构等)和使用机构(如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以及相关的面板数据(paneldata)的收集也是必需的。

应该承认明瑟收入方程的建立是有时代背景和研究条件的限制的,虽然后续的研究者们对明瑟收入方程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修正,但如果不尝试在明瑟收入方程中纳入人力资本综合指数,那么任何补充都可能是不完整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的多样化和终身化的时代特点,要求对于人力资本的研究要全面、综合,而培训与继续学习数据的逐渐丰富也使人力资本综合指数的建立和使用成为可能。

(三)教育经济学和培训经济学融合的难点

首先,培训的定义和度量存在相当困难。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相比,培训的内涵与外延在不同的行业企业有着不同的理解,培训的基本度量指标,如培训参与率、培训时间与强度、培训成本都很难测度。相比较而言,用教育年限、学历来度量教育要简单许多,虽然二者都存在指标效度的问题。

其次,反映劳动者教育培训经历、就业工作经历的时序资料的缺乏。现有的数据大多是在一个时点上采集的截面数据,虽然部分调查采用了反向追踪的方法,但离实证研究所需要的数据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再次,明瑟收入方程中已经包括教育和工龄,并且工龄曾经一度被认为部分代表了工作经验甚至是在职培训,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明瑟收入方程的科学性和完备性逐渐为人们所认可和接纳。如何建立包含教育与培训在内的人力资本综合指数,如何将人力资本综合指数纳入收入方程,并且由于这一指数的引入,模型的设定如何作调整,这些都是未来研究所不能回避和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

四、小结

人力资源培训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越开越大。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和政策疏导,中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法转化为有效的人力资源,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十二五规划”继续把“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努力把握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发现并解决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含义及特点概述

1、含义

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包括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两部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属人口群体中蕴含的体力、智力和协作力的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指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手段,调节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供给,提高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改善劳动力资源的结构,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完善劳动力资源的组织和管理,充分挖掘劳动者的体能、智能和协作能力。

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又称为农村“劳动力资源”它也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指在农村范围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量;质量则包括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技术专长和思想观念等等方面。

2、特点

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低,收益差。长期以来,我国在农村教育投资上的不足使人员素质无法得到整体性地综合改善,也导致政府难以平衡社会结构;农村隐性失业,导致了大量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将对整个城市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信息接受能力较低,对新技术掌握应用能力较差。受人员素质的限制,现代化、标准化农业技术到位率极低,同时存在低水平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以及不合理使用农业生产资料,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等状况;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确实还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当前农村人力资源仍然相当匮乏,农村人才“断层”现象十分突出。从总体上看,在农村人口大量转移的情况下,当前大量优秀青壮年和有知识人才外流,加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度。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一方面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另一方面农村人才大多数被城市吸走了,很少再回到农村。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培育。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体系不健全,缺乏统筹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机制。政府职能部门教育培训政出多门,教育培训资源分散,教育、农委、人社、扶贫办、共青团、妇联都有培训任务,缺乏针对不同群体的教育培训计划,缺乏统一的、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培训工作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需要。

3、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缺乏创新型人才、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等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同时还存在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规模相对比较小,专业设置不合理,培训工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工种已过时或淘汰,随着新兴产业涌现,课程设置相对落后。从行业分布看,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旅游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人才比较短缺。此外,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没有单独编制和财政预算,办学经费十分困难,教育培训经费不足也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三、加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1、解放思想,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针对农村人才“断层”现象,要强化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开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通道,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政府既要高度重视创新型人力资源的开发,着力培养一定数量的富有创造力的农民企业家,也要重视培育现有农村人力资源,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积极吸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毕业生,来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

2、夯实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选好基层领导干部。在农村选干部应选择有市场经济意识,有开拓精神,为农民办实事的人,而不是没有任何作为,惟上级脸色是从的人;第二精官简政。乡镇及村级干部过多会给政府财政带来许多困难,给农民带来负担;第三改善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改善乡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势在必行。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还是应放在加强农村干部的素质教育上,没有一定的文化,就不能深入领会上级领导精神,不能将农民心声向上级领导汇报。

3、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农村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快培养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实用人才,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农村实用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覆盖乡村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就业服务的信息管理体系和人才服务机制;完善评价激励体系,制定农村人才开发的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向农村输入知识、技术和先进文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配置、项目对接、利益共享的新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服务与创业,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

