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经营理念

科学经营理念

科学经营理念

科学经营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理念 经营 唐山世园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30-02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由国际园艺花卉行业组织――国际园艺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的国际性园艺展会。由于“世园会”能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国际影响和综合效益,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城市积极申办。

世园会是一个影响重大的国际性盛会,对展示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要以世界眼光谋划展会定位,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水平,以本土优势彰显展会特色,提高规划水平,提高工程质量,统筹区域发展,创新体制机制,高水平、高效率、高效益做好各项筹办工作,努力打造以世园会为核心的都市生态新区。历届世博会经验表明,世博会直接给会展经济带来滚滚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扩大就业:据测算,每增加一万平米展览面积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1996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曾创造310万个就业机会,1999年昆明世博会创造了数万个就业机会,2006年沈阳世博会也带动了近万个就业机会。2016年即将临近,唐山要打造“永不落幕”的世园会,笔者认为,应该从科学理念入手经营好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

一、秉承规划先行的理念,将体验营销等理念贯穿其中

1.城市规划是博览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博览会发展和演进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其一,城市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博览会的举办质量和后续开发利用的前景。其二,城市规划可以引导和调控博览会更加理性的发展。其三,没有城市规划,博览会的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和发展的依据。

2.任何主题公园要想吸引消费者入园消费,必须在感官体验营销方面做足文章。主题公园应根据自己主题、形象、战略规划与设计等因素,使用不同方法分步骤、有重点地来促使消费者获得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方面的体验感受,这样才能传达主题公园品牌内涵和主题时代性等内容,最终吸引游客入园旅游。

3.融入智慧旅游发展理念。智慧旅游是基本多媒体、智能分析、物联网、感知网络等信息技术,结合管理者及游客的需求,实现一种方便、快捷、自助,更具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旅游服务理念。从景区安全管理、景区内部管理、导游导览服务、园区交通管理等方面,设置游线导引、虚拟游览、游客服务、信息预报、管理方综合监控分析调度及电子商务等功能。游客只需手持智能手机或景区特定开发的手持终端机,便可享受到集便捷性、自主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快乐旅游服务;同时管理方也能够通过终端管理平台适时掌控园区游客构成、流量以及分布情况等,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园区安全有序运行。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强化清洁生产,规划循环型经济、节约型经济。实现节约、清洁、可持续发展,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强制性环境保护与自觉性环境保护相结合,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推进和谐社会与生态城市建设。

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建设开发

1.优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交通环境的改善,为城市进一步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留下的设施以及利用会场空间所建的设施应该可以发展城市产业资源,比如,非永久性设施可区域转换开发,永久性设施可区域留用,开发为主题公园等。

2.在城市建设用地“寸土寸金”的今天,城市绿化距市民越近,价值就越大。阳台、屋顶绿化就是百姓身边的绿化,所以价值最大。在城市,地面绿化趋于饱和。在建筑无可避免地要挤占更多地面空间的时代,“地面”已经随高楼大厦升到了空中。要保持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让绿化与城市高度同比例提升。

3.园艺展馆和场馆建设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让世人直观了解和感受到世界先进的生态环保理念;简约的仪式、不举行大庆典、节俭办园、有效调整运营和参观方式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和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理念等,这些理念可以更好地指导城市发展。

4.统筹周边大生态建设,做好周边山体、森林保护和绿化工作;统筹周边社区改造,提高周边及近郊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统筹大唐山的都市带动功能,在更高水平上建设多功能的都市新区;统筹世园会与各市区的互动发展,每个区市都要建立与世园会相呼应的园艺园区,切实增加绿化量。要以世园会建设为契机,带动老城区转型发展,做好与周边区域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绿化美化的相互衔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推进,统一督导。

三、积极借鉴,创新定价理念,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世园会门票价格有利于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制定世园会价格有利于启动消费市场,树立城市新形象,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成功举办世园会以及产生的世园会经济可以成为唐山区域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为世园会必将吸引很多国内外游客,促进交通、宾馆、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与繁荣。进一步扩大唐山与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加快市场化进程,全面提升唐山知名度和美誉度。举办唐山世园会的意义远远超出单纯经济效益的范畴,可以引申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为唐山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机会。笔者建议:由政府牵头联系相关部门和单位组建专家小组,专家小组充分利用现代市场调研与预测理论知识,公正、客观收集与分析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科学确定世园会价格。

四、转型世园会后续发展理念,力促世园会经济推动作用最大化

为了保持世园会的后续影响,需要从单纯的基于特殊事件活动视角的策划,转变为与其它旅游活动或是区域旅游的联合推广,进一步将其转变为常规的旅游产品。因此,举办世园会应在积极展现园艺主题的前提下,尽力展示城市人文内涵、历史风貌,联合原有的品牌旅游产品,重新定位、整合。提前谋划世园会发展,研究如何延续、放大和转化世园的后续效应,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把世园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会萍.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林峰.用持续经营的理念策划、规划大型博览会.中国旅游报,2010

3.毛金凤.园艺博览会后续旅游文化营销的顾客让渡价值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

4.戴谦.高水平高效率高效益工作实现区域带动统筹发展.青岛日报,2100.12.28

5.赵若瑜,张楠.浅析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可持续发展.学理论,2011(8)

6.陈殿阁.论2006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价格策略.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1)

7.穆星月,谷玉,牛金玲.论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与未来中国城市发展.商场现代化,2011(12)

