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保概论论文

环保概论论文范文精选

环保概论论文

环保概论论文范文第1篇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王俊秀与台湾大学历史所博士生江灿腾合写的《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一文,基本上是对西方环境保护理论模型的介绍,但从中亦可一窥台湾佛教环保实践及思想演变的概况。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惠南的《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和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林朝成《心净则国土净》二文,则对佛教环保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了比较有份量的论述。照王俊秀与江灿腾的说法,这两人在环保思想上的研究,不仅是对西方知识界“环境范型”的思想回响,而且也可以视为此一领域在台湾地区的先驱性研究。社会关怀,是推行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环境保护则是佛教关怀社会的重要方面。笔者主要根据上述三篇论文所提供的资料,对此略作介绍。所用资料,悉据从国际互联网下载的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所建佛学资料库电子文档,特此志谢!

佛教思想如何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所谓“范型”(paradigm),是指用以检验人类社会现象的观念及假设,可用来提供一种世界观或宏观视野。长期以来,人类以自身创造的文化,自许为“万物之灵”,“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一直是社会运作的基本路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认为“科技万能”,人类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成长无限论”一再被认为是人类自我肯定及超越的一种表现。在这种“环境侵略思维”笼罩下的人类生活方式,创造物质文化的过程对人类而言是“文明化”,对其他万物而言则是“野蛮化”。人类对其他万物“野蛮化”的过程间接、直接地影响人类自身安危及生死的各种“生态反弹”,并体会到“万物之灵”有可能会变成“万物之零”。(王俊秀、江灿腾)

自1989年起,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指标。从此环境污染不再只是“脏”的问题,更是“生与死”的问题。治本之道在于改变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因此“范型转移”(paradigmShift)乃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必要过程。王、江的论文首先介绍了四组对比的观点:一、由“万物之灵”到“万物的一支”;二、由“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三、由“科技万能”到“科技有所不能”;四、由“成长无限”至“成长有限”。以上所述“范型转移”观念,可见近百年来,人类社会(特别是指欧美社会)如何从“成长范型”(HEP)逐渐转移成为“环境范型”(NEP)的思考和体认。

回顾战后近五十年来台湾佛教的环保思想,则倾向于传统的护生和惜福。例如著名的佛教目录学专家蔡念生,从1950至1980年,在各种佛教刊物及报章杂志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护生与戒杀的文章,并在1983年集结为《如是庵学佛賸语----护生百讲》、《如是庵学佛賸语----鸟兽春秋》,由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但佛教界从环保角度对放生活动本身进行反思,则要迟至八十年代后期。1988年4月,释圣严在《人生》第62期发表《为何放生?如何放生?》;1989年3月,文化大学生物学系在《人生》第67期发表《请勿随意放生》。而且这两篇文章,都未进一步提出如何保护生命或生态的问题。

在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影响下,佛教界相继出现了释传道、释昭慧和杨惠南等几位重量级的佛教环保健将。传道法师不但出资拍摄“反(对政府兴建)五轻(工厂)”的录影带──《净土的呐喊》,而且为文呼吁佛教要组织“环保护生基金会”。他认为唯有这样,才能“破除‘经济奇迹’的政治神话,纠正偏颇政策”;其次,“(立法)禁止制造(包括保特瓶、保利龙在内的)塑胶垃圾”。他的这一呼吁,已经能够把抗争的矛头指向资本家和政府,并且也已意识到从根本而且全面入手的“普渡”,比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别渡”,来得重要。(杨惠南A)至于昭慧法师,不但创办“生命关怀协会”,更实际投身第一线从事护生和戒杀的工作。她在各种报章、杂志上撰写的环保文章,现已大部分收在《浩荡赴前程》(台北∶法界出版社,1994)和《愿同弱小抗强权》(台北∶法界出版社,1994)两部新书里。此外,像《福报新闻周刊》和《佛教文化》等佛教刊物,也大量报导关于环保的问题。

杨惠南于1994年发表《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对台湾佛教界的环保工作从理论上进行反思。他认为以“预约人间净土”为号召的慈济功德会和以“心灵环保”为号召的法鼓山文教基金会,虽然在环保工作上成绩最卓著,但都欠缺深入的佛教理论依据:(一)在实际的环保工作方面,二者都偏于垃圾回收和植树,未能触及污染台湾环境的两大污染源∶资本家所开设的工厂,以及已与资本家利益结合的政府。(二)在环保理念的建立方面,二者都有重“(内)心”轻“(外)境”的倾向;也就是说,二者都偏于“心理垃圾”(贪、嗔、痴等烦恼)的去除,却忽略了外在世界之真正垃圾(土地污染、河川污染、空气污染、核能污染)的防治与清理。论文尖锐地指出:重“心”轻“境”的环保理论,乃“预约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之所以有所偏颇、值得商榷的原因。杨惠南呼吁:建立一个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乃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且,为了对治重“心”轻“境”这一古来即已形成的错误理念,此时此地甚至应该提倡重“境”轻“心”,亦即“境”先“心”后的佛教生态学。(杨惠南A)

