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保意识;青少年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十分严峻的生存挑战。在我国,既存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存在着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尤其严重。保护环境,重建和谐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从长远的观点看,不仅要采取措施提高各阶层公众的环境意识,尤其要重视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环境意识。如果没有各阶层公众的环境意识的提高,尤其没有青少年一代环境意识的提高,那么,即使制定了非常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有可能只是作为一种设想存在,难以变成全民族的实际行动而得到实施。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对于重建和谐环境、确保生态平衡具有长远的意义,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中学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单纯的环境知识教育,也不是以掌握环境保护方法和技能为主的教育,而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为主的教育,核心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具有环境道德。环境意识的形成对人的环境素质养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中学时代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意识观念逐步形成的时期。让他们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能学到环境科学知识,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紧迫感,将来走上职业岗位后,就不会重蹈人类过去非持续发展的覆辙。

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新的课标也强调,“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在道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为环境意识的形成打好坚固的基础。从笔者的实践看,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使学生学到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教师要充分开掘教材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从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入手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把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明确人类与生活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如:在讲授《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时,通过幻灯,播放视频“缩小的世界”,让学生了解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运输方式和传递方式的不断出现,使人们交往所用的时间缩短了,人们的活动范围空前加大,人类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和频繁。世界缩小了,但是人类始终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再通过视频播放一组大自然中美丽的令人心醉和向往的景色图片,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热爱“家园”的意识。接着教师提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危机,并请同学们继续了解地球面临的危机问题。幻灯放映:臭氧层和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森林砍伐等方面的视频和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这些破坏继续下去,人类的家园会怎样?我们该怎样做?学生得出:由于污染和破坏,环境在不断的恶化,植被砍伐,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人类的生存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从而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利用网络、报刊杂志收集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从自然界提取的资源越来越多,排放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破坏加剧,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如: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北方沙尘暴肆虐,酸雨危害,臭氧空洞,20世纪发生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的破坏等。这些问题之所以迅速发展,甚至形成公害,与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再如石屏异龙湖的污染,由于过去一度忽视环保,导致污染严重,以致亡羊补牢,耗资1.12亿多元人民币才使总体水质由劣V类好转为V类,除总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外,其余指标均在Ⅳ类以下。我国许多湖泊、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报刊杂志、网络对此均有登载,引导学生收集这方面的报道,可以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沉痛教训,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强烈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保欲望。

三、 集合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大局意识不强。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实质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学习,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缺乏总体把握,在个别项目实施过程中,没能站在全市大局中去谋划推进。

(二)思想认识不足。虽然从内心里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但对全市的生态环境总体形势,还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市政府环保部门沟通联系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思路的开拓、工作方法的创新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工作作风不实。一直以来,特别是中央开展环保督察后,虽然多次组织召开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各项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但因工作繁忙,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检查、调研不够,抓环保工作有时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跟踪问效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四)压力传导不够。本人能认真学习并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责任规定,也重视抓落实抓整改,但没有严格要求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对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严肃问责,在层层传导责任上存在递减现象。

二、原因分析

(一)理论学习不深入。学习过程中,没能与时俱进,对新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等学习不够深入,从而导致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大部署理解不够全面、把握不够精准,在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方面容易出现偏差。

(二)思想观念更新慢。习惯用旧思维研究新问题,用老经验解决新挑战,对面临的一些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调研掌握,导致工作措施力度不够。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先,缺少认真钻研的态度,面对棘手的问题和复杂的矛盾时,还缺少科学系统有效的工作措施。

(三)政策要求把握不准。对政策要求没有逐条对照,汲取其他经验教训较少,在认知上存在盲区,从而责任传导标准降低,存在一定的隐患。比如在环保督察整改中,认为只要督促相关单位按照要求完成整改任务即可,没有深入研究举一反三。

三、整改措施

(一)强化理论学习。重点加强对新理论、新思路、新战略等方面的学习,切实增强自身大局观,提升政策理解准确度,针对性的补齐大局意识、看齐意识上的短板;拓展学习视野,在绿色发展上多思考、多谋划,提高学用结合效率,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二)提高思想意识。切实提高综合监管责任意识,认清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潜在价值和长远意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政治自觉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自觉;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坚持环保问题无小事的思想认识,亲力亲为,实干担当,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工作抓出实效。