科学经营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范式争鸣 营销范式 商品主导逻辑 服务主导逻辑

引言

在科学研究中,理论与范式是两个支撑学科发展的重要支点。理论指用来解释社会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回答事物之间的因果问题,有助于研究者对其观察进行系统的解释。与此相对应,范式是研究者用于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艾尔・巴比,2008),是一个学科共同体成员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Kuhn,1970),是一种人们看待问题的思考模式(黎耀奇,谢礼珊,2013)。总的说来,范式提供了视角,理论则在于解释所看到的东西,理论能够赋予范式真实感和明确的意义(Scott,2000)。在营销学领域,学者们在理论问题上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研究可谓硕果累累,著作颇丰,如上世纪50年代的营销组合理论,60年代的4P理论,70年代的STP理论,80年代的关系营销理论,90年代的体验营销理论,2000年的品牌资产理论等等(Kotler et al.,2010),都为营销理论界和实践界作出了极大贡献。反观,营销学的范式问题受到的重视并不多,在已有文献中,甚少关于营销范式的讨论。在为数不多关于营销范式的研究,也往往只是将范式看作理论的某个视角,如Gummensson(1998,2002)强调的关系营销范式(relationship marketing paradigm)、Reibstein等人(2009)强调的营销组合范式(marketing mix paradigm)以及Quinton(2012)论述的社区品牌范式(community brand paradigm)。这就导致范式在营销研究中往往成为理论的附属品,范式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失去了指导研究者对营销问题进行观察和理解、从而修正或发现新理论的作用。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营销学者关于“营销范式”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已有学者尝试从范式的高度探讨营销问题。如Lusch和Vargo(2004,2008)从范式的高度,对商品主导逻辑与服务主导逻辑进行分析,并借此探讨营销学科的历史与未来(Lusch and Vargo,2006;Vargo,2008),为同行关于营销范式的理解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借鉴启示。

为了营销学者对营销范式问题有一个更深入全面的理解,本文首先会对范式概念进行澄清和界定;然后会对比自然科学的“范式革命”与社会科学的“范式争鸣”理念;并借用“范式谱”,以营销学科为例,分析范式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范式争鸣在营销学科的重要性;最后,对营销学科的范式发展作出结论与展望。

范式概念的界定与发展

早在1962年,科学哲学家Kuhn便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书中提出“范式”这个概念,并认为范式是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概念。Kuhn认为,范式包含有两个核心的思想。第一,范式是一个学术指南,是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帮助学术共同体理解事物的发生机制与发展模式。第二,从范式的发展历程看,不同的范式之间存在着互相更替的关系,范式之间存在着优劣、并且不可兼容。这种互相更替的科学范式革命,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范式,取代了之前“地心说”范式,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又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从Kuhn的互相更替的科学范式观点可以看出,学者们在讨论范式问题的时候,有可能涉及到两个不同层面的范式范畴,分别为广义的范式观和狭义的范式观。与广义的范式不同,狭义的范式只包括研究共同体所共享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或技术,并不涉及学术共同体的信仰和价值。在Kuhn论述“范式革命”的时候,他采用的是狭义的范式观,表达了自然科学范式的不可兼容性。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是知识的连续性积累,而是范式的间断性转换。当一种范式视角获得普遍认可时,该范式便进入了“常规科学”状态(如日心说、相对论已经成为了现在的常规科学)。由于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反常事例无法用现有范式加以解决,当反常事例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并取得霸权地位(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科学研究进入新一轮的常规科学状态。在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中,科学得到了不断的进步(蔡汀・沙达,2005)。

社会学家Guba和Lincoln(1994)通过对社会科学发展史的深入研读指出,基于自然科学的狭义范式观并不适用于社会科学。他们认为,由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自然科学领域的范式不可兼容性和互相取念在社会科学中并不适用,相对于狭义范式观,广义的范式观可以更好地解释社会科学的范式革命。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外在于人类社会,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自身。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知识,无法从根本上进行证实或证伪,不同的社会科学知识,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区别的只是不同理念受到的认可度不一样。此外,Guba还倡导学者可以回答本体论(ontology)、认识论(epistemology)、方法论(methodology)三个问题去更好地理解社会科学范式的概念。其中,本体论回答被认知的研究对象的性质为何的问题,认识论探讨的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的关系性质为何,方法论论述研究者如何获取研究对象相关知识。在本体论方面,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本身,就存在社会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分歧,在认识论方面,韦伯的价值无涉观点与田野观察的深入研究对象也各有各的观点和支持者,在方法论方面,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均有大批支持者,在不同问题上也体现出各自的优势。在社会学科中,不同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产生了不同的研究范式,如自然科学范式、实证主义范式、后实证主义范式、批判理论范式、建构主义范式等。不同的社会科学范式有着与之对应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前提假设,范式之间并不能相互替代。比如,倡导可以通过不断的研究可以无穷接近真理的后实证主义范式和以认识事件背后的意义为目的的建构主义范式共同支撑着目前主流的管理学研究,两个不同范式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两者间并不能相互替代。因此,相对于Kuhn基于自然学科发展史提出的聚焦于技术层面的狭义范式观,Guba基于社会科学史提出的“三论一体”广义范式观更适合社会科学,范式争鸣理念也比范式革命理念更适用于社会科学。

下面,将会以营销学科的范式发展为例,结合营销发展史,论述范式争鸣在营销学科的过程与现状,以期帮助营销学者及实践者对营销范式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营销范式争鸣

为了更好地理解范式争鸣,本文将会借助社会学家Alexander提出的科学连续谱(continuum)以及陈丽坤倡导的范式连续谱(paradigm continuum)理念进行分析。Alexander(1987)认为,科学思想存在着一个连续谱,该连续谱以先验的理论为一极端、以经验的事实为另一极端,两端之间是一个连续分布的社会科学思想连续谱。在Alexander连续谱基础上,陈丽坤(2013)提出了范式连续谱的设想,认为使用范式连续谱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科学中多范式并存、相互争鸣的存在状态。根据范式连续谱的概念,笔者根据现有文献整理了营销范式连续谱,如图1所示。

