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经济新政策

金融经济新政策

金融经济新政策

金融经济新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货币政策;经济金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6-0120-03

[作者简介] 黄火生,中国人民银行新余市中心支行行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宏观调控理论;

刘春华,中国人民银行新余市中心支行副行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

周水根,中国农业银行新余市分行办公室副主任,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理论。(江西 新余 338000)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事实上,央行在2007年就开始实施逐步“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13次上调,由年初的9%上升至16%,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央行加息的频率明显加快,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为全面掌握和深入分析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新余市经济金融的影响,近日,人行新余中支与农行新余分行联合组成调查组,深入各银行机构及相关企业进行专题调查,共同探讨问题,共商应对之策。

一、微观效应: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一)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金融总量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新余金融信用总量呈现跳跃式增长,全市各项贷款从2004年起连续四年增速均居全省第一。2008年,由于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用总量的快速增长。一是因为新钢三期技改、赛维LDK硅片二期、江锂新材料等工业项目都是全省重点支持、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已经得到各商业银行省分行乃至总行的信贷支持承诺,预计2008年这些项目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将会得到满足。二是因为各商业银行积极争取上级行的信贷政策,及时储备信贷增长点,如对分宜电厂、海螺水泥、新余高专搬迁等项目的授信已在2007年底前向上级行进行上报并得到批准,预计2008年这些项目也是信贷增长点。三是因为各商业银行2007年已对全市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等进行了授信,而且比2006年增加了额度。四是因为各商业银行通过贸易融资、商票贴现、保理业务等信贷产品创新,相应增加了信用总量。因此,预计2008年新余市信用总量仍然是一个快速增长年,但2008年这些项目竣工以后,信贷总量的增长将可能受到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金融结构影响

1.信贷投向将凸现“好中选优”。在从紧货币政策下,新余市各商业银行对2008年的信贷投入取向是:一是突出重点。都把新钢三期技改、赛维LDK硅片二期、江锂新材料等大项目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二是突出效益。对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将给予信贷支持,对一般性中小企业将增加贷款难度。这样,就容易导致贷款“垒大户”,以及形成“想贷款银行不给贷,不想贷银行追着贷”的怪现象。

2.对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在从紧货币政策下,对“三农”、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以“民生”为主的信贷支持将是重点。据调查,2008年新余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业务经营方向都是以支持农业、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信贷支持和优化金融服务,以此来保障农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更进一步明确了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并且加强了县支行的业务经营转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3.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将较为突出。从对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的影响上看,新余市银行机构的信贷政策有以下三点变化:准入门槛会更高;审批程序会更严;贷款规模会更紧。

4.对房地产金融服务的影响。据调查分析,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新余市房地产的影响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信贷供给方面看,对开发商获得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准入门槛提高,将促使房地产开发商重新“洗牌”,房地产投资将会有所“降温”。二是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来看,由于明确了“两个严禁”,即严禁发放“转按揭”贷款、严禁发放“加按揭”贷款,且对个人购买“第二套住房”申请贷款有了明确规定,包括对“第二套住房”的界定标准,购买“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同时2007年央行连续六次提高贷款利率,提高了购房者的月供负担。这些信贷政策的变化,将抑制个人投资性购房需求。

(三)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信贷政策变化

在从紧货币政策下,各商业银行有针对性采取了一些相关措施(详见表格)。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有以下变化:

1.严格信贷准入标准,优选信贷对象。针对从紧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采取系列措施抑制信贷过快增长。一是限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投入,对高能耗、高污染、耗资源的“二高一资”产业限制投放,逐步减少至退出。二是提升对房地产业的信贷投放标准。三是进一步压缩流动资金贷款,控制其向建筑业、批发零售行业的贷款。

2.严格项目审批事项,提升审批标准。一是上收审批权限,分类别、按信贷金额大小分级审批。二是严格授信评级。三是提高门槛,特别是针对限制类行业,采取“门票制”、“名单制”、“核准制”等确保资金投放在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3.实行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优化信贷资源和结构。各商业银行上级行完善细化产业和行业标准,对禁止类行业加大退出力度,对支持类行业实行重点支持。各商业银行注重依据自身特色,优化信贷产业结构,使信贷资金流向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

4.优化资产组合,增强抗风险能力。针对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各商业银行开展了信贷投放与金融服务相结合的多种经营方式,加强资产组合,增强抗风险能力。一是当好金融决策的参谋。针对招商引资企业,商业银行采取主动出击,上门服务,为其提供专业的发展规划、投资决策咨询服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当好企业的重要金融决策参谋。二是推出多项金融服务产品,如贸易融资、信用证业务、商票贴现、外汇投资理财等业务,大力发展理财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

