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篇

教学设计[1]是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问题解决策略,以学生的最优发展为目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策划教学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大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信息传播理论及系统理论。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要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以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比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中揭示教学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教学理论能够指导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学理论的发展。

(三)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是由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教育活动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动态过程,传播过程中,教师、学生、媒体、设计构成了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师生之间要排除各种干扰,实现有效交流以取得教学成功。

(四)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较大。系统方法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方法,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所形成的方法。按照教学本身的特性,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

三、教学设计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依据相关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的安排。在进行高等教育的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是要把握高等教育的特点。

首先,专业性是大学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术才能或专长。一方面专业知识要以宽厚广博的文化修养作为知识背景,拓展思维空间,促进知识、技能之间的正迁移,灵活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广泛,同时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日益紧密,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以及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的趋势。因而大学的教学目标必须同时体现出通识性和专业性。其次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应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大学阶段学生智能发展的重点,努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第三健全大学生的独立性是高等教育的鲜明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人感”进一步增强,是走向成熟的最后阶段。总之,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务必要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的特征。

(二)二是要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即现代教学观。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素质教育观、系统方法观和教育效能观。

1.素质教育观。

一是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身体、心理、文化科学三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等七方面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二是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正常发展。三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四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做人和生存,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

2.系统方法观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有序性、最优化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整体性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使教学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既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也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教学最优化指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强调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设计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可能的产出的教学工作方案。

3.教育效能观

教育效能根据公式“教育效率 =教育产出/教育投入”来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投入教学资源,追求最大的教育效益产出。

(三)三是要把握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体现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则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学设计是要换位思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授课对象、授课内容、授课环境及授课教师几个因素,在具体制定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时,按照标题、署名、正文三大部分来设计格式。

标题要精炼、具体、明确。正文按照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流程设计。设计思想要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教材分析部分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和本章节的地位、作用;一是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二是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则是具体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教学目标要用具体、明确、实用的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的。教学策略与手段主要描述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学生的教学准备、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及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其中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须采用文字叙述加点评的格式,分环节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师生交互活动。课后反思属于教学自我评价的性质,用来总结反思目标达成情况(学生参与度、参与热情、参与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教学反馈",有必要时及时改进、回授、甚至于纠正,进行强化巩固,同时为下一轮备课及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校文科专业学生 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了最为明确、准确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内涵十分丰富。从素质教育的定位看,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灵魂是思想道德教育,重点是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素质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就素质教育的根本而言,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具有时代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教育。二是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教育。三是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四是具有主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和创造力发展开展教育。五是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

二、素质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

随着国家不断的加大提倡素质教育的号召,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和专著,还涌现了一大批研究素质教育的专家学者,素质教育也变成了教育的重点话题,但是在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学校将提高素质教育的途径重点放在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这一方面,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即使有些高校开设了一些关于信息检索的课程,也只是停留在数据库的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素质教育的方法还是仅仅停留在听讲座等较为单一的手段上,忽视了教育学生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方式来学习,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能力的培养。

三、计算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对于素质教育,我们通常的理解容易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中,实际上,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应该是仅仅在学校完成的,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人生当中,学校的素质教育只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要做的工作除了直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外,更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实现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实现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方式。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将成为个人学习、工作和进步的工具。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文字处理和信息查询,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大多数企业、单位、组织已经将计算机成为生产工具和办公设备的一件必不可少工具。文科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必然要求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这一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完成基本工作。而是否能够很好地使用这个工具优化其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将成为衡量其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四、高校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足

高校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育目标、师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虽然已经作了很大的转变,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良好教育理念,但是还存在着以下几个不足的方面。

(一)目前高校的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和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其只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中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一致,很多学生在大学中还要重复学习中学就学习过的知识,这一点无疑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教学资源浪费。并且现在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应该让学生们学习与时俱进的内容,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我们的教材在这个方面总是相对滞后,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二)高校的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来讲还是实行“一刀切”的办法,所有的学生采用同样的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很容易造成一个班上的学生有的听不懂、有的“吃不饱”的现象。以Office为例,如果按照目前的文科教学大纲来讲授,只能讲解最基本的操作,而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就已经学习过这部分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如果直接介绍一些更为深层次的应用,例如Word的长文档编辑技巧等,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不能直接学习该部分的内容。

