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理论研究

科学理论研究范文精选

科学理论研究

科学理论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野战内科;军事医学;教学

目前野战内科教学与普通内科学差别不大,难以适应实际的作战特点和模式,且未能形成体系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理论。与国内军事医学教育相比,近年来普通内科学和外军军事医学的教学根据研究进展和现实态势一直在不断革新,具有学习价值。从实战出发,改革野战内科学的教学内容、理念、模式及辅助手段等是野战内科学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1教学内容

现阶段我军三所军医大学中,陆军军医大学设置了系统的野战内科学课程,教学时长最长,其它军医大学各有侧重,如航空医学和航海医学等[1]。但总体上,目前野战内科学教学内容与普通内科学区别不大,特色不鲜明,与实战的需求尚有较大的差距。野战内科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野战条件下呼吸疾病、心血管病、消化疾病、血液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内科疾病的诊疗,也涉及野战药理与专用器械研究等多个领域[2]。战时环境面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现代武器导致的放射病、生物武器伤、操控现代武器的技术事故伤及现代战争心理应激等相关疾病都不容忽略[3]。随着女军人比重的增加并出现在国际救援、舰艇长航等任务岗位,妇科疾病的内科诊疗也需要得到重视[4-5]。目前全球面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突发传染病的防控敲响了警钟,部队人员高度密集,在野战条件下如何迅速有效防控传染病的蔓延,也是野战内科学应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中药[6]和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应用便捷有效,可以作为军事训练伤的重要干预手段,相关内容有必要纳入野战内科学教学体系当中。另外,随着对军事作业相关致病因素对群体和个体造成伤病特殊性的认识及对战时流行病特点的研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疾病发生,并维护和提升军事人员军事作业能力,也应作为野战内科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7-8]。考虑到战时救治环境的特殊性和紧迫性,野战内科卫生勤务方面的基础知识、非外科医师的战伤救治培训、战术区救护和战术后送救护与不间断治疗、自救能力等[9-10]均应纳入野战内科教学和训练体系。

2教学理念

2.1终身教育理念

就军事医学而言,未来战争各种新兴的高新武器的杀伤作用增强,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致伤因子和致伤特点[11];另一方面,随着学科发展趋势不断细化和微观化,以及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组成新的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出现新的技术,这些变化都有可能更新已有的疾病的诊治模式和研究方向。基于医学内容和结构随着学科发展的不断革新,这些都要求终身教育和学习理念的树立,外军军事医学教育也提出终身教育培训和人才的分级培养,通过毕业后教育计划、继续教育计划和各种医学培训项目,培养能够顺应时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12]。

2.2整合医学理念

整合医学是近年来提出的与“生物-心理-社会”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发展相适应的医学理念,整合医学强调从人的整体性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和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13]。战伤的不确定性和救治紧迫性要求将整合医学理念贯彻野战内科的教学,培养一体化、全面型医学人才。除了关注生物因素引起的各系统疾病,整合医学对由社会因素和(或)心理因素所致的心身疾病的诊治提出了更多的关注。近年来,现代作战模式和特殊军事环境下除了物理生物伤害所造成的躯体疾病,心理精神创伤和军事应激问题也逐渐凸显,对战争心理应激特点、机制及其防治的教学应成为野战内科教学的一大模块。另外,将多种教学方式融合,横向和纵向整合基础、临床和预防学科,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体系[14]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3教学体系

3.1多元化授课模式

与普通内科学的理论教学类似,国内野战内科学目前还是以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但以问题为导向、以病例为基础、基于循证医学的教学等新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势在必行。不少研究发现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主义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育,建立开放式、启发式、互动式、合作式教学环境,优化传统教学,丰富教学体系,激发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和锻炼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逻辑思维[15-16]。将这些新式教学模式融入到野战内科教学中,尤其是探索案例教学等以问题为牵引的实践化教学方式,打开理论教学精简化、实践教学多元化的局面,较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军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7]。同时构建线上学习平台,借鉴当前多个学院、医学中心已建立的远程学习项目[12],开展微课主导的远程教育[18],随时随地供相关人员取己所需。美军放射生物学研究所教育训练模式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形成有效的专业咨询平台,值得学习,在坚持保密规定的前提下,通过网络适当地对军内外人员有区别的开放相关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率[18-20],有效整合野战内科教学资源,缓和各地区、各军种之间教学资源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适应军事医学人才日益发展的学习需求[21-22]。