5.转变监控方式,防范金融风险。一是转变监控方式。对贷款额由年度监控转变为按季或按月监督,确保贷款的均衡投放;二是完善监督程序。由以前的注重贷前审批转移到贷后监督,注重对项目和企业贷款的跟踪调查和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三是由“备”到“审”的转换。把部分信贷报备事项改为审批事项,将风险前移动。

二、磁场效应:从紧的货币政策应采取的对策

(一)地方党政:运用综合手段,实现经济金融双赢

1.进一步增强金融资源吸引力。一是鼓励各家银行积极运作,增加信贷有效供给,增强金融政策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二是加大投融资力度,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起来,通过产业投资,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加大异地引进力度,创造条件吸引异地金融机构对新余企业贷款,形成资金“洼地”现象。

2.进一步学会利用资本市场。一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抓住上市公司门槛降低的有利机遇,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上市,推动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实现优质企业上市梯次化发展。二是学会吸纳国际资本。借赛维LDK上市东风,推动企业到国外上市,引进更多的风险投资。

3.进一步做好项目管理。政府应积极规划好项目,将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早亮相,将拟投资项目、推荐产业先动手。积极推介好项目,精选优质企业、精挑优质发展项目,及时向银行推介,拟定“菜单”,从而满足“银行点菜”需求。积极包装好项目,要科学分类、规范分类,重点做好项目的“穿衣戴帽”工作,即对符合国家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重点推荐,对已开始建设且目前还没有达到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要以支持企业节能减排为切入点进行推荐,为实现“绿色信贷”打好基础,消除银行信贷疑虑。

4.进一步壮大中小企业担保规模。目前,很多中小企业能够筹集初期开办资金,但后续资金难以跟上,因此,要壮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逐年增加财政资金拨付,建立担保基金增长长效机制,加快成立民营担保机构,激活融通民间资金,使民间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补充。

5.进一步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支持农村合作银行加快业务发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同时,积极创办农村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机构,鼓励企业和自然人发起组建村镇银行,积极支持农民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资金互助、自担风险、自己出资、自我管理的合作金融组织。

6.进一步加大引进金融机构的力度,增加资金供应主体。力争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继续引进尚未进入我市的股份制银行和民营银行进驻新余,增加金融机构的种类;对已经引进的信托业、期货业,应给予政策上和税收上的优惠,鼓励其做强做大。

(二)人民银行、银行监管机构:提高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增强金融体系效率与活力,助推新余经济发展

1.着力提高贯彻货币政策水平,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人民银行应不断提高金融宏观调控能力、金融发展能力、金融稳定能力和金融服务能力,着力运用金融手段,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金融运行态势,跟踪资金供求和市场物价的变化,通过对宏观、全局形势的正确把握,准确分析判断区域经济、金融形势和企业景气状况。另一方面,要积极为当地政府当好参谋,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努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2.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金融服务。一是提高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水平。用活用足现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做到有保有压、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弱势群体、中小企业、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增强金融宏观调控效能。二是要帮忙嫁接异地贷款。为异地资金、企业与我市的嫁接,当好向导和使者,拓展视野,将金融资源拓展到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

3.着力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繁荣金融市场。新余市金融机构改造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攻坚阶段,要积极支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造进程,尽快解决目前在治理结构方面的制度性缺陷;加快新余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步伐;着力发展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非银行金融结构,满足新余经济的多样化金融需要,促进市场竞争,提高金融效率。

4.增强金融体系效率与活力,壮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量。一是辅助新设金融机构,壮大金融体系队伍。充分发挥新挂牌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对中小企业、农村信贷等贷款投放的特点,使其成为新的信贷投放、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点。同时,市政府可新设专项担保基金或组织新设企业联合担保基金组织,拓展保证和担保渠道,增强资金的流动性。二是优化金融机构布局,增强辐射力。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对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完善农村金融分支机构、扩大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建立政策性金融的风险补偿机制、理顺邮政储蓄存款机制、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等。

(三)商业银行:优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支持新余经济发展

1.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根据企业对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同需求,开展金融咨询、信用证汇兑等业务,使优质企业走出去,新型环保企业和项目引进来,充分利用好省内省外、国际国内市场;二是根据客户对象创新金融产品,如投资银行业务、外汇理财业务、房贷和车贷综合业务、林权抵押、联保贷款、信用共同体等,使客户资产受益最大化、资金流通最优化;三是根据流转渠道特色发展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如商业承兑汇票、电子银行业务、票据贴现和质押业务、商标等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等,服务客户的同时提升银行自身效益。

2.积极争取上级行政策支持,满足不同群体的信贷需求。一是继续争取上级行政策倾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贷款。重点支持新钢公司的三期技改、江西赛维LDK公司硅料加工等大项目。二是落实“三农”政策,做大做强农业贷款。围绕新农村建设,支持农民自建房屋,解决农民住房和改造问题。支持农业产业化,对优质项目应大力扶持。三是要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投放力度,经济适用房贷款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教育基础贷款也要有一个大的进步,缓解部分市民就业难、住房难、就学难的问题。