(三)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首先,目前高校的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先讲述、学生再上机完成作业”来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是这样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容易造成学生上课都能听得懂,到上机时什么都忘了的问题。其次,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单一的理论加上机考试,很多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死记硬背上机的内容和步骤,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应试教育。而当学生们将来真正走向社会,并不需要应试能力,而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文科计算机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侧重点。我综合目前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一)调整课程内容。目前的大多数学校的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仅仅只是操作系统、Office的基本操作等。很多人认为文科学生没有必要学习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认为他们将来大多数从事的工作和程序设计无关。其实,让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将来一定要从事程序开发工作,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文科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加深他们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深刻理解,这对于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在文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添加一些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可以将文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为2个学期,第一学期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学期学习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二)改变考核方式,加强教学实践。传统的考试方式已经不能符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考试的过程中应该更体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操作的步骤。作业和考试题目的设计应该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学生碰到的问题可以通过上网查询或者去图书馆,甚至可以是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这样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能更早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改变大班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分级教学。大学里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而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中学教育的水平往往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在大学中进行一刀切,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进行分级教学模式,在学生进校之后进行测试,对学生的成绩及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分班,对于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并且开设一些相关的计算机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在学习必修内容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一定的相关课程,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我们对计算机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单机的应用上,网络应用也成为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大学中都会有校园网,而校园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为提高文科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学校可以借助校园网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创建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课外指导,也可以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作进一步的辅导。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教师还可以通过该平台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搜集,将真正的教育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将来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

五、结语

当今社会的不断飞速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也要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成了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高校文科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第3篇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要以教育观念的新突破带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首先要树立一种整体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即:既要重视知识目标——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对人的基本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不仅要将各艺术门类视为一个整体,而且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渗透融合,在整体观念中体现“通才教育”的思想。

二、重视办学特色

随着当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全国各高校都争先恐后地开办了艺术类设计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六百多所高校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但就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来看,有自己鲜明办学特色的屈指可数。如果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风格,必将缺失应有的竞争力。

三、重视创新教育

中国的发展在于创新,教育的希望在于创新。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解放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要重视将创新思维的开拓和训练,落实并贯穿到每一门课程和课题中,使每门课都成为他们开启创新思维、解放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教育

在以往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往往偏重于对学生所谓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培养,忽略了一个人的成才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据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人生成就至多只有20%归诸智商,80%则受其它非智力因素影响,例如:品德、意志力、自信心、心理素质、情绪控制、人际关系、合作精神、奋斗精神、思考方法等。因此对在当下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中,重视并如何将做人的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是我们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重视教师素质教育

要培养高素质、创造性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要有高素质、创造性、综合性的艺术设计教师。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教师现有的素质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调整与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以适应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迫切问题。

六、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国当下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忽视对中国人文精神、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的教育,也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弊端之一。任何一种所谓的“国际化”艺术设计,都不可能摆脱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民族性”是艺术设计的心脏和灵魂,没有民族灵魂的设计作品最终是无法矗立于世界设计之林的。

七、重视构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体系

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在教学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体现教育观念、办学特色,实现教育目标的最直接途径。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畅流,应紧紧围绕全识型、素质型、创造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整体观念出发,从艺术设计学科特有的规律入手,坚持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超前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改革中还须重视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安排,努力创建各自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八、重视学科基础课程建设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其基础课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他们下一步各专业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学科基础课是必修课,从某种程度上讲,艺术设计基础课改革与教学的成败,也就是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成败。

九、重视工作室建设

工作室制建设也应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心。其重点是把教室变成各种设计工作与实习制作场地,分成不同类别进行实验式教学。可以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艺术设计风格的角度设立工作室,既要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色和优势,又不能限制学生的个性与天赋。

十、重视完全的学分制建立

学分制是以学分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学生修满由学校所规定数量的学分即可毕业。学分制的根本是选择,学生能通过学分制选择课程,选择专业和选择教师。学分制的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活”上。它适应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从而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自由度。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第4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humane quality training in design specialty, this paper proposed to follow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specialty, and reflected the humane quality training mode from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content, practical aspects, faculty structure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humane quality.

