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教育制度

宏观教育制度

宏观教育制度

宏观教育制度范文第1篇

职业院校 宏观教育 对策研究

一、宏观职业教育解读

教育分为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教育包含教育的目的、政策、方针、教育规模、教师状况及财力、物力等。教育目的而转化的教育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介等,并通过学校而开展教育活动,而宏观教育则以社会为整体而实施的教育活动。

宏观职业教育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以“宏观”为基本,即职业院校普及、教育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以“教育”为基本,即从宏观层面开展教育。

二、新时期对宏观职业教育的要求

在新时期下,国家及其各教育部门通过各种会议、各项计划,确立了宏观教育发展的目标、途径、规模及微观教育以学校为基础,指基于发展机制,尤其是围绕高等教育包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途径、培养拔尖人才等,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论证。

宏观职业教育的要求为:促进城乡、区域与学校间的均衡发展;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要面向就业与市场需求,办出特色,不但是当前发展的需要,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调整与改进发展途径及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新世纪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应当放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宏观背景当中考虑。

三、新时期宏观职业教对策研究

1.转变教育观念,把握价值取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宏观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职业院校的教师与学校领导应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对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意识到教育对于培养民族创新精神与创造性人才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将职业教育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相结合。确立教育投资即生产性投资的观念,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社会各力量投对教育的投资,扩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消费,从教育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出发,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宏观职业教育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须服务于为社会主义,服务于人民,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调整教育目标模式,将教育与社会有机契合

宏观职业教育要求院校将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有机契合,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着二者割裂的现象,出现教育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或社会发展目标脱节的现象。要改善此类问题,应对教育目标模式进行调整,将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具有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与情感态度等视为根本的教育目标模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宏观教育规律与价值取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时期社会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不断发展,这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强烈的挑战和冲击,加剧了教育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变革。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中,教育须逐渐商品化;而有人则对其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有违教育规律,改变了教育方向与性质。对此,我们应以一分为二的视角来分析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强化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定单”、“定向”、“定点”的培养与培训模式,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其次,探索教育规律,以宏观视野来探讨与处理好人才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整合,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使院校在教育与教学中遵守客观规律,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中,特别是在教育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处,构建既与教育规律相符又与市场竞争规律相符的教育新模式与新体系。

2.实现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在宏观职业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合作功能,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时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

教师专业化集中与三方面,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专业情感要求教师有为教育事业终身服务的思想态度、较强的职业道德、积极健康的人格行为;专业知识则为深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等,在宏观职业教育中,教师不但应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还应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战略决策,社会的发展需求等相关知识。专业技能要求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技巧,将新进的科学理念融入课堂学习中。

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原则为:面向全体,重视个体发展与完善;重视个体全面发展,并有所侧重,注重培养教师专业情感,强化教师专业技能;体现层次性,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对个体发展进行督促与引导。

3.基于共性要求与办学特色,构建职业课程体系

(1)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生产劳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促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2)保证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即国家规定的课程,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教师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规划,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地方课程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机构以当地实际需求为基础而开展的课程,体现地方办学特色。实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是院校课程管理的首要任务与责任。

(3)创建校本课程,突显院校特色

校本课程即学校根据可控制的课程资源而组织研发的课程,这衡量了学校教学资源、办学理念、管理能力与水平。以功能指向视角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统一与相互促进的,从管理层面看,校本课程更可以突出院校办学特色。同时,构建校本课程评价机制,评判与完善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科学性与目标一致性等,争取专家指导校本课程开发。

四、结论

总之,教育应与时俱进,在新时期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应从宏观宏观背景出发,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市场为导向,探索教育规律,培养出适应社会变化与需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力.新形势下中国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教育发展研究,2005.

