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后服务体育计划

课后服务体育计划

课后服务体育计划

课后服务体育计划范文第1篇

摘 要:现行课程标准对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对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概的范围,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掌握技能,制订科学合理的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重任,在现在课程标准的统领下,结合理论与实践,通过大众熟知的点菜模式,进行图表与对比分析,注解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流程与策略,为优化体育课堂而努力。

关键词: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点菜模式;制订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02

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推进,体育教材也在不断地优化改进,新教材(人教版)一改旧教材各单元教学内容的固定化模式,而以模块学分认定制,划分必修和选修内容,高中阶段为水平五和水平六,各水平均设立七大系列若干模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运动项目,教材的编排遵循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理念,学校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和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在教材的钻研和运用上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没有了固定的教学内容和策略可以套用,教师需要理清教材体系,理解各个教学单元的精髓和相互关联,进而制订教学计划,为教学实践提供准备。运动技术具备完整性和连续性,一套动作的掌握往往需要通过几课时的持续性学习才能完成,因此,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体育教师的基本专业素质之一,也是备课和上课的科学依据。但是,不少学校比较关注教案和集体备课,往往忽略了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加上体育选项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年轻体育教师更“无暇”于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甚至对此概念混淆不清。本文借助点菜的模式,就如何制订体育单元教学计划展开论述。

一、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定义与地位

单元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它是按某一水平教学阶段的教学计划,把某项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学步骤、教学组织和教学策略等因素按照课次相互衔接,科学系统地进行编排的计划,保证教材有重点、有步骤、有系统的进行教学。体育单元教学计划一般是以一个教材内容将其安排为若干课次,按照每一课次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相关的练习内容和手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等。人教版《体育》指出:“体育单元教学工作计划是保证体育课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对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深化和具体化的教学文件”。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是水平教学计划的分解和细化,又是制订课时教学计划的依据和纲领,是课程总目标的基本单位,在体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单元教学计划是高效体育课堂的基石。

二、点菜程序与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共性

民以食为天,用餐点菜已经成为时下年轻人的生活常态,点菜是用餐的必备环节和前期准备,点菜的技巧直接影响到用餐的质量。点菜的流程和相关技巧是年轻人最熟悉的生活常识。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是为体育课堂教学服务的,是体育教师在课前所做的前期准备和方案设计,计划的合理和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上课的效果。我们是否能通过大众熟知的点菜模式来解读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通过分析对比,发现点菜和制订单元教学计划有如下相同点:

1、服务对象和反馈主体相似

两者都是以人为服务对象,均通过实践和服务对象的反馈来评价和验证其科学性。点菜的服务对象是食客,用餐结果和客人满意度可以直接反映点菜的水平。单元教学计划的服务对象则是学生,教学实践过程和学生评价也可以检验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流程和要素相似

点菜和制订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流程大致可以分为:

点菜和制订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各环节都是有特定的顺序和关联,各个部分必须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两者的要素都包括合理分析对象、准确定位目标和重难点、科学整合内容与手段等。

3、目的和特点相似

两者均有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在实践过程中具备灵活的空间和较强的可塑性。

点菜和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目的都是为了服务对象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能有愉快的体验。都是对该任务过程的设计和策划。流程和各要素的顺序性和递进性较强,需要提前考虑诸多因素,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影响因素除了包括气候环境设施等,还和人的情绪密切相关。因此存在主观能动性和不确定性,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可能性,为实践过程保留一定的调整和操作空间。让这项工作尽量做到科学合理的同时具有可塑性和创造性。同理,实践过程中的调整和创造为点菜和计划的改进提供了方向和素材。

三、启动点菜模式,谈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

点菜模式是众所周知的生活常识,细剖点菜模式,不难发现也有其独特风格和技巧,点菜的方法策略和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竟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以表格的形式把两者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大家熟悉的点菜过程来了解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

