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物流的发展

农村物流的发展

农村物流的发展

农村物流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物流 农村经济 结构方程 实证研究

引言

农村物流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加工、包装、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包括农产品物流、农村消费品物流、农资物流以及农村回收物流四种形态,具有特殊性、分散性、差异性、季节性、多样性等特征。近年来,农业进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逐渐从生产转为流通,农村物流作为联系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纽带,在促进城乡商品交换、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村物流也开始为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所重视,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任美霞(2011)认为农村物流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王占霞(2009)概括了农产品市场流通对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性,确定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现状,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王新利与张襄英(2002)认为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村物流体系,是入世后我国农业迎接国际农业冲击和挑战的必然需要;是建设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是激励农民重视农业管理和成本核算的驱动力;还可以降低和分散农业经营风险,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相比于对农村物流和农村经济的独立研究都是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将两者结合分析其关系的研究却屈指可数。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集中于物流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少有研究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的文章又表现为浅层次的定性及简单的定量分析,在对两者之间作用机理的深入探讨以及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量化方面几乎为空白。

基于此,本文将创新性的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希望可以丰富农村物流与农村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给农村物流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发展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表现在:

第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主要有两种途径:开源和节流。在开源方面,农村物流给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产生工资性收入;通过包装、再加工等功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农民从有限的田地获得的生产性收入;有利于使分散的农户加强联系,形成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加强农民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最终有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给农民提供创业机会,随着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环境必然得到很大改善,这给农村旅游业的兴起创造条件,从而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在节流方面,首先,通过缩减流通环节,改进物流技术等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的损耗;其次可以有效解决“卖难”的问题,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跳跃,保证农民的投入顺利转化为收入;最后还可以有效的降低经营风险,这些都可以为农民节约大量成本,相应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农村物流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分拣、包装到装卸搬运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末端服务”全要靠人力来完成。因此,农村物流作为一个产业自身的发展就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农村物流的发展还可以带动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村旅游、交通运输、修理修配、石油供应、餐饮服务等,开辟农民新的就业渠道。

第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第二、第三产业。而农村物流本质是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还将带来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为信息旅游业、金融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其它第三产业开拓市场,增大需求,带来商机,也就是说,农村物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一方面促进第三产业企业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促进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最终达到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四,优化农村投资环境。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市偏向的资产投资制度,农村建设或农业生产由于缺乏投资,一直处于技术落后,发展停滞的局面,但农村经济越落后,越吸引不到相应的投资,长此以往,农村整体投资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近年来,随着农村物流的发展,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有所改善。首先,发展农村物流要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如电力、通讯网络线路的铺设、道路桥梁的修建、运输车辆的购买等等,这都需要大量的实物投资以及资金注入。其次,现代物流网络已经被认为是投资环境状况的反映,许多外商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域时,都把地区物流发展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农村物流的发展也成为农村吸引外资的有利条件。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的影响。

模型构建

(一)潜变量测量

本文有两个潜在变量:农村物流水平和农村经济水平,这两者无法被直接测量,需要通过其他指标来反映。基于针对性、独立性、综合性、可比性等指标选取原则,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筛选、确定、测量指标过程如下,具体的定义及计算说明见表1。

1.农村物流水平。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现象,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指标体系能用于它的测量,在这里只是选取一些公认的、可量化的影响因子。第一,货物运输水平。以货物运输总量代表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方法在物流研究领域较为常见,如陈雪刚(2012);平海等(2012)等的研究。当然这里的货运总量为农村物流的货运总量,包括农产品运输量、农村消费品运输量等。第二,农村信息化水平。这是指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程度,现代物流发展已经离不开物流自动拣货系统、物流电子定位系统等各种信息技术,因此农村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农村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三,农村物流发展投资情况。主要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方面的投资完成额来表示。(顾丽琴等,2010)投资是农村物流发展的加速器,投资越多,农村物流发展越快。第四,农村物流规模与农村物流人力资源。分别用农村物流企业数与农村物流从业人员数来表示(平海等,2012)这两个指标直接描述农村物流的发展状况,物流企业数与从业人员数的增长反映该农村地区物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第五,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情况。一般研究中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表征是采用运输、仓储或信息化相关的基础设施指标,本文主要采用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来表示。

2.农村经济水平。在农村经济水平的衡量与评价这一块,张广胜(2013)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其依据农村经济的四个重要因子来确定指标,即产出、投入、生产能力及农民生活,其中产出主要包括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产值;投入方面主要有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在农村生产能力方面选取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学历人数所占比例、农业机械总动力;最后,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表征我国农民生活水平。本文主要参考张广胜的研究成果,选取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就业人数、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林牧渔总产值等六个测量变量。

