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集体利益的重要性

集体利益的重要性

集体利益的重要性

集体利益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集体主义 真实性 个人主义 新集体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样论述:“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集体中,如在国家等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从前各个个人所结成的那种虚构的集体,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说来,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某一阶级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反对另一阶级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社会关系,总是构成这样一种集体,而个人只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隶属于这个集体,只是由于他们还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个集体: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集体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这个集体是作为个人参加的。”马克思、恩格斯把个人在集体中能否有独立性和个性的发挥对集体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在阶级社会里个人只是集体的附属,集体是“虚幻的集体”、“是新的桎梏”。“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这个“真实的集体”、“自由联合体”的概念就是共产主义,“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革命无产者的集体”中个人才能有“个人自由”、有“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这里我们有必要对“真实的集体”和“虚幻的集体”从集体主义发展史的定义域进程中进行探讨,以便把握集体主义“真实性”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在新时期重新构建集体主义(新集体主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集体主义作为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原始集体主义、宗法集体主义、传统集体主义三种基本形式。原始集体主义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由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高度一致,这里的集体是“真实的集体”:宗法集体主义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形成的,它与封建宗法制度密不可分,具体的表现是以维护国家、民族和权贵利益为中心的集体主义或整体主义,而个人利益必须绝对服从这种集体主义(或整体主义)。这时的集体就是“虚幻的集体”;传统集体主义是指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它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起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强调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但由于理解和操作的失误,使集体主义成为社会成员利益的唯一形式,严重歪曲了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这里的集体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的?理论表述与社会实践存在着什么样的缺憾?这要求我们从进入到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时期以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进行分析,重新审视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

毋庸置疑,传统集体主义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增强了人们的政治认同感,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对集体主义思想也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相互兼顾的原则。但随着社会的政治化,经济与文化只是政治的工具和附庸而已。价值本位也就只存在一个价值主体,这就是国家(或集体)。“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割裂开来,重集体轻个人,个人利益完全从属于集体利益。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与获得,禁锢了个性和自由,个人利益就是自私自利、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个人的独立性完全丧失。集体中个人个性的丧失导致集体失去活力,集体就没有感召力和凝聚力,集体逐渐蜕变为虚幻的利益共同体;与此同时,个人对集体的依附变成了对集体领导者的人身依附。又极易导致专权和腐败。这种集体主义在社会实践中与马克思主义中的集体主义“真实性”相背离。

总的来说,传统的集体主义与“虚幻的集体”相比,本质更趋向“真实的集体”,但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离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联合体还有相当差距。由于对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认识的偏差以及操作上的失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个人利益明显凸现,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滋长和蔓延导致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冲击,并遭到了人们的怀疑和批判。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的转变,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人们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对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价值本位呈现出价值主体多元化、价值选择多样化的特征。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体性经济,把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驱动器和联结人们的纽带。它尊重个人利益,注重人的解放和自由。关心个人利益的实现和扩大,它对传统的集体主义是一种否定,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如果不对价值导向和价值标准加以引导,容易导致个人主义的泛滥。

个人主义是二十世纪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尊严和价值,人人享有同等的社会自由,参与社会竞争。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它强调责任感,这种责任就是在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的条件下,实现自我的发展。正如斯宾诺沙所说:“每一个遵循德性的人,为自己所追求善,他也愿为他人去追求善。”但是。个人主义是私有制的产物。是剥削阶级的道德准则和核心价值观,有着和利己主义本质上的相通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至上。一切以个人作为中心和目的,它会使集体和社会组织分散瓦解。美国政治家亨廷顿的“新权威主义”理论对个人主义和绝对民主化也表示了明确的反对。他认为国家权威和保持政治稳定,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比实行个人民主和个人人权更加重要。社群主义代表人物迈克・桑德尔指出。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社群,个人的认同和属性是由他所在的那个社群所决定的。因此,个人只是社会的产物,从而强调了社群对于个人和自我的优先性。当前我国现实生活中,盛行着“个人本位主义”、实用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等价值观。这些其实是个人主义打着价值观变革的幌子,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传统集体主义产生巨大的冲击,因而使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所要求的是对马克思“真实的集体”的重新理解和历史定位,是对集体主义真实性的回归。必须实行新的价值整合和科

