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国教育理念

外国教育理念

外国教育理念

外国教育理念范文第1篇

    二十世纪前期,在民主,博爱,自由的社会改革呼声中中国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初见端倪。伴随着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的倡导,该美术教育的发展一开始便和西方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发生着种种联系。西方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发生,发展的启示,参照作用,仰赖于当时受西方进步思潮冲击下的中国社会对教育进步的要求。西方进步思潮中重要的教育理念精神,经由民族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等人“西学东渐”式的借鉴发扬,为包括儿童美术教育在内的中国现代教育原理的初期建设提供了重要方向。此后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在完善其实践经验与理论的进程中,除了某些特殊时段(如十年文革)外,对西方国家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关注借鉴的延续性呈愈来愈活跃之势。对西方美术教育理论的翻译介绍,知名西方美术教育家的讲座(学)邀请,国内美术教育工作者出国访问,考察,交流学习等等,都为该美术教育的反思和调整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无疑,中国对西方国家“先进”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关注与借鉴既具有历史性,也具有持续性。当前我们在儿童美术教育事业求取进步与创新的探索势头,使这一类借鉴做法在文化交流的信息全球化趋势下呈现出更普遍更深刻的意义,从我们自己的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前途出发,值得不断反思和评估。这项反思和评估工作,鉴于笔者所在的英国艾克斯特大学(UniVersity。fExeter)儿童美术教育硕士学位课程所提供的既定条件,而变得十分必要。实地理论探究和调研,使笔者逐步对西方国家,尤其英美两国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理念特征有一些浅显把握,并由此进行了辩证反思。通过初步归纳,现将反思的主要内容表达如下。

    二、内容思考:西方儿童美术教育的“先进性”理念特征

    如开头已讲,中国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是西方启蒙思潮影响下的社会进步产物,并以西方国家儿童美术教育为一定参照发展起来。反观西方国家儿童美术教育形成的理念根基,这种参照是具备必然‘}生的,其原因可从两个“西方的发现’,反映出来:一是对儿童的“发现”,二是对儿童艺术的“发现’,。这两个“发现’,在欧洲及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前者要归功于欧洲自十四世纪始的一系列进步思潮运动(即文艺复兴运动,理性/启蒙运动,及浪漫主义运动)对大众人生观,儿童观的更新扩展。后者则是十九世纪末奥地利艺术教育家Fran:CIZek(1865一1947)在“儿童之发现’,的人本精神启发下,通过对儿童美术创作的参与对其个性发展作用的亲身考察确立的重要理念。西方教育界较一致的说法是:1897年FranZ在奥地利创办少年美术学习班这一实践活动是西方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正式确立的标志。它同时也可被看成为世界范围内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正式确立的标志,是开创以尊重儿童本体发展为宗旨的人文性教育的一项重要表现。对儿童的‘。发现’,,到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再到儿童美术教育学科地位的确认,这一横穿欧洲五百年文明发展的进程,标示了西方在缔造现代精神的社会进化过程中对儿童个体之于社会发展的认识的不断进步。为这个过程推波助澜的包括多位西方先觉,如被誉为西方民主思想之父的英国哲学及教育J。hnL。Cke(1632一1704),和法国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MuS6eJ一J一R。uSSeau(1712一1794)。前者的《关于教育之思考》中的经典论述表明了对儿童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享有独立性地位的早期认识。而后者着名的《爱弥儿.论教育》则进一步肯定和高扬了儿童主体价值和培养儿童天然个性的人文性教育主旨。文艺界人士如诗人华兹华斯,克勒律治,绘画家高更,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对儿童之纯真,直觉,天赋想象力及儿童画艺术感染力等独特魅力的坦言宣扬,使儿童艺术活动的参与价值受到重要揭示,引起社会性的认同川。二十世纪初在西方出现的心理学研究为儿童美术学习活动的合理性提供了进一步的论证,参与该论证的心理学家包括有williamStern,KarlBuhler和JeanPsaget等。

