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15-01

课后反思是新课程课后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既是教师课后常规工作的一项工作要素,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步骤,还是教师真心研究课后、真心谋求进步、真心对待学生的一面镜子,也是课后管理过程中必须关注特别是积极引导与评价的必要环节。

一、课后反思的意义

课后反思对教师而言,不在于写些什么而在于想些什么,想到何种程度。落实到教案上是为了对所想内容的强化与记忆以及对备下一课或调整下一节课的课后设计的提醒。笔者以为,教育是细水长流,积涓滴成小溪,成小河,成江,成海,把点滴闪光的思想、有效的做法汇集起来,就会领悟到许多教育的道理。

二、课后反思的目的

课后反思的出发点和内容是教师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回顾,是教师对课后目标达成情况与生成性目标实现情况的内心评价。课后反思是围绕课堂课后实效,自己“想”与整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贵在坚持永久,成于切入要害找到根源,毁于应付差事,败于有始无终或时断时续,精于言简意赅,这样才能达到反思的真正目的。

三、课后反思的形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后反思经验,我立足于操作层面,从实践的角度体悟出如下反思形式:

(一)常规反思。一是反思课后设计与课后过程,要紧密贴近学生思考,与学生产生共鸣。二是反思课后效果,找准自己教的情况与学生学的情况进行反思。三是反思课后目标的达成,看设计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效果。四是对自己教学的感想与体会进行深入的提炼。围绕常规性课后关键环节而展开,这种反思比较适用于单元性的反思。

(二)系统反思。一是反思本节课备课过程以及本节课课后理念的确立,教学实践应用中课程内容分析(地位、联系、作用等)与处理、学生情况分析、材料准备、课程资源开发、课后场所选择与利用的得与失。二是反思本节课课后设计中三维目标确立的适度性、全面性与科学性,课后重点确定的准确性,课后难点选择的适宜性,课后思路设计的适应性,课后材料准备与利用的充分性,课后过程中课后原则应用的科学性特别是新课程理念或者课标体现充分性与适度性等。三是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导入、点拨、调控、激励(合作、质疑、学困生等)、板书、生成性引导、学习技能培养、习惯塑造、思维训练等。四是反思学生课堂上的“学”:课后有效参与率、学习效率、思维积极状态、技能(合作、操作、质疑等)练习情况、学困生表现等。五是反思课后目标达成率、课后重点完成状况、课后难点突破程度,自己对本节课自己最深刻所得的概述。这种反思形式比较全面,也很复杂,适用于对教师个体意义较深远的课例的系统思考,它对教师影响很大,建议教师每个时间段都要针对这样的课例进行一次举一反三的思考。

(三)重点反思。一是课后设计与课后过程对照找得失。二是课后效果与目标达成情况对照,看得失。这种反思方法适用于对每节课的反思,教师在从教室回办公室的路上即可进行思考,简便由不失关键,易于操作,但不适于常态化,以避免公式化和形式化,发挥课后反思应有的作用。

(四)应急反思。围绕本节课课后的整体感想和体会进行。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展开,也可从成功与缺欠层次而展开,还可从课后过程的某一突出环节而展开,要结合给自己产生课后感触最突出的环节重点进行,但无论从哪一点入手,都须结合课后实效去思考,明确课后的实效性就是课后质量。

四、课后反思的作用

就当前小学教师而言,由于肩负的学科种类较多,不是专科化,课后受检性常规任务较重,造成了“注重备课批改、了解学生、了解课后技法、把握检测”等刚性指标的落实上,不注重反思或仅局限于自身已有的经验,造成课后效率与效益低下。因此,倡导并注重课后反思,改进课后工作,获得课后专业成长,在反思中学习教与学的方法,在课后实践中反思教与学的经验,不断改进课后工作方式,是促进自身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

教师的课后反思,可以从课堂课后事件入手,抓住成功或失败之处,思索自己的教育观念、课后行为与课后效果,从中找原因,把大问题细化为几个小问题,从小问题中寻找最关键的因素,加以研究并探索解决。课后反思绝不是一般的课后回顾,更不是课后检讨给别人听,课后反思是思维过程,是追问过程,对课前、教学、课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尝试性反思解决,即可达到教学的目的。

课后反思范文第2篇

我们已对课后反思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多数教师也有了进行课后反思的习惯,那么怎样进行反思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并借此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技能呢?

