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集体经济信息

集体经济信息

集体经济信息

集体经济信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应用分析

引言

从大众定义的角度来看,经济信息包括了所有与经济相关的信息。而从小范围来看,经济信息指的是经济活动中传递出来的相关信息[1]。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活动中包含的经济信息越来越丰富,加强对经济信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宏观经济经济管理指的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宏观信息的利用能够更好的帮助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同时还能够更好的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地位,促进国家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引起政府相关人员的注意。

一、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首先,从经济信息本身而言。经济信息反映的即是市场上各种经济活动的动态和现象,加强对经济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帮助经济主体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并根据科学的分析对未来的市场经济动态进行合理的预测,为企业的经营与决策提供给有效、必要的依据[2]。此外,市场经济受到多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为了稳定经济的发展,使经济计划和实际情况相符合,经济主体必须要加强对经济信息的收集。最后,企业的管理不仅需要依靠正确的经营与决策,更需要加强对企业的整体管理。经济信息的收集能够加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了解,并采用有效的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其次,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国家政府对国家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等进行宏观的调控。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自我自我调节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而要做好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则需要政府相关人员克服市场调节的不足,以调节、决策和政府监督等方式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最后,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对于经济世界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促进人类的发展。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首先,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管理目标是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管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才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应用对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经济管理目标的确立中[3]。通过收集宏观市场经济信息如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数量和比率、消费者的消费情况、公民的投资情况等,政府人员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市场的工序情况,从而建立更加合乎实际情况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管理目标包括有:在遵循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对经济的发展行使必要的宏观政府予以调整。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市场调节、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经济的稳定发展包括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物价和消费者收入、投资等的平衡等,实现经济增长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此外,保障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效益的提高等同样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4]。要达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在识记的操作中,制定有效的管理目标必须要坚持几点:第一,坚持以市场经济自我调控为基础。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且市场调节能力属于经济调节的基础能力。宏观经济调控只能在遵循市场经济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加以调整;第二,分清主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第三,保持目标的弹。市场经济发展中,意外情况经常发生。为了防止意外的变化,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显得十分重要。相关人员必须要充分重视对经济信息的收集,切实发现和解决其中的问题,使经济发展能够朝着制定的管理目标进行;其次,在计划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计划的编制和规划是固定的,为了防止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过大的变数,在制定过程中即需要详细的经济信息为依据;最后,在管理决策中,经济信息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决策指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其对促进国家经济、政府部门经济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要进行有效的宏观经济决策需要两个步骤:制定方案和评价反馈方案。制定方案的过程中需要以全面、有效的经济信息为参考依据。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制性质,经济决策方案需要拟定多套备用,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制定方案之后,为了保证方案的全面效益,政府工作人员要对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反馈。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一)有效收集和整理经济经济信息

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以全面的经济信息为基础。因此,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需要有效、全面的收集经济信息。那么,如何有效的收集信息呢?第一,经济信息的收集需要制定完整的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收集;第二,要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市场经济的信息变化速度较快,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以最新的市场经济信息为依据,因此,经济信息的收集需要注重时效性;第三,信息的收集要具有针对性。市场经济信息的种类非常丰富,不同的经济管理需要不同的经济信息,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收集[5]。

其次,要对收集来的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整体。整理信息的后盾包括对信息进行分类、精确度筛选、适时更新等。经济信息的收集渠道众多且内容不一,在收集经济信息之后,相关人员还必须对信息进行整理才能够予以利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效率。在局部或者全国范围内建立有效的经济信息平台,不仅能够方便接收世界各地的经济信息,还能够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和效率性,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提高人们对于经济世界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促进人类的发展。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有效收集和整理经济经济信息;第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

参考文献:

[1] 谢芳芳. 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86-89.

[2] 张,杨列勋,汪寿阳. 数学与系统科学方法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专辑序言[J]. 系统科学与数学,2011,02:3-4.

[3]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张鹏,王志刚,程瑜,梁强. 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调控:从短期到中长期的分析认识[J]. 经济研究参考,2012,61:3-50.