    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工业化社会形成带来的特质之一,便是工艺美术贸易发展及相应的市场需求影响,促使儿童美术教育先是以功利性的推广概念走向普及化,并通过课程的实施方式迅速开始了其理论建设与实践经验的广泛积累。儿童的绘画,设计学习活动被看作为繁荣社会艺术商品生活的一类先期训练。这种一开始便超越其它(还未开始工业及民主改革)地域儿童美育的前端性发展,和我国教育同时期的发展程度相比较,自然地导致后来在一定程度上,我国还没有一种能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美术教育体系12)及“你们(中国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向西方学习。在西方我们处理这类问题至少有五十年了,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可以提供帮助。”}3}的现象。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文精神为本的发展理念不仅获得根本确立,且得到不断繁荣充实。自Fran:CIZek作为对儿童艺术的发现的奠基人提出最早期的人本性儿童美育理论始,西方国家原来的儿童美术教学掺杂的商业功利性受到批驳更正,教育家们大量的真知灼见为当代西方儿童教育理论的架构提供了坚实基础。英国着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HerbertRead及MarionRIChardS。n在其广为流传的着作《通过艺术的教育》(1958)和《美术与儿童》(1948)中,以Franzexzek的“儿童美术教育说’,(ChildArtThe。ry)为基准,系统地阐明了儿童美术教育在解放儿童情感,培养儿童心智,引导儿童探知外在环境等方面无可取代的作用。同时期的Lowe。feld,V(美)和随后的Wsllelm,v.(英),HoloeS,K.(英),Collin。on,H(英),Dewey,J.(美),Bruner,J.(美),Barkan,M.(美),EISner,E.w.(美)及Gardner,H.(美)等众多知名儿童艺术教育家皆以继承延展的方式,根据时代需求将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儿童在社会/个体两大层面的并行发展有机相接。而Efland,A.,craft,A.Clark,R.,Freeman,K.,Tayl。r,R.等一批重要的当代英美儿童艺术教育家,更是在广泛借鉴跨学科性理论的基础上对西方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做了多层面的扩展,这些理论总体上涵盖了以下几点:(l)通过美术学习活动,儿童个体自我价值的体现和新自我的实现;(2)JL童个体与社区团体和整个社会协调关系之发展;(3)儿童个体与既定历史文化关系的建立;(4)儿童个体在人类现在和未来发展中的角色,及儿童个体向成人个体发展的价值方向等等!刊。这些综合性很强的理论论述以开放,灵活性为特色,以(儿童)教育学作为理论基础,兼容并收来自其它众多社会,人文学科既有的研究成果并获得启发,形成多维透视平台,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从西方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模式发展的现实角度看,分别于二十和六十年代普及开来的儿童中心式美术教育和课程中心式美术教育可视为是对现代西方教育理念两次突出的实现。

外国教育理念范文第2篇

一、基层央行教育培训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层央行教育培训现状,找出问题所在,我们通过在中心支行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集体和个人访谈等方式,从调查者基本情况、具体培训需求、培训效果、对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几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41份,有效问卷129份,有效率91.49%;集体或个人访谈50余人,约占职工总人数的33.56%。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

(一)培训效果不佳,参训不积极

调查显示:认为培训对工作提升和个人发展有较大帮助,希望多组织并愿意参加或尽量抽时间参加的人占总人数的70.55%,16.28%的人认为有帮助但没时间参加,而7.75%的人认为基本没什么帮助,所以不会参加;40.06%的人认为职工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为培训实用性不强,其次为工作太忙、压力太大,不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二)优质培训资源缺乏,培训形式单一

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目前大多数培训使用本单位人员或邀请本地讲师,授课质量不是很高,且多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参训人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55.81%的人认为应交流或安排受训人员到外部培训机构或大专院校参加培训,51.94%的人认为应采取邀请具有较高层次的人士、学者进行现场授课的方式。而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视频教学法和行动学习法相较传统课堂教学,则更受欢迎,也是参训人员更愿意尝试和参加的培训形式。

