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调研信息分析

调研信息分析

调研信息分析

调研信息分析范文第1篇

一、相关文献综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信息化是指利用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日常活动进行运营管理,力图实现农业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了解和获取市场信息,产销对接,同时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可以实时获得生产和进销存数据,帮助农民进行科学决策, 减少生产中的盲目性。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例如王志军等以泰安市宁阳县乡饮乡为例,研究了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合作社的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并在地理信息平台上研制开发了乡饮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信息平台。张新华等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化模式进行了研究。钱建平等在分析合作组织管理流程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种以磁卡为载体的农业合作组织信息化管理模式。该模式包括内网和外网两个平台, 在不同平台下建立应用系统。以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西甜瓜产销合作社为实例, 说明了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回顾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应该说成绩还是很大的。但是,综观这些研究成果也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研究成果偏重于宏观政策方面,对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研究不够。2、研究方法侧重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偏重个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实证研究成果较少。

二、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数据分析

(一)调研数据来源

问卷设计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信息化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期刊和文献,对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趋势等有关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收集。问卷从合作社的计算机终端拥有量、信息化投入、合作社员工培训、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等方面调查农业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接着从网络和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和信息化对合作社的帮助等对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

本次调研对浙江省11市90县(市、区),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发放165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尽量在每个地区根据当地合作社发展的总体水平选取发展较好、中等和较差的合作社各3-4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5 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为73.3% 。有效样本分布如下:杭州21份、宁波12份;绍兴8份、舟山12份、嘉兴12 份;湖州9份、台州14份、金华10份、温州12份;衢州11份,丽水10份。共121份。

从被调查合作社的主营产品来看,最多的是果蔬类,占了39.3%;其次是茶叶类,占了15.7%;以下依次是畜牧类,占了12.4%;花卉苗木类,占了10.4%;水产养殖类,占了6.7%;农技服务类4.5%,蚕桑类,占了3.5%;粮食类,占了3.5%;此外,其它产品类型占了4.1%。

(二)被调查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

1.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

从被调查的121家合作社的情况来看,有10.7%的合作社还没有配备计算机,有29.8%的合作社配备一台计算机。配备2至5台计算机的合作社最多,占到被调查合作社总量的43.8%。配备5台以上计算机的合作社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占总合作社数量的15.6%(见表1)。

2.合作社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情况分析

合作社网络利用情况是基于调查问卷的第7题,问合作社在作出某项经营决策时,是否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相关的信息查询。结果显示从不利用网络的合作社有15家,偶尔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查询的有62家,经常上网查询信息的有44家,分别占到被调查合作社的12.4%、51.2%和36.4%(见表2)。其中在被调查的合作社中,有41家合作社在网上注册过合作社的信息,有43家合作社的产品信息在网上过。

合作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利用情况主要是看合作社有没有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日常活动进行运营管理,主要考察合作社日常活动中所需要用到的销售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和档案系统等的利用情况。被调查合作社中财务系统的应用最高,达到61.2%;其次是销售系统和人事系统,分别为57.9%和36.4%,其中有18家合作社没有应用任何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合作社日常运作管理(见表3)。

3. 信息化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帮助程度分析

信息化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帮助程度分析主要是通过李克特五级量表收集合作社负责人对这一问题的主观看法。李克特量表是社会调查和心理测验等领域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态度量表形式。此次问卷中分数取值:非常大5,比较大4,一般3,较小2,非常小1。对调研结果进行单样本T检验,判断调研数据是否显著不同于3。

由表4、表5可知:t=7.586,p值小于0.01,小概率事件不发生,所以,各维度均值与3有显著不同,证明调研结果是有意义的。从数据分析结果看,合作社负责人认为信息化建设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的帮助程度还是比较大的。这也就为更深一步的进行合作社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认知基础。

4.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从调研数据分析,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合作社员工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是资金方面的不足。此外有38%的合作社认为政府扶持不够,29.8%的合作社认为合作社社员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也是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6)。

三、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情况现状总结及对策建议

(一)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情况现状总结

结合问卷分析结果和现场调研访谈,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息化建设现状总结如下。

1.合作社员工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培训不到位

合作社信息化的建设与良好实施需要既懂农业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合作社社员总体上还是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