林朝成曾接受“国际佛学研究中心”的委托和经费的补助,于1992年完成《佛教放生与环保保育》一书的研究(未出版)。同年又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浓缩和修订成为《从宗教生态学看台湾佛教界的环保观及其实践之道》的专论,提出六点“未来生态新典范”:1.对自然的高度评价;2.普遍的同情心;3.谨慎周密的计划以防止风险;4.经济成长的极限;5.日益求新,崇尚兴革;6.新政治观。以此作为思考的参考座标,然后企图进一步结合佛教的教义,以建立“佛教生态学”。文中批评“台湾佛教环保意识的觉醒又落后台湾社会十年”,建议尽速地整理佛教环保的文献,具体意见如下∶

(一)佛教基本教义与环保生态观的汇通。如“缘起”与“深度生态学”的比较;“依正不二”观与自然环境保护或环境权的汇通;“八正道”与“后设经济学”的比较.....等等,都应納入佛教环保的基本文献内。

(二)佛教的环保福利事业。可参考唐《法苑珠林》的方式,拟定条目,細加分类,每类有述意、有经证、有诠释、有引申,以方便参考与查阅。

(三)佛教高僧大德的具体事例。重新整理各僧传居士传,选出具体环保事例,以为参考效法。

(四)佛教戒律与环保生活法则的比较。环保必须落实于生活,其所提供的生活法则,大都合乎戒律所规定者,尤其是菩萨戒,更可給从事环保的资源与启发。(林朝成A)

王、江的文章引述了上述杨、林两教授的论文后,认为两人对佛教界环保思想的批评意见,虽然都是援引西方现有环保理论观点,却不忘在佛教传统教义里,寻求原有教理的支持。说明佛教传统的生态理论,确实含有和新的“环境范型”理论相契合的某些成份。至于哪些是有待提升的积极因子,王、江的文章并没有深论。好在这次研讨会上,杨、林两教授又提交了新的论文,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展开。

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

据杨惠南自述,他所写的《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曾依照中观学派“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的”性空缘起”理论,以及瑜伽行派“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阿赖耶识缘起”之教理,说明内“心”与外“境”的一体性。但该文口头发表时,评论人林朝成指出此文的主要结论“外在世界的清净,乃内心解脱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并不具有强而有力的说服力。因此,本文是对林朝成批评的进一步回应,分作《维摩经》〈佛国品〉的“净土之行”、“净土之行”的两层意义、严净佛土∶成佛的必备德性、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四大部分,试图透过更多的经证,说明心、境平等(甚至“境”先“心”后)的生态学,乃佛教经论的本意。

一、《维摩经》〈佛国品〉的“净土之行”

不管是“预约人间净土”或是“心灵环保”的环保理念,都是建立在《维摩经》〈佛国品〉中的净土思想之上∶“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例如,在“心灵环保”的运动当中,曾把“不说谎”、“生气时念佛”、“开车时不要赶路、抢路”、“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等纯属内在心灵修养的德目,当作是环保的德目。杨惠南认为,这种重“心”轻“境”的环保理念,乃是当前台湾佛教环保运动的主要盲点,出于对《维摩经》的断章取义。杨惠南详细解释了这段经文的来龙去脉。释迦回答宝积菩萨问“菩萨净土之行”,首先原则性地指出“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然后是展开“因行”中直心、深心、菩提心等十七种修习“净土之行”的德目。在对十七种德目的长段说明之后,紧接着有一小段经文∶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在这段引文当中,最后的两句,乃是被称为“唯心净土”的有名经句,为一切重“心”轻“境”之环保理念的经据和理据基础。然而,引文一开头,一直到“是故宝积”一句之前,还说到了“直心”乃至“一切功德净”等十三个由浅入深的修行次第∶(1)直心;(2)发行;(3)深心;(4)意调伏;(5)如说行;(6)回向;(7)方便;(8)成就众生;(9)佛土净;(10)说法净;(11)智慧净;(12)心净;(13)一切功德净。

二、“净土之行”的两层意义

在这十三个修行次第当中,第(9)和第(12)值得特别注意。排列在前的第⑼是“佛土净”,而排列在后的第(12)则是“心净”。从它们的排列次序看来,外在的“佛土净”,显然比内在的“心净”更加必要而根本。这意味着∶“佛土净”是“心净”的“(原)因”,而不是“(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外在的佛土不清净,那么,内在的心中烦恼也就无法彻底地清净。只要“境解脱”,那么,紧跟着也就“心解脱”,乃至彻底的解脱成佛,“一切功德净”。因此,《维摩经》〈佛国品〉当中的净土思想,应该有两层意义∶

(1)如果想要“心解脱”,就必须“境解脱”:亦即,如果要让内心的烦恼彻底去除,那么,必须先让外在的世界清净无染。这是“直心”乃至“一切功德净”等十三次第所显示的净土理念。

(2)如果想要“境解脱”,就必须“心解脱”:亦即,如果要让外在的世界清净无染,那么,就必须先去除内在心灵里的烦恼。这是“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句经文所显示的净土理念。

