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专业管理

金融专业管理范文精选

金融专业管理

金融专业管理范文第1篇

金融学专业由于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长期来在教学中都存在专业课程教学与现实情况脱节的现象。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环境下,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促进金融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信息化教学

教学管理是高校建设中的主要管理任务,它以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行政型的管理模式为主,但是在“双一流”环境下,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阻碍了高校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对于金融学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前沿学科,必须改变这种管理模式,寻找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促进金融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专业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专业,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主要研究现代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整个金融经济的运动规律。该专业课程内容包括:关于银行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理论与实务,关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理论与实务,关于金融宏观调控及整个金融经济的理论与实务,以及关于金融管理特别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金融学作为近30年来快速发展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前沿交叉学科,其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学内容陈旧已经无法适应其本身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加强其对于实践的指导性,则成为现阶段金融学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高校传统金融学教学管理模式现状

我国高校现行金融学教学模式在当前阶段不利于高校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金融学教学模式缺失人性化。教学过程模式比较呆板,灵活性不强,只能按部就班地把课程大纲规定的课程全部学完。否则就无法取得理想的学分,影响毕业。而且所有的教学活动从该专业设置时就已经设计好了,不会作丝毫变化。但是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往往需要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人才。这使得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从不切合学生的个性,也不切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其次,传统金融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两大关系,从而导致学生主动性不强、学习过程中缺少积极性。一是忽视课程内容同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割裂了经济社会运行实际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往往使学生越读书越偏离社会需求,在出社会时,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个关系是教师忽视学生自身发展同课程内容设计的关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所在,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金融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内容。这种忽视学生的教学方式同当下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也无法科学反映出教学的质量。总体来说,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再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缺失自主化。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机构由校、院和系三个不同层次组成。这三者属于层进式的附属关系。高校的整个发展计划、教学计划、教学政策等全部由高校制定。学院得到了这些“指示”之后,再下达给各个院系,系里的领导再把教学计划等交给教务处,由教务处来具体落实这些事情。院和系这两级机构只能传达学校所制定的文化或精神,没有任何决策权,只有充当配角的份。所以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院和系的自主全部被扼杀了。最后,教师绩效评价模式缺失实用性。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已经形成,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只是依据教学管理目标,对教师所取得量化结果进行评价,但是无法量化的教学责任心、教学创新性以及教学质量却不能得到肯定的、良好的评价,所以很多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并不重视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是追求教学的量化结果,导致教师的绩效评价不能围绕着教学效果来进行,绩效评价的实用性无法体现。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管理新模式探究

如何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取得较大的管理成效呢?一是要重视师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保障等都离不开教师。教师授课之前必须熟悉教材,如果教师不能主动地、能动地熟悉教材,则无法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内容;当教学内容确定之后,要想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群体的学习和探究中;当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要检验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反思,当发现问题时,又要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措施,从而保障教学目标的效果。二是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正确认知。观念能够影响主观行动,因而在金融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首先树立起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当下形成正确的、科学的认知。同时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了解掌握市场对于业内关于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定位各个学生的培养方案。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教学工具等等。此外还要求学校能够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提升教师的职业化能力和专业素养来保证教学活动、教学计划更具针对性。三是加大课程教学创新力度。大数据时代和“微时代”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是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翻转课堂正是传统教学结合计算机网络而出现的新的教学模式。它是由教师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供学生课前自学,再在课堂上通过参与、合作、讨论、提问等方式辅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从而能熟练掌握新知识。它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集自主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翻转课堂的本质不是如何使用微课,而是如何更好的使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四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队伍是一门课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而高质量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由于金融学是一个具有交叉性、前沿性特点的学科,因而要求教师对于国际上的相关前沿具有一定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养,对金融学整体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了解。这一方面需要相关高校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教学调研、培训等活动,让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要求教师展开自我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增加对相关课程理解,使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将职业、行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五是健全评价机制。加强教师绩效评价工作的实用性是发挥大学教师在高校教学管理重要作用的最佳途径,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既要遵循原则性,但是又不能缺失实用性。必须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价值,从而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首先可从多方开展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考察,并打破传统的单一化评价模式,保证评价的综合性与合理性。其次应保证评价范围的全面化,不能简单地使用定量评价的方法,不能把管理的重点仅仅放在教学和科研的“量”的评价上,而应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互相结合,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定性的评价。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结果中,对教师的教学责任心、教学创新性以及教学质量等就有了明确的了解,提高了教师绩效评价的实用性,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金融学专业作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人文学科,一方面涉及到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其内容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课程完全可以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而且有吸引力。课堂作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根据地,用来分享观点,解决学习问题。总之,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可以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更充分的准备和把握,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期待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学技术,2014,24(2):5-13