4、大力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转移的良性循环。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可以直接吸纳大批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辐射和带动效应,加速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可以有效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发展服务业,全面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可以提高生育的成本,从而有效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生育质量;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并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与有序转移形成良性循环。

5、加大投入,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工程。资金投入是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建议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的投入力度,支持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的组织实施。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加大对农村人才工作的投入,逐步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专项扶持经费,设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培训基地建设、优秀青年实用人才培养、宣传表彰等工作,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综上,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鉴于人力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这就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采取各种形式把我国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富余转化为人口红利,使农村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友然.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动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2(11):12-13

人力资源培训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制造业  教育培训  启示

  

 

    制造业是世界工业经济腾飞的脊梁,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虽然我国工业品已遍布世界各地,但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我国只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制造业缺乏科技含量决定了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制造业缺乏科技含量、生产率低的致命因素。目前,面对国际工业市场上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一大批适应工业发展的技术工人。

    大规模的制造业培训在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目前要进行制造业培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英美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15%以上,出口达到 10%,还有许多工业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居领先地位。英美发达的制造业与严格的制造业教育培训有密切的关系。

    一、英美制造业培训基本情况

    1.英国制造业培训计划。英国最有特色的是制造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即GNVQ(National Council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它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对全日制16—20岁的在校学生开放,把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培训课程联系起来,为学生发展成通才和专才创造条件。GNVQ课程由强制单元 (mandatory module)、选择性单元(optional module)和附加单元(additional module)构成,三个课程水平包含层次不等的课程单元。中级课程由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组成,高级课程由8门必修课和4门选修课组成。职业资格课程涵盖了所有职业领域三个不同层次的培训。GNVQ提出的核心技术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大范围内选择更多的GNVQ单元课程或者非GNVQ课程。

    2.美国制造业教育培训。美国政府认为制造业的前景取决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由专门的机构——制造业工程师协会(The Society of Manufacutring Engineers SME)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SME和教育基金会共同制定了制造业教育计划 (MEP),指出国家不但应满足个体对制造业的兴趣,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来满足这一需求。它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培训,即义务教育、大学和技术学校、终身学习。第一个层次的培训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制造业、工程技术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制造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SME也通过举办博览会为各地中学生和职业学校学生提供直接知识。第二个层次的培训旨在满足工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和提高。目标是进行工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沟通,以确保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这些要求由 SME严格控制,并由学术机构共同探讨,把具体需求整合为具体的工程培训项目。第三个层次的培训是终身学习,包括对制造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培训项目包括继续教育、职业发展工具、资格认证、技术资源和合作发展。目的是确保工人具有国际市场所需的技能。

    二、英美制造业培训的共同特点

    1.设有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制造业教育培训。英国成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严格课程单元来保证各个层次公民在制造业方面的培训需求,严格的考核使公民获得任职资格,确保职业制造培训的质量和任职人员的业务水平。美国由制造业工程师协会来负责各个阶段制造业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吸引全社会的参与,培养公民对制造业的兴趣,满足公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2.制造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结合。英美两国都

 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制造业教育渗透,英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把工艺设计课程列为必修课,使每一位公民都有了解和参与工业发展的义务和机会,也为学生将来成长为通才和专才创造条件。美国通过在各地举办工业博览会给中学生提供了解世界尖端工业的机会,通过吸引女性和少数民族人口参与制造业来提高全民族人口的制造业水平,把制造业培训视为全民族人口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以提高整个国家的工业水平。英美两国把制造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结合,制造业教育几乎成为每个公民的必修课,使制造业的发展引起了全民族的关注和重视,也为英美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根据人才结构和市场需求,制造业培训分为三个严格的层次。英国的制造业资格证书培训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课程水平,三个课程水平包含着层次不等的课程单元。中间水平的课程包括4个强制性单元和2个选择性单元。高级水平的课程包括8个强制性单元和4个选择性单元,英国制造业课程会使学生获得制造业、商业与贸易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经验。美国制造业培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制造业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制造业夏令营、机器人制作挑战赛等活动,激发少年儿童对工业发展的兴趣;第二阶段是在大学和职业学校进行,这一阶段的培训主要是把工业学术方面的知识和制造业的结合,培训学生在工艺设计方面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第三个阶段是在职培训和终身学习,主要负责职业发展满足世界工业发展的不断需求。   三、借鉴与启示