(三)培训分类分层不清,针对性不强

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课程设置过于宽泛,培训对象层次划分不清,应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岗位、年龄、学识水平等方面划分不同的受众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育。以年龄段划分培训对象为例,中心支行在岗职工149人,其中45岁及以下76人,占总人数的51.01%,该部分人员最关心,认为最需要补充的知识排名前三的依次为:与自身岗位工作有关的新制度、新办法、业务操作系统及业务的创新情况(39.53%),宏观经济金融发展走势及经济金融理论热点(34.88%),公文及调研信息写作技巧(22.48%)。而45岁以上的干部职工最关心,认为最需要补充的知识则为:与自身岗位工作有关的新制度、新办法、业务操作系统及创新业务的情况(19.38%),国学文化、健康养生知识等(13.95%),宏观经济金融发展走势及经济金融理论热点(6.98%)。

二、国外优秀企业教育培训案例

(一)西门子公司培训模式

西门子公司成立于1847年,是世界六大电气公司之一,它遵循“为发展而不仅仅为工作进行培训”的原则,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培训与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特长,挖掘潜能。

1.实施CPD(Comprehensive Personnel Development)流程,该流程由CPD圆桌会议和CPD员工对话两部分组成。CPD圆桌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管理人员参与,主要对公司团队和重点员工的潜能进行预测、回顾过去一年的业绩、提出改进后与业绩挂钩的薪酬体系等。公司将结合圆桌会议为员工提供发展渠道及充分预测潜能的培育计划。CPD员工对话则随时进行,由经理人员和员工直接开展,内容包括:员工职能及责任范围、完成目前职能要求及未来任务的能力评估、本人对职业发展的看法、双方共同商定的发展措施等。公司利用以上方式,将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培训和其他一系列措施,使员工在能力素质提高的情况下,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2.多层级的教育培训体系。一是新员工培训:采用双轨制,每周三天在企业接受工作培训,两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培训期三年。这样就保证了员工一正式进入公司就兼具很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大学精英培训:从招收的大学生中选出若干名尖子进行为期十个月的培训,同时,在世界各著名高校设立培训中心,设置与本公司业务相关的课程,并对优秀大学生颁发奖励或提供留学等机会,为西门子储备人才。三是员工在职培训:该培训共分为五个级别,从S5到S1面向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深度也由低到高,涵盖了企业文化、职业计划、质量与生产效率管理、组织建设、远景预见、高级战略管理、全球合作等内容。学院每年年度课程简介,介绍培训课程的内容、培训时间与地点,员工根据自己的工作部门与个人特点选择课程。凡是参加的课程最终都会被作为工作考核、职务晋升的重要评判内容。相应部门的经理也会关心员工培训的成绩与效果,保持与员工的沟通。

(二)沃尔玛培训模式

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成立于1962年,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而培训工作则是沃尔玛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1.员工培训与发展计划相结合。各国际公司必须每年与沃尔玛国际部共同制订和审核年度培训计划,同时,人力资源部会为每一位员工制定相应的员工发展计划,并以此为基础,依据员工各自的成长路线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

2.全面培训与差别化培训相结合。沃尔玛培训内容涵盖了入职培训、技术培训、岗位培训、海外培训、女性员工培训等,这些都是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而且所有管理人员还要接受管理技能与艺术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岗位和不同级别的员工会有相应的、不同内容的培训计划。

3.岗位培训与交叉培训相结合。一方面由经验丰富的岗位精英带领学员以生动活泼的游戏和表演为主,让学员在培训中展现真实的行为,从而进行分析和辅导。另一方面,让不同部门的员工交叉学习,培训上岗,使员工在对自己从事的岗位操作熟练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的职业技能。

4.推行三步培训法(如下图所示):

