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社区; 平台整合; 温州学习网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63(2013)05-0087-04

0引言

当今中国,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社区建设成为社区建设中的热门课题之一。然而,众多独立且功能相似的数字化社区平台的开发,却导致了资源浪费严重,因此数字化社区建设中平台整合问题亟待有效的研究解决。

1数字化社区平台整合的必要性

1.1避免“信息孤岛”问题的出现

众所周知,国内网络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截至2012年6月底,国内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9%,同时手机首次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截至今年6月底,国内手机网民达到3.88亿,超过电脑上网用户的3.86亿人[1]。直观对比可知,网络在中国已经进入普及阶段,而且其终端也已经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向,由此实现多终端交互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尤其是微博的出现,使得整个信息传递更加平民化。但是也应该看到,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网络信息传递也已经形成几大门户网站,并在整个信息传递过程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而其他较小的网站则极少会受到普通大众的关注,即使是政府门户网站也无法跟这些大型网站相比。因此,对于社区这样的数字化平台而言,其所能调动的资源自然更加有限,建成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所能汇总的资源自然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无形之中会对其受关注程度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该平台的利用和发展。因此,通过相应的协调机制,将社区数字化平台进行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

1.2避免平台同质化导致的资源浪费

社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社区发展,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建设和发展网络化、数字化的和谐社区,促进社会发展,构建终身化、学习型社会”[2]。数字化社区平台的建设本身是基于社区个性化而产生的。“由于每位社区成员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受遗传素质、大脑的结构与功能、认知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建设不同的社区学习平台,有助于帮助不同的群体更好地实现其就业和职业发展目标”[3]。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不同的社区之间也是存在同质性的,而且即使是不同的群体,也存在某些相似的需求。在传统的社区教育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无法实现社区之间的互通有无。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实现社区之间资源的交流已经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事情。而且还应进一步认识到,要实现各个社区的数字化建设,对资源的要求是极高的。因此,通过平台整合,能够实现最为高效的资源利用,进而避免资源浪费。第5期金芳:数字化社区建设中平台整合问题研究—以温州学习网为例智能计算机与应用第3卷

1.3整合有助于各个社区数字化平台的发展

这里所谓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取缔一些社区数字化平台,或者将一些社区的数字化平台资源进行合并,也不是一劳永逸地一次性调整,而是基于社区和相应技术发展的现实情况而实施的调整机制。这一机制是立足于整个城市的资源和需求,根据全市社区的变化和发展对不同社区的数字平台的规模、内容等进行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更好地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和信息平台。而且,这一机制推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和监督各社区数字化平台的优化,因此整合机制的形成有助于各个社区的数字化平台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更好地获取优质的学习资源,进而为自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整合的目的是要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此这种整合的对象不仅仅是各个社区的数字化平台,更是各个社区数字化平台功能的调整。通过这种调整,各个社区的数字化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则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和效率。

2数字化社区平台整合的可行性

2.1社区数字化平台整合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自法国的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首先提出了学习型社会概念[4]以来,即已经成为了众所瞩目的世界发展的潮流热点。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了保持国家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一环。由此决定了,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为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要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就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而应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大众的学习需求,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社区建设毕竟相对滞后,相应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自然也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要快速推动中国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就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于温州市开展的以市为基础的数字化社区学习平台,国家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2012年,温州城市大学(温州社区大学)成为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应用示范点,温州城市大学(温州社区大学)还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权,作为开展全国数字化学习指导师认证(DLM)项目培训省级推广中心。同时,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社会服务温州专版(以下简称“国开数图温州专版”)开通仪式在市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开数图温州专版依托“温州学习网”面向温州全体市民开通登陆终端,今后市民可以通过由温州城市大学创办的“温州学习网”登陆国开大学数字图书馆,并免费使用里面海量级数字化资源,包括原文服务的期刊文献6 800多万篇、学位论文约160万篇、电子图书270多万种[5]。温州学习网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图1 温州学习网的拓扑结构

Fig.1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Wenzhou studying net2.2在我国城市数字化社区平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随着传统的单位化社会体系的结束,社区已经成为了居民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场所,因此社区也就成为了国内当前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而随着社区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已经成为了现代社区的重要建设方向。基于此,建设和发展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已经成为了许多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但是也应该看到,不同社区之间,新旧社区之间的数字平台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因此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利用现有技术整合资源,建设面向全市的数字化社区平台就显得比分散开设社区数字化平台更加合理和有效。以温州市为例,温州学习网作为2011年该市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之一正式开通。平台设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开设的开放式课程涉及幼儿早教、老年教育、农民教育等类数千门课程,有书法、茶艺、养生、育儿等近2.5万个课件,且每天更新,教学形式包括影视音频、动漫、三分屏、网络课件等模式,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合适的学习渠道(截止发稿之日的资源构成如表1所示)。截止2012年12月31日24:00点,温州学习网网站流量达到162万,参与数字化学习的社区达到110个,(注册)社区居民达到 10.7万个,社区居民学习达到141万人次,日人均访问12 530次,喜获2012年全国学习资源网站排行榜季军[6]。