    目前,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我国只有为公民人生各个阶段提供不同的制造业培训机会和途径,才会保证技能型人才的供给满足未来高科技工业发展的需求。

人力资源培训的含义范文第4篇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人力同其有着密切的关联,人力的质量及数量都对生产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所以,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很多专业人士将发展人力资源作为增强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收益的基础条件之一。因而,不管当前还是将来,利用培训方法增强人们专业技能与品德素养都会是获取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以下简要分析了产业经济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培训的情况

现今,我国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长时间的学校教育;短时间的业务培训。以下分别针对来两种培训的有关内容进行论述。

长时间的学校教育。对于教育来讲,其最终目标在于培养人们在特定层面,或者提高当前自身能力,进而同以后的工作规划相配合,或者在从事新职位、新工作时,可以为企业做出贡献,发挥自身潜能。教育需要长时间的进行学习,是一项长期的投资项目,从投资报酬的层面来看,需要冒较大的风险。教育的自身功能一般可以包含多个层面,并且有着明显的资金收益,我们可以将教育看做一项准资产。也就是受到教育的人员,因为自身具备了某项技能、知识,所以,他自身能力得到了提升,并且受教育的人员还可以将他的知识、技能教授给其他的人员,从而使更多的人掌握该技能、知识等。

伴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推广与深入,教育的规模与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提高。高中教育范围不断扩大,入学率相应提升。自2011年,我国高中教育,包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院校、普通高中、专业高中、成人高中等,共招收生源1470.76万人,同比2010年人数增多了112.88万人,提高8.14%。在校学生人数共计3718.74万人,较2010年增长了375.34万人,提高了12.34%。初中毕业学生的升学率为63.8%,较2010年提升了3.4个百分点。在高中阶段的入学率为48.66%,同比上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普高仍然维持快速发展态势,中职院校的教育三年间成回升的情况,然而,当前我国中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占据高中教育总数量的比例较少。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范围不断增大,2011年,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人数已经超出了2100万人,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入学率为21%,同比2010年上调了3个百分点。另外,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也相应发展,2011年,我国共录取研究生人数33.64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5.85万人,增长率为22.46%。期间,博士生人数为5.44万人,硕士人数为28.41万人。在读研究生人数为82.88万人,比2010年提高了17.97万人,提高了26.78%。在读博士生人数为17.67万人,在读硕士生人数为66.54万人。

短时间的业务培训。业务培训指的是各个行业上至管理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为了提升、就业及增强专业技能所开展的各类培训活动。业务培训是促使人从事特殊岗位初始化的重要环节。业务培训的基本工作在于提高人的专业技能,增强实践能力,促使其由初始化过度到职业化。所以,对于业务培训来讲,其应以职业导向为教育根本。因为各种因素,现今,我国的业务培训教育工作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以下简要针对其进行论述。

农业劳动人民的科学素养位于全体产业的最低水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供有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居住,并且在当前,乃至后续较长时间,依旧从事农业劳动。所以,想要使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就需要提高农村的科技能力,提升农业劳动人民的科学素养。

对不同领域人力资源的结构进行对比发现,一般从事第一产业的工作人员教育水平最低,很多农村居民的知识能力低于初级科学水平,受到过业务培训的人员仅占总人数的8.2%;当前,农副产品内含有的科技含量低于50%。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产业的不断增多,农村富余人口的就业难度相应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与自身素养需要增强。另外,各个村级领导、企业从业人员、技术人员等也存在管理能力较弱、文化水平较低、技术较差等情况。

企业中员工的科学素养相对较弱。在2011年《科学素养调查表》中发现,企业中从事一线生产的员工能力较弱,自身素养较低。在我国城镇中,共有职工1.5亿人,其中,技术人员占50%。初级水平的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70%,中级水平的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26%,而高级水平的技术人员仅为4%。另外,最近几年,人员紧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不但体现在建筑、机械等传统行业,同时也向电子、美术、环保等新行业发展。仅电子行业内,高水平员工的缺口就为35万人。企业员工的科学素养同企业的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是保证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的前提。所以,增强企业员工科学素养,进行业务培训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产业经济同人力资源培训的联系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的结构也需要进行转变,很多新兴行业大量崛起,进而人才的需求量相应增加,并且需要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与道德素养。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发现,应加大培训员工的力度。同时,因为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有了足够的资金,从而为人力资源培新提高物质保障。从事培训的部门应依据各个产业的情况制定培训内容,并进行评估,从而为将来的培训提供数据参考。