合作社对社员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到位,被调查合作社中有33.6%的合作社没有提供过对社员的计算机技能培训。这已经成为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阻碍因素。

2.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相当一部分还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实施应用。被调查合作社中有超过10%的合作社没有配备计算机终端,有将近30%的合作社配备一台计算机,相当部分的合作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3.合作社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不足

合作社对农业门户网站和相关业务网站的利用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农业合作社不了解更谈不上利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专家系统等,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辅助决策,不能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交易。合作社运用的销售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利用层次有待提高,主要用于日常产生的数据信息的收集和记录,在数据分析和统计决策方面都普遍没有涉及。

4.扶持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不够

合作社信息化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自有资金,相关部门的扶持力度不够。在被调查的121家合作社中,有51家信息化的资金完全是自筹资金,70家信息化建设有政府补贴的合作社中,有32家上级拨款的资金比例为10%,自筹资金的比例为90%。

(二)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合作社负责人普遍认识到信息化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和发展帮助较大,但合作社社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和资金方面的缺乏,成了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

1.在资金投入和社员信息化水平培训上增加政府扶持力度

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具有促进合作社社员素质提高、 持续降低农业经营成本、 提高农业整体效率的特性。为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政府应当在合作社信息化资金投入和合作社社员信息化水平的培训上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在农村工作部署和农业资金资源的分配上, 应把扶持重点切实转移到提高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水平上来。

2.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络交易是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调研信息分析范文第2篇

>> 基于科研需求的中医院校研究生信息素养调研与分析 独立学院科研现状分析与服务策略研究 松江大学城餐店订单管理现状调研与分析 美国大学和学院治理结构与特征研究 美国凤凰城大学的商业模式与管理体制研究 美国研究型大学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情况与启示 中国科研院校文科科研实力的量化分析与比较 工科院校大学生“软实力”的调研及结果分析* 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调研与启示 信息化增强科研实力 做好科研院所调研信息工作 大学城发展与历史保存:以美国维吉尼亚莎城为例 美国反恐软实力研究 美国州立大学学院设置研究及启示 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模式与载体分析 研究型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驱动力分析与思考 沟通与管理,构建基于大学城空间的科研管理服务系统 H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研分析 基于需求分析的医学院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研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信息化分析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6-01.

[3]Stanton,J.M..Critical ethnography:Methods,ethics,and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06,9(3):404-407.

[4]Holmstrom,J.,Sawyer,S..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blinders:exploring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ers black-boxing of the emergent character of requirement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1,20(1):34-47.

[5]邱均平,杨思洛,周春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论文的作者分析[J].情报学报,2009,28(4):626-633.

[6]王孝宁,崔雷.2001-2006年国际情报学研究的引文分析[J].情报学报,2007,26(3):399-406.

[7]Noreault,T.,Koll,M.,Mcgill,M.J..Automatic ranked output from boolean searches in Si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77,28(6):333-339.

[8]Tessier,J.A.,Crouch,W.W.,Atherton,P..New measures of user satisfaction with computer-based literature searches[J].Special Libraries,1977,68(11):383-389.

[9]Eisenberg,M.B..Measuring relevance judgment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88,24(4):373-389.

[10]Eisenberg,M.,Barry,C..Order effects-a study of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presentation order on user judgments of document relevanc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88,39(5):293-300.

[11]Schamber,L.,Eisenberg,M.B.,Nilan,M.S..A reexamination of relevance-toward a dynamic,situational definition[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90,26(6):755-766.

[12]Benjamin,R.,Wigand,R..Electronic markets and virtual value chains 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5,36(2):62-72.

[13]Crowston,K..A coordin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process desig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7,8(2):157-175.

[14]Zhang,P.,von Dran,G.M..Satisfiers and dissatisfiers:A two-factor model for Website design and evalu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2000,51(14):1253-1268.