2.3基层组织为社区数字化平台整合提供了组织基础

在国内的城市中,居委会作为基层组织得到了日益完善。居委会不仅是行使社会管理职能,而且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织。因其在日常工作中,对于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可以为社区数字化平台的整合提供基本信息的支撑,进而为整合之后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具有针对性提供保障。而且居委会在日常生活中与社区群众也有很强的互动性,因此能够让整合调整之后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迅速为群众所熟知。此外,在一些城市,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已经通过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开展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这为在整个城市的社区数字化平台搭建和整合提供了一定资源和经验。

2.4日趋完善的网络技术为数字化平台的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知识的传播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日趋完善。这一方面为构建社区范围的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资源做了一定积累。为推进温州学习型社会建设,温州市教育局、温州城市大学把2012年确定为“温州学习网”应用推广年。目前,全市110所等级社区学校已经入驻温州学习网,有效地进行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同时联合鹿城区教育局、温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协会在网站上设立了“培训超市”板块,目前已有46所合法培训学校入驻,为市民提供培训信息咨询和服务;全市19个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入驻学习网,包含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35所知名高校可供市民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正规远程教育[6]。

3实现城市数字化社区学习平台整合的建议

3.1城市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

在城市数字化社区学习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涉及到基层的社会组织,还要涉及到教育部门的协调。这往往会导致资源整合的难点,出现多方推诿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当地城市的政府部门应该以文件的形式对数字化社区学习平台的整合做出规定,并责成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其次,城市政府部门应该对参与整合的数字化社区学习平台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撑,进而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温州网的建成就是由温州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温州城市大学牵头开发的一个公益性数字化学习平台。这其中明确了直接的负责部门,而且通过委托的形式找到更加有力的合作部门。再次,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应激励措施,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到数字化平台的构建过程中。由此,使得数字化学习平台不再仅仅依赖公共资金的投入来生存发展,而是通过企业的资金和相关资源的投入,成为企业员工学习与成长的平台,成为企业和整个城市共同获利的平台。

3.2成立专门的整合管理机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专门的整合管理机构是恰当的做法。这样首先可以让整合构成全局有专门的负责机构,不会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因为整合就意味着资源的调配,这其中必然会涉及利益的调整,因此有专门的权责部门负责必然能够减少为了得罪人而不作为的现象发生。其次,有专门权责部门负责,可以提高整合的效率。社区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本身不是强制性的行为,本身则是一种服务性项目,整合的资源也不可能完全由政府负担,因此要让各个社区得到理解,让整合真正成为人们满意的行动,就需要有专门的负责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宣传,进而让平台的涉及者的利益都得到满足。最后,专门的整合管理机构的存在能够对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监控,进而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处理。当然,这样的机构未必需要政府部门进行专职管理,而是可以由社区相关人员组成委员会并通过委托和外聘专家进行定期评估的形式存在。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过多设立机构的情况下,解决由于权责机构缺乏而导致的各类问题。

3.3将城市大学作为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整合的基础

在当前社会中,虽然知识的开放性已经让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园。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仍然是学习的重要场所。而各种立足于城市的电视大学、城市大学、技术型大学更是在学校定位上就将自身跟城市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首先,这些机构常常在专业设置上就与该城市的行业特点有一定的相似性,能够满足该城市人才培养的需求;其次,当今的大学在教学设备上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在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众多教学资源已经实现了网上共享,这为其建设数字化的学习平台奠定了基础;最后,这些大学往往还在远程教学、课程设置、教师队伍配备上能够满足在职人群的需求,做到因时因地而变化。正是因为这些学校拥有如此突出的优势,因此在数字化学习平台整合过程中,选择一所或几所立足城市特点大学就显得非常必要。

3.4设立专门的研究和交流项目基金

以项目或基金的形式鼓励研究和交流活动是提升资源利用的有效手段。这样的做法可以避免因为专门机构的设置而导致的官僚习惯。对于数字化社区学习平台这样一个服务性项目,更应该通过这种竞争性的形式来引进活动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形式来吸引相关人员和部门参与该项目的建设中,进而为以城市为整体的社区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立创造条件。如此,即为整合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针对相关课程或行业来进行项目设定,由此引入相应的研究者进行分析,进而优化课程设置,为各个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可供学习的课程。最后,城市范围的整合毕竟也是有限的,因此通过划拨专门的资金,为城市之间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城市与上一级相关部门之间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以及城市数字化学习平台与社会相关培训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支撑,也显得非常必要。只有通过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才能真正让整合的效果实现最大化。

4结束语

数字化社区建设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化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开发创建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却是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数字化社区平台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方案与对策。希望政府给予社区更多的支持与鼓励,以期让数字化学习平台得以优化整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民众。

参考文献:

[1]喻思娈,赵永新.《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公共图书馆,2012,(3):95-96.