关键词: 人文素质;培养模式;设计类专业

Key words: humane quality;training mode;design specialt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48-03

0 引言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系统,是对历史人文传统的批判与继承,是基于现实的人和人性及其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探索促进社会和谐、人生幸福的途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人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及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内化。大学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地方,大学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承担今后的职业任务做基本的准备,而是要让学生具备面对未知的自我学习能力。

中国高校的设计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较快,由此大多数设计专业为了迎合市场,仅关注设计领域表层的问题,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现实中存在功利性倾向严重、学生价值悬浮精神追求匮乏、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欠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意识不强、人文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这导致学生不理解设计与社会、文化与价值、个人与环境的基本关系,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缺乏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反观国外优秀的设计院校都能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社会背景,以社会核心价值为导向,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相对完整而且具有一定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本文以大连民族学院设计学院近几年在人文素质教育运行模式方面进行的实践与思考为例,介绍设计学院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

1 遵循设计专业的基本特点,定位人文素质培养

目标

设计专业教育一方面具有我国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又决定了它特有的属性,即审美教育、实用教育、科学教育和社会教育贯穿于设计教育过程的始终。审美教育是设计教育的重点,实用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科学教育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体现,社会教育是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人格塑造的关键。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基本态度、

基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如何更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冲突,帮助每个人在智力、德行、感情、性格等方面达到和谐状态,提高人的整体素养。人文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着眼点在于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人格塑造。

实践表明,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设计专业教育相融合,两者互为渗透、互为补充,才能使学生在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前提下,懂设计、做设计,并真正理解设计的内涵。因此,大连民族学院设计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专业学习为载体,培养有爱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即培养身心健康,有爱心、有能力的个人、家庭人、职业人和社会人,其中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 以专业为载体建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其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即以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来展开,以“讨论式”、“启发式”、“体验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依托专业载体,教育过程从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同步进行,实施“全方位、全过程”人文素质运行模式,即人文素质教育要全员参与并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教育环境的全方位,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整体时间。设计学院2006年开始提出消除“大学四年2600个学时的概念,还原大学四年到学习、生活、实践的每一个瞬间”,并提出人格、人文、能力要全面发展,其中人格重于能力、能力重于知识,人文重于专业,能力促进学习真本领。

2.1 以专业为载体,调整教学环节 人文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的独白式单项灌输效果欠佳,统一性目标规划、规格化要求和一致性结果也是人文素质教育所不允许的。鉴于此,设计学院围绕教学环节,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了

调整。

一是将人文素质教学体系划分为文学与文化、艺术与历史、社会科学三大模块。文学和文本研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文化的研究,是针对群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动方式的理解和判断,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塑造;艺术是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分析,体现审美意识的培养;历史研究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风俗习惯的理解,对人类文化积淀的整体性把握。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及宗教等的整体了解,体现对社会静态生活的把握。

二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开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接受的单项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动思考的互动模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及创造力,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学习中。

三是构建“导师制工作室”教学运行模式,为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打开突破口。“导师制工作室”实行“一对一”教学模式,很好地将班主任和导师的职责有机结合起来。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明确发展方向。该制度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是在“课题组授课制”基础上实行“主讲与助讲任课制”,营造讨论、质疑、求新的氛围。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的核心,是要有问题导向。教师以问题为基础,启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实施“主讲与助讲任课制”,强化问题导向意识。该制度下,讨论占课时数1/3以上,学生在课前针对教学实践搜集问题、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互动,质疑、求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平衡课堂与课外体验实践的时间分配,营造学生自主学习与兴趣学习的环境。主讲和助讲教师加强对学生课外实践、调查、分析等环节的指导,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以专业为载体,调整实践环节 人文素质教育是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培养的结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人文知识,还要培养人文精神,并将两者内化为人的内在品质;不但体现在思想和理论方面,更应该转化为自觉地行为,即人文行为的外化过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和能力,将课堂上学到的人文知识内化。

一是将寒暑假期间作为学生实践体验环节,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进入工厂或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返校后进行实习汇报答辩。二是依托《个人发展与规划》课程,带领学生开展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逐渐明晰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形成对事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在参赛过程中与国际国内专业领域内的优秀设计师、设计类高校的学生们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展示成果,锻炼学生对竞赛主旨的把握能力。四是依托《阅读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访谈父母和长辈,了解家庭变迁的历史过程和祖父辈们的奋斗历程和成长经历,体悟我国传统的“孝悌”、“谨信”、“和睦”、“宽容”的家庭观,撰写不少于10000字的《我的家史》和《我的家训》。五是以教学实践环节每年一度的设计节为平台,打造“学生论坛”、“话剧汇报表演”等精品活动,激发大学生寻找兴趣点、勤奋钻研、勇于探索的品质,实现“传播文化、传递精神、传承历史”的目标。六是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主题报告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导入设计学院“善良与爱心”的核心价值观。

