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后托管工作总结

课后托管工作总结

课后托管工作总结

课后托管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租赁与信托 工作过程 课程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职教育各项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教育各项改革的核心任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最初阶段高职课程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普遍现象,各高职院校逐步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教学改革。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计划中缩减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训环节等。但这一阶段的课程教学改革仍然是增减式、碎片化的现象。但这时期高职课程教学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仍然是并存的两个部分,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教学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从2006年末,国家正式启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走向内涵式发展路径。

一、《信托与租赁》高职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托与租赁》高职课程教学与行业企业融合不紧密。过去高职课程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作为重点导向的,忽视了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没有真正按照职业能力标准来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设计是以学校为主,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主体是专任教师,行业企业在课程开发环节上没有深入参与,而行业的发展水平和职业岗位结构变化直接决定了高职课程教学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没有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计出来;因此,高职课程教学就很难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相统一。高职课程教学核心没有放在系统化的工作任务上,而不是更注重脱离具体工作过程的点状专业知识上,对工作任务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对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工作任务之间缺乏应有的系统化的联系。生搬硬套其他国家的“合作教育”、“双元制”、“教学工厂”等经验模式,实践证明任何域外模式在我国都水土不服,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信托与租赁》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学生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应用能力强、高素质等特点;以“技能应用”为主旨特征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最主要环节,在信托与租赁高职课程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比重。

在《信托与租赁》课程目标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及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注重课程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要求相统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工学结合。以信托公司、商业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专业机构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情境为载体对课程进行总体设计,将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工作过程规范、执业标准引入本课程教学中,初步形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践导向的《信托与租赁》高职课程教学体系。

三、《信托与租赁》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指导课程教学改革

我院为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从2008年倡导以工学结合理念改革高职课程教学,强调以深化内涵发展建设为基本点,对原有只注重课程理论知识体系教学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借鉴德国成熟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思想,强调工作过程实际经验对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性,以真实情境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对课程教学进行系统化的整体设计,基本形成以系统化工作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依托,解决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使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能力同时增长。

(二)以实际岗位工作任务、产品或操作流程规范为载体系统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根据信托、融资租赁行业和企业的经营实际,合理选择典型的工作项目和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针对《信托与租赁》课程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在课程中的信托部分以各种信托产品为载体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而在融资租赁部分以案例为情境设计。并且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采用从简单到复杂、由单项能力到综合能力的设计思路选取典型的常见的信托产品和案例,每个信托产品和案例引入作为一个单元来组织相应的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能力培养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信托业务和融资租赁业务的必要知识,并掌握相关业务实际工作过程岗位技能。在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面,针对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信托部分课程教学可以从简单的投资客户风险识别判断与承受能、调查、信托产品的选择与营销,到复杂的信托产品设计、售后管理逐步深入;而对于融资租赁部分课程教学,根据案例情境不同,从客户开发与资信调查、租赁项目评价、租赁合同内容商谈、起草与签约到后续项目跟踪管理相关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课程教学的内涵不是理论导向而是行为导向,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突出学生由知识获取模式转向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信托与租赁》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是对信托与租赁课程运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先进教学理念,对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进行整体优化的过程。按照系统化理论,在课程教学中不仅一个系统的每个单元要完善,强化整体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下面我们对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要点进行归纳整理。

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学习《信托与租赁》课程,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是融资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的客户经理、信托产品的推介营销等初始就业岗位,再次晋升是面向融资租赁公司或信托公司的项目管理人岗位;未来发展方向是融资租赁公司或信托公司的业务部门管理者岗位。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根据信托业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使所有毕业的学生能独立开展各类信托产品营销及其售后服务等工作,所有毕业学生能独立开发投资客簟⑼蹲氏钅炕蛉谧势笠担荒芨据融资租赁业有关管理办法,使所有毕业学生能参与开发融资租赁项目的企业客户,绝大多数学生能参与融资租赁项目洽谈、融资租赁业务合同起草,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担当独立完成融资租赁项目的后期管理的日常工作。