[2]王善良.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调查及对策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4):105-110.

[3]胡水星,张剑平.面向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通用教学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2,(3):101-106.

[4]顾明远,石中英.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5-14.

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图书馆;发展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185-02

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引起全社会各行业的急剧变化。图书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更是受到了直接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图书馆建设的技术手段、读者需求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传统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受到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及虚拟网络式图书馆已逐渐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一、我国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图书馆存在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图书馆主要存在形式是以传统的图书馆为主体、数字图书馆为补充的形式。

传统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主要的作用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育,其类型主要有文化系统类公共图书馆、教育系统类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类图书馆等。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知识经济对人类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传统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出现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提供电子文本、图像、影视等教育电子产品为主,用户通过计算机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入数字图书馆按其所需取其所用。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储存空间小、资料不易损坏、资源可多人同时共享、信息查阅检索方便且可快速传递等优势。

总体而言,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发展基础上的信息化产物,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些主要的区别。

(二)我国图书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对图书馆发展的要求,遇到了许多瓶颈。首先,对未来发展定位认识不清,缺乏相应的长期规划及有效的制度供给。其次,图书馆分布及结构不尽合理,不同等级间的图书馆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存在着差距。部级、省级、市级图书馆的相应规模及分布状况有待完善,县级、乡级图书馆发展相对滞后。再次,经费缺乏制约了传统图书馆硬件设备的更新及人员服务方面的投入,导致信息资源更新速度滞后于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的进步速度。最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滞后,缺少图书馆专用的信息数字化技术。

2.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首先,长期以来人们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相对简单化,导致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上步入误区,国内不少建设项目把数字图书馆理解为特色馆藏的数字化和服务的网络化,简单地追求馆藏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局域网的信息共享,这种简单化的建设项目只是具备了数字图书馆的某些特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其次,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欠缺统一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建设质量、查询服务效果以及网上资源的共享。再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无论是来自网上或者出版机构制作的电子信息产品,还是对现有馆藏印刷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处理,或多或少都会牵涉到知识产权问题,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如果问题处理得不好就会引起法律和经济纠纷,数据库即便建好了也无法投入正常使用;最后,局域网布线作为机构内部的基础设施是数字图书馆运作的载体,对国内大多数传统图书馆来说,存在着网络布线的更新改造问题,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欠缺。

二、信息化时代我国图书馆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正处在从传统图书馆转变到新型图书馆的转型期,未来传统图书馆与数字网络间的关系将从现在的半竞争半合作的状态转变成全面的合作关系。未来图书馆将摆脱单一的文献书籍资料的纸质文本服务形式,实现纸质书籍、电子书、影视资料、音像电子产品、电子报刊、电子书等服务产品内容多元化、种类多样化的运营方式。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有如下几种趋势。

第一,以文献资料馆藏书籍为主要服务产品的传统图书馆、传统图书馆模式与数字化图书馆模式创新融合的新兴数字化图书馆、以数字化为核心结合三网融合技术、物理联网技术等的新式图书馆三者并存。

第二,以发挥实现跨地域区域、网络区域联盟、消除知识转移障碍作用的世界性、部级特大型图书馆为主,以区域性、地区性大中型图书馆为辅,以根据行业及学科的分门别类及个人需求的个性化偏好而建设的专业性、个性化小微型图书馆为补充,如创意图书馆、绿色图书馆等类似专业化单式图书馆。

第三,商业化、半商业化、非商业化图书馆经营模式共存。现在的图书馆主要以非商业化图书馆为主,也存在一些半商业化的形式。虽然图书馆具有公益的特性,但图书馆行业市场化调节对资源的配置最为有效,图书馆商业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四,社区多功能综合化、文化机构融合化图书馆。一方面,社区多功能化图书馆将会配备教育培训、餐厅、音乐会等服务性娱乐机构;另一方面,图书馆将与博物馆、电影院、音乐厅等文化服务机构实现交叉化融合,实现信息资源、娱乐产品、文化资料等知识供应链的系统化,图书馆将是未来的城市社区文化中心。

第五,智库或研究机构将依托图书馆建立,与图书馆组成研究型图书馆,满足新时代的研究对知识积累及专业化的更高要求,并通过结合产业化的商业化模式解决研究所需资金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研究的顺利推进。

第六,建立个人化、个性化、自主化街头微型图书馆。手机具备贮存电子图书及在线阅读的功能,手机不仅会成为办理图书馆相关业务的工具,也将是一个个人化的图书馆。现代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有声有色有形”图书馆可改变读书与读网的单一形式。屏幕图书馆、电纸书图书馆将是图书馆的新形式。

三、信息化时代我国图书馆发展对策

随着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结构虚拟化、资源共享化和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运用针对性的策略来应对这种新变化。

第一,积极引进现代技术设备,加快学习使用新技术。“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这就迫切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的国际合作,学习先进国家的信息技术,熟悉和掌握各国信息资源的特点。各图书馆应积极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并加大普及使用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的工作力度。