(二)数据选择与处理

考虑到本文指标定量性较强的特点及结构方程分析对于样本量的要求,本文拟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搜集了全国30个省从2005―2011年的210个样本数据,但把每年每一省市的相应数据作为独立的分析样本。于是,本文的测量变量数与样本数的比例为12∶210,满足1∶10的要求。相关的年鉴有《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物流统计年鉴》等。又由于的大部分年份的数据都缺失,选择剔除该样本,其余一些数据的缺失不属于随机缺失,选择期望值最大化法(EM)对样本数据进行估算。其次,为使指标数据规范化,本文采用极差变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三)测量指标体系检验

首先是信度检验,分为测量变量的信度检验和相应潜在变量的信度检验。其中测量变量的信度检验采用各个测量指标的多元相关系数的平方(R2)值来衡量,Bogozzi和Yi认为R2应大于0.50,R2的值越高表示信度越高。从表2可知农村物流规模、农村物流人力资源、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这四个指标的R2

0.942,都大于0.60,因此删除四个指标后的测量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其次是效度检验,由于各个测量指标在潜变量上的标准化系数都在0.70以上,且经计算得出两个潜在变量农村物流水平和农村经济水平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分别为0.52、0.80,都大于0.50,说明相应的测量指标可以有效的反映其潜在变量,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效度。

(四)结构方程概念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概念模型如图1,其中,农村物流水平为外因潜在变量,对农村经济水平(内因潜在变量)产生影响,每个潜在变量分别有四个测量变量。

实证分析

(一)模型拟合、评价与修正

代入数据后,运行AMOS对上文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计算,相应的模型适配度评价结果见表3。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模型的各项指标值均达到适配标准。相应的模型路径图见图1。

(二)结果分析

由模型适配度的各项指标值、研究信度和效度可知,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适配度好,研究过程可信度高,研究结论能够用于判断虚无假设。其中,农村物流水平到农村经济水平的路径系数为0.99,这个假设检验结果证明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水平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此外,对农村物流水平影响最大的是货物运输水平,系数为0.82;其次是农村信息化水平,系数为0.71;在其次是农村物流发展投资情况,系数为0.70;最后是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情况,系数为0.65。

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文的分析,得出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结论,针对此结论,启示有:一是要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提高农村物流信息化水平;而这些都需要对农村物流进行投资,加强投资还可以进行人才培养、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使用等。同时,这些措施将大大提高货物运输水平,进而提高农村物流水平,最终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在提高农村物流信息化水平方面:第一要引导鼓励农村物流企业使用条形码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射频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GIS和GPS)、自动控制和通讯调度系统、消防和安防报警、温控和调节、通风换气、照明控制系统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第二是要推动网上物流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例如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等,方便物流企业处理相关参与方的数据,从而对客户要求做出快速回应。

在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农村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农资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发展和建设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主要指农村道路建设,要从乡乡通公路到村村通公路,此外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增加铁路及水路运输方式,建设码头、铁轨等;同时注意引进先进农产品运输工具,如冷藏车、防震车等。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主要指保鲜仓库等的建设。

未来研究建议

此外,本文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较简单,模型的测量变量体系需要进一步丰富,部分测量变量的表示有待进一步精确,例如农村信息化水平本文中用农村电话安装户数表示,相对单一笼统;本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并没有考虑农村物流与农村经济水平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事实上两者应该是存在一种长期协整关系;本文只研究了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水平的促进作用,但农村经济水平对农村物流水平有何影响本文并未涉及。以上的几个方面,将是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Bogozzi R P, Yi Y.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88, 16(1)

2.Diamantopoulos A, Siguaw J A. Introducing LISREL: A guide for the uninitiated[M]. Sage, 2000

3.De-liang C. Reflections on Developing the Rural Logistics in China [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008, 6

4.任美霞.农村物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4)

5.王占霞.加快农村市场流通 促进农村经济繁荣[J].商业研究,2009(3)

6.王新利,张襄英.构建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农业现代究,2002,23(4)

7.陈雪刚.基于灰色理论的农村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8.平海,张浩伟.灰色关联度视角下广东省农村物流影响因素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8(4)

9.顾丽琴,文美辉,任荣英.我国14个农业大省农村物流水平的综合评价[Z].基于互联网的商业管理学术会议,2010

10.张广胜.农产品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支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3)

作者简介:

姚冠新,教授,从事物流工程与管理研究。

农村物流的发展范文第2篇

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带,全省农业人口近3570万人,占全省人口近50%,省内经济发达,农村物流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苏州等地已有部分规模货运企业成功开拓了农村物流市场,但总体来看,江苏省农村物流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江苏农村地区从事物流相关业务的,主要还是农村个体经营业户,普遍存在零、散、弱等特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是一个价值增加的过程,而在我国,由于中间环节多,导致税费成本增加,往往成为一个质量减损、价格降低的过程。调查研究江苏省农村物流发展现状,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措施对于加快农村物流现代化有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发展农村物流的制约因素

