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动学习研讨方案

行动学习研讨方案

行动学习研讨方案

行动学习研讨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讨式案例教学;财务报表分析;教学设计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作为会计类专业核心课之一,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教学需求,需要不断探讨、实践与发展更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一、《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很多学者提出应在《财务报表分析》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案例教学法主要通过结合示例性案例讲授财务报表分析原理、方法,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案例搜集与选择问题。《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而案例的搜集、选择与设计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主要来源于教材本身以及案例类教材,这些案例都是经过精选,典型且目的性强,但是时效性差,而财务报表分析的运用往往需要对最新公布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教材提供的这类案例大多是示例性案例,主要针对某个知识点,一般有着明确的结论,需要学生讨论、分析的地方少,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能力的目的。2.互动性问题。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下,仍由教师支配整个课堂教学,教学重心主要放在财务报表的概念、形式、财务指标、财务分析方法等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整个授课过程过于单调,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全程集中,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实务性课程的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与主体作用为出发点。通过对研讨性案例的相关资料搜集、研究分析和讨论,达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财务报表分析相关理论方法运用交流、分析观点碰撞并形成多元化的结论。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课堂沉默、作业任务搭便车等现象。3.课程安排等其他问题。在《财务报表分析》案例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课堂安排不合理等其他问题。比如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不够、课堂授课人数过多、教学场所及环境不合适等,这些也都或多或少会对《财务报表分析》案例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当然,具有充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教师也是顺利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

二、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应用特点

研讨式案例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交流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方式。它能够达到最大限度的促进师生多层次、多角度互动,帮助学生从对案例的简单认识到灵活运用财务报表分析理论方法。研讨式案例教学以“导”为主,教师搜集充足案例资料,以现实财务报表研讨为载体,把原来的教师讲授为主变成教师组织讨论及点评为主,引导学生搜集被分析企业所在行业及其他相关资料,通过小组研讨的形式进行交流、互补学习,通过案例分析汇报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再通过教师提问、点评等环节对整个过程做总结。由此可见,研讨式案例在《财务报表分析》中有以下应用特点:1.“教与学”双向互动。不同于单向、垂直的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研讨式案例教学是一种“教与学”双向交流方式。以公司财务报告为载体,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也可以对学习中的疑惑进行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疑问,在研讨过程中适当引导、旁敲侧击,也可以在讨论的最后提出总结、建议。“教”与“学”紧密联系,形式活泼多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2.无压力的学习氛围。研讨式案例教学建构的是一个开放宽松、积极、无压力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会感到拘谨,围绕《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学生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可以做到畅所欲言,师生以案例为载体,以尊重、平和的态度进行相关知识探讨、沟通、学习甚至学术交流。3.启发与创新。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下,在无压力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是生动活泼的,相互的知识碰撞使得研讨式案例教学具有“抛砖引玉”的启发作用,由此带来的“思维发散”、“头脑风暴”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三、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应用

1.学时安排。在本科教学中,《财务报表分析》一般课时为48课时,考虑到《财务报表分析》教学体系内容及重点难点,研讨式案例教学所占比例以25%-30%为宜。以安排14课时研讨式案例教学为例,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研讨分析3课时,利润表研讨分析3课时,现金流量表研讨分析2课时,财务能力研讨分析4课时,综合能力研讨分析2课时。2.研讨案例开发。通过组建《财务报表分析》研讨案例开发团队,充分考虑研讨式案例与案例教学、理论知识体系和实验内容的耦合性,共同筛选、提炼具有代表性案例以供研讨案例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并设立《财务报表分析》教学案例库,定期进行更新。3.研讨式案例教学过程。对研讨式案例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主要的步骤为:根据学生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分组;每次研讨前明确研讨的内容,并给予足够时间查阅资料、分析;轮流汇报发言,确保每一小组每一成员的平等参与;研讨完成后分小组提交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并及时反馈信息。4.成绩构成。按研讨发言及完成报告情况予以给分,并作为平时成绩的50%核算,再根据教学考核中的成绩构成比例进行加权平均作为课程总评成绩。研讨式案例教学方式是一种综合的、新型教学方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推动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者:唐文秀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潭,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7):57-59.