集体经济信息范文第2篇

1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概念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主要劳动生产资料基本归当地农村居民社区全体成员共同所有,实行共同生产劳动、共同经营,享有农村劳动经济果实的农村经济社会组织管理形式[1]。切实加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是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缓解农村城市二元化的经济矛盾、落实国家振兴乡村经济发展重大战略、保证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问题逐渐暴露。

2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专业人才

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人员工作已经逐渐呈现出了专业化的特点,需要广泛应用到各类型的社会经济财务软件、信息管理技术设备等,要求所有农村集体财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信息管理技术专业素养[2]。一些农村集体财会人员年龄较大,虽然具有丰富的农村财务工作管理实践经验,但还是无法熟练掌握各种财务软件操作方法,影响了业务管理效率。

2.2财会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大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财会软件管理制度可能存在缺陷,手工记账方式较多,自动记账方式还未普及,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技能不熟练,不会操作会计软件,使得在正常使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导致会计数据丢失等情况,影响到农村集体经济工作的顺利进行[3]。

2.3信息透明化程度低

目前,中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账目没有真正实现透明化,缺乏具体操作细节,难以真正深入了解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具体财务管理相关工作进展情况[4]。针对此,相关财政主管部门还应深入研究,分析目前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相关账目及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有效建立财务账目信息公示及公开制度,确保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工作规范运行。

2.4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难以有效利用

农村所有集体土地可以分包给家庭和个人,但是一部分土地资源开发难度较大,要想提高经济收益需要集体合作,但由于分包的原因,导致荒滩、湖面等资源难以进行综合利用开发[5]。此外,由于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一部分土地被直接纳入征收,而由于公共资源的补偿,在最终分配和管理层面上会发生各种情况,会直接导致农村经济风险管理问题的发生。2.5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激励机制不完善,普通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地区村民的参与主动程度不高;部分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往往缺乏更具有效性的集体激励,对农村社会基本资源的利用综合管理开发、资本的管理综合利用与农村财政资金的经济管理综合运行等工作缺乏较强社会主体责任感与管理主动性,限制了集体经济管理发展的潜力[6]。

3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对策

3.1优化管理人才队伍,实现专业管理

不断加强乡村农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农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应熟练掌握现代农村集体社会经济运行发展规律,具备基本相关经济法律法规知识和现代农业信息化理论素养,有效应对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社会管理工作问题,建立稳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保证集体经济稳步运行。

3.2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管理意识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建设正在加速发展,加大了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前期投资修建和政策扶持力度等,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好基层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基层管理者首先必须要具有经济发展的核心意识,维护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积极提出解决策略。

3.3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实现透明化管理

在当前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中,逐步探索农村信息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应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逐步探索拓宽农村信息公开服务项目。注重提升农民的信息参与使用意识,引导农民接受相关信息,进而增强参与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能力。

3.4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机构

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集体经济社会组织行政财务管理相关机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有效提高农村集体经济资金管理效率,维护集体合法利益。

3.5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随着中国现代农业集体经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引入新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推进现代农村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新方向。在当前企业市场竞争大环境下,基层管理人员应在充分利用新的集体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引入多元化的的企业市场竞争机制,推动现代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激活现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完善现代农村集体经济体系。同时,要不断完善集体基层管理人员财务激励管理体制改革措施,调动集体及基层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实利益,提高农村集体经济行政管理效率、强化生产市场监管建立机制等更是重中之重。因此,一定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管理,促进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秀慧.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7(1):152.

[2]李艳聪.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8):26.

[3]王玉新.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5(9):180.

[4]马国信.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2):41-42.

[5]刘秀丽.浅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4):133-134.

集体经济信息范文第3篇

随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企业之间关系从竞争关系向合作关系转变。企业间信息沟通与共享成为企业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企业信息不仅要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而且要构建企业与企业利益相关者(顾客、供应商、竞争与合作者、股东、债权者、政府等)之间信息沟通与共享的平台。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投资的经济运行规律导致企业“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产生,使企业不愿意单方进行企业间信息沟通与共享的信息技术投资。

当前一般的逻辑推论是:市场机制或科层机制能够实现集体信息技术投资,能够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但是,本文认为,市场机制或科层机制不能够真正实现集体信息技术投资,信任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集体信息技术投资。

为了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促进信息经济中企业间信息技术投资的有机合作,从而推动信息经济的高效发展,本文针对导致“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产生的信息技术运行的经济规律的原因,提出解决企业“信息技术生产率信息佯谬”问题的配套方法:企业间基于网络信任为基础的共同治理。