[2]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金融专业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管理;校企合作;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的主流趋势,校企合作可以满足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需求,实现金融管理岗位技能和学校教学的无缝衔接。高职院校要立足金融管理专业就业导向,围绕金融管理岗位核心力,开发全新的专业课程群;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金融企业岗位体验,打造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增加企业评价模块,培养学生金融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全面提升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育人质量。

1.新时期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特点

1.1专业课和金融企业用人需求无缝衔接随着我国金融行业飞速发展,证券、基金和保险等成为新的金融热点,再加上互联网金融和绿色金融理念的提出,金融企业用人要求也在逐步提升。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要从专业课和用人需求对接入手,围绕金融企业用人需求来调整专业课设置,实现金融管理专业课程和岗位技能的“无缝衔接”。

1.2凸显就业导向开发核心课程群随着我国金融行业转型,学校要以金融行业就业趋势为导向,开发全新的专业课程群,进一步完善专业课体系。例如学校根据互联网金融和绿色金融理念,组织金融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发互联网教学资源,例如搜集MOOC在线开放大学上的优质教学视频,不断完善核心课程群资源。

1.3贯彻“双师型”教师培养理念随着我国提出“双一流”建设战略,高职院校更加关注教师培养,不仅关注教师学历和教学能力提升,开始关注教师个人专业相关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新热点,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组织金融管理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金融实践能力,为培养技能型金融管理人才做好准备。

2.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综合实力不足,缺少优质合作企业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在办学资源、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上存在一些差异,一些企业对高职院校存在偏见,这也意味着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面临更多挑战。例如高职院校缺少优质企业合作伙伴,一些大型企业更愿意和本科院校或名校合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不太顺利。2.2企合作机制僵化,合作项目单调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大都是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学生需要完成实习报告,企业并不会参与到学校教学和学生评价工作中,合作机制比较单调。很多企业对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学生并不是很满意,提供的实践岗位也不太理想,例如企业安排学生体验行政服务岗位,学生工作量比较大,学习到金融管理技能比较少。

2.3就业导向不明显,校本课程开发缓慢很多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只是单纯沿用教材,忽略了校本课程开发,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教材更新速度很难跟上金融发展行情,学校要根据金融行业发展和就业导向来开发校本课程,加快教学和就业的衔接。例如股市变化比较大,教师可以围绕股市预测和分析编写校本课程,既可以为学生讲解当下流行的证券理念,还可以补充教材不足,金融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刻不容缓。

3.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3.1有利于转变学校办学和育人理念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转型开辟了新的途径,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校内外实训教学,优化教师培训机制,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加快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步伐。金融管理专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优化育人模式,开展岗位实训和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培养学生敏锐的投资眼光和金融实务处理能力。

3.2有利于提升学生岗位核心能力校企合作可以帮助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教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综合证券分析、投资风险评估、会计核算和金融管理等岗位技能开展教学,明确金融管理专业学生岗位核心能力。教师要陪同学生一起参与校企合作,跟随学生一起向企业员工学习,让学生熟悉金融管理岗位职能,为就业打下进食基础。

3.3有利于加快高职院校“双高建设”2019年教育部提出了“双高建设”,提出了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校企合作为推进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企业技术和人才基础,丰富校内教学内容,借助企业岗位实现,开发全新专业核心课程群,提升育人质量,逐步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

4.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策略

4.1立足金融管理就业导向,开发专业课程群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金融管理专业教师进行调研,了解金融行业就业导向,开发全新的专业课程群。例如教师可以携手企业金融管理人员开发《P2P网络投资风险分析》《创业板股票分析》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与风险预测》等专业课程群,凸显本校金融管理专业育人特色。专业课程群不仅仅局限于书面材料,更要聚焦视频和实训项目资料,开发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专业课资源。学校可以选拔金融管理专业优秀教师讲解全新的校本课程,也可以邀请企业金融管理人员分享一些真实案例,学校要录制教学视频、制作专业课程群课件,并把专业课程群资源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下载,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提供更多便利,真正把专业课教学和岗位技能培养衔接起来。