行动学习研讨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干部培训;党校主体班;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50-02

一、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基本特点

研讨式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特定的案例材料将学员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教师与学员及学员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员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研讨式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式和灌输式教学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互动性

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实质是充分利用学员经验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从概念到概念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学员作为参与主体,促进学员积极主动学习、分享经验、探索性学习的教学方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是把案例材料在课前分发给每个学员,让学员有一个思考和准备时间,在课中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发言和交流,教师予以及时和必要的引导以保证讨论的深入,在教师与学员及学员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中达到学习理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综合性

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都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从现实生活中精心选择和加工的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针对性的具体事件。研讨式案例教学是要求学员从案例材料这一个性和特殊性中找出其蕴涵的共性和普遍性,在此基础上,用获得的共性和普遍性作指导,去分析和解决案例材料设定的具体问题。因此,研讨式案例教学要求学员在认识上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具体的两次飞跃,培养和考察了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开放性

由于案例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没有一个固定的唯一的模式和答案。学员因其阅历、知识、眼界、思维方式、工作经验的不同,会有不同甚至迥异的分析结果和处理方式,而每种分析结果和处理方式都会有自己的道理。学员不仅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吸收借鉴,激发灵感,促进思考的深入和对有关理论的理解,而且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比较优势

中国传统的管理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宏观轻微观,重传授轻参与的缺陷。教育方法偏重知识的灌输,以课堂讲授为主。由于参加党校培训的学员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干部培训发展的要求。而研讨式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研讨式案例教学非常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员对案例的分析、思考和讨论,且不设标准答案,充分发挥学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员多视角的看问题,具备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研讨式案例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研讨式案例教学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培训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灌输知识;而学员是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效果显然不能适应培养现代领导干部的需要。党校的培训不仅要使学员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员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研讨式案例教学着眼于学员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真实问题,学员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在这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还可以被用来进行模拟决策和问题解决。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真实的,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它要求学员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调动创造性思维,增强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通过研讨式案例教学,学员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从讨论中分享知识和经验,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而且训练了科学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从讨论中学会与人沟通,提高学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研讨式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员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系统的完整的把知识传授给学员,但较少鼓励学员对这些知识提出挑战和怀疑,忽视了对学员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员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学员是被动接受知识。研讨式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同,重点在于学而不在于教。研讨式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员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员通过案例的分析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方式上,研讨式案例教学采取以学员为主的课堂讨论方式,学员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在这过程中学员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学习对自己和他人已有经验的利用,促使学员的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在教学结果上,传统教学方式教给学员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员获得的是机械记忆、具有标准答案的知识。研讨式案例教学没有统一、权威的答案,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案例为全体学员提供了同样的情景和信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案,有时也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这种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选择,可开拓学员思路,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员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研讨式案例教学有利于学员的经验共享

党校主体班学员来自各行各业,这既有互补的优势,又是共享的资源。特别是在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参与中,来自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领域和专业的学员们,结合各自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和过程;以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同一问题发表见解,达到了思想碰撞、互相启发、彼此交流的效果,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研讨式案例教学还有利于促使学员学会沟通与合作。研讨式案例教学不重视是否得出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案例作为个人反思的催化剂,允许有不同观点的进行辩驳,展开双方或多方的探讨,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不同角度的论证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三、实施研讨式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局限性,研讨式案例教学也不例外。首先,研讨式案例教学注重对学员能力的培养,但缺乏对知识系统地传授,即缺乏对概念、原理等概念性知识的培养,因此要在学员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才能开展研讨式案例教学。如果大多数学员在这方面有缺漏,则要进行基础知识的补课。其次,研讨式案例教学要求学员课前对案例情景有充分准备时间,为参与案例教学提供保证。最后,还应保证课堂上要有足够时间开展案例讨论,避免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尽管研讨式案例教学存在局限性,但作为一种自主创新性研究式教学方法,它紧系新时期党校教育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我们应当根据干部教育的实际和党校学员的特点,探索具有党校特色的案例教学形式。