一、基于自我利益基础上的集体信息技术投资: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关键

1.集体信息技术投资是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关键

由于信息技术运行的经济规律的原因导致信息技术投资产生“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从而导致企业不愿意单方进行信息技术投资。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投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正和博弈而不是零和博弈,集体信息技术投资效益是正和效益而不是零和效益。这也是研究私利与集体利益冲突的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1965)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将集体利益区分为相容性利益而不是排他性利益。相容性利益强调如何把集体信息技术投资效益的“蛋糕做大”,希望对信息技术投资的人(“做蛋糕”的人)越多越好。而排他性利益强调如何把集体信息技术投资效益的“蛋糕分好”,希望对信息技术投资的人(“分蛋糕”的人)越少越好。集体信息技术投资效益的相容性利益或正和效益的特征,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进行信息技术投资的集体当中,以更好地解决信息技术投资的“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Metcalfe)在1973年提出梅特卡夫定律:网络价值与网络节点数目的平方成正比。这个定律也证明了上述的论断。

因此,与信息技术投资的“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不能局限于从单个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中得到解决,必须使所有企业都愿意进行信息技术投资。因为,只有集体进行信息技术投资,才能产生信息技术投资经济规模效应,才能增强信息技术投资效益外部效应(外部性)及其双向正反馈性,才能使信息技术投资确实提高生产率,才能提高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水平。这正如只有一个人安装电话,那么电话的投资效益为零;只有当所有人都安装了电话时,人们才能获得安装电话的收益。进行信息技术投资的人数越多、集体越大、“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就越小。

因此,“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解决依赖于进行信息技术投资的集体行为。

2.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是集体信息技术投资的前提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是经济主体的价值标准的简单二分法。一般认为,以利他主义为个体行为指导可以顺利地导致集体行为产生。但是,企业是一个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利他主义不能成为企业经济行为的目标。这也就是说,利他主义不能成为企业进行信息技术投资的经济行为目标。因此,集体信息技术投资的前提是建立在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体理性之上的。

3.集体信息技术投资行为的产生取决于能够产生“有选择性的激励手段”的治理机制

集体信息技术投资行为并不能自然产生的。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市场理论认为,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体理会自然导致追求集体利益的集体理的产生。但是,著名的“囚犯困境”说明了基于自利动机的个体理性并不能自动产生集体理性。即追求自我利益的具有个体理性的企业不会自愿地采取行动以实现集体或共同的利益。

那么,如何激励追求自我利益基础上的集体信息技术投资行为的产生呢?奥尔森(1965)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为解决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有选择性的激励手段”。“有选择性的激励手段”主要是指集体内能够自动产生对集体内成员的行为区别对待、赏罚分明。对那些为集体利益的增加做出贡献的成员进行正面激励,而对那些发生与集体利益相冲突行为的成员进行负面惩罚。

因此,集体信息技术投资行为的产生主要取决于能够产生“有选择性的激励手段”的治理机制。

二、企业间基于网络信任为基础的共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当前,只要提到“治理”一词,一般人们就会想到“企业治理”。实际上,“治理”一词的应用远比“企业治理”早。如:我国经常提到的“治理国家”或“国家治理”。西方国家的“governance”一词是“治理”的意思,也是后来应用到“企业治理”。当前治理也用到“全球治理”之中。

由于学术界对“治理”的内涵理解不一,本文采用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俞可平,2003:《全球化:全球治理》,P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因此,治理实际上是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当前社会上存在3种治理机制,分别是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科层机制(看得见的手)和信任机制(第三只手)。在这3种治理机制之中,哪一个治理机制适合于集体信息技术投资行为的产生关键在于能否产生“有选择性的激励手段”。本文认为,企业间网络信任机制能够产生适合于基于自我利益基础上的集体信息技术投资行为的“有选择性的激励手段”,从而激励集体信息技术投资行为的产生。企业间网络信任机制的凸现是因为企业间信息技术投资交易特殊性的需要;企业间组织特殊性的需要;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信息佯谬”的需要。

(一)企业间信息技术投资交易特殊性的需要

1.交易及其得以完成的条件

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易,不仅包括交易产品、劳务、知识,也包括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合作。

交易得以出现的一个前提是交易能带来社会总收益(社会效率)的增加,从而使得交易双方受益,生产者获得生产剩余效用的实现,消费者获取消费者剩余的实现。但它仅是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交易实现的另一个前提是交易双方要有充分的信任。即交易双方有充分的信心,预期对方能履行承诺(包括对方能否履行,履行多少,如成本、效用的计算,能否达到预期履行的承诺)。否则,即使交易能带来社会剩余,交易也不会发生。那么,如何确保交易各方有充分的信心进行交易呢?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维护和推进交易各方有充分的信心进行交易的唯一条件,也就是制度可以确保交易各方获取充分的信任。但新制度经济学(特别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认为,法律制度和信任制度都是使交易得以执行的保障条件。由于合同执行所需的两个法律条件在现实中得不到完全落实:一是交易双方当事人事前(exante)签订的合同条款必须相当完备;二是合同规定的行为在事后(expost)不仅能被双方当事人观察到,而且能为第三方法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由第三方(法院)执行的交易规则(张维迎,2003,P32)。(如法官)所见证。在合同执行所需的两个法律条件在现实中得不到保证的地方,信任就是交易得以执行的主要保障条件。