一、反思要及时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所教的学生往往是同一个年级的数个班,同一个教学内容会上数节课,这就更加突出了课后反思的重要性与及时性。

第一节课下来,就要及时地对课堂教学进行梳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达到预设目标了吗?主教材的教学是否顺利?针对本节课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再次梳理或及时调整下节课的教学手段;在第二个班级,即使学情有了一些变化,但是上节课出现的主要问题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然后进行再反思调整,在最后几个班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或必须呈现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为了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教师采用“S”形绕人追逐跑。第一节课全班四队,两队成纵队散开,要求学生前后距离3m,其他两队进行绕跑,在控制3m距离中,因为没有固定的标尺,耽误了比较长的时间,进行绕跑的学生前后距离不一,出现了拥挤情况,效果很不理想;第二个班级,教师调整了练习队形,全班两队侧平举散开,然后转身成纵队,“1、2”报数,数2的同学先进行绕跑(空出了很大的空间,并且相对均等),绕至排头处分别从两侧快速跑到排尾,再绕至自己的原位置结束,这样比较有效地解决了上节课出现的两个问题;在另一个班还尝试了圆形队练习,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反思要有“线”

进行教学反思时,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着手点,但是不论从哪一点着手都应有清晰的思路、都应沿着某一条线展开。

“线”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着手,沿着教学目标这条线展开:逐一反思各个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深刻分析达成或未达成的原因,以此为基础调整课堂教学设计,改进或加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

“线”二:反思中先解决主要问题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自认为最能体现本课亮点的地方、所确定主教材的最有效辅助手段或最主要练习手段,这些也可以成为课的“精华部分”;需要通过对学情与教材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反复的思考与比对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在课后反思中就要做到最先最深入的分析。

“线”三:反思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

在初次备课时,我们在某一环节中预设了怎样的练习结果,即通过练习想解决什么问题,学生会收获到什么;反思时,分析预设是否很好地生成、为什么,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来更好地实现预设?

三、反思中要有学生

通过学生来了解原因。反思课堂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仅靠教师自己的观察与判断是不够的,需要教师在课后分别找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练习的体验,共同分析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学生是练习的主体,从他们身上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对学情进行再次细致分析。学生对不同教材的掌握速度不一样,教师在课前分析学情时难免会出现经验性的偏差,而使学情分析不够准确。课后通过再次细致地学情分析,会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接下来的教学调整或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准确的学情参考。

四、反思要“归集”

课后反思范文第3篇

一、课后反思能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能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细心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的、循序渐进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构建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正因为课后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就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

二、课后反思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

首先,教师把教学过程中预先设想到的新颖的情境引入法、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或者对偶发事情处理的巧妙方法等,在课后认真记录下来。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探究性学习不够到位等,教师应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刻的剖析。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作充分的准备。

另外,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恭于倾听看课教师和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或者认真观看录像全程记录。教师要时时处处注意收集、处理这些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动笔反思,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

三、课后反思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后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 课后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249-01

教学课后反思,是指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于正确自己的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思想。那么,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叙述。

一、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1.教学目标的反思。课堂教学目标是限定教学时间内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对教学目标的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看目标是否体现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意图。二看目标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符合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三看目标是否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巧妙融合。

2.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和贯通性。教师应该反思教材编排体系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性。多思考本章和本节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前移或着后移不行吗?在具体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应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用旧知识作为铺垫,来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二是要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内容太深、课堂费时多,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更累,结果事倍功半。

3.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教材处理和时间分配的反思。教学内容往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生活经验在授课中临时改变,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把教材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信息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信息,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二是对教学方法选择的反思。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应因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而变。教者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三是对教师点拨艺术的反思。在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是旁观者,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在何时在何种程度上作出自己的评价,自己的这些点拨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何时给出自己的看法会导致学生的积极思考,都是必须值得反思和记录的问题。

4.教学效果的反思。课堂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因此,有必要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深刻的反思。新的课堂评价标准以追求优质高效为目标,具体表现在:一是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体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二是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的统一,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三是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视知识生成的过程,重视学生个体体验的过程,要用精心设计的情景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四是要把学生与老师交流互动的状况作为衡量一节课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饮酒的危害,进而教育学生不要喝酒。老师分别在两个碗内盛了凉水和白酒,然后分别放入两只苍蝇让学生观察。不一会儿,挣扎着的两只苍蝇都一动不动了,似乎已经死了。接着老师把两只苍蝇捞出来放在太阳底下,学生们注意到:放进白酒中的苍蝇确实已经死了;但放进凉水中的苍蝇却抖抖翅膀飞走了。老师启发学生这一实验说明什么?几乎所有学生都回答:说明饮酒有危害,不要喝酒。但一个学生却认为:说明酒能杀死一些昆虫和微生物,所以我们要多喝酒!我们老师总抱怨自己讲过N次了,学生却一错再错。希望“酒和苍蝇”的案例让你更能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学生没明白你的意图,讲的再多有作用吗?