三、加强基层央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启示

(一)培养共同愿景,创建学习型组织

首先,倡导终身学习。随着知识快速更新和网络化的发展,工作对人们的要求以及知识获取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这意味着学习不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作为一个组织也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来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因此,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否则就会被时代和工作所淘汰。第二,倡导团队学习。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点就是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并特别强调全员学习和团队学习的能力。因此,培训教育不仅仅是普通职工的事情,更应该注重管理层、决策层的学习,这样,既能带动学习气氛,也有助于单位未来的发展和规划。第三,倡导全过程学习。将工作和学习视为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提升自我,而工作则是学习的动力、目的和检验学习是否有效最好途径。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第四,倡导多样化学习。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每一名干部职工不仅仅应该掌握本岗位的技能和知识,也应该学习其他部门和岗位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相互协作,也有利于提高单位整体的工作效率。

(二)组织与个人并重,实现互利共赢

大多数培训仅注重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造成员工对培训兴趣不强,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时,应立足于组织发展需要,同时考虑个人发展需求,将培训教育工作与员工个人的发展计划、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实行二者并重的培训教育理念,使员工意识到培训是与自己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以达到组织与个人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培养学习兴趣,创新学习培训理念

在培训中提倡社会化学习和E-Learning方式等新型“非正式学习”模式,主要的学习都发生在工作范围之外的非正式场合。E-Learning来说,就是使在线学习平台以学员的岗位职责或者能力需求为分类依据构建一个个的学员社区和兴趣小组,让学员依自己的需要加入其中,在有针对性的内容社区里学习知识,分享资源,讨论心得,互相帮助。而社会化学习,即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或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分享。社会化学习和E-Learning模式对于学员来说,使用社交媒体工具和拓展性的人际网络(工作场所中、生活社区中或网络)来实现,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使学习目标得到了针对性的细化,学习内容更能响应学习实际需求,做到了以学员和学员的需求为中心,在学习社区和学习小组中学员和讲师、学员和学员间的互动不仅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学员在讨论答疑中解决工作遇到实际问题,将需求和学习过程完整统一起来。

(四)准确定位需求,丰富培训形式

在培训前,充分运用多种需求分析方法,从组织远景规划、工作实际需求、个人发展需要三方面综合考虑,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受众群体准确定位,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并尝试运用更多培训形式,以增强学习兴趣。如针对青年干部职工思维活跃、接受力强、更喜欢生动简洁的培训形式的特点,可充分利用总行远程培训系统,通过flas课件等打造微课程,鼓励参加QQ群、微信群等互动交流,将学习游戏化、碎片化,在寓教于乐中学习他们需要的新知识、新业务和经济金融热点等;而针对年龄较大的干部职工,则可针对其感兴趣的国学、健康养生等内容进行传统课堂教学或讲座。

(五)开发整合资源,提升培训师资水平

目前,基层央行培训教育多以本系统岗位专家进行经验式培训,其受专业水平、培训技术技巧等方面的限制,已不能较好地满足学员对快速知识更新的需求。因此,建议将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行适当倾斜,多提供向知名院校和其他单位交流学习“走出去”的机会和把优秀教育培训理念、方法、讲师“引进来”的形式;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提高本单位培训人员的专业素质,鼓励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技术骨干、青年岗位能手等担任专兼职老师,建立师资遴选和动态管理制度,实现实质师资资源共享。

外国教育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外军事院校 人文教育 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23-01

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在各国的军事教育当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文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塑造,而在军事院校当中进行人文教育,更加具有影响国防安全和国家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在新军事变革浪潮逐渐席卷全球的背景之下,对比我国同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间的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思想,能够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观点。

一、中外军事院校人文教育理念的共同点

中外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理念当中具有的共同之处,是在进行中外军事院校人文教育教育理念比较的过程当中,应当首要考虑的内容。由于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相同的内在规律,把握这种内在规律,能够为军事院校人文教育观念的不断改进提供一种总体性的指导。