1.江苏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运输系统制约条件多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是从事农村物流的必要条件,其发达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物流质量和物流效率的高低。江苏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对顺利开展农村物流形成了巨大的障碍。

从公路设施方面看,截至2011年底,江苏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52247公里,(其中,县道2.24 万公里,乡道5.27 万公里,村道5.30 万公里,)乡镇公路通达率为100%,然而全省乡道和村道中,道路技术等级相对较低、道路条件差,再加上高昂的过路过桥费及公路乱罚款,推高了运输成本,城市道路限行等交通管制造成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从农村物流站点设施建设方面看,农村物流站场、农资和农产品配送中心等仍显不足。

从运输工具设施方面看,还有极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使用拖拉机或三轮汽车等从事农产品运输,缺乏现代化的物流设施设备,无法满足发展现代农村物流的需要。

从商品储存和保管方面看,江苏省冷链物流起步晚,系统不发达,农产品运输大多使用敞蓬卡车,农产品冷藏设备严重不足、保鲜技术薄弱,致使蔬果生鲜货物质量下降、腐化风险加大 。

2.农村流通系统不完善,物流组织化程度较低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工业品物流总额、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和外省市商品购进额三大项约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98%左右,而农产品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和居民物品物流总额仅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2%,农产品物流比重过小且严重滞后。农村流通系统落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3.农村物流标准化程度低

物流标准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物流的运作效率和运作成本,苏北苏南农村物流差异性大,物流系统基础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业务工作流程等尚未实现标准化,给农村物流带来极大不便,物流损耗随之增加。

4.农村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不能做到农业信息服务的全面覆盖,因此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在农村物流中只占较小的比例,大多数乡镇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缺少开展电子商务的意识,订单农业和农产品定制化服务等在江苏数量也不多,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物流发展进程。

5.农村物流人才匮乏,创新意识弱

江苏农村从事物流管理的人员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意识和系统的专业物流知识,创新意识不强,物流成本管理不到位。由于农村物流人员收入偏低、工作强度大,导致人员的稳定性也较差,农村物流人才的缺乏是江苏农村物流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二、国外农村物流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在发展农村物流方面各有其不同的做法,日本、美国、欧盟物流业发展较为完善、基础设施完备、物流技术先进、流通系统合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日本农业物流

从流通环节看日本约有97%的农户加入了“农协”,90%的农产品由农协销售,80%的农业生产资料由农协采购。农协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解决了生产规模小、农产品销售分散的问题,在组建批发市场和集配中心,组织物流、商流、信息流及组织结帐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日本就致力于发展大型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集装箱码头,投入巨资完善物流运输基础设施,还在农产品产地、交通枢纽选址建设批发市场、货运码头等,使农业物流的运输渠道保持畅通。

2.美国的农产品物流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物流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大约支出300 亿美元以上用于公路、水利、管道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高度发达的公路呈网状分布,甚至能到达乡村的每一户家庭门前。一些与农产品物流相关的仓库、加工厂等企业还建立了自己专门的农产品运输铁路线,使得农产品的铁路运输也十分方便。美国在整个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大量运用冷链技术设备,大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率。此外,美国逐渐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包含了发达的网络与通讯设施,以运输仓储技术和包装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体系。

3.欧盟的农产品物流

欧盟农场主倾向于市场化经营, 建立了垂直合作一体化的市场运行体系, 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超级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批发市场的作用明显下降。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关注的不断提高, 食品供应链的一体化整合进程进一步加快。欧盟的食品行业在向着超市化和品牌连锁经营发展的同时,对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在信息化方面,荷兰已经建立电子化农产品交易市场, 协调联运物流中心和农产品集成保鲜中心, 花卉和园艺中心的新式电子交换式信息和订货系统, 向全球许多国家的广大客户提供服务。

三、江苏农村物流的发展对策

为了更好地发展完善江苏农村物流,不仅要主动学习发达国家经验,而且要结合江苏农村实际,建立起有特色的江苏农村物流体系,这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要做到“货畅其流”离不开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农村物资主要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因此必须加快公路建设、提高技术等级、对干线公路升级改造, 提高省内各地区自身通行能力,增强农村公路的通达性,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近几年来,高速铁路的发展对农村物流也蕴含着巨大契机。铁道部转型为铁路总公司后积极致力于货运组织改革,对客户取消货运计划申报、请求车、承认车等繁杂手续,全面放开受理,这将对农村物流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铁路货运站点较少,路径限制性强,因此在进行场站建设时应考虑到农民的需求,尽量缩短门到站运输,大力开展就厂直拨、就站直拨就库直拨、就车船过载等“四就”直拨运输。