金融经济新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工具 会计政策 会计准则

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现状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积极的引荐了国外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相关的最新成果,我国的金融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我国的企业和银行带来了相应的利益。为了使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更加广泛,就要对各种金融工具以及衍生的金融工具进行创新,而且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工具也要随之不断的创新。但是,与迅猛发展的国际金融市场相比较,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依然还比较落后。目前,我国缺乏专业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仅仅是对基本的金融工具进行了相应的规定,而且这些规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针对于衍生的金融工具会计方面的政策,更需要加强完善。与此同时,目前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对银行与管理公司和企业与管理公司之间的贷款以及股份等相应问题,没有明确的规范与准则。另外,原有的金融会计政策容易给我国的银行和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抑制我国资本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原则

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建立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一切会计行为的标准。因此,建立金融工具会计政策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一)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的原则

金融工具一词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还在不断地创新,针对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制定、完善与创新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在借鉴国外相应的政策与研究成果时,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立足于国情,慎重的斟酌,将合理的会计政策应用到实践当中,这样新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才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否则即使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再完美也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经济也是有计划的、一步一步的发展,所以金融工具会计政策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二)创新性原则

具有创新性也是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需要遵循的原则。目前我国的金融工具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且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但是,金融体制在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已经成为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实现的目标,同时也要实现适应风险管理。伴随着国际金融工具快速的创新速度,使得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要加强创新性建设,以免受到金融工具的冲击,并且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可以应对新的金融现象。

(三)国际化原则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比较落后,而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在金融工具会计政策方面经历了多年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地总结和创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全球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建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因此,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建立要遵循国际化原则,要与国际经济一体化保持一致。此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金融工具不一定存在很大的差别,要尽量建立通用性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这样保证地区、国家的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一致性。在这样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下,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目标。

三、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建议

综上所述,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不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以提高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实施的质量为根本,以我国经济发展为核心。因此,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

不管是建立金融工具会计政策,还是对其进行实施,发展我国的经济,掌握我国的会计理论框架都是基础。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和公允价值的认识,帮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并且与国际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相一致的会计理论框架。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结合会计制度的改革现状,充分的对理论进行研究和斟酌,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实践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所建立的会计理论框架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将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与我国经济特点相结合

在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建立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我国的会计理论框架、会计准则进行研究,此外,还要敢于借鉴国外优秀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有关政策,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发达国家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当然,不要盲目的引荐,而是要在引荐国外先进成果时,首先要考虑我国金融经济的特点和实务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旨在建立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可以更高效的解决目前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我国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

(三)提高与国际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协调性

提高与国际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协调性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同时也是使我国企业走向海外的前提。如果我国的企业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那么投资者会对企业的发展空间产生质疑,从而影响其投资。此外,将企业发展到海外,将企业转变为跨国企业是我国企业的发展目标,但是,要想成为跨国企业,其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就要符合相应国家、地区的会计政策。所以,要提高会计政策与国际政策的协调性,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为扩大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做铺垫。

参考文献:

金融经济新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联储;货币政策;新兴市场;积极作用;消极影响;资本;金融机构

一、前言

美联储货币政策是为控制通货膨胀而制定的。美联储货币政策是利用联邦基金利率控制市场。联邦基金率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工具,在此基础上,还用调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有段进行操控。自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提出以来,中央银行以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增加市场货币存有量,由此减少银行的压力。量化宽容政策可以有效刺激贷款,以刺激贷款创造巨大利润。货币政策是一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政策体系,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在实现过程中,容易产生强烈的矛盾。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新乡市场的人口比例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近年来,新乡市场扩张迅速。因新乡市场起点低,所以,新兴市场的规模飞速扩大。证券市场在货币政策的推动下,发生较强的波动。新兴市场多为发展中国家,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将带来巨大冲击。

二、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的原因

美国经济危机的阶段性爆发,促使美联储货币政策发生必要的变化。货币政策是相对独立的政策体系。货币市场是一个国家金融情况的风向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直观体现。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就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是非正常时期的非正常金融手段。

(1)财政政策造成财政困难。美国的经济政策一向采用扩张性政策,用大量发行国债来扩大社会需求。但是,在大量的资本进入市场后,财政赤字随之而来。经济形势在财政赤字的情况下,快速下滑,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面临经济困难。美联储在一贯的货币政策手段中,通过连续性的降息来刺激社会需要,但是,社会需求本身没有那么大。所以,尽管通过降低利率来宏观调控经济水平,经济还是持续衰退。货币政策对消费起到的作用非常微小,社会总需求也没有预期那么明显。