第二,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素质。由于在信息化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诸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有效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因此,图书馆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面向未来,立足长远,加强图书馆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同时,要引进和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信息服务人才和开拓进取的新型管理人才。

第三,以读者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模式。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要以读者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要敢于打破简单、固化的服务思维,努力寻求突破和创新。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图书馆服务一是要立足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度,将人性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交流合作,走开放型、市场化道路;二是要将自己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相结合,将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相融合,提供跨时空、跨国界、跨行业的服务;三是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图书馆要注意结合当地发展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真正做到做以人为本,满足地方发展需要,以区域发展促国家发展。

第四,着眼未来,重视数字图书馆发展。各国图书馆都十分重视将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制定、实施和推动。我国也应该明确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对国家重要的知识资源和文化遗产加大数字化的力度,在尊重和解决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一切最新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数字图书馆计划,拓展图书馆服务的空间和时间,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以及特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长期保存,增强对知识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增强数字图书馆为全社会服务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图书馆带来的利益和方便”。

参考文献:

[1] 孟玲.浅析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6).

[2] 王丽华.三网融合对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7).

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信息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在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呈现差异的情况下,信息化水平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我国地区间的“数字鸿沟”现象。本文就在西部大开发的信息化中怎样缩小“数字鸿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z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区土地面积约68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6% ; 2000年总人口355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7. 43 %;国内生产总值16654. 32亿元,占全国的18. 63 % 。

西部地区的形成是在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以及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影响下的产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实施“梯次推进”战略。由于经济基础、发展条件和政策环境的差异,逐步形成东、中、西的梯次格局。经过20多年重点发展东部的战略,东部地区的经济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加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决策。

同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分布相似,我国不同地区使用数字技术的程度也呈梯次分布,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数字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实际上网人数,还是上网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东部省区都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这种“数字鸿沟”现象已经表现的很突出。

二、西部地区面临的“数字鸿沟”

由于信息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今天我们所说的“西部大开发”已不是简单的资源大开发,应当强调把信息化与西部开发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西部开发,必须也只有首先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信息产业,才能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 ),又称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

我国的西部地区由于受到自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状况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人文环境多样化,人口素质偏低,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城乡之间、不同企业之间以及其它不同群体之间,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由于受技术水平、经济能力影响,电脑普及率极低,因特网、电子商务更是无从谈起。东部地区在因特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指数、人均报纸订阅指数等具体指标方面,都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见表1)。“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我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数字鸿沟”造成的国内分化将演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实及趋势,会使社会不满情绪上升,不稳定因素增多,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此外,信息化和网络化加剧了旧有的阶层、种族、性别和代沟问题,产生了新的结构性失业,使社会的内在矛盾更为复杂化。

数字鸿沟不仅是“社会状态”,而且是“社会后果”和“社会问题”。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的今天,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因特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操作技术普及水平差异,造成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包括信息接收、生产、传递与利用等方面差距),进而影响弱势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不同人群之间因为收人、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对因特网技术掌握和运用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机遇、待遇不等,出现“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等问题。所以说,数字鸿沟已不只是国家间或国家内部在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的使用、电子化服务方面差别的问题,它牵扯到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多寡和资金、文化、就业、生活质量等问题,牵扯到国家或地区科技参与能力的强弱、经济的增长方式等更深层次方面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审视数字鸿沟将会导致的严重社会后果,把它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来考察。

位于数字鸿沟的更不幸运一方,就意味着更少的机会参与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在这种新经济中,更多的工作与计算机相关。这同时意味着获得较少的机会参与教育、培训、娱乐、购物和交流等可以在线得到的机会。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贫困者因此有双重不利。他们无法及时获取可以改善自身处境的工作信息,无缘电子商务以及寻求最低价所带来的改善福利的良机。

三、缩小“数字鸿沟”的对策

针对我国地区间存在的数字鸿沟的问题,政府已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十五”发展规划的建议书开篇就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消除式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对解决东西部数字鸿沟的问题,大力提升西部的信息化水平。具体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政府的龙头作用

政府必须充分认识“数字鸿沟”的本质、程度,加大西部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建设财力上的投人,制订相应优惠政策,加大对电信资费的调整力度,把因特网和远程通信的费用降至人们能够承受的水平,向当地居民提供更多技术知识、创建更多公共接人点,刺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加速政府上网工程,提高政府利用信息管理社会和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决定了政府是许多公共信息和部分商业信息的采集者、拥有者和使用者,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生产部门,同时也是一个最重要的信息需求部门,因此,政府也必须适应这种网络化的趋势。实施政府上网工程,有助于提高企业实施上网工程的潜在收益。目前,我国政府掌握了80%的信息资源,而且绝大部分信息资源还没有让国民共享,使有限的信息资源基本上处于搁置状态,并没有充分发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因此,加速政府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信息化的社会收益,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投资。我国目前的政府上网工程仅仅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其职能仅限于信息,距离真正的基于服务职能的“电子政府”还差得很远,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制度障碍和人力资本障碍。