此外,江苏沿海、河港口众多,应充分利用内河及海运优势,开展农资、农产品的水路运输。

2.结合农产品流通业态,促进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连锁专卖、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期货市场等现代流通业态在江苏省农村不乏少见,各级农产品市场与农产品经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互相依托,基本形成了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互为补充的流通格局。目前江苏省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有68家,农业部定点市场28家,连锁配送专卖企业数量约180家,有农产品专销区的综合性超市300多家,农产品销售额达到80多亿元。

各种农产品流通业态的发展都离不开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支持,就基础设施建设来说应包括三个方面:

1)优化物流中心选址

依托于大型批发市场的农产品物流中心成为联结城乡物流运输的重要结点,物流中心选址显得至关重要。如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众彩物流)选址于南京江宁高桥门地区,以南京为轴心,辐射半径300公里,范围包括苏州、上海、浙江等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周边交通发达,绕越、绕城公路可连通南京火车南站、禄口国际机场高速、南京长江二、三、四桥及全国高速公路网,与主城衔接紧密,周边基础设施完善,综合配套比较成熟,充分发挥物流中心的作用。

2)完善现代化物流设施

对现有农产品仓储设施进行升级,新建现代化的农产品仓储设施, 尤其是冷冻冷藏库的建设、农产品加工配送设施的改进和完善等,实现农产品仓储功能多元化,提高服务水平, 增强竞争力,实现农产品仓储社会化,提升农产品仓储效益。

3)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农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农业物流信息平台是通过信息网络,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各个环节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农产品的生产监管机构、检疫机构、市场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的直接监管,也可以在平台上农产品最新的国际、国内标准。

农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离不开政府和行业的支持,尤其是与三农紧密联系的政策法律信息、市场供需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都有赖于政府和行业协会提供权威、真实、准确的数据资源。

从技术的角度看,农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也离不开信息网络的支持。进入大数据时代,需要一个简洁高效、层次清晰、运行流畅、及时准确的平台系统,要努力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农业物流的自动化、网络化、国际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发展。

3.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鼓励其由自营物流向第三方物流的转变

据有关调查, 三成以上的龙头企业采用全部自营的物流模式,全部物流外包的企业只占到四分之一,采用自营物流的企业中,设有专门物流部门的也仅占60%左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专门从事农村物流的企业不足,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销售者的物流意识淡薄,对农村物流的重视不够,物流损耗大,物流成本高。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首先应从当前从事自营物流的企业入手。这类企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物流效益日益显现出来,逐渐成为企业利润的一大来源。鼓励其向第三方物流转型,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规模化效应、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既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又能够有效为社会服务。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则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合作社、农科指导站、农业网站等渠道使广大农民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主动学习物流知识,与第三方物流合作,降低物流成本。

4.加快物流标准化进程,完善物流法规

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标准化体系还不健全,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物流标准化经验,参考农村物流的现实困难和发展方向,研究制订适合我国实际的物流标准。这其中,既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管理、行业协会的引导,也需要物流企业的积极参与。我国物流标准化进程还需要法律的支持,而目前我国还没有物流专门法律,物流活动的主要法律依据是运输和仓储方面的法律法规,欠缺物流标准化方面的条款,使标准化进程受阻。因此物流法律的建立健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立法部门在考虑到物流标准化需要的同时,也要关注农村物流的特点。

另外,还要加大农村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省内各大中专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订单式培养物流专用人才。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物流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人才创新意识、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素质培养,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具的应用性人才,更好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文献

1.李汉中. 基于PEST分析法浅谈江苏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 江苏商论. 2010(12)

2.刘爱军,周曙东. 江苏农业龙头企业物流发展调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7 (2)

3. 周欢,黄立平,詹锦川,朱轶锋. 构建新型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 江苏农村经济.2005(6)

农村物流的发展范文第3篇

一、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1.影响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原理告诉我们:整个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是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这样社会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顺利地卖出去,各自所需要的产品才能顺利地买进来,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由于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农村市场容量有限,致使我们的工业品即使在结构上平衡、在总量上也是不平衡的,有相当部分的工业产品是注定卖不出去的。

在上世纪5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很少讨论发展中国家农业本身的发展问题,一般都把农业看成是促进工业化的手段,它的作用就是向工业支援剩余劳动,剩余粮食和资本,是从工业品的角度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发展模式上采取了工业支援农业,并最终挤占农业的发展模式,以至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约翰·刘易斯曾经深刻地指出:“除非农业生产也同时得到增加,否则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这也是工业与农业革命总是同时进行的原因,是农业停滞的经济中看不出工业革命的原因”。如果我们的农业不能有一个显著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有效的增加,没有相应的购买力,工业品的生产就难以增长,工业部门很难发展,同时也使第三产业发展步履艰难。从经济学上来说,现代第三产业发展,需要分工和协作极为发达,形成规模化的交易和运输,需要人口集中、收入提高、生活方式改变、消费多样化。没有这些条件,发展一个现代的第三产业是不可能的。显然,现时的城乡差距的存在,农村短期难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它所必须的条件。农村落后于城市、城乡发展的失衡,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