(2)与新兴市场经济周期不统一。美国经济与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周期是不同的,美国经济曾经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随着经济的饱和,当前美国经济发展缓慢。新兴市场在经济一体化的催促下迅速发展,金融体制逐步健全,证券市场非常活跃。新兴市场处于经济快速的增长期。新兴市场经济旺盛就必然造成外汇储备急剧上升,很多美元会流入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元的持有率保持高额状态。这些货币的数量增多,央行必然要进行一定程度调控,货币政策就是调控的最好工具。新兴市场国家要依法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控制信贷额度,以及发行央行票据等举措来实施调控。调控工具的实施会带来一定不良影响,比如提高了调控工具的成本,价格调控失去整体预期等问题。

(3)货币政策的不稳定性。货币政策与全球经济的流动性具有必然关系,在国家资本快速流动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资本流动产生巨大影响。货币流通是一个周期性工作,在一定周期内会反复处于相同的境地。新兴市场经济体占有巨大市场空间,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都遵循新市场国家的经济政策。美国经济处于恢复过程中,新兴市场对其个别产业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资金流向新兴经济体是一个双向行为。货币政策在这两个群体集团间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这种变化不是单纯一个原因造成的,在一定时期内,总会有一个原因是根本原因,资金是释放还是流动,在某一阶段是相对紧张还是相对宽松,都要做出计划和调整。要达到全球经济共同繁荣,就要平衡货币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美联储和新兴市场国家都要为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

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调整,其内部争端不断升级。美元在三年的低靡过后,迎来一次膨胀。美国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来一步一步实施资产调整。美联储对资产购买政策体现出缓慢的特点。美国股指的变化,直接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一)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的正面作用

(1)美联储货币政策最积极的影响就是对利率变化的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受到新兴国家央行的重视,是因为该货币政策推动了银行体系的融资功能。原有的“量化宽松”政策,把大量货币推向市场。同时,降低了中长期利率,美联储可以直接控制经济发展运行过程的某一方面。美国国债在货币政策调整中,价格走高,同时收益率被压低,市场购买力明显增强。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市场流通的货币处于丰富状态,可以促进经济大幅度增长,市场处于繁荣状态,各个行业之间有序竞争,促进物质利益的增高。银行发放高额贷款,刺激金融交易。

(2)美联储货币政策促进了新兴市场的货币流动性。在金融危机时期,市场处于崩溃状态,美国经济的不景气造成市场流动性缓慢。但是新兴市场近年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货币流通在新兴市场国家处于高速运转期。现金流的过度使用,可以促进经济复苏。新兴市场国家发行债券,现金流回到国有层面,银行也发展,房地产业处于盈利状态,金融机构稳定,这些关键性的作用可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3)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可以带来新兴市场国家的连锁反应。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整,除了在美国本土会发生经济的变动,对新兴市场国家必然产生重大冲击,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美国经济水平代表了全球的经济总体水平,而新兴市场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经济。积极的货币政策可以推动新兴市场产业进步,经济跟随快速发展。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行业并不是全体人民关注的行业,货币供应量相对比较充足,货币政策调整不会带来明显的市场指示。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往往跟随在美联储货币政策之后,其本国制定的货币政策没有过于特别,过于新鲜的创意。资产在这种情况,在一定时期会表现出稳定的态势。因此,美联储货币政策处于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指导地位。

(二)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的负面影响

(1)美联储货币政策可以造成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率上升。新兴市场国家要合理正确的去评价美联储货币政策。美国基础货币在经济消极的背景下,货币乘数下降。这种货币乘数下降的情况,就会促使美国向市场注入大量货币流量。对于新兴市场而言,大量的货币数量必然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掩盖了经济发展的真相。在货币流通繁荣的景象下,经济真实发展情况得不到有效明确。货币政策将会导致新兴市场处于虚假繁荣的境地。

(2)美联储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资产泡沫。新兴市场的运行中受外力影响较大。因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多数支柱型产业都依靠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源。美国经济的强大作用力可以辐射到多个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需要其巨大的资金技术支持。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宽松和缩进,会时刻导致新兴市场出现资产泡沫,通货膨胀预期不足与资产价格受到限制之间的矛盾,可以促使资产价格泡沫出现。新兴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无法宏观调控,经济承受能力将发生重创。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消极影响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无法全部剔除。

(3)美联储货币政策将新兴市场汇率推向两难境地。在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美元汇率不停波动,新兴市场受到负面影响。因为新兴市场国家金融秩序不完善、不健全,在应对特殊问题特殊事件的时候,没有过硬的政策给予保证。新兴市场汇率的变化,将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的汇率改革任务推向两难境地。新兴市场国家总是在盯准美元汇率的同时,进行政策制定。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整,美元汇率时刻发生不可确定性的上升或者下降,这种变化,让金融体制改革中的新兴产业国家措手不及。政策的不稳定,就会造成经济秩序不稳定。人们对国家改革内容就会充满怀疑。金融机构和企业就会对资产进行重组,造成经济发展的缓慢形式。