[2]王建.未来15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政策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3]王明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概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4]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宏观教育制度范文第2篇

管理之道――加宏观调控

政府应该改变学前教育的管理模式,变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保证自己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把办学权交给学前教育机构。学前教育进行管理的部门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人事部门、卫生部门等,应理清各部门的具体权责范围,以防出现越位与缺位,即多重管理或无人管理的现象。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宏观管理应该是依据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和学前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布局,保障经费投入,规范办学行为等,对学前教育事业进行管理,对其发展起到总体指挥、引领的作用。政府可简政放权,通过购买服务、委托服务等形式,把学前教育的业务指导、质量评价等精细化的管理,交给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育评估机构,对教育评估机构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

办学之道――保障权力自主

办学既包括微观角度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办学,也包括宏观角度的政府办学。从学前教育机构内部办学来讲,政府把办学的权力交给学前教育机构,能够激发学前教育机构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能够自主制定规章制度、分配和使用经费、进行人员的调配等,更利于其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从宏观角度的政府办学来讲,应该鼓励多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共同发展,提供相关的政策。公办幼儿园数量有限,“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的缓解,但问题依然比较严峻。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共同发展,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保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活力。而且,各学前教育机构互相借鉴、竞争、合作、交流等,更有利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评价之道――注重主体多元

评价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评价能够发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而且,还可以找出部分地区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实践经验,并进行一定的推广,最终促进整个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政府应使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机构保持应有的独立性,督导机构加强人员培训和组织建设,探索出科学化、规范化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法案,并进行有效实施。政府应鼓励、支持教育中介评估组织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广阔的土壤,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多家教育中介评估组织共同参与,防止出现学前教育评估被一家或者几家垄断的情况。

宏观教育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高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各类专业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高中教育。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实现高中教育事业科学、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有助于我们从政府(宏观)、学校(中观)和教师(微观)三个层面对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进行探索。本文尝试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来探析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以期为我国高中教育发

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中教育发展规模空前,高中办学点不断增多,办学规模也不断增大。在高中教育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为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是高中教育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而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高中教育具有承接基础教育、启发高等教育的性质,这种双重性质的教育必然要求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结构合理、教学突出、能力较强的高中教师队伍。总体来讲,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我国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高中教师的数量、质量都得到了提升,教师结构也不断趋向合理。但是,目前我国高中教师队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高中教育的发展需要,具体来

说存在三方面突出的问题:(1)高中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学科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以及性别结构不合理四个方面。(2)高中教师队伍知识陈旧,创新能力不

强。受应试教育的压力,高中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本位严重,制约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3)高中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结构单一。我国高中教育偏重文化课,重视文化课教师队伍建设,而对于诸如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则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教师队伍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方面的制约,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还有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要从根本上改变高中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情况,就必须创新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使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内又被称为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是建立在系统论、社会学和生态学基础上的用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的代表人物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

brenner)认为:“个体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若

干个系统,即微观系统、中观系统以及宏观系统。”按照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高中教师队伍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同样可以将其分为微

观、中观以及宏观三个系统,这三个系统相互联系维持学校的

平衡。

1.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主要是指单个的个人,包括影响个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类型,如个人、同辈群体、家庭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系统类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在高中教师队伍系统中,主要是指与教学有关的教师、学生、学校工作人员、家长等。

2.中观系统

中观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小规模群体,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微观系统之间发生联系的数量、质量及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发展。在高中教师队伍系统中,中观系统主要指的是教师所在的学校、学校周围的社区等。

3.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指的是个体成长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及其意识形态背景,如整个社会长期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形态等。在高中教师队伍系统中,宏观系统主要有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观念等。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探析

按照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建立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可以从宏观(政府)、中观(学校)以及微观(教师个人)三个层面进行探索。

1.宏观层面:以政府为主导,完善政策措施和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

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宏观调控。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和统筹协调机制,认真解决高中教师队伍建

设面临的问题。

(1)改革教育制度,更新教育观念。高中是连接大学的最后阶段。目前,我国大学选拔人才主要是以高考分数的多少来为标准,这种教育制度造成了我国高中教育一直处在应试教育阶段,也使

得高中教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交叉叠加下,高中教师队伍还会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要解决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要求我们的政府改革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改变当前传统的以“分数”衡量人才的教育观念,还高中教师一个轻松愉快的职业环境。

(2)建立健全科学的高中教师专业水平评估制度和机构,对教师管理实行优胜劣汰机制。教育要处于领先地位,就要求有一整套科学的教师专业水平评估制度和机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对高中教师主要采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指标来就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加剧了应试教育倾向。而且我国教师管理体制封闭,教师管理实行“终身制”,缺少优胜劣汰机制,这不利于高中教师队伍建设。要建立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就应该建立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教师评价认证制度和机构,对教师管理实行优胜劣汰机制,充分调动高中教师的积极性,推动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步入科学轨道。