因此,信任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保障交易得以完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但是,在现实经济中,交易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信任制度还是法律制度取决于交易的性质。如果交易得以完成依赖正式契约的成分较大,法律制度就是该交易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如果交易得以完成依赖非正式契约的成分较大,信任制度就是该交易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

2.企业间信息技术投资交易完成的特殊性

分工是交易的前提。分工愈加深化,交易更加复杂。工业化专业分工属于“生产分工”,而网络(虚拟)企业分工属于“能力分工”。“能力分工”是对“生产分工”的扬弃,故不能用传统分工理论来解析网络虚拟经营中的分工问题。

随着企业环境的日益变迁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分工逐渐从“生产分工”向“能力分工”变化。企业发现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开发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企业必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研究与开发、技术互换、合作生产等企业间的知识和能力的共享。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取其他组织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间信息技术投资不仅包括投资能产生、存储、转移和加工图像、文字及数字信息的现代信息技术,而且也包含企业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企业间联系与沟通的信息。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企业间联系与沟通的载体,信息才是企业间联系与沟通的主要内容。因此,信息共享是企业间信息技术投资的主要目的。信息共享、知识交易是企业间信息技术投资交易的实质。

在商品经济阶段,基于“生产分工”的交易主要表现为物物交换或物与一般等价物交换,它们主要是面对面的交换。由于人们对交换物的功能是否能满足自己的功效可以直接验证,所以信任强度大,交易容易成功。企业间信息技术投资交易的实质是基于“能力分工”的信息共享、知识交易,因此,企业间信息技术投资交易进行交换的是知识,双方合作的是知识。由于知识的具体特征,人们在获取知识(或在搜寻知识)之前,不能获取该知识的预期成本和收益。而在获取这个知识后,这个知识又变得一文不值(知识的复制成本低)。这就是Arrow所称的“信息悖论”任何社会中都存在阿罗(Arrow)所称的“信息悖论”,但是Arrow的“信息悖论”,在以信息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尤其突出。Arrow的“信息悖论”主要是指:“简言之,在搜寻新知识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我们会发现什么,也不能知道将要得到的信息,是否有用或是否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有价值,在我们作出一项发现以前,我们甚至常常对我们正急于寻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却一无所知”。由于信息的不可预知和难于计算,导致信息社会中基于信息的交易得以完成的保障要靠交易双方的信任。:“在生产商品和服务,关于成本和效益的知识是预先具备的,从而资源运用有可能臻于最优化。而信息生产与此不同,它不可能服从于这样的理性计算”。这个特征也是当前企业的顾问公司经常碰到的问题。如顾问公司如何对某项咨询进行标价的问题。如果顾问公司没有给出详细的解决业务的方案,顾问公司就不能向对方收费;如果顾问公司告诉对方方案,对方就没有必要进行咨询了,顾问公司就收不到咨询费。这就要求企业对顾问公司的业务能力具有充分的信任。因此,要求交易双方能够彼此信任,精诚合作。

由于知识的特征,企业间信息技术投资的交易是一种非正式合约,是应该通过信任机制来维持的。

(二)企业间组织特殊性的需要

一般人认为社会经济有企业和市场两个基本经济组织,实际上理论界和企业界的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在企业和市场之间有个中间组织引自BlainHSheppard&MarlaTuchinsky的《微观组织行为与网络组织》,见WEDouglasCreed&RaymondEMiles《组织中的信任》。,如跨国公司,虚拟组织和网络组织。实际上,它们不应该是中间组织,而是第三种组织。本文把它们称为网络组织。企业、市场和网络组织等各个经济组织的控制机制分别为“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和“第三只手”。“看不见的手”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看得见的手”为科层机制(或层级控制机制),“第三只手”为信任机制“研究组织的学者关注信任问题,视其为组织控制的机制,具体地说,是在价格与权威之外的另一种方式(Bradach&Eccles,1989),见WEDouglasCreed&RaymondEMiles,《组织中的信任》,2002,P21)”。在提出的种种理论中,有的把信任看作控制机制3个层次——价格、权威和信任——当中最具普遍性的一个层次(WEDouglasCreed&RaymondEMiles,《组织中的信任》2002,P22)。。三者之间的关系见表1。