(4)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美元贬值结果,将对新兴市场国家带来外汇储备管理的矛盾。新兴市场国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外汇储备逐年加大。美联储对新兴市场长期购买国债,致使金融市场具有强大的流动性。新兴市场外汇储备是保证进出口业务的基础。美联储如果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是巨大的损失,持有美元越多的国家,受到的重创会越严重。美国国债的利率上升,就会伴随着价格下行,新兴国家的外汇管理就是出于矛盾重重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要迅速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对外汇管理模式进行分散和疏通,使金融市场维持稳定,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

四、结论

美联储货币政策总是对国际金融具有重大影响,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面临一定风险性。美联储货币政策严重影响着新兴市场的战略规划和布局调整,影响着市场的敏感性和投资的稳定性。美国经济的复苏,对世界金融市场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新兴市场处于一种引导的作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动,也应该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影响,都应该将危害降到最低,以实现全球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管圣义.货币政策变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分析[J].中国货币市场,2005(4).

[2] 刘西兰.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分析[J].甘肃金融,2009(11).

[3] 王艺静.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国际贵金属市场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11(6).

[4] 吴若伊.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分析[J].新金融,2010(7).

金融经济新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3-0017-05

世界上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英国出口信贷担保局(Export Credits Guarantee Department,ECGD)的成立。从英国出口信贷担保局成立至今,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已经走过了近90年的历史,进出口政策性金融逐渐成为许多国家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纵观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说,是将从191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其兴起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本国的对外政策性金融体系;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这一时期称为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纷纷成立相应机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组织形式,各国情况有所不同,其总体机构功能一般涵盖了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外交功能等,其业务范围通常是为了实现相应的机构功能,包括融资业务、其他政策性业务、兼营的商业性业务以及保险和担保业务,各国机构有不同的侧重点。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资本多来自于国家拨付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或本国中央银行,资金来源大多是通过借款和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机构间国际合作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如伯尔尼联盟和君子协议。

一、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

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属于政策性金融范畴。一方面,它具有政策性金融的普遍特性,是政策性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产生、发展以及所发挥作用的研究同样建立在总体的政策性金融理论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与其他政策性金融相比,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又具有独特的本质特征和作用领域。因此,随着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实践的不断发展,其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独立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理论,并成为政策性金融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有代表性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理论主要有出口补贴理论、对外援助的利益分配理论、新贸易理论的不完全市场理论、“竞争工具”理论、出口补贴合法化理论以及宏观调控和经济外交工具理论。

1、出口补贴理论。这一理论最早是从体现战略贸易思想的角度,由布朗德和斯潘(J.A.Brander&B.J.Spencer,1983)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现实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普遍存在,市场结构是以寡头垄断为特征的。这种情况下,政府补贴政策对一国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在寡头垄断的经济市场结构下,产品的初始价格往往会高于边际成本。如果政府能对本国厂商生产和出口产品给予补贴,就可以使本国厂商实现规模经济,在利润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从而使本国产品在国内外竞争中获取较高的份额和垄断利润。同时,未来规模经济的实现也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利益。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基本的作用就是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对企业进行补贴,所以其本质上也就是在保持利润一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对外援助的利益分配理论。这一理论反映了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在一国对外援助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对外援助,尤其是无偿性援助是接受国财富的净流入,有利于其发展和提高福利。相反,对于实施对外援助的国家来说,则是财富的流出,将直接降低其福利水平。因此,为平衡这种“不均衡”的利益分配,一国通常对其实施的对外援助附加一些条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把对外援助与出口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是一种“捆绑”式援助,如国际上曾一度流行的“混合贷款”和目前仍然广泛存在的“挂钩援助”等。

3、新贸易理论的不完全市场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政策性金融弥补市场失灵的总体论述之上,也是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发挥作用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虽然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一国进出口贸易最好应该全部由市场机制来决定,政府不应该进行干预。但在近年来,随着现实的贸易特征的变化和理论上分析工具的深化,传统贸易观点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从这个角度出发,新贸易理论的不完全市场理论认为,支持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部分前提假设,即所谓的“完全市场”过于理想化,只有在满足这种假设前提的条件下,自由贸易才能被证明是最有效的。而实际上,这种假设条件并不成立,而“不完全市场”才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在“不完全市场”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贸易政策干预本国的进出口市场,从而获得比自由贸易状态下更多的利益。这种福利增加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通过政府政策使国家获得较大份额的“租”,一个是通过政策使国家获得更多的“外在经济”。如果在某些部门中有重要“租”,而且这些部门还有能力使本部门的“租”不会轻易因竞争而消失,则相应的贸易政策可以通过让该国在产生“租”的产业部门获得更大的份额来增加国民收入。对于这样的部门,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就会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影响社会的整体福利改善。而适当的贸易政策,则可以用来扶持这类能够产生外在经济的产业部门。在此基础上,政府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活动,例如出口信贷,成为政府主要的贸易政策形式。这种形式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政策性信贷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够对特定行业甚至特定企业最大限度地实施、最有效的实现政府的战略性意图,同时补贴对象的转换也非常灵活。