三、严净佛土∶成佛的必备德性

在唐·玄奘所译的《说无垢称经》〈序品〉中,提出“严净佛土”的译名,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经》〈佛道品〉,也曾说“常修净土”,这和其他大乘佛典所提出的“净佛国土”或“庄严净土”都是同一概念。这样看来,“净土之行”确实有两大类别∶(1)往生既有的净土,这是《阿弥陀》、《药师》等经所阐述的;(2)严净佛土,这是《维摩》、《华严》、《摩诃般若》等经所弘传的。然而,不管是从佛典的经据,或从实际的理论来说,众生及其居住的器世间,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普渡众生和严净佛土其实是同一件事情,单单强调“普渡众生”,而忽视“严净佛土”的作法,是不够、有所偏差的。

四、从“境解脱”到“心解脱”

杨惠南在文章最后说,依照理想的状态,目前台湾佛教的环保运动,应该建立在心与境平等、众生世间与器世间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之上。为了对治曲解《维摩经》(佛国品)中“心净则佛土净”的经义的偏差,建立一个强调“境”清净或“器世间”清净的佛教生态学,似乎来得更加重要。这是作者之所以强调从“境解脱”到“心解脱”的原因。

心净则国土净──关于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

林朝成认同杨惠南的《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认为此文的问题出发点,正是从佛教在政治、经济、社会的保守心态的批判出发。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解决社会问题。人与人的关系和它的社会结构里的不平衡,正是造成大自然失调的主要因素。因此,生态与环保都不只是科技问题,而是人文问题,或是决策的问题,并含有价值观和信念。对佛教生态观的思考,正是从价值观和信念的层次,提出它的关联学说的内涵。他在“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上所提交的论文,即以“心净则国土净”为核心,思考其可能的生态学涵意,并尝试说明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指出佛教界环境关怀该有的自觉。(林朝成B)

一、“心净则国土净”的困境

林认为,杨惠南在《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中,主要关切的在于应然性或义务性的论据,也就是道德的强制性,以提供环境保护的必然性。“净佛国土”乃至“严土熟生”是解脱成佛的义务性条件。那么,正确的解决“心净则国土净”的困境,便是建立“内心”与“外境”并重的佛教生态学。从此一理论基础来看,对佛教的思考方法和教义,有二点规范性兼具批判性的原则:

首先,心境并建的生态观不能是理性的直线式思考,必须透过缘起法对非直线体系的直观才能产生。那么,佛教的生态观有进一步发挥缘起观的解释范畴,衡定其中道观的适用潜能,这对教义的内部体系该有重新评价的积极作用。

其次,资源耗竭和环境压力等许多问题,产生于经济和政治权利的不平等。生态的问题因其关联性,往往比表面所呈现的问题更为深入。缺少对国家、帝国、科技或资本真正深层的批判,将人类关系的复杂网络化约成简单的、抽象的、科学的图像已成为深层生态学被批判的焦点(参见李庆锋译∶《深层生态学评论──对基进环境主义的一次挑战》,刊于《台湾环境》55、56、57期),那么,心境并建的生态观便不应避免“境”的构成特征∶人类社会的批判与反省,对于政治、经济与社会反应出的意识型态与实际的权力运作,得从心与境的双向分析,指出其改造的必要性。

二、“国土净”的生态学涵意

根据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国土净”至少有以下两个内涵∶(一)在器世间,使一切存在在优美而有秩序的共存中,充满生意的和谐;(二)在自他关系中,得解脱自在,更能实现和乐清净的人生理想于世间。如果把它转化成生态学的涵意,则是∶(一)维护生态系的完整性与良好的运作状态;(二)建立和维持一个能够健全运作的社会。那么,国土净的最切合实际的行动,莫过于能够使生态系充满活力与使社会永续长存。从永续社会的观点,可以提供清净国土三个主要内容:

首先,清净国土的生态圈(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网,人类对生态圈负有保护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换句话说,即对清净国土负有强制性的义务。

第二、生态学重视多元化的价值。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大自然与社会的平衡和谐,并非由机械化的标准,而是由有机的分化而达致的。就社会来说,不断增长的统一是从不断分化而来的,一个延伸的整体是它的组成的多元化和充实的产物,因此,永续的社会必然是多元的社会。

第三、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生态运动主张∶学会降低物质需求,比起过度的消费物质产品将提供更多的实现形式。降低量、提升质的生活将会让心灵与精神得到更多的实现空间。而这种主张和佛教经济学相符合,即通过最佳的消费方式,使人获得最大的满足。佛教经济学是为未来经济学与生态学的合流,提供了良好的典范的可能性。

三、“心净”的生态学涵意

佛教的教义,历来重视净化我们的内心,扫除贪、嗔、痴三毒,使心灵解脱自在,尤其是无我的教义,去除人的占有心态,不执著而透显解脱自在的生命境界,对比于甘于素朴的生活方式,更具改变生活方式的潜能。就生态关怀做为内心净化的论题,可以更清楚说明“心净”的生态学涵意。生态关怀需具备普遍性的同情心,将此同情心推广至⑴其他种族、⑵其他物种、⑶祖先及后代子孙的幸福,以确保生态圈的活力与社会的永续存在,这便是生态关怀的宗旨。