3.2军事医学模拟训练

野战内科因其作战环境和模式的特殊性,实战场景演练必不可少,当前应用和研究较多的是以情景模拟、标准化伤员以及两者相联合的模拟教学模式。在军事医学领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现代声光电、信息等高新技术和器材设备模拟各种战场环境[23],具备训练环境逼真、成本较低、技术操作可重复和训练效果评价科学客观等优点,一直是国内外战伤救治训练的重要方法和关注热点[24]。将计算机、多媒体、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式技术用于野战内科教学,形成科学高效的战伤救治模拟训练模式,大力发展面向信息化作战、保障新型作战力量、支撑全维化作战空间的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可适应当前军队卫勤保障和战场医疗救护需求[25]。陈于全研究美军教育训练发现美军通常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将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各军兵种和各作战要素进行组网训练[26],值得借鉴。标准化伤员是经过标准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培训,能够扮演特定疾病的模拟患者,可充当被检查者、评估者和教师三种功能来辅助学员临床学习,十年前有学者已提出将标准化伤员用于医疗队训练,并提出相应标准化伤员的筛选和培训方法[27]。标准化伤员模拟训练体系能够帮助受训人员在实战环境下尽快适应战场环境、展开有效自救互救工作,提高受训人员的战伤救治技能,满足未来新形势下的实战化训练需求[28]。在实际野战内科训练中,标准化伤员与战伤情景模拟可联合应用营造真实情境,从而在有限的资源中构建更直观具体的演习训练体系。此外,建立标准化伤员库、实战案例库等多种智库作为实战演习的补充和延伸,可进一步保障军事医学教学的与时俱进。

3.3考核评价

科学理论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建设;研究性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

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1]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使命。自教育部出台《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后,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众多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本文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具体做法出发,尝试构建一种基于研究性教学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模式,以期切实提高课程建设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建设的短板

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课程学习不但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而且在研究生成长中发挥着全面和基础性作用。因此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要着眼于“研究”二字,要在课程学习中主动地进行探索、思考、实践,不断地对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知识获取能力、理解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可以说,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是研究性的学习。与之相适应,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也应该是研究性教学。这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研究生课程建设应该回归本分,有助于开展研究性教学。学界普遍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的关键环节,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这一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更显必要。这是因为由于受到观念、学科特点及培养制度、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途径相对单一,更多依赖课堂教学。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张雷声教授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建设[2]。然而,现实问题是,当前很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并不理想,严重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一)课程设置模糊,主观随意性强。研究生课程教学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设置科学规范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可以使研究生具备丰富、完善的知识结构,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虽然自2005年底,国务院学位办多次发文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研究范围和课程设置,但是相关部门对于课程设置没有建立起严格规范的审查制度。目前很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依然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课程的设置不是围绕着培养目标,而是实行“因师设课”。开课后,对课程建设的指导监督不能及时到位,对于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不能及时进行有效调整,凡此种种,整个课程难以形成一个科学规范、互为呼应的体系,也就难以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体系保障。

(二)重视专业知识,轻视交叉学科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实践性、跨学科以及思想性的特征,涉及政治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内容,但有些高校学位点受限于各种主客观条件,课程内容的选择显得过于狭窄,过分重视研究生的对口培养,忽略了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此外,一些师资力量比较充裕、学科方向发展比较全面的学位点,本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优势,却因为过于重视分科原则,反而适得其反。这些高校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根据二级学科设置,有些甚至根据研究方向设置,教学内容显得过于专业化、特色化。类似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缺乏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使研究生的知识面仅仅局限于专业学科,知识面狭窄,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容易被专业方向所“束缚”,学习研究兴奋度不够,缺乏理论创新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不利于研究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反过来,研究生探究兴趣的减弱、创新能力的弱化又限制住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这种恶性循环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三)师生间主体地位异化,缺乏良性互动。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便是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灌输式教育方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调查研究等教学方式则处于次要地位。灌输式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中以导师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不注重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忽视了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上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研究生理论创新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授课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缺少良好的学术民主氛围,教师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单方面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研究生在课堂学习中主体地位的丧失必然导致研究性教学难以开展。