产业的结构同人力资源的补给联系。通常来讲,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国家及地区的经济结构也会同步改变,农业、畜牧业、渔业等一级产业的数量会减少,工业等二级产业的数量会增多,并且长时间控制在35~45%左右,趋于稳定,服务等三级产业的数量持续提升。因此,针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变与优化,人力资源需求量也不断增多,并且向专业化与技能化方向发展。

产业的结构同人力资源的水平联系。现今,由于人力资源的水平越来越高,产业结构同人力资源配合越来越密切,高素养人才大量应用,进而促使劳动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大幅度增长,新行业快速发展,传统行业出现转变。在当前,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在此期间,人力资源对产业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关键,产业同人力资源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产业应创建相应标准推动人力资源同产业创建互动联系,应用高效的宏观控制保证互动的动能全面发挥。创建良好的人力资源与产业互动制度,是调整产业及人力资源的关键方法。

增强人力资源培训力度的方法

创建人力资源的规划发展,增强区域竞争能力。想要创建人力资源的规划发展,增强区域竞争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加大力度开发人力资源,对我国的人力结构进行改进与完善。对于我国来讲,人力资源的结构与素养同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变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提高国民素养对劳动人员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其二,对教育的内容及项目进行改变。想要紧跟时展步伐,就需要对教育进行创建,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未来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增强人才的自身素养,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其三,培养人才以适应就业环境与产业经济需求。基于科技发展的层面上,对社会人才需求量、需求专业等进行预测,尽量培养出前沿性的人才,为转变产业经济、调整国民结构等夯实基础。

创建普通教育及业务培训的规划,为人力资源提供补给。首先,加大力度发展教育。产业经济结构的改变自身就是产业经济从低至高的运动。产业的高级化结构就需要重视人才的教育工作。基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层面上,新兴的产业及改造产业一般都位于高技术基础上,需要员工具备科学、先进的知识与技能。不管劳动力是新添加的劳动增量还是转移后的劳动存量,他们的技术及能力都需要经过培训及教育获取。以当前我国劳动人员的素养水平看来,增强教育工作、业务培训工作等是当前社会的首要事情。其次,把普通教育同业务培训结合在一起。业务培训是提高劳动人员专业技能与知识,发挥劳动潜能的高效方法。基于九年义务教育层面上,在农村的中学增添相关农业知识的培训课程,在城镇的中学增添相关生产知识的培训课程。对于各类高校来讲,其承担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任务,进行课程设置时就需要依据企业的需求与结构进行调整。另外,应深化职业类院校的改革进程。促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与知识与产业的需求与发展相吻合。

人力资源培训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制造业教育培训启示

制造业是世界工业经济腾飞的脊梁,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虽然我国工业品已遍布世界各地,但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我国只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制造业缺乏科技含量决定了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制造业缺乏科技含量、生产率低的致命因素。目前,面对国际工业市场上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一大批适应工业发展的技术工人。

大规模的制造业培训在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目前要进行制造业培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英美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15%以上,出口达到10%,还有许多工业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居领先地位。英美发达的制造业与严格的制造业教育培训有密切的关系。

一、英美制造业培训基本情况

1.英国制造业培训计划。英国最有特色的是制造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即GNVQ(NationalCouncilforVocationaleducation)。它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对全日制16—20岁的在校学生开放,把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培训课程联系起来,为学生发展成通才和专才创造条件。GNVQ课程由强制单元(mandatorymodule)、选择性单元(optionalmodule)和附加单元(additionalmodule)构成,三个课程水平包含层次不等的课程单元。中级课程由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组成,高级课程由8门必修课和4门选修课组成。职业资格课程涵盖了所有职业领域三个不同层次的培训。GNVQ提出的核心技术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大范围内选择更多的GNVQ单元课程或者非GNVQ课程。

