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方式

小学教育方式

小学教育方式

小学教育方式范文第1篇

要想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式,就应当先将教师的教学观念予以转变。绝大多数教师自身皆接受的应试教育,因而,很多老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现在提倡新式教学方式,其实并非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面否定。因此,就必须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正所谓,观念会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任何形式的教育方式都不可能脱离教育观念。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绝非是更新一套教材,而是涉及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方式的深层次转变。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师;课程改革;教学方式

一、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式

一般而言,我们将体育教学方式划分为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与体育教学行为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关注转变“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学生主体性”是要包含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与创建性”。所以,他们认为以学生为主体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在不同领域的内容皆有反映,学生会较为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与各项技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老师与学生是教学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至于在教学实践中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老师作为思维的出发点。我们现在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也绝非对老师的作用全盘否定,而是要改变以灌输式为主导的教学。灌输式的方式显然早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也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现在我们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情感与意志进行关注,这也正是新课改时刻提倡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根本要求。

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式

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方式,也并非是要否定教师的作用。老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出发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与意志等。新时期教师要切实转变,并且时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不断寻求与思考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与集体的学习行为,还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等特点与规律,全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运动技能教学原理。我们现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有讲解示范法、直观法、分解完整法、情景法、体验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给体育教师作为选择。不过这些方法是根据不同目标而创立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运用时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理念来选择。因此,不同的教学思维方式将直接地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换句而言就决定了老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

三、充分利用多种化信息手段

有研究者指出,在对我国中小学老师大量的调查问卷中发现,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已在农村或者城市里的中小学中十分普遍。甚至在部分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都会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教学,丰富课堂教学。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须要求中小学老师善于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为体育课堂教学增添新的特色。大量使用信息化方法,能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体育课教学环境也得以改善,体育课堂教学将步入新的高度。

四、灵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所谓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课堂就是指,教学的方式要从单一走向多元,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而服务。尤其是小学体育老师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必须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充分利用与发挥不同教学方式各自的优势;要善于扬长避短,要根据课堂教学实践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善于灵活运用自己的特长与优点。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所学动作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一堂完整的体育课堂,在课堂的不同环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要善于通过情景、体验、自主、探索、对话、反思、多样化等方式进行教学,不断提高自身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水平,以达到新课堂改革的要求。研究也表明,体育教学方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领导重视程度、场地器材、课堂氛围与师资力量的影响。从教师专业素养层面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受教师教学理念、教师专业技能以及教师对体育学科的认识的影响。

作者:林建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余平.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建构的特征[J].当代教育科学,2014(24).

[2]李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

小学教育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讲解方法

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选择研究

展览馆展示的内容丰富多样,为了在众多优秀的文化当中找寻到适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需要我们把相关内容上升为方法论,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是讲解内容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中小学的讲解中,应该侧重于对实现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按照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需要讲解员在众多的讲解内容中,寻找出适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突出贵阳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采取的举措,促进中小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其次,讲解内容充分结合中小学生的教材实际和接受能力。对于中小学生的讲解,应该是基于中小学教材衔接的基础,与讲解内容融会贯通。中小学生的教材内容虽然相对简单,但是涉及面广。在我讲解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针对中小学生的讲解内容,主要是和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在讲解中着重讲解家乡的美丽风光和人文风情,关键是培育中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结合中小学生的参观特点,主要讲解了贵州省独特的喀斯特风貌、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贵州的历史发展等,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材的很多学科都有涉及,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再次,讲解内容突出专业展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例如在讲到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不仅给大家介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讲解城市的布局、城市道路规划、贵阳城市设计等内容,让中小学生对城市、对自己生活的家乡的发展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从小立志做社会的栋梁之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让中小学生充分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让中小学生拓展视野,了解社会。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讲解方式研究