(一)研讨式案例教学应与其他教学方法并行运用

研讨式案例教学虽有其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的比较优势,但因有其自身的局限,而不能代替其他教学方法。如果将研讨式案例教学模式化地加以滥用,必然会带来诸多负效应。是否采用研讨式案例教学,以及采用研讨式案例教学的频率,都要视具体教学内容、教师本身的素质条件、学员实际情况和案例的准备情况而定。

另外,即使实施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各种条件均已具备,也要认识到案例是不完全的,研究者不可能把问题发生、发展中的所有变量都揭示出来。案例往往不能揭示出所有问题,并且研讨式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的普及与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能力。因此,只有将研讨式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并行运用,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干部培训的教学目的。

(二)逐步建立起党校研讨式案例教学的资源库

中国国内的案例教学开展时间不长,可供运用的案例还不多,在现有的国外案例库中,关于中国的案例很少。案例的形成过程往往花费较大,时间消耗过多,并且需要进行现场核实。许多单位和部门对真实信息的披露慎之又慎,为本土化案例采写增加了难度。同时,案例是需要不断更新的,一个案例库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就会变成“死库”。如何寻找和撰写优秀的案例,是党校今后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党校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案例教学模式,结合党校的教学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特别是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提高执政能力,把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党校研讨式案例教学的资源库。

行动学习研讨方案范文第3篇

(中国计量学院 计算机系,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要的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模式得到国内外高校的高度重视。文章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提出“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介绍该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和试点实践效果。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

1 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以“学习活动”的形式呈现,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主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在学校教学领域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为先进的模式。日本、新加坡等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改革方案中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凸现出来,先后在学校里开设类似我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代表当今计算机学术界和教学界世界水准的IEEE CS/ACM联合任务组于2000年3月6日发表的计算机学科示范教学计划CC2001报告草案(又称CC2001稻草人报告)及其计划在2001年10月完成的最终报告中,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14个方面,其中程序设计基础(PF)被作为CC2001教学计划中新增加的或是得到加强的6个领域中的1个。可见,即使是在现今高度发达的计算机专业中,程序设计技能依然极其重要。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以计算机语言为基础,运用程序设计逻辑及特定算法进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现阶段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过于注重书本文字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等。研究性学习着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能力[1]。程序设计类课程是目前中国计量学院全校性的公共平台课程,是在校所有学生的程序设计入门课程,涉及面大,影响范围广,具有程序设计教学的一般特点,而且实践性比较突出,因而较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程序设计教学强调学用结合,以学为手段,以用为目标。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研究性学习强调为用而学,让学生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和主动获取知识,重视实践,力求创新。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贴近生活和深入实际的机会,使学生在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和研究中学会关注社会和人生,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由此可见,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更有实用价值。

2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内容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是面向全校计算机程序设计类公共课程,目前已经在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组织开展,在2013级财管专业2个行政班2013—2014学年第2学期的校平台必修课VB程序设计课程中进行教学试点。

课题研究的途径是“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是以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班讨论和课堂交流为主的教学过程。以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为标准,是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课题组对该课程做了新的划分,即将课程内容分为4部分:精讲部分、略讲部分、自学部分以及研讨部分,并对讨论课的组织形式提出实施方案。课程计划从总课程学时中抽出12学时,对部分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学习,讨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第3章多分支选择结构selectcase、if嵌套部分,循环结构for以及do的适用范围;

(2) 第4章对用户自定义函数与过程的功能;

(3)第5章将借助拨号盘实例设计引发控件数组的需求性讨论;

(4)第6章以弹力球案例为引子,引起对容器控件坐标的讨论学习;