四、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策略

1、了解教材和学情是制订体育单元教学计划前期必备工作

在制订体育单元教学计划前,只有对体育教材进行钻研和仔细梳理,理清新教材体系,才能理解水平教材的整体和各单元之间的关联,才能掌握整个单元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为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方向把握导航。了解学生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身体素质、学习基础)和学校的体育环境,是合理分配学时和内容的依据,也是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前提。因此,制订体育单元教学计划,首先应该多渠道地了解教材和学情,例如通过教材书、网络、课堂观察交流,体育测试记录等等途径,掌握第一手准确素材,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2、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主线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方向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在制订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时,应该明确单元的总目标和单元技术重难点,并根据学情和学校实际把单元目标分解到各学时中,确定各课的教学重难点,做到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直接影响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又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选择的依据和纲领,总之,制订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有着严密的流程和步骤,缺一不可、环环相扣。

3、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有效手段是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关键

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是计划在实施中能否顺利完成的决定因素,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潜能,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制订体育单元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重这个关键环节,根据教材、学情和学校实际来选择合适的单元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并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考虑多方因素(兴趣、基础、场地设施、气候环境等)。做到选择有依据,操作讲技巧,为设计高效、快乐、安全的体育课而上下求索,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全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朱水敏.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编订与案例[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

[3]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基本原则[J].中国学校体育,2012.2.

课后服务体育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内涵 特点 保障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已经成为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企业反馈招工难也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现象。这些矛盾的现象反映了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培养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当然原因有很多,高校对于就业教育的重视不够是导致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就业问题是办学的生命线,必须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校才能持续发展,因此,全程就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成为关键。

一、全程就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全程就业教育就是要求高校按照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到毕业之后两年,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全过程及毕业后职业生涯前期,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形式的就业教育、管理与服务。全程就业教育是从职业目标出发,回归到大学生入学的起点,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以科学灵活地设计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必备的课程作为核心,以开展系列的多形式的活动做为配合,并以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作为辅助的综合的体系。我认为,全程就业教育体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适应期。就业教育围绕学生这一时期的特点及专业的特点展开,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适应性教育、专业技能教育。

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设计的课程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论》、《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了解专业、了解未来》、《时间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五个内容,并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大学生职业测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作为补充,并针对大学生有关职业生涯的相关问题开展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

针对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参考养成教育的理论设计课程包括包括《适应是一种智慧》、《情商修炼――人际关系》、《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调试技巧》、《校园礼仪》、《塑造理想自我》、《大学文化内涵》等,并开展纪律教育活动、礼仪竞赛活动,以及各种大学生规范活动,并开展大学生心理的相关辅导帮助大学生健康发展。

专业技能教育是学生课堂专业教学的辅教育,为学生专业知识的课堂学习提供了环境。设计的课程有《专业学习环境的塑造》,开展“系列专业知识讲座”,并打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学生活动,融知识于活动中。

2.提升期。提升期的时间段为大一下学期到大二的上学期,时间一年。提升期主要是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任务,开展相关课程,让学生迅速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在就业期到来之前做好就业的部分准备工作,以应对就业压力。就业教育方面主要包括:企业文化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和求职技能教育。

企业文化教育方面主要开设《走进企业》、《校企文化的不同》、《企业文化的分类与适应》等课程,邀请企业专业到学校开展相关的企业文化类型的讲座,举行企业文化丰采展览、企业文化报设计等活动,了解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文化。同时,学校还采取措施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工作,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企业。

提升期的专业技能教育与适应期的专业技能教育不同,主要体现在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方面。提升期的专业技能教育是举行专业技能节活动,直接根据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各种比赛,全部学生参与活动,寓教于乐,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性。同时在该时期,专业指导老师要针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检测,并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提升期必须开展就业的基本技能教育。设计的课程内容包括:《求职文书的写作》、《就业心理的调试》、《职业选择的策略》、《面试技巧》、《面试礼仪》、《情商修炼――推销自己》等课程,举行模拟招聘会、简历制作大赛、推销比赛等活动,并根据提升期的学生的心理,开展相关的心理教育。

3.就业期。就业期的时间是从大二的第二学期到大三全年。就业期就业教育主要开设相关课程,并举行就业有关的系列活动,同时开展专业实习。保障学生就业期内有能力、有意愿就业、并保障学生的就业质量。