赘论

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境由心造”,我们人类所生存其中的环境,并非机械的自然,也不只是生物的自然,它是同时反应出人的道德自觉与宗教实践的“人化自然”。因此,在宗教的终极关怀下,生态学有着积极的批判潜能和重建现代文化的力量。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哲学基础上,佛教的超越精神和广博视野,理应为现代生态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石。就佛学的第一义谛而言,在“心”与“境”的关系中,“心”无疑是第一位的。杨惠南、林朝成等学者所提出的“心境并重”乃至“境”先“心”后的提法,须落实在世俗谛层面上看,而且多少还带有“矫枉必须过正”的愤激之情。笔者曾经指出,人间佛教具有三个层次:社会适应,社会关怀,社会批判。杨、林等学者所批评的台湾佛教界的环保思想,恐怕与佛教界对世俗社会的过度适应不无关系。如果避开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政治运作,那么“心灵环保”一类口号,就变成为环境污染人人有份的各打五十大板,使环境问题无从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佛教必须进入到社会批判的层次,才能使佛教的社会关怀真正成为可能。

佛教对社会的关怀和批判,与向社会的学习和适应,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正如林朝成教授在结论中所指出的:“透过社会学习,当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生态思考,以回应当代的挑战,至于重视内心轻忽外境的主张,或源于心为绝对的自变数的主张,或源于传统的单向直线的思考,或源于佛教缺乏社会哲学的中间机制,以做为思想的参照平衡点,这种种可能的原因,透过整体的社会学习,正是重建佛教整体思想的契机。”

参考资料:

王俊秀、江灿腾:《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以台湾地区的佛教实践模式为例》《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

杨惠南A:《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以“预约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为例》,《当代》第104期,1994。

杨惠南B:《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

环保概论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研究备受关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应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建设和塑造企业文化,将备受关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方面建设与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之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要以一种全面、动态、历史和全球的经济战略眼光,积极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经济战略发展与科学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目前,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企业文化建设也是迄今为止对企业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一环。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赋予现代企业管理者一种全新的意义。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现代企业文化的研究

从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来看,应该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使企业文化研究的新成果,直接指导企业建设与发展。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应侧重于以下方面:(1)在中国五千年文明背景下,探讨和研究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研究现代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适合中国基本国情、民情、社情的企业文化理论;(2)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量、诊断和评估.首先企业凝聚力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职工紧紧团结在一起,把企业的利益和广大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凝聚力,推动企业文化发展;其次是导向方面;导向包括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再次是激励和约束功能,企业文化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能够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起来,能够将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要有制度来约束,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完成的作品,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对企业文化追踪研究的价值不可低估。

二、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理论,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又是当今社会新经济时代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当今社会,是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融合时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很好体现,是通过企业家这个载体。企业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直接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品味。开放的、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源泉和基础,而这样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家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来源于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当代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深刻理解。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途径是对市场的渗透。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由原来的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在严格对待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产品的品牌、售后服务、环保性能和更新换代的前景,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协调与相容,在此基础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文化。

三、注重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环境意识、生活品味在企业文化中的体现

当今时代人们的社会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不仅仅对数量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更加注意质量方面的提高。这些方面对企业生产和发展提出了新挑战,而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社会形象和声誉的良好体现。对企业信誉不仅看企业的技术环保、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些固然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起来较为间接,然而实际上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这些环境因素在21世纪呈现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做出调整,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现代企业管理》

环保概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对策

对于一个班级来讲,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班主任扮演着班级管理工作舵手的角色,也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班主任不但起着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沟通并共同教育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纪律、日常卫生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可以说工作是繁杂而至关重要的。但不管班主任的工作多么繁杂,都应该将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真正做到五育并重、德育为首。

1初中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从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在生活和学习上逐渐减少对父母看护和管理的依赖,但是尚未达到高中乃至大学阶段能够完全自立进行自我管理的程度。只有调动起班主任队伍的德育工作积极性,采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一种以初中青少年学生为主体进行参与的德育方式,才能实现德育观念转变,完成德育工作改革。

2理解学生能避免疏远、对立,理解能化解矛盾

理解学生就是懂得学生心里想的,相信学生口上说的,明白学生手中干的。中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经验少等多种因素,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在所难免。一个人总是由童年到少年,再由少年到青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班主任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错误,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正确的态度应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还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班主任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唯有理解学生,才能与学生沟通。人们常说“理解万岁”,理解是宽容的体现,是情感贴近,是心与心的碰撞。理解能避免疏远、对立,理解能化解矛盾。理解是粘合剂,能将师生之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2.1寓德育教育于班级活动:

