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力资源规划理论

人力资源规划理论

人力资源规划理论

人力资源规划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规划;团队建设

1.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1.1项目管理的定义

所谓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

1.2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通过确保项目组织获取具有相应技能和良好极力的员工。从而形成项目团队,通过管理项目团队来实现项目目标并培养项目核心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1.3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项目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规划、人员招聘和团队建设三大部分。项目在的组织规划和人员配置方面,项目的组织规划就是对整个工程人力资源的计划和安排、按照工程目标的要求,通过分析和预测,给出组织结构的设计、岗位分析、和设计、人员配备等。

2.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2.1组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在组织规划中,项目经理的问题是主要问题。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项目经理在工作职能中出现的问题有,项目经理在被任命为项目经理之前通常只是一个技术或业务方面的专家或任务执行者,而现在的项目往往需要的是一个通才的项目经理,而不是单一的专家。其次,项目经理具有人的弱点,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是所有的项目经理都能够保持积极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当项目经理对自己的项目不感兴趣没有热情的时候,他是无法做好项目经理的工作的。除次之外,项目经理的能力不足也是造成项目无顺利完成的一个因素之一,现在的项目经理往往管理能力不够,无法很好的发挥项目经理在项目中的作用

2.2团队成员沟通与激励存在的问题

项目团队之间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无法畅通的沟,会增加团队冲突。在项目管理中70%的错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引起的。首先,是与高层管理人员沟通存在的问题,项目经理不能把自己项目的情况向高层管理人员反映,高层管理者就不能了解该项目的情况,无法得到必要的资源,导致项目的进度不能保证。其次,是与客户的人际沟通的问题。由于项目本身所具有的一次性、复杂性、专业性等特点,团队与客户之间存在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客户对项目实施过程不满意,造成项目实施组织信誉的下降,从而影响组织的长远目标。最后,项目团队内部的协调沟通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项目经理和成员是项目团队的主体部分。团队之间不能良好的沟通,不能有效的鼓励团队建设和组织合作,更加不能建立自愿、相互依赖的项目团队。

在项目团队中,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项目成员对项目的忠诚度下降、积极参与热情下降、创新能力下降、团队协作力下降等等。

2.3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项目管理活动大都把重点放在技术问题上,而忽略了人的因素,无论什么类型的项目,人的因素发挥不好,项目过程就不能顺利。怎样发挥好人的因素,培养企业的团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稳定而具体的团队目标,全体团队成员没有行动指南,无法激励和促进团队成员按期完成任务。

绩效管理是项目团队的一套反馈机制,没有良好的绩效管理机制,项目主管与员工之间不能建立绩效伙伴关系,员工绩效意见不能改善,符合战略要求的核心专长和技能不能得到开发和加强。这样的绩效管理不仅不能促进企业的绩效,也大大降低了团队协同作用,对高效协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3.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组织规划中问题的对策

现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的技术技能强调是的通才,而不是单一学科的专家。项目经理的主要工作职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可能花费90%甚至更多的个人时间用语组织或个人的沟通。按照传统方式选拔的项目经理必须竟快完成其工作职能的转变。在项目经理的个性因素问题方面,应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态度使项目经理的工作热诚感染其他员工,激发对项目成功的信心,有利于项目经理发挥其影响力,影响整个项目的执行。项目经理必须具备领导能力,领导只能是项目经理的首要只能。任何项目的完成都需要有效的领导。担任项目经理的人,技术职能弱化,领导能力和管理只能必须强化,否则无法真正实现项目管理。超级秘书网

3.2团队成员沟通与激励存在的问题

对于项目来说,要科学地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实施过程,就必须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管理。能够有效地减少项目冲突。如果领导者经常参与项目中,给希望表现的项目参加成员机会,有助于提高团队活力。对于团队内部的沟通协调问题,建立良好的团队内部的协调沟通,鼓励团队项目成员公开表明自己的看法,了解彼此看问题的角度和价值观、参与决策以及结果评估。

激励机制中的问题的对策。现代项目管理方式的实施提高了对项目的控制水平,项目经理和项目成员感觉到参与项目工作比其他职责更能带来声望,因为,项目管理体现了专业化的科学管理方式。项目实施过程中员工激励的主要目的是保持项目成员对项目的忠诚度、积极参与热情、激发其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协作力。