调研信息分析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standard" (Trial) since the promulga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bility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gradually increase, low levels of ability level has been unable to better meet teaching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 The to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in a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explora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bility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e promo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steady, positiv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security mechanism.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积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带动了教育的创新和改变。2014年国家出台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培训标准》),旨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农村地区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展的难点和重点,而农村小学教师作为主要的执行者和传播者,在教学中应用能信息技术的能力将直接决定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定为县级、乡镇级、村级三个层级的农村小学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农村小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对策。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在参考《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关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调查问卷,编制适合农村小学教师发展现状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包括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从“量”面分析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等。

2.2 访谈法

通过入校观察,并与校长、教师、学生和教育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交流,从“质”面深度挖掘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面临的困惑与阻碍,从而引发各界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内源性思考。

3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

《能力标准》自2014年6月颁布后,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准则,并为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考察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的表现提供了明确评价依据。被调查地区目前未根据《能力标准》出台新的标准法规,当地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较为滞后。调查发现,该地区小学教师虽对《能力标准》不甚了解,但是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情况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五个维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学习与发展、评估与诊断。深入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稂莠不齐,在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

3.1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缺乏常态性

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硬件和软件设备配置相对齐全,能够满足大部分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学校的许多设备和学科软件的功能与应用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在操作方面的表现一般。许多教师在自己日常工作中更习惯使用传统的办公方式,对于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热情不高,使得办公信息化并未达到常态性。同时,由于工作繁忙或家庭生活等一些因素使得一些教师无法抽出足够时间参加信息化教研活动,即使能够参加一些信息化教研活动,也无法及时有效地将教研学习成果整合到自己的教学系统中,这使得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升,浪费了教研培训机会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3.2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不足

信息化交流工具的兴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快捷。QQ群、微信、班班通等软件也逐渐成为教师日常交流的重要渠道。通过调查了解到,仍有许多教师对这些交流软件存在着应用障碍,他们更习惯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但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短,且教师工作繁忙,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尽管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可以通过QQ群、微信等形式,在学生离校后及时与其交流,但是交流的时间或次数远远不足以支撑他们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

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利用交流工具与专家和同行进行学习交流时,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情况。有些教师表示,即使能够通过交流工具向专家等请教或与同行交流,但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有时无法将请教和交流的结果完整准确进行消化,这样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有的教师更倾向于面对面的沟通与学习。

3.3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评价与诊断的能力有限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小学教师能够选择并利用技术工具评价教学和学生,但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善于利用成绩管理软件简化成绩统计过程,仍依赖传统的成绩册等形式。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但如何利用信息化评价工具进行系统和科学化的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较大困惑,因此要构建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对学生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评价。除此之外,教师对于利用信息化答题设备开展练习和测验并未表现出热情。

3.4 教师制作课件的态度不够积极

除了上面几点问题,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方面表现出随意的态度。有些教师为备课节约时间,会选择从网上下载的课件或材料进行教学,其中部分教师仅进行少许修改或根本不修改便进行使用,而不愿自行进行课件制作,导致应用的课件和材料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完全匹配。

4 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保障机制

4.1 农村小学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发展意识

第一,农村小学教师是农村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首要实践者,所以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要改变安于现状、墨守陈规的状态,积极接受和学习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逐渐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信息技术的应用习惯,在摸索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慢慢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进行整合,使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质量同步提高。第二,农村小学教师应该对信息技术有着正确的认识,改变“会用电脑就等于掌握信息技术”、“只用信息技术抛弃传统教学媒介”等错误观念。只有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介有机融合,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合理使用,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才是衡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标准。第三,农村小学教师必须深入学习《能力标准》,明确当前教师应该具备的五维度能力,并根据自己现有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参照《能力标准》设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明确自己应达到的能力水平,有目标的进行学习,从而得到发展。

4.2 农村小学应提供技术资源,满足教学需求

第一,农村小学应注重为教师建立一个教师易教、学生爱学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目前部分农村小学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投影仪等简易多媒体教学工具,但这些仅供教师呈现数字教育资源。农村小学应尽量为教师建立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先进的交互式多媒体设备,进而能够在保障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基础上实现人机交互。第二,农村小学必须为教师准备必要的软件。通过调查可知,农村小学教师对于部分通用性软件,如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应用能力较好,但对音视频编辑软件等稍微难操作的软件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对于学科软件,如几何画板、在线地图、虚拟实验室等更是无从涉及。这就要求农村小学不仅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多媒体设备,更要为不同学科、不同教学需求的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学软件,促使教师更方便的展开教学。第三,农村小学应为教师搜集丰富多样的数字教育资源。农村小学教师相较于城市小学教师,可直接利用的数字教育资源较少。为了使教师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应多为教师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主题学习资源包、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以便教师更高效、优质的选择和利用资源,减少寻找与整合资源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3 教师培训部门应重构培训体系,分层设计内容