2.影响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体系各组成部门或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结构有传统型的和现代型的两种。传统型的社会结构即是顶尖底宽的金字塔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极少数人居于社会的上层,而绝大多数则处于社会下层;现代化的社会结构比较形象的说法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它有庞大的社会中间层。

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社会中间层(中产阶级)占主流的社会,对稳定社会的好处主要有三点:一是中产阶级是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的缓冲层。当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对社会高层和底层的冲突会缓和。这是社会稳定的政治原因;二是中产阶级在社会上代表温和的、保守的意识形态,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和激进的思想和冲突很难有影响力。这是社会稳定的思想原因;三是中产阶级是引导社会消费的主要群体。当中产阶级占社会的多数时,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保证了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经济原因。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原来的阶层发生分化,新阶层已经形成和壮大;与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成分在中国已经具备,凡是现代化国家所具备的社会阶层,都已经在中国出现,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社会中间阶层和企业家阶层,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雏形。概括起来说: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而城乡的非均衡发展是我国社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因素。农民人口占将近70%,加上无业、失业和半失业的庞大的社会边缘化群体,估计,中国现在有80%的人口处于社会下层和边缘状态,庞大的社会底层的存在既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又使中国社会隐藏着极大的不稳定性甚至是颠覆性。

3.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使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进小康的门槛。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强调的是经济学的指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到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更加注重社会意义上的全面社会进步,追求的是物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和谐的发展。

著名的社会学家陆学艺认为,全面小康社会要求我国农业劳动力不能超过15%,农村人口不能超过50%,大学人数不应低于适龄人数的20%,第三产业占45%以上。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在全部人口中农民所占比例仍然高达将近70%。城乡的非均衡发展,使农村各方面的发展落后于社会整体水平。根据1991年确定的小康社会16个基本监测指标,到2000年尚有三个指标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蛋白质摄取量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这三项指标都集中在农村。显而易见,中国还有一个最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在农村。

二、发展物流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发展物流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工业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提供支持市场支撑,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 现代物流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物流”引入我国以后,我国的各级政府、企业、知名学者都对物流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物流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而且具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它绝不是昙花一现的“泡沫经济”。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分析、认清、把握这些机遇与环境,我国的物流产业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进而可以成为我国今后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的稳定就业渠道。

消费需求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而导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发生改变。消费需求的改变首先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消费者追求商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按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安排“订单”生产,而要顺利完成订单生产必须要有高效的物流系统作支持,以保证原材料的顺利供应和半成品的生产加工及组装等;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高质、快速、专业的售后服务需求日益强烈。如现在非常流行的“送货上门”服务,而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也同样需要物流系统作为前提,所以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为物流产业提供了市场需求,也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发展机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是一切物流活动的组织基础,是进行各种物流作业的前提。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充满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各种计算机软件、程序、办公自动化系统、互连网系统等都在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为物流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已经使得物流信息技术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例如,条形码、CD-ROM存储器、EDI等新技术的出现。

政府部门宏观上的政策支持。自从物流引入我国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就对物流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中国民航总局联合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我国各级物流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若干物流节点与物流线路的建设规划和投资计划,努力改善物流基础设施,为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现代物流企业能够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多种就业岗位

物流领域涉及面广,作业活动多,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七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它吸收劳动力的就业规模逐年上升,已从1991年的1617万人上升到2002年的2084万人,因此物流产业可以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在物流的所有作业活动中,除了信息处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计算机专业素质外,其他物流作业活动非专业的管理和技术岗位,劳动力转移人员经过培训完全可以胜任。

3. 现代物流产业可以使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实现消化和转移

现代物流产业能够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得到增加。首先,现代物流产业信息优势明显,能够指导农业生产。现代物流产业具有强大的信息网络系统,它能够及时、全面地各种商品在市场上的供求信息,利用这个供求信息,农民在生产前期可以及时、合理地调节农业种植种类,减少种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实现增收。其次,现代物流产业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现代物流产业以物流配送的规模大、速度快、效率高、辐射面广见长。它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有效控制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所以能够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提高了,则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从而在农业生产内部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专业的农业物流企业能够推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专业的物流企业通过进一步挖掘农产品的价值,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提供规范化的包装。而这些可以给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使他们实现农业内部转移,即“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

4.我国现代物流产业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仓储等物流行业的市场需求增长速率远远大于其他行业,物流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机遇。据统计,1994 至2001年社会物流货物总额从3万亿元上升为 38.4万亿元,增长了 11.8 倍,年均递增了26.1%,大大高于同期 GDP16.1%的年均增速。而且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日益完善,社会对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也将逐渐加大,因此第三方物流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三、结论

在发展物流的过程中,新思想新观念的流入,促使农民价值取向的革新,加速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思想观念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观念的转变,从而使农村和农民更快地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这必将使农村劳动力向物流行业转移,增加农民就业,成为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

规划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办2006年课题(2006FJJO2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仙娥,王春艳.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4,4:60-64.