3.3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人力资源规划理论范文第2篇

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虽然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是学者们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一般认为,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及发展战略,对组织现今和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组织内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状况进行科学预测和综合平衡,以保证为组织配置足够数量和适当质量的人力资源的一系列活动。

2.国外人力资源规划研究

19世纪末期,出现了一系列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正是随着这些管理理论的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古典管理理论占主宰地位的时期,这一阶段产生了人事管理学派,追求“事”与“人”的配合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在人事管理这个阶段,员工在企业的存在不被看作资源,而是简单地以人事档案的形式体现。直到20世纪初,在测试和面谈等方面的技术出现后,人事管理开始在员工甄选、培训和晋升等员工管理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它没有进入企业战略决策范畴,也就没有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

20世纪20-40年代,梅奥作为行为科学早期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概念,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被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有些企业已经根据企业战略变化而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但是,大多数企业还在强调针对未来人员配置、管理人员接班、开发或人员管理一类等具体问题的专门化、功用化的规划。这个阶段还没有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规划也没有与企业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人力资源规划进入发展阶段,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更加全面,各种职能活动划分得更为详细,从而实现了人力资源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化管理。在这个阶段,企业虽然意识到员工是一种资源,但并不认为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而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放在人才的供需平衡,尤其是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供需平衡。

1980年至今,在众多理论学家和企业家的推动下,人力资源规划正在逐步向战略人力资源规划过渡,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越来越依赖于其快速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人成为竞争力的关键,人力资源部门已成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和推行者。

3.国内人力资源规划研究及现状分析

我国过去沿袭的一直是劳动人事管理的人事管理方法,即执行事务性、文书性的雇佣与解雇等职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力资源管理引起我国学术界、企业界的关注,但是其理论研究仍处于借鉴及探索阶段。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企业,除了劳动工资计划及员工培训计划外,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在高度集中的社会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规划更显得没有必要。从1978年开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人事管理制度也随着进行相应的改革。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企业自不断扩大,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陆续的引进,一些具备较先进管理理念的大企业开始制定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但从总体上来讲,当时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还相当薄弱,还在起步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自的扩大、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不少企业,尤其是管理基础较好的大企业开始制定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但从总体上讲,我国企业人力规划工作还相当薄弱。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还只注重于招聘、员工考勤、绩效考核、薪酬制度、人事调动、员工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没有关注人才需求市场变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环境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而对人力资源规划这一研究领域大部分企业还是一片空白。在中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中发现:67.7%的公司都制定了基于工作分析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54.8%以销售计划订单为依据,但也有一些集团仅依赖于保持现有员工比率或估计等简单方法。随着我国企业管理者素质的逐步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生存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有很多企业的管理者认识到了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预测技术和模型,该项工作只能搁置。

人力资源规划理论范文第3篇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指在企业中进行有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工作,即将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相联系做出的有计划的一系列规划管理过程。这个过程在与企业的业务需要和战略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帮助具体的个人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通过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使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使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吻合。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个人和组织,分别承担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功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直至最终退休,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战略过程,通过为组织内个人构建职业开发与职业发展的平台,帮助个人进行一系列与职业生涯相关的活动来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的潜能,以求组织的持续发展,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是合理处理个人事业成功和企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个体的职业目标的实现,总是通过一定的组织载体来实现的。因此,组织需要考虑现有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存量情况、执行企业战略所需人力资源的技能结构、人员组合等,将组织内部的岗位资源调动起来,并用来作为个人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参考;引入科学的个人绩效考核体系,帮助个人理性的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干什么、并给予其相关联的机会,在组织内部设立职业发展通道,促进个人自身职业技能的提升。实际上,职业规划阐述的核心问题都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得到诠释,因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为职业规划的坚强理论后盾。

二、基于人力资源视角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思考,职业生涯规划应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职业精神规定性看,职业生涯规划隶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职业精神是鲜明地表达职业的根本利益,以及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就是说,职业精神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精神的要求,而是着重反映一定职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不是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追求之一就是加强员工的职业精神教育和在特定社会职业实践中的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精神在调节范围上,其主要调节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同一职业内部的关系;二是同一职业内部所接触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精神质量内化的心理机制是观察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和自我强化。从中不难看出,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主体的职业实践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从知到行而逐步形成职业精神的心理必然过程,在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化和外化的两次飞跃之后,才能形成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纳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