二、基于研究性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课程建设路径针对前述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实施研究性教学为出发点,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课程考核改革、课程实现载体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构建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的学位课程新体系。研究性教学突出教学的探究性,这种探究性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及探究方法的科学性之上。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实施研究性教学,必须加强对课程的整合和优化,既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要强调研究方法与前沿研究内容的结合。为此,我们调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有的课程设计,形成了以专业基础课为核心,以选修课及课程前沿学术讲座为辅助,“一主两辅”相互协调的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增设学科方法论课程、引入研究性强的专业课程,完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通过增加跨学科交叉型选修课程,形成充分满足学生学术兴趣的选修课程群,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通过定期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名家进行学术讲座,建立课程前沿学术讲座制度,有力支撑课堂讲授,使学生对学科新理论、新方法有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丰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为研究性教学打牢基础;选修课程开阔学生研究视野、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课程讲座追踪学术前沿,介绍最新研究方法,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二)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日新月异,国内外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管是学术理念还是方法论意识每时每刻都发生着重大变化,不管是话语体系还是理论范式都经历了明显的转型。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建设必须紧跟学术前沿,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将经典性与前沿性结合起来,既要向研究生讲述经典理论,又要把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介绍给学生。面对如此复杂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每一节课堂的开始便抓住学生,是课程建设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研究性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围绕要解决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为此,我们要求各门具体课程都按照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的内在要求,即提出问题、展开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顺序,构建富有启发性的知识讲授体系,形成反映学科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经典与前沿相融合、夯实基础与追踪前沿相统一的课程内容体系。重组后的内容体系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大大激发和培养了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愿意参与研究性学习。

(三)运用互动式、参与式教学。研究性课程教学必须注重调动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为研究生提供自由提问、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这就要求改革以往的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将研究生放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位置,培养研究生敢于和善于思考的品格。我们重点尝试了三种方法:一是互动式教学。就是围绕教学主题,让教师和研究生、研究生之间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式交流。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对话,碰撞思想,在活跃而平等的课堂氛围里激发和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激活他们参与教学、进行创新的热情,增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吸收课堂知识并提升研究生能力的目的。二是情景参与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教师通过设计情景、角色等“活动”的形式,使研究生重新回到教学中的主体位置,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情景参与式教学可以使研究生以“在场”的方式更好理解相关基本原理,增强课程的现实感染力,同时让研究生有调动知识储备、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间和机会,对于培养研究生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意义重大。三是经典文献研读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遵循“论从史出,持之有故,言必有据”的学科特点,以问题为导引,让研究生自己搜集、研读经典文献,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是经典文献,经典文献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阅读经典文献本身就是夯实理论基础,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经典文献研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科学设计后非常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四)注重过程,实施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课程考核方案。考试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课程教学必然要求对传统考试方式做出调整。我们改变以往研究生课程结课时交一份作业的做法,将课程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课程平时成绩检测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所占比例为50%,其中10%用于评定课堂出勤、纪律,40%用于评定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表现。考核依据包括研究生收集文献资料的情况、撰写专题研究报告的质量、参与课堂研讨的表现,等等。期末成绩占比50%,主要根据研究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前沿的掌握程度给出。但是这种评定不应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借助经典文献和基本材料的分析,测试研究生的阅读、辨析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期末成绩更应根据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高低予以评定,主要以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通过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案,不仅体现了过程考核和教学过程的紧密融合,还实现了促进研究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改进提高的双赢局面[3]。