学的价值导向,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构建新集体主义。来指导新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

当前我国正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意识形态上必然要求价值与道德观念上的集体主义与之相适应,必须要以集体主义为指导,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重新构建集体主义(新集体主义),其内涵有别于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的共产主义价值体系,也有别于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传统集体主义价值体系。它既要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承认多元价值存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与坚持集体主义一元价值导向进行有机统一。

第一、市场经济特征的多样性――价值主体的多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必然出现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和价值利益的多样化。集体主义必须尊重市场主体的人格独立,尊重主体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要重视人们正当利益的满足,马克思指出,利益是人们行为的重要动因,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群众利益无小事”彰显了党和政府对群众个人利益的关注。现阶段我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和社会实践,允许人们谋取正当的合法利益来满足人们生存所需,并在法律上对合法私有财产予以保护,合法谋取个人利益不再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当然,市场经济在肯定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内在地蕴涵着社会本位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取向,集体给个人利益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个人利益的实现,除了个人的奋斗之外。还有着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个人的理想与奋斗应该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中。

第二、社会主义特征的统一性――价值导向的统一。

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也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利益的追求与获得,不能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向重视利益问题,把人的利益的实现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两方面的辩证统一和相互协调。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一方面要求我们克服现有集体的“虚幻”成分,使之成为真实集体,使集体利益最大限度地成为大多数人利益的真实代表,“以人为本”就是以每个个体的利益为根本,集体利益的壮大和实现,从最终意义上说,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避免在强调集体利益时虚化了个人利益:另一方面也要求个人以尊重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为前提,寻求个人和集体的最佳结合点,寻找个人发展的最佳立足点,保证个人利益成为正当的个人需求,避免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纯粹利己性和反集体性。