根据管理学批判理论,一切管理学科知识是随着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是社会建构的特殊产物(罗珉等,2013),营销理论与营销范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在演变。从图1可以看出,在前营销时代(1950年前),还不存在严格的营销范式和营销理论。在这个时期,营销的理念主要是来自于早期的经济学理论和视角(Smith,1776;Marshall,1890;Shaw,1912),以及管理学的产品学派(Copeland,1923)、制度学派(Nystrom,1915;Weld,1916)以及功能学派(Cherington,1920)。营销学者和营销经理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营销活动或功能来促成交易。上世纪50到60年代,是营销管理崛起的年代,也是营销奠定自己学科地位的时间。经典的营销组合、市场细分以及4P理论等营销理论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的。随后,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STP战略管理、服务营销、关系营销、全球营销等理念都得到了发展。在这四十年里,现代营销理念慢慢被建立起来,营销学者和经理认识到营销应该以消费者为核心导向,价值由市场决定,市场营销的主要职能是形成让消费者满意的决策(Drucker,1954;Mckitterick,1957;Levitt,1960;Kotler,1967;Gronroos,1984;Berry,1983)。在1990年后,随着体验营销、顾客资产、社会责任营销、价值共创等观念的提出,营销理论慢慢进入了新的时代(Kohli and Jaworshi,1990;Nornann and Ramirez,1993;Hunt,2000;Gummesson,2002)。营销学者在批判旧有框架的基础上,慢慢建立了新的营销范式,即认为营销不仅注重产品交换,更应该关注服务、技术、知识等无形产品的交换。基于有形产品的营销观念,不仅不利于对服务作用的理解,甚至还会导致对营销理念的误解。在此阶段,服务营销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为了对不同阶段的营销理念进行区分,Vargo和Lusch(2004,2006,2008)提出了商品主导逻辑与服务主导逻辑的概念(由于篇幅的关系,关于服务主导逻辑的具体内容不在此处详细论述)。他们指出传统的营销范式是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提出的(Webster,1992),伴随着关系营销的日益壮大,关系营销渐渐成为了营销的主流范式(Sheth and Parvariyar,2000)。在当今市场竞争中,营销已经超越了以往基于交易和关系主导的商品主导范式,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连续的社会和经济过程,一种新的营销范式―服务主导逻辑―正在形成(Vargo and Lusch,2004)。Lusch和Vargo(2006)认为,由于服务主导逻辑并没有本身特有的世界观,服务主导逻辑是一种观念模式(mindset),该模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透过社会和经济交易现象的本质,服务主动逻辑能够作为前理论(pre-theoretic)和范式层面起作用,目前而言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范式,但其应该在范式层面(paradigmatic level)进行探讨分析。在看待范式这个概念时,Vargo(2008)指出,“范式是十分强大并且富有争议的,它提供了最基本的模式和理念,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与此同时,它限制了我们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起码限制了我们从对立范式看待事物的能力”。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和管理研究者而言,如何摆脱传统的商品主导逻辑范式,从新的视角去看待新的营销现象,是十分困难的。他总结了三个理解和发展服务主导逻辑范式所面临的三个挑战:第一,如何摆脱传统基于商品主导逻辑范式的影响力,包括使用该范式描述服务主导逻辑的陷阱;第二,需要更宽泛的观点去理解价值创造的问题;第三,目前大多关于服务主导逻辑的认知,是将其置于商品主导逻辑范式的对面进行理解的,如何脱离已有商品主导逻辑范式的分析框架理解服务主导逻辑是十分困难的。

本文将会结合营销实践和营销观念的发展,尝试对商品主导逻辑范式和服务主导逻辑范式进行区分。Hoseinzadeh等人(2012)指出,传统的营销管理学派由经济学科的生产理念所支配着,早期的营销学者大力地发展、延伸和批判了该理念(Kotler and Levy,1969;Kotler and Zaltman,1971;Levy and Zultman,1975),这时期的营销观念是短期的基于交易关系的营销理念。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增强,Kotler和Webster分别提倡营销界需要一场Kuhn式的范式革命。Kotler(1991)指出,企业必须改变目前的思维,从基于短期目标的交易营销观念转移到基于长期目标的关系营销观念,从营销组合导向转向关系营销导向。Webster(1992)借用Grnroos(1991)的“营销战略连续统(strategy continuum)”的概念强调了这种从交易观念到关系观念的转变正在发生着,他进一步指出,在关系营销阶段,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互质量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取代产品质量,成为主导消费者评价的因素。Lusch等人(2007)进一步对营销理念的演进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划分,并提出了“To Market-Market To-Market With”营销发展范式。在To Market阶段(1950年以前),企业的营销重点在于发现市场,主要解决产品、市场结构和市场功能的问题;在Market To阶段(1950-2000),企业开始重视市场管理,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策略,致力于发现消费者的潜在价值和开发最佳的营销组合;在Market With阶段(2010以后),是价值共创阶段,此阶段强调了价值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创造的,消费者作为操作性资源在使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价值。然而,Lusch和Vargo(2006)更倾向于将To Market和Market To作为商品主导逻辑范式下的两个流派,并将Market To中的关系营销观念作为商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转变的过渡概念。

目前而言,对服务主导逻辑的认识,大多是将其放在商品主导逻辑的对立面进行深化理解的,这就不可避免的陷入了Vargo(2008)提出的第三个挑战,“如何脱离已有商品主导逻辑范式的分析框架理解服务主导逻辑”。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服务主导逻辑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Vargo and Lusch,2006,2008),还不是严格意义上成熟的范式。正如Guba所说,所有成熟的范式都不是一时一日的灵光闪现,而必须经过有志同道合的一大批学者前赴后继,不断地完善该范式的基本假设、理论、价值、技术等,并最终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形成一种人们看待问题的特殊思考模式,培养出共同的世界观,塑造独特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至此,范式便被最终确立。

因此,服务主导逻辑范式的进一步确立,需要营销学者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共同努力,不断发展和完善该范式,为营销研究和营销实践提供更有意义的分析框架。

为了对营销范式有一个更深入系统的分析,本文借鉴Guba的“三论一体”理念,从基本观点、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四个方面对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商品主导逻辑强调的是产品的交换价值,其本体论认为人们交换的对象是商品、交换价值是商业活动的基础,认识论强调价值是由企业创造的、产品为人们提供价值;与之相对应,服务主导逻辑强调的是使用价值,本体论认为人们交换的对象是专业技能所带来的利益或服务、使用价值才是商业活动的基础,认识论强调了价值是由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创造的、企业只是价值的主张者、产品只是价值的媒介。

结论与展望

与自然科学不同,对于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只有是否受欢迎的程度,很少会被完全抛弃,社会科学范式没有对错之分(Guba,1990)。理论范式之间并没有论出高下低劣,新范式对旧范式的替换是暂时的、相对的,范式间的争鸣激发了社会科学理论的丰富发展,推动了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如图1所示,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并没有明确的划分,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重叠部分,比如关系营销、体验营销。