1.确定《信托与租赁》课程高职教学的整体目标。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目标要求能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等,学会辨别出合格的个人、机构投资者,学会测评合格投资者的风险属性,学会识别并能够分析各种贷款类、投资类等信托产品,学会设计各种简单的贷款类、投资类等信托产品,能起草资金信托合同,能够开展信托业务资金运作及回收等日常管理工作。能够根据融资租赁业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等,尽职调查融资租赁项目情况,会起草融资租赁项目情况调查报告,能科学分析与评价其是否可行,能够参与同供货方洽谈融资租赁设备的购货合同条款事仪,能起草融资租赁设备的购货合同及融资租赁合同并参与执行,会运用各种方法计算租金。学生的知识目标要求明确融资租赁的基本含义、五种形式、职能和作用、金融租赁公司的经营管理;明确融资租赁业务存在的风险及期防范措施,掌握租金的基本计算方法;明确信托的基本含义、构成要素、种类、职能、特点以及信托公司的经营管理;掌握投资类信托、贷款类信托等业务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素质目标要求能够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银监会的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所在(非)金融机构付有诚实守信义务,严格遵守相应岗位的工作职责,维护所在(非)金融机构的声誉,保守所在(非)金融机构的商业秘密及其客户的信息和隐私。互相尊重,与同业人员相互尊重,与同事相互尊重、合作。礼貌服务、提示风险,在工作时衣着得体、态度稳重、礼貌周到,向客户推介、销售信托产品或提供有关服务时,应当以据信托业、融资租赁业监管规定要求充分揭示所涉及到的各类风险,应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反馈客户提出的质询。

2.改造《信托与租赁》课程高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信托与租赁》课程的高职教学内容明确是以职业岗位真实能力做为指引,该课程教学的实训、实例课堂活动,都应围绕职业岗位真实能力这一中心目标,深入相关行业和企业,汲取职业岗位活动素材和实际工作流程,改造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传统的以“章节知识模块教学方式”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系统化的工作过程”。针对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学生,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会有一定区别;因此该课程高职教学活动都必须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次设计,这是该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的必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多元素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若干个专业外语词汇,可以营造学习外语氛围,这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外语水平的有效措施。

3.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信托与租赁》课程高职教学综合性项目。以据信托与租赁业务实际需要,贯穿于整个课程高职教学活动中设计若干个综合性项目,训练学生在执业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能力培养。综合项目的选择强调典型性、综合性、可行性、挑战性。课程教学综合项目的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败。

4.设计《信托与租赁》课程高职教学针对学生的考核办法。对该课程高职教学进行科学、全面考核与综合性评价是考核设计的总的要求。该课程高职教学应突出能力目标得考核,设计综合项目进行考核是可以采用的方式。可以突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租金和收益的能力、合同的编写能力、与客户沟通营销的能力等的综合考核。对学生上课出勤率与遵守学校纪律情况、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是否正确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效果等的考核都是系统化考核方式。另外,相关专业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到有关单位顶岗实习,按规定完成各个工作岗位的任务,经实习单位出具实习效果和是否具备操作能力证明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考核方法。总之,《信托与租赁》课程高职教学新的理念要求对学生做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全面、综合评价考核。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教学理念还有待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开发高职课程教学有待建立起长效机制,高职课程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苗绘,金融信托与租赁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期.

[2]朱启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4期.

课后托管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课题依托单位财务部门对课题经费监管情况审计

审查课题执行各方能否做到高度重视课题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课题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接受依托单位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保证课题经费的合理使用和财务核算的准确规范。课题负责人行使经费使用自必须在批准的预算范围内和依托单位的日常监督下进行。严禁课题经费脱离依托单位财务部门监管。

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科研人员自行编制财务决算报表,依托单位财务部门监督不严,导致账表不符、财务数据虚假等问题。被审计单位是否避免了在课题管理中重视项目执行、轻视经费监管,重视预算、轻视决算的情况。

二、课题依托单位编制虚假预算套取课题经费情况审计

被审单位是否存在课题预算虚假问题如虚列人员费、考察调研费、会议费、设备购置费、对外协作费等,造成课题完成后形成课题资金大量结余,长期挂账用于课题以外的支出,造成科技资金的极大浪费。科技部规定严禁编制虚假预算套取课题经费。