(二)从以人为本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隶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内涵之一是强调人力资源内在要素一致的管理。这不仅仅指要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还要充分尊重人的特质以发挥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主动实现组织目标,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从人与其它生物的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之间的区别、个体与个体的区别三种意义上来理解人,既看到个人的存在和价值,也看到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还要看到人的个性存在和个性价值。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看,它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建立在人的个性基础上的社会化。就职业社会化而言,不仅要考虑某一职业的特点,更要注意个体特点与职业的匹配。人们的职业活动方式及其对职业利益和义务的认识,对职业精神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着一定的职业责任,并同他所从事的职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促进其对于具体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可以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人力资源特质的尊重,是对人力资源的“超前”管理,从而真正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内涵之一的强调人力资源内在要素一致的管理。

(三)从人职匹配理论的规定性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隶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被称为“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Parsons)教授提出,也称特质因素理论。帕森斯在其所著《选择职业》(1909)一书中认为,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自我的爱好、价值观、能力、资源、限制条件等;不同行业工作性质、要求、成功因素、优缺点、薪酬水平、发展前景和机会;二者的协调和匹配。从此“人职匹配”成为职业指导中永恒不变的核心理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选择。该理论的主旨是将个人的主观条件与对个体有一定可能性的职业相对照、相匹配,从而选择其中的一种职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上述三个视角的展开将有利于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最大化。因为人力资源“连续性”、“生物性”和“时效性”特点告诉我们:人力资源它不同于物质资源是进行一次、二次开发后形成相对固定的产品,而是一个可连续开发管理的资源;加之人力资源“生物性”就意味着人力资源生命的有限性。因此,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实现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连续性”和“时效性”,从而实现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目标。

三、国有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尚未摆脱人事管理的旧观念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始进入我国,大多数企业开始了对国外管理方式的效仿,几乎所有企业过去的“人事处”、“劳资科”更名成为“人力资源部”,而且随之制定了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旧有的工作性质和内容都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再加上人事部管理者长久以来养成的管理方式和习惯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许多国企还把人力资源管理简单地与人事管理等同起来,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低层次的事务性的管理,无非资源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员工档案的管理和对人的行为进行简单的约束,人力资源管理本质上还处在执行企业领导命令的层面上。

(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落后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业对员工的个人发展极不重视,而且片面强调“个人需要与安排”,提倡组织成员应当无条件服从组织的需要与安排,不得提出任何个人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组织拥有了更多的自,也开始重视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考虑如何才能最好地发挥员工的特长。因此,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存在许多的不足,还有待于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在理论上进一步地完美。

(三)管理者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不重视

怎样认识企业中员工的价值与管理者的价值,这是企业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有些经营管理者认为,企业的资源就应该由他或者他们支配;员工到企业来就是来打工挣钱的,只要员工服从管理就万事大吉了,不必搞什么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从管理角度讲,是这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思想意识上还停留在员工是“经济人”的较低层次上,还没有树立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因此,只考虑了员工最低层次的生存和物质需求,而没有考虑员工的思想、情感、意志、理想等高层次的需求,更忽视员工的人格发展、价值实现、潜能发挥和发展等深层次需要。这是目前国有企业实施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工作半途而废或者严重变形走样的原因之一。

(四)企业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不挂钩

现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强调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只有在明确组织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前景的前提下,也只有在价值目标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员工才能有计划地配合企业发展进行自我职业设计,培训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发展的利器。但从我国现实情况看,企业发展的目标往往由管理者制定,虽然会以一定的形式公布,但普通员工受职权和参与渠道的限制,难以及时、全面地认识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时会因为企业目标与心理预期形成的强烈反差,产生抵触情绪,或对企业既定目标觉得无能为力而产生受挫感。因此,员工在认识企业发展目标层次上,常常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存在困难。企业需要反思,企业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是否构建了员工参与的命运共同体,是否具有了员工参与的工作使命感。因此企业需寻求企业与员工的互利发展方向,只有在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默契的配合的前提下,对员工实施针对性的培训,才会更容易被接受。

四、国有企业实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规划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系统工程;电力规划;应用;初探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53-03