4.2积极推广“1+X”证书制度,提升学生操作能力。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一文件大力推广“1+X”证书制度,以“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核心开展职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学生来说,除了要拿到毕业证,还要积极考取金融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断提升自身含金量,如下图1所示。高职院校要针对金融类职业资格证来开展专项教学,针对当前金融企业比较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展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内容开展教学,讲授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和证券投资基金三大板块,对不同板块题目进行讲解,带领学生熟悉基本的考试题型和重难点,提升学生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帮助学生进入理想的证券类企业。“1+X”证书制度可以优化高职院校育人模式,把职业技能培育作为教学重点,把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更好地衔接起来,加快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提升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育人质量。

4.3培养“双师型”教师,组织教师培训活动。高职院校要重视金融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组织金融管理专业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不仅是带队老师更要积极向企业金融理财师、注册会计师等学习,不断提升金融管理专业教师综合素养。学校要重视金融管理专业教师培训,鼓励教师进行学习和深造,定期组织金融实务培训,例如组织教师到合作的银行、证券公司或理财公司进行学习,跟随企业金融管理人员学习,学习证券买入卖出系统操作,了解我国股市行情,研究创业板股票走势和银行理财产品对比等,全面提升教师金融实践能力。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理财师、CFP国际金融理财师和注册会计师开展讲座,为教师们讲解金融管理案例,分享他们在炒股、投资等金融行业的一些工作经验,教师可以从中提取教学经验,打造“双师型”金融管理专业教师团队。

4.4增加企业评价模块,打造多元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要邀请企业参与金融管理专业教学评价,对学生校内实训、技能大赛、社会实践等表现进行评价,企业评价会占据一定学分,全面打造多元化评价体系。例如学校在校内银行系统实训中,结合银行模拟系统操作、银行理财产品介绍、商业贷款审核等和外汇交易等业务进行考核,由企业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金融管理专业要进一步完善职业能力考核机制,对学生金融实务操作能力、岗位技能和团队配合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把教学评价和职业技能更好的衔接起来。此外,学校还要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进行考核,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全心全意服务意识,培养学生金融风险规避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金融职业道德素养,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把岗位技能、职业道德素养和教学评价融为一体,对学生理论课学习、金融实务技能来进行评价,为学生专业课学习和社会实践指明方向。

5.结语

金融专业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教育;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引言

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专业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面向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金融机构,因此这就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有非常强的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的培养时需要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且采用产教结合的模式进行人才的培养,这样才可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传统的金融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本科类院校是比较注重理论教学的,而高职院校虽然强化了实训教学,但是很多院校采用的是以赛代教的模式,这完全忽视了学生对于相关工作的适应性。毕竟大赛的相关项目和日常工作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随着国家层面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重视程度增加,现代学徒制度开始被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中,相比于传统的学徒模式,现代化的学徒制度是将整个师、生以及教学、实践场所等都进行了融合,学生近乎在相关工作的岗位上进行学习,因此这也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增长。

2推行必要性

21熟悉岗位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其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相比于理论性教学,学徒制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且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助力。而且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和工作岗位进行了结合,这样在实训中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质量,而且也提高了学生们对于相关岗位的熟悉程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相关的工作思维,丰富了学生的工作经验,这样在真正进入社会并且从事相关工作时,学生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1]。

22破解实训难题

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问题一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个行业整体上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技能要求比较高,一般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接触相关的工作。而且金融行业的相关工作虽然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但是具体的工作内容需要人为地进行判断,对于个人的工作经验要求比较高,所以在进行实训的时候根本就无法提高学生的相关经验。但是随着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学校和企业的综合培养使得学生更早地接触到了相关的工作内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作经验,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试错,这也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23缓解人才矛盾

我国的经济现在已经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金融行业的变化非常大,这也就造成金融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有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和市场接轨,那么人才的培养质量才会有保障。人才错位是目前金融市场上非常普遍的现象,即学生根本就没有从事相关岗位的能力,而企业又缺少相关岗位的人才。所以随着现代学徒制度的应用,会在学校、企业以及国家三者之间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平台,以这个平台为基础的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其可以有效地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进而有效地缓解了市场人才需求矛盾[2]。