三、课题依托单位挤占挪用课题经费情况审计

被审单位课题经费能否专款专用,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用于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支出。科技部规定严禁挤占挪用课题经费,超预算范围开支的行为。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将课题经费用于旅游、福利劳保、娱乐等活动和与课题研究活动无关的宴请,以实物、有价证券等方式变相谋取私利,用课题经费经商办企业等问题,审计查出此类问题,应严肃财经纪律,按规定处理,确保合理有效使用科技经费。

四、课题依托单位截留课题经费情况审计

被审单位是否存在从课题经费中直接提取管理费计入课题成本的问题。课题管理费是指难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包括课题依托单位为课题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房屋占用费和现有仪器设备使用费或折旧费等。严禁从课题经费中直接提取管理费计入课题成本。按规定,课题管理费应按照财务制度允许的分摊方法,分摊计入课题成本,在批复的预算范围内列支。严禁课题依托单位直接从课题经费中按比例提取管理费的变相截留课题经费的行为。

五、超出预算范围从课题经费提成用于人员奖励支出的情况审计

被审单位是否存在超出预算范围从课题经费提成用于人员奖励等支出的的问题。科技部规定严禁从课题经费提成用于人员奖励支出。有的单位为鼓励科研人员争取课题经费,自行制定内部政策,从获得的课题经费中提成用作科研人员奖励支出。按规定,人员费应按照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和国家相关标准在课题预算人员费科目据实列支。人员费必须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避免课题经费的浪费、流失。

六、违反规定自行调整课题经费预算的情况审计

被审单位是否存在自行调整课题经费预算问题。课题经费预算一经批复,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调整课题经费预算。因课题研究目标、重大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以及不可抗力造成意外损失等原因,对课题经费总预算造成较大影响的,可以进行调整,但必须按原程序上报批准后执行。对于课题经费预算科目之间的调整,调整幅度超过10%的,必须按原程序上报批准后执行,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课题经费预算,维护科技资源分配合理性。

七、拒付、不及时足额提供配套资金和提供虚假配套承诺的情况审计

被审计单位承诺提供配套资金应严格履行合同的约定,及时足额提供配套资金,不应以任何理由拒付,并将配套资金和专项经费纳入课题预算统一管理和核算。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拒付、不及时足额提供配套资金和提供虚假配套承诺的的问题。被审计单位在课题申请时,有无为争取课题经费,提供虚假配套承诺或将课题占用的房屋、仪器设备原值等列入配套,加大配套资金额度套取科技资金的问题。被审计单位在课题执行中,否存存在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到位率低甚至不提供配套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课题研究活动的正常进行,降低科技经费地使用效果,严重影响科技经费地使用效益。

课后托管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托与租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案例教学法已经成诸多经济学科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但如何在《信托与租赁》课程中有效地使用案例教学,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一直是困扰许多金融学教师和学生的重要问题。

一、《信托与租赁》课程的特点

《信托与租赁》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属金融专业的重要分支,主要负责系统地讲授商业银行信托与租赁业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它不仅是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而且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专业的重要课程。

《信托与租赁》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托业务,具体阐述信托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信托的起源与发展,信托的职能与作用,信托的种类以及主要信托业务; 第二部分是租赁业务,具体阐述租赁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租赁业务的基本操作程序,租赁的资金筹措,租赁项目的管理,租金及相关费用的计算及其他业务。一般要求学生先修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具备一定的金融学专业知识。

如何讲授《信托与租赁》课程,培养企业需要的相关人才,是高等院校迫切需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长期以来《信托与租赁》的教学基本上以理论学习为主,而对学生解决信托与租赁业务的操作程序、业务管理等方面的训练几乎没有。而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准备和讨论,来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和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在《信托与租赁》中应用案例教学,将更有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专业知识,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专业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介绍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训练中,后经由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的推广,逐渐扩展到商业、医学和管理学的教育领域中,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学中[1]。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从此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且被广泛地运用到不同学科的教育中,也成为进一步改革本科教育,解决其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希望所在。

国际上以案例教学而著称的哈佛工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一种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其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2]。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方法。小劳伦斯·E·列恩(Laurence.E.Lynn)[3]认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在我国,王珏辉(2007)[4]认为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萧毅鸿等(2012)[5]认为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背景材料为出发点,在教师培训者的引导与组织下,学习者通过调研并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王永桂等(2013)[6]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平台、以问题为基础、以讨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的特点如表1所示。