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宗旨是“富民为本,投资于人民”,西部开发的战略也应当从以“物”为中心的资源开发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这是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促进资源流向能够促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增长的领域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这就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的投人,这不仅有助于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的积累,提高西部地区利用知识促进发展的能力,同时有助于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数字鸿沟”的缩小,提高西部地区利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以及扩大信息技术的需求。

2.鼓励企业的参与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成本也不同。落后的、偏远的、贫困的或欠发达的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电信公司效益较差,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一般不高,因此,普遍服务的政策应运而生。普遍服务政策就是为了促进落后的、偏远的、贫困的或欠发达的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设计一套合理的集资办法,在透明、公正的条件下,通过恰当的方式让企业为此承担一定的义务。1996年以后,美国通过这一政策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能用得起因特网。中国政府可以通过普遍服务的政策,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加大投人,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扩建完善现有以光缆为主体的基础信息传输网的同时,加速建设新一代的高速计算机互联网,使之成为一个融语言、数据、图像为一体,超大容量、灵活高效、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宽带高速通信网,构筑满足经济与社会需要的信息化基础平台。

政府在因特网市场中对学校、图书馆和一些公共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使用进行补助的政策,实施起来将会对财政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可以采取官督民办的形式,政府出让资源给私营企业,私营企业采取一种有比较清晰产权的,有制度保障的体系来整合这种资源,给企业让度一定的利润空间。当然,私营企业愿意承担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重任其实还是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他们确信只有帮助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网络经济和社会的正式参与者”,才能拓宽公司现有的市场规模。正如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所说,“所有参与因特网革命的公司都有机会去消除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鸿沟,同时它们也会最终享受到消除数字鸿沟后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例如天津一家台资公司—英业达选择了甘肃一个贫痔的山乡黄羊川,帮助当地的职业中学训练网络·人才,建立自己的网站,使老师和学生都能通过互联网共享国际上的最新文化技术成果。他们计划通过电子商务和软件生产来维持这一体系的运转。在取得初步成功以后,英业达已联合其他有志于此的台商募集资金,在西部地区选择了一千个乡“克隆”黄羊川的做法。这样的案例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总结,并且有步骤地加以推广。

3.加强科普和教育

西部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信息化对于人们教育文化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不具备中等甚至高等教育背景的人们往往由于不具备起码的工作能力而被排斥在劳动市场之外,或者只能从事低收人的工作。因此,在信息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

知识发展水平是影响因特网普及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出,在控制了收人变量这个影响因素后,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重、获取知识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成为影响因特网普及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人才的发展将成为制约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普及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能够加大学校教育的投人,扩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加大教育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计算机普及和因特网接人,实施知识发展战略不仅会提高我们学校教育的质量,也提高了未来劳动者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同时,根据人才流动和聚集的效应,我们应该积极培育先进的知识创新体制,提供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发展环境以吸引国内外的相关人才并防止人才的流失。

4.增加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

在WTO背景下,未来我们会越来越多地依“国际惯例”行事,全方位介人国际大市场,执行统一的“国际标准游戏规则”。所以,在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问题上,积极响应和参与国际组织为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方面的工作,借鉴国际通行的政策是我们的必要途径。在消除数字鸿沟方面,国际通行政策主要是竞争政策、普遍服务政策。

如今,数字鸿沟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人群对信息、技术占有程度不同造成的社会分化问题;如今它在更大程度上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因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信息时代的南北问题。因而以全球化的眼光来审视数字鸿沟问题,积极与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与交流,无疑会对解决中国数字鸿沟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数字鸿沟反映出我国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低下的同时,也折射出我国信息产品市场的巨大。我们应该善于“从数字鸿沟走向数字机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消除数字鸿沟的合力。

5.发挥自身的潜力

西部地区在借助于外部力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自身的潜力,要学会学习与创新,学习与创新“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知识经济成长的基础”,学习与创新不但是个人和企业成长的源泉,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许多人也已经明白了这一点,现在的问题是不能再停留在一般口号上,需要具体地展开和落实。数字鸿沟的造成首先有历史的和环境的原因,但它是学习风气和创新能力上的差距。美联储的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曾说,“在这个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里,学习越来越有必要成为一种终身的行为”。

学习是为了创造。我们也知道,要消除鸿沟、缩小差距,光靠单纯的技术引进、吸收、消化,无法彻底改变我们在数字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的落后局面,因为这些都还是外部条件,毫无疑问,外部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这正如一个幼儿要学会走路需要有人帮助。然而,要真正学会走步还必须靠幼儿自己。靠我们发挥自身的潜力不断消除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

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港 社区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

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06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当年8月,该教改项目的子项目――海珠学习型社区典型示范项目启动,该项目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组织指导,海珠区分校负责建设实施,在拥有16000多户居民、具有较好社区教育基础的南华西街定点进行。笔者依据自己多年从事电大相关工作的经验,对海珠学习示范点实施的社区教育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并尝试着提出解决对策。