就业期就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毕业生求职的具体行为展开,并对职前试用期等给予指导。主要包括:《最新就业形势分析》、《如何看待跳槽现象》、《如何度过职业适应期》、《如何规避求职陷阱》、《劳动法与合同法》、《毕业派遣相关文件解读》。同时,举行校园招聘会、企业宣讲会,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和求职的多种选择,并邀请企业进入校园参加校企和论坛。

就业期内,毕业生要参加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让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完全按照企业员工要求,同工同酬。就业教育,主要是配合实习单位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给与学生指导,包括心理指导、适应性指导、企业常识讲解等。专业技能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求职前和专业实习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给与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知识性问题。

4.反馈期。反馈期是从学生毕业到毕业后两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就业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已经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尽快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实现职业发展;对尚未顺利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帮助毕业生成功择业。

毕业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高校应当科学地看待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要对自己的“产品”,提供“售后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适应企业,顺利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同时,也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信息进行整理提升,反馈给学校,作为教学改革的参照物之一。

二、全程就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与社会需求、家庭支持、学校教育、学生发展相结合的动态工程,也是人才综合素质打造的全民工程,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性。大学构建全程就业教育体系是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家庭要求、办学条件和学生自身等因素坚持整体性的原则、调动学校各种因素全员参与打造的教育系统工作。因此,全程就业教育要求了解社会需求,引进社会积极因素,比如舆论和优秀的教学资源,开展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研究,并开发设计相应课程。同时还要全员参与,把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密切结合,改革教学模式和内容,使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相结合。还需要学生家庭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就业教育工作。学生自身也积极做好职业规划,构建合理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增强择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2.动态性。社会的发展很快,因此要求大学生全程就业教育必须是动态的发展的。大学必须准确及时地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从大学新生就开展就业教育,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一直到毕业,保证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和发展性。动态性要求就业教育要不断研究社会,研究学生,需要专门的研究人员,并成为就业教育专家。

3.服务性。全程就业教育体系创建的宗旨就是服务于学生就业和发展,因此其服务性的特征非常明显。首先,在课程设计上,要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调查,确保服务的针对性。其次,在就业教育课程开展的同时,通过开展学生活动和学生实习实践等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服务学生素质拓展的一个重要渠道。最后,全程就业教育要求在整个大学生涯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就业心理和技巧的咨询服务,对毕业两年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这些都体现了就业教育的服务性特征。

4.综合性。综合性是指全程就业教育体系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综合。首先,包含了养成教育的内容,比如良好习惯的培养、人生目标的设计、自我管理的提高、适应能力的增强、纪律观念的养成、团队意识的强化等。其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及能力素质等方面。最后,职业生涯的规划,包括法律制度、职业心理、择业技巧、职业咨询、信息服务等。综合性要求全程就业体系的建构需要不同知识层面的人参与,也需要高校非常的重视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全程就业教育体系的保障

1.领导重视。要构建好高职院校的全程就业教育体系,做好就业的指导与服务工作,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很多高校对于就业课的不重视,教育观念的落后导致目前的就业课在大学课程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同时,对于就业课的不重视,也导致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整体评价出现很多负面的声音。全程就业教育体系是一个需要全员动员,全员参与的教育工程,因此,必须建立领导负责的就业教育领导体制。

2.制定教学大纲,确保科学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就业教育体系中就业课程部分应当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大学的必修课,设置学分进行管理。为此,就业教育课必须建立期教学大纲和教案,加强效果监控,实施督导制与学生评价机制,围绕着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确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必须选聘有经验、授课能力强的教师参与授课,甚至邀请一些企业的专家参与授课。要求该课程教师不断研究就业问题,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到企业亲自挂职调研,并研究学生的特点,集体备课,真正做到实效性。