4、“竞争工具”理论。这一理论更多的是从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这一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论述。该理论认为,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是各国争夺国际市场和战略资源的“竞争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在一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国际市场对一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根据博弈论,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当一国设立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之后,该国企业由于获得了相对有利的融资条件,在国际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就易于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另一国家则处于不利地位。此时,另一国家惟有设立类似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相同的融资条件,该国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实际上已成为各国

对抗外国同类机构的“竞争工具”。如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成立进出口银行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应对经济萧条。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成立进出口银行之类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并竞相提供条件优惠的出口信贷和其他融资便利,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功能逐渐转变为对抗外国同类机构的竞争。美国国会1971年就明确提出,“为美国出口商与其他受本国政府支持的出口商竞争,提供与其他国家政府出口融资利率和其他条件相匹配的支持”是美国进出口银行的基本职能。

5、出口补贴合法化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出口补贴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WTO框架下,政府对出口的各种直接补贴被严格限制。如果某一个成员实施禁止性的出口补贴,其他成员可以通过一定程序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对该出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在此情况下,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独特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出口补贴合法化理论认为,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是各国政府对出口实行“非禁止性”补贴的惟一渠道。因为WTO规定,“如果某一成员属某一个官方出口信贷国际承诺的参加方,且截至1979年1月1日至少有12个本协议创始成员属该国际承诺的参加方,或如果一成员实施相关承诺的利率条款符合这些承诺的出口信贷做法,则不得视为本协定所禁止的出口补贴”。这实际上是默认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存在,允许其继续发挥作用。OECD(经合组织)达成的有关协定,使各国政府通过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支持本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成为国际惯例,使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成为各国对外经济贸易促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特殊的竞争领域。

6、宏观调控和经济外交工具理论。这一理论从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角度分析了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作用。该理论认为,进出口信用机构融合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于一体,是金融化财政政策的延伸,是政府宏观定向调控的重要工具。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为特定产业和国别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扶持公共产品性质行业和弱势行业,校正经济结构失衡,促进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近年来,一些国家通过其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实施对外援助、开发海外战略资源、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现其国际政治和外交目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越来越成为经济外交的重要工具。

二、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主要特征

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在其实践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区别于其他金融和经济形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成立、运行和监管严格依据相关的专门法律规定。国际上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组建和运行都建立在具体的、独立的法律基础之上,通过法律对其宗旨、资金来源、经营目标、业务范围、经营方针、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规范。有的国家是先有机构,后有法律,如英国、美国和加拿大。英国ECGD成立于1919年,直到1949年英国出口信贷担保法案才确认了ECGD的性质和活动范围。美国1934年已成立相关机构,1945年颁布《美国进出口银行法》。加拿大EDC的前身――加拿大出口信贷保险公司早在1944年就已成立,1969年方颁布出口发展法案。有的国家是先有法律,后有机构,如泰国和韩国分别先有《泰国进出口银行法》、《韩国进出口银行法》、韩国《出口保险法》,后成立泰国进出口银行、韩国进出口银行和韩国出口保险公司。

2、以国家信用为保证,政府在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组建和营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国际上广为接受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是政府通过金融手段贯彻本国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扶持本国资本性货物的出口,扩大本国对外经济交流,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普遍做法。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纷纷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支持进出口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在资金来源和承担风险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已成为政府经济干预和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3、资金运用的原则和方式不同于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具有特殊性。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是为服务于本国进出口以及本国对外投资服务的,这决定了其不同于商业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原则。一是服务对象必须是在从其他金融机构不易或不能得金融支持的情况下,才能从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资格。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在资金运用上,不与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形成竞争,而是一种互补关系,不破坏市场机制,不扰乱市场秩序。二是对资金使用期限与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不同,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一般都是支持中长期项目,只有少数国家为一些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另外,目前一些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已逐步开始重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纷纷设立专门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部门,并创新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特殊的服务政策和手段。

4、明确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一般从属于政府,为执行政府特殊的经济、政治、外交政策而建立。事实上各国都把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外交工具,通过为一些贫穷国家提供强大的信贷支持,而获得某些政治上的利益。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在某些情况下要执行本国的外交政策,或者具有一定的外交职能。如捷克外交部对捷克出口担保保险公司(EGAP)及捷克进出口银行都持有相当数量的股份,为其四大股东之一。比如为某项国际事务的投票表决而拉选票等,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这方面,发达国家一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经常作为各国在国际上推行自己意志的强有力的政治武器。例如,美国进出口银行在朝鲜战争、冷战、越南战争等事件中多次作为政策工具,为美国利益服务。事实表明,西方大国为了在全球推行资本主义制度而选择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作为政策工具,参与推进东欧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再如,匈牙利政府利用匈牙利进出口银行和匈牙利出口信贷保险公司,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的巴尔干地区重建中获得了巨大的政治与外交利益。韩国为促进朝鲜半岛统一而成立的朝鲜半岛南北合作基金,由韩国进出口银行管理运作。