引言

电力规划工作包括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厂网分开后,二者之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协调统一显得尤为重要。电力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突出地表现在其具有规模大、不确定、不精细因素多和涉及部门、专业领域广等特点。电力规划工作不仅需要大量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还需对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亦要对社会未来发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今以计算机作为工具,采用新技术,仍然要特别强调人在规划中的主导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人在规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处理非技术因素和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问题,以及降低数学算法的计算复杂性。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采用系统工程的一些方法论,思路清楚,考虑问题全面,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工序,能够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

随着我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电力工业将逐步进入商业化运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规划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应以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所有的决策投资都应充分考虑投资的收益率,避免盲目投资。同时,电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要求电源和电网合理分布,产供销同时平衡,安全运营要求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电力规划工作,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应该说难度更大,对规划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工作者应当加强电力市场调查研究工作,分析经济结构优化、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开拓等对电力需求的影响,收集各行各业发展的信息,充分研究本地区用电量和负荷的历史数据和发展趋势,做好宏观经济预测分析,对各种有效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虑资源开发利用、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协调发展,对规划方案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分析,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确定各个电力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经济利润最大化的电力发展目标。

系统工程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规划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我们的工作在一定期限内收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效果。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盘筹划,合理安排整体中的每一个局部,以求得整体的最优规划、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使每个局部都服从一个整体目标,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便发挥整体的优势,力求避免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电力规划关系国计民生,所以规划的成败至关重要。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实施管理,可以使我国的电力规划工作有章可循,可以达到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作用。

一、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及其在电力规划中的应用初探

(一)系统工程理论概述

系统工程理论创立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由于系统工程具备着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性、适应性等特点,系统工程理论在系统规划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系统工程理论在大系统规划应用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

1 整体性与目标优化原则。系统工程的全过程及其各个方面要服从于其整体目标。且系统的最优化观念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始终,它是系统工程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目标。

2 有序相关原则。系统工程各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所以,要把管理注意力集中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上,抓好系统内部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

3 动态性与等效性原则。对不同系统工程和同一系统工程不同的管理手段,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具有等效性,并在动态变化中求得系统的整体优化。

4 分解综合原则。系统工程的分解是将具有比较密切相关关系的组成部分进行分组或归纳出相对独立、层次不同的分系统,这对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是极为有利的。综合则是在分解的基础上完成新系统的筹建过程,即选择具有性能好、适用性的分系统,设计出它们的相互关系,形成具有更广泛价值的系统,提高管理效益。

同时系统工程在实际应用中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分析方法:(1)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因为在实践中,环境的变化往往对考察系统的运作产生很大的影响;(2)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一个系统往往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应从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角度来对系统进行综合分析;(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些指标是可以用数量表示的,有些则不能用数量来表示,只有通过“定性一定量一定性”的反复循环过程,才能做到系统优化的目的。

(二)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在电力规划中的应用初探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电力规划的成败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如何做好厂网分开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需要我们在应用以上系统工程的几种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理顺一套科学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在电力规划中具体应用思路,来指导我国电力规划,使之科学合理、有条不紊。

1 电力规划要有整体性思想。电力规划系统工程要从系统整体的优化出发,把由一些具体的项目规划构成的整个电力系统规划看作是一个为完成整体优化目标而由若干个项目结构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来处理,还要把这个整体看作是它所从属的国民经济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来考察。研究适合电力系统优化发展且其服从于国民经济大系统需要最佳的规划方案。

2 电力规划应充考虑系统内部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厂网分开后,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不能相互独立,这是由电力商品的特殊性决定的。需要协调统一,以求社会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目前中国厂网分开及电力资源分布状况出发,我们建议以电网规划带动电源规划的战略,即电网公司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积极做好输电扩容规划,并为电源规划(新电厂厂址及装机容量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

3 电力规划应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电力规划在规模、结构、层次、相互联系等方面高度复杂,且系统的各组成要素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系统与投资环境之间呈开放态势。因而电力规划的管理具有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管理方式的动态性与开放性。

4 电力规划方法应用要综合化。电力规划系统工程强调综合运用各个学科和技术领域内所获得的成就和方法,使得各种方法相互配合以完成系统优化的规划目标。它对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并不是将各种方法进行简单地堆砌叠加,而是从规划的总目标出发,将各种相关的方法协调配合、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进而综合运用的。