调研信息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调度自动化;信息系统;电力系统;故障分析

一、故障信息系统的作用

(1)提供系统分析工具。继电保护专业人员在电网发生事故后,为了确定保护装置的动作结果是否符合保护动作的原理特性,与保护装置内的设定值是否一致,需要对保护装置的动作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厂站端故障信息系统实现了规约转换和信息采集,同时可以在调度端实现信息共享,对保护装置动作行为的详细分析可以利用故障录波器的模拟量信息实现。

(2)提供数据支持。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的保护动作故障信息系统完整地进行了记录,对电网各种特征信息的电压、电流特征信息等进行反映。其他系统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其都可以进行提供,如设备检修管理、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模型参数校核等等。

(3)为事故处理提供决策支持。涉及电网事故处理的关键信息故障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集成,此外根据电网事故的处理需要,可以确定信息的优先等级和分类,按照设定好的原则将信息主动上传,有利于尽快恢复系统,可在为事故处理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

(4)提供设备异常情况信息。通过主动上送设备的异常情况或运行状态,故障信息系统可以及时通知设备检修人员,检修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故障进行处理,恢复设备的正常运行。此外对每一次系统故障的动作保护情况进行累积和分析,对保护运行状态进行综合监视,对设备的检修计划适时进行调整,为最终状态检修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

二、故障信息系统的特点

(1)分层过滤原则。故障信息系统为了进一步保证信息处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应该体现信息的分层处理原则,也就是说经预处理的有效信息由电网调度中心保留,原始的信息由变电站曾保留,同时信息的时间要求和相应内容根据不同的应用对象确定,系统的信息处理应该能够实现信息的和订购,应该根据信息的使用对象来确定信息分类处理的原则,具体见图1。

(2)准实时的信息传输特征。在电网发生故障时,故障信息系统会产生大量信息,正常运行时则仅会产生少量信息,故障信息系统信息传递具有准实时特征,将原来等待召唤的故障录波信息与保护动作信息,转变成了可主动上传的信息,同时还实现了有效关联这两类信息。

(3)信息管理支持高级应用。电网运行特征的各种重要信息都包含在故障信息系统所记录的信息当中,实现各种高级应用的重要基础,就是有效管理和挖掘此类数据,这些应用分析主要包括:一次系统是否有如谐振、雷击、工频等过电压现象,故障实际记录的离线计算模型和特征量参数的差异,机电暂态过程或者是电磁暂态过程中二次设备的相应等,特别是对于如如涉及设备状态评估分析,需要历史累计数据的分析系统,可以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三、故障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1)数据信息网络化。当前,数据网以及调制解调器拨号专线等是故障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传输方式,电网在发生故障时故障信息系统将在短时间产生大量信息,正常运行时信息量很少,必须实现系统正常运行时的有效监控,以确保在电网发生故障时用于事故处理的故障信息能够有效获取。规模决定了故障信息系统的效用,前两种数据通信方式的弊端在系统达到一定规模时暴露无遗,所以,可以说当前的一种必然学则就是数据网络通信方式。

(2)系统结构模块化。为了让系统的建设可以逐步完善,系统的架构设计要能够兼顾现状,同时也要能够适应未来的技术发展,系统的设计应该对应用功能以及信息的扩展具有适应性。对于不同应用系统功能数据需求,在厂站端"子站上送的信息都应该支持,而子站系统则必须要适应保护信息等的变更、升级、扩充等,应在主站端实现电网调度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有效关联,对于新应用增加的需要其软件架构必须能够适应。图2为系统模块化的重点体现。

四、故障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具体实施

(1)数据的完整性。按现行调度管理体制,确定调度管辖范畴,当前所实施的系统基本都是按照此原则运行,实际上这就造成了按调度管辖范畴同一厂站的信息分别送到了不同的电网进行调度,对于电网的调度来说,这就无法保证事故判断所需要信息的完整性。同时也没有反映断路器跳闸信息以及静态继电器的动作情况等,对于事故分析出来来说这部分信息是不可缺少,因此,作为补充可以通过故障录波器的事件量信息。