集体利益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在完成利益相关者识别和画出集团利益相关者图谱后,就需要对集团所有利益相关者所有权益主张进行优先度排序,确定“谁或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whoorwhatreallycounts)(Freeman和Reed,1983)。利益相关者优先度是指企业对所面临的彼此冲突的权益主张,给予关注或予以满足的优先顺序(Mitchell等,1997)。当集团利益相关者主张不同的利益或者利益发生冲突时,集团应该首先满足哪些利益相关者诉求,这就需要对集团内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和排序。米切尔(Mitchell)的“属性分类法”因其动态性和可操作性,逐渐成为利益相关者分类的常用方法。米切尔等(1997)将权力性、合法性、紧迫性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属性。将米切尔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属性应用到职业教育集团:①权力性(power),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集团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②合法性((legitimacy),即某一群体是否被赋有法律上的、道义上的或者特定的对于集团的索取权;③紧急性(urgency),即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集团管理层的关注。根据权力性、合法性、紧迫性的不同,将集团的利益相关者分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三类。我国很多学者在研究米切尔属性分类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维度。按照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经营行为的主动性、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利益要求紧急性三个维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大类。主要代表者有陈宏辉、孙健等。[4]其中陈宏辉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采用了米切尔属性细分法,理论先进,同时经过缜密的实证研究,比较可靠,最重要的是概念清楚易于理解。所以他的利益相关者分类更能符合中国国情,对职教集团的应用性更大。根据上述三个维度的定性判断,我们可以将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个基本层次。(1)核心利益相关者:他们是集团不可或缺的群体,与集团具有紧密的利害关系,有强烈的参与意愿和能力,甚至可以直接左右集团的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主体。典型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牵头学校、旅游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教育集团是政府主导下有关部门、旅游教育机构、旅游产业行业等单位联合组建的非营利性合作组织。无论是权力性、合法性、紧急性还是主动性、重要性,政府、牵头学校和旅游相关专业学生都是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离开了这三者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根本不能生存,所以集团所有活动必须首先考虑和直接满足他们的利益。(2)蛰伏利益相关者:他们往往已经与集团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在集团正常经营状态下,他们也许只是表现为一种集团的显性契约人,然而一旦其利益要求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或是受到损害时,他们可能就会从蛰伏状态跃升为活跃状态,其反应可能会非常强烈,从而直接影响集团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包括旅游职业教育机构和旅游企业,如教育机构,旅行社、酒店、景区、家庭旅馆、旅游协会等。上述旅游相关企业行业、职业教育机构与秦皇岛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密切相关,目前他们的状态表现为集团的自由契约人,自愿加入自愿退出。当他们的利益在集团运行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他们就会对集团冷淡,不参与集团活动不履行自己责任,有的可能退出集团。他们的这种行为可以直接影响集团的生存和发展,没有相关旅游企业行业参与管理和运行的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会成为一个“集而不团”的空壳。所以集团要时刻关注和适当满足蛰伏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3)边缘利益相关者:他们往往被动地受到集团的影响,在集团看来他们的重要性程度稍低,其实现利益要求的紧迫性也不强,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和集团的发展,边缘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职业教育集团从性质上来说属于非营利性中介组织,集团最终应该由社会监督和控制。所以集团在满足核心利益相关者和关注蛰伏利益相关者情况下,也要积极争取边缘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帮助。秦皇岛旅游职教集团的边缘利益相关者有旅游工作者、游客、当地居民、旅游相关机构、社会组织、媒体等。图2是秦皇岛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利益相关者分类。米切尔等把企业利益相关者及其组成看做是动态变化的。任何利益相关者的个人或群体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可以获得或失去某些属性后,都将可能从一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转化为另一种类型。秦皇岛旅游职教集团的利益相关者组成和发展也是动态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在集团发展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比如目前在集团成立运行初期,政府是集团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对集团的持续发展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当集团运作成熟以后,旅游企业行业就可能转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而主导着集团的运行和发展,而政府的角色变为集团的服务者和监管者,这也是职教集团的期望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

    前面分析了秦皇岛市旅游职教集团的利益相关者有谁?谁的利益应该被首先满足?这一节中将探究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到底是什么?他们的利益关注点在哪?有没有联结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纽带?

    (一)政府

    秦皇岛市政府希望通过组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整合市内所有旅游资源,培养一批高端旅游、商务会展、娱乐休闲、康体养生等新业态旅游人才来满足秦皇岛旅游产业转型和发展的需求,实现把秦皇岛逐步建成享誉全国乃至国际的“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着名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二)学校

    学校包括牵头学校和其他职业教育机构,他们利益诉求有:集团内企业优秀人员到学校当兼职老师;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学校的专职教师能够到企业实践,达到“双师”水平;提高办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学生

    希望从旅游职教集团中能够获得优秀的专兼职教师、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引导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确保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能够获得优势。

    (四)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等直接与旅游相关的企业。他们的诉求是希望同职教集团合作培养了解秦皇岛旅游景点和文化的高素质旅游人才,比如导游、酒店人才、景点策划人才、旅行社传播人才等。同时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培训,技能升级。再次加大企业品牌形象传播,提高社会知名度。

    (五)教师

    教师希望通过旅游职教集团这个平台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达到双师水平,获得更高的职业报酬,培养优秀的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率。

    (六)旅游工作者

    目前从事旅游的旅游工作者希望进行旅游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养,获得更好的薪水和职业升迁机会。

    (七)旅游者

    旅游者利益诉求:能够令身体放松和精神愉悦的旅游环境,优秀的导游服务,丰富的旅游线路和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旅游者通过购买和消费该产品,获得物质、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八)旅游相关机构