5 电力规划组织管理上的科学化、现代化。电力规划系统工程的整体化要求管理上的科学化,其应用方法综合化要求管理上的现代化,否则会出现严重的混乱状态,资金用不到刀刃上。又由于它研究的对象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非线性,学科的综合应用日益广泛,这就使得那种单凭经验的小生产方式的经营管理不可能适应客观需要。因此,没有管理上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就难以实现整体化和应用方法的综合化,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投资项目系统的效能。

6 电力规划要积极寻求应对模糊性与灰色性的策略。由于电力规划是面向未来的灰色系统,且电力规划技术结构复杂、涉及面广,影响投资建设的因素较多,规划的经济计算所采用数据大部分来自预测和估计。受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电力规划决策必然包含某些不稳定因素和风险。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规划中的模糊性与灰色性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需要一套科学的应对策略,使由于不确定性带来的决策的失误降到最低。

二、我国市场经济下电力规划有关思路和方法的一些建议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逐步建立,电力供应将由市场需求来决定。因此,电力规划的战略方针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规划设计思想的变革,规划者要在充分研究电力市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电力供应方案的技术经济性、需求侧管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从而使综合资源利用最优,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才能使我国电力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受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启发,并结合我国目前电力工业的现状,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规划有关思路和方法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采用综合资源规划的方法进行电力规划综合资源规划(IRP)方法是在规划期内开发资源来满足用户电力增长的需求,它的特征是采用若干类指标(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环境、社会经济等)对以下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即:发电规划、需求侧管理(DSM)、社区能源规划、电价、输电和配电等。

IRP方法与传统的规划相比:规划方案的选择基于明确的规划目标;对电力供应方案和DSM等进行统筹规划,使资源开发的选择范围更大;在规划阶段考虑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认真对待各种不确定因素;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各种资源开发的选择过程进行更明确的权衡分析。

IRP目标的确定要考虑与其他战略规划的目标相协调,反映各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如环境、电力企业的利益等)的价值。确定各种资源的特征及其重要信息,建立各种权衡关系。IRP的目标是选择电力供应和需求侧管理两方面综合费用电最低的发展方案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并且有利于环境和社会,使客户总的支出费用最低。

(二)重视宏观经济预测分析能源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能源领域的电力工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又具有推动和制约作用,所以在能源资源规划时,对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作出情景分析,向需求预测提供基础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宏观经济预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政府经济发展计划,利用市场经济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社会发展和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如:人口、国民核算体系、投入产出表、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等有关数据,应用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对规划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预测,揭示规划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同时也是需求预测、社会经济等分析研究的重要输入信息。

宏观经济预测包括人口预测和经济预测两部分:

1 人口预测分析可采用总量模拟和分组模拟计算方法来预测人口变化,它既包括总人口和家庭户数的增长,又包括按城乡、年龄、性别分组的人口和家庭户数的变化。宏观经济对人口的预测,是能源需求预测和社会经济进行居民用能分析的重要依据。

2 经济预测以投入产出方法为基础,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对国民经济进行分析(如消费和投资、就业和收入等),分析时要结合我国的体制和政策,重点研究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资本累积和资本存量、技术进步等关键因素,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产值和增加值以及就业等重要数据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包括产业或产品结构、国内GDP、国内收入和产出、各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价格、就业人数、总产出、行业GDP、投资、资本存量等)等经济参数。这些都是需求预测的重要输入数据。

(三)加强电力市场调查研究分析

电力和其他能源形式的可转化性,考虑新技术和需求侧管理对需求水平的影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能源和电力需求进行预测。

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加强电力市场调查研究、充分挖掘潜在的用电需求、对电力市场进行跟踪分析、提高电力需求预测的准确性,是电力企业(公司)项目决策、资金投向等发展战略的基础,也是电力公司把握市场、开拓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基础。需求预测主要是在宏观经济和电力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对规划期内社会各个行业、各种能源终端用户的电力消耗进行预测分析,从而得出全社会的电力需求水平。在进行能源分析时,要对全社会和分行业的各种终端用能形式进行分析预测,终端能源形式包括煤炭、原油、各种油制品、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在分析终端用能形式时应考虑能源价格因素影响及其能源形式之间的可转换性,例如,居民炊饮可以用气体燃料、煤炭等,也可以使用更清洁的电能,农村地区照明可用液体燃料(煤油等)、粮食加工可使用柴油等,但也可以使用电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反之,某些用电的用户有可能转换为使用别的能源形式。这些用能形式的转换与电力市场的服务和开拓、用电的水平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和服务,开拓电力市场,提高电能在整个能源消费市场中的份额。