(三)坚持问题导向。以此次环保督察“回头看”为契机,充分认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法,紧盯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整改落实,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项一项的抓落实、一件一件的抓整改,攻坚克难,善始善终。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118―01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意义

首先,对目前的环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可知,这是开展环保工作的客观要求。现阶段,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均存在环境问题,这个问题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个体在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均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危害。这个问题并不是存在于个别国家,而是全球性的,是全人类需共同面对的。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是教育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教材内容中环境保护比重有所增加。教师不但需将地理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强化其意识。再次,理解地理知识、了解地球环境均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探究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地理学科有必要在教学中贯彻环保理念。

二、具体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课堂是渗透环境保护理念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加以利用,适当地在讲义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在将地理基本知识向学生讲解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地球环境。以全球气候变化知识的教学为例,在理念渗透之前,教师应对全球的环境状况进行详细描述,并列举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些环境状况的原因,在了解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在对环境状况分析之后,教师可将垃圾问题、土壤沙漠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恶化的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这些问题中有不少就存在于学生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以至于没有引起重视,而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可令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强化其意识,从而能够规范学生自身的行为,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非常大,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冰雪消融等等,在讲解地理基本知识的同时说明其危害,可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是直接性的,从而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传达给学生。

2.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渗透

教师应在概括性地讲解环境现状与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课外活动,活动目的在于将环境保护知识落实于实际生活,将理论知识具体化。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可以是一种日常行为,只要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就是一种对环境的保护。如多样化利用水资源就能实现高效用水,可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在指定位置放置塑料袋,不乱扔乱丢可减少白色污染,可提升利用率;出行少用家庭轿车,绿色出行、使用绿色产品等均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些知识的渗透均可通过课外活动实现。如教师可设置调查学校周围环境因素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调查内容可以是固体废弃物、大气、水体等,让学生自行选择,分小组展开调查。课外活动的开展需具备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在设计活动时教师需考虑学生实际的分析与调查能力,确保课外活动能够发挥其作用,使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

此外,关于环境保护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具体有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教师可对这些特殊的日子加以利用,围绕其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设立这些特殊日子的意义所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开展乡土地理教学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

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是否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保护环境势在必行,而环境与化学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社会发展到无处没有化学及化学现象的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无不与化学打交道,工农业生产更是离不开化学。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化学素养,强化环保意识,减少化学污染。

一、以中学教材为载体,培养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包含许多环保教育的内容,老师要善于挖掘各年级教材中可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讲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的美德。从初中学习的空气、一氧化碳到高中学习的农药、石油、煤和醛、酮类等,几乎每章节都可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践进行环保教育,这是中学阶段其他学科不及的。教师可在课堂上运用与化学变化有密切联系的环境污染及防治事例,以生动丰富的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环境,明确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例如,高一化学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一节中有一个环境保护问题,即实验的最后必须对没有反应完的一氧化碳进行收集或者点燃处理装置。尽管在实验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的量很少,但是教师可在这节课中给学生讲清楚环境保护知识,让学生明确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环境污染的发展史、污染现状及对人类的影响等,对环境保护有较全面的了解,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二、以实验设计为途径,穿插环保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会直接接触到有毒的气体、液体、固体。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严格控制试剂用量、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实验装置是化学教学中再现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做好化学实验演示,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对有毒有害物质不能乱抛乱倒,学会妥善处理,绝不能一边讲环保,一边污染环境,要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让他们感觉到战胜污染是可以做到的。

三、以探究题解为契机,渗透环保意识

在中学化学习题的解题过程中,包含着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的要求。如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能有意引导,及时渗透,就能使学生的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的意识大大增强。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运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四、以周边环境为素材,强化环保意识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普遍存在,人们随时可发现环境污染物,因而应结合当地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如城市近年来汽车数量剧增,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城市大气中CO、烃类污染物含量急剧升高,这些污染物经过一系列转化,进一步形成光化学烟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人们的眼睛、呼吸系统受害等。为此,可组织学生对周围环境如水质、大气、噪声等进行化验、分析和测定,掌握实验技巧,提高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兴趣和责任感。