首先,中外军事院校普遍将一种更加开放的眼光植入自己的人文教育工作当中,并以全球视角审视世界环境。我国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当中,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局势的关注,已经逐渐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美国和西欧的军事院校甚至将全球化的视野作为自身的一种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军官已经成为这些西方国家军事院校的重要内在追求。中外的这种人文教育理念,实际上正是各国军事理论界,在面对高科技背景之下的新军事变革对各国军队提出的挑战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其次,各国的军事院校都十分注重通过人文教育这一手段,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传播给这些即将成为军官的学生。在美国的军事院校当中,普遍重视在人文教育当中传播一种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理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承担社会赋予的各种责任。这与美国社会当中一贯宣传的自由和法制的观念是完全吻合的。在西方国家的其他军事院校当中,也十分强调这种价值观念的传播。而在我国,由于人民军队有别于外军的性质和组织结构,我国的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当中,则更加突出地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中央的大政方针作为对学员的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反映出,军队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支柱,服务于特定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并没有改变,同时也提醒我国的军事院校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当更加旗帜鲜明的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提供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的军事指挥人员。

然后,各国军事院校都十分强调将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与军事业务的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观念。无论是我国的军事院校还是外军的军事教育机构,都倾向于将人文教育和军事业务教育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实际上是在防止以往的人文教育同生活实践脱节,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最终导致流于形式的问题的产生。由于人文教育所负担的功能相对于单纯的军事业务教育而言更加复杂,需要引起学生一种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并要达到将所教授的内容最终转化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方式的内在目标。这种通过客观物质性活动形成主观能动性成果的活动,只有通过同学生的切身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起到塑造学生世界观的目标。

二、中外军事院校人文教育理念的主要差别

在中外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过程当中,教学理念也存在着十分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于内容选取、教学形式方面。

首先,在人文教育的内容选取方面,我国军队院校为培养出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国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的军事人才,特别注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党的指导思想、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当代军人的历史使命等课程,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整体而言,更加强调对学员的价值观和思想进行直接的塑造,并鼓励学院勇敢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这种教育理念更加强调激发学员的内在荣誉感,并鼓励学员在教师的引

下,形成看待问题的一套系统性方法。而美国的军事院校则普遍倾向于引导学员调动自身的积极性,鼓励以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看待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可以说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一种规范性引导,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引导和教育形成对学院的人生观的影响,并产生一种内在动力。而外军的军事院校人文教育则更加倾向于调动学员个人的创造性,使学员能够以一种自发的和多样化的姿态走进军营。

其次,在教学形式上,中外军事院校也具有巨大的差异。在这一方面,我国军事院校采取的形式更加多样,更加侧重于能够营造出一种集体氛围,这同我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外军在组织大范围的集体活动,以达到进行思想教育目标的方面明显落后于我军,同时外军更加倾向于使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走出校园,同社会进行更加广泛的接触,以保证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加健全的心智进行军事活动。在此方面,我军并不认同,封闭化的军事院校生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军事院校办学的主要特色。

三、结语

中外在军事院校人文教育方面具有着十分广泛的共通之处,这促使着我军在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但与此同时,我国军事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也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践,根据我国的客观实际制定相应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国全.对新时期军事院校教育理论创新的理性思考[j].科学与管理,2010 (1)

[2]郝北京,魏恒.分析部队学院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科技博览,2010(32)

[3]盛红生.英国军事院校教育的启示意义[j].未来与发展,2009 (1)

外国教育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85-02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因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不尽相同,各国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也存在一定差异。随着社会发展,各国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在此形势下,国际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国际化观念和规划

教育观念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树立国际化观念,制定相应的国际化行动规划和政策是大学国际化行动的首要之举。在世界范围来看,作为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在此前提下,树立国际化的思想政治观念更显重要。树立国际化的思想政治观念就要致力于于发展“无阻”教育,即 “思维无阻、概念无阻以及知识的发掘、转移和应用无阻”。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招收学生、招聘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直到后勤都围绕“无阻”理念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

国际化的发展愿景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模式。国际化的思想政治愿景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社会的发展,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具体来说,其发展愿景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增进学生对各国意识形态的认识,以批判精神看待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劣。第二,坚持一元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民族特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石,以培养全球范围内的卓越人才为目标,成为全球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为此,我国的大学必须拥有与我国实际相关的专门知识和视野,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三,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增进信念自信。“无阻”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将带来各国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交流和冲击。通过教育、研究和服务发挥积极影响,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确保学生能在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中,保持信念自信,不被其他不良意识形态侵袭。