综合来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对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所感悟和认识,并且对一些难以掌握的理论,也能有所理解。

三、案例教学在《信托与租赁》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信托与租赁》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挑选案例,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讨论和进行总结。而学生则需要阅读相关案例资料、思考其中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讲解、辩论和表达,承担了更多的学习任务。显然,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中心,而教师是教学的参与方和引导方。

然而受课时的限制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为了学生能更快的掌握信托与租赁的相关专业知识,会不自觉的主导了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有时教师会将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和观点讲解一遍,不给学生充分自由讨论的空间;或是放任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提示和总结,这就使案例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也习惯了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或是害怕自己的观点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质疑,而不愿意参加讨论,这些都会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

(二)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对开展案例教学的制约

虽然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但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体制,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迟迟难以推进。一种观点认为本科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技能可以在日后工作培养,而理论知识的讲授更适用于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无用武之地。也有人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事例教学”,只是传统教学的一个补充,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目前的案例教学依然注重结论的获得,轻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同时,在现行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都是围绕考试的内容进行的,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预成的,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必须掌握与考试有关的内容。那么在现行考试体制未变的情况下,案例教学耗时耗力,可能会被教师和学生所排斥。

(三)《信托与租赁》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问题

要使用案例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择合适的案例,因为案例的适宜性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8]。案例需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问题性等特征。多年来,我国在信托与租赁领域出现了不少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典型案例素材,但这些案例都处于动态发展和变迁过程之中,收集到相对稳定又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比较困难。

目前,对信托与租赁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的工作仍存在不足,案例资源不足且质量不高[9]。有些教学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案例,由于国内外经济制度和环境的差异,国外的案例不一定适应中国的国情,这就增加了学生分析案例的难度。有的虽然使用国内自编的案例,但这些自编的案例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具有典型性和时效性的国内知名企业案例比较匮乏,且许多企业案例并不对外公开,这给案例的搜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对案例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师为节约时间,会逐一说明其中的知识点,使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成了摆设,似乎只要知道了相应的规则,事实就很容易得出结论,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锻炼也无从谈起。

四、《信托与租赁》案例教学体系创新的主要设想

(一)教师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信托与租赁》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案例教学基本方法和案例教学保障措施等基本问题进行不断探索,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社会关注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方法。例如,对于信托的种类和分类这种比较容易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提前布置求解性案例让学生调研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评价;对于信托的资金筹措和管理这类比较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可采取教师提前布置经验介绍性的示范性案例让学生学习和分析,在课堂上以“学生问、教师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对目前还存在争议和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让学生研究思考,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总结的等方式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案例教学进行严密的组织,一般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构成,如下表2:

表2 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

步骤 项目名称 注意事项

1 案例选择 教师要慎重地选择合适的案例,注意案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启发性及难易程度;

2 教学准备 教师要熟悉案例的相关内容和背景知识,并进行事先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要提前阅读和思考案例,对案例有一定的理解

3 课堂讨论 可采用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形式;讨论内容可包括影响因素分析、方案比较和选择、最终实施方案等几方面

4 效果评估 可由教师或学生自行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要求学生写出书面研究报告,可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

(二)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案例教学,都是为了能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信托与租赁》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以便于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托与租赁中的实务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这不意味着它不涉及到任何理论,其内容性质决定它必须要首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7]。比如,在讲述租赁项目的管理的时候,需要对租赁的定义与特征、种类与分类、租赁的资金筹措、租金及相关费用的计算等概念和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如果对最基本的概念及各个环节的内容等都不了解的话,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就无从下手,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同时,在《信托与租赁》课程考核中,要针对案例教学制定与传统教学不同的考核标准。可以将期末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先将考核标准告知学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取将每个学生在案例分析与讨论时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在期末考试中加入案例分析题型或是辅以论文、口试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10]。

(三)丰富《信托与租赁》案例类型,保证案例教学需要

首先,要在充实传统理解性案例的基础上,增加知识创新型案例。传统案例一般都比较简单,用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和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但目前,我们已处在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还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还必须增加知识创新型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要密切关注国内外信托与租赁行业的发展变化和重大事件,及时抽选出适当案例,确保紧跟社会热点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

其次,还可以将一些暂时还没有最佳解决方案的案例,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或是作为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运用案例研究法来完成论文的撰写,提高论文的原创性,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论文抄袭现象,也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一批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编写适合本科教学需要特别是本校使用的《信托与租赁》案例库。案例的编写,既可以参考他人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也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去信托公司和租赁公司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在实践中编写案例可以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忠如.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2]Katherine.K.Merseth.Case Studies in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M].New York: Longman,1997.