5、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奉行不亏损原则,并保持合理盈利水平。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同于政府财政,既要实现政策目标,又要保证财务健康和可持续。因此,各国都存在着如何妥善处理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目标与盈利性目标的关系问题。各国普遍认识到,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目标固然比盈利性目标重要,但盈利性本身是对金融机构的基本约束。如果盈利性目标完全从属于政策性目标,就很难保证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健康、稳健和可持续运行,并导致其政策性目标也难以实现。

三、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新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各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实践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作用,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机构规模不断扩张。法国对外贸易保险公司(COFACE)在2004年底总资产为30.76亿欧元,到2006年底扩张为51.98亿欧元,两年间扩张了69%,资产增长迅速。2006年底,韩国进出口银行总资产为17.45万亿韩元,全年增长15.1%。2002年底,加拿大EDC股本为20.77亿美元,2006年底扩张为59.86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1.88倍。印度进出口银行2006年底的资本较1997年底实现翻一番,达到10亿卢比。(2)业务量呈现不断膨胀趋势。美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以来对出口贸易的资助超过4000亿美元,印度进出口银行1997年度保险类、担保类和贷款类业务分别为1.912亿、12.094亿和38.248亿卢比,2006年度分别增长到16.972亿、35.360亿和228.862亿卢比,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7%、13%和22%。(3)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提升。一些发达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根据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积极进行各种各样的运行模式创新。如“混合贷款”和“网上信用评级”(@rating),这两种重要的创新活动都是出自法国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分账户经营制度――国家利益账户和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自身账户分开经营是加拿大出口发展公司(EDC)的创造,在国际社会已经被相当数量的国家所采用。在欧洲国家中,法国对外贸易保险公司、德国的荷尔姆斯等都从事大量的商业性业务,甚至占主导地位,一些较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也倾向于经营一部分商业性业务。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拓展和加强。

2、许多发达国家把发展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放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其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已经充分体会和认识到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重要作用,因此,把发展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放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历史上,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解散过美国进出口银行,但是后来又坚定不移地发展进出口银行,同时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又成立了另一家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近年来日本也出现过人们对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作用怀疑的现象,但是大藏省经过实际考察和论证后发现,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后在1999年对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体制进行了重整,成立了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这表明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不可或缺,不是存在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大力发展的问题。发达国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都对本国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体制进行了全面调整,使其逐步完善,以便发挥更大的作用。

金融经济新政策范文第5篇

一、影响货币政策在农村经济中有效实施的原因

造成货币政策在农村传导机制受阻而不能有效实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水平很低,自身就远比城市复杂,因此,货币政策在农村的实施会遇到比在城市更多和更复杂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

目前,在农村起主导作用的金融机构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但由于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和业务范围的限制,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如北京市农业发展银行的年贷款余额仅有六、七十亿元,。而农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中基层网点大量撤并,贷款权限上收,农业贷款的比重不断下降,也无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如1999年—2001年北京市农业银行涉农贷款在各项贷款余额中的比重分别为46.63%、38.42%、29.03%。大部分农户和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只能依靠农村信用社,但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也远远满足不了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据抽样调查显示,2000年至2003年,农民每人每年从银行和信用社借入资金65元,而通过民间借贷借入达190元。因此,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金融主体弱化不仅满足不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也导致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不畅。

2.传导工具的缺乏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力度减弱

在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中,基层央行仅有名义上的再贷款、再贴现和窗口指导等调控手段,但是再贷款的调控作用仅限于支农再贷款、紧急性再贷款和经营性再贷款,而且都需要经过上级银行的严格审批,再贴现指标被控制得较紧,也很难发挥作用。因此,窗口指导成为基层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主体。过多依靠窗口指导和道义劝说的办法,缺少其它必要的辅助手段加以保证,对商业银行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都不强,货币政策操作手段的匮乏客观上制约了央行货币政策职能的发挥。同时,商业银行进一步强化一级法人管理体制,基层商业银行在执行政策时,会以其上级行的政策取向作为执行标准,央行的指导意见显得苍白无力。传导工具的缺乏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在农村经济中的有效性。