(5)第8章对文件读语句和逐行读语句的适用范围进行讨论学习。

3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践方案

3.1 大班授课实施方案

1)教学对象。

一个专业,即2个行政班,约85人。

2)课堂时间。

从总课程学时中抽出12学时,对部分内容进行讨论学习,这些讨论内容分布在VB程序设计各章节的关键知识点中。

3)教学重点。

任课教师重点讲授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首先用1/3学时讲授VB语言的基本知识(如变量、表达式、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函数、数组等)和一些常用控件;然后用6个课时讲授软件设计方法的相关软件工程知识,再用4个课时对1个开发实例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利用语言开发应用程序上。

3.2 小班讨论实施方案

小班讨论课主要是促进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自学及研究能力。小班讨论采用学生设计和教师主持研讨的方式展开,由2位教师各带领1个小班分组讨论,教师提前1周布置讨论主题,学生以 5人为1组选择讨论主题,每个学生查阅资料,完成分工讨论内容;小组学生集体讨论,各组分别负责一种实现算法,每组汇集和整理该专题的需求算法、程序框图、伪代码及其相关的改进算法并阐述专题的重点、难点和专题实验调试过程的思路[2-3];最后每个学生完成该主题各自应承担的任务,完成主题报告或PPT并在充分准备后上台讲解,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实验实现设计方案,同时还要进行设计说明、讲解和答辩。

4 结 语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改革了单一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更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考核评价方式中加大了讨论环节比例,通过平时成绩10%、实验40%(常规实验15% +讨论考核25%)、期末考试50%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2013级财管专业2个行政班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授课以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得到提升,学生之间形成相互讨论的良好局面,和其他同类课程的班级相比,学习成绩也大为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3172)。

第一作者简介:周杭霞,女,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感器网络、嵌入式检测技术、高精度测量校验和智能算法优化技术等,zhx@cjlu.edu.cn。

参考文献:

[1] 徐成芳, 张琦, 赵颖. 关于“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交流”模式的思考[J]. 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2011(10): 132-134.

[2] 朱艳敏, 陈超.“大班授课, 小班讨论”合作性教学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23): 62-63.

行动学习研讨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研究;情境模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96-02

理查德·蔡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伟大的管理者,那就来学习运营管理吧!”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运营管理》所涵盖的知识点应该是每一位管理者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与素质方面所必备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运营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若想通过运营活动来创造部分优势,企业必须了解运营行为是如何提高生产力的,再一次给了大家一个学习并努力学好《运营管理》的强大动力。在对MBA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深刻地体认到,教师在努力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还需要学生主观努力去自我发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案例研究、情境模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构成了一个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与实践运用能力的良性循环学习机制。

一、案例研究

MBA案例教学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在1908年开发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MBA学源的独特性,绝大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故而此种方法强调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同时又能教学相长。在案例教学方法历经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它已经被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的优秀教育机构所接受,成为现代工商管理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并分别就这些方法在知识保留力、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提高人际技巧、态度转变和接受度等六个方面对各国专家做了广泛调查,结果发现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综合效果名列第一。1998年,美国《商业周刊》曾对美国排名前25名的商学院进行调查,发现所有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比例均高于总学时的50%,以哈佛为例,每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要分析500~700个案例,这些案例中有些是经典案例,而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的案例分析后,在学生中会产生深刻的认知和共鸣。哈佛校友会出版的《哈佛案例教学方法:艺术与技巧》一书指出,“知识是可以讲授的,但智慧却是不可言传的”。在历经百余年的历史验证后,可以这样说,案例教学法是最适合MBA教育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MBA教育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行案例教学法,强调所有的教师都要进行案例教学,所有课程几乎都采用案例教学,并鼓励老师以实践为背景扩充案例库,评选优秀案例文章等。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运营管理》的教学效果与案例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引入经典案例时,学员会有深深的认同感,并会积极投入到讨论中来,当我们引入当下背景中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学员们亦会给出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会主动提出观点,引发新一轮的探讨。比如我们曾经进行过一次生产运作方式方法方面的案例探讨,在讨论后,有学员主动提出要再进行一轮涉及到目前较先进的“3D打印技术”的探讨学习,这种学员自动自发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共享知识的过程,不仅让全体学员受益良多,作为教师的我们亦能够保持与企业实际接轨,同时这种即时的反馈也能让我们不断地去完善案例内容与研讨形式。有时由于教学时间限制,过长的案例我们会在课件中以大纲的形式给出,案例具体内容在课上以讲述形式深入介绍,把一些学员们会产生疑问的知识点预先讲授,实际上也是把曾经枯燥的理论融入到了案例实际中,形式的改变,达到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有时我们也会将不宜删减的较长案例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由学员们课后研读,深入理解知识点,再以小组形式研讨,最后课上以组对组的形式来进行观点阐述及辩论。除了中文的案例,我们还会以SSCI中经典的或正在发生的案例来展开讨论,形式上往往是在课上初步引入案例后,给学生一周至半月不等的时间来深入研读案例,进而采用分组及集体讨论或沙盘模拟等形式展开研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案例教学,学员们由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认知,学习兴趣极为浓厚,教学效果也是极为显著。