24稳定企业员工

在现代的学徒制度下,高校可以对目前已经具备的金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这样不但提高了金融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而且还降低了相关的成本。同时校企合作模式下,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提高实训的效果,进而保障学生具备相关的技能和专业素质。同时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可以通过校企平台进行招聘,这种针对性的招聘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稳定性。

3存在问题

31企业参与度不高

在现代学徒制度中,企业是核心,因为企业对于市场是最为敏感的,只有企业将市场的敏感内容应用于学生的培养,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相关能力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度建设并不是很感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在投入了大量资金之后进行校企合作,但是在合作中企业根本就没有获得相关的效益,而且这也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很多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并不是很感兴趣。

32社会认同度不高

虽然现在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且对于现代学徒制度的普及也给予了很多的政策和资金的配套,但是现代学徒制由于还是一个刚刚出现的新事物,整个社会对其并没有多少理解,因为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也会存在一些疑虑。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我国职业教育并不是很受重视,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自己大学生要比高职生的身份高,而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只不过是被逼无奈,如果有选择他们一定会选择进入一所大学。这相比于德国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观念的改变也是非常困难的[3]。

33院校对接不足

教师和企业对接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教学,这些教师在理论层面上可能具有非常丰厚的积累,但是却没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因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他们安排设计的实训课程并没有多少的效果,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一些学校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聘请各个公司的高管给学生进行授课,但是很多时候高管们只是一个挂名,并没有开展相关的课程。而在德国,高职教育的教师需要有五年的工作经验才可以取得教学资格。

34培养个性化欠缺

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实训还是订单班以及顶岗实训等内容,这种培养是具有计划性的,并且是按照企业所需求的岗位进行培养,因而学生们接触到的技能培养都是以实际需求为主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并没有考虑,这也就使得培养过程非常的单调,影响了人才的培养以及潜力的激发,而且整个方案是没有差异性的。但是金融管理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最为重要的就是需要有个性化,所以这种培养方法根本不适用于目前的金融环境。

4培养创新路径

41加深校企合作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争取政府层面的支持,并且由政府来牵线搭桥和金融管理相关的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形成相关的合作协议。其次,高职院校还可以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并且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方面的教师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而企业方面派来的教师则负责学生实际操作以及技能教学。最后,高职院校可以在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见证下,让学生和合作的相关金融企业签订项管部的就业协议,这直接明确了学生的职责,而且也激发了企业的培养积极性[4-5]。

42双导师型团队

传统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现代化的学徒制度下,高职院校应该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构建一个教师的进修体系,让教师可以有时间和空间进行锻炼,并且促进教师对于市场的认知。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构建双导师型的教学团队,聘请校外金融企业的一些优秀员工或者是企业管理人员作为金融管理专业班级的班主任或者是任课教师,这对于提高企业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43完善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传统的人才评价体系是基于相关职业证书为主的。但是对于金融管理专业来讲,其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业工作能力就需要专业的企业进行评价,职业技能证书只能证明其具有了入门的资格,并不代表其具有从事相关行业的能力。因此学校方面可以联合相关金融企业或者是第三方的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考核,将考核的结果进行反馈[6];学校方面利用这个考核反馈的结果可以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的方面进行修订,进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5结论

总而言之,金融行业是比较特殊的,因此金融管理专业的学生所面临的岗位内容也是比较特殊的,相比于理工科门类的学徒制度,其中的一些变化因素太多了,所以参考性根本就不大。这就需要学生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自主的探索,在师傅的引导下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而师傅也不可能像理工科门类一样手把手地进行教导,所以学徒制度在金融管理专业的应用需要进行创新。目前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在金融管理专业应用了现代化学徒制度,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过因为这个制度的应用时间比较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制度,所以还是存在一些局限性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这其中包括国家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学校层面多个主体,只有这些主体共同推动学徒制度的创新和发展,那么现代化学徒制度在金融管理专业的适配度会不断地增加,进而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钟鸣长,易晓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河北职业教育,2019,3(4):79-83

[2]赵明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建设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9(19):193-194

[3]吕鹰飞金融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6).