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是理念和实际办学的交融。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仅将国际化理念贯彻到实际办学层面,而是进一步将国际化的理念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所有人员的思想之中,使国际化思想成为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国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定义自身使命,通过教育、研究和服务改进学生的理想信念。具体说来,第一,国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并使之成为在各方面有影响力的全球化公民;第二,通过研究、学习,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并且会对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第三,通过专业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将自身信念融入社会的能力,增强他们为经济和整个国家的贡献能力的意识。

二、学生结构国际化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既是国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也是国际化教育的主体,一所高校国际化程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程度高低从其学生构成中就能看出。

就来华留学生规模来看,2011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92 611名,首次突破29万人。

就留学生来源地看,按洲别统计,来自亚洲的留学生人数占首位,计187 871名;欧洲为47 271名,占16.15%;美洲为32 333名,占11.05%;非洲为20 744名,占7.09%;大洋洲为4 392名,占1.50%。

按留学生类别统计,学历生118 837名,占来华生总人数的40.61%,同比增长10.62%,高于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增长速度。其中专科生和本科生88,461人,占学历生总数74.44%;硕士研究生23 453人,占19.74%;博士研究生6 923人,占5.83%。非学历生173 774名,占来华总人数的59.39%。

就留学生在我国分布来看,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2 611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6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

由上可知,来华留学生表现出两个变化趋势。第一,近年来,在校留学生数目持续增加;第二,留学生来源国日益增多,遍及六个大洲。国际学生规模和分布的变化显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吸引留学生的能力有所增长,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有所提升。

来华留学生在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留学生来源国大多为资本主义国家,其意识形态与我国差别较大。其次,来华留学生高校大多分布在我国一流高校,为我国一流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教师的国际化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以接受知识为主,教师有选择地传授知识,客观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难免会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国际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

教师的国际化,主要是指外籍教师(包括聘用教师和访问学者等)以及留学归国人员在教师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目前,我国各高校除外语专业外,其他各学科外籍教师相对偏少,思想政治课程外籍教师更是屈指可数,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担负的特殊任务有密切关系。

四、课程国际化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国际化的课程对高校办学的国际化具有关键作用。国际化的课程是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内容上趋向国际化,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上需充分考虑多元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建设促进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

首先,英语已然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首选。英语教学是我国外语教学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已相当普及,学生在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其接受异质文化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

其次,部分高校开设了多种外国语言课程。以各外国语大学和学院为代表的高校开设了多元的外语课程供学生选择,普通高校内的外语教学单位也开设了一定量的外语公共课供全校学生选择。外语课程的多元化和丰富化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对于学生了解世界有较大帮助,学生的视野逐渐国际化,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越来越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

再次,国际化内容课程设置。我国高校应丰富国际化内容的课程,促进学生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如有些大学创设国际关系、国际经济等课程,或是西方哲学史、比较教育等。

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设置多种地区和国家的文化课程结合各种国际化问题课程,构建国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较好地满足学生需求,适应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

五、小结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也逐步加深。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进程,可以得出对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三点做法。

1.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国际化理念要求自身,更是将国际化理念传达到每一个学生,将学生培养成国际化人才。培养那些对机会敏感的有思想的人,使他们与众不同,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以及在各方面有影响力的全球化公民。

2.“无阻”理念与“有阻”管理。学生管理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生源较广,遍及全球各地,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了就学机会,学生的自主性较强。但是对于教学管理应十分严格,如对于考试作弊等学生给予开除学籍处理并公布于众;其他方面,若学生违反相应的法规,则直接移交警察局处理。

3.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一方面要重视在世界范围内与高等教育发达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另一方面,它也非常重视与周边国家与地区合作。例如,与他国高校合作开展课程,在国外设置分校。与世界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保证了与周边国家合作,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地理资源、文化资源等,缓解了我国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局限性。这种着眼全球,重视周边的发展模式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与充分的资源支撑。

高等教育国际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挑战本身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应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方向,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以国际化为指导,不断丰富思想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洪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2]白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若干问题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3]崔健.国际化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4]李盛兵.大学国际化评价指示体系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113.