(3)提高高中教师待遇。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对教师有着较高的标准,但对教师待遇重视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一味强调教师职业的神圣崇高,应该依照市场经济,理性地对教师行为进行报偿。高中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压力更大,如果他们的待遇得不到保障,很难使得他们安心努力地工作。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把教师待遇提高到比公务员约高50%的水平,如日本高中教师月薪为36万日元,而税务公务员为25万日元。因

此,建立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就需要政府重视教师待遇,切实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为高等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

2.中观层面:以学校为主体,创新教师培养的体质和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学校(中观系统)的主体作用,合理制订高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人为本,关心和激励教师,为教师营造和谐奋进的教育环境,创新教师培养的体制与机制,促进高中教师队伍建设。

(1)创新用人制度和机制。高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因此,高中学校应该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的落后观念,建立“能上庸下”的人才竞争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大胆引进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促使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且爱岗敬业的教师脱颖而出。

(2)建立相互衔接的多层次培养机制。高中学校应该制订特级教师培养制度、学科带头人培养制度、中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等多层次的教师培养制度。可以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师范院校进修,进示范性高中学校交流学习或者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学科研究等措施,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多层次的教师队伍。

(3)制订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高中学校在学校住房安排、住房公积金、工资待遇、医疗保险、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应该制订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确保学校教师同工同酬、同工同待遇。对于那些德才兼备的教师,应该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奖励,在学校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激励氛围,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与激励制度也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创造性人才生存、发展的环境,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

3.微观层面:以教师(微观系统)为重心,建立学习创新机制,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单个的个人,在高中教育这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微观系统中处于重心,他们的素质会对高中教师队伍建设产生影响,高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与提高。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师队伍具备创新意识,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为此,作为大学“接力赛”最后一棒的高中,高中教师更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努力探索总结新规律,寻求教学新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高中教师主要从事的是知识传播工作,有必要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自身业务素质。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来跟上时代的发展。然而高中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经常忙于上课、辅导、监考、评卷的工作,繁重的教学任务让很多的教师不想也不愿意继续学习与培训,这不利于高中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高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尽可能地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抽取时间来学习新知识、

新理论、新观点,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表明,每个生态系统中微观系统、中观系统以及宏观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紧密结合的,高中教师队伍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也是政府、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得以维持的。建立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教师重心的作用,在政府、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的密切合作下,从根本上促进高中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齐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中国本土医务社会工作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6).

[2]刘彦文.要走出教师待遇观念的误区[J].教育研究,2001(09).

[3].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1.

[4]余扬,薛梅,姜世虎,等.试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J].教育探索,2004(08).

宏观教育制度范文第4篇

自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来,何为现代学校制度,如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问题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学校制度是指导和约束学校和与学校有关组织、机构、人员行为的规则体系。谈及学校制度,有古代学校制度、近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每一种学校制度都有它的基本性质。我们应该把矛盾的特殊性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矛盾的普遍性,概括出学校制度的几个基本性质,使之适用于各个时代学校制度。这个基本性质是什么?现代学校制度有哪些特有的性质、特性是古代学校制度和近代学校制度所没有的?这些需要我们正确把握。所谓矛盾的共性,大致包含文化性、教育性、传承性、人本性。现代学校制度中有一些性质是古代学校制度所没有的,比如开放性、民主性、法制性、内部治理的平衡性等,这些能否算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特性,还有待作进一步充分研究、讨论。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个宏伟的教育命题,内容几乎涵盖学校教育制度的全部。我们只有首先抓住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方能够更好地把握现代学校制度的全部意义。因此,在当前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似乎应该抓住两个重要方面,其一是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即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其二是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如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学生的管理与培养制度等。从学校外部来说,关键是切实落实校长负责制,真正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从学校内部而言,关键是实现人本管理。