(2)建设要具有规划性。故障信息系统作为调度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完整性与其效用有密切的关联。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系统的作用与重要性将会在被逐渐认同,随着系统建设的扩展系统信息的完整性将逐步实现。所以,在进行系统建设时,应该按照分步实施、统一规划、逐步完善的原则,系统建设规模与实施步骤应比较完整地在电网的规划中体现,逐步推进系统实用化的进程。建设故障信息系统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在信息并不完整的情况下,主站必须提出对可能实现应用的合理预期目标。

(3)系统安全性。系统建设的最基本原则就是系统的安全性,在故障录波器、保护设备与子站系统信息接入时,原有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降低。对保护设备的操作在系统足够安全时才能考虑,在系统的建设初期应主要以采集信息为主。应由电网故障信息系统完成对保护动作信号的复位或保护设备的定值变更等功能,并且要独立于监控系统。如前所述,故障信息系统所涉及的信息交换接口相对较多,电网故障信息系统信息的有效集成应用和运行稳定性的关键就在于接口的规范性,可作为技术依据的信息交互规则需要确定。数据的交换必须要尽可能的符合国际标准,也可以根据系统自身的应用特点确定相关信息的流程,作出规范化的约束。

调研信息分析范文第5篇

1、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文化相近、构成相似”的原则,依托庭苑、楼栋、巷道、自然村等,按照300-500户、1000人-1500人左右设置每个网格。区、镇、村设立三级组织网络,层层设立,区以镇为网格、镇以村为网格,各村居根据辖区实际和工作需要,进一步细化网格,行政村以各自然村为一级网格,村书记为总网格长,村干部为一级网格长和信息员,负责向总网格长报送纠纷摸排及化解情况;自然村以各村民小组为二级网格,各村民小组长为二级网格长和信息员,负责向一级网格长报送纠纷摸排及化解情况。目前,全区共设立552个一级网格、1759个二级网格。村居调委会设立网格化服务管理公示牌和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栏,明确网格长工作职责及要求,每周至少到网格巡查2次,认真填写民情日志,现场分析并妥善处理网格内各种社会矛盾与存在问题,力争将矛盾化解在村里,问题处理在网格,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要求网格长做到“村里突发事件必到”、“邻里矛盾纠纷必到”等逢事“六必到”;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制度、服务承诺制度、民情信息收集上报制度、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制度。

2、着力提升矛盾纠纷信息预警能力。区局紧紧抓住“三个围绕”,对全县重大项目建设中可能引发的纠纷、农村季节性纠纷、重点部位区域存在的纠纷隐患认真梳理排查,建立了矛盾纠纷动态登记档案,扎实做好排查和信息预警工作。一是建立制度。建立矛盾预警信息收集制度,制定不同层级信息员职责,落实责任,随时关注和收集有关矛盾纠纷信息;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定期将本区域、本单位的矛盾信息上报;建立及时报告制度,对于有可能激化的重大矛盾纠纷信息,即发现及报送,并做好稳控和化解工作;建立奖励制度,对于提供价值较大的重大纠纷预警信息,根据调查核实情况视信息质量给予每案50-300元的奖励。二是明确预警信息报送形式、时限、内容、程序。形式为网络、传真、电话;突发性、群体性重大纠纷不超过1小时,一般纠纷不超过24小时;要求写明时间、地点、单位、起因、简要情况。重大纠纷信息各级可向县直报,一般纠纷信息逐级上报。三是实行纠纷分级预警报告>!<。一级预警即对情况紧急,问题比较突出,容易激化成较大或镇认为发生局面较难控制的冲突事件,有可能发生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或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实行一级关注,由县调处中心组织专门力量化解。如2012年底的洪蓝镇华电二厂百余人劳动争议纠纷、晶桥镇华晶集团公司百余人劳动争议纠纷等。二级预警即对由不稳定苗头的纠纷,有可能出现小规模或有能力控制局面的冲突事件、群体性的一般纠纷列为二级预警信息,实行二级管理,由镇调处中心进行调处化解。如2013年初的开发区四岁男童溺亡纠纷等。三级预警即对一般性、常见性的婚姻家庭、邻里等纠纷信息,实行三级管理,由村居调委会化解。对排查出的“三级预警信息”,由村居调委会按照调解程序依法依德调解;对于社会影响大、处理难度大,易引起争议的婚姻家庭纠纷、赡养纠纷等,由村聘用的有威信、德高望重的“五老”调解员协助化解。由于分级预警机制的实施,对矛盾性质、类型以及社会影响的程度作了科学把握,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今年以来,各级信息员共上报预警信息327条,涉及纠纷类型。其中一级预警信息18条,二级预警信息83条,三级预警信息226条。