    旅游相关机构包括交通运输、餐饮企业、媒体等与旅游间接相关的企业行业。他们希望通过旅游职教集团获得最新旅游信息,加大品牌宣传,在旅游市场中获得丰厚利润。

集体利益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教育的开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当教育对象为思想活跃的九零后大学生,他们深受社会转型期的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对集体主义本身的一些认识误区、盲目反感与不认同。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新生代的九零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集体主义教育,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所以,此问题一直以来是伦理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难点。在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粗浅的探讨,求教于学界。

一、解析内涵,把握新时期的新发展

什么是集体主义?在诸多的教材中,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而只是把它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提出来的。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首先厘清其内涵,才能为正确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前提,既防止教师在认识上的偏差,也同时纠正学生的认识误区。从概念起源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保尔•拉法格在《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一文中。但也有学者认为是斯大林,他在同英国作家威尔斯谈话中讲到:“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调和的对立。不一定有这样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是不能撇开个人利益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满足。此外,社会主义社会是保护个人利益的唯一可靠的保证。”①不管是谁最早提出了集体主义,这一概念研究的焦点问题在斯大林的这段谈话里已经非常明确。关于集体主义的定义很多,但基本都是围绕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比如,国外的苏苏玛•雅玛戈智说:“集体主义可以定义为这样一种学说,它认为当个人与集体发生冲突时,集体的目标重于个人的目标。”斯蒂芬•R.C.希克斯说:“集体主义是与个人主义相反的理论,它认为社会集体比组成它们的个人更重要,个人有义务为了集体的利益而自我牺牲,不管这些集体是阶级、种族、部落、家庭还是民族。”①国内的龚乐进明确指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内涵为:在充分认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一致性的基础上,自觉地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努力发挥个人主动性为集体做贡献,积极在集体中求得个人自由发展;在二者发生矛盾时,能够无条件地、愉快地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张博颖认为,集体主义原则的内涵为:一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二是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三是促进集体和个人的不断完善。②王海明在《新伦理学》一书中研究集体主义内涵时,明确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笔者甚为赞同,对这些类型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把握众说纷纭的集体主义内涵。他将集体主义分为整体主义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集体主义、利己主义的集体主义和己他两利的集体主义。整体主义的集体主义否认个人独立存在,利他主义的集体主义否认个人利益追求,两者都是极端的绝对的集体主义;利己主义的集体主义既否认无私,又肯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自相矛盾的集体主义;而己他两利的集体主义则是一种人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集体主义,它强调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辩证统一。王先生无疑是推崇最后这种可谓是完备形态的集体主义的。也正如罗国杰的精辟概括:“集体主义总的指导思想是:提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利益表现为集体中各个人的共同利益的有机统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为了保证集体利益的实现,在必要的时候要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的利益。我们并不提倡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因为各个个人利益的实现,集体中每个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社会主义集体的最终目标。”③其实,集体主义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有着深厚而优良的传统。但我们细细考察,不难发现,传统意义上的集体主义是比较偏向于整体主义的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集体主义,比如我们国家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以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利他思想,无不为这两种类型的集体主义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根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相对单一的公有制体制也为其进一步生存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而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凸显其竞争性和个人利益的正当追求时,这种极端的绝对的集体主义无疑遭到质疑。其实,集体主义本身并没有错,而是我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在对其界定时出现了不完备的形态。新的历史时期,已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而完备形态的集体主义即己他两利的集体主义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较为完满的诠释。笔者以为,我们首先应该以此为基础,给学生讲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是什么”的问题。

二、抓住时代特征,构建价值认同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其“利己性”、“逐利性”和“自私性”特征尤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人们对集体主义的价值认同。而思想上的真正接受,必源自于内心的价值认同,否则难免会出现形式上或表面上的阴奉阳违。那么,作为理论研究者和专业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理念上的共融,以达到在价值认同基础上的真正接受。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市场经济既有先天的缺陷,也有着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当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以后,其另一面如客观存在的“利他性”、“服务性”和“社会性”所发挥的正面作用大大消解着其先天缺陷所产生的负面作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契合点构建了对集体主义的价值认同:

