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篇

教学设计[1]是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问题解决策略,以学生的最优发展为目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策划教学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大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信息传播理论及系统理论。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要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以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比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中揭示教学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教学理论能够指导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学理论的发展。

(三)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是由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教育活动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动态过程,传播过程中,教师、学生、媒体、设计构成了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师生之间要排除各种干扰,实现有效交流以取得教学成功。

(四)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较大。系统方法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方法,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所形成的方法。按照教学本身的特性,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

三、教学设计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依据相关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的安排。在进行高等教育的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是要把握高等教育的特点。

首先,专业性是大学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术才能或专长。一方面专业知识要以宽厚广博的文化修养作为知识背景,拓展思维空间,促进知识、技能之间的正迁移,灵活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广泛,同时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日益紧密,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以及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的趋势。因而大学的教学目标必须同时体现出通识性和专业性。其次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应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大学阶段学生智能发展的重点,努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第三健全大学生的独立性是高等教育的鲜明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人感”进一步增强,是走向成熟的最后阶段。总之,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务必要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的特征。

(二)二是要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即现代教学观。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素质教育观、系统方法观和教育效能观。

1.素质教育观。

一是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身体、心理、文化科学三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等七方面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二是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正常发展。三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四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做人和生存,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

2.系统方法观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有序性、最优化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整体性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使教学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既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也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教学最优化指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强调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设计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可能的产出的教学工作方案。

3.教育效能观

教育效能根据公式“教育效率 =教育产出/教育投入”来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投入教学资源,追求最大的教育效益产出。

(三)三是要把握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体现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则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学设计是要换位思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授课对象、授课内容、授课环境及授课教师几个因素,在具体制定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时,按照标题、署名、正文三大部分来设计格式。

标题要精炼、具体、明确。正文按照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流程设计。设计思想要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教材分析部分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和本章节的地位、作用;一是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二是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则是具体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教学目标要用具体、明确、实用的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的。教学策略与手段主要描述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学生的教学准备、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及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其中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须采用文字叙述加点评的格式,分环节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师生交互活动。课后反思属于教学自我评价的性质,用来总结反思目标达成情况(学生参与度、参与热情、参与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教学反馈",有必要时及时改进、回授、甚至于纠正,进行强化巩固,同时为下一轮备课及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校文科专业学生 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了最为明确、准确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内涵十分丰富。从素质教育的定位看,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灵魂是思想道德教育,重点是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素质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就素质教育的根本而言,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具有时代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教育。二是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教育。三是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四是具有主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和创造力发展开展教育。五是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

二、素质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

随着国家不断的加大提倡素质教育的号召,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和专著,还涌现了一大批研究素质教育的专家学者,素质教育也变成了教育的重点话题,但是在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学校将提高素质教育的途径重点放在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这一方面,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即使有些高校开设了一些关于信息检索的课程,也只是停留在数据库的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素质教育的方法还是仅仅停留在听讲座等较为单一的手段上,忽视了教育学生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方式来学习,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能力的培养。

三、计算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对于素质教育,我们通常的理解容易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中,实际上,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应该是仅仅在学校完成的,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人生当中,学校的素质教育只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要做的工作除了直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外,更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实现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实现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方式。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将成为个人学习、工作和进步的工具。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文字处理和信息查询,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大多数企业、单位、组织已经将计算机成为生产工具和办公设备的一件必不可少工具。文科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必然要求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这一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完成基本工作。而是否能够很好地使用这个工具优化其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将成为衡量其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四、高校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足

高校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育目标、师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虽然已经作了很大的转变,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良好教育理念,但是还存在着以下几个不足的方面。

(一)目前高校的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和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其只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中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一致,很多学生在大学中还要重复学习中学就学习过的知识,这一点无疑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教学资源浪费。并且现在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应该让学生们学习与时俱进的内容,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我们的教材在这个方面总是相对滞后,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二)高校的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来讲还是实行“一刀切”的办法,所有的学生采用同样的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很容易造成一个班上的学生有的听不懂、有的“吃不饱”的现象。以Office为例,如果按照目前的文科教学大纲来讲授,只能讲解最基本的操作,而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就已经学习过这部分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如果直接介绍一些更为深层次的应用,例如Word的长文档编辑技巧等,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不能直接学习该部分的内容。