3.专门的机构、专业的教师团队、专项经费。全程就业教育体系必须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以就业指导办公室为基础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全程就业教育教师的选聘、课题的调研、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相关设备的购置,资金的配备、就业咨询和服务等。要组成专业的教师团队,选拔和培训教师作为专业的师资,并对教师进行分工,包括任课教师、咨询教师及就业服务教师等。同样必须按照学生的比例设立专项资金,分别为教师课酬、咨询服务、就业信息服务及招聘会等业务支付酬金,尤其是为毕业离校两年之内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教育咨询与服务的有经验的教师给予一定的酬金,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4.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条件。全程就业教育需要不断完善就业教育内容,及时开展就业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工作的性质需要完善的现代化设备,包括:学生方便参与的就业网络调查系统,网上就业教育指导平台、就业信息中心、网络面试系统,职业生涯测试平台,等等。在软件方面,依托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拓宽就业人才市场,作为就业服务的双选平台。

四、结语

全程就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该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求高校改变观念,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课后服务体育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75?04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一)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

高职院校应建立“创业教育区域化”的理念,二者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创业教育依托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创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创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要体现地方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特征,围绕地方创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利用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建立实践教学硬件场所和丰富实践教学真实素材,如选取来源地方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实践教学案例,服务地方企业的真实实务运作等。

(二)融合专业教育和适应岗位需求的原则

高职院校应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观”,创业教育本质涵盖专业教育的全部内容,即基于专业教育基础上增加专门的创业素质教育[2],将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入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符合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及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内容适应职业岗位群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及标准,创业实践教学计划和课程与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职业素质和创业素质得到同步提高。

(三)融入理论教学和体现阶梯连续性的原则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建立“做、学、教、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互动,避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要体现出阶梯层次性,体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应用的逐步深化,实践教学将贯穿到整个大学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并保证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各门课程和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连续,保持实践教学安排的相对稳定性。

(四)注重学生个性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专业背景、知识背景、性格特点和学习动机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开展创业教育,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业实践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团队合作,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五)利用校内校外和软性硬性资源的原则

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分为两种:一是软性资源;二是硬性资源[3]。软性资源即学院团委、学生会、各种协会、研究会或中心等社团组织,利用软性资源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学院创业氛围,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硬性资源即学院内可供开展创业实践教学的场地、设施、设备以及现有经营主体等,利用硬性资源提供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丰富学生创业感性体验。另外,依托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协作关系,形成内外联动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为相关企业服务,建立“双赢”的服务体系。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

遵照以上五大构建原则,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深度融合专业教育,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4],包括创业实践教学目标、创业实践教学载体、创业实践教学管理和创业实践教学保障五个方面,图1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一)创业实践教学目标

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专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目标,即培养具备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创业、就业核心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重点突出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创业实践教学载体

1.建立创业实践课程体系

围绕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于专业教育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开设基础模块和提高模块两类创业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表1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实践课程体系。

2.建立创业实训教学基地

(1)建立创业策划工作室。建立“可活动的圆桌会议室”式多媒体教室,便于开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案例式教学和头脑风暴式教学,如开展创业案例分析、讨论编制创业计划、进行创业理念辩论、设计课外科技作品和开展创业项目策划等。工作室内进行企业创建策划知识技能的传授,包括创业机会的发现、创业项目的评估、创业模式的选择、创业团队的组建和创业资金的筹集等选业阶段的知识技能内容。

(2)建立创业申办工作室。主要运行校企合作开发的“企业模拟申办登记系统”,让学生了解企业创办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出资和验资、工商注册登记、刻制印章、申办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国税)、税务登记(地税)、设立银行账户等模块。

(3)建立创业管理工作室。借助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创业模拟经营沙盘,创设企业经营情景,由学生分别担任总经理、营销经理、采购经理、材料主管、财务经理等角色,组成企业经营团队,开展创业企业模拟经营,教学内容涉及企业投融资策划、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仓储管理、采购管理、人员招聘、ISO认证等。

(4)建立校外创业实训基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省非常小器有限公司、中山市私营企业协会等多个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实训基地,丰富教学资源,聘请合作实训基地教师讲授创业课程、开设创业讲座、共同举办创业论坛,实地参观学习,感受创业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激发创业激情。