结合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等特点,为了取得较好的参观效果,讲解方式具有独特性。一是“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的讲解方法。即通过讲解各个展区的重点知识,开阔大家的眼界,适合于人数较多的团队。在讲解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讲解展区的重点知识,能够吸引中小学生的参观注意力,讲出展区的亮点和重点。为了保持中小学生的参观兴趣,避免中小学生的参观疲劳,讲解员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参观的效率和效果。二是“抛砖引玉”启发式的讲解方式,通过讲解员的提问,主要是增强讲解员与中小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增添了参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观热情。这一种讲解的方式,多用在中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上。在每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掌握提问的节点和时间尤为重要。讲解员的提问次数在两到三次为宜,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增加参观的整体效果。结合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的实际情况,在介绍贵州黄果树瀑布的时候,做出提问,让大家主动介绍贵州省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美丽风光;在讲到贵州的红色文化板块,以遵义会议会址的相关内容为引子,让大家讲出自己所了解的贵州红色旅游的地点以及参观的感受;这种讲解方式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效果较好。有的在讲解之外,还会和讲解员进行交流和沟通。三是“触类旁通、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即通过中小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回忆,过渡到要讲解的内容,能够激发未成年人的参观兴趣,取得较好的讲解效果。中小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熟悉的环境,逐步了解到外部环境的情况,所以,有必要从中小学生熟悉的内容讲起,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种讲解方式主要是在讲解贵州省的生态文化展区,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对其人生目标的设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展览馆为做好未成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举措研究

小学教育方式范文第3篇

小学德育教学评价是立足于课堂,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通过实际可行的评价方法,从整体或局部上来对教学系统进行考察,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的一种探索的过程。教学评价能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能促使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从而保证小学德育的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既是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也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开始,能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其最终目的不仅能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做出鉴定,还能促使教学活动的价值最大化。

二、小学德育多元教学评价方式的应用

1.教师评价方式。在教师评价中,包含了三种形式,有暗示式评价、概括式评价和引申式评价。教师评价既可以在课堂上实施,也可以在课外实施。暗示式评价指的是教师用语言之外的隐性行为来给予学生评价,从而达到师生的隐性互动。概括式评价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阐述和自我评价,并对其评价进行总结性阐述。引申式评价指的是教师通过一件事而引起了另一件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2.学生评价方式。学生自评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互评指的是学生之间对对方的德育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评价、对组评价和对班评价等形式来实现。某学校专门制定了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表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评和互评,主要是对热爱劳动的行为进行详细评价。

3.师生互评方式。根据师生平等、师生互动的原则,在教学评价方式上,需要将师生放在同等的地位进行评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评定学生,但对于学生评价教师而言,制定学生评价教师的表格是很有必要的,这就避免了一些学生因为害怕老师而不敢说真话的现象。

三、小学德育多元教学评价方式的应用中产生的问题

当今我国在小学德育多元教学评价方式的应用上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比如教学评价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并且能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从而促使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全面发展,然而在这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其主要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小学德育多元教学评价方式缺乏灵活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虽然其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却没有灵活充分运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顾及到所有的同学,通常只用一种教学评价方式,并且很难因材施教。这就导致了德育中的教学内容很难让所有学生接受并受到良好的教育。

另一方面,小学德育多元教学评价方式比较落后,没有任何创新思想。它所采用的评价方法都是从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师生评价三个方式进行,没有任何创新可言。然而如今的时代在不断变化,这三种评价方式需要被创新,需要被变革。

四、完善小学德育多元教学评价方式的建议

针对小学德育多元教学评价方式的应用中所产生的问题,需要给予相关的建议,对小学德育多元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完善。一方面,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德育教学。这样有利于多元教学评价方式的形成。另一方面,小学德育多元教学评价方式要与时俱进,适当地进行变革来适应学生的变化发展。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随时随地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