1取得的成绩

1.1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海珠电大探索性的将现代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依托“数字化学习港”、在海珠区政府的指导下,结合南华西街社区共同参与,分别建成社区数字化学习港示范点(建有数字化学习港学习体验区、书画室、数字影院等)和占地400平方米的进城务工人员学习用地――工业区数字化学习港体验区。南华西街奥鹏数字化学习港示范点已成为南华西街社区教育的主阵地,至今示范点累计开展了26种培训项目,培训规模达到1.3万人次,为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农转居人员、街道干部、开放教育学生营造了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社区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了物美价廉的教育服务,逐步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在2008年春节全国遭遇雪灾之际,海珠电大响应政府号召,免费开放示范点,组织外来务工人员留粤过年,获得了当地居民和务工人员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1.2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海珠示范点将社区居民的休闲教育、提升老城区居民生活品质作为数字化学习的重点内容。在“海珠奥鹏数字化学习港”内专门设置了数字化学习体验区,安排专人值班进行网络应用方面的辅导;奥鹏数字化影院专设50台电脑,数据库内拥有上千部影视剧,市民只需点击影院网页,选择自己喜欢的影视作品即可在线观看,影院开设以来,共接待了数万人到访,成为居民休闲生活的好去处;海珠分校还为居民安排了其他社区活动,如插花、绘画、各种球类活动。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希望提高各种工作技能的要求,海珠电大整合利用中央电大、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出版社的一批数字化学习资源,还利用了当地劳动局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多种学习资源,制定了科学灵活的教学计划,开设了各种中级、高级技能培训班。为学习者提供本科、专科等多层次和文、理、工等多种门类、上百个专业课程的远程教育,还提供各类资格证书教育、继续教育、劳动技能培训和市民基本素养、健康保健、书法绘画、影视艺术、信息技能培训等社区居民教育课程。

此外,海珠电大还根据南华西街社区的实际情况,自筹和自建了一些教学资源。如为满足社区老年人热爱粤剧的需要,海珠电大有针对性地购买了一些粤剧学习光盘,根据社区居民喜爱煲汤的生活习,购买了一些食疗的课程等,同时还将多个优秀教师的讲课刻录成光盘,提供给学生学习。

1.3在实践中摸索创新模式

海珠学习型典型示范点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管理模式。所谓“一体”,即以海珠区政府为主体,“两翼”指的是中央电大奥鹏中心和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这“一体两翼”对海珠电大奥鹏数字化学习中心、南华西街社区教育中心进行管理和指导。

海珠学习型典型示范点探索了“二元兼容”服务模式。二元指的是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的二元兼容、学习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二元兼容。此服务模式充分兼容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两大人群的实际需求,为广大市民提供传统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学历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兴趣活动定制”服务,为外来工提供“技能培训认证”服务,如电脑、会计、外语类等专业培训,以期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二元兼容、两条腿走路。

改革传统学习模式,对务工人员采取“e-learning+面授+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解决了务工人员工学矛盾;社区居民的数字化学习采取了系统组织和个别引导相结合,集中学习和灵活学习互补充,兴趣学习和技能提升共促进的“多重组合”的方式。

2存在的问题

海珠奥鹏数字化学习港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2.1电大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电大在承担社区教育的任务时,为追求低成本、高效益,实行“一个基地、多种功能”,这种依托电大分校建设的社区教育基地与原电大系统的职责和功能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因而有追求面子工程的倾向。如在场地资源的利用方面,有许多的资源形同虚设,没有将活动落到实处,有领导参观即搬上插花、开放影院、书画室,热热闹闹的办上半天,领导一走,影院、书画室恢复原貌,书画室成了办公室、数字影院成了会议室。再者,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海珠电大网站与南华西街网页对接成功后,南华西街的居民可以通过南华西街界面点击进入海珠电大,进入数字化学习港、电大在线等界面,但界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后续建设,许多界面存在链接失败、资源陈旧等现象,“把资源送到街道中去”也只能成为有待兑现的支票。

2.2师资队伍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实际需求有一定距离

电大教师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电大教师队伍在传统学历教育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但是在社区教育方面却略有逊色,具体表现为知识型教师多,技能型教师少。由于社区教育内容开放、灵活、无成功经验可参照,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还需依靠电大教师自主开发设计,且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滞后,也无权威的社区教育研究机构来组织、协调、指导开展社区教育研究工作,无法给电大教师在开展社区教育方面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电大开展的社区教育与实际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有一定距离,社区教育的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3现有教育经费很难满足社区教育的需求

社区教育经费的筹集是建立在“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拿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四个一点”的机制上,但是事实上,经费的落实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之电大并不像其他中小学那样享受国家财政的全额拨款,电大的生存全部依靠自身的发展,因而,很多电大将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即便是扶持社区教育这样的公益事业,也难回避金钱问题。政府投入不足,多渠道融资格局并没有形成,因此,将社区教育看成等待占领的现成的“教育市场”,把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作为又一生财之道。在现实生存的重大问题前面,再高尚的公益事业也会失去其纯正味道。