[3]小劳伦斯·E· 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王珏辉.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实验视角[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1).

[5]萧毅鸿,周献中,凌海风,唐建.案例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师教育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

[6]王永桂,刘洪,汪远旺.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定位与行为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3).

[7]黄爱双.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

[8]吴升.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界,2010(8).

[9]朱尔茜.我国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3(3).

[10]程鸣,冯梅芝.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思考[J].财会通讯,2013(5).

基金项目: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信托与租赁》(项目编号:KCP2013-05)。

作者简介:

高晓燕(1964—),女,河北鹿泉人,博士,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课后托管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背景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具体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1〕。网格化管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举措,随着信息化、大数据等概念的提出,社会对信息的精准度和更新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格化管理是对于网格单元发生的联动反应能够快速的进行处理,具有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参与多元化的功效〔2〕,其依托于信息化。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如何将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与信息化的发展相结合,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网格化管理模式已在各行各业被广泛应用,其实践成果也较为成熟,将网格化管理模式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不外乎是一种积极地创新探索〔3〕。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l不紊的开展,但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负载现象越来越明显,未经筛选的不当消息和言论,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载体不可避免地被大学生所接触,包着华丽外衣的虚假不当言论,很容易被本身就缺少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所接受,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今,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已明显成为困扰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短板,困则求变,变则需要补齐这一短板。

二、运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基于学生公寓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

当前,我国高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探索,主要体现在党建、学生社区公寓等管理工作。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下,不再以专业班级建制为基础,而是以学生宿舍为子单位,划分各个层级的网格、片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时关注与学生相关的各项数据并进行分析,以此来体现数据采集的精准化,服务内容的多样化,管理模式的人性化等。因此,以学生公寓网格化管理模式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工作内容,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如在舆情控制、安全防范、挂科预警等方面,可以设定一个阈值,当发现某一网格的数据临近或达到阈值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立刻精准跟进,以网络为抓手,以网格区域为工作对象,线上线下管控得当。

(二)是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实践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现了飞速发展,除了必要的纸质文件需要存档以外,无纸化办公已成为普遍的工作模式。网格化管理模式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是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重要实践,目的是达到教育流程优化、管理能力提升的工作效能。同时,使被教育者、教育流程及教育决策进行数字化分析和运作,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三)是体现“以生为本”理念的重要举措

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高校辅导员等思政教育人员数量不足、师生思想交流不够有效、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跟不上时展等问题日益凸显。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将学校的众多资源高效地整合起来〔4〕,打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最后一公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可以更直接有效地因材施教,实现教育、服务、管理三者有效结合,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三、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网格化管理模式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网格化管理制度,对各管理网格点的职责进行明确,制定网格化管理的片区职责、公寓楼职责和网格点职责等,进一步规范日常检查和走访工作,形成完整的网格化管理规范标准和一整套管理运行体系。二是要结合思政教育工作,制定量化的奖惩制度,并与大学生的德育成绩考评挂钩,将思政教育工作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点滴,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内容多样的活动、比赛等,实时舆情把控,实时政策播报,实时榜样宣传,力求形成思想积极向上,学习氛围浓厚的宿舍氛围。三是要制定相关信息安全风险防控制度,明确信息安全岗位责任与信息安全报送机制,设立信息技术专员,签订保密协议,专门负责管理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和维护。