对于德育的课程内容,不能仅仅限于书本知识上的教学评价,还要通过社会生活来进行教学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不能仅限于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师生评价,应该扩大范围,进行创新,将学生看成是社会上的一份子,将他们融入社会中去。因此,要通过这种德育教学评价方式,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从而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小学教育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个性特征 兴趣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行新课标的今天,从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及个性特征着手,采用游戏和教与玩相结合的多种组织形式,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兴趣。体育课堂教学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主阵地,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及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如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小学体育老师来说就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力求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整个学练过程中,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游戏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体育游戏具有以下作用:一是锻炼作用。通过体育游戏可达到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的作用。体育游戏作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要因人、因时、因场地器材等因素来确定游戏的负荷量、强度以及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以达到锻炼目的。二是教育的作用。体育游戏可使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游戏教育,可以在欢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小学生的体格,体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质。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竞争中去体会“得第一”的快乐,去表现自我,无疑是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不要单纯的教,要在枯燥无味的练习中,可分组比赛练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2.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单就短跑训练而言,就有迎面接力跑、换物赛跑、十字接力赛等形式。但即使是一个很有趣的游戏,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时间久了学生也会感到厌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编创一些游戏环节。教师再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充分的肯定,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由平淡变为突出。这样的游戏丰富了课堂的内涵,既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具有合作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体育游戏大多是集体活动,由全班同学一起参加,要求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协作中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这种性质的游戏通过人与人的交往,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并一起分享承担结果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体育教学中,一次接力跑,一次游戏,如果没有同伴间的合作,单凭个人力量是很难取得胜利的。伙伴的默契配合、彼此的情感交流甚至只是加油呐喊,都非常重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团队的力量,了解团队意识,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学生兴趣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兴趣是人行为动力的一种形式,而且是非常活跃的、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动力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就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是否愿意参与体育活动首先要取决于学生对体育活动是否感兴趣。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由于学生受认知条件的限制,技术动作的教学往往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无论教师如何讲解和示范,学生对动作的感觉始终都会存在较大的偏差,结果体育课变成了枯燥的技术动作练习课,导致学生丧失了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也使得预期的教学目标难以达到。而学校体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机械传授”的教学模式,应该采用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使学生能够对老师所提出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产生兴趣和新鲜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集合队形形式的变化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集合是小学体育的基本,小学生都比较好奇,这是创新人才的基础。所以,我从简单的集合队形入手,用不断变换队形的方法,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2.教学分组的变化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体育课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应该保护这种好奇心和积极性,这是创新人才的心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

3.转换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人在家庭中被百般呵护,是家中的小皇帝,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而离开家庭后,则会产生较强的焦虑和不安全感,甚至导致性格的孤僻。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体育教学中以轻松偷快的游戏、舞蹈、徒手操等,形成群体活动的环境。在活动中,让他们担任一定的游戏角色,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集体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的期望,而得到同伴的喝彩和教师的表扬。从而得到自我肯定和确认,让他们对该运动产生兴趣。

三、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体育课的影响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天生好动,尤其是体育课,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内涵没有真正理解,大部分学生会认为体育课就是玩耍,如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用在教学生从事某种练习时,会让小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即教与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对体育课的向往。“教”与“玩”的结合,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同时,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穿插了一些体育游戏,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达到了运动负荷。通过“玩”达到了学生的运

动量,促进了体能的增强。

四、结论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基础,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就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欲望,游戏、教玩结合、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都能给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在娱乐中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杨军.浅探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2]林丹.新课改下小学体育的教学之我见[J].体育学术研究,2003,(8).

[3]欧阳永俊.浅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发展[J].科教文汇,2008,(11).