事实上,服务主导逻辑范式的建立,并不是要取代商品主导逻辑范式。即便在未来服务主导逻辑范式完全建立起来,商品主导逻辑范式也不会被完全抛弃。两种不同范式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他们解决的问题不一样,有着不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营销研究的发展。正如关系营销的建立,并没有取代传统的交易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的使用,并没有使得传统的4P营销组合被完全抛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和营销环境的变迁,商品主导逻辑会日渐式微,服务主导逻辑会日益强大,但是,商品主导逻辑必然会在营销发展史上留下璀璨的研究成果,服务主导逻辑也必定最终会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在将来也必定有新的营销范式出现并且主导学术界。营销范式争鸣是科学不断发展所必要面临的阵痛,是营销研究和实践必不可少的元素。

对于营销学科,范式争鸣有助于学者们更好地看待人类商业社会的营销事件,能够有效地开发新的理论。在服务主导逻辑范式提出来之后,学术界已经利用该视角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并且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新理论。比如Micheal(2008)等人指出,服务主导逻辑的提出,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宝贵的理论视角。他们在服务主导逻辑范式视角下,对传统的创新文献进行一个重新审视和评价,提出了不连续创新(discontinuous innovation)概念。

基于传统的商品主导逻辑范式的创新理论,都是强调企业通过不间断的创新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如可口可乐、本田汽车、大不列颠航空等知名企业。然而,传统的不间断创新观点,难以回答谷歌、苹果、宜家等新兴公司的创新问题。这些公司的创新,往往不是由企业,而是由顾客所驱动的,通过消费者的参与、互动进行的创新活动。这种不连续创新既改变顾客和企业在价值创造中的角色,也改变了资源在企业创新中所发挥的作用。他们的研究丰富了已有关于创新的研究,为学者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创新研究视角。

总的来说,在目前阶段,正如服务主导逻辑的提出者Vargo和Lusch(2004)指出,服务主导逻辑并不是一个理论,因为它没有回答事物的因果关系的问题,服务主导逻辑不是一个完备的范式,因为它依然没有自己完善的世界观依旧缺乏系统完备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但是,随着学者们的不断努力,服务主导逻辑范式正在形成,拥护该范式的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正在逐渐丰富和完善。服务主导逻辑范式在未来必定能够有效推动营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指导营销学者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为营销学术界和实践界输出源源不断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艾尔・巴比,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M].华夏出版社,2008

2.Kuhn T.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70

3.黎耀奇,谢礼珊.社会网络分析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管理学报,2013,10(1)

4.Scott J.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M].2nd ed.Newbury Park,CA:Sage,2000

5.Kotler, Kartajaya,Setiawan.Marketing 3.0: From products to customers to the human spirit [M].Wiley Press,2010

6.Gummesson E.Implementation requires a relationship marketing paradigm [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8,26(3)

7.Gummesson E.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 the new economy[J].Journal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2002,1(1)

8.Reibstein D J,Day G,Wind J.Guest editorial:is marketing academia losing its way?[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4)

9.Quinton S.The community brand paradigm:A response to brand management's dilemma in the digital era [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12

10.Vargo S L,Lusch R 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

11.Lusch R F,Vargo S L,Wessels G.Toward a conceptual foundation for service science: Contributions from service-dominant logic[J].IBM Systems Journal,2008,47(1)

12.Lusch R F,Vargo S L.Service-dominant logic:reactions,reflections and refinements[J]. Marketing theory,2006,6(3)

13.Vargo S L,Maglio P P,Akaka M A.On value and value co-creation:A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logic perspective [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8,6(3)

14.蔡汀・沙达,金吾伦(译).库恩与科学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Guba E G,Lincoln Y 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J].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1994,2

16.Alexander J C.Twenty Lectures:Sociolog.Theory Since World War II[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

17.陈丽坤.“范式争鸣”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以 “本真性” 旅游研究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

18.罗珉,甘元霞.管理学批判理论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1)

19.Smith A.An inquiry into the wealth of nations[M].Strahan and Cadell,London,1776

20.Marshall A, Marshall A, Marshall A, et a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an introductory volume [M]. MacMillan, London,1890

21.Shaw A W.Some 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12,26(4)

22.Copeland M T.The relation of consumers:Buying habits to marketing method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23.1

23.Nystrom,P.The Economics of Retailing[M].New York:Ronald,1915

24.Weld,Louis DH.The Marketing of Farm Products[M].New York:Macmillan,1916

25.Cherington,PT.The Elements of Marketing[M].New York:Macmillan,1920

26.Drucker P.F.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M].New York:Harper & Row,1954

27.McKitterick,J. B.What Is the Mar-keting Management Concept?in Bass,F.(Eds),The frontiers of marketing thought and science [M],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hicago,1957

28.Levitt,T.Marketing Myopia.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0.38

29.Kotler,P.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67

30.Grnroos C.A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4,18(4)

31.Berry L L.Relationship marketing[C].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1983

32.Kohli A K,Jaworski B J.Market orientation:the construct,research propositions,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

33.Normann R,Ramirez R.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4)

34.Hunt S D,Lambe C J.Marketing’s contribution to business strategy: market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resourceadvantage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0,2(1)

35.Gummesson E.Practical value of adequate marketing management theory[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2,36(3)

36.Webster Jr F E.The changing role of marketing in the corporation[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2

37.Parvatiyar A,Sheth J N.The domain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 Handbook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2000.3

38.Hoseinzadeh A,Hooshmand M,Ghasemi A.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A Framework for Determining The Paradigm Shift in Market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2012.4(3)

39.Kotler P, Levy S J.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69

40.Kotler P,Zaltman G.Social marketing:an approach to planned social change[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71

41.Levy S J,Zaltman G.Marketing,society,and conflict[M].Prentice-Hall,1975

42.Kotler,Philip.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 and Control[M],7th ed.,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London,1991

43.Grnroos C.The marketing strategy continuum:towards a marketing concept for the 1990s [J].Management decision,1991.29(1)

44.Lusch R F, Vargo S L, O’Brien M. 2007. Competing through service: Insights from service-dominant logic[J].Journal of retailing,2007.83(1)

45.Guba E.The paradigm dialog[M].Beverly Hills,CA:Sage,1990

46.Michel S,Brown S W,Gallan A S.An expanded and strategic view of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s:deploying a service-dominant logic[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36(1)

47.argo S L. On a theory of markets and marketing:from positively normative to normatively positive[J].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2007,5(1)