五、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强化环保教育

环境保护试题自1988年“露面”以来一直是高考化学试卷中的“常客”。这些题有的落点仍在化学的基础知识上,有的试题直接考查环保常识,如1999年高考全国卷考查了“城市禁用含铅汽油的原因”,1995年高考上海卷考查了“光化学烟雾”,有些知识教材没有提到。命题者的意图是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在中考、高考题中多出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试题,中国的教育体制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阶段,学校录取学生时免不了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之一,因此,学生学习时主要还是围绕升学考试的范围来学习,如果中考、高考题中多出一些与环保有关的问题,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地关心与环保有关的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将考题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从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化思想意识

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作为教师应当把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教育活动中不断体现,让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们从小就有环保意识,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从日常的学习中得到教育。

关键词:

环保;教育教学;提高素质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环境、人口、资源、粮食等诸多问题的挑战,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是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化、森林植被的大面积毁坏、各种有毒有害废物的污染以及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环境问题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既直接影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更制约和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党的十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本文讨论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问题。

1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背景与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环境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公民有良好的环保行为。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实施环境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1)普及教育和社会的需要。初中阶段是我国义务教育界的最后阶段,从普遍性的角度考虑,对初中生进行基本道德、基本素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环境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有良好素质的一代新人的关键。

(2)中学物理教学的特殊性。物理教学在内容方法上都与环境教育有着重要的联系。初中学生从小进入初中学习后,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因此,可从知识结构的内容上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现实情况的差距。目前,党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特别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社会对环保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有关的统计资料和我们的实际调查不难看出,作为祖国未来的初中生群体,他们对环境问题中的人口过剩、环境污染等现象有所了解,但缺乏科学的认识。环境意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对国家的重大环保政策还不够了解。因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国情教育和环保教育,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其与现代环境教育相适应。

2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些途径中学物理教育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

环境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方面,其实施过程应当遵循教学规律,与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及兴趣相结合。

(1)寓环境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考虑到初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我们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因此,要对教学大纲充分的理解,明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挖掘现在教学中包含的环境教育的好材料。现行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章节就是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噪声污染、废气污染、放射性污染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材料。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寻找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揭示物理与环境的关系。还可以多种形式和方法渗透“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环境教育的内容。如在讲“乐音、噪声”时,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如《春江花月夜》、《致爱丽丝》、《贝多芬交响乐》、《莫斯科效外的晚上》等,把学生引入音乐的王国,再用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听了这首曲子,大家体会到乐音是丰富多彩的,人们把欣赏音乐当作一种高雅的享受。然后再播放一段噪声,如铁锨在水泥地上摩擦的声音、大声喧哗的录音,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比较,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结合生活中的重要典型实例,积极引导、增强环保意识。环境对人而言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教育主要是借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产生新的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在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是增强环境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环境问题发生。其中有不少涉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些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这样能提高教育的效果。例如,1998年3月前后,我国多处发生严重赤潮,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严重损失。通过分析赤潮的起因及危害等,让学生知道,发生赤潮的根源是环境恶化,富营养化,了解赤潮对人类的危害。又如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洪灾,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这次洪水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恶化,森林植被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使蓄洪防洪能力下降。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在全国许多地区采取了严禁砍伐森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把环境保护放到了显著地位。又如在西北地区,经常发生沙尘暴天气,根据统计,发生的次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通过事实,使学生意识到绿色植被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开展有意义的与理物相关的环保活动,培养环保行为。环境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要使学生懂得一个国家社会环境质量的好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环境质量的好坏有赖于国民的环境和环保行为。我们除了在课堂上渗透环境外,还可利用每周一次的课外活动时间和学校的一些相关的活动时间,结合物理课所学的知识,结合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活动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境热点问题,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地进行环境教育。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使环境意识在学生头脑中逐步扎根,形成自觉的参与意识,从而在言行中自觉、主动地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问题,养成良好的有利环保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物理技能和环保技能,增强环境意识,做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3环保教育任重道远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向人们提出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