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范文第1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

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实现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成长。成功的小学数学教学,在保证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获取和数学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情感,逻辑推理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和对知识的主动构建,促进学生健全、身心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掌握对课堂教学结构优化,合理分配并利用教学时间,达到教学目的外,还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加深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调整教育理念,创造性的整合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拓宽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道路。

二、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片面化

新课改明确提出三维目标作为教学课程的标准,只有三维目标相统一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及保证教学的最终成效。目前一些教师并没有从传统的教学目标的意识模式上转变过来,仍然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主体,以教案为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片面化,没有明确教学三维目标,使教师教学比较随意,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这种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无效的,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机械化

教师在教学前往往准备充分的教学方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机械的按照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案设计时也是机械的照搬他人的经验或理论,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以及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完全是机械化式的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教师严重忽视了小学数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用简单的方法教学,只是按照旧教案和备课内容按部就班的呈现教材上的内容,没有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局限于课本,缺乏新颖性,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缺乏时效性,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新知识,缺乏对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性理解,没有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难以激发主动探知的欲望,不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四)课堂教学结构缺少合理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安排用于新课讲授的环节,并没有在课堂中给学生预留讨论和自由练习的时间。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知识点不断重复,不仅给人唠叨的感觉,而且还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这种课堂教学结构的不合理,促使新知识练习和习题讲解的时间被迫缩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三维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所教授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全面的三维教学目标,落实到实处。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适时的进行调整,使学生增长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收获一定的成长和感悟,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营造一个感染力强、贴近生活、气氛活跃的教学场景。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W习的积极性,加快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促进有效教学的一种良好手段,多媒体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特点,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思维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并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教学情境。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引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

(三)加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实际生活应用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达到了学生的数学能力的灵活运用,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优化策略

一、小学数学目前的教学现状及分析

1.教育理念上:仍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应试思想的影响下,有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采用 “学习、练习、复习”的单一循环模式,让小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定理,不能以学生为本,不能从学生的能力提升方面设计课堂、组织活动,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不少数学知识,但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真正弄清楚、搞明白。这些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能做出练习题就算掌握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本来很有趣、很实用,这些教师却将本来有趣的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出来的学生,在数学应用方面的意识很薄弱,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2.教学方法上:仍未完全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目前,不少数学教师还习惯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法。他们不多考虑每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知道,教师代上两轮课下来,往往对教材很熟悉,而对学生来说,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都是新的。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只管自己讲,而不顾及学生的感受。教师必须结合学情,对其逐步引导,培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否则,就会出现“教师该讲的都讲了、学生该不会的还是不会”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教师只管讲课,不顾学生的思维跟没跟上老师的节奏,貌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根本不了解学情,没有讲到学生的疑处、难处。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减低,甚至消失殆尽。

3.教学方式上:仍未从“一根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

新课程理念倡导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但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仍有很多教师凭着“一根粉笔一张嘴”的方式滔滔不绝地扮演着“演说家”的角色。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的权利和机会,学习数学只是简单地记忆和被动地接受,这显然对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他们来说,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1.全面更新教学观念,做好教学设计

近年来,教育在不断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更加符合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符合学生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要求。传统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需求了。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是长流水。所以,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及能力提升。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主动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并与学生打成一片,实时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研究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心理需求,建立起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打造高效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要优化课堂教学,最前提的工作就是提前做好教学设计。要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学大纲,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学情,在此基础上,在设计教学时才能明确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当然,教学设计环节与教学实施环节有很大的时差,但我们必须尽量提前预见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预见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到底要培养学生的哪些数学思维与解题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2.践行自主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素质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践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教材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且开放多元化。我们教师需要认真钻研、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并能组织多种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比如,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想把学生的积极性都激发出来,就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再配合小组竞赛等形式,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投身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1)要有启发性,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不是直接灌输;(2)要有层次性,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3)要有实践性,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要有典型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举一反三。

3.借助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借助多媒体手段。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在电脑和手机里玩大的,单纯的传统教学早就OUT了。所以,我们要善于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多媒体的无穷魅力将学生深深吸引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战场”,教师知识的讲授以及学生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当前,由于小学课堂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思维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束缚与影响,使得其更加趋向于“功利化”、“高级化”,致使课堂教学机械、死板,丧失应有的趣味性,无法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实践表明, 随着上课时间的推移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入,学生坐不住、思维“开小差”、小动作增多等现象很频繁,教学效率明显呈下降趋势。为此,本文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尝试着探索出一条优化之路。