根据终端用能的特点,通常可将终端用户分为几个行业对能源需求进行全面预测,如:工业、居民、商业、交通运输业、农业等。在进行分行业终端需求预测时,除了研究这些行业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外,还需将这些行业分为若干个子行业进行详细研究终端用能情况,如:工业可分为冶金、化工、纺织等子行业,居民可分为电器、炊饮、取暖、照明等终端用户。这样,我们将一个庞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分解成若干个终端用户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就可以较容易地掌握其中能源消耗变化的规律和用电负荷特性的变化,对电力市场和电力需求作出较客观的分析和预测。

在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和电力市场的基础上,对电力需求预测要重点分析以下内容:(1)用电结构、负荷特性的变化;(2)终端用户用能形式的可转换性、能源价格(包括电价)、电力市场开拓等对负荷水平的影响;(3)需求侧管理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其中包括减少电力传输损耗、提高设备效率、采用节能高效设备、改进产品加工工艺、提高设备运行管理水平、鼓励用户更合理有效地用电;(4)科技进步、信息化对电力需求的影响等。

(四)对各种有效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认真分析目前和未来的能源资源结构状况,用最经济的资源供应方案满足电力需求,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在电力需求预测完成后就要考虑开发能源资源来满足规划期内电力需求的增长。但是,开发哪种资源投资效益最好,对社会、电力企业、用户都有利,对环境有利等选择就摆在了规划者的面前。传统的电力规划是注重供应方资源而忽视了需求方资源,IRP是把供应方资源和需求方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资源规划,换句话说,就是把终端节能节电等行为作为一种资源纳入电力规划,将需求侧资源与供应方资源置于同等地位参与优选,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

在进行能源资源分析时,首先要对现有和未来的能源资源进行认真分析,分析内容有:现有和未来各类发电和输变电容量、规模、比例、效率、设备利用情况等,各种终端用户节能节电情况和潜力;现有能源资源的结构与电力负荷结构的关系,以及现有能源资源和电源结构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调整计划;未来满足电力负荷需要的能源资源供应状况和代价,以及需求侧管理的效益和代价;重视和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发展。通过对供应方和需求方资源的综合分析,分析者要产生一系列资源组合方案,包括各种发电资源、从区外进口电力、DSM等,组合方案是用来比较各种可选择的能源资源,筛选后的每种组合方案都要满足负荷增长的需求(电力和电量)、可靠性准则及备用容量。一般步骤如下:(1)产生一系列资源组合方案来满足负荷增长的需求。(2)衡量组合方案的有关性能指标,如:可靠性指标、备用容量,成本费用,大气排放等。(3)调整方案的组合,以便得到所期望的性能指标。(4)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测试,进行灵敏度分析。通过对供应方和需求方资源的综合优选,提出满足各种电力需求水平的有效的备选规划方案。(5)规划方案的成本费用、发电量、装机顺序等结果提供给多因素权衡评价分析。

(五)电力发展规划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能源发展既会对社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的方面。因此,在获得资源开发备选方案后,就需要考虑各备选方案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多因素权衡评价(MATA)是根据政府对国家发展政策和战略目标,从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对各种备选发展方案进行综合权衡分析比较,从而得到在一定的权重(包括子权重)系数下各备选方案相对的综合指标。在技术经济方面,重点研究能源开发的成本费用、财务、运行等有关指标。具体目标考虑如下:投资成本、运行成本、总的投资及运行成本(现值)、运行约束(如水电弃水)、财务及电价影响、资源多样化。环境分析是把能源发展方案的环境影响加到能源开发方案的评估中。在环境影响方面,一般主要考虑如下目标:不可再生能源、土地资源的使用、水资源的使用、生物多样性、大气排放、液体排放、固体废料、环境容量。社会经济影响分析主要基于两个原则:一是能源开发方案中厂址的社会影响;二是能源开发方案有可能造成对整个社会经济“效益成本”的影响。一般采用以下目标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影响:家庭收入、农业投资、商业投资、消费支出、健康状况。通过对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因素的权衡分析,并且对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如负荷变化、燃料成本、贴现率等)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在不同目标下电力发展规划各备选方案的优劣次序。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电力开发方案的政策建议。