三、基于研究性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建设经验

经过两届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我们对基于研究性教学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积累了部分经验。

(一)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术视野。课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基于研究性教学的课程建设首先应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一批课程内容丰富、影响力大的专业课程。要站在时展的高度,立足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去粗取精,使研究生能够掌握新颖并且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没有了专业课程的建设,研究生培养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只依靠专业课程,就会限制研究生的思维视野和研究意识,因此,要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建设,打破专业课程与学科体系之间的界限,通过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的结合,构建体现出基础性与系统性兼备,专门化与层次化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信息量。这样的课程体系对于优化研究生知识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增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二)提升团队课程建设与教学能力。队伍建设是开出高质量课程的保障。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从教学方法及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入手,建设符合研究性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推行课程组制度是一个可行方案。每门课程的课程组由学位点导师负责主持,学有所长的新进博士、青年教师参加。课程组成员享有教学研讨、学术研讨的权利,也负有参加相关研讨,跟踪学术前沿的义务。学位点则要为课程组教师创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定期开展工作研讨及进修提高的机会,将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建立在学科的整体发展之上,确保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中做到知识上基础宽厚、学风上兼容并蓄,最终形成一支学缘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勇于创新、有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课程教学团队,扬长补短,相互协作,确保研究性教学的高质量展开。

(三)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研究生是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参与者,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倡导导师主导与研究生主体相互协调,尊重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师生互动。重视研究生的平等参与决定了研究生对课程内容、课程知识不是简单盲从、被动接受。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研究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逐步提升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意味着研究性课程建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调动研究生的主动参与,也要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整个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导研究生的参与。研究性课程建设必须向研究生详细介绍课程建设的意义,使研究生了解课程建设内容,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评价。学位点要通过引导研究生参与课程评价,将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即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对于研究生评价低、不受欢迎的课程应该及时调整,在师生良性互动中提升研究生课程建设的质量。在国家日益重视高校教学质量的大背景下,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种做法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研究生的主体地位优化组合,实现师生教学互动,共同发展,符合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有效地解决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研究生课程建设应当着眼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以研究性教学统领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法运用、课程考核,从而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促进课程建设质量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9-30.

[2]王宏波,陶惠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规范建设———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23次学科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4).

科学理论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基础护理学,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classmodel,FCM)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该模式下学生借助课前自主学习达到较低层次教学目标,课堂部分则在教师引导下实现高层次教学目标,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传递与内化过程的翻转[1]。既往研究显示翻转课堂可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可促进学生与教师间深层次交流,有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学习指导[2-3]。该模式已在国内护理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由教师进行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4];同时,课堂上教师专注于基本知识点的讲解,缺乏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知识点升华扩展[5]。尽管既往对翻转课堂的报告较多,但多为理论性探讨,缺乏实证研究;此外,其在《基础护理学》中的应用形式及效果尚不明确[5]。本研究旨在《基础护理学》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在学习主动性,探索将基础护理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为进一步的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通过整群抽样法选取某大学护理学本科三年级学生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完成注册的护理本科生;选修《基础护理学》课程;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学生。排除标准:休学者及授课期间因病请假者。本次研究共146人参加,其中男生11人,女生135人。