(二)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工作进展越来越高效便捷,但不可避免的,信息安全一直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只有在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的同时,不断提高信息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双管齐下,才会推动工作又快又稳的开展。除了建立相应的风险防控制度外,还要依托售后,确保信息安全。要积极借助系统开发公司力量,发挥“专业人,做专业事”的优势,坚持“谁开发,谁运营”,“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责任制,确保各信息化业务系统、网站安全稳定运行。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既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网格管理队伍,又需要制定相应的选拔制度来保障。一是根据网格化管理的需要,可以将网格管理队伍成员分为信息采集人员和信息处理人员。信息采集人员即为各网格点的负责人;信息处理人员又是管理人员,即为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学校公寓管理中心和各院系辅导员等。上述人员上岗前必须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强化角色定位,明确岗位职责,签订保密协议。二是建立网格管理队伍的选拔机制,确保学生组织和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和威信。人员的选拔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通过笔试、推荐、面试、实习考察等多种形式,还要综合考察其服务意识和应急应变能力。同时还要夯实好网格管理队伍的换届标准和流程〔5〕,保证队伍的整体性和即战力。

(四)夯实基础理论研究

一项工作的持续性开展,离不开基础性理论研究做支撑,基础理论研究深入了,才会以此为基础制定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尤其是网格化管理相关工作的规划和开展必须要夯实基础理论研究,一是要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工作思路,以问题导向为根本出发点,基于网格化管理平台不断完善管理系统,落细落小落实地解决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各项问题。二是要注重数据的积累、汇总、研究总结和前瞻性分析,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只有依托数据才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查缺补漏,切实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并以此来提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精准性和??效性。

四、基于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应用探讨

(一)结合党建工作建立网格化思政教育工作体系

学生公寓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区域之一,党建工作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依托,结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通过围绕学生公寓社区,建立网格化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包括院系党委(党总支)、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三个级别,促进工作流程层层递进,工作实效层层深入,以达到思想上高度统一、形式上灵活多样、内容上覆盖全面的目的。例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二级院系下辖的宿舍公寓,通过网络技术手段,以1-2个宿舍为一个网格,根据党员数量分配到责任网格,实现学生党员联系对应网格“一对一”。学生党员经过上级党组织的集中培训之后,随时向所负责的网格线上线下的开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项活动,包括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普及、国家政策宣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等。同时,在网格运行过程中,设立监督考核机制,辅导员担任具体负责人,具体是对舆情把控和学生党员工作的监督考评,辅导员通过学生党员的信息反馈和网络数据汇总分析,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谈话、召开主题班会、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二)依托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直以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其单一的考核形式、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老套的学习内容等因素,常常给人以“枯燥乏味”的印象,以致学生兴趣不高,出勤率走低。如何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让思政理论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成为大学思政理论课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各个高校普遍选取的革新方式之一。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开设慕课,让大学思政课“活”了起来,但是,在运行期间也出现了监督机制缺失、网络信息负载等问题,导致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由高走低。如何在此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有效措施,真正把思政理论课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打通思政理论课的“最后一公里”,是每一个思政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开设网络思政理论课,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一是网格化管理模式下开设思政理论课可以有效的强化监督,利用监管预警机制,破解出勤率低,抬头率不高的难题,真正做到思政教育的全覆盖。二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下开设相应思政理论课程,设置课程学分,完善选课系统,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学习讨论,强化思政课教师与学生间的良好互动,同时,思政课教师可以依据舆情控制系统采集的数据,从专业的角度有针对性的为学生答疑解惑,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做好舆情控制工作。三是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思政课教师对应固定网格,网格内的学生可以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教师进行客观评价,以此来倒逼思政课教师拓宽教学思路,革新教学内容。

(三)线上线下打造网格化品牌实践活动

根据以往举办思政教育类学团活动的经验,宣传方面的花销能占到整个活动预算费用的30%-50%。传统的学团活动,大都以现场宣讲、报名,专人组织实施并保障活动顺利进行为主,整个过程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网格化管理模式运行下,以网格点为宣传阵地,通过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优势作用,实现特色实践活动线上宣传等准备工作全覆盖,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扩大公益型活动的比例,增强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如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共青团组织可以打造网格化品牌实践活动,具体为学生会组织或学生公益性社团牵头公开招募志愿者,可以设置图书馆志愿服务队、社区环保志愿服务队、敬老院志愿服务队、爱心支教志愿服务队、医疗保健志愿服务队、科技宣讲志愿服务队等专项志愿服务队伍,各网格点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喜好组队进行网上申请,申请结束之后,根据报名情况,后台进行队伍整合,网上培训考核,考核通过后,直接下发具体服务时间、集合地点和工作流程,各网格点设置一名联络员,具体负责联络、考勤和监督。整个招募培训过程,全部线上完成,线下直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课后托管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运输;课程开发