1.市场经济基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互助合作精神有不少学者在探讨集体主义时强调计划经济时代的公有制较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更有经济基础。笔者不大赞同这种观点,计划经济时代,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真正大大弘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吗?众所周知,平均主义大锅饭大大损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人们好像并没有因为该经济制度能更好地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而愿意为集体做出更多的贡献,反而出现磨洋工等相反的事例。所以,笔者以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与集体主义并不存在直接的价值相容。与此相反,市场经济作为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其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必内在地滋生出互助合作的重要精神,而这一精神也正是集体主义的价值需求。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市场的竞争性越来越体现为两面。作为集体内部成员,没有互助合作的精神将无法提升集体作为一个整体的竞争性,最终必将损害到个体自身的利益。所以,即使是集体成员之间的竞争,也必将是以不损害集体的整体利益为前提。这无疑与集体主义内涵中所要求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的价值追求是高度一致的。

2.市场经济客观上的利他性、服务性和社会性虽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主观上要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但这种利益的获得却必须建立在利他性、服务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之上。关于这一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上,有一段颇为精彩的论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主体必须通过向社会和他人提供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建立满足社会和他人需求的良好信誉,即通过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并为社会和他人所接受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市场主体虽然主观上是要为己谋利,但却必须在客观上通过为社会和他人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换句话说,市场主体是在为集体做出贡献的前提下获得自身利益的,这也恰恰与集体主义中所强调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虽有主客观之分,却有着同一实践价值取向。

3.己他两利的集体主义对个人利益追求的肯定我们在第一部分已经探讨了,科学的集体主义应该是己他两利的集体主义。在以前,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前,我们一直都是在对个人利益追求的过分压抑和限制的基础上强调集体主义,以致于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始对个人利益重视和追求时,使人们误解了两者必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这一误解必须澄清:己他两利的集体主义肯定个人利益的追求与集体利益的追求同样具有正道德价值,反对在任何条件下,都要求个人压抑、放弃乃至牺牲自我利益;主张只有在两者发生冲突而不可两全时,才压抑、放弃乃至牺牲个人利益。从另一层面来看,个人利益的获得也必须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从这一层面来看,集体主义对个人正当利益的重视与保障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利而取之有义,重义而取之有道”[3]的逐利性不仅不矛盾反而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以现实的经济特征为基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契合点为核心,给学生讲清“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就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的价值认同,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接受而防止流于说教的形式。

三、正确的价值引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集体利益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分化重组的加剧,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为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利益集团的显性化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是民主政治生活的客观反映,利益集团在西方民主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我国利益集团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府决策成为政治生活常态的情况下,利益集团在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利益集团的涵义及其基本政治功能 利益集团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因为利益集团与民主有着天然的联系。利益集团是民主的助推器,民主又为利益集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根据科恩的观点,“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6](P10)。也就是说,只有以参与来看民主才能更正确的评价民主。他认为,评价民主有三个尺度,即民主的广度、深度以及范围。民主的广度是指参与决策的人占整个社会的比率;民主的深度指的是社会成员持续、有效、有力地参与到影响他们的决策中去;民主的范围是社会成员在哪些问题上有发言权,对政策的选择和制定有多大的影响力。可见,参与是民主的核心和本质。在现代政治社会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维护自己的权益,通常是以参加利益集团的形式来实现的。因为个人利益的分散性,对政府决策的影响较小,公民的利益诉求在公共政策中很可能被政府忽视,而作为政府和个人之间桥梁的利益集团则能把本集团成员的利益诉求加以整合,通过游说、新闻媒体等方式反映到政府决策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利益能够在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中得以体现。这样,公民通过利益集团积极参加政治生活,不但实现了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力,同时也切实保护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由是观之,利益集团在政治民主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主要有:

1.承担着利益表达的功能

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在当代社会要实现自己所追求的利益目标,就必须让自己的利益诉求在政治过程中得以表达,而不能被淹没。由于单个公民在利益表达上受自身的分散性和软弱性局限,单个公民的利益诉求不能很好的得以实现,而通过参加组织才是单个公民更好地实现利益表达的一种最佳选择。正如戴伊所说的,“个体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只有当他作为团体的一分子或者代表团体利益做出行为选择时,才能够显示出来”[7](P17)。因为利益集团能够把公民在某个公共问题上的分散的、模糊的个体意见转化为一致的、明确的组织意见传达给政府,并把公民拥有的分散的政治资源,利用组织优势进行整合转化为统一的政治力量,从而增加影响政府决策的力度。可见,利益集团作为一种有效的利益表达方式在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2.扩大了公民参与政治过程的渠道

一般情况下,公民参与政治过程是通过参加定期的选举得以实现的,由于选举周期长、环节多,而且还存在时滞性的问题,公民所追求的利益并不能及时得以实现。这样公民便转而寻求其它政治参与途径来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利益集团便成了公民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因为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越来越影响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公民要想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通过参加利益集团的形式来增强影响政府的能力,从而达到实现自己利益诉求的目的。这样利益集团就为公民参与政治、维护自身的权力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和空间。

3.有利于政治过程的互动沟通

利益集团处于公民和政府决策者之间,便于同双方进行联系和对话,可以有效缩短公民和政府决策者之间的距离,减少不必要的隔阂和误解。通常情况下,利益集团为了在公共政策中给本组织成员争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积极影响政府决策,各个利益集团在影响政府决策的过程中与政府进行讨价还价,通过竞争、博弈、妥协和一致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公共政策。正是由于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及对政府的施压,使得政府主要是作为一个裁判或调停者的角色出现,不能偏袒任何集团,从而使制定出来的公共政策趋于理性,并尽量符合公共利益。但如果政府政策由于对社会价值分配不当而引起相关群体的不满时,就必然会引起社会冲突。伊斯顿指出:“如果没有某些措施来补偿对于输出的不满,或调整已发生冲突或将会发生冲突的团体之间的关系,则系统将会面临无序或混乱的不断和极度的危险”[8](P275)。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及时与利益集团的代表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化解它们之间的矛盾。实质上就是利益集团成了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一道缓冲屏障,从而减轻政策失误对社会形成的冲击力,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4.承担着民主监督的功能

利益集团积极参与政治过程,通过游说等手段为本集团谋利益,但同时也密切注视着其它利益集团的活动及其政治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得主要政治机构及政府人员时时处于众多利益集团的监督之下,使得政府或者权势人物不能过分偏袒任何一方,有利于政府决策的合理性。这种在谋取自身利益时附带的监督机制,有利于法律和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有利于防止腐败的滋生。同时,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利益集团对政府的监督,它们之间的这种互动也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转型期中国利益集团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利益格局必然要重新调整,其中最主要的是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合理再分配问题。而利益集团的积极政治参与,是推动这些调整的重要动力,这将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知道,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程度不但包括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断扩大、政府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权力制衡机制的建立及监督体制的完善等,而且也包括社会多元化和强大的中介团体的存在。可见,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对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促进了中国公民的有效参与

英国着名政治学者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一书中指出“:当公民享有一系列允许他们要求民主参与并把民主参与视为一种权利的时候,民主才是名副其实的民主”[9](P398)。可见,政治参与程度无疑是衡量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尺,而利益集团又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因此,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程度可以充分反映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民主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政治参与主要是动员式参与。当时,公民、团体或政治组织都以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把实现这种利益作为政治参与的主要力量,而忽视了公民个人正当的利益诉求。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利益分化重组加剧,利益主体多元化越来越呈明显趋势。各利益主体为了增强自己利益表达的有效性,逐渐以集团的形式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增强自己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当前中国广泛存在的行业协会和社团、或者一些临时性的组织积极参与政府决策,这些都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有效的形式。