2.3 充分共享资源,发挥协同创新机制的作用,调整师资队伍结构 美国著名学者欧内斯特・博耶指出:“人文教育与应用学科的综合在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上,不仅仅依赖于计划本身,还取决于实施计划的人。课程本身不能互相协调,教师必须为本科生教育的成功提供必要的启发和综合。他们不仅仅要献身于自己的学科,还要在教学中体现出人文教育精神并以此作为示范。”由此可以看出,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设计学院在师资建设中,本着“协同”原则,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设计师共同规划,邀请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共同任课,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公开课资源,致力于探索以东方文化为背景,适合我国设计教育的新思路。设计学院近年来邀请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李乐山教授、台湾东海大学郑哲民教授、自由学者王东岳先生、语言学家唐汉先生、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白木彰教授、国际知名设计师陈放先生等来校进行短期讲学或专题讲座,多角度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体系、触碰专业领域内的最高学术思想。

3 以奖学金评定为牵动,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培养效果评价机制

评价体系是反应人文素质教育整体效果的指标体系,是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行为表现、道德素养情况的定性和定量的描述。人文素质教育应该追求考核评价的正面导向,使之服务于学生掌握知识与“内化”所学内容的目的。

设计学院以“善良与爱心”为核心价值的评价标准,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对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具体表现为:在学生评奖评优环节中,由学生、导师、学院奖学金评定委员会成员作为评价主体;在学生参与专业竞赛等实践环节中,由活动主办方作为评价主体;在学生就业环节中,由企业和用人单位作为评价主体。在学生评奖评优环节中,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作为评价对象;在学生参与专业竞赛等实践环节中,将学生是否关注社会问题、并尝试用设计的手段解决问题作为评价对象;在学生就业环节中,将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质、专业能力作为评价对象。同时,深化学生奖学金评定的内涵和标准,降低课程成绩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设置“学院奖”,在教学中突出对优秀作业、主题设计、设计论坛等体现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相融合的专业活动的认定;设置专业实践类考评项目,将专业实践、项目实践、专业展览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融入到奖学金考评内容中;重视学习态度、日常行为表现等在奖学金评定中的地位与作用,实行师生评价一票否决制。

4 培养效果反馈

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做人和做学问的基础,专业教育则造就精通某门学问的专门人才,只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优秀人才。

大连民族学院设计学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运行模式的实践,打破了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培养、德育教育的条块分割状态,完善并强化了以专业为载体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形成了正确的导向和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获得了大连民族学院2012年教学成果奖。目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院的学习氛围明显好转,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同、具备自我成长规划意识成为学生的主体特征,大部分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近四年,学生独立撰写《我的家史》、《我的家训》共计940余篇,完成《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100余份,参与国内外专业竞赛共获500余项奖励。一名学生借助“学生论坛”的讲台,成为在学校千人报告厅举行本科生专场报告会的第一人;2011年,学生独立打造的话剧《群猴》在辽宁省大学生戏剧节中获得一等奖;两名学生先后当选大连市十佳大学生标兵;4名毕业生分别通过《非你莫属》、《职来职往》、《步步为赢》三档职场真人秀节目求职成功,分别于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光线传媒、恒安集团、伊利诺伊有限公司签约;多名学生通过竞聘成为高校教师。设计学院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人文素养良好、综合能力较强的特点给企业和用人单位留下深刻印象。以专业为载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运行模式的潜力已经逐渐显现。

参考文献:

[1]欧内斯特・博耶.美国大学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第5篇

文章就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从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内涵与思路,从实践角度探讨了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的相关内容,指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学业与就业的直通。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践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内涵与思路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环节着手进行的工作分析活动,即以生产过程为核心起点科学设置工作流程的一种工作分析行为。基于工作过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主要涵盖了作业方面的要素(如作业条件、作业环境、作业情境等),完成工作所必备的核心能力、关键技术要素等其他要素。所以,高职院校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时一定要有丰富的校内外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是建构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基础之上的,重视研究如何使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高职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颠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接受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形式,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重新组织建构课程,使受教育者在项目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技能的吸收,学习基础理论,获取职业核心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置结合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能力素养的要求,强调了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素养的锻炼和专业训练。我们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以技术为核心的“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知识观,构建策略—创意—设计—执行职业能力模块课程项目技能的课程体系。受教育者在模拟情境和真实工作岗位上学习项目化的工作任务,从单一工作技能向复合工作任务循序渐进,由初学者逐步成长为陈设艺术设计的行家里手。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实践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设置与改革有利于学生获得全面、有效和有用的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职业技术技能。高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既需要我们大力进行探索与创新,同时也需要一些实施条件的配合。