[4]李馨浅谈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困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4):201-203

[5]杨伟,李晓华,谢德体典型工程项目引领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5):154-160

金融专业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单招背景;分层教学;教学法研究

0前言

单招是单独招生的简称,是一种由高职院校主导的全新招生模式,是高职院校在考前通过自主拟题,自主组织考试,自主评卷,自己确定最低录取分数线,最终确定录取学生的模式,较以往过于单一的高考制度,让部分下游学生如愿进入大学的校园。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扩大招收,高职院校的招生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生源不足这一棘手问题,高职院校探索了一条多元化招生之路,单招应运而生。单招的实行是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的创新和重大改革。但单招制度在扩大生源的前提下,也给院校教学实践造成了许多困扰,单招模式致使生源流入复杂,这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教学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探索一种新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而分层教学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这是一条可行之路。

1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生源现状

高职院校中的金融管理专业,除了特殊因素的高分学生,还有单招入学、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来自中专职高等技校的也不在少数。高校生源主要有正常高考进入,普通中专升入及职高技校考入等。生源招收在满足现状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源质量的水平,且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让学生两极分化。学习背景呈现差异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现有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生源需求。招生模式的改革也带来了教学上新的问题和困扰,解决这些问题关乎未来高职院校在高校的争先中能否站稳脚跟。

2招生制度变革背景下,金融管理专业分层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

2.1部分高校教师思想观念传统且缺乏实践经验

分层教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现状,造成了高职教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计划、教学思想、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不适应。但是进行多层面多方位的分层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2],高职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而言是必要的[1]。部分高校教师的企业实践是个空白,缺乏在银行及其他相关金融机构的实践经验。自扩招以来,学生的水平不一使得高校教师的授课面临新的挑战,金融业从业经历稀薄的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容易缺乏生动性和真实性,加上金融理论课程相对枯燥,无疑给原本就低迷的课堂氛围雪上加霜,更别说在课堂上真正实践分层教学理念。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做到高屋建瓴,在教授学生方法时,更要引导他们找到更多方法,这无疑对教师的教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教学资源和内容的传统化限制了分层教学的实施

时代信息化的潮流掀起了金融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金融新型业态的发展使传统金融业遭受巨大冲击,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结构与布局[2]。有些金融类高职院校原有的课程资源和相对信息化显得过于单一、传统,内容滞后,知识架构已经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同时限制了分层教学的实施,大刀阔斧的革新势在必行。金融管理类的相关课程,没有得到及时更新,相关金融知识没有得到补充与拓展,实际培训内容方面依旧是个空白。老套的课程无法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让分层教学寸步难行。

2.3生源多元复杂,划分层次困难单招制度

完善了高等教育的选拔机制,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单招学生入学后与统招学生接受待遇相同,但由于地域教育的差异,导致其受教能力和程度有所不同。基础差、偏科严重、学习不积极的问题屡见不鲜,但是他们在思想独立方面表现亮眼。分层教学意味着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和能力水平,将他们分为不同级别的学习组。教师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小组设计和实施不同的教学培训目标和评估系统。是一种能够根据自己的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教学的教学模式[3]。因此,客观地掌握学生的水平是最重要的,要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智力、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原始水平、家庭状况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类,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我们要掌握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以促进分层,这无疑是个耗费精力的工作。每个学生在个性方面都有所差异,如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容易被我们所察觉和了解,但也有些是处于“朦胧”状态,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显露的潜在的兴趣和能力,往往不易被我们所察觉和了解[4]。所以,划分层次既是基础也是难点。

