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第1篇

(二)农村支付建设的成本收益不匹配

农村银行卡业务存在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性。部分偏远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的基础较为复杂与脆弱,维护运行的成本与实际收益不匹配,严重制约了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与发展。目前,农民工银行卡等结算服务所耗费的计算机系统改造、升级等成本大,但是银行收益并没有显著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人员、配套系统与基础设施建设上缺口大,业务开发能力不足,缺乏专业人才。大型商业银行不乏技术和人才,但对农村银行卡业务积极性并不高。农村客户的存贷份额在其业务中比重很小,涉农业务甚至成本利润倒挂,所以大多数商业银行也没有积极性来提升农村未来结算发展水平。

(三)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和政府扶持措施

银行卡业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银行业外,还涉及商务、税务、电信等相关部门或行业及社会整体信用环境,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不少农村地区各种支付网络的缺乏、征信体系的缺失、社会治安的复杂性都是制约银行卡业务进一步发展的外部因素。

(四)农民对现金支付的观念较深

提升农村金融支付水平离不开农民对信用卡业务的支持,存折等传统现金存取媒介直观,便于查询,农民比较偏好。据统计,安徽省2008 年上半年县域银行网点现金存取交易笔数是票据、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交易笔数总和的 3.32 倍。即使作为非现金业务载体的银行卡,也主要用来存、取现,消费和转账业务量很低。安徽省县域银行网点 2008 年上半年银行卡存取现业务笔数、金额占银行卡业务量的 80%以上,而持卡消费的笔数、金额仅占4% 和 2%,POS 的刷卡交易甚至四五天才有 1 笔。银行卡取现以柜面为主,ATM 取现笔数仅占取现笔数的 33%。

(五)农村地区银行卡品种单一

农村地区银行卡品种单一、产品创新不足也是制约银行卡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农民发行的银行卡主要是借记卡,具有消费透支、循环信用功能的信用卡服务不足。农民临时性小额资金需求恰恰需要银行卡具有一定的融资功能,将银行卡透支功能和小额信贷融资功能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民小额融资之急。其他针对各类客户群体量身定做的银行卡品种更是少见。其次,银行卡交易终端缺乏。ATM、POS 等传统交易终端在农村区域很少见,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渠道更是缺乏。

(六)农村清算渠道不畅

目前,非现金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比较慢,乡村地区使用结算支付系统不广泛,县域金融机构的跨行支付清算仍存在渠道不畅通、速度慢的问题。虽然各家银行机构行业内支付结算已比较完善快捷,但是跨金融机构结算,特别是基层农村的跨金融机构结算相对迟滞。

二、有利条件

(一)农村基础设施改善

虽然农村支付服务还存在很多不足,支付服务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总体上看,我国面临改善农村支付服务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发展的措施,农村支付服务市场前景良好。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用卡业务系统的建成运行和联行结算的不断完善,中国银联网络在农村地区的不断延伸,为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未来“三网”融合在农村地区的实现和扩展,农村居民向主要乡镇集中,也方便了信用卡拓展农村客户。

(二)农民工推动了农村银行卡业务扩展

外出务工农民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部分,并且数量有增加趋势。2005年推出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农民工通过全国各地金融机构与家乡农村信用社等基层金融机构的资金汇划,推动农村资金运转,并进一步培养农民非现金结算习惯。

(三)金融业发展延伸的必然

各家银行在城市信用卡业务扩展上过渡竞争,必然降低信用卡运行的效率与效益。而滁州市广大的农村地区人口达258万,占全市人口的58%,仍蕴含巨大的消费潜力。商业银行如果根据经济结构特点和金融市场需求,向农村市场拓展信用卡业务,将有利于农民资金运转和扩大农村市场消费。

三、路径探讨

(一)加强对农村的资源配置

将先进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经济、行政等手段,向农村进行有效配置。利用多种现代化金融工具,将先进的金融基础设施、新型的资金清算模式等部署到广大农村地区,架构与农村经济社会持久发展相称的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这些将为农村支付服务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促使农村支付服务市场步入提高、整合和创新的发展阶段,充分发挥农村支付服务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增长的功能。

(二)拓展银行卡应用范围

在稳固信用卡农村结算功能的前提下,如何使信用卡成为惠农的金融服务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规范措施使信用卡成为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的载体,兼具存取现金、汇兑、消费、理财、财政补贴发放、信贷透支等多种功能,切实满足农户金融需求。赋予信用卡在农村社会多种职能身份,不仅能畅通农村资金结算,而且可以丰富和规范农村资金流动。