3.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调整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实施“大城市、大企业”的战略目标,其在农村的经营状况开始收缩,大量的农村资金被吸收上存。例如农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权限上大多采取上收一级的管理办法,县级以下机构基本上仅有发放5万元以下本行存单质押贷款权。目前市级国有商业信贷审批自被削弱,组织资金30%左右上存,而县级支行的主要任务则是组织存款,除小额质押贷款外,基本上没有放款权。

同时欠发达地区受到经济结构调整迟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其社会有效信贷需求相对不足,信贷失去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基本上成为总行派出的专门负责吸收存款的大储蓄所。资金的过度集中背离了正常的经济运行规律,农村经济中自然也就失去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与资金基础。

4.农村社会信用环境的欠佳导致货币政策难以发挥传导实效

由于农民信用意识淡薄,再加上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信社贷款的收回。近几年,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信用环境治理力度,但金融维权难,农户、村组拖欠银行信用社贷款等问题对金融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了支农贷款难以持续快速增长的后果,而且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投入的积极性。

而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使逐步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失去效应,过高的负债成本逼迫各基层行贷款利率的刚性上浮,使央行的最高浮动利率演变为实际执行利率;与此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中介机构,贷款抵押难、抵押物资处置难、担保难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信贷资金正常运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需要一个良好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欠佳不仅导致货币政策难以有效传导,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中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因此必须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形成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以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首先,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模式。将原来按机构划定业务为主的模式转变为按机构划定业务与业务招投标并存的发展模式,可以考虑将原来按机构划定业务为主的模式转变为按机构划定业务与业务招投标并存的发展模式,以改善政策性金融的运作方式和效率。其次,农村信用社要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要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第三,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工作,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第四,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目前,国务院已批准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还应尽快组建县级邮政储蓄银行,以改变县级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资金外流的现状,应充分发挥邮政储蓄机构农村网点多的优势,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最后,要引导和扶持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农村经济已经呈现出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民间金融恰恰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因此注定要成为农村金融主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从法律、制度、政策上规范民间金融的行为,既要肯定扶持,又要改造规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依靠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及实行风险责任自负,引导和鼓励民营小额信贷银行、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健康持续地发展,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灵活性,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2.适当增加农村货币供应量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落后,尚且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政策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村货币供应量增加幅度可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留在地方作为支农贷款资金;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可以按照合理比例以央行再贷款的形式返还给农村金融机构使用。还可以适当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比例和备付金比例,增加可用资金规模。

3.人民银行应加强“窗口指导”,用活支农再贷款

应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三农”和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适时向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以缓解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紧张的矛盾,同时,人民银行应修改支农再贷款管理办法,延长贷款上限,以尽量满足农户对资金不同档次的需要。

4.合理运用再贴现以及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

大力发展农村票据市场,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在再贴现利率政策上对农村信用社以一定程度的倾斜,调动农村信用社办理票据贴现业务的积极性,对涉农已贴现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通过票据市场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和总量。利率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将利率杠杆运用好,可以以单倍的投入创造出多倍的产出。我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且普遍滞后,制定与利率相关的货币政策时必须有所差别,应当考虑到政策在各地的操作和效果。虽然央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定了一定的浮动区间,但农信社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并没有区别对待,导致在经济金融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在利率执行中“就高不就低”,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民和企业无法承受贷款利息负担。因此央行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上限;农村金融机构也应按照不同贷款者的实际情况,对其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政策。

5.创新适应农村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体系

目前在我国,农民享受到的金融服务非常缺乏,绝大多数农民与金融机构的接触仅仅限于存款、汇款而已,金融产品的匮乏直接导致了货币政策传导受阻。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各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村经济的特点,积极开发新产品,形成特色化、差别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创新与开拓,除了对现有的中间业务品种进行认真整合外,还应加大对高附加值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与营销,特别是加强银行承兑汇票敞口业务、信用证、贷款承诺业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保险、金融机构委托等业务的创新与营销,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在满足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的同时提高货币供给的效率。

6.注重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则表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引导和配置经济资源的“原动力”。两大政策的均衡配置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制约经济发展。因而,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套安排和联动。财政政策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发挥能动作用:(1)继续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财政支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为农业发展提供广泛的资金支持。(2)为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适当剥离一部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减轻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负担。(3)制定税收、利息补贴等优惠政策来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贷款。

7.推进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离开信用,任何新的经济模式都无从谈起,所以加强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也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是建立农村诚信获益失信受损机制和农民个人信用记录数据库,加大对逃废债的制裁力度;二是加强对农村企业和农民的诚信教育,提升农民诚信意识,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状况;三是加强与农村政府部门、工商行政管理、税务、农民行业协会等部门联合,形成完善的诚信体系;四是各级人民银行应积极取得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引导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将各自的信贷政策、诉讼结案率和执行率与农村信用建设挂钩;五是对农村企业和借款人按信用等级分别给予不同的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期限放宽等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于丽红.解决“三农”问题的金融创新思路[J].北方经济,2006,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