3.建立创业实战教学基地

(1)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园占地1000平方米,设有1个中国移动校内学生实习基地,1间创业园管理办公室,12间学生创业经营单位,它既是学校教学实训基地,也是学生创业实战基地,具有孵化器功能。

(2)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工场。依托计算机系和艺术设计系教学单位,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虚拟项目”和社会真实项目二者兼顾的“虚拟公司”。公司设立虚拟首席执行官(V-CEO)、虚拟首席技术官(V-CTO)、虚拟首席运营官(V-C0O)和虚拟首席财务官(V-C0O)(如图2所示)。公司创业实训项目可以积累相应课程学分,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后可以获得相应免修课程的资格,真正实现“创新创业”与“教学”的有机耦合。

(3)与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合作。整合社会创业资源,构建学院创业园的校外创业对接基地——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创业支持。

4.利用创业实践教学校内资源

(1)定期开办学院创业集市。按照实践教学计划定期于节假日或开学等时期在校园内开办创业集市,开展创业服务实践活动。

(2)利用学院内外超市、服装店、饮食店、咖啡厅、书店、酒吧、体育用品店、电脑公司和学生服务公司等,基于这些创业企业,一方面开展现场教学,另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活动。

(3)以商业运作模式(如招投标)让学生阶段性经营学院室内篮球场、舞厅、影视厅、影院和室内游泳馆等,学生通过搜集市场信息、撰写商业计划书、参与竞标、组建团队和后期营销推广策划活动,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创业实践能力。

(4)利用学院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深入开展创业第二课堂活动。如参观创业企业,举办创业讲座和创业座谈会、创业计划大赛、营销案例大赛和CI设计大赛等。另外,学生外出协调学院各种活动赞助,以“冠名权”免费推广产品的形式举办迎新晚会、运动会、校园歌手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校园活动。

5.利用创业实践教学虚拟资源

(1)建立网上模拟创业公司。组建公司团队、建立公司虚拟组织机构,通过进行市场调查和撰写创业计划书,教师按计划开展创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确立经营理念和经营范围、定位目标客户群和分析竞争对手、选择仓储地点和产品定价配送方案、选择支付方式,做好成本预算、考虑网站设计、设计投放广告和确定远期规划等。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创业实践教学。充分利用Excel、PowerPoint工具开展教学,如应用Excel编制创业财务计划,测算创业项目启动资金需求量;测算创业项目的销售额,编制成本与利润计划,编制现金流量计划等。采用“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系统”等模拟经营系统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这种系统模拟建立一个完整的企业经营环境,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3)建立高职大学生创业网和创业课程网站。建立高职大学生创业网是实现创业教学、创业辅导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佳途径,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创业辅导效果的重要手段。建立创业课程网站,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课程电子课件、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习题案例、实训指导、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课程调查问卷、教学录像等均上传到网站,创设教师灵活网络教学、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

(三)创业实践教学管理

创业实践教学管理涉及到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等内容。首先,成立由学院领导、职能部门(重点是是教务、学工、就业、团委等部门)、教学单位、教学督导等组成的创业实践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统筹推进创业教育的规划实施。其次,建立配套的创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如实践教学计划审查制度、实践教学目标责任制度、创业工作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和创业实践教学检查制度等,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实施。最后,建立创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加强创业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学生创业实践教学考核档案,将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内容统一管理,统一考核。

(四)创业实践教学保障

创业实践教学保障涉及到师资队伍、实验实训设备、实习实训基地和服务保障等内容。首先,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院教师构成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来承担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教师队伍来指导学生创业实践,为学生创业提供智力支持。其次,建立适应创业实践教学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如大学生创业园等;建立大学生创业中介服务机构,为学生创办企业需要的工商、税务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提供给学生创业种子基金,通过教师的指导进行市场调查,撰写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开展真实的创业实战。

参考文献:

[1] 安立军.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构建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1(2):5-6.

[2] 陆艺.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高校专业教育的路径转向[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1):63-66.