(三)加强农村支付结算知识宣传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第2篇

农村金融机制发展历程

农村金融机制改革过程中,需要不断融合新的元素,才能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全面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农村金融体制建设阶段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呈现逐步加快的态势。然而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在机制创新过程中进行完善,逐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服务。中国农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发挥商业性和政策性的功能,对其商业化发展和经营管理需要进行严格处理,必须按照规范化的方式推进各项工作,提升农村金融机制创新管理水平。农村商业化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导致农产品的供应量增大,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活力增强,如果农村金融工作不够完善,对农村积极性提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增加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

第二,农村金融体系构建需要坚持“三位一体”方针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逐步建立农村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村金融各项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过程中需要坚持“三位一体”的基本思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资金供求矛盾问题。一方面我国农村金融资金需求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农业生产金融需求量逐步提升,同时农业生产金融贷款的条件十分苛刻,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公共服务建设发展性问题已经逐渐凸显出来,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因此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此类资金如果不能从农村正规机构获取,对农民的积极性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新型农村金融体制构建阶段

农村正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因此农村金融的配套服务完善,才能更好的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逐步把金融网点覆盖全农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提升农村金融的竞争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农村金融的效率。当前需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启动农村邮政储蓄改革,解决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破性问题,逐步放宽农村地区金融准入条件,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机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我国农村金融机制创新的经验反思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整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需要围绕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做文章,当前农村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服务到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金融发展的理念需要根本性转变,不断调整服务管理水平的方案,农村金融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的形态在新的环境下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保证农村金融体系整体功能能够在服务农村经济过程中得到全面展示。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之间存在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农村金融在机制创新过程中既要取之机体营养又要服务机体,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受到“三农”资金的影响,很多情况产生盲目责怪、批评农村金融机构的现象,对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健康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农村金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 响。

农村金融信贷的投入力度不大造成金融机制创新不够全面,政府和监管部门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投入力度,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保证农村经济不断增强活力。农村金融信贷投入增加的时候,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保证在信贷投入增加的时候导致不良贷款的积累,因此需要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机制,把国家政策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农村金融机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经营管理粗放的局面,当前需要解决覆盖面低、信贷供给能力差的局面,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金融机制创新,解决部分农村信用社出现亏损的局面。 解决农村金融正规化问题

农村当前的非正规金融不规范,导致间接融资手段不能很好的服务“三农”。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导致金融机构存在失衡的问题,农村金融资金难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当前和未来需要健全非农金融机制改革,推动非农金融机制创新,促使非农金融步入规范化轨道。非农金融有序发展对支持正规农村金融事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效应,可以更好的扩大农村生产和生活资金,逐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升农村金融的整体效率。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对推动农村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这些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相比具有灵活的处理模式,当前需要解决非正规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不健康问题,积极引导其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建立完善的非正规金融监管体系,保证非金融机构能够在科学有效的监管之下进行规范化运营。

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促使金融服务机制创新,最终能够形成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全面发展的态势,非正规金融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为正规金融机构提供重要的支柱。农村金融机制创新需要对有限的资源金融科学合理的配置,通过政策的调控逐步完善其体制,拓展农业银行支农的渠道,为农村金融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真正培养农村合作金融,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通过科学化管理,提升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农村金融;发展路径

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的发展,是“三农”问题解决的有力辅助力量。但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农村开展金融发展需要获得多方面便捷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充分掌握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

一、“互联网+”时代的农村金融机构现状

农村金融机构在规模、能力范围、服务产品等各方面都比城镇金融机构水平要低一些。但是农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状态,影响着“三农”问题的改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融资能力差,金融技术水平滞后,金融机构员工整体综合素养缺乏,从而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受阻。

(一)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优势

农村金融机构散步范围广,数量庞大,与农民产生紧密的生活联系。金融机构分布广泛可以有效地覆盖目前大部分农民实际需求,农民可以不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就可以就近到附近的营业点办理金融业务。由于在地缘上的接近性,农民会自然地与居住地附近的金融机构产生亲密感,在农村基层建立起较高的品牌效应,深得农民群体信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金融机构开设网络银行,金融服务更为便捷,办理业务的流程更为顺畅,提升了农民对金融机构的满意度。其次,农村金融机构会针对农村实际情况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业务办理更为灵活多样,符合农民多样性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在规模上处于较小的状态,主要是单个机构服务的人群数量较少,小机构可以降低机构覆盖率的成本,同时提升机构工作的灵活性,有效地解决基层农村的“三农”问题,国家在此方面也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力度。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税负要求相对较低,这样可以有效地促使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基层,优化服务水平。在利率上有一定程度的浮动空间,有助于金融机构自由行的定价处理,不必受政府的绝对性控制。在贷款的发放审批与流程处理上也有自己的自,从而提供农民更多的便捷性,提升机构本身的市场竞争力,让经营服务更为灵活与人性化。其三,服务对象数量大,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农民群体在我国范围内占据了较大的人口比例,因此,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人员实质上是占有较大比例范围的,数量众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劣势