2.增强了中国公民的民主意识

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需要公民积极参与,这就要求公民必须树立正确的民主意识,才能使民主进程有序健康的发展。而利益集团在培养公民意识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由于自身力量的局限,公民为了在利益分配中维护或者争得更多的利益,加入某个利益集团成了公民实现自己利益的便捷选择。当前,中国有组织的利益集团以协会或社团的形式出现,许多中国公民参加了不同的协会或社团,有些甚至是几个组织的成员,他们积极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宣传本集团的观点,维护其相应的权益。同时,利益集团之间为维护本集团利益而展开博弈,这些都无形中培养了中国公民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民主意识。

3.提高了中国政府决策的合理性

利益集团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积极进入政治过程进而影响政府决策。随着利益集团活动的规模化、制度化发展,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由于利益分化不明显,不可能存在利益集团,公共政策基本上由政府部门单独作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分化加剧,利益集团逐渐兴起和发展,为维护本集团的利益,利益集团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政府部门和其它集团之间进行博弈,这样政府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也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从而有利于提高了政府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在当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逐步回落,就是政府在制定房地产的相关政策中与房地产开发商利益集团和消费群体博弈的结果。

集体利益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分化重组的加剧,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为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利益集团的显性化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是民主政治生活的客观反映,利益集团在西方民主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我国利益集团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府决策成为政治生活常态的情况下,利益集团在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利益集团的涵义及其基本政治功能 利益集团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因为利益集团与民主有着天然的联系。利益集团是民主的助推器,民主又为利益集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根据科恩的观点,“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6](P10)。也就是说,只有以参与来看民主才能更正确的评价民主。他认为,评价民主有三个尺度,即民主的广度、深度以及范围。民主的广度是指参与决策的人占整个社会的比率;民主的深度指的是社会成员持续、有效、有力地参与到影响他们的决策中去;民主的范围是社会成员在哪些问题上有发言权,对政策的选择和制定有多大的影响力。可见,参与是民主的核心和本质。在现代政治社会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维护自己的权益,通常是以参加利益集团的形式来实现的。因为个人利益的分散性,对政府决策的影响较小,公民的利益诉求在公共政策中很可能被政府忽视,而作为政府和个人之间桥梁的利益集团则能把本集团成员的利益诉求加以整合,通过游说、新闻媒体等方式反映到政府决策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利益能够在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中得以体现。这样,公民通过利益集团积极参加政治生活,不但实现了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力,同时也切实保护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由是观之,利益集团在政治民主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主要有:

1.承担着利益表达的功能

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在当代社会要实现自己所追求的利益目标,就必须让自己的利益诉求在政治过程中得以表达,而不能被淹没。由于单个公民在利益表达上受自身的分散性和软弱性局限,单个公民的利益诉求不能很好的得以实现,而通过参加组织才是单个公民更好地实现利益表达的一种最佳选择。正如戴伊所说的,“个体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只有当他作为团体的一分子或者代表团体利益做出行为选择时,才能够显示出来”[7](P17)。因为利益集团能够把公民在某个公共问题上的分散的、模糊的个体意见转化为一致的、明确的组织意见传达给政府,并把公民拥有的分散的政治资源,利用组织优势进行整合转化为统一的政治力量,从而增加影响政府决策的力度。可见,利益集团作为一种有效的利益表达方式在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2.扩大了公民参与政治过程的渠道

一般情况下,公民参与政治过程是通过参加定期的选举得以实现的,由于选举周期长、环节多,而且还存在时滞性的问题,公民所追求的利益并不能及时得以实现。这样公民便转而寻求其它政治参与途径来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利益集团便成了公民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因为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越来越影响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公民要想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通过参加利益集团的形式来增强影响政府的能力,从而达到实现自己利益诉求的目的。这样利益集团就为公民参与政治、维护自身的权力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和空间。