1.2方法

1.2.1翻转课堂的实施方法。根据目标教学理论将《基础护理学》学习目标由低到高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6个层次。翻转课堂课前部分让学生达到低层次的目标如知识、领会,而课堂部分针对运用、分析、综合、评价高层次目标进行相关教学活动。①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考虑到学生兴趣及课程的难易程度,教学组选取《基础护理学》课程中卧位与保护用具、睡眠、冷热疗法、病情观察4个内容,每个内容各2个学时,共80min。②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采用基于MOODLE(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arninegEnvironment)的授课平台辅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前1~2周上传学习资料并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学生在该平台完成学习后能达到对知识点初步识记水平。③课前小组学习:成立翻转课堂学习小组,每组4人或5人。教师根据重要知识点设计临床案例,并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学生完成个人自主学习后,以小组形式对案例进行深入讨论。通过该方法以促进学生在协作性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对重点知识点的领会和初步运用的能力。④课堂阶段:课堂阶段主要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对普遍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解析。课堂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知识竞答,教师设置15~20min的测验题(较自主学习测验难度增加)进行知识竞答,并对疑难问题部分进行解答。第二部分为学生小组作业展示,各小组结合案例问题和相关知识点的新进展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教师进行补充解析和凝练。第三部分为小结及知识测验,由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再次回顾重点及难点,并利用10min时间进行随堂知识测验(难度大于自主学习测验部分)。1.2.2翻转课堂效果评价方法。按照学号顺序将学生分成A、B两组,其中A组70人、B组76人,两组各分为3个班次,每个班次内5个或6个小组。两组学生间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交叉设计的研究方法将A、B两组分别先后接受同一位教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传统授课模式,具体如下:在课程前半段时间,A组接受卧位与保护用具、睡眠两个内容的翻转课堂教学,B组则接受相应章节的传统理论讲授教学。在课程后半段,B组本科生在冷热疗法及病情观察部分接受翻转课堂教学,A组本科生则接受传统理论讲授教学。为了避免两组学生之间的沾染,事先与所有学生达成保密协议,参与翻转课堂学习过程中许诺不与另一组学生交流学习内容,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平台的帐号只在参与翻转课堂教学期间开通。通过以下方法评价教学效果。1.2.2.1自主学习能力评估问卷。采用我国台湾版“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评估翻转课堂实施前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6]。该量表包括学习动机、计划和实施、自我管理、人际沟通4个维度,共20个条目。各条目采用5级计分法,由“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计5~1分。总分越高表示自主学习能力越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78,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学习动机0.969,计划和实施0.940,自我管理0.924,人际沟通0.875。1.2.2.2课堂知识测验。根据各章节重点知识点设置选择题10~15题,包括A1及A2型题两种。在每次课堂部分结束时进行测验。1.2.2.3翻转课堂效果评价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参考刘辉等[7]问卷结合本研究目的研究设计而成,共15个条目。各条目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法,由“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依次计5~1分,得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953。1.2.3资料收集方法。课堂知识测验采取闭卷形式随堂进行,答卷在考试结束后当场回收。自主学习能力问卷由学生调查员在课程开始前1周及结束后1周内发放,翻转课堂满意度评价问卷在课程结束后1周内发放。问卷采用集中发放的形式,发放前征得辅导员同意,利用班会时间进行填写,统一指导语并交代注意事项,当场发放并回收,认真检查确保无漏填项。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主要运用以下统计方法:①统计描述部分,定量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比;②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翻转课堂前后自主学习能力情况;③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理论课课后测试成绩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翻转课堂实施前后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结果显示翻转课堂实施前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翻转课堂组与传统课堂组护生知识测验成绩比较

结果显示4次随堂测验成绩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翻转课堂组高于传统课堂组,具体结果见表2。

2.3护生对翻转课堂满意度情况评价

结果显示,学生对“参与小组作业有助于增进我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参与小组作业可增进我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爱课平台能提供较好的相互交流的渠道(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3个条目的满意度较高;而对“我重视并完成在线学习”“翻转课堂能激发学习兴趣”这两个条目的满意度较低,具体结果见表3。

3讨论

3.1翻转课堂对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中,翻转课堂前后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改变,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1-13]。自主学习能力是护生应对未来复杂临床实践所需的核心能力之一[8]。护理学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出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目前翻转课堂已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9]。我国出台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个五年规划也提出应积极通过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10]。翻转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优化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小组案例学习中,可通过同伴激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驱动学习内在动力。国内外有研究显示翻转课堂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1-13]。本研究与既往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可能原因是本次研究中每个学生仅参与两次翻转课堂,短时间的自主学习尚不足以提升学生的能力,提示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可尝试将翻转课堂融入整个课程中并验证其对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效果。