[5]数据来源:2011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总数突破29万

人[EB/OL]. http:///zong_he_3381/20120228/t20

外国教育理念范文第5篇

校外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概念分析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育人环境,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之外的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概念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形成的,在概念的内涵、实施的主体和对象、内容等方面各有特点,但是人们常常感到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甚明晰,因而造成了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不知划归何处。本文尝试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分析,以期发现概念制定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相关概念,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

一、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在我国的起源

校外教育的概念最早起始于我国解放初期。1949年,解放初期,受前苏联的影响,借鉴其校外教育模式,我国建立了第一家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辽宁省大连市儿童文化馆,这一事件被公认为是我国校外教育的开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延伸集中体现在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时间与空间、学校教育内容以及学校个性化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几个方面。基于上述认识,校外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被看作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相对于社会教育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首先兴起了社区教育,1986年上海市普陀区“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的成立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社区教育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其目标在于社区支教,社区补充学生课堂外的其他需要,内容以青少年德育教育为核心,行为以学校为主导。该阶段的社区教育本质上是学校教育向社区的延伸,是原有教育体制的发展。1993年以后,社区教育在教育观、职能承担、内容等方面有了新发展,其实质是借助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来营造学习化社区,在服务社区的同时促进社区及成员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社会教育一直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教育概念的使用,从官方来看,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社会教育始于1912年。当时的临时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开始正式使用“社会教育”一词。也有学者认为近代社会教育一词,并非从1912年才开始使用,“社会教育”一词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近代社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受日本和德国社会教育双重影响的结果,在晚清后10年中,社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股教育思潮。自民国始,我国教育部始设社会教育司,专司社会教育一事,从此,社会教育可以说走上了正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主管社会教育工作,各地纷纷建立社会教育机构,完善社会教育设施,使社会教育活动蓬勃发展。

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的涵义

(一)校外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正规教育中的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但二者在办学方式、招生方式,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教育对象的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对校外教育概念目前存在几种理解和认识。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是狭义的校外教育,把校外教育看作是由专门的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另外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校外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以及个人的课外阅读、栽培花草树木、自我服务等等所接受的教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所谓的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不管教育形式如何,但学生需要通过报名注册方可上学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各种校外教育,如文化馆、文化宫、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和图书馆等,也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成人的继续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

上述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发现上述概念有以下共同点。首先,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次,校外教育的对象普遍认为主要是青少年,兼顾成人教育;最后,校外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社区教育的涵义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空间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开发社区生活,以其居民为对象实施的集体教育活动,因而被称之为社区教育。

在我国,对于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通常从“社区”这一概念入手,详细阐明社区的重要性,以“社区性”为突破口,进而确立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地位。教育部在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中对“社区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理的分工,在对各类教育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当前侧重于对社区内各类教育进行延伸、补充。总体上说,虽然目前对社区教育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社区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对其区域性、强调其对象的全面性、突出其功能的社会性、体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特征已达成共识。

另一种观点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将“社区教育”的重心放于“教育”这一概念,“社区”只是这类教育的一个特征,更多关注于社区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作用等等。其代表性的观点为:“社区教育的内涵应是在一定的社会区域内,把生活和教育结合成一体,发挥社区成员作用的、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为了社区的共同发展和社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进行的一种全方位、全民的和终身的教育。”

根据社区的界定,则所谓“社区教育”,已不是以往教育学中社会教育的概念,也不仅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它是一个大教育观的概念,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所以,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集各种教育层次、类别,以及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社区的所有资源,教育社区的所有成员,提高他们的素质、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新颖教育。