3.有利于政治过程的互动沟通

利益集团处于公民和政府决策者之间,便于同双方进行联系和对话,可以有效缩短公民和政府决策者之间的距离,减少不必要的隔阂和误解。通常情况下,利益集团为了在公共政策中给本组织成员争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积极影响政府决策,各个利益集团在影响政府决策的过程中与政府进行讨价还价,通过竞争、博弈、妥协和一致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公共政策。正是由于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及对政府的施压,使得政府主要是作为一个裁判或调停者的角色出现,不能偏袒任何集团,从而使制定出来的公共政策趋于理性,并尽量符合公共利益。但如果政府政策由于对社会价值分配不当而引起相关群体的不满时,就必然会引起社会冲突。伊斯顿指出:“如果没有某些措施来补偿对于输出的不满,或调整已发生冲突或将会发生冲突的团体之间的关系,则系统将会面临无序或混乱的不断和极度的危险”[8](P275)。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及时与利益集团的代表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化解它们之间的矛盾。实质上就是利益集团成了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一道缓冲屏障,从而减轻政策失误对社会形成的冲击力,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4.承担着民主监督的功能

利益集团积极参与政治过程,通过游说等手段为本集团谋利益,但同时也密切注视着其它利益集团的活动及其政治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得主要政治机构及政府人员时时处于众多利益集团的监督之下,使得政府或者权势人物不能过分偏袒任何一方,有利于政府决策的合理性。这种在谋取自身利益时附带的监督机制,有利于法律和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有利于防止腐败的滋生。同时,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利益集团对政府的监督,它们之间的这种互动也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转型期中国利益集团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利益格局必然要重新调整,其中最主要的是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合理再分配问题。而利益集团的积极政治参与,是推动这些调整的重要动力,这将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知道,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程度不但包括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断扩大、政府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权力制衡机制的建立及监督体制的完善等,而且也包括社会多元化和强大的中介团体的存在。可见,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对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促进了中国公民的有效参与

英国着名政治学者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一书中指出“:当公民享有一系列允许他们要求民主参与并把民主参与视为一种权利的时候,民主才是名副其实的民主”[9](P398)。可见,政治参与程度无疑是衡量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尺,而利益集团又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因此,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程度可以充分反映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民主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政治参与主要是动员式参与。当时,公民、团体或政治组织都以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把实现这种利益作为政治参与的主要力量,而忽视了公民个人正当的利益诉求。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利益分化重组加剧,利益主体多元化越来越呈明显趋势。各利益主体为了增强自己利益表达的有效性,逐渐以集团的形式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增强自己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当前中国广泛存在的行业协会和社团、或者一些临时性的组织积极参与政府决策,这些都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有效的形式。

2.增强了中国公民的民主意识

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需要公民积极参与,这就要求公民必须树立正确的民主意识,才能使民主进程有序健康的发展。而利益集团在培养公民意识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由于自身力量的局限,公民为了在利益分配中维护或者争得更多的利益,加入某个利益集团成了公民实现自己利益的便捷选择。当前,中国有组织的利益集团以协会或社团的形式出现,许多中国公民参加了不同的协会或社团,有些甚至是几个组织的成员,他们积极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宣传本集团的观点,维护其相应的权益。同时,利益集团之间为维护本集团利益而展开博弈,这些都无形中培养了中国公民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民主意识。

3.提高了中国政府决策的合理性

利益集团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积极进入政治过程进而影响政府决策。随着利益集团活动的规模化、制度化发展,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由于利益分化不明显,不可能存在利益集团,公共政策基本上由政府部门单独作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分化加剧,利益集团逐渐兴起和发展,为维护本集团的利益,利益集团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政府部门和其它集团之间进行博弈,这样政府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也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从而有利于提高了政府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在当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逐步回落,就是政府在制定房地产的相关政策中与房地产开发商利益集团和消费群体博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