3.2翻转课堂能提升护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翻转课堂组的课堂理论测验成绩高于传统课堂组,提示翻转课堂能较好地提高护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4-16]。本次研究中课前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及在线测验对相关知识点有初步的识记;通过小组合作性学习方式进行思想的碰撞,对相关知识点及其临床运用进行深入思考,该方式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点记忆。课堂上,教师进行短时间的知识竞赛,一方面可督促学生课前自学,同时检验其学习效果。此外,还可以对重点及难点知识点进行梳理,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而课堂基于案例的教学部分注重于知识点在临床的应用,学生通过讲授、情景模拟等方式促进对知识点的运用,从而使知识点得到内化。另外,活泼生动的课堂形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3.3护生参与翻转课堂积极性有待提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生对小组合作性学习的积极作用、翻转课堂对综合能力的提升及授课平台均存在积极反馈,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5]。然而,本次翻转课堂改革也存在不足。结果显示仍有部分学生表示不接受翻转课堂,也不认为其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而学生对在线学习也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这些结果表明学生虽然认可翻转课堂对提升综合能力的作用,但对参与该新型学习模式仍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和热情[5]。经与学生访谈,发现原因可能有:相比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压力,短时间内学生难以改变被动学习模式。该现象在既往其他学者研究中也存在[5,17]。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可通过课前动员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新型教学模式开展的意义;同时可通过各种形成性评价和同伴激励的方法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此外,还可将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学时纳入计划学时中。

3.4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综合能力提高。在实施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实施翻转课堂过程中,教师较少关注学生课外学习时间,而过长的课外学习时间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课外学时进行估算,合理设置课外学习任务。有学者建议课外学习时间与课堂学习时间比例应为2∶1[18];应根据课外学习资料数量、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来估计学生学习时间;还可根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约为专业教师的2~5倍来进行估算[19]。其次,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需要花费比传统教学更为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准备和组织,如微视频的制作、查新资料、收集临床及日常生活案例、资料平台上传、在线答疑及互动沟通等,可能会影响教师实施翻转课堂的积极性。国外研究显示,实施翻转课堂时,教师所花的时间比传统授课多1倍以上[20],而本次研究中,由于第1次开展翻转课堂,教师备课及课外辅导时间是传统教学的3倍以上。在今后的翻转课堂实施中,可建立包括1名或2名助教及1名主讲教师的教学团队,主讲教师负责教学的设计、教学质量控制和课堂部分的组织实施,而助教可以协助课前资料的准备、与学生的沟通及答疑、教学形成性评价等。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应设立相应的政策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翻转课堂课程改革中。另外,《基础护理学》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选择也值得探讨。目前尚没发现有文献探讨翻转课堂教学内容选取标准。本次研究中发现,翻转课堂教学内容不宜太简单,但需与临床或日常生活有一定关联性,以便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层次思考。此外,在本次研究中,翻转课堂组采取小班教学,有利于保证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的质量,但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故如何在翻转课堂实施大班教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21]。“思考-配对-分享”(Think-pair-share)是一种组织大班进行有效讨论的方法。其方法是将大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内4人或5人,组内设置支持人、计时者、记录者等角色,通过小组内个人思考、两人配对相互阐述个人意见、组内分享并讨论及记录讨论结果等环节开展讨论,教师可随机抽取几个组进行课堂汇报,同时可通过讨论记录评估各组讨论的效果,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讨论中,实现大班个性化教学[22]。

4小结

科学理论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教师不但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训练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那些只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懂学生学习与发展心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能成为“教书匠”,最终也将被淘汰。

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为基础教育培养专业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仅自身无法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超级秘书网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英。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100—101.

[2]钟贞,谢龙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2):96—99.