小学教育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师;学生;互动;方式

小学体育教师如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高效的与学生互动,就能通过互动与学生培养感情、引导学生掌握体能技能、使学生愿意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本次研究说明了几种小学体育教师与学生互动方式,并说明这些互动方式实施的要点。

一、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重视互动的均衡性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有时会与学生个体互动,比如教在讲解一个体育动作要领的时候,会要一个学生过来,让这学生做体育动作,教师会纠正学生的动作。这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方法。部分教师在和学生互动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个体互动的时候有一些要点。

以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投掷的动作为例。有些体育教师喜欢让学优生上来做示范的动作,这是因为学优生体育基础扎实,领悟能力强,体育教师稍作点拔学优生就能立即完成动作。然而体育教师要意识到,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的时候,如果一直和学优生互动,学中生和学困生会觉得自己被冷落了,当学中生或学困生觉得体育教师不喜欢与他们互动时,学生就不会愿意积极的参与体育课训练。体育教师在与学生个体互动的时候,要注意群体的分布局,要广泛的与多层次的学生沟通。有一部分的学生在学习时候,渴望与教师沟通,比如他们非常希望想回答教师的问题,希望能和教师互动,教师要读懂学生的表情语言、动作语言,回应学生这样的要求,与学生互动。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要展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依然以教师引导学生投掷为例,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的动作时,可以用肢体接触学生,告诉学生正确的动作是什么,嘱咐学生只有正确的应用体育动作训练,才能减少身体能量的损耗,提高体能输出的效率。并且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动作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做好各种保护动作。当学生在和教师互动的时候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时,便会期待上体育课。

体育教师在与学生个体互动的时候,要广泛的选择互动的群体,回应学生互动的需求、应用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这是教师开展个体互动时需要注意的教学要点。

二、教师与学生群体互动,重视引导的定向性

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有时会和一个学生群体互动,为了高效的和学生群体互动,教师要科学的划分群体,定向做好互动。

以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运球动作为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优生、学中生、学困生三个层次。并以划次为依据,让学生以6人为一个小组开展练习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优生在熟悉了基本的动球、带球走的运以后,挑战高难度的运动动作,比如学生可以完成边走动,双手互动球的动作,学优生会觉得这样的动作非常有趣,从而愿意练习这样的动作。教师可以引导学中生练带球走的动作,让学中生学会协调运球的节奏与走动的节奏,学中生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便能完成这样的技巧。教师可以引导学困生练习蹲地拍球的动作,使学困生能体验什么是运球的节奏。当学困生逐渐熟悉了运球的节奏后,教师便能引导学困生尝试一边转圈一边运球,一边改变肢体动作一边运球,直到学生能够掌握慢走运球的节奏。教师可以引导同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经验,互相帮助计时等,使同层次的学生能够通过交流来掌握体育知识。

教师在与群体学生互动的时候,要注意到互动的高效性。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能力、理解方法、理解基础存在差异性,教师如果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动交流,需要使用不同的交流方法。为了提高沟通交流的效率,教师可先将学生分层,再对同一个层次的学生应用统一的方法互动交流,这样教师的互动效率就能提高。

三、教师与学生角色互动,重视角色的平等性

教师如果与学生互动的时候,教师一直是引导的角色,学生一直是被引导的角色,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畏惧的心理,可能就会不敢和教师互动,甚至排斥和教师互动。为了改变学生的心理认知,教师有时要用角色的方法和学生互动,使学生和教师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互动。

以一名教师引导学生球两人三脚接力的游戏为例。教师设定的游戏规则是学生分成6组,每组数名学生,两名学生要用两人三脚的方式跑步,跑步的距离是跑过前面500米的横线后,折回来。让同组另一队两人三脚的队员接着跑。哪个小组的成员先跑完,即获得胜利。这一次,每一个学生小组都要与一名特殊的嘉宾跑,即池生小组可以指定教师与一名小组成员绑一条腿跑一次。教师就是游戏中的嘉宾成员。每一个学生小组只能指定一次让教师帮助跑。在这一次的游戏中,教师和学生同是参加游戏的角色,于是学生便会平等的与教师一起交流。学生会与教师一起努力的向目标奔跑,学生会因为该队的胜负而为教师加油,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和教师交流的乐趣,不会觉得教师是值得畏惧的对象。

为了让学生能够和教师平等的互动,教师要为自己创造角色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奋斗,当学生和教师在平等互动中产生感情以后,便会愿意主动接受教师的引导。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