本文认为网络组织不是中间组织而应该是第三种组织。中间组织论者认为企业组织和市场组织是在一条直线上以交费费用与管理成本的高低关系来界定,在两者的交换过程中有个中间组织。正是由于这样的逻辑思路,许多人认为,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只有市场机制和科层机制,认为市场机制和科层机制可以在网络组织中平分秋色,同舟共济。但是,如果按组织发展演化的连续性的逻辑(如图1所示),3种组织在社会经济中的演化逻辑是:应该是在市场组织产生之后,中间组织才产生,然后才有企业组织的产生,或相反的演化逻辑。但是,在组织的演化历史上,中间组织是在最后产生。因此,网络组织不是中间组织而是第三种组织。那么,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不应该是仅由市场机制和科层机制构成的。

企业网络组织成长是在复杂的全球化商业环境下企业重要的成长方式Contractor&Lorange,1998,Peng&Heath1996。转引李新春,信任与企业成长方式的相机选择,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1期。。作者认为网络组织是吸收了市场组织和企业组织的优点,对它们进行扬弃的而形成组织。网络组织产生逻辑,如图2所示。

本文认为,网络组织是对市场组织、企业组织的扬弃。同样,网络组织吸收了市场组织和企业组织中市场机制和科层机制中合理的部分,同时经过扬弃,在网络组织中产生与网络组织相适应的信任机制。信任机制是网络组织中主要的治理机制。市场机制和科层机制是对信任机制的建立和发展起辅助作用的两个机制。

信任机制是一个治理机制,信任他人和获取他人信任是网络组织中重要的方面。合同是合作者对可预测易双方行为上的一种可以交易合约,当对交易双方行为的可预测性变得越来越少时,合同的地位和存在性就要受到质疑,而信任就是合作者对不可预测易双方行为的一种默契的合约。在信息经济活动中,合作双方行为不可预测性越来越大,因此,信任成为网络组织中一种主要的治理机制。

(三)信任机制的凸现: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需要

前面提到,企业信息化过程产生“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技术投资运行的经济规律。每个企业都是理性的,由于这些经济规律(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效益的外部效应、相互依存整体性、经济规模性;信息工作的内涵加深、外延扩大;网络是个具有公共资源性质的信息生产、交流平台;信息经济的互克性原理与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效果的度量不准确性),企业不愿意率先进行信息技术投资和网络信息化建设。如果整个社会上没有和企业信息化相配套的网络设施或整个社会信息技术投资不足(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即使企业进行了信息技术投资也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这时,信息技术投资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另外,即使有了信息网络,如果企业也不愿意让企业私人的信息与网络上其他人共享,却愿意去共享其他企业的信息(虽然企业间信息共享是企业间信息技术投资的最终目的),那么,由于没有企业愿意首先进行信息技术投资或愿意公开企业私人信息,企业信息技术投资价值就不能得到实现,社会信息化水平就会陷入萎缩状态。

因此,基于自我利益基础上的集体信息技术投资是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关键。但是,市场机制和科层机制都不能真正实现基于自我利益基础上的集体信息技术投资,只有信任机制才可以使企业率先进行信息化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基于自我利益基础上的集体信息技术投资,从而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

1.市场机制不能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市场机制的核心是法制建设。信息化就是要建设网络社会。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无国界、一体化的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每一个从事网络活动的公民或信息经济活动者都是网络社会中的主体。网络主体的网络活动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社会关系。这些网络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和矛盾。为了维护网络主体的合法权益、捍卫网络空间秩序,必须要建立解决网络冲突和调整矛盾的机制。否则,没有解决的网络关系的冲突会导致整个网络的解体。据中国税务报2004年3月1日第4版报道,英国警方2004年2月24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英国最大的201家公司中,有83%的公司表示去年遭受过某种形式的网络犯罪危害,由此造成的停工、生产效率降低以及对其品牌和股票产生的破坏作用带来的经济损失达195亿英镑。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全球性等特征,按法制建设的逻辑思路,网络犯罪就必须根据网络领域的特点来进行法律治理。但是,法制建设不仅无法解决网络法制建设中的技术性问题,而且也无法解决网络法制建设中的价值性问题。