科学经营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 市场营销学 发展规律 趋同

科学研究有三个前沿,所谓的三个“极”:极小,极大和极为复杂。管理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性。市场营销学作为从管理学中分离出的一门学科,其规律性与管理科学有很大的一致性。

管理科学演进的一般规律

纵观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对象经历了从粗略到精细,从单一要素到多要素(包括要素内涵的扩大、要素之间的整合),从局部到整体,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到一体化的发展历程;管理方法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从以人治到以物治(通过自动决策减少人的不确定性,增加对物的控制而减少对人的控制),从简单系统(简单的物的系统)到复杂系统(复杂的物与人结合的系统),从关注物到关注人(以人为本)的过程;而管理手段的变化则是从人工到利用工具(从利用计算机开始到利用信息手段),从以提高效率为目的到处理复杂问题(如客户挖掘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等,超越了人的能力,而不只是替代人),从单一功能的系统到多功能相结合的系统(如从MIS到CIMS),从信息孤岛到互联网(改变了生产和交换方式,使沟通更加方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系统)。

由此可以看出,管理科学如同一般科学一样,从三个方向趋于一种极限,第一个方向是不断微观,学科研究进一步分化和继续向微观深入;第二个方向是不断宏观,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组织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着眼点越来越高,甚至超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组织的范围,考虑政治和文化因素,与周围环境连接为一个越来越丰富的网络;第三个方向就是不断的从简单到复杂,进入现代科学后期,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不断向着宏观交叉,向着复杂的综合集成或整体化趋势发展。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学科越来越完整和系统化,同时不断分离出相对独立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把组织的人、财、物有效的整合为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系统。

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规律

上世纪50年代,霍华德的著作《营销管理:分析与决策》标志着营销管理时代的来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进,在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学与管理科学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与趋势,随着环境越来越复杂,不论是营销的对象、方法和手段都不断微观、不断宏观、不断复杂。

(一)营销对象微观化

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细化的过程,企业越来越专业化。在实现明显差异化越来越困难的今天,企业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构建竞争优势,那就是找出所有增加顾客价值和满足企业竞争需要的各个环节,不断争取比竞争者做得更好,以至于不断趋于产业中的最高水平和理论上的极限。

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大众营销一直占据着营销模式的主流,它能创造最大的潜在市场,而且通过规模经济带来最低的成本,又转化为较低的售价和较高的毛利。然而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大众营销已经愈加不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温德尔史密斯于1958年发表的《市场营销策略中的产品差异化和市场细分》一文首先正式提出“市场细分”的概念。这不是从产品差异,而是从消费者差异出发划分市场的营销思想。目标营销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取代了大众营销的主流地位。

到了20世纪末,顾客的预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产品和服务能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唐佩珀斯于1993年提出一对一营销的理念,认为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只有尽可能满足其特殊需求的企业才能提高竞争力。1999年Jerry Wind 和Arvind Rangaswamy提出了“定制营销”的概念,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的偏好,甚至让顾客参与产品的设计,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和“定制服务”。例如戴尔公司可以让顾客自己选择电脑的配置;波音公司更是把客户邀请来一起参与产品的设计。可以说,定制营销已经尽可能把对顾客的满足做到极致。

(二)营销方法宏观化

在日益复杂的市场中,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因素不断增加,仅仅在某一方面追求精确和完美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市场。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在营销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营销活动的着眼点越来越高。

在早期,生产者只是把关注点放在产品上,力求产品标准化,提高效率,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制造和配销成本以获取利润。

1961年,西奥多雷维特发表了《营销近视症》,即行业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只重视产品而忽视顾客需要。产品仅仅是满足一个持久性需要的阶段性手段。市场营销组合4P的理念应运而生,仅仅把关注点放在产品(Product)上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于是逐渐增加了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形成4P组合。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迅速膨胀、世界范围的经济问题,以及被忽略的社会服务,这些情况催生了社会营销观念的出现。社会营销观念要求营销人员在公司利益、顾客需求和社会利益三方面进行平衡。

随着世界越变越小,许多营销人员现在能够与他们的顾客和营销伙伴进行全球连接。现在的公司不仅将自己在本地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际市场,也从国外采购零部件和原材料。企业所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

(三)营销手段复杂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逐步渗透到组织的生产与经营流程并变得日益重要,营销活动逐步从所有者的利益扩展到最终客户、经销商、供应商、竞争者、社会公众乃至生态环境的利益,从单方利益中心逐步演变到多方利益均衡。市场营销已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活动,与营销相关的各个因素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营销人员与他们的客户、供应商、渠道伙伴甚至竞争者的连接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目前,许多公司都是公司网络的一员,依赖与其他公司的伙伴关系。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尽最大可能保持客户的忠诚;通过供应链管理,许多公司加强了同供应链上所有伙伴之间的联系。此外,公司发展还需要战略合作伙伴,战略联盟已经兴起。

公司不再是让每个部门追求各自的目标,而是将所有的部门连接起来,以便创造顾客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营销逐渐从一种职能向一种组织文化或理念转变,这种理念是渗透入企业所有职能和层次的价值系统或体系。科特勒指出,营销必须与组织的其它职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真正做到消费者导向。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的发展在不断趋于极小、极大和极复杂。市场营销学的发展演进也符合这一规律,而且其未来还会沿着这三个方向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平.从控制论到复杂系统科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科学经营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多元化;经营

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报道科技新发现和传播科技新理论的主要工具,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探索性和知识性等特点[1]。而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创刊,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办刊渠道单一,创收能力有限,均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如何大数据年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科技期刊该如何探索多种办刊模式经营,提高经济收入能力,力求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 科技期刊办刊的现状及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科技期刊办刊的现状

目前,科技期刊特别是专业期刊,由于专业性较强,受众面窄,在数字化出版的冲击下,发行量每况越下,经营单一,收入难以维持日常运作,多依赖上级部门拨款,或者靠收取版面费来勉强维持。大部分编辑部均难以独立经营,办公室条件差,人员无法得到继续培训和深造,后备人才缺乏,编辑队伍不稳定等因素,均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二)科技期刊面临机遇与挑战