3、严格落实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制度。区人民调解工作组办公室每季度牵头组织召开一次全区矛盾纠纷分析会,各成员单位参加,协调有关单位参加,分析研判全区矛盾纠纷特点、成因、动态、发展趋势、措施等,形成全区季度矛盾纠纷分析报告,及时上报区委、区政府及市局,为党委、政府了解基层矛盾纠纷的特点,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区调处中心也会根据某一矛盾纠纷的发展趋势或季节性特征等,以调解工作简报的形式向区委、区政府上报建议及措施,以起到引起重视或作为参考等作用,如2012年简报第4期《着力化解拖欠职工工资纠纷有效维护职工权益和社会稳定》;区司法局每月25日前后组织召开一次司法所长例会,各司法所分析总结本辖区矛盾纠纷现状、特点、发展趋势或典型个案介入调处情况,形成全区月矛盾纠纷分析报告,报送区委、区政府、区委政法委等;各司法所每月根据工作实际定期组织召开全镇调解

主任例会,镇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参会,报告、分析各村居矛盾纠纷现状、特点等,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并总结一些好的经验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根据分析研判情况,形成镇矛盾纠纷分析报告,落实纠纷包案及措施,并及时上报区局;各村居由总网格长(村书记)每周主持召开一次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议,一级网格长参会,报送相关纠纷信息及动态,共同分析研判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成因、措施等,针对个案制定化解方案及措施,及时上报司法所。从我区社会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建设来看,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如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分析研判水平参差不齐、分析研判流程有待进一步规范、分析研判重点有待进一步明确、分析研判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分析研判结果运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需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形成有效方法加以解决,进一步提升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水平。

1、充分认识实行社会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制度的重要性。实行这一制度是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遍布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第一道防线”的优势特点,及时分析矛盾纠纷的特点、成因、措施等,及时向各级党委政府报告,为党委、政府了解基层矛盾纠纷的特点,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实行这一制度是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创新、强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

2、整合资源,实现信息收集获取的快捷、准确、全面。继续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和纠纷信息预警机制建设,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落实“零报告”制度,落实三个“第一时间”的要求。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奖惩制度,落实以奖代补,按照纠纷级别给予补贴奖励,对于因纠纷排查未发现、报送不及时等原因导致纠纷激化、民转刑案件或的,形成责任倒查机制,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

3、明确纠纷分析研判的范围、重点和难点。分析研判的主要范围包括镇、村(居)矛盾纠纷的总的形势、主要特点;某一时间段突出的矛盾纠纷、重大或群体性矛盾纠纷的形式、成因、调处措施、处理结果以及未调解成功的纠纷走向;某行业、某一领域存在的矛盾纠纷形式或成因;因不同社会利益关系可能引发的潜在矛盾纠纷等。重点是当前矛盾纠纷的发展趋势、成因等。难点是当前重大矛盾纠纷及历史遗留纠纷的化解措施及有效落实。

4、规范分析研判流程。依次为全面排查纠纷、获取纠纷信息、分析、研判、形成结论、制定方案或措施等。村、镇、区依次逐级进行分析研判,均形成矛盾纠纷分析报告。一份矛盾纠纷分析报告应含有纠纷总体情况、特点、成因、发展趋势及对策、个案处理的结果及经验等。区、镇两级的分析研判重点是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及趋势、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特殊时期等期间的矛盾纠纷可能发生情况、区城市建设等领域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如何有效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5、超前预防分析研判出的问题。对于分析研判出的问题,积极向上级汇报,引起重视,整合资源,落实责任,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落实五包一责任制,实行动态跟踪管理,落实多种措施,积极稳控化解。

6、实现信息的上下贯通。落实矛盾纠纷每天“零报告”制度,村居向镇、镇向区、区向市逐级每天定时报送纠纷情况动态,重大矛盾纠纷、等实行即发生即报送,以简报、快报等方式向党委、政府等上级报送重大矛盾纠纷处置化解情况。同时,充分利用省纠纷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息的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