(三)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首先,目前高校的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先讲述、学生再上机完成作业”来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是这样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容易造成学生上课都能听得懂,到上机时什么都忘了的问题。其次,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单一的理论加上机考试,很多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死记硬背上机的内容和步骤,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应试教育。而当学生们将来真正走向社会,并不需要应试能力,而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文科计算机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侧重点。我综合目前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一)调整课程内容。目前的大多数学校的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仅仅只是操作系统、Office的基本操作等。很多人认为文科学生没有必要学习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认为他们将来大多数从事的工作和程序设计无关。其实,让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将来一定要从事程序开发工作,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文科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加深他们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深刻理解,这对于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在文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添加一些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可以将文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为2个学期,第一学期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学期学习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二)改变考核方式,加强教学实践。传统的考试方式已经不能符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考试的过程中应该更体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操作的步骤。作业和考试题目的设计应该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学生碰到的问题可以通过上网查询或者去图书馆,甚至可以是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这样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能更早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改变大班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分级教学。大学里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而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中学教育的水平往往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在大学中进行一刀切,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进行分级教学模式,在学生进校之后进行测试,对学生的成绩及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分班,对于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并且开设一些相关的计算机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在学习必修内容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一定的相关课程,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我们对计算机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单机的应用上,网络应用也成为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大学中都会有校园网,而校园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为提高文科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学校可以借助校园网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创建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课外指导,也可以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作进一步的辅导。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教师还可以通过该平台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搜集,将真正的教育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将来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

五、结语

当今社会的不断飞速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也要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成了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高校文科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第3篇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要以教育观念的新突破带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首先要树立一种整体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即:既要重视知识目标——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对人的基本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不仅要将各艺术门类视为一个整体,而且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渗透融合,在整体观念中体现“通才教育”的思想。

二、重视办学特色

随着当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全国各高校都争先恐后地开办了艺术类设计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六百多所高校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但就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来看,有自己鲜明办学特色的屈指可数。如果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风格,必将缺失应有的竞争力。

三、重视创新教育

中国的发展在于创新,教育的希望在于创新。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解放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要重视将创新思维的开拓和训练,落实并贯穿到每一门课程和课题中,使每门课都成为他们开启创新思维、解放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教育

在以往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往往偏重于对学生所谓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培养,忽略了一个人的成才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据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人生成就至多只有20%归诸智商,80%则受其它非智力因素影响,例如:品德、意志力、自信心、心理素质、情绪控制、人际关系、合作精神、奋斗精神、思考方法等。因此对在当下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中,重视并如何将做人的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是我们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重视教师素质教育

要培养高素质、创造性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要有高素质、创造性、综合性的艺术设计教师。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教师现有的素质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调整与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以适应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迫切问题。

六、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国当下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忽视对中国人文精神、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的教育,也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弊端之一。任何一种所谓的“国际化”艺术设计,都不可能摆脱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民族性”是艺术设计的心脏和灵魂,没有民族灵魂的设计作品最终是无法矗立于世界设计之林的。

七、重视构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体系

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在教学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体现教育观念、办学特色,实现教育目标的最直接途径。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畅流,应紧紧围绕全识型、素质型、创造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整体观念出发,从艺术设计学科特有的规律入手,坚持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超前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改革中还须重视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安排,努力创建各自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八、重视学科基础课程建设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其基础课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他们下一步各专业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学科基础课是必修课,从某种程度上讲,艺术设计基础课改革与教学的成败,也就是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成败。

九、重视工作室建设

工作室制建设也应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心。其重点是把教室变成各种设计工作与实习制作场地,分成不同类别进行实验式教学。可以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艺术设计风格的角度设立工作室,既要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色和优势,又不能限制学生的个性与天赋。

十、重视完全的学分制建立

学分制是以学分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学生修满由学校所规定数量的学分即可毕业。学分制的根本是选择,学生能通过学分制选择课程,选择专业和选择教师。学分制的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活”上。它适应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从而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自由度。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第4篇

1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从当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招生情况来看,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原因一是该专业具有强烈的市场需求,二是该专业符合当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特点。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情况来看,国内的工业设计专业是进入21世纪之后从国外引进,随之形成的一种理性国际主义风格的工业社会产物的教学体系,忽视具象造型的特征愈加明显,设计产品不够灵活、过于机械,创新意识较差。长期采用这种教学体系,必然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逐渐让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工业设计就是画黑白格子。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开放,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也不断涌入,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沟通与交流也在增多,但是工业设计专业由于在我国的历史较短,整个学科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状况依然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如若长期保持这种课程体系模式,将会造成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下降等不良后果。因此,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做到适应社会发展及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究竟采用怎样的课程体系设置才能切实可行地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是工业设计专业面临的难题。

2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理解的不够透彻,各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普遍存在问题:一是在教学实践中过分重视理论课程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单纯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在实际落实中或者走形式,或者是不落实;二是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内容不符合当前市场对该方面人才的要求,课本内容过于落后,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满足市场对工业设计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三是工业设计专业各课程安排不合理,比如集中进行理论课程教学与实习,不能让学生将其所学知识与其动手操作能力相结合。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随着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兴起与成长,各院校已经将本专业的发展重点转向提高教学质量上,师资建设是本专业未来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水平教师不足,青年教师居多,不合理的教师结构及缺乏“双师”素质教师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再加上很多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不足,在实训教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劣势。而如果从相关企业聘请有设计经验的一线人员,虽然具备了较高的实践能力,但是又缺少了必要的理论知识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样不利于学生的教育与成才。