2.美国制造业教育培训。美国政府认为制造业的前景取决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由专门的机构——制造业工程师协会(TheSocietyofManufacutringEngineersSME)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SME和教育基金会共同制定了制造业教育计划(MEP),指出国家不但应满足个体对制造业的兴趣,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来满足这一需求。它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培训,即义务教育、大学和技术学校、终身学习。第一个层次的培训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制造业、工程技术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制造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SME也通过举办博览会为各地中学生和职业学校学生提供直接知识。第二个层次的培训旨在满足工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和提高。目标是进行工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沟通,以确保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这些要求由SME严格控制,并由学术机构共同探讨,把具体需求整合为具体的工程培训项目。第三个层次的培训是终身学习,包括对制造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培训项目包括继续教育、职业发展工具、资格认证、技术资源和合作发展。目的是确保工人具有国际市场所需的技能。

二、英美制造业培训的共同特点

1.设有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制造业教育培训。英国成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严格课程单元来保证各个层次公民在制造业方面的培训需求,严格的考核使公民获得任职资格,确保职业制造培训的质量和任职人员的业务水平。美国由制造业工程师协会来负责各个阶段制造业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吸引全社会的参与,培养公民对制造业的兴趣,满足公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2.制造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结合。英美两国都

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制造业教育渗透,英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把工艺设计课程列为必修课,使每一位公民都有了解和参与工业发展的义务和机会,也为学生将来成长为通才和专才创造条件。美国通过在各地举办工业博览会给中学生提供了解世界尖端工业的机会,通过吸引女性和少数民族人口参与制造业来提高全民族人口的制造业水平,把制造业培训视为全民族人口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以提高整个国家的工业水平。英美两国把制造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结合,制造业教育几乎成为每个公民的必修课,使制造业的发展引起了全民族的关注和重视,也为英美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根据人才结构和市场需求,制造业培训分为三个严格的层次。英国的制造业资格证书培训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课程水平,三个课程水平包含着层次不等的课程单元。中间水平的课程包括4个强制性单元和2个选择性单元。高级水平的课程包括8个强制性单元和4个选择性单元,英国制造业课程会使学生获得制造业、商业与贸易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经验。美国制造业培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制造业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制造业夏令营、机器人制作挑战赛等活动,激发少年儿童对工业发展的兴趣;第二阶段是在大学和职业学校进行,这一阶段的培训主要是把工业学术方面的知识和制造业的结合,培训学生在工艺设计方面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第三个阶段是在职培训和终身学习,主要负责职业发展满足世界工业发展的不断需求。三、借鉴与启示

目前,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我国只有为公民人生各个阶段提供不同的制造业培训机会和途径,才会保证技能型人才的供给满足未来高科技工业发展的需求。

1.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制造业培训资格认证。要使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必须组织制造业领域的资深专家成立专业委员会,研究制造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做制造业人才需求预测,为各个层次人员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经过培训后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并为制造业教育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掌握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保证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合理的人才结构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

2.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制造业教育。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所必须接受的教育,只有把制造业列为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才会使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接受制造业基础知识的培训。我国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应试为目的,以知识记忆为主,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基础教育目标的错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未来取决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了填补我国技能型人才的空白,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挑战,我国必须把制造业培训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从简单的手工制作到复杂的工艺设计,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未来工业发展的需求,适当组织以工艺设计和参观现代化工厂制作流程的活动,“少年强则国强”,我国要建设成为发达的工业国,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培养少年儿童对制造业的兴趣。

3.建立完备的制造业培训体系。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强国,仅凭基础教育和学术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建立完备的制造业培训体系,满足各个层次的教育需求,尤其应重视制造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重视制造业在职人员的专业发展,给他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和终身学习的条件,使他们能在专业领域内持续发展,能积极应对国际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总之,我国的制造业培训应满足三个层次的需求:一是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了解基本的知识;二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制造业基本技能的培训;三是开发对制造业在职人员职业发展和技术提高的培训。只有建立合理的制造业培训体系,才能保证合理的人才结构。我国要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只有积极开发制造业人力资源,发挥社会所有成员的潜能,才有可能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等菊.英国制造业GNVQ课程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2]李毓萍.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

[3]张建平.中国制造业与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J].教育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