要打破德育工作只能即时进行的限制,解决德育工作计划性不强、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建议班主任将班级活动设计成德育教育主题的,以一次深刻的集体性德育教育代替对每个学生的谈心,并且通过德育教育预防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也重视班级活动的重要性,但在学校里进行的班级活动缺乏实用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向学校申请,将班级活动推行到校外。例如,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保日,班主任可以将这一天的班级活动课移到校外,组织学生进入到街道和社区,观察不文明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制止这些行为,阻止不文明行为最多的学生评为“环保公益先锋”。学生在实践中会体会到不文明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劝人环保的难处,这种深刻的体验会让他们在日常的行为中更注意环保,公共道德也同时得到提升。另外,深入社会的班级活动能够开阔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程度,也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

2.2与学生家庭联合营造德育环境:

青少年有自身的心理发展需求,但是由于社会活动的原则不同,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在家的行为受到家长的管制和限制,在校的行为受到教师的监督。加之初中学生要应对“中考”,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关注点都在学业水平上,很少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即使班主任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倾听学生的心事,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支持他们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并加以引导,但是学生一旦回家,将在校获得的德育教育运用在家里,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而家长非要监督、学生希望帮家长处理一些家务而受到家长的斥责:“有心情帮忙做家务,还不如去学习”。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道德发展受到打击,主体性地位被剥夺,德育教育效果难以保持。因此,建议班主任在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同时,将这种德育教育思想传输给学生的家长,力求学生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所处的德育教育环境都是一致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道德表现能够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一致认同和支持,只有这样,学生的德育教育主体地位才能展现,德育发展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够得到发挥。

3加快推广渗透教育理念

有效的德育是需要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与其他教学课程交流配合完成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顾及到了各门学科的特点,注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诚信、善良、踏实和稳扎稳打等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素质。初中班主任应该认识到青少年正处于性格不稳定、浮躁的青春期,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在玩的同时让他们学到各种知识。例如,组织各种网络竞赛、讨论活动,让学生认识网络的利与弊,讨论怎样合理有效利用网络而又不沉迷于网络,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寻找材料,开展有奖知识竞答等活动。这样在有效利用网络的同时,又能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

4德育工作是系统性工程

班主任针对学生有效地执行德育工作,就是他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它和各位班主任本身的性格、理论知识水平、德育工作理念以及教育工作模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和社会、学生家庭、学校教育、班级活动、学生自身品德有着直接关联。由此可见,德育工作是系统性的大工程,它就要求在整个系统环节里各个方面都要有科学性,要有针对性,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不断提升其效力。综上所述,目前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教育时效的“应急”性和教育方法的刻板性,而德育教育要求突出情理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此班主任德育教育方法应该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创新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将班级活动带到校园外,使德育教育贯穿在具体活动之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长效性;第二,与学生家长加强德育教育合作,营造学校家庭相一致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德育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白铭欣.班主任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59-60.

[2]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3]刘来喜.例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6-17.

[4]严金洪.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漫谈[J].新课程(中学),2013(03):8-10.

环保概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科研促进教学;教学质量

一、引言

科研是高等院校活力的源泉,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果。高校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又要进行科研,将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促进教学。笔者非常重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紧密地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硅酸盐学报》《耐火材料》《人工晶体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4篇,主持市级项目1项,主持横向项目6项,参与部级、省级、市级、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6项,参与校级教改课题1项。同时,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科研项目获得的成果传授给学生,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科研促进教学的案例

(一)将科研项目成果融入教学

将科研项目成果融入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接受新知识。例如,开展本科生的《耐火材料原料》和研究生的《耐火材料应用》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将承担的部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内容引入教学。当讲授镁质耐火原料及其应用时,本人将参与研究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菱镁矿高效利用绿色生产技术”获得的成果介绍给学生。项目成果“大型全密闭重烧氧化镁竖炉”示范生产线于2015年3月在辽宁省大石桥市某企业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由于节能、环保、生产的镁质耐火、原料优质品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该项目现已在辽南地区多家耐火原料生产企业推广使用,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为辽宁省镁质耐火原料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有力支撑,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向学生讲述高铝质耐火原料及其应用时,本人将主持研究的市级科研项目“利用废弃耐火材料制造高炉无水炮泥”向学生推广,该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引导学生如何将废弃的氧化铝质以及其他用后的耐火材料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学生将来就业开展工作提供研究方向。当向学生讲述刚玉质耐火原料及其应用时,本人将参与一家外资企业委托研发的项目“红柱石对刚玉质浇注料性能影响”介绍给学生,通过向学生讲述项目中的实验方案设计、开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与分析等,让学生了解开展耐火材料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特别是在实验结果分析过程中,着重讲述采用红柱石作为添加剂对刚玉质浇注料高温热膨胀、高温抗折强度、显微结构等的影响。在对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让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掌握专业词汇及其应用。通过向学生介绍真正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为将来的就业或升学提供帮助。