开发与建设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什么是工学结合的课程呢?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也就是学习的内容是从工作领域转换而来的,通过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载体学习知识和技能。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如何在中观和微观的课程和教学层面上,探索出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过程

《运输营业操作》是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我院根据职业发展规律和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而开发出来的一门课程。

1.典型工作任务的获取

物流专业岗位分布在生产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当中,主要从事仓储、运输、国际货代、配送、采购、客服、物流业务、信息处理、统计分析等相关操作性、技术性和管理性岗位。专业人才市场稀缺度和含金量要求都很高,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为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院物流管理教研室对30多家企业的物流人才需求调查,包括生产型企业、商贸型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同企业类型,充分了解了不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真实需求;然后对06级~09级物流管理专业的四届毕业生就业岗位、薪资待遇、技能需求、对专业教学的建议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主要为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第三方物流和配送中心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确定了培养目标以后,我们选取了16名来自于公路运输为主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现代配送中心企业企业实践专家召开了物流实践专家访谈会,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构架了以运输、仓储、物流业务销售为主线的新的课程体系,确立了包括《运输营业操作》在内的5门专业核心课程。

2.工作分析

根据职业发展的规律,从新手到生手,第三方物流公路运输企业的员工先需要在基层门店或点部熟悉业务流程和公司的运作。我们对基层的营业员、送货员、理货员、客服等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其岗位工作任务有:接待客户,指导客户填写托运书、制单、制作标签提供各种业务信息的咨询、查询,录入运输信息系统数据,清点件数,测量货物重量、体积,检查危险品、违禁品、货物包装、标志,到达货物自提办理、联系客户送货。典型工作为运输营业业务,对应课程为《运输营业操作》,我们确定出该课程的课程标准。

二、课程开发的目的

1.总体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知识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零差异,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差距,培养出适应物流行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须具有的良好核心能力。

2.具体目标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我们将这门课程的具体目标确定为:(1)具有客户接待能力,(2)具有受理托运货物的能力,(3)具有货物信息处理的能力,(4)货物交付的能力,(5)掌握正确的工作程序,(5)具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的能力,(6)具有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7)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8)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有效沟通能力。

三、课程教材开发与实践

1.课程的内容的确定

经过对第三方物流运输企业基层门店工作流程分析,与课程目标结合系统化之后,我们将教学内容确定为:项目一 客户接待,项目二 受理托运,项目三 运输信息处理,项目四 仓管验货理货作业,项目五 到货交付作业。

3.课程的教学实施

依托计算机及网络,实行3~6人为一小组的小组教学,30~36人为一教学班的小班教学。 本课程主要在物流实训中心物流运输实训区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使用运输设施、设备、工具、材料和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相应的运输营业业务操作。教学活动的开展,奉行“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实行六步骤法。主要由教师引导、指导、监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项目任务书,编制作业方案和工作计划书,并按要求进行实施,实施完成后对实施的情况进行检查分析,最后完成任务报告书。

4.课程考核

课程的成绩评价由项目单项考核和综合任务考核组成,突出“过程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过程项目单项考核占总成绩的70%,综合任务考核占总成绩的30%。个人得分由小组得分(80%)和教师对该学生工作完成情况和个人表现情况过程(20%)构成。

四、课程的实践效果

通过《运输营业操作》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将以前理论教学无法理解的知识转化为操作后学生能理解掌握并准确操作,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掌握了一种工作中的思维模式,对问题的思考具有专业性特点,具备了对物流行业的敏感性。

总之,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需要灵活运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育新理念。工学结合一体化开发需要各方面全面配合和保障,除了课程教学团队的团结合作,还要多和企业沟通,建立长期的合作办学和实训基地,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稳定平台。课程改革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使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研究更完善、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张莉,王悦,苑学智.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框架的开发与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 3)

[3]刘向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