首先,网络法制建设中的技术性问题难以解决。从法制建设的过程看,网络法制建设中的技术性问题有立法、司法和执法中的技术性问题。从法制触及的内容看,网络法制建设中的技术性问题主要有网络下知识产权的法制建设、网络时代的电子商务法制建设、网络犯罪等法制建设的技术性问题。由于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无国界的虚拟世界,从而导致网络活动的当事人与网络服务器不在同一个地区,甚至不在同一个国家,要依据法律来解决网络问题,这就必然会出现网络诉论中的司法管辖和电子证据等问题。例如,一个日本人在法国对美国的网站进行情报窃取或病毒攻击,应如何收集犯罪的电子证据,又如何根据法律来进行网络诉讼,根据哪国法律进行网络司法和执法等,这些都是要花费巨大成本才能解决的问题。

其次,网络法制建设中的价值性问题难以解决。法制建设中的价值性问题是指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处理网络活动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问题,也就是说,网络法律应当崇尚权利本位还是义务本位的问题。由于网络的公共资源性质和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外部效应,网络法制建设中的价值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价值性问题中难以得到解决的关键问题有:①网络立法中对言论的限制与言论自由的宪法权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网上大量宣传色情、种族主义、暴力的内容应予限制,还是将其作为一种网上自由权而予以保护;②网络信息的开放和自由与国家信息安全、公司隐私权的冲突问题。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数据库主体及其权利(控制权、获取权、修改权、抗辩权)与义务的制定是各国国家法律规范中的关注的焦点。因此,网络公共资源性质和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外部效应是市场机制所不能解决的。

2.科层机制不能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

首先,科层机制的合法主体不存在。在当前世界还没有一个能够在整个地球上实施科层机制治理的合法主体。联合国也只是个民间组织,它还不能对各国的经济主体实施经济权力,如依靠权力进行经济资源的分配。

其次,科层机制也不能有效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科层机制和法律一样,是经济主体的一种外在权力,是他律。它的实施依靠行政权力来执行,而不是来源于经济主体的内在愿望。科层机制的有效性建立在信息相对完全、信息不对称相对少的条件下。但是,前面已经提到信息经济存在着互克性原理与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效果的度量不准确性,而这些将导致信息经济中各经济主体间的信息严重不完全、信息严重不对称。这是科层机制所不能有效解决的。

因此,ErnestGellner在《信任、凝聚力和社会秩序》中也提到:“无政府状态产生了信任,而政府破坏了信任”见ErnestGellner的《信任、凝聚力和社会秩序》,转自郑也夫《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P178。。

3.网络信任的内涵及其特点

信任原来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后来被引入到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中,学者们从个人心理、人际关系、组织行为、社会关系等不同角度等对

信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信任的发展历史:从信仰的角度,沙贝尔(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弱点去获取利益。”从控制的角度,Mayer,Davis&Schoorman则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尽管一方有能力监控和控制另一方,但它却愿意放弃这种能力而相信另一方会自愿地做出对己方有利的事情。”从意愿角度看,Anderson主张,“信任是合作双方愿意接受短期混乱的程度,混乱程度越高,它们就越认为混乱会在长期合作关系中消失。”。尤其是随着网络组织的发现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信任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二战之后,经济学普遍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资本(materialcapital)的积累,也就是国民储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方面,即人的工作技能和生产性知识的积累;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在决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Putnam,1993;Helliwell&Putnam,1995)。社会资本也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合作的能力(张维迎,2003)。。社会资本也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合作的能力。社会资本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即社会成员对彼此诚实,合作行为的预期。

信任的概念随着研究背景的差异而不同,参见表2。

同时,信任的概念在不同对象和不同层次上,如个人层次或组织层次,是不同的,但是,信任在个人、组织等不同层次之间是可以转移的PatriciaM.Doney和JosephP.Connon在1997年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个论断:信任在不同对象和不同层次上,如个人层次或组织层次,是不同的,但是,分派任务在个人、组织等不同层次之间是可以转移的。具体请见:向长江和陈平,2003:信任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说明信任在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东西。基于这种认识,在分析与信任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网络信任的概念应是这样的:在未来不确定性条件下,对某网络交易中进行合作的双方或多方(包括个人或组织)中的任何一方,在依据对他方及其行为的正向估计基础上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或他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同时,被信任方也在事实上没有利用自己的优势或他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

依据这个定义,网络信任具有如下特点:

(1)网络信任是对未来的一种非理性预期。这种预期,对参与网络交易的个人来说,它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活动是非理性的心理活动。这种预期,对参与网络交易的组织来说,它是一种对未来的估计。这种估计是一种非理性的估计。