[3] 吴昌南,罗剑丽.挖掘校内创业资源 开展创业实践教学[J].创业经济,2008(12):45-46.

课后服务体育计划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公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

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效性是检验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改革不能昙花一现,而应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实践的实效性和持久性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将公民教育纳人学校教育长期计划和中小学的日常教育课程,脚踏实地践行公民教育,是实施我国特色公民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课程,它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服务课程的特点,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长期有效的公民教育课程模式。

一、课程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培育人们有效的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总和。狭义公民教育是指为培养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有效成员所需知识的公民学科。它是指一门课程,通常开设在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中。”

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构建对公民教育尤其重要。下面我们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的背景和基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条件。公民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伴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政治空间。从经济和社会方面来说,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开始改革国家取代社会的全能政府治理模式。政府在原则上放弃了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的权力,而仅仅运用法律来规范市场,运用必要的计划手段和宏观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允许市场主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活动。这样,一个相对自主的、不受公共权力控制干预的社会空间产生了。”公民社会的产生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学校公民教育发展提供了践行的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有利时机。全国范围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改变了过去只强调知识掌握的学校教育,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重视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变革。具体来说,新课程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要求“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社区服务活动中的公民教育因素分析。首先,从活动的环境求说.弛区是社会的缩影,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实施的情境。“征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诸因素中,社区披认为培影响个品豫发展最复杂、最难以控制的社会环境。”“儿童生活在何种社区,就意味着将接受何种性质、何种类型的环境影响。”其次,从活动的性质方面来看。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具有主体参与性、实践性、生成性、互动性、综合性等特征,随着学生的参加活动.这些活动持性也会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再次,从活动内容来看,社区服务活动涉及人、自然和社会等领域,而这些领域涵盖公民教育的全部内容领域。最后.从活动的主体来说,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中具有和成年公民相类似的民主活动形式。

“民主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的方式.人们参与一种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

国外相关成功经验——美国服务学习。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service action)这样定义“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指的是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获得知识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能力。”服务学习在公民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服务学习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技能;服务学习为学生成为民主社会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提供了机会,参加了服务学习的学生,多年以后更多地参加社会服务机构,更多地参与投票等政治活动,认为他们有能力对外界产生影响;服务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转型和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为课程的建立提供了背景;社区服务活动的本身具有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相关因素,是课程存在的理论前提;国外的相关学习方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课程性质与特点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指学生作为公民,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区情境,开展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活动,满足社区的实际需要,养成服务精.州时在服务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实现自身的生长,并通过活动理解民主的意义,增长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技能和养成公民品质,成为负责任的新公民。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课程整合。首先,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整合了“服务学生:学习”和“服务社”。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同时在活动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服务活动能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其次,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是一门整合了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关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公民教育的原义是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的和谐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内容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2.强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社区是学校师生在其中生活、学习、活动、交往的区域,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服务社区目的是使学生关注社区中的问题.并学会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使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往,懂得理解、尊重,形成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增强公民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学会民主参与技能,养成公民品质。3.强化服务活动在公民资格生成中的作用。形成服务伦理是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服务精神的养成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重视学生民主生活体验。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亲历亲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合作能力,获得民主生活体验。

三、课程内容: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其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党的十七大在关于“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论述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表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当代中国扩大人民民主、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公民意识教育的责任,探索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型课程形态——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课程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等内容领域,涵盖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全部领域,利用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包括以下内容:1.主体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中发展主体性。2.权利义务意识。课程在实施时重视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在以往教学中的从属地位。此外,学生通过参加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了义务意识。3.民主参与意识。课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整个活动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民主生活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学习过程。4.道德意识教育。学生通过参加公民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了解社区的概况和社区公民应遵守的日常道德规范,学会关心他人,帮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养成良好公民品质和价值观。5规则意识。公民教育产生的土壤是当代民主社会,而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与法治。法治社会的建立需要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学会与同学、他人的相处,了解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的规则,并按照组织规则开展活动。此外,通过与社区相关机构(法院、公安等)的接触,了解社会公共机构的办事规则,接受相关法律法规教育。6.生态意识。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的视域扩大到自然和社会,扩充了学校教育的内容,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保护作为重点通过社区服务中的环境保护相关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四、课程目标:三个“服务”