当下农村金融发展有众多的优势特点,但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在农村基层,其网络环境相对不发达,基础建设成本高,特别是农村居住分散,不如城市人口集中化居住带来的基础建设成本低的状况。单位面积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利用空间小,因此,在投入建设上缺乏足够的动力。在基层农村开展互联网金融由此也会受到局限,无法有效连接更大的网络空间,信息数据收集整理也相对较难。甚至有部分的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依赖传统支付与结算手段,对于网络化技术的运用较少。其次,客户受教育程度低,对于互联网知识与运用能力相对较弱。即便懂得操作也容易出现操作失误或者上当受骗的情况。对于互联网业务的运用在心理上存在排斥与恐惧感,更多的信赖传统方式。其三,农村金融工具相对陈旧,缺乏创新性的改良。城镇方面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便捷的金融业务办理服务,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金融业务。在农村更多地处于传统模式状态,需要操作更多烦琐复杂的程序,从而来提供业务保障,这样会导致时间耗损严重,客户自身的体验感受较差。虽然会进行创新工具的提供,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比例较少,不被认可,仍旧停留在传统服务产品中。其四,由于农村地处偏远,对于高水平人才而言更多的愿意留在大城市发展,因此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人才缺乏,整体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对于金融分析能力与金融知识知晓度高的人才较为缺乏,同时也没有合宜的人才储备管理,无法有效地吸引专业人才,整个人才激励制度也缺乏实质有效性,年轻的优秀人才不愿意留在基层。

二、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农村金融发展路径

(一)推动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网络化发展

“互联网+”的市场发展氛围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不断的结合互联网优势来优化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更为便捷、丰富的金融服务。要深入到基层实施后金融机构互联化经营的理念,开放思想,做好工作人员的意识转变与基层农民群体的观念教育,做好互联网思维的宣传,让基层农村对于互联网化发展有充分的认知。通过互联网化的经营方式来有效的挖掘农村金融市场,促使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改良与变革,促使创新发展。要充分意识到互联网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借鉴国内外经营的优秀经验,依据实际情况做合理化的选用与改良。充分的了解所服务的客户对象,了解其实质的服务需求与服务操作特性,要做好客户情况的探求来个性化定制属于目标客户的互联网经营模式。要充分分析当下互联网化经营发展的背景,及时的调控基层农村金融发展规划,掌握市场发展的主动性。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来辅助业务运营开展,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做客户“画像”,了解客户基本行为特点,从而挖掘客户的潜在金融服务需求,设计对应的金融服务产品,做好客户分类服务发展。

(二)优化智能服务与服务意识

互联网背景下可以有效地推进服务的智能化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也应该顺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不断地吸收互联网金融的灵活便捷,改变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单一与呆板的运作状况,提升服务质量。要让基层服务人员有充分的服务意识,做好员工培训管理,保证专业的服务知识储备与服务态度;其次,需要做机构服务系统做优化升级,提升系统操作的智能化水准,从而有效的优化服务效率与品质,让客户体验感受升级;其三,需注重智能系统平台的开发与搭建,有效地与其他互联网平台合作,提供民众便民服务,同时开发出客户多样化需求,让金融机构与其他机构能够达到资源共享,为客户量身定制多样化的服务产品,甚至可以开发专业的APP软件,让智能客户端服务与金融机构日常业务得到融合,让客户通过互联网业务来优化整体服务感受。

(三)优化金融产品

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农民群体丰富多样的金融需求,需要优化金融产品,从而有效的提升金融机构实力。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市场形势,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开展金融机构网络业务功能,提供多样性的金融服务功能,从而有效地让客户享受到更便捷的服务。从传统相对封闭性、陈旧性的服务功能中发展出更为开发多功能的服务,让金融产品丰富化、人性化、先进化,提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满意度。注重现代智能设备的利用价值,尤其是智能手机与电脑的运用,开通金融机构自身的微信平台与网络银行功能,有效的让客户做好网络自助银行业务办理工作,提供转账汇款、业务查询、信息提醒等多种金融业务功能,优化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供给客户更多的便捷性。要开展金融电商平台,利用客户资源,将客户资源能够转化为银行自身的优势资源,与其他电商平台合作,做好信息数据的利用,拓展出新的银行营销平台,同时也可以从中衍生出新的金融产品。