(二)教育模式落后

目前,各院校工业设计教育方式依然运用的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能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其教育思路相对狭隘,甚至存在偏见,认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缺少艺术细胞,无从教起。实际上,任何学生,只要教师能够以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去教育,以符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为引导,完全可以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潜质。比如在工业设计课程中的素描多数是以“结构素描”为主的,强调对结构的分析与表现,而摒弃了原来的纯艺术绘画素描。实际上,绘画专业的素描也要求表现和理解结构,它与绘画专业素描训练的要求是一致的,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结构素描除人物外,还包含一些器物、工具等。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美术基础较差,如果教师不能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就很可能让学生在面对较难的动手绘制课程时失去信心。

3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以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工业设计专业应注重各课程建设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在课程设置上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职业基础课、理论课、产品设计课三大课程群,构成从基础知识、思维方法、造型能力到操作技能的几方面学科基础训练体系。职业基础课是专业课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以专业方向的差异对教学思路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让学生更快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情况;理论课专业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工业设计的各种理论知识,为其真正进行产品设计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产品设计课主要是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考查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以设计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

近年来,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来讲,不少设计院系在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调整,提出全新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在各种教学改革与尝试中,都体现了一种共识,就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应以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来展开,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设计”的核心地位,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将各种设计课题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将传统教学理念下被割裂开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组合,创新教学模式。

(二)校企联合优化教材

依据工业设计专业技术要求与职位能力要求,结合本专业职业资格标准,工业设计专业与企业专家可以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本专业课程教材与实训教材,实现深入的校企合作。专业专家参与教学设计可以提升教材的理论专业性,而企业专家的参与则可以为教材增加更多切实可行的实践案例,把学校的学历教育与企业的市场培训相结合,有利于优化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校企合作的理念深入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为本专业人才走向社会、满足市场需求奠定扎实基础。

4结论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第5篇

一、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

新课程遵循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功能、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课程结构改革是核心,在这方面增加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和研究型课程。课程改革所出现的新变化,必然要求实施新课程的一线教师相应地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及评价等方面发生转变。比如教师要有更加广博的且全新的专业知识和更高的专业适应能力,这集中体现在综合课程的要求上;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应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由于课程结构改革,使得教师面临一系列以前从未遇到的问题,如综合课程的教学和组织、活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和选修课程的安排等,这都要求教师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教师所具有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广大的教师(特别是农村的教师)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且更新较困难,知识结构体系处于固定不变的状态。二是教学技能,特别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较差,且所在学校不能提供足够的技术装备。三是教师的研究意识都不强,大多数还是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寄希望于其他专家或学者,从而影响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四是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导致当前广大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首先由于达到现行的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忽略了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导致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上把握不准。其次是教师教育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原国家教委规定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理论课程应占总课时15%的标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与此相差甚远。最后,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内容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以致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要求。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看,教师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要想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得从优化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人手。

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

课程是教师教育的主要载体,不论是未来的教师还是现在的教师,他们素质的提高都要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来实现。

(一)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优化的理论根据

对于结构的概念,系统论者一般都把结构看作“现象中各个部分或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组合,部分或要素只能在由这种关系的组合而构成的整体中获得它的意义”。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是指为使得正在培养的或未来的教师更好地去适应教师职业要求而构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各部分之间的组织、排列的逻辑体系。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结构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结构所发挥的功能大小。

所谓“课程结构的优化”,就是指在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方面、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实践课程设置。具体来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基本思路表现在:通过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组合,实现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课程顺序的安排方面符合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序列,以期形成一个完整而严谨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符合所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凸现学习的主体性;所设置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要具有适度的超前意识。

(二)建构优化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模式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和学生的发展作为基点,来构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要求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优化显性课程

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长期以来,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中的显性课程的结构设计上片面而重点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在教师基本理论素养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实际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创新能力课程在教师基本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中的显性课程设置应依据新课程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优化组合与设计。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适用于小学教育专业一年级。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中国教育简史、外国教育简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音乐、舞蹈、美术、写作、人类与社会、自然科学基础、德育论等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大学生基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全面加强其综合素养。

(2)专业课程的设置:适用于小学教育专业二至三年级。主要包括:现代教育原理、儿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素养、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卫生学、学校管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教育测量与评价、小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中小学学生学习策略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并形成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从教技能。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注重从教师高素质、多角度加强培养,为以后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坚实而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3)选修课程的设置:适用于教师教育专业一至四年级,设置应比较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课。主要包括:教师基本技能培训、儿童卫生保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育政策与法规、心理咨询与辅导、教育公文与写作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专长,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4)教育实践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适用于教师教育专业四年级。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的设计、撰写等。通过实践课,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通过教育实践,还可以坚定、增强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信念。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全国推广,面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挑战,只有加强新课标和新教材研究,才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得到通览中小学教材、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机会。

2 加强潜在课程的开发

所谓“潜在课程”是指与“显性课程”相对的课程,是指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指对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间接地起着影响作用的那些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因素。教师教育中间接地起影响作用的是那些潜在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因素,是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学内容,它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课程学习气氛、教师态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学风格、教学观念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潜在课程所负载的教育环境的信息渗透,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程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教师基本素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