二、情境模拟

在教学中,我们也会以情境模拟法来加深学生的认知,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沙盘模拟的教学课堂中,即我们会围绕有待探讨的某一运营管理问题,从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编写成“剧本”,然后在教学中统一阐释“剧本”,分组后将每组组员分派至沙盘,由学员自行决定“剧本”中的角色,同时每组要有一位学员承担记录工作记载“剧情”发展。通过沙盘及情境模拟,使学员从中学习并运用知识进行操作,达到提高学员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剧本是载体,沙盘是舞台,其核心是由学员充当管理者角色或“演员”,使学员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和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沙盘模拟及情境模拟之所以目前被各大高校广泛采用,主要是其实现了多种教学效果的结合:①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建立在综合管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基础上编写的“剧本”,再以学生的实践背景和所学理论知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广度、紧密程度上也是十分突出的,因而这种方法法尤其能达到让学员学以致用和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②情与境的有机结合。这一方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了人的“情”与“境”的高度结合。“情”包括人的感情、理念、情绪心态等情感性的因素,人是情感的动物,在处理问题时,不可能不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境”即是指实际案例中的非人因素,包括内部环境(如人事环境、运营环境、设施等)、外部环境(市场状况和国家政策)与企业文化氛围等,亦即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同样不能忽略客观因素的影响。③教与学的真正结合。通过案例讨论记录以及随堂记录,教师不断完善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明确掌握哪些“点”可以更深入地展开探讨,哪些“点”可以一带而过,对案例进行总体把握,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对于学生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如是否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和预测,是否能具备知识综合能力来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是否能结合自己的角色在变幻的外部环境下做出较为清晰客观的判断等等。

三、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我们往往会在开课之初,就会向学生传达“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其实无论是《运营管理》课的案例研讨还是情境模拟,都离不开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这两者是贯穿学习机制始终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理念。

1.自主学习。在进入大学学习阶段以后,我们就会一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要求学生自主去调研和收集身边第一手的案例数据和资料,然后用学过的理论结合曾经的工作实际来对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与优化,写出研究报告;有时也会由教师指定若干个大致范围的选题,由学生自己从中选择去进行研究。

2.合作交流。在前文中我们多次提到了研讨中要强调“多边对话”。即不仅要在师生之间创造讨论问题的氛围,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学员与学员之间展开思维的对抗与碰撞,从而达到学习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实现共同进步。在形式上,我们会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组成4至8人不等的研讨小组,在研讨时,会分派或自由选定组内角色,可在课后集体讨论后,课上指定一人来展示讨论结果,或也可在课上集体讨论,由教师指定1至2人进行记录并归纳总结。通过这种合作交流,引导学员们对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并能够深层深化学生的思维,激活学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案例研究、情境模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这一良性循环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我们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及与企业的长期合作过程中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通过这一良性循环机制的建立,我们《运营管理》的教与学都取得了跨跃式的进步,学生们不再觉得《运营管理》教学枯燥无味、与实际脱节,教师们在教学中也不再有为难情绪,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廖小飞,陈雯.基于案例教学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