3 解决对策

3.1加大电大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将社区学院挂靠在地方电大,提高了固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但同时导致了地方电大的教育资源紧张。在这个方面,政府应有效地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确实有力的措施,合理整合优化社区教育的多种资源,积极为发展社区教育搭建平台;电大系统应充分挥远程教育优势,把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完善落到实处,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具体教育内容方面,要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社区成员的不同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实在的各方面的教育,包括生活小百科的教育、文化知识的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学历教育。

3.2选择和培养适合社区教育的教师

在具体教师的选择上,应聘任责任心和教育能力双佳的教师参与实施教学工作。社区教育的教师可有两类来源,一是来自地方电大及其来自其他学校、学术团体等的外聘专家、学者,这类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工作,另一类是由来自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组成的实践型专家,主要负责实践培训工作的实施;在教师的培养方面,电大应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在社区教育中的价值,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在社区教育的工作中自主学习,实现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激励教师主动了解社区与社会发展动态,结合社区的人员分布特征,自建教材、创新教法,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确保电大教师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发挥实质作用。

3.3多渠道筹集经费

社区教育主要是为社区居民学习服务,承担的基本是公益性任务,这是政府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责任。为了确保社区教育经费,各地政府应严格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积极搭建平台,吸引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有识之士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出智、出钱、出力。采用资源共享、捐赠资助、社会捐助、受教育者支付、建立社区教育基金等途径,以增加社区教育发展的经费。电大可成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用于维护电大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培训、网络运行,也可走市场化道路,对有关培训进行适当收费。在收费上,根据实际,对社区的困难居民实行免收费或低收费,对其他需要学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的人群实行低偿收费,为电大社区教育的正常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严冰.“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4).

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湘西州;数字旅游;民族文化;发展对策

一、引言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为湘西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作为湖南西北门户,是湘鄂渝黔的接壤区域,境内居住了三十多个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汉族、回族等,是湖南省内唯一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也是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湘西州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这里山岳秀美瑰丽、溶洞密集神奇,瀑布壮观绝妙,珍希生物种类繁多。当地旅游业已成为州内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其旅游企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作为一个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的产业,它对信息技术具有着较高的依赖性,随着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结合,数字化旅游方式将势必成为未来的旅游业发展趋势。基于湘西州特殊的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如何加快湘西州旅游产业的数字信息化发展,将是促进湘西州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湘西州数字旅游业发展现状

数字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中一个重要领域,是指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数字旅游是传统旅游方式在信息化时展的必然产物,抢先发展数字化旅游业,有利于对现代旅游竞争主动权的掌控。为了使数字旅游规范化国家于2011年制定了数字旅游建设标准,推出了《风景名胜区数字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引导数字化旅游的有序发展。湘西州各县市顺应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对本地区的旅游数字化建设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通过积极的探索,各县市已积累了一定经验,数字旅游有了初步发展。湘西州目前二星级以上酒店共有67家,旅行社39家,旅游企业19家,这些企业内部大多都配置了电脑及其网络设施,其中36%的企业创建有企业网站,而湘西州内各旅游景区则约有87%建有景区网站,另外一些本土网站如:湘西信息港、湘西政府网等,也增设了旅游产业相关栏目,通过这些专业网站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数字化网络服务。

三、湘西州数字旅游现存问题及表现

(一)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

湘西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老少边穷地区,其经济底子薄,对数字化建设认识程度不够,旅游数字化建设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例如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游客需要通过无线网络来了解旅游信息。但是在州内除去少数星级酒店外,大多数餐馆、旅店等与旅游紧密相关的场所至今没有无线网络连接,更不用说在森林覆盖区域广阔的景区,目前州内景区的WIFI热点覆盖率近乎为零,景区当中能够看到的有关无线网络标志的提醒少之又少,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跟不上旅游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二)数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旅游网站是相关旅游企业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窗口与平台,因此,建设信息功能完善而独具特色个性的旅游网站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十分重要。随着旅游网站的出现,州内电子商务得到了发展的平台。但还存在着线上旅游预订不够成熟、经营模式较雷同,市场化分不够明确,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等问题。如当前各旅游网站上的旅游产品及服务差别甚微,在线的旅游产品及服务实则为线下功能的复制,其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旅游网站同质化程度甚高,缺乏创新性,存在着网络重复建设的问题。并且对于不同旅游者如:自驾旅游、包价旅游、结伴同游、休闲度假等旅游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也没能实现有效的对接。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湘西州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