我国科技期刊仍处于出版审批、主管主办单位的计划体制管理。有报告表明,由于我国科技整体水平、科技评价体系、人才评价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优秀的学术稿件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到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目前科技期刊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从业人员数量不多,结构不合理,从事经营人员更少。随着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化模式管理,独立经营。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使原有的生产模式、传播方式、应用方式等均发生了质的变化。科技期刊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应把其融入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潮中,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科技期刊在做好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 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模式的探讨, 全方位多渠道、多种形式挖潜潜能, 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自身优势,创造和谐上向的环境,稳定人才队伍,促进期刊进一步提升。

2 科技期刊的经营理念需要转变

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市场占有率的首要问题是转变办刊理念。据统计,我国科技期刊的主办者主要是大学、科研院所、团体协会和政府,办刊观念滞后,赢利模式单一,市场占有率很低,无法提供满足科技工作者需要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缺少走向市场的压力和动力[2]。传统观念普遍认为,科技期刊公益性属性非常明显,属于非营利的事业,走市场化道路是走不通的;或者认为科技期刊由于受制于专业性,受众面窄,发行量少、市场占有率低是必然现象,很难改变。而国外著名科技期刊,《Lancet》期发行量可达20万册,《美国医学会杂志》期发行量约40万册[2],发行量非常大。由此可见,科技期刊办刊人和决策者经营理念尤为重要。

在经营理念上,确定期刊是产品的经营理念。面向市场,把期刊当做产品经营,突破原来的经营理念,根据市场的要求研究读者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确定期刊的读者定位。经营理念转变的最终目的是使科技期刊重塑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期刊业形态。

3 开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的探讨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国家提出了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经费筹措从主管单位拨款办刊的模式逐步被期刊自主经营、多元化经营方式所取代。对于我国科技期刊,除了积极争取上级多拨款、专项经费资助外,还以下几方面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与探讨。

(一)精确定位,找准受众人群,扩大发行量

发行是期刊出版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期刊价值的途经。要想期刊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首先是在内容上的提高与突破,服务理念的创新,科技期刊品牌的建设。科技期刊只有重视品牌建设,在充分研究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对期刊的内容分析、研究,寻找到合适的关注点和出版形式,才能恰如其分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多样化服务,如咨询服务、会展展览、网络传播等服务方式,才可能向更广范围的读者群渗透。

其次,建立多元化、弹性的价格体系,有利于扩大科技期刊的发行量。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制定不同的价格,设有相应的国内价格,针对不同地区、机构或不同订份的用户,价格也所区别。科技期刊在细分化市场中的准确定位,在定价方式实行多样性策略,有利于期刊扩大发行量,提高市场份额,增加期刊的收入。

(二)重视广告经营,提高广告收入

科技期刊步入广告业是科技期刊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象征,是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科技期刊改革的方针政策的有益尝试[4]。它有利于提高办刊实力,既提高了期刊的知名度、扩大期刊的发行量,又美化了期刊,在增收的同时又可活跃版面。不少著名的科技期刊均采取发行与广告经营并重的策略,通过经营广告创造经济效益,使期刊获得长期的、全方位的成长。因此,受众面广的科技期刊可以通过经营广告,在保持学术水平基础上大力拓展广告信息,创造一定经济效益。受制自身资源的有限,科技期亦可通过行业内部整合,联合经营理念一致或相同的主管或主办单位的多家期刊成立广告中心,或可以实行广告制,交由经营、技术成熟的广告公司负责经营和管理,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提升广告专业化水平,实现双赢的局面。

(三)发展协办单位,为科技期刊提供强有力后盾支持

现代期刊经营基本都包括广告业务,但是对于发行量较少的小众科技期刊,大多期刊广告经营并不成功,很难通过广告经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开拓广告业务的同时,科技期刊可以通过设置协办单位或理事单位来筹集办刊经费,为科技期刊提供强力的支持。大多数科技期刊均有一个或几个对应的行业,通过发展和吸收行业企业或研究单位作为理事单位或协办单位,通过设置科技期刊协办单位或理事单位的方式来筹措办刊经费,在经济上有力地支撑刊物的良性发展。

通过设置协办单位不仅可以得到办刊经费支持,还可以引导协办单位或理事单位为期刊订阅、出版专刊等方面提供协助和支持。《环境昆虫学报》多年的办刊表明,通过设置协办单位来辅助办刊,不仅保证期刊的质量,而且保障办刊经费来源,促进期刊健康发展。目前,通过设置协办单位或理事单位已经成为科技期刊筹措经费重要的手段。

(四)承办学术会议、专业培训、咨询科技服务等活动,增加期刊收入

充分发挥期刊的边际效应,是做好期刊的经营活动重要条件。科技期刊可通过对行业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利用自身的优势,从开展信息收集工作逐步过渡到咨询领域的服务。通过举办专业培训、咨询科技服务、产学研合作等活动,积极拓展相关业务的经营,实现技术的转化,增加办刊资金的来源。

对具有良好品牌的专业期刊来说,既拥有良好的资源,又拥有自有的媒体平台,对开展专业性的学术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承办会议既可扩大自有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又为编辑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获得优秀的稿源同时,也锻炼了一批编辑策划组织能力。因此,举办具有一定规模与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同时也给期刊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立足专业学术出版,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是融情报调研、检索、报道和信息咨询与服务于一体,把期刊办成学科信息中心,是期刊今后发展的重要形式[3]。通过大力推动期刊社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现代生产方式,加快改造传统出版向出版资源数字化转变,抓好资源整理、分类、存储,鼓励开展网络出版业务,支持设立完全市场化的数字出版公司,在内容整合、传播方式、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开发,拓展发展空间。尽快做大做强。通过数字化手段和网络技术,增加科技期刊内容附加值或含金量,不断拓宽新的服务形式,吸引读者的关注。

~刊社在向数字化出版转变过程中,可以学习和借鉴成功出版社的做法,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行业发展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数字出版模式,并凭借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在出版权构建赢利模式。例如,《环境昆虫学报》编辑部除了杂志本身作为文献信息载体为广大读者提供科技信息外,提供网络版等电子期刊,还整合了广东地区农林病害虫电子资源,建设了特色数据库。这些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当地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便利, 同时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的决策参考。