“服务”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服务经验集合,由学校开发,学校和社区一起协调活动,能够服务学生学习和符合社区真正的需求。此外,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学校课程融人服务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或给学生提供固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讨论和写作。另外,在活动中,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丰富的生命体验,发展关心他人的情感。

“服务”社区和社会。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是“服务”和“学习”的结合,除了服务学生的学习,它还能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它有利于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充实进取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体验服务他人与社会的充实与愉悦。这对于深化学生的生存体验,舒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独特价值。

“服务”公民教育。“个人生活于社区之中,‘社区精神’也必然内在于人心之中。因此,为社区做点什么,使社区更美好,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一个好公民与成为一个好学生,二者不可分割。具有服务精神和公民素养,既是个性发展亦是民主社会的要求。设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乃至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绝非权宜之计,而是现代民主教育的内在要求。”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的公民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显和隐。显首先是指活动的过程中公民知识技能的运用、内化以及适当的公民行为,直至活动后公民知识、技能的增长,公民品质、价值观的养成;其次,学生通过服务社区,在服务中形成服务伦理,根据杜威的相关理论,服务他人、自然和社会是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离开了服务伦理,民主社会将不复存在。隐是指社区环境和社区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关涉对于学生社会性和公民资格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包括以下具体内容:活动准备、活动方案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环节。

(一)活动准备

首先,研究学校的各项资源。在组织开展活动前,学校要了解自己拥有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其次,分析社区的需求。学校附近的社区或学生所居住的社区是开展服务实践活动的场所。再次,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理念与实施过程。因为学生在从事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时,学习的效果更好。活动与真实世界越接近,学生为真实世界所作的准备越充分。同时,让学生了解服务的方法、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活动要求。最后,选定服务主题。根据学校所能提供的资源、社区的需求和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由学生个人或集体来确定活动的主题,使学生选择的主题与学科内容结合,采取合科或单科的方式开展活动。

(二)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方案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服务活动目的和目标。制定服务活动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整个项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确定目的和目标最好由教师、学生和社区机构三者共同商定。2.确定服务活动项目与所学课程和课程标准的关系。在服务活动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体现课程标准:一种是先确定必须达到的标准,然后根据标准来设定计划;另一种是先设计项目,然后与课程标准对照,选择与项目相符合的标准。3.教师、社区人士与学生共同参与。制定计划要由社区人员、教师和班级中的学生共同参与,以便社区团体、机构以及学校方面做出安排。

(三)活动实施

行动和反思是服务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其在服务活动中呈现循环往复的关系:反思——行动——反思。行动是指在实践中运用社区服务活动的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反思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定期进行,让学生在可以安排的时间里深层次地理解服务的经验。反思的核心问题是服务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式。

(四)活动评价

对公民教育服务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非常重要。服务活动的评价可以采取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侧重过程的评价,也称形成性评价,主要目的是检验服务活动计划实施过程的优缺点以及学习参与者的表现。另一种是结果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主要是以服务活动的成果作为评价对象,来检验服务活动的实施结果是否符合原先的目标,并提出建议,作为制定后续计划的参考。

课后服务体育计划范文第5篇

以316素质过程督导规范办园,教研活动以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为中心,根据园务工作计划的要求,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引领,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集体备课、定期进行课题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本年度教研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教研重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教师在工作之余,要坚持学习,及时转变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以科学的教育方式组织学习,以饱满的教育热情对待孩子。为此本学期我们通过有目的地定期开展教科研学习活动和自学相结合,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具体如下:

1、积极借阅幼教刊物,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做好理论学习笔记,并且要学以致用,把所学理论与自己教学实践相结合,同时,积极参与本园观摩活动,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理论及授课水平。

2、进一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指南》,进行深入理解、积极探索、切实落到实处。积极参与教师再培训教育