人力资源规划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本门课程。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该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材建设方面,以前使用的是各校自编教材,1983年由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土地规划学》全国统编教材。随后,面向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土地科学丛书等都有《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材的身影。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探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并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建设与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关系等等,部分学校根据自身厚实的专业背景形成了独特优势,许多高校的《土地利用规划学》成为部级精品课程,其学科定位、培养目标等为我们提供了有利借鉴。但作为地理科学一级学科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同的背景和知识结构,《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不能照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模式。因此,根据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规划人才的迫切要求,适时优化和组合国土规划的教学内容,构建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内容框架,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资环专业的高效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教学内容改革设计思路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型教学思路是以培养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规划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学科研究前沿与课程基础理论,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探讨探究案例式、“亲验式”等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同时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研发思维,促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探讨“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其结合时机、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规划设计技能,增强学生的工作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教学改革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在:

第一,突破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师生互动、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与学生互动为通道,以实践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第二,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学、实训、创新思维一体化,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规划人才;

第三,提出“学生进入企业、社会,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进入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培养机制;提出“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实现的时机、途径与措施。

2 理论教学改革内容的筛选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庞大,以少而精和避免重复的原则进行了各部分内容的精选,明确和突出授课的内容重点难点,详略得当,减少了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并增加新知识点,适当拓宽讲课内容,如增加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各专题等内容,介绍新的学术观点如在土地供需预测课程讲述中加强对新方法的运用的论述,加强实践环节和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体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潜力分析专题研究相结合等,开阔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了综合归纳分析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导论: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土地管理的有关概念、内涵等

课堂讨论:土地与土地利用概念?目前我国主要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程序;我国5个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课堂讨论: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土地评价的程序?

第三章土地规划的数学基础:坐标系、投影、标准分幅等内容的讲解

作业与讨论:请将H-49-84-(45)旧编码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 89-92》新标准进行转化后的编码,并写出过程。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原则:本部分内容安排一次课时间查阅资料,准备课件;然后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理论的课堂讲授。

第五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概念、性质、目标、任务、编制程序

布置作业,准备下次课讨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演变历史?现在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章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重点与创新:从宏观层次概述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的背景、理念、成果等

课堂讨论:所在家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讲座:计划请校外或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一个专家给学生做一个次讲座。

第七章土地利用供需预测:基础数据预测,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分析,土地供给量预测案例;耕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土地供给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

布置作业并讨论:以武汉市或所在家乡城市为对象,阐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或措施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粮食安全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的程序?

第八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结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结构、拟定方法结构与布局调整地要求、步骤,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方法及案例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及大纲等讲解、展示:实施评价、适宜性评价、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等专题,潜江、鹤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成果

作业与讨论:根据各专题研究的需要,以家乡所在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某一个专题为研究对象,制定一个资料收集清单及收集方案。

第九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城镇化问题、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规模及其预测,居民点布局,村镇用地规划

第十章耕地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编制的方法、程序等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主要结合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规划编制的要求讲解(整体框架、水资源平衡分析、耕作田块规划、土方工程量计算与调配、田间道路配置、排灌工程的设计与布局、规划设计预算编制)

课堂讨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等的施工工艺分析?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实施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GIS、LLIS)、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课堂讨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许多土地利用问题有什么作用?

3 实践教学改革内容的确定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引入研究试验学术气氛,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试验技能;同时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技能如GIS、CAD等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结合单位GIS等实验室的条件,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具体操作,其考核结果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报告格式要求,至少提交2个实验报告和相关成果图件。根据实验课时的限制,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点,拟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一:土地利用规划基数转换

熟练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及其编码,将某某县土地现状分类(二调,2009)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过渡期,2005)均转化到土地规划基数分类体系中,并借助ArcGIS将一幅分幅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数据基数转换。

实验二: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

以耕地需求量预测为基础,列举耕地需求量预测所需要的资料清单,并以某某县为例,采用粮食安全法预测规划期间(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再此基础上,撰写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提纲。重点掌握借助Excel实现趋势回归、灰色预测等方法预测人口、各行业用地需求等。

实验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间的关系

学习某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指标分解的数据表,试提出对某某县指标分解需要收集或掌握的资料清单。

实验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

以实验一进行了基数转化的分幅现状图为基础,结合野外关于基本农田、预留建设用地等调绘成果,以国土资源部最新颁布的《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为依据,借助ArcGIS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幅图,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要求及编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