二、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1.反思师生的教学行为。教师的行为包括表达行为、板书行为、媒体显示行为等。学生的行为包括注意力、参与程度、交往能力、思维发展、情绪调控等。教后反思时,要看教者是否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是否想方设法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要看教师是否能从说话者转为倾听者,采用以听觉为中心的交流模式,倾听学生的想法、需求、情感、思想、心理、差异、与人的关系,“在倾听中教育”,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2.反思教师“讲”的行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我们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不去挖掘体会,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课堂上的“同伴互助”运用得当,固然有效,但教师大多还是能见学生所未见,思学生所未思,恰当而精要的“讲”还是少不了。

课后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 历史 课后 反思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是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所说的一句名言。看到这句话,我感受颇多。作为一名刚刚工作两年多的年轻教师,几乎没有什么经验可谈,那么靠什么来积累自己的经验,从而较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呢?通过近三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我觉得,坚持写好教学反思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那么,如何去写好课后教学反思呢?根据我的一些教学实践和体会,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要记录自己每讲完一节课的成功之处

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每一次的授课一定有成功的地方。比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重难点讲得很到位;对于所设置的问题,学生很积极,回答的很好;导入、课堂小结进行得合理贴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等等。这些都是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成功的地方,都能够为你的下次备课提供可借鉴的素材,也能够使你充满自信地上好每一堂课。在讲《“”的十年》这一课时,我进行了精心设计,导入以“”中的典型故事――卞仲耘的事迹来进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让学生整理本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内容的能力;让学生简单讲述有关“”的事例(通过网络、家人、课外书得到的信息),学生之间的信息得以很好地交流,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就这一课而言,相对成功的地方就可以即刻记录下来,好好保留。有经验的教师也会坚持这样做的,他们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在前一次成功的基础上实现的,而这进步的背后必不可少的是对自己之前教学工作的肯定与记录,是对自己成功之处的借鉴、积累与提升。

二、要记录一节课中的精彩之处

成功的课堂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精彩,失败的课堂也未必没有精彩之处。所以任何一堂课中的精彩都能够而且应当作为教学反思进行记录。比如,精彩的导入,精彩的讲述,一堂课中穿插的短剧表演,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热烈讨论等等。在讲课之前设计的教学方案你未必能发现它的精彩之处,只有通过课堂实践才能检验出来。比如,在讲《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我原本设计的在讲西安事变之前把《义勇军进行曲》引出来,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时局。我觉得学生可能对此不太感兴趣或没有深刻的体会。但在讲课过程中,这一环节进行的很精彩,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仿佛回到了当时的年代,学生对这段历史还是很有感触的。从中可以看出,精彩是“被发现”的,是用实践证明出来的。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教学方法和风格不同,课堂精彩也因人而异的,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及时记下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之处,不但可以为下次备课提供捷径,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资源共享,更可以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三、一定要记下自己失败或不足之处。

成功,就会有失败。每一节课不可能都是成功或完美的,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很多败笔,从而留下遗憾。失败并不可怕,但须及时发现并总结,避免重蹈覆辙。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或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的失误或不足,那么就会一犯再犯,积重难返,从而严重影响自己日后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而如果不记录自己的教学不足,那么长期下去就没有可参考的经验教训,不能更快地成长。所以对课堂教学中的败笔或遗憾进行及时的回顾、思考、梳理,并探究失败的根源,深刻吸取教学中的教训,及时改进与完善,这样日积月累,是很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快速成长与成熟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第一轮教学,没有经验可谈,失败在所难免。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总是做不好,但又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后来,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学习,我意识到了一定要把自己教学中的失败之处作为课后反思的重点记录下来,同时,更应该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败笔,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如何才能改进教学。把这些反思想出来后,还可以把它们写出来进行整理,成为反思中的反思。这样,就会使你进步得更快了。

四、还应该记下自己的感悟与灵感,记下学生“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