[2]张桂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121-127.

[3]李勋来,李国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6:78-85.

农村物流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安徽省供销合作社;农村现代物流;建议

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不仅要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流通中的问题。而供销社本着“立足农村、面向城市、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繁荣城乡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始终是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重要力量。

一、机遇

近年来,安徽省供销合作社(以下总称“省社”)购销总额的增长、利润的增长、所有者权益的增长均在30%以上,经济指标位居全系统前列。全社已经重新焕发活力,供销合作事业正在进步,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省社在未来参与加快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中大有作为。

(一)政府政策支持

2009年和2010年,国务院和安徽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省社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政策,包括: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这一系列政策,要求省社努力成为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量;确定了加快发展农村现代物流是“十二五”期间省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对安徽省农村现代物流的重点工程建设、物流网络建设等做了详细规定。

(二)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政策”,而扩内需的巨大潜力正是在农村。2009年安徽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农村市场增幅超过城市市场1.2个百分点。同时,政府还将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刺激农村消费政策,对拉动农村消费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村消费市场的稳定和繁荣,亟需健全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的支持。

(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安徽现代农业大发展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明确把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制定了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的发展规划;要求建立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推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对接等等。这些举措,不仅会对皖江城市带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有直接促进作用,对整个安徽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联动影响。

(四)金融危机带来的商机

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百年不遇,但同样也带来了机遇。各级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农业经济成为新一轮投资的重点行业,农村消费呈增长趋势。省社为农服务的机会进一步显现,处于资本运营的最佳时机,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危机之年也是机遇之年。

二、优势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一般的社会力量难以做到,而这正是省社的优势所在。

(一)网络体系优势

省社是目前安徽省内营销网点最全面、覆盖最广的商贸流通实体,是省内最大的连接城乡商品流通网络体系,一旦按照现代流通业的经营理念进行整合、转型和提升,将它变成基于现代物流配送基础上的连锁网络。省社有一个从省到市县再到乡镇村的完整的组织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网络,这种优势目前是其他商业组织所不具备的。

(二)物流功能优势

省社长期承担农村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经营,已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省社参与农村产业化进程,以及发挥省社社有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业,实际上就是在承担第一方物流(合作生产)、第二方物流(加工制造)、第三方物流(分购联销、联购分销和储运等)等现代物流的功能。

(三)交通和地理优势

省社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从大中城市到县城,从县城到集镇,从集镇到乡村,留下了大量自己的产业,而且都是选择在交通便利、商品流量大的城市或地区设置公司和经营网点,交通的便利性是影响现代物流中心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供销社地理位置的优势,是构建物流中心的有利条件。

(四)物流设备设施的优势

省社有大量的物流设备设施资源,如仓库、堆场和车辆等。只要整合现有的这些资源,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就能成为承担农村现代物流的重要硬件载体。对于个别实力雄厚、设备设施条件较好的企业,只要投入部分资金进行改造升级,完善其功能,就能弥补企业在配货、流通加工、信息沟通、规范化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使之成为承担农村现代物流的骨干企业。

(五)熟悉农村流通的人才优势

省社基层供销社的许多工作人员来自农民,有一定的地缘、血缘和人缘关系;熟知田间劳作方面的技巧,可以科学地指导当地农民进行生产和销售;有丰富的储运、采购、经营和管理经验。他们的创造力在旧体制下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只要从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等方面加以培训和提高,他们将会成为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中坚力量。

三、建议

(一)宏观政策建议

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特别是“政策叠加效应”带来的宏观影响,是省社参与加快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必要条件,也是农村现代物流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1、财政支持上。各地政府要支持省社多渠道消化经营性财务挂账,要合理地配置农村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资金,在物流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及工商管理费等税费征收方面给予适当的减免优惠。

2、物流立法上。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从田地到餐桌”,农村现代物流各环节的操作都有法可循。当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物流法律规范,物流立法将是十二五期间一项重要工作。供销社要在十二五进行物流法立法时,提出自己行业的切实建议,确立农村现代物流的合法地位,规范农村现代物流的组织行为,保障农村现代物流健康快速发展。

3、项目审批上。政府在省社及各级供销合作社申报相关农村现代物流产业项目时,对项目审批、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实质性支持。