3金融管理专业分层教学模式的建议

3.1对教学分层的建议

在客观条件下,当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处于学生来源多元化的背景下,在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的初期,在不改变原有班级的基础上,教师对班级的理解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群体并实施分层教学是现实可行的[3]该方法不局限于学生年级,任何教师都能够根据自己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与基础的掌握水平进行分类,课堂上对学生实施分层要比不确定性多的水平测试更加具有科学性,合理性。3.1.1教学对象分层。金融管理专业多元化的招生使班级之间本来存在的客观差异存在加剧。将学生按照基础知识水平、课堂活跃度、实践操作能力、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方向等,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这基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教学过程绝对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设计,扮演成引导者的角色。教学展开过程中,学生的差异会发生变化,此时教师的主导显得尤为重要,取得最好的分层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能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来应对变化。高职金融管理专业,我们可划分学生为不同的层次。把知识基础雄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高质量完成作业的学生归为一类。把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虽能按时上课,但专注度不够,不过在其他方面表现比较活跃,沟通能力、实践能力较完善的学生归到一类。学习基础差,缺乏主观学习意识,专注度差、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自然归为最后一类,该级别学生的主要教学重点是训练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敦促他们完成基础课程和考试并顺利毕业。3.1.2教学目标和内容分层。完成教学对象层次的划分后,要设置有针对性的和分层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针对不同层级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层次,例如以掌握提高为目的,适度进行针对升学考证方面的扩展适合第一类;以理论应用和强化实践实训为主的适用于第二类;以完成基本的课程大纲学习任务为主的针对第三类[3]。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中,教师应把知识点重新梳理总结,结合层次目标,按照基础、提升和拓展内容进行分层,使有些学生在保证达到毕业要求的同时,另一些学生也能获得适当的提升。3.1.3教学考核评价分层。多元化的考评体系融入课堂评价体系应该是我们追逐的目标。学生成绩应由多方面的表现情况而定,不能单一地以成绩论好坏,例如,分数可以分为普通分数、实践分数和测试分数。通常的成绩取决于教室的表现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实际结果取决于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考试结果由阶段测试和最终成绩计算得出。这种多重评估系统使准时上课、认真听讲并完成基本家庭作业和课堂任务的学生有可能达到资格标准。同时为了让优秀的同学有更高的追求,可以对活动、技能竞赛等形式获奖的按照级别进行额外加分,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真正实现了分层次教学的学习效果。

3.2开发丰富多元的课程工具及课程类别的建议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渗透和大数据的应用,为了更好地推进分层教学,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在线上课程工具,以及新型教材的引入领域。例如“金融学基础”“金融法规与职业操守”等相关课程的授课内容,应该及时更新,并及时补充相关的金融知识,完善实际培训内容。相关专业也可以开设“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银行”“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课程,在给学生拓展新视野的同时,焕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经过疫情,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教学平台发挥的重要性,这在分层教学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使老师在线上布置课程作业、拓展作业有了针对性,也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性,还能解决传统课堂部分学生因为个人性格因素而不敢与老师及时交流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线上跟老师进行虚拟交流,进行留言等操作。微课、演示操作、视频使课程内容的趣味形象化得以体现,极大地调动了课堂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金融管理专业分层教学模式展望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分层教学基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的起点。每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是不同的,但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它旨在优化整个教学过程的氛围和效果,并根据自己的能力教给学生。这要求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建立和谐的课堂,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分层目标教学法比传统的单一教学法更受欢迎,更有效。这是提高各级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分层教学是我们未来高校要全面推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已经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堂氛围以及学生主体学习意识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王帅.招生制度变革背景下金融类高职院校多元化教学法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11):179-181.

[2]王培章,陈秉奎,王新桥.教育督导信息收集机制及强化[J].今日科苑,2007(4):138-139.

[3]尤婷婷.浅谈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分层教学模式[J].经济视野,2019,53(3):26-27.

金融专业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金融管理;高水平专业

1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现状

产教融合的概念最早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实质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模式,该模式对德国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借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报告中提出要推进产教融合、促进全方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发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出台,再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理念,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培养质量。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其中再次强调了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办学机制健康发展,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专业建设水平[1]。全国各大高等职业院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通过搭建企业实训平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订单班”等方式加强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的参与度。然而,目前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稳定共赢的长效机制,很多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形式,仍存在校方一头热,企业积极性和参与度不够,在育人过程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和作用,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合作中处于一种不对等的地位,校企关系难以长久维系,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还有很大距离。究其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层面,统筹推进的作用发挥不足。国家的宏观政策方面已经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协同育人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在产教融合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企业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共同协作,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引领及监督作用,并提供相应的财税、金融支持,才能够使校方和企业有效对接,实现合作共赢的目的。二是企业层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缺乏主体意识。目前的校企合作主要由校方主动提出发起,企业仅是被动参与,对于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责任认知不清、重视不够,缺乏主体意识和必要的思考,只看重眼前利益,并没有真正将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和对于人才的需求同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2]。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更应该带头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积极探索,实现育人和用人有效衔接。三是学校层面,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没有和社会需求有效接轨。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面临当前社会高职学生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积极实施“供给侧改革”的理念,随时掌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优化专业建设水平。想企业之所想,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够吸引企业主动探寻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发展之路。以金融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传统对接的主要是银行柜台的一线柜员岗位。目前,随着金融科技、网络技术的发展,银行的业务也在逐步由线下向线上转变;且智能柜员机等科技设备的引入使得商业银行对于传统柜员的需求数量不断下降。面对这样的企业经营现实,我们的金融管理专业若要实现高水平建设,首要的是要符合市场需求,相应的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从“互联网+”、金融科技应用及金融产品营销等角度进行专业规划,才有望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行业的深度融合。