[2]洪家祥,张德秀.情境模拟游戏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研究[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

行动学习研讨方案范文第5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实施新课程的瓶颈,那么如何促进新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日前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而案例教学是通过典型案例呈现出实际工作的情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受训者能更有效地接受新的观点和理念、提高行为技能、改进内隐决策、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则是课堂中真实的故事,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足以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的事件,又解析某一教育理论。因此,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教学案例关注的是学校、师生、教学问题的解决,它可以激发教师对实践问题作出多样化的理论解读,促使教师在交流、碰撞中,相互学习、借鉴、提高,对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都具有诸多价值和功能,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和桥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学相长的阶梯。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案例学习,促进每一位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享其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的素材,在实践反思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 2.运用案例教学,把接受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分析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换位、集体讨论、多角度思考、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的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能力建设。3.记载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提升文字功底,积累教学经验。

三、研究主要内容

1、目前教师专业水平现状的剖析,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措施和对策;2、探索案例特性,案例学习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密切关系及作用;3、探讨如何撰写案例和案例教学,“解读”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4、寻求精选、分析、拓展、研究案例教学的方式,有效促进教师的观察分析、文字记录、理论水平等专业能力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本园A、B教研组为研究基地,行动研究法为侧重点,采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研讨法、个案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进行。

五、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6-2007、7):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开题;完成本课题的组织工作;开展园本案例的学习,培训,通过讲座、座谈、教研组研讨活动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对课题新理念能融会贯通,增强教师的的研究意识、整体意识、创新意识和教研信心。

第二阶段(2007、9―2008、7):精选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案例教学,使教师对教育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及多维度的解读,将具体的教育行为与教育理论联系起来一并思考,从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

第三阶段(2008、9―2009、7):根据每一个教师的现有专业水平和个性化学习需要,适时、适宜地开展教学案例的撰写和研讨活动,反思自我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解读”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效促进教师的观察分析、文字记录、理论水平等专业能力的提高。

第四阶段:(2009、9―2009、12):以多种形式与方式进行课题成果展示,介绍经验,推广、汇编优秀的典型案例,整理教研活动实录,撰写结题报告,做好结题有关工作

六、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领悟案例的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依据。观念的转变起始于头脑中原有的认识与新理论之间的矛盾,理论的学习引发了教师原有认识与新观念之间的矛盾,而矛盾解决的过程就是观念转变与认识提高的过程。

案例学习与教师专业化成长有着密切关系和作用,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观察分析、文字记录、理论水平等专业能力的提高。感悟到案例研究的意义:1.案例研究可以分享教师实践的智慧。优秀教师的实践智慧通过案例来传递;全校同伴的经验,通过案例来分享;教师、专家“实践共同体”以案例为载体对话与交流。2.案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学相长的阶梯。教学案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了在典型情境中应对的策略、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3.从案例研究中发展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案例研究是教师研究特有的话语系统; 案例研究是教师实践反思的最好形式,教师正是从案例中感悟理念,学会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来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二)精选名师典型优秀案例,结合本园实践,组织教师研究,促进教师再学习再提高

1.以研讨为主导,交流、反思融于教学实践中。

精选名师典型优秀的教学案例,并汇编成册,教研组组织教师教研活动时,组织教师专门学习。从而促进了每一个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享他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的素材,在实践反思中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

2.“观课”,研究、借鉴他人的优秀案例。“观课”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注重在教研活动中提倡合作、互助、共享意识采用不同的形式,加强教师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

3.在研讨――实践――评议――反思的循环过程中,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了平台。06年的9月到现在,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同课异构的“一课三研”等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学习理论――现场教学与探析――认识提升等研讨程序,引领老师们把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变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三)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提炼和积累有价值的案例

教学案例是课堂中真实的故事,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是足以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的事件,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