(四)注重金融系统平台的开发利用

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有效地做好客户数据信息的整合汇总与分析,从中结合银行自身情况做好资源转化利用。促进线上与线下资源的整合运用,优化服务功能。做好客户数据分析,依据客户情况做好对应服务产品的推送。充分注重大数据、云计算能技术的运用,优化整体机构运作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减少传统人工操作的低效率与低质量问题,避免基层人才缺乏导致的金融业务开展困难。可以有效地通过智能技术来辅助基层金融产品的客户开发工作,减少基层人力资源消耗。基层工作人员只需要懂得基本的系统操作运用能力,其他的分析匹配能力可以交由远程控制或者智能化处理,有效地提升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的统一性。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更大程度地跟上互联网发展步伐,在服务老一批客户的同时,需要更多地考虑新客户的实际需求,丰富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从而有效的提升客户的忠诚度,为机构发展提供动力。

作者:赵海城 单位:天津农商银行

参考文献:

[1]阙方平.“互联网+”时代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J].银行家,2015(12):37-40.

[2]俞胜法,陈嘉轶.普惠金融时代农村金融的探索与思考[J].清华金融评论,2015(12):36-39.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第4篇

超前规划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新格局

荣成农商行按照“超前布局、提前适应”的原则,实施“三个全面”,加速推进服务网络建设。

一是全面调整网点布局。作为全市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全行71个营业网点中26个支行网点分布在各镇街,45个分理处中90%以上集中在城区。近两年,荣成农商行统筹发展预期,整合网点布局,有序将2处网点向高科技企业较为集中的工业园区迁址,2个网点向中小企业较为集中区域迁址,升格分理处2个,专门打造了服务于高科技企业的“科技支行”和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超市”。压缩人口较少区域分理处6个,全部向成规模的居民小区和商业街迁址。陆续在信贷业务较为集中的11个分理处增加了信贷业务功能。布局调整后,全功能型服务网点辐射范围实现了零对接。

二是全面完善服务网络。按照“模块化搭建、系统化整合”的思路,在各镇街、社区、自然村分层次推动金融机具“下乡进村”,在镇街及繁华地带布设ATM及CRS(自动循环存取款机)71台,自助设备覆盖所有镇街驻地,台均辐射人群2万余人。加速推进“农金通”进社区工作,提前一年完成310个中心社区布设工作,并争取政府将其纳入了社区便民服务公共平台运作。对不具备安装“农金通”的村或社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物流超市等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营业场所陆续安装了1102台电话POS,彻底消灭了金融机具空白村,服务网络实现无缝式覆盖。

三是全面普及电子银行服务。随着农村及社区居民金融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对电子银行服务需求不断加大,荣成农商行立足实际,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银行卡等全部纳入普惠金融范畴,向农村社区进行打包式推广。目前已在农村地区发展网银客户2万余个,手机银行客户3万余个,电子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达到40%;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卡量达34万张,占全部发卡量的78.3%,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多种自助机具综合一体的立体化、全方位、高渗透、无盲区的服务大格局,切实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了现代化的金融服务。

强力打造交互式、立体化农村金融服务大平台

“三大工程”建设是银监会推动金融力量实现惠民惠农目标的重大举措,也是与“三农”同根、同源、同成长的农合机构延伸服务深度、提升支农能力的战略选择。为此,荣成农商行不遗余力,按照“三高”原则强力推进布设工作。

一是高效率完成选址工作,确保辐射范围合理。确定了310个“农金通”选址范围,网点服务农户均在600户以上,服务人口均在2000人以上。同时,依托分布在各自然村、镇街商铺的农金员,在其余的517余个规模较小的自然村完成了电话POS的布设选点。

二是高标准建设服务网点,确保服务环境一流。积极同当地政府及村委会协商,作为送金融服务进村入户的便民之举,政府同意对每台自助机具给予5000元的财政补助,村委会为90%的金融自助服务网点无偿提供独立的服务场所,营业面积均在20平米以上,对不符合营业条件的网点高标准建设营业用房,政府在政府收益、权限内收费等给予减免,降低了网点建设成本。