(二)具体对策建议

1、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物流畅通的农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生产企业+农户”、“批发企业+农户”、“零售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的多元化物流服务运作模式,无论是物流的哪个环节,只要农民有需要,就会有人提供服务。

2、参与物流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积极参与“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国家重要利民工程,承担物流职能。同时,这些重要工程也能扩大农村现代物流的“流体”数量和质量。

3、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农村现代物流企业。

4、开拓农村现代物流市场。不断强化省社开拓农村现代物流市场的能力。包括提高网点布设的速度、数量、质量的能力,还包括开拓高层次乃至高端物流市场的能力,不断改善物流产品结构,推动物流盈利模式的优化,做强做大农村现代物流的核心竞争力。

5、成立物流办公室。从省社合作经济指导处分离出农村现代物流管理的职能,成立专门的物流办公室。物流办公室设置相应职位,统筹管理全省的农村现代物流相关工作。

6、加强国际间合作。省社在省内有反应快速、熟悉当地市场的优势,而国际物流服务商则在资金、设备、专业经验及品牌效应等方面有优势。如果双方优势互补,能帮助省社实现农村现代物流跨越式的发展。

7、建立合理的配送体系。在合肥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物流配送中心,二级市场建立轴辐式综合配送中心,三四级市场开展终端配送;在某些农产品特产区建立专门的配送中心,如亳州药材配送中心、黄山茶叶配送中心等。

8、开展各种形式的流通加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流通加工是农村现代物流增值的最大空间所在,是推动农业产业化最有力手段,又是吸纳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流通加工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9、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农村现代物流要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产成品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还可以降低碳排放,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0、发展农村现代物流超市。现代物流超市要在商品的综合性上优于传统农家店和小商店,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开展“农超对接”减少采购环节,降低商品售价;实现四统一:统一进货、统一店招标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销售价格。

11、加强基层物流设备设施建设。目前省社的基层物流设备设施,存在设备设施老化、配置不完善等众多问题,这不利于开展农村现代物流,也会对物流环节中的物品质量产生影响。基层供销社要立足与本地物流市场需求,及时更新适当数量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物流设备设施。

12、寻找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在安徽省内,还有供销社的网点数量和区位处于劣势的地方,系统外具有功能优势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供销社物流的辐射范围时,供销社物流仍然具有市场筹划、仓储能力、流通加工、营销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中国邮政和徽骆驼物流有限公司是目前省社可以优先考虑的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

13、加快发展逆向物流。供销社是承担双向物流的主体,特别是在执行逆向物流上的使命。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大力依托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和支持社有企业开发循环经济项目,形成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4、推进应急物流建设。应急物流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大事。充实储备品种,增加储备规模;充分发挥安徽和合冷链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企业;承担化肥、农药等重要物资的国家商业、救灾储备任务。

15、建立农产品保税区。安徽省每年有大量优质农产品出口国外,农产品有极高的保鲜要求,通关速度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价值。在合肥港、芜湖港建立农产品保税区,海关、商检一站式办公,保证用最快速度通关;引进政府安全农产品认证服务,使农产品保税区成为全功能的农产品认证、进出口和交易中心,增强安徽农产品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16、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信息是现代物流的灵魂。应广泛采用条形码、EDI、互联网等信息共享技术,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活动得到有效的协调;建立库房管理系统等,对商品数量的出入库及库存状态进行有效管理,使客户通过密码权限、访问网站数据库就能实时查询监控库存商品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11-17.

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Z].2010-07-05.

3、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的通知[Z].2009-03-10.

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Z].2009-08-21.

5、汪路明.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供销社物流模式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4).

农村物流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物流;灰色关联;农村居民收入

[DOI]10.13939/ki.zgsc.2016.42.026

1 引 言

随着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基础建设投资的发展,尤其是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条件下,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之间发展的关联性逐步增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为农村物流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互联网的应用促进了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横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寻找到更为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向外流通的速度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2013年中国农村物流发展报告中显示以农产品为主的物流在农村物流发展中居于主要地位,农村物流的发展为解决农产品的市场问题提供了基础,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渠道和动力。因此研究分析农村物流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稳定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现状

关于农村物流发展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个方面。定性研究部分主要为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物流发展体系,如王新利(2003)通过与美、日等国家农村物流的发展状况作比较,认为我国农村物流在“硬件”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影响农村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软件”方面,可从逐步优化农产品物流网络方面着手,以农产品生产为中心优化农用物资起点到农产品市场需求终点之间的物流网络运输,降低农村物流运输的总成本。张雨明(2008)认为通过加强农村基础物流设施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及加强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与外界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系,能够提高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解新华(2013)、朱世友(2016)等认为农村电商的发展为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农村电商平台的运用。定量研究主要借助于相关的指标分析农村物流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物流发展影响因素,胡愈,许红莲(2007)灰色关联的分析结果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是主要影响因素,其后依次是农村城市化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农村金融的发展三个因素。王俊(2004)、李维国(2010)等以全社会的货物周转量作为一个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分析物流发展水平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陈雪刚(2012)认为农村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同时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显示,农村信息化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是影响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合以上文献的研究结果可知,农村物流的发展受到当地基础建设以及日益扩大的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农村物流的发展会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因此本文分析农村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村物流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为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指标介绍及实证方法