2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金融管理专业高水平建设面临的契机

2.1“双高计划”的政策引领。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人才培养更加贴合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2019年教育部、财经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开展我国高水平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是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背景,旨在培养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优质人才资源。“双高计划”以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产教融合等为基本原则。以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为方向,部署了十项改革建设任务。提出要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实施校企多方面深度合作,实质推进协同育人[3]。以此为政策契机,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推动高水平专业建设对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至关重要。

2.2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金融业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在当前我国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在助力区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形势下金融业目前也面临着经营策略的调整和结构性改革,对人才的需求也大不同于以往。特别是结合当前特殊时期的经济形势:国内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全面实现了复工复产,但外部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国内经济复苏的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夯实,这对于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金融管理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都要结合实际,以贴合金融服务岗位需求和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引领,对接区域和产业人才需求,加大对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高职院校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能力,深化产教融合,为企业输送符合时展要求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助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3金融管理专业高水平建设优化路径建议

3.1实施契合产业人才需求的供给侧改革。结合“双高计划”的主旨要求,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建设要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助力产业升级紧密结合,深化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将专业人才培养同区域和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和地方产业特色的高水平专业体系。学校在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实训实践等设计环节充分调研和尊重行业规范,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同时,要努力构建产教融合中学校与企业的对等关系,在要求企业参与学校育人体系、为校方提供实践设备、场地和兼任教师等资源的同时,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研究等方面要有所侧重,以解决地方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服务企业为出发点,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和竞争力。以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为例,应结合当前区域经济形势和政策方向,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复苏为重点,开展专业项目研究和人才培育,发挥自身在金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专利技术、产品优化等方面的优势,为金融企业提供智力支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共赢的局面,才有利于构建产教融合中的长期稳定伙伴关系。

3.2高水平“双师”团队建设与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以教师为本,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关键在于高水平教师团队的打造和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以“四有”标准打造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双师”团队是实现高水平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双师”团队中应包含具有学术权威和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教学科研能力出众的骨干教师、从行业企业中聘请的具备精湛专业技术技能的兼任实训导师。要重视团队中校内专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一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完善教师上岗培训和在职培训研修;另一方面注重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轮流安排教师深入到合作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实现校企教师双向流动,使之成为产教融合的联系纽带。从专业技术水平、研究应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提高教师团队的服务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结合高水平专业建设需求,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打造特色课程,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金融管理专业为例,依托仿真的金融模拟软件系统来设计课堂教学,进行情景设计、岗位角色体验、案例处理,开放在线课堂,实现师生线上互动,推广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式学习。

3.3激励企业参与打造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根据。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倡导企业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环节之中,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育人才输出有效衔接,从合作形式、合作内容等方面创新实践,构建产教融合建设框架。面临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各个行业企业都急需能够满足产业升级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协作打造符合时展需求的高水平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实施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突破口[4]。具体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举措对企业实行激励:第一,财税政策激励。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对于签订有校企合作协议等接收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建立产教融合专项扶持基金,降低企业因提供实习实训岗位、进行员工岗位培训等方面产生的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另外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实习补贴标准、强制要求实习学生购买实习保险等举措,保障实习三方合法权益,解除企业用人的后顾之忧。第二,构建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面牵头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规划和运行机制,实现产教融合多方联动、统筹推进。可以选择重点行业、专业进行试点和推广,打造区域经济产教联盟。第三,建立完善校企共享实训基地。在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满足学生和教师教学实践的需要,还要考虑到能为企业所用,实现与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为学校和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第四,促进校企人才流动共享。聘请企业的业务骨干和人力资源负责人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开发、担任实训导师等,使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同时高校充分发挥教师理论教学研究的优势,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交流培训,实现教学相长,为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和长远发展奠定根基。

参考文献

[1]覃文松,周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协同推进探究[J].职业与教育,2019,11(6):58-63.

[2]李梦卿,李鑫.“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壁垒与破解路径[J].职教论坛,2020(6):47-49.

[3]李玮炜,贺定修.“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的基础、需求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