1.校企合作,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

专业实训基地的大力投入,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必备基础和物质保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实践和课程体系建构,大量教学内容需要在模拟和真实情境中进行,对模拟生产情境和真实工作场景要求高、需求大、使用频次高。所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支撑作用无可替代,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认真贯彻政、校、行、企合作办学和协同创新的精神,借助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多方筹集资金,提升实训基地的装备与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教发展方针,大力寻求企业的强力支持,与企业合作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打造良好的实训环境,顺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受教育者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施到位。

2.实施基于工作导向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

高职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工作导向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内涵是为了学生的行动而学习、通过学生的行动而学习,即通过高职教学改革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变旧有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灌输的学习状况,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体系。在这一新体系中,教学活动中心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学生独立或者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包括搜寻专业信息、自主制订学习方案、积极参与项目化工作任务、参与学习效果评测和学业成绩评价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并最终在全部学习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技能与未来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

3.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人才基础。大力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优秀的师资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受教育者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取,离不开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辛勤付出与大量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者不但要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相关理论素养,能够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还要具有突出的职业实践能力。但是,反观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实况,作为教师队伍中新生力量的青年教师基本上从各大院校毕业后直接踏入高职课堂,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一线实践的工作经历。这就需要我们花大气力真抓实干,通过多项举措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熟悉企业实际项目运作流程,逐步缩小工作导向教学与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考虑从企业一线择优聘请行业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学,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以弥补现有师资的不足。最终我们要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合力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美术系2009年以来重点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以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工艺方向)作为试点,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出装饰陈设相关课程,将最终的毕业设计定为与岗位一致的整套陈设方案设计。在装饰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以陈设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陈设设计与制作技术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陈设行业所需的设计协调及制作的技术能力。

1.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原则及要素

第一,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工作过程导向开发原则。预见性:准确分析和预测行业发展趋势所需要学生具备的专业职业技能。基础性: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发展和增强学生潜在能力。灵活性:兼顾工作能力所需要的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配合。多元性:注重培养学生跨岗位、跨职业的共通能力。实践性:包括职业的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及实践的可操作性。第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要素。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年龄、知识基础、专业根底、可塑性是设计课程必须考虑的要素,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要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专业——课程内容应反映本专业中最有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社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时代特征及其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要求,是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和制约因素。以上三要素应综合考虑。

2.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创新

第一,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在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中,只有有效知识才能被称为工作过程知识,建构这类技术知识的过程对于引导劳动者达成工作目标、完成工作任务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总体开发始终注意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陈设设计与制作技术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陈设行业所需的设计协调及制作的技术能力。第二,逆向设计课程。依据装饰艺术设计相关行业职业的工作要求,调研核实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核心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据此设置出所需的装饰陈设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再确定核心技术课之外的专业技能课和职业素质课程。课程改革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如本专业的纺织品设计、挂饰设计、灯饰设计、家具设计、花饰设计、陈设项目策划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突出了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空间设计能力、陈设设计能力、手工艺制作能力三大核心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学业与职业的有效对接。

3.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实践

第一,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美术系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经过数年的研究试验与调整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将课程知识与岗位技术直接挂钩,构建了陈设艺术设计实用技能学习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平台。第二,陈设艺术的技术性与个性化,使它在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方面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和无穷的活力。特别是纺织品设计、家具设计、灯饰设计、挂饰设计、花艺设计等人才输出,都是企业需求的热点所在。因此,院系与企业先后共同研发了色彩搭配、纺织品设计、挂饰设计、灯饰设计、花饰设计、家具设计、陈设项目策划、毕业设计等主干课程。第三,把本专业学生输出方向确定为面向陈设设计公司、艺术设计公司设计部等,工作岗位定位为上述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各类配饰设计师助理、配饰设计专业绘图员等。本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学习上述岗位所需的实用技术知识,目前,本专业所培养的陈设艺术设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四、结语

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体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应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它充分显现了陈设艺术设计工作岗位基于工作过程及项目化工作任务的特征,实现了课堂学习、虚拟情境实训、生产性顶岗的直通与对接,使学生能够直接向一线生产师傅、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等学习工作岗位知识技能。陈设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借助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的岗位作业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力,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性。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改革实效息息相关,要真正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还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这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冯卓茹 胡晴 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注:

文章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教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5092)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2]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