3.1 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1),用来表示农村产业的发展,与陈雪刚(2012)采用农村出售的农产品与畜产品总和不同的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以较为综合全面地反映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用来表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成果,也可以比较直观地表明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带来的影响;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X3),表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X4),作为影响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一个因素,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越高,对物流的发展要求也越高;政府政策支持(X5),用政府财政支农来表示,2013年、2014年的财政支农数据采用线性调整法预测得到,指标数值为1999―2014年。

3.2 灰色关联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指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确定参考数据列和若干个比较数据列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其具体的计算步骤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选取母序列与子序列。本文研究的是各影响因素对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具体影响,因此选取农村物流发展水平作为母序列,子序列为各影响因素。

第二步,变量的无量纲化,排除系统中各序列数据由于量纲的不同而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本文采用数据的标准化方法进行处理,即Z分数来进行标准化。

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与母序列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记为[JB(|]Δi[JB)|],[JB(|]Δi[JB)|]=[JB(|]x0(t)-xi(t)[JB)|],t楦魇逼谌≈怠

第四步,从计算出来的差值中找出最大值与最小值。

第五步,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ρ为分辨系数,一般情况下0≤ρ≤1,具体取值可视情况而定。ρ越小,分辨力越大,当ρ≤0.5463时,分辨力最好,通常取ρ=0.5。

最后,根据第五步计算出来的灰色关联系数计算灰色关联度,一般用各个时刻灰色关联系数的均值表示,灰色关联度值越高,说明相应的子序列对母序列影响越大。

4 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随着时间的变化逐年增加,增长速度稳步增加,但在不同的年份之间差异较大,带有一定的周期性趋势,速度变化周期约为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以前,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保持在8%左右;第二阶段是2003年以后,增长速度较高,但是波动较大,2009年增长速度较低为4%左右,与2008年相比降低1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以农林牧渔业为代表的农村物流一直处于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水平一直不断提高。

结合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数据、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以及国家财政支农数据可知,社会消费品总额与国家财政支农数据保持了较高的稳定增长趋势,发展水平较高,与农村物流发展保持同步增长趋势;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作为影响农村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水平较低,增长速度在各年间变化差异较大,且在2013年与2014年处于负增长。

4.2 农村物流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出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以及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与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水平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灰色关联度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X4、X5、X2、X3,即在影响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因素中,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影响最大,其次是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农村人均纯收入,关联度最低的是交通\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

结合以上关联度的结果可知,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X4直接表现的是农村市场上的商品物流需求,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是提高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X5与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关联度仅次于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国家财政支农主要体现为财政支出中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主要集中于农村的全面建设发展以及相关配套的制度建设,包括农业生产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方面,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风向标,因此国家政策的支持是促进农村物流发展、挖掘农村消费市场的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对物流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随着近年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农村物流的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在四个影响因素中与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是最低的,可知在农村物流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为促进需求发展类的因素,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能够满足当前物流发展对硬件的要求,这与王新利(2003)的理论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4.3 农村物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分析

分析农村物流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影响时,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三者之间均是线性相关,同时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与农村物流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高共线性,因此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农村物流发展水平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时,将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与农村物流水平同时放入模型,系数则都不显著,因此在分析农村居民收入变动时,单独考虑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国家财政支农的影响,不考虑其他控制变量。模型1是单独考虑农村物流发展水平,模型2是单独分析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因变量均为农村居民收入,模型的具体结果见表2。

以上两个模型的系数均是通过显著性检验后的系数,显著性水平为0.095,为有效系数。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村物流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有促进作用,但比较微弱,相比较于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对收入的系数0.545而言,在目前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对农村的倾斜,依靠国家财政来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发展。

5 政策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结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水平。

第一,增加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于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与农村物流发展的关联度最高,增加国家财政支农可以明显地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能力,提高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

第二,增加农村社会消费品的供给。由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与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较高关联度可知,增加农村的社会消费品供给,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三,提高农村生产的多元化,尤其是农产品生产的多元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农村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信息在农村的普及为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对物流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为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模式及其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2]张雨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3]胡愈,许红莲.现代农村物流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12).

[4]陈雪刚.基于灰色理论的农村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5]张诚.江西区域物流能力与产业经济的灰色控制系统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7).

[6]王俊.中国物流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