三是高要求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布设工作实效。制定了《农村金融自助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全部挑选65周岁以下,人熟地熟、客户资源众多、责任心强的村民担任农金通及电话POS管理员。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村村通”服务项目,定期开展进村入户走访活动,有效提升了使用效率。

全面实现支农实力、服务内涵和农村金融的良性互动提升

荣成农商行设在村头或社区的农民金融服务网点如同“金融便利店”一般方便快捷,农村或社区居民利用茶余饭后时间就可安全、便捷、高效地享受到传统存取汇、贷款利息上回、种粮补贴、独生子女费、基本生活补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等财政性补贴发放及电费等代收服务,被老百姓称为“民心工程”。

一是有力畅通了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农金通”月均结算量达1.8万余笔,结算金额1600余万元;电话POS月均结算量0.5万笔,结算金额6000余万元;农村客户网银月均结算量由2011年的0.5万笔增长到目前的1.6万笔,电子银行业务替代率达43%。2012年以来农村地区新增发卡量达15.9万张,卡交易金额达1510亿元,农民金融自助服务设施综合服务功能日益显现。

二是显著增强了农商行支农服务能力。扎实开展“大走访”及信用评定活动,不断在全国和全省率先推出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党员创业贷款、旧村改造安置房建设贷款等特色金融产品,有效满足了农村客户融资需求,进一步巩固了在农村市场的传统地位。今年已新增农村社区客户5100个,新增授信达8亿元,带动贷款规模稳步。至2013年9月末,自然人贷款余额达69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3%,利息收入达4.9亿元,占全部利息收入的61%;涉农贷款余额达119亿元,占荣成当地涉农贷款的65%以上。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第5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综观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最大的制约在于金融滞后,要让农民放开手脚创业致富奔小康,必须解决好农村的金融服务问题。丽水作为典型的经济后发地区,80%以上人口在农村,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域分散、基础薄弱、积累不足,农民群众贷款难、担保难、结算难、取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迫切需要金融服务向农村辐射,信贷资金向“三农”倾斜,构建起统筹城乡的金融发展新格局。基于此,近年来丽水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等金融支农工程创新做法领先全国,初步形成了“丽水模式”。“十二五”时期,丽水市将以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着力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努力为广大山区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的“普惠型”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扎实推进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破解城乡金融“二元化”难题

多年来,由于“三农”的“强位弱势”特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平衡发展中瓶颈,而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又是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此次人民银行总行选择在丽水市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是人民银行总行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着力破解城乡金融“二元化”难题,促进“三农”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丽水市是迄今为止人民银行总行批准设立的全国唯一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市,这将为丽水的金融改革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在推动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坚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则,坚持稳步创新原则,精心设计改革路径,科学编制改革规划,在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强化金融惠农政策、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信用、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改进农村支付服务、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等八方面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村金融样本,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农村金融改革积累有益的经验。

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支持,金融发展离不开新农村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以说,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最现实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丽水市不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广袤的农村地区是人口最多、潜力最大、政策最优的区域。在新形势下,把金融的视角从城市转到农村,尽早抢占这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市场,是大势所趋,也是广大金融机构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激发林区发展活力和潜力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有效解决农民“创业无本”的问题成为加快山区发展的关键。丽水立足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和以林权为抵押物融资,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提质”,使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山林资源成为农民的发展资本,广大林农获得了宝贵的创业资金。同时,针对贷款“评估难、变现难、费用高”等制约瓶颈,创新推广“统一评估、一户一卡、随用随贷”的“林权IC卡”,建立起集“森林资源、林权管理、信用保险”于一体的林业最基层、基础“细胞”,不断加强银林合作,拓宽金融支农渠道,提升服务“三农”能力和效益。林权抵押贷款实现了“资源变资本,叶子变票子,活树变活钱,青山变金山”。

深化助农取款服务惠民生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持续提高,国家和地方扶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涉农补贴不断增加。同时,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向农村汇款也日益增多,如何让广大农户便利支取各种涉农补贴、劳务汇款等小额资金已成为当前农村最广泛、最频繁、最迫切的一项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对此,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创新推出“涉农银行分片包干、政府扶持政策配套并推行各种补贴发放一卡通”的“丽水模式”,在全国率先完成“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实现了农村小额取现“不出村、零收费、无风险”。“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坚持构建网络与提升功能并重,继续深化具有“丽水特色”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体系,将其与村邮站、社保卡“一卡通”建设有机结合,从改善民生角度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推进城乡金融普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