(2)网络信任是以网络不确定性和脆弱性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网络不确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网络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指网络交易的合作伙伴对网络未来事件做出反应的不确定性。网络信任是以这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如果没有网络不确定性,也就谈不上网络信任。网络信任也以网络脆弱性存在为前提条件。网络脆弱性是指一方不具备控制另一方的条件和能力,如合作双方或多方彼此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如果不具备信息不对称,各自都清楚彼此行为也就不存在着信任了。

(3)网络信任的主体是多方位的。网络信任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也包括政府)。凡是在网络上进行信息处理和沟通的个人或单位都是网络信任的主体。

(4)网络信任是有界限的。网络交易的合作双方或多方就要合作的某个网络交易达成信任,而不是就所有的网络交易达成信任。信任是在对他方及其行为的正向估计基础形成的,而不是空穴来风、没有根据的信任,同时,超过正向估计就不会产生信任。

(5)网络信任不是单方面的预期,而是由施信方和受信方共同组成的社会关系。信任不仅是施信方的主观活动,如一种心理活动或一种对未来事件的估计,而且是由施信方和受信方共同组成的社会关系。在相互信任关系中,每一方都同时扮演着施信方和受信方两种角色。

(6)网络信任具有乘数效应。网络信任具有乘数效应是指在交易各方中,随着信任的增加而导致交易各方更加相互信任,即信任具有扩散和强化功能;相反,交易各方相互不信任事件的发生会导致交易各方的信任迅速减弱、瓦解、消失,即信任具有迅速衰减的功能。信任的正向乘数效应所花的时间长,而信任的负向乘数效应有时会因一件不信任的事件而消失。

4信任机制能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

企业之所以不能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是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企业内部,也依赖于企业之间“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例如,企业信息化的特性之一就是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相互依存整体性。如果企业间的信息技术投资没有处理好信息技术投资的互补性、兼容性、标准性,就不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效果。以上本文已经证明了市场机制和科层机制不能真正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而信任机制之所以能够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就是因为企业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机制。在企业信息化问题上,信任机制能够使企业相互间达成信任关系。虽然信息技术投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企业坚信另外企业也会进行信息化,而且其他企业也是这样行动的。正是由于企业之间在信息化问题上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就会因为网络信任中的乘数效应而迅速达到信息化的规模经济水平。那么,整个社会都会享受到企业信息化效益的外部效应。这样“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就会得以解决。

三、结论

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必要条件是基于自我利益基础上的集体信息技术投资。那么,如何诱导基于自我利益基础上的企业进行信息技术投资,从而实现集体信息技术投资?当前一般的逻辑推论是:市场机制或科层机制能够实现集体信息技术投资,能够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但是,本文认为,市场机制或科层机制都无法真正实现集体信息技术投资,信任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集体信息技术投资。

信息技术投资经济运行规律的原因导致企业不愿意单方进行信息技术投资。因此,只有集体进行信息技术投资,才能产生信息技术投资经济规模效应,才能增强信息技术投资效益外部效应(外部性)及其双向正反馈性质,才能确保信息技术投资确实提高生产率,才能加大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水平。因此,基于自我利益基础上的集体信息技术投资是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关键。集体信息技术投资行为的产生主要取决于能够产生“有选择性的激励手段”的治理机制。

当前社会上存在3种治理机制,分别为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科层机制(看得见的手)和信任机制(第三只手)。本文认为,企业间网络信任机制能够产生适合于集体信息技术投资行为的“有选择性的激励手段”,从而激励集体信息技术投资行为的产生。这是因为信息经济交易特殊性的需要;网络组织特殊性的需要;解决“信息技术生产率信息佯谬”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郑也夫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郑也夫,彭泗清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3]刘琨瑛建立网上信任感[J].学术研究,2003(7).

[4]苏燕平虚拟企业运作中的信任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02(5).

[5]王春晓,和丕禅信任、契约与规制:集群内企业间信任机制动态变迁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6]王冰,顾远飞簇群的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

[7]王艳社会信任及其重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8]汪进,杨新,刘晓松一种新型的网格行为信任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21).

[9]向长江,陈平信任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0]许淑君,马士华我国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危机分析[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2(1).