(二)将科研学术论文融入教学

将科研学术论文融入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在讲述《耐火材料原料》《新材料概论》课程中,注意向学生讲述科研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论文中各部分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并留作业,及时进行批改,发现期末结课时上交的报告(论文)质量较好。当讲述氧化锆质耐火原料时,向学生介绍发表在《耐火材料》和《人工晶体学报》的论文《纳米氧化锆对氧化镁质陶瓷热震稳定性的影响》,将论文的题目拟定、摘要归纳、关键词选取、正文结构、结论总结、参考文献格式等撰写时的注意事项一一讲解,在正文中的结果分析阶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氧化锆原料通过相变产生微裂纹增韧机理提高氧化镁陶瓷热震稳定性的机理。讲述到刚玉质耐火原料时,向学生介绍在《人工晶体学报》上发表的论文《熔盐法制备片状α-Al2O3的研究》,让学生了解通过不同方法可以获得微观结构不同的氧化铝原料,如熔盐法可以获得片状微观结构的氧化铝,烧结法可以获得粒状微观结构的氧化铝等。另外,为了锻炼学生查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和演讲的能力,通过分组布置作业,每组一个课题,学生通过查阅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分析讨论,分工协作,共同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汇报PPT内容以及每个人在组内的分工。学生讲完后,教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培养锻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演讲表达的能力。实践证明,把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带到课堂,将科研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过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科研融入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走向社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取得良好业绩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科研工作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的作用

将科研工作融入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写作能力。由于我院本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耐火材料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辽南地区有很多耐火材料企业,每年都需要招聘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别是需要动手能力强、耐火材料专业知识扎实、毕业后能快速上岗的毕业生。通过走访耐火材料生产企业和调查研究,笔者制定了一些与本专业生产、科研密切相关的课题,以便更好地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大四下学期开学初,通过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互相选择,确定学生名单,在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开始时将任务布置给学生。例如,布置给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为“不同氧化锆对镁锆砂性能的影响”,在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实习所在耐火材料企业的镁砂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同时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毕业实习结束后,与学生交流,制订实验方案,开始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耐火材料检验检测方法,以及相关实验仪器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利用科研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撰写毕业论文,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学生顺利通过答辩,感觉在做毕业论文阶段也学到了实验、撰写论文和分析的方法,培养了做事认真、精益求精的品格,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作为指导教师,也为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而感到欣慰。科学研究是新知识的源泉,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推进器。教师只有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才能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堂上将科学研究过程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学习潜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水平的大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袁福龙,李志斌,陈利强,姜宪凯.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广东化工,2019,46(12):195+200.

[2]王强,姜莉,李雯,张鹏,李荣.“以本为本”背景下高校教师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19,(2):68-69.

[3]洪磊,刘子琪.科研对城轨车辆系统检测技术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66-67.

[4]张健.以科研促进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3-74.

[5]陈飞台,黎靖.以科研促进材料学本科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42):169-170.

[6]张军剑,李钢,罗旋.论科研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J].智库时代,2018,(24):162.

环保概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远程开放教育;师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团队

建设“互联网+”已经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它正强有力地推动着各种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那么,“互联网+”这股新的信息革命浪潮对教育又有其对开大远程开放教育,将产生怎样的冲击力呢?开大(原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最初是依靠广播电视,90年代中后期进行网络平台教学建设,到目前愈演愈烈的“互联网+”信息革命时代,作为构建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家开放大学所属各级开放大学(原中央电大系统),系统办学优势已经受到强大挑战。我国在2019年颁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互联网+”与远程开放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将成为实现开放大学长期致力于“有支持的学习”目标和远程开放教育内涵建设、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互联网+”时代,以开放教育为核心的区域全民终身教育服务支持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互联网时代特征与开放教育的融合

1.“互联网+”时代特征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近几年,互联网发展迅猛,技术公司应运而生,信息终端增加,高校网络课程激增,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更加便捷。互联网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开放性,它是向所有大众开放的,只要拥有互联网上相应的资料,任何群体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互动,呈现出典型的商业化、生活分享等特征。“互联网+”时代,开放大学应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和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各环节的挑战,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及新型服务在学生学习支持服务领域的实际应用,促进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创新。

2.开放教育的本质

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具有哲学高度的理念,是一种思想、观念,态度。具体体现在:学生与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有别于传统教育);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主导地位;远距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自不为主助学为(有别于个人自学成材);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双向通讯和反馈机制(有别于自学)。远程教育的本质强调时空分离和媒体教学,而对教育的其他方面没有任何开放的要求。远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因各种原因不能接受传统面授教育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并保证教育质量。

二、“互联网+”背景下,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之必要性

1.传统开大办学的局限性

从办学硬件方面看,各级开大校舍陈旧,场地狭小,社会印象中的办学实体不像正规高校,没有场地建造更加现代的教学楼,没有条件配备现代教学设施设备,也就没有条件实现自建网络课件、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学生网上获取学习资料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招生规模的扩大。从软件方面看,主要是师资和管理团队不足。由于专业设置存在问题,多年办学,专业依然局限于社科类和经济类,导致师资依然是文科占绝对多数。如河源开大除了信息中心的计算机专业和数学专业老师,其他教研室都是社科类师资,这样就导致不能拓宽专业设置,每年招生都有人咨询是否有电信工程、环保工程等工科专业,但只能回复暂时还没有。其实,河源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市内山清水秀、蓝天白云、景色迷人,被誉为珠三角的后花园,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旅游度假休闲地,同时也是一个制造业正在起步的新兴工业城市,工业为本,工业立市,应该有这么一所职工大学,开大应该完全有能力承担这份工作,完成这份历史的使命,应该很好招生。但这么多年过去,想学技术,以技术立身的人还在流水线上做着低级工的工作,过着低工资的生活。