(六)塑造期刊品牌,挖掘和延伸品牌价值

随着科技期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除了重视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外,还必须建立品牌的经营意识。通过各种营销手段与活动,通过市场推广,让读者齐参与、忠实为读者服务等方式,增强品牌在读者中关注度和影响力,提高市场份额。品牌延伸依赖于良好的品牌,挖掘出更多的产品价值与拓展出更多的市场领域更离不开品牌建设。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陆续推出少年版、繁文版、日文版,并将品牌延伸到互联网、图书、影视等领域,形成了期刊、书籍、影视、网站这样一个媒体组合结构,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5]。

(七)集约发展,实施规模化经营

加入WTO后,国际科技出版集团纷纷"抢滩登陆"中国市场,国际期刊的质量精品化、运行集群化、出版细分化和竞争全球化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而我国,除了极少数科技期刊实现集团化运作外,大多数期刊业务单一、覆盖面小、知名度低。面对压力与挑战,对某些专业期刊来说,走集团化运作模式或许是其发展的一条理想出路。我国期刊业在现行的体制下要实行集团化经营还很困难,大部分期刊社不能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因此,期刊要真正实行集团化经营,还任重道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期刊发展多元化办刊已成趋势。适应新时代要求,转变观念,认清所处的改革形势和政策环境,促进期刊良性健康地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是科技期刊工作者关切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付昌辉. 国外科技期刊的经营理念及对我国的借鉴[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6):934-936.

[2]胡育. 国外科技期刊办刊理念--强化读者意识[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16(4):579-586.

[3]李廷杰, 谢淑莲. 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事业从开创走向繁荣[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9, 10(3): 172-176.

科学经营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院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当前医院所处的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院是在市场经济中经营。医院要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更新认识、转变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创新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1]。

1 创新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医院已不仅仅是盈利性、福利性的卫生保障单位,而是一个知识密集,多学科、多系统高度综合,经营相对独立,高风险、高竞争的经济实体,正经历着体制转轨带来的深刻变化。

1.1 医院管理模式滞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管理主要侧重于医院内部的组织与安排,力求以较高的效率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医疗保健任务。进入市场经济,一方面医院在医疗质量、医疗技术、硬件条件及医院规模等方面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外资医院及盈利性医院的竞争以及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病人对医疗服务需求日渐提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此外,国际医院管理的先进经验及运行模式也引入了国内医疗市场,其突出特点是机制灵活、讲究效益、以人为本、注重服务。因此,医院管理不再是原来那种自我封闭的组织与安排模式。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与有限的资源约束,其任务是努力实现在较高的劳动效率基础上的良好经营效益,其目标是在一定的经营环境下,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即医院管理从内部管理转移到外部与内部相统一的经营模式。

1.2 医院经济管理地位突显 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介入到医疗领域,医院的经济管理地位越来越重要。医院的经济管理已不再视同于财务会计的具体工作,而是作为一种涵盖财务管理,内涵与外延极大扩展的科学管理方式。医院的经济管理已从被动、弱化、机械的具体工作,逐渐转变并强化为一种主动、有效、且广泛应用的医院管理方式。医院的管理机构也必须不断适应医院发展和经济管理职能拓展的需要。医院原有的自下而上逐级由财务处(科)、院务部向院领导负责的单一管理机构已逐步变迁,随着医院经济管理地位的改变和管理职能的拓展,医院的经济管理机构还将由隶属形式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向财经职能多样、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的组织形式变迁。

1.3 医院经营管理职能进一步拓展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主体配置资源,医院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会利用市场规则,科学计划和合理获取资源,必须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医院管理的职能不断拓展,已使医院的财务管理从注重对上级拨款进行预算管理,逐步转变为成本核算管理。随着医院经营性质的划分与确定,医院管理职能将更加注重于市场和供求的分析及预测,注重筹资、投资的论证与决策。医院经济管理职能将主要围绕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注重医疗服务的投入产出效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在内涵上不断深化、外延上不断拓展,从而向更高、更广的层次上发展。

1.4 医院管理手段急需改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医院的管理手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普遍建立了局域管理网络。医院的经济管理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解除了会计繁重的手工劳动,提高了效率和效益,为医院经济管理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医院经济管理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使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促进医学科学与临床技术的发展,使经济管理信息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使经济管理手段与医院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和更加科学有效。

2 现代医院经营理念创新

医院经营理念的内涵,一是指医院的使命和宗旨。它主要阐述医院为什么而生存,即医院生存的价值取向,是为患者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是医院的最高理念,是医院全部经营理念的灵魂;二是指医院的目标。主要是指医院长期的根本性的价值目标,包括医院发展的各种指标体系,是医院使命和宗旨的具体化。从理论意义上讲,大致包括4个方面:(1)经营理念是对医院的所有活动的价值规范。它规范了医院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责任,或者说规范了医院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组织的价值基准,是医院经营的基本依据。(2)经营理念是医院发展目标的指南。它指明医院前进的道路和发展的方向。(3)经营理念是医院经营决策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法。(4)经营理念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经营的价值取向,是凝聚和指导医院医疗、护理、技术人员行为的经营价值观[2,3]。

2.1 社会效益观念 医院经营活动的方向、性质、责任决定了其首先要体现社会性、服务性,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要求医院必须具有这样的战略思想:不仅应当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且能够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应当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医院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必须把社会责任作为最高目标,而把利润最大化的传统目标放在其次。

2.2 市场经济意识 首先是诚信,必须树立珍惜信誉的思想,医院信誉是指医院在其有形资产的基础上,能获得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要求医院把自身的组织声誉、医疗声誉、服务声誉,看作是医院的生命,作为一种医院的观念性无形资产。其次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必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通过市场获取医疗资源,使医院做大做强。

2.3 不断创新精神 创新是医院生存发展之本,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它已经成为医院管理采用的重要经营思想。创新是医院制定有效经营战略的基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思想要求医院将追求卓越、追求风格、追求独创、追求新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医疗产品及市场等领域开发创新。

2.4 人本主义思想 当前很多医院把以人为本作为处理内部成员关系的一种基本准则,医院把所属人员视为医院的内部公众,认为他们既是医院医疗活动的直接提供者,又是医院各种活动的直接当事人,把他们作为医院各项功能运转的原动力。在现代医院管理经营理念中,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一思想贯穿于为患者服务中去,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设计经营原则、医疗产品。