一、设计情景,激发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情景直接影响着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而情景教学法就是根据建构主义的“环境理念”创设出来的,现阶段,它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领域。当然,这里面也应包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对于高年级学生,情景教学法更加适用于低年级学生,这是由其好玩心理、探索欲强、心智尚未成熟等小学生固有的心理因素决定的。

在使用情景教学法的时候,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是情景设计应以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目标,设计出活泼、可爱的情景;其次是情景设计应依托各种“平台”,例如游戏、小品剧、比赛等,从而将情景表演落实到实处;再次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情景创作、情景设计、情景表演。

二、巧设问题,制造悬念

由于小学数学的接受主体为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他们往往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具有强烈的探知欲, 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但与此同时,由于该阶段儿童的自控力较差、主动能动的目标性较弱,使得这种好奇欲具有发散性、随意性的特点,似乎对所有事物都有兴趣,但却又不成体系。 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了,而问题设置、悬念设计就成为最好的“工具”了。

在这里,问题教学法的实施需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最密切原则,即问题的提出须联系课程内容,最好能直接反映教学的目标。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平时多实践、多积累,探索出最密切的问题。第二,趣味性原则,即问题设置须具有趣味性,必须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求知因子”,否则就是简单的教学问题。第三,操作性原则,也可称为易解决性原则,即设计的问题不宜过深、过难,要存在被大多数学生所解决的“可能性”,否则可能会由于问题过难而削弱学生的探索欲望。

问题教学法的案例设计:

1.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

2.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找到三角形的“构成因素”,能够按照边长、角度划分三角形。

3.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三角形的各项特征。

4.问题设置:

(1)要求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并简单画出图形。

(2)问题设置一:三角形中有几个边、几个角、几个顶点?问题设置二: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接着要求学生将测量的度数标记出来,观察度数有何特点。问题设置三:用标尺精确测量三边的长度,观察边长有何特点。

(3)问题设置:你测量的三角形可归到下面的哪一类? 教师可给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规定法则。

5.总结验证:以锐角三角形为例。 锐角三角形是“三个角的度数都大于0 度而小于90 度”,然后让学生用量角器进行实际验证,看是否归类正确。

三、团结协作,尊重差异

一般来说,团体协作讲究“组内探讨、组间交流”,但若组内成员之间发生观点对立时该如何处理呢? 这时就该应用“差异智能理论”,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鼓励不同观点并存,通过“再分组”的操作将“持同一观点者”划为一组。综上所述,我们在小学生分组时就应按“分组讨论再分组再讨论”的程序进行。

团队协作教学法在实践应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合理划分小组,可以以平时的教学安排为依据,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距离”来划分。 例如同一竖排的学生为一组,或者是将住在同一小区的学生分为一组。 这样不仅易于团队的理解与合作,而且减少了“操作上的成本”。其次,每一个小组设一名小组长,统筹协调组员之间的分工与关系。 一般来说,可由班级中学习较差或者比较调皮的学生担任,这样就达到了小组运转与促进后进生的双重目的。再次,教师可事先设定任务,也可以由学生自定任务。

团队协作教学法的案例设计:

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 章“统计”。

2.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统计的一些知识,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理解。

(2)了解并使用常规的统计方法,进行相应的实践调查。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3.教学难点:实际统计、统计数据分析。

4.团队任务:

(1)划分小组,并安排小组长。 分配小组任务,再由小组长细化任务。

(2)编制统计表:如下图所示。

年级/学生 男生数 女生数

某年级某班

(3)进行实地调查,将统计数填入表格。

(4) 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例如“学生总数”、“男生总数”、“女生总数”、“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等。

(5)课堂讨论,团队协作,解决上述基本问题,并将结果记录在案。 然后进行分组汇报,并将统计结果进行对比评价,选出“最优组”。

5.总结:

团队协作能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可根据所学内容具体设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优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需要综合应用上述手段,而不是只依赖于某一种。另外,在具体的应用中,情景、例题、游戏、问题、悬念等的环节设计将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多从这些方面来着手。

参考文献

[1]魏俊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J].考试周刊,2011(53)。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范文第4篇

一、 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引入概念

巧妙地引入概念,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思路进入正确轨道,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让概念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洞悉概念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要求,捕捉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及思维情况,从学生熟悉的具体实例入手,合理构建连接教学内容的生长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巧妙引入概念,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

案例一:“我们身体上的‘尺’”(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你们听过《猫和老鼠》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吧。

教师播放一段动画片,主要情节为:猫的胡须被剪掉一些后,在追赶老鼠时,不但没有追到,还在老鼠的洞口碰了壁。

师:你知道猫的胡须有什么作用吗?