2.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落后,造成师资浪费

开大的办学模式有其独特性,管理工作的重点不同中小学甚至也不同于普通高校,开大办学重在管理师资,向管理要效益,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和学校能否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关系到整个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都是文科类专业,自学可以通过考试,成年人工作学习本来就存在很多矛盾,所以周末或夜晚安排的课到课率很低,造成师资浪费。学生出勤率低造成的影响很多,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学生对教材缺少深入学习理解,很多专业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大部分成了混文凭的典型。举例法学专业,很多学生毕业时,在写论文和论文答辩过程中明显看出,专业术语都不理解,法学基础理论更是糊里糊涂,对简单案例都没有分析能力。生活中遇到法律纠纷还是没有基本的自信和明白如何解决的能力。

3.缺乏系统的教师培养体系

开放教育的发展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许多方面还没有完善,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由于开放教育与传统学院教学所面对的群体不同,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上都需要进行变通式教学,而当前开放大学的教师更多是从外部引进的,大多都是传统学院的教师团队,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开放教育的教学需求。此时最重要的就是给所有的教师展开系统性的培养,例如法学专业的教师就需要在法学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方面设定系统的培养计划,教师需要完成培训课程之后方可上岗。但根据当前的调查现状来看,开放教育的教师多数没有经过专业性的培训,都是依靠自身传统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这对于其当前所面对的社会受教育人员而言是不适应的,需要进一步创新与变革。

三、教学团队建设具体措施

1.适时地重建师资队伍,扩大专业设置

“互联网+”时代,开大改革要满足学生“指尖上的学习”,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增加在线课程,提供各种网络自学条件,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班主任老师引导班级建立学习小组,变个人分散学习为合作学习。这几年,省校各专业向市县级开大陆续扩大师资团队,我校开大政法科组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都参加了省校法政学院的《民法》《思政》《婚姻法》等教学团队,分工负责录制课程、做网络课程资源、教学平台辅导及网络作业评分等。教学团队培训会比较多,可以与来自全省兄弟开大同仁们交流切磋,在教学、教材、作业、考试、平台建设等方面,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技术。学校应实施多元办学规划,增加工科专业设置,面向全国招聘师资,也必然会扩大招生规模。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更有利于提升市县级开大办学规范和档次。

2.加强制度保障

面向社会招聘师资,增加新专业,必须有制度保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考核评价,需要学校行政办公室和教研室主导制定相关制度,制度是保障。制定实施细则,有了制度再有分工有步骤地实施就会顺利进行。例如,目前亟须出台的《教师备课上课课时计算办法》《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方案》《教学教研活动规则》《录播、录制课程计酬办法》《奖励办法》等等。

3.信息技术支持

开大是典型的远程开放教育新型高校,这样的办学定位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及施教方法上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持。而各传统的非计算机等相近学科的各专业教师长期以来都是独自完成所教授的课程,教学环节就是备课上课,作业指导,所用网络技术很少,这不利于课程的深度开发利用。笔者认为,目前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尝试直播教学模式,上课课时会大大压缩,老师选课面小了,跨专业上课越来越多,政法科组的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还有不少公共课,都是面对全校教师进行排课,计算机专业及工商经济类的教师已经选课的教师大有人在。基于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选课越来越融合的教学模式,建议应该取消目前的科组建制,改为课程负责人建制,这样不仅可以与省校接轨,还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专业设置和教师资源配备,有利于师资的合理运作,有利于平台教学辅导和网络作业评审。各专业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或信息技术、理工科老师组建团队,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将如虎添翼。

4.加强教学团队的组成

(1)团队组成人数控制。如一般教学团队大概主讲1-2人,课后练习及资料测试题整理2人,课程说明加导学2-3人,教学平台辅导和期末网络作业评审导出是全体成员按照自己负责的课程进行,这样就可以适应教学点面授和网上教学及作业辅导。

(2)相同专业团队。这是最普通的教学团队组成模式。一般都是同科组的同专业或相近专业老师组成的,把一门课程分解来由几个老师负责,有主讲老师,有网上作业老师,有负责出题老师,目前,省校几个重点学院开始面向全省开大专业教师组织团队授课、录课、在教学平台上授权市县级开大骨干老师对相关课程进行辅导。如法政学院的法学课团队,挑选市级开大七、八位老师加入《法学概论》课程,一二位老师主讲、一二位老师出客观题和主观题、一二位老师负责全书的案例解析。这样分工协作,省校带动了全省专业课程的提升,加强了全省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有利于消除那些专业课里重点或大部头课程由于一个人面授带来的困难。

(3)跨专业教学团队。一般有两种:一是相近专业教师之间的协作,二是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一般来说第一种协作方式组成的团队比较容易,在开大(电大)科组都是大课程科组,如财经(会计、统计、税收、经管等)、文法(法学、行政管理:还可以细分)、理工信息(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工程等)、教育管理(基础教育、学前、幼儿园教育、教育管理等)。如采用第一种协作方式的话这些课程协作起来非常自然,具体分工也是把课程分解,各负其责,有利于教学处的安排;有利于各教学点上课安排;有利于课时分配,节省师资。