2.5 与时俱进观念 医院管理经营理念是一个动态的价值观体系,它会随着医院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创新或调整原有的理念。在新形势下,面对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这一大背景,医院在形成自身的经营理念过程中,应当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观念,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构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经营理念。

3 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创新

医院企业化经营是时代趋势,不论是国有医院、外资医院还是商业医院,企业化经营是根本之道。医院是一种服务性机构,患者就是我们服务的顾客,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企业化经营最重要的目标。企业化经营的根本之道在于建立成本会计及责任中心,设定年度目标,对目标的实现实施奖惩,同时运用科室责任经营制刺激大家的荣誉心和责任感,以发挥最大的潜能。

3.1 成本管理 先将总成本按重要程度细分,然后按照不同的会计科目排列,最后依据不同的成本类别及会计科目完成成本明细报表。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及间接成本,直接成本的分摊可依据各科室所承担的工作量或获得的医疗收入占总工作量或总医疗收入的比例来进行。间接成本的分摊,如水电开销可按各科室的面积、床位、病人数或医疗收比例来计算。此外为提高成本分析的准确性,还应制定单项成本分析单,内容包括:作业流程、消耗器材、参与人员、使用设备、设施的种类及其使用年限等,再进行汇总,可计算出每一诊疗项目的成本。这需要工作第一线的医生、护士及医技人员配合填写。

3.2 目标管理 医院为贯彻实行经营理念应设定发展目标。目标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应尽量避免制定抽象的目标,因其无法追踪考核也无法评估成效。例如“提高医疗水平”、“增强管理能力”等。真正有效的目标管理应是鲜明有力,可量化、可操作,具有可行性,与大家利益相关且有一定挑战性,例如:“年医疗收入增长率”、“床位周转率”、“门诊病人增加数”等,这些目标的设立都有数据作为依据,便于评估调控。

3.3 绩效管理 医院应当对临床、医技科室的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当各科室达到各种量化的目标或完成各项指定任务时,医院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当个别单位未能达到量化的目标,首先要减少其奖金数额,施加一定压力;其次医院应协助其找出原因,并研究改进的方案,采取应变措施,以促其完成或达到既定目标。

3.4 完善院科两级核算体系 首先要调整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医院的经济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以期达到医院经济核算和经济管理的实际统一。其次是制定科室成本核算办法。医院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可移植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定科室成本核算办法,规范核算的收入、费用项目,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建立责任制成本考核指标体系、成本分析评价体系以及成本信息反馈体系。第三是制定成本控制措施。通过制定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以及成本权重,对材料消耗、差旅费、公务费等实现事前控制,对服务质量、科研成果、科技创新等进行量化考核,从而实现控制支出、节能降耗的目的。

3.5 实施资本运营管理 首先是建立医院财产物资规范化管理体系,重点管理好固定资产以外的各种材料,加强对变动成本的控制。其次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高新设备的效益跟踪分析。第三是实现资本的最佳运作,为加快医院的发展,即通过财务综合测算,在保证不影响正常周转情况下,利用延期付款和打付款时间差及病人住院押金方式筹集资金,也称自然性融资,充分发挥未垫付资金的作用,产生经济效益。第四是改革筹资方式。可采取租赁设备经营,吸引社会多元化投资等方式扩大融资,同时盘活存量资产,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4 建立适应现代医院要求的经营机制

创新医院经营理念必须要建立医院经营机制。经营机制是在经营活动中,医院与外界各经营单位之间以及医院内部各个经营部门和经营环节上下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经营关系和因果关系,以及全部因果关系所产生的宏观效应的总和。分为由医院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所形成的市场经营机制和适应内部经营环节所形成的内部经营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机制[3~5]。

4.1 经济补偿机制 这是任何一种经营活动中最基本的经营机制。医院经营活动中,在经济上不断有所消耗,需要同步得到补偿,不同的补偿模式和补偿水平,就形成不同的补偿机制,这是医院经营管理的一个基本规律。医院经营的经济补偿分为有计划补偿和市场补偿两个方面,前者指上级行政拨款;后者指通过医院的经营活动,从医疗市场上得到的经济补偿。当前主要是加强后者,通过调整医院本身的经营理念、经营策略及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来完善经济补偿机制。

4.2 经营竞争机制 由于医疗市场具有特殊性,应认识到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同一般商品市场自由竞争的区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在医疗机构之间,在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技术发展、医疗市场开拓,乃至医疗价格等方面进行经营竞争。还要在医院内部各部门、科室之间,在质量保证、技术进步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形成必要的经营竞争。因为经营需要竞争,竞争促进经营,这是一条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

4.3 分配激励与经营动力机制 所谓利益分配,是指除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利益分配之外,还包括职称晋升和政治荣誉等精神激励。不论物质利益分配或精神激励,都必须通过完善的责、权、利统一的机制,使利益分配制度发挥激励作用;同时,还应该遵循“需求优势转化规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和职称晋升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形成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和强化经营的动力机制。

4.4 医院经营的自我约束机制 医院的经营活动应该置于国家法制、社会规范和经营者自我约束条件之下,否则就不会有正常的经营秩序或者不能走上正确的经营轨道。经营约束机制是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一个客观规律。医院经营活动的各方面约束条件的建立,都需要以自我约束为基础,包括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遵纪守法的自我约束、信守合同等经营交往规范的自我约束等。从医院内部的经营管理机制来说,完善自我约束机制的实质,就是要遵循自律性规律进行经营。

4.5 医院经营的质量保证机制 医院质量保证机制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管理体制、有关政策、医疗资源利用等软硬环境下形成的质量保证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决定因素所造成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和综合效应的总和。质量保证机制与各种经营管理机制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因为前述各种经营机制都包含着质量保证的内涵,而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则需要以各种经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基础。医院领导班子应明确质量保证机制的指导思想,提高医院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完善院内经营体制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形成和完善质量保证机制。

【参考文献】

1 徐祖铭.现代医院管理适应新经济形势的若干思考.医院管理杂志,2002;9(2):117-118.

2 陆怀远.现代医院经营理念与实践.现代医药卫生,2005;21(8):1028.

3 陈晓红,张士涛,宋益平,等.新世纪医院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2(18):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