(二)、注重业务培养,提高保教质量

1、本学期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和促进幼儿园保教工作。力求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生活环节、集中教育活动、游戏教育活动以及保教人员学习和日常工作常规方面。幼儿园期望通过这种常规制度的导向引导大家注重落实一日保教规范,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注重幼儿的游戏教学,使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按计划落实保教管理。结合保教一线的具体问题,经常深入一线,观摩活动,及时有效地实施保教管理,对教学过程、一日保教活动进行探讨,思考并提出适宜的意见与建议,切实为保教一线服好务。

2、根据本年级组、本班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班务计划以及班级月计划。本学期调整为每周四上交纸质周计划审核、每月最后一周上交一份有质量的评课稿。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一步进行规范和指导。每位教师要认真对待教育各个环节,从备课到上课再到活动延伸,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内容有:

(1)每周由各年级教研组长带领各教师认真备课,做到先活动设计后行课,格式统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

(2)观摩交流,主要观摩本园教师的公开课,借鉴别人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保教手段,课后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评,由开课老师就这堂课的有关问题作介绍,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共同讨论,并从中寻求教育途径。

(3)开展评比活动,适时开展教育随笔、教玩具制作、活动设计等各种评比活动,激发教师教育热情,努力营造我园良好的教育氛围。

(4)实行随机查课,“推门听课”的制度,督促教师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并给予评价。

(三)扎实开展教研活动,真正发挥其辐射作用

研讨是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培训的重要形式,逐步完善教研活动制度,它能为每个人提供较充分的表达思想、观点的机会,让思想和观念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本学期我们采取的研讨方式有:

1、分年级组研讨。教研组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教研实效,本学期教研重点针对新教材、游戏活动以及节日主题园本研发活动、《指南》在实践中的应用、《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常规》等活动等进行研讨,对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提出来,大家相互讨论,找出解决办法,并适时做好资料积累,避免以后在教学中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集中研讨。扎实推进“周三教研日”和“每听必评”两项制度。利用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以结对带教的形式,以老带新的方法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

(四)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不仅关系教师自身的成长,更是关系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本学期根据上级要求,针对我园实际情况,我们将进一步夯实技能培训任务,扎实开展培训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做好师资建设工作。

1、继续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主要是绘画、手工制作、舞蹈(黄弹唱、活动过程的设计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2、不断反思,善于总结。反思是教师的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形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认真组织幼儿深入观察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行为和反应,进行分析,并不断调整计划,改进教育行为,最终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做好教育心得笔记。

3、开展教师相互结对活动,相互听课每月不少于2节,并做好听课记录。

4、认真落实201x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做到有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每位教师认真填写研修活动纪实表

5、环境创设要为教育教学服务。区域环境按照幼儿智力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投放游戏材料,提高区域游戏活动水平。

(五)加强课题研究,提升个人科研能力。

1、课题研究。立项的省级课题《环境创设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作用》和《特色幼儿园创建与节日文化的开发与研究》以及个人微型课题,要求各班级、各位教师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及步骤切实开展好相应的课题研究工作,商议确立本班的子课题。并将课题研究活动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计划中,贯穿到每周的课题活动、区域活动及主题活动中,使得课题研究方案中的目标、方法、步骤都能得到真正地落实和执行,达到应有的课题研究效果。

2、各教研组做好以节日为主题的课程研发工作。开展园本课程研发教学活动的研究。园本课程研发在我园已试行了一个学期,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能摸索出一条路子,但在一些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使教师们做到取长补短,开展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专题讨论,使教师们在这些活动中,教学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本学期积极调整思路,将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观摩研讨、评比活动,如随堂听课、互帮互助活动;优质课、案例评析活动评比;教育随笔评比等,形成人人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以服务家长为宗旨,切切实实做好家长工作

树立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切切实实做好家长工作。继续结合节日主题活动的组织开展和课题的实践研究为幼儿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在关怀、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中学习和生活。通过多种形式的家园合作研究,以达成家园合力的教育效果,本学期末将继续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以找到我们工作的不足和优势,更好地为孩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