(三)社会教育的涵义

对什么是社会教育,到目前为止对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

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的对象的角度加以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其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界定,提出“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还有的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比较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制系统以外的,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社会团体和私人推动为辅助,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对全体国民所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三、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一)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一直是由政府出资兴建,投入运行经费,形成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模式。从机构的行政管理来看,校外教育具有弹性化的组织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中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可分为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目前主要指政府主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如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活动站等),这些机构属于教育厅(教委或教育局)、共青团、妇联、文化局或者科技局管理,其中以前三者为主。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专门为开展某项活动而设立的。如儿童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儿童影剧院、少年科技站、儿童铁路、少年农科站、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少年儿童广播站等。校外教育实施的主体也即上述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

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平时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和活动,在校外教育机构接受各种培训和指导。

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二)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实施的主体是领导主体,具有官方性,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我国目前存在五种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二是“学校――社区互动型”模式;三是社区学院模式;四是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五是媒介型社区教育模式。离退休干部、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

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成员教育需要的,提高他们的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能力的全民教育,是一种“区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的教育,每个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教育的对象,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

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有研究者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把我国社区教育内容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了3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3年,社区教育包括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结合教育,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并且是一种单向性教育;从1993年开始,社区教育的内容还包括职业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等,该阶段主要开展成人教育;21世纪初,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理念的提出为标志,实现了社区教育研究范式与内容的转向。

(三)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很广泛,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社会教育的实施者。广义地理解,一切社会活动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狭义的实施主体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而不是针对其中的某个特殊群体。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施教于全体国民,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

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广义教育无大异。

四、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间的关系

校外教育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从教育对象来看,校外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很明显,校外教育的对象包含在社会教育之中。从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来看,校外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都可以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从实施的主体看,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包含在社会教育所实施主体之内,可以理解为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使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社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结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日渐深入,社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的边界也日渐模糊。校外教育的社区化是校外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社会单位教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力量。

社会教育不一定以某一区域为限,是全社会进行的,具有广泛的区域和对象。社区教育则侧重区域性。社区教育使社会教育在特定的地域和范围即人们所居住的社区所进行的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实际上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但不等于社会教育的全部。

五、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的分析对比,发现目前这几个概念在使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校外教育概念有待拓展

一直以来,我国校外教育沿袭的是50年代由苏联移植过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全由国家包办一切,教育部门完全依靠国家投入来开办校外教育。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行,这种单一结构、单一渠道的校外教育办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校外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校外教育界定的历史局限性,应该给校外教育下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当前校外教育的内涵没有说清校外教育是什么,也没有明确校外教育要做什么。

(二)社区教育概念有待细化

社区教育内涵界定及定位至今不够清晰,发挥作用受限。社区在地域上如何界定,社区和行政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应等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

不管是校外教育、社区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管理上职能重复、责任不清等问题,因此,当前应当尽快完善上述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三)社会教育概念不甚明确

目前,社会教育的概念众说不一,其内涵、外延不是很明确。要具体地对社会教育的起源、概念、作用、目的、功能、内容、原则、途径和方式等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建构起社会教育概念的范畴。研究社会教育的行政和法规,参考和借鉴国外社会教育制度建设的经验,结合国情探讨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教育行政制度及方针政策,使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基本的制度保证和政策依据。建议尽早颁布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确立起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改变现有的社会教育边缘化的状况。

综上所述,应该统整考虑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和校外教育,建立运行机制进行各种教育体系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现“社会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社会化”,真正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吴鲁平,彭冲.我国青少年校外教育政策研究――一种文本内容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30-35.

[2]沈明德.中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60年[J].少年儿童研究,2009,(12):41-45.

[3]吴遵民.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试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1(3):25-35.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下)[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354.

[5]王雷.“社会教育”传入中国考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4):37-41.

[6]张印成.课外校外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0.

[7]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6.

[8]沈明德.校外教育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26-27.

[9]康丽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理念.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3):24-27.

[10]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1]谢瑞俊.社区和社区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1997,(3):7-9.

[1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40-541.

[13]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4]王雷.社会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15]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J].教育学报,2007,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