(三)数字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湘西州发展数字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如多媒体信息查询预订系统、旅游咨询数字服务系统、数字旅游解说功能、旅游投诉数字通道等都还有待建设中。游客在旅游途中,由于景点数字服务系统功能不完善而无法利用移动终端直接进行旅游门票的购买和客房预订支付,加上存在着异地手机漫游问题,无法享受到及时免费的无线连网的功能,高额的信息流量费用以及数字旅游系统较强的专业性和操作的不便捷性,让本地区的数字旅游平台对游客来说望而却步。大部分的游客仍然是以传统的方式来旅游,并未体验到数字旅游的发展成果。旅行结束以后,也没有适合的数字渠道来让游客对本次旅游过程进行信息反馈。

(四)数字旅游复合型人才缺乏

随着湘西州数字化旅游建设的深入发展,旅游的数字化建设、营销、管理及相关技术人才的缺乏问题日渐凸显,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销售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高素质的数字化旅游人才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湘西州数字化旅游的推进。据了解湘西州有一半以上的旅游景区还未设置专业的数字信息管理人员,很多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机操作及信息技术相关技能,政府部门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旅游数字化建设机构,严重制约了湘西州旅游数字化发展的进程。

四、湘西州旅游数字化发展对策

针对湘西州数字化旅游中现存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湘西州旅游数字化与相关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有意的借鉴。

(一)提高对湘西州数字旅游的认识,完善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增强旅游战略意识,从旅游数字化建设的长远考虑,使之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各县市应该结合本地区旅游业的现状,依据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数字化建设总体方案。并切实加强旅游数字化建设中的组织与领导,州内可以成立数字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旅游数字化建设工作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调度,并对全州旅游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组织、规划、管理等工作进行责任指派。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企业对数字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使旅游企业从自身做起,通过数字化工具维护推广企业形象,在建全自己网站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国家的“金旅工程”建设之中,与国内其他旅行社寻求共同发展,通过Internet及公平化的数字平台,发展网络预定及销售等相关旅游业务,并将便民服务进行扩展,延伸到广大潜在的旅游顾客家中,在为企业迎来更多客户的同时,让更多人群对湘西州数字旅游有更新的认识。

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深入推动湘西州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与基础能力的建设。支持旅游数字化核心技术研发与推广、基础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完善湘西州的网络覆盖,以有线光缆作为基础,采用信息技术和无线互连技术,来为游客提供免费的无线宽带服务,在景区、车站、酒店、购物中心、商场等场所设置热点区域来实现网络热点的深度覆盖,确保各个旅游景点以及其周边区域都在网络覆盖范围之内,以方便游客能及时的获取相关旅游信息;同时加强旅游数字化的安全保护措施,利用身份识别、授权认证等手段来建立旅游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通过政策资金的支持,来健全数字旅游设施软硬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建设,并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发展数字旅游电子商务

鼓励线上的旅游企业进入传统的旅游市场,通过网络来扩展其在线业务,有效的整合吃、住、行、娱、游、购六大业态的旅游资源,实现行业之间及行业内部的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努力为游客提供一站式购物和一条龙服务,全面提升湘西州各旅游企业的数字化服务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业电子商务的多元化发展。

湘西州旅游规划中要根据不同的旅游消费人群推出个性化的旅游定制服务,按照不同消费人群的实际需求,增设新兴旅游市场,并通过各种数字营销渠道展开宣传工作,打开并提升旅游电子商务在总体旅游市场的份额。

加强湘西州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性监管,建立安全可靠的信用支付系统,保障旅游活动在线交易的安全性。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条例或行业规范,明确电子商务活动中各个旅游企业的责任化分,加强诚信评估,促进企业、游客间的沟通和互信,打造人性化的电子商务旅游环境,推动数字旅游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数字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增强数字旅游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旅游数字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与旅游企业及其相关的组织紧密协作,依据本地旅游自身发展优势、整合各种旅游信息资源,建设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数字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旅游信息服务的质量,通过构建旅游数字化评价系统,增强对数字旅游过程的跟踪和管理,提高旅游数字化工作监督与指导力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旅游产业中引入民族文化元素,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的内涵并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利用民俗节日、文化庆典及大型会展等民族活动,展示土家族、苗族所特有的民俗文化,建立起数字化的旅游民族文化资源与信息传播共享平台,引导科技与文化旅游。

(四)加快人才培养,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落实旅游数字化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当前急需及中长期旅游发展所需的数字化旅游人才培养问题,加快数字旅游人才的培养速度,健全人才的流动机制,加大引进数字旅游人才的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生存环境。

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结合当前旅游业实际情况及发展特点,设立专业的培训机构,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邀请工作一线上的旅游专家学者及职业经理人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人员开展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的旅游数字化知识培训,使现有的从业人员掌握旅游数字化的基本技能并能服务于旅游实践中。

鼓励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行多元化的合作办学新模式,加大与景点、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拓展实际培训场所,共创“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工学交替、工学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为推进湘西州数字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湘西州的数字旅游业还处于摸索起步建设阶段,人们对它的认识水平有限,但在旅游业大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旅游肩负了重要职责,它对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优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及提升旅游行业的品牌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湘西州民族地区发展数字旅游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周连斌.羌族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8):18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