现代学校制度,指的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校体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学校是主体,社区和家庭是基础,政府转变职能是关键。学校要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依附走向自主,就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社区、家庭的关系。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是产权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的主体地位问题。涉及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最终激发企业的活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也会涉及公民办体制改革中的产权问题,但不是核心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要通过学校法人地位的落实这一途径来明确学校出资人与使用者的权利、责任、义务,使产权人格化。因为只有学校法人地位真正落实,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形成,才能最终推动政府从管理学校的微观层面退出,转向宏观管理,使学校走上自主发展、自主管理、自主约束的良性运行轨道。因此,真正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依法治教,依法管理的格局,这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进行教育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民主法制的现代学校制度已在教育界引起共鸣,各专家、学者、教师纷纷抛砖引玉,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探讨高潮。借此东风,本刊特约了部分教育理论专家和基层一线的教育管理者,分别从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来探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目的是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积极参加到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讨和实践中来,力求能够抓住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宏观教育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06-03

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改革创新现存的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高职院校、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企业对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体制,构建有利于高职教育良性发展的办学体制,形成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办学机制。

一、创新政府宏观管理体制

要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首先需要深化高职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国家已陆续颁布了《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法规和文件,以及国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各省市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各地《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等基础性文件,这是坚持高职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实行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据。

(一)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国情决定了要办好高职教育,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统筹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整个高职院校的层次、结构、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的要求,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制定地方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指导高职院校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则,鼓励行业和大企业创办和加盟职业院校,加快各地区高职院校综合试验改革项目的推进,尽快取得突破,起到以点代面的引领作用。

(二)政府应努力改进宏观管理

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要改变目前教育行政管理普遍存在的管办不分、政校不分、管得过死的弊端,由对学校直接的行政管理,变为主要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资源分配、政策指导进行宏观控制。政府可以尝试在人才培养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高职学校,改革单一的财政拨款模式,向各类学校包括民办择优购买服务。这样做既能够为民办高职院校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又能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尤其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政府要培育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加强对高职院校办学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各校办学质量信息,营造各校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三)政府要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

政府应明确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招生、经费投入、机构设置、专业设置、人员聘用、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权,使包括公办学校在内的各高职院校成为依法自我负责、自我发展的办学行为主体,为教育家自主办学、特色办学提供适宜的条件。

(四)政府要建立合理的经费投入机制

应迅速改变当前高职教育普遍投入不足的状况,“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本要高于其他教育,但总体看,现在职业教育在投入方面还弱于普通教育,这是不符合发展要求的”。要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基础能力,就需要确定合理的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多渠道的筹措经费机制,形成鼓励吸纳社会捐助和资本进入高职院校的办学机制。“建立基于需求的基础拨款与基于绩效的专项拨款相结合的制度,既体现公平,又体现效率”。

(五)营造高职院校良性办学的发展环境

今年许多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招生的“生源困境”,其深层原因有很多,如适龄学龄人口的持续减少,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色不鲜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用人实践中“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等。但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高技能型人才在当前企业有大量需求,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明显好于一般地方本科院校的情况下出现的“生源荒”[1]。抛开上面提到的客观原因,政府决策方面的原因在于高职与本科的招生比例严重失调。政府如果不在宏观政策上作出调整,营造高职院校良性办学的发展环境,那么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二、改革办学体制

(一)改革学校所有制结构

由于高职教育与人力资本市场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因此它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高等教育类型,这是高职教育特殊的办学性质决定的。单一主体办学(不论是公办院校背景还是民办背景)不利于发挥企业、行业等利益攸关方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也是至今形不成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主要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多为公办,民办高职院校也多为独立投资方举办,可吸纳与学校主要专业相关的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业参股、入股,实现投资多元化,进而促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组成教育集团,使校企双方结成利益攸关的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使企业成为“校企”,学校成为“企校”;亦可探索以学校系部二级法人形式和对口企业联合举办专业。

(二)改革学校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学校董事会(理事会),这是适应多元办学主体管理形式(类似股份公司)的必然要求。在成员组成上要有相关行业、企业代表,与学校共同决定办学的重大决策;二是切实加强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使之成为学校各专业的教学指导机构,参与专业建设调整改造的决策;三是改革“校务委员会”,选择一批企业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加入“校务委员会”,参与学校办学重要事项的决策。通过不同层次的参与机制,使多元办学主体实质参与到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决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