生1:估计一段路的长短。

生2:测量一段路的长度,当尺子用。

师:胡须是猫极为重要的触觉器官,用来探测道路的宽窄,便于准确无误地自由活动。我们要保护猫的胡须哟!

师:我们身体上有类似这样的尺子吗?找一找,你会比划吗?

学生边说边比划:一、一庹、一脚、一步。

师:原来我们的身体上有这么多的长短不一的“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尺”。

教学中,教师能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猫和老鼠》的故事入手,进行有效提问,引出“我们身体上的‘尺’”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认识“一”“一庹”“一脚”“一步”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 指导研究方法,自主探索概念

概念教学中,如果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新概念,学生只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理解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挖掘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研究方向,引导学生进行个体或小组的自主探索,亲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明确其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理解和领悟概念的本质属性。

案例二:“梯形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你觉得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能跟梯形的哪些要素有关?你是怎样想的?

生:上底、下底、高、腰。

师:对于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该如何研究?

生1:先量出梯形各部分的长度,再用方格纸数一数这个梯形的面积,然后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研究任意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2:将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通过寻找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研究任意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师: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转化”的方法?

生:因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都是运用“转化”的方法得到的。

师:你是用“割”还是“拼”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转化前后,两个图形的面积和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后,交流成果。

小学数学概念并不是“新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概念”,在学生生活中已有许多数学概念知识的体验,课堂上学习的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一位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构建自己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能引领学生思考与设想,这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 优化教学手段,主动建构概念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模型、实物等各种直观教具,运用观察、比较、触摸、演示、测量等直观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数学模型,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得以具体化,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概念,使数学概念得到内化。

案例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屏幕出示由4个棱长1厘米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

师: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4立方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4个这样的正方体体积是4立方厘米。

屏幕出示一个较大长方体。

师:它的体积是多少?怎么知道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呢?

屏幕展示将较大长方体切成若干个棱长1厘米小正方体的动画过程。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

指名介绍数法。

出示一个饼干盒。

师:如果知道它的长、宽、高,你能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

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师:让我们通过实际操作,一起来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验证我们的猜想。

同桌合作,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任意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

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数出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算一算长方体的体积,并将数据填在记录表中。

操作完成后,观察表中的数据,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交流反馈。

生: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任意长方体的体积确实等于长、宽、高的乘积。用字母表示为:V=abh。

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学过的概念。让学生手、脚、眼、脑并用,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概念的内涵,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了概念的原型,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

四、 完善教学评价,深化理解概念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因此,教师在引导时要直奔主题,紧紧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相关不利因素的干扰,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教学评价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狭隘功利主义,要注重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和判断,使概念教学真正落实到位,这样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案例四:“分数的基本性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才不变呢?

生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3:0除外。

生4追问:为什么0要除外?

生3:0不能做除数,同时乘0,分子和分母都变成了0,就没有意义了。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个规律呢?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对于这个规律,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或减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是不是也不变呢?

引导学生举例并验证。

师:看到这个规律,你想到了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知识?

生:商不变的性质。

师:我们今天发现的这个规律和前面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商不变也就是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2:都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最后的大小都不变。

生3追问:我们知道商不变的性质适用于所有的除法算式,那么这个规律是不是也适用于所有的分数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范文第5篇

一、“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作为教师该如何使用教材,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如何处理好教与用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教师上课只跟着教材走,不敢适当地调整或舍弃教材内容,按部就班,过于循规蹈矩,可能会造成教学环节过于琐碎,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难点未解决等情况。用教材教,简言之就是“活用教材”。通过“活用教材”使学生“学活”。说明一点的是,教教材也好,用教材教也罢,首先要把握教材,这是“活用教材”的前提。所以,教师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然而当前用教材教的问题:随意删减教材、随意改编教材,那是不可取的。所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了解它在小学阶段所处的地位,前后的联系,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是每个教师教学前的必修课。“数学教学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应该把目前课堂教学的‘讲问式’变为‘启发式’,还学生主体地位,回归数学课堂本真......”。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然后老师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二、“讲授”到“自主、探索与合作”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也呼唤着有意义的、丰富的学习方式与之相匹配。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下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的参与度,落实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为了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的认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师要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上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等。而这一切,都应该通过每一堂课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课堂互动合作交流就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交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同学间的良好的人际交往以及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质量,从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