集体经济信息范文第4篇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而且政府对农村各项资金的投入也逐年增加,这使当前农村财务体系越来越庞大,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更好的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农村经济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农村审计工作模式已无法与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需要加快推动农村经济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构建农村审计信息化服务平台,从而有效的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信息化环境对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

农村经济审计业务的范围和内容增加。当前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这也使当前农村经济审计工作中数据存在纸质信息和电子信息共存的情况,因此需要审计人员要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审查和评价,同时还要全面审查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农村经济审计业务范围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管理有形数据扩展到无形数据。

农村经济审计的技术方法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被引入到审计工作中来,使审计工作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对当前农村经济审计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农村经济审计人员,需要能够应用信息化技术来开展审计工作。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使农村经济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业务更具复杂化,这也对信息化审计技术有了迫切的需求。

其他影响。信息化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素质。在信息化环境下,农村经济(财务)审计人员不仅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的技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内控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的控制措施都需要通过程序的形式从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体现出来,对计算机处理具有更高的依赖性,即新的内部控制要求程序化的内部控制。

农村经济审计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途径

加快计算机审计知识的普及。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审计人员信息化知识薄弱的问题,需要加强对现有农村经济审计人员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信息化审计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使其在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完成各种审计工作。通过培训后的审计人员要能够独立的制定出合理的计算机审计工作方案,并建立审计模型;会采集相关的数字信息,下载数据;能够对数据进行整理、转换、分析;能够得出审计结果。

以服务为导向,创新工作方法。一是农村经济审计要做到一切围绕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农村经济审计坚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对审计出的问题,要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分清原因和责任,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充分发挥好农村审计应有的参谋助手作用。三是要树立和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改进审计模式、内容和手段。审计内容从以财务收支为主审计向以财务收支为基础的管理、效益审计转变,审计方式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转变。加快农村审计信息化建设,运用最先进的审计手段,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审计工作效率。

构建农村经济审计信息化服务平台,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多采用的是委托服务制度,而且电算化已基本普及,这这也使审计工作能够与信息化技术实现有效结合,充分的利用网络的高效性和便捷性优势,通过构建农村经济审计信息化服务平台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信息化水平。农村经济审计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过程中需要包括以下几个系统

业务共享系统。该系统中是将各村委的经济业务汇总于一个可操作平台,将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计算机审计都融入到一个系统中来,将农村经济审计与业务共享系统有效的实现结合。通过实现业务共享后,不仅所收集的审计证据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审计过程中有效的规避了各种因素的干扰,能够更好的反映集体经济实施的有效性及各村委干部的绩效完成情况。而且进一步规范了审计流程,有效的减少了舞弊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充分的调动村委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审计结果共享的实现也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信息依据。

交叉审计系统。交叉审计是监督集体经济及实现审计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方法。但在异地交叉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审计成本增加、审计结果质量和水平无法保障的现象。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将交叉审计方法在农村经济审计中运用,需要重视交叉审计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构建交叉审计系统,将该系统与相互审计单位的子系统进行有效连接,以此来降低审计风险,而且为审计单位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在具体构建过程中要从人员、内容和范围等交叉入手,确保审计模块更加具体,分工更为明确。

集体经济信息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那部分外部技术优势和因素;财务管理主体需要不断地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根据其所处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财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以实现管理的目标。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变化的角度,谈企业会计发展的方向——会计网络化。 

 

 

 

1 计划经济时期 

 

从经济的角度看,企业的管理主要是生产管理,资源配置由政府进行、企业是政府管理下的一个车间或部门,企业与政府形成一个直接闭环系统。因为政府决定企业的经济活动,左右着每个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分配,所以,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如何,不全是企业自身所左右的。有效益上缴给政府,没效益亏损了,政府给工资和财政补贴。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比较单一,主要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能力,着重关注一些周转率指标;同样,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政府企业主管部门。这种产品经济体制决定了企业会计是生产的附属物,资金需求、成本开支、收入取得、利润分配都由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决定,企业会计被认为是一种适应型、服务型财务会计,在财务观念上认为企业会是被动适应生产需要的财务会计,会计工作的优劣要经生产经营计划完成的好坏来衡量。企业财务计划纳入部门财务计划,部门财务计划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企业财务是一种无风险财务,如果有什么风险都由国家财务承担(如亏损补贴、坏账冲销等)。企业财务活动主要表现规章制度薄弱,财务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在那一时期非常普遍。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引导资源配置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搞市场经济,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是利润导向的经济,这一时期企业已逐渐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具有了自主经营权,企业利润最大化成为了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财务的盈利目标一跃成为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目标,企业会计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适应型、服务型转变为主导型、控制型财务,财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向、规模、结构产生导向作用,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向、规模、结构产生主动的导向作用,生产经经营活动的优劣是经财务目标完成的好坏来决定。财务会计作息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