(4)校际专业团队。校际合作主要是与业务主管的上下级开大以及各教学点、外聘教师之间的合作,或各市县开大之间共同开发课程、研究课题的合作,尤其是省级开大师资力量较强,高级职称多,在课程资源共享方面有优势,借助互联网资源共享优势。现在市县开大已经开始与省开大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和平台教学辅导,这种方式有利于帮助外聘教师授课的质量,提高这些教师的面授、资料、出题等环节的教学质量。指导教学点教师按照校本部的要求进行备课授课做资源联系和教研活动,便于校本部老师及时与他们的沟通联系,全省开大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提高课程资源建设水平,使校本部与上级下级及所属教学点或各级兄弟开大加强教学质量保持一致性。

(5)校企合作团队。“互联网+”时代使多年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更加现实。珠三角高新企业很多,这些企业本身都拥有一定规模的研发机构,在针对这些企业的开放招生中,更多的是追求多学历和进修学习为目的的学生,他们的起点高,素质好,部分流水线上的工人都至少是高中毕业、技术中专以及经过历次技术、操作规程、送到外地进修过的,他们对互联网相当熟悉,学习终端使用普遍。企业里有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政工师、在法务办公室的律师、商务、技术英语、管理人员等人才可以成为外聘教师,与他们组成教师团队,有利于企业招生管理,有利于教学教研活动。这方面英国开放大学的教学中心、日本五百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早有先例。

四、广东开放大学教学团队的构建和借鉴——以广东开大《法学概论》教学团队为例

1.因地制宜,注重法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广东开大法学专业相关负责人自2013年以来,就开始摸索“互联网+”背景下的开大教学团队建设,并以省市县开大的法学教师为资源建设,在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上设置专兼职的教师人才库(至2020年底为止,广东开大法学专业专兼职教师总数约为60人左右),同时将法学资源中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案都做好电子备份,能够保证在大数据时代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共享。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将省、市、县开大优秀法学教师汇总一起,精挑细捡,建立专门的教学团队,依托现有的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不定期召开法学专业学习培训会议,让不同地区的教师实现定期的交流,帮助教学经验更好的推广发展。

2.完善资源,合作并举,共同创作适应本省开大的教材

教材是人生的第一盏明灯,也是开大学员价值塑造的源头。近年来,国家法律知识、条文条例也在不断适时新时展,加快更新,同时学员知识获取渠道更便捷、多元,使得开大法学专业的部分教材已不能适应开大教学的发展,其教材所提供的信息量、准确性也在不断受到挑战。特别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在线开放互动课程引发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挑战了传统教材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与呈现形态。那么对此该如何来转变?这就需要开大法学专业相关的负责人或法学团队完善资源,合作并举,共同创作适合本省本地开大的教材。以广东开大政法类学生使用的《法学概论》这本教材为例,涉及了行政管理、法学、公共事务管理等四、五个大专业,之前全省开大使用的旧版《法学概论》已不适应时展,教材版本较为陈旧,相关知识也没有及时更。为此,2019年时省开大的法政学院相关专业负责人就召集了省内外相关的专业法学教师重新编写了这本新教材,并通过一年的努力使教材得到了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的审稿通过,并于2020年上半年出版,2020年秋季全省开始试用,同时《法学概论》这本新教材(如下图)也采用了最新的教学信息技术,不仅将最新内容上传到云平台,让学生可以直接阅览,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直接扫码下载相关资源,甚至参编教师可以根据国家的法律知识更新来适时更新书本的过时内容。准确地说,这就是“互联网+”背景下使用教学资源的直接体现。

3.实务导学,通过互联网+实行值班制度,服务开大学生

实务教学,设置导学机制,从全省开大法学教师体系中优中挑选一批有责任感、素质高、教学效果好的专业教师,为开大学员日常教学提供导师,通过互联网+实行值班制度(如下图),来提升《法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五、总结综上所述,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科学组建团队,合理定位共同远景目标和绩效目标,建立健全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开大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在“互联网+”时代,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改革教学模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大课题。将师资细分,分出课程资源、课程面授、课程辅导、信息技术、专职班主任、教学教务管理等几支队伍是符合“互联网+”时代客观要求的做法。互联网+远程开放教育,让教育走向开放,学习空间无限拓展,打破权威垄断。互联网+远程开放教育必然使更多的人享受获取知识的便捷与快乐,开大应以互联网+新业态为导向,顺应时代改革、重组、优化传统的办学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和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各环节的挑战,推动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型服务在学生学习支持服务领域的实际应用,促进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2019.

[2]王磊,梁文莉.法学概论[M].2020.

[3]郑宁国.“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电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3).

[4]许云.基于stata12.0软件数据分析,提升远程教育课程团队教学质量[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5).

[5]尹建设,沈相应.以课程资源建设为平台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以《管理方法与艺术》课程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