科学理论研究范文第5篇

医学科学技术作为科学技术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推动医学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医学科学技术是同志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有过许多精辟论述,他特别强调在发展医学科学技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伦理道德规范。

当前,认真学习和研究同志医学科技伦理思想,对于促进我国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医学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中的作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志医学科技伦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学科学技术的作用,重视医学科学技术伦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运用于各个领域。在医疗卫生行业,科学技术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作用。一些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之中,为人类的健康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带来了福音。在新的历史时期,医学科学技术更深入、更快速地向前发展,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正如同志于2000年8月21日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指出:“20世纪,人类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从量子理论、相对论的创立,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信息科学的诞生,到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世界科技发生的深刻的革命,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可以预计,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1]220“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为农业、医药和人类健康开辟了全新的前景。”[2]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高新医学技术的运用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新医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高新医学技术在医疗工作中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重要作用,为人类的健康服务。2000年8月5日,同志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强调:“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3]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为人类造福历史经验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同志曾多次指出: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以知识造福于人民,是科技工作者的光荣责任。”[1]601995年5月26日,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工作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4]“要十分重视解决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减灾防灾、人口控制、人民健康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问题,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作出贡献,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1]54防病治病,促进人们的健康是医学的根本目的。高新医学技术的运用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重要手段,要使高新医学技术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操作、运用高新医学技术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为病人服务的崇高品德。因此,应对医务人员加强医学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真正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从而有利于医务人员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克服医学技术主义至上的观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贯彻和落实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因此,在发展、运用医学科学技术过程中,必须始终强调医学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比如,基因工程可能导致基因歧视,网络技术涉及国家安全、企业经营秘密以及个人隐私权的危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基因治疗、克隆技术的适用范围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有的国家利用高技术成果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世界或地区范围内谋取霸权,干涉他国内政……科学技术本身难以做到这一点。

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5]2000年5月17日,同志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埃利斯•鲁宾斯坦专访时的谈话中又强调:“生物技术,尤其是对基因的研究,必将给人类带来福音。”“防止基因歧视、保护个人隐私、贯彻知情选择和实现公正原则,都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科学自由的原则一定要坚持,但科学的发展要为人类服务,不能危害人类自身。”[1]186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同志再次强调:“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工程,它对于人类认识自身,推动生命科学、医学以及制药产业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全球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工作框架图’已经绘就,这是该计划实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类基因组序列是全人类的共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财富,应该用来为全人类造福。”[1]

三、尊重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保护知识产权医学科技工作者是发展医学科技的主导力量,他们为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劳动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其人格必须受到人们的尊重,其成果应受到保护。

这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在这个问题上,同志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多次要求对那些在科技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1991年10月8日,他在农业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一些科学家给予充分肯定。“实践证明,摩尔根对遗传学的贡献是不能否定的。”[1]2910月16日,在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仪式上的讲话中,对钱学森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热烈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1996年12月9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建国以来在医学科技和卫生服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高度赞扬。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为人类基因组序列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高度评价。

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是尊重科技工作者劳动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技伦理的一项内容。“技术转让和保护知识产权,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中的重要问题……科学技术,总是要同世界各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1]55“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217加强国际合作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生物工程、基因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加强了国际合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与国外科学技术的交流中,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伦理原则。由于各国基础、自然环境、人口特征、文化教育状况等的不同,科技发展的程度差距很大,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各国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所以,在科技交往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时又要善于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

至于遗传资源问题,中国在1998年6月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其出发点是在该原则下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国政府鼓励中国科学家与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进行合作,所限制的只是少数个人和公司以科研名义采集标本从事商业活动。”

[1]186-1872000年10月11日,同志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又重申,在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下,搞好科技领域国际合作问题。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大气和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特网上虚假有害信息的防范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工程科技的国际合作来促进解决。我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展战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更好地保护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一个更为美好的发展空间[1]227-228。

四、诚信、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团结协作,是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医学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诚信,是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是科技发展进步的内在保证。诚信,在科技领域,也就是要具备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科技工作者应该率先垂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克服急于事功的浮躁心态,反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超级秘书网

[6]同样,一个人要想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求实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这四种精神,是我国数代科技工作者崇高品质的结晶,也是科技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要作为科技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扬光大。”

具体来讲,“求实是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之本,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以求实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真理,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是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既要倡导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要提倡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优势,协同公关。”[1]60-61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科技行业中可能出现的弄虚作等不正之风,科技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6.

[3].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