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摄影毕业总结

摄影毕业总结

摄影毕业总结

摄影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大家好!能够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我已经深感荣幸;而让我站在这里发言,则受宠若惊。心里激动却又紧张:我何德何能,可以在你们完成学业即将远行之际,代表学长送去我们的祝福与希冀?

我平时从来没有主动回忆过自己的毕业,倒不是因为毕业前两天丢了伴随我四年的一辆自行车心里很搓火;主要是一回忆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到恐惧,惊叹时间流逝速度之快,而自己不知不觉已经太老。我从化学学院毕业过两次,一次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xx年,我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五年后,xx年,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我在北大读书一共九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化学楼里面度过的。每次回到化学楼,都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心里踏实。心里踏实的时候,想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触动心灵的深处。但是,就算触动了心灵的深处,我的这个发言很未必能让人记住,起码我不记得我的毕业典礼上那些发言的人都说了些什么。更糟的是,我已经想不起来是谁发言了。

在这里,我想以一个师兄的角度,通过自己的经历,谈谈毕业后的生活与工作。我想谈三个方面。

第一,兴趣与工作。

胡适先生在1932年北大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过:“人生的道路上满是陷阱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他还说:“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种: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二种: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第三种:你总得有一点信心。

本科毕业十六年来,我对胡适先生当时的这三个药方佩服地五体投地。

第一个药方,由于我的职业,倒是很好地解决了。我总是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二个药方,非职业的兴趣。我的本科阶段,学习不算最用功的,花费了很多时间搞各种各样的事情。我有一个爱好,一直伴随我的生活,就是照相,所有的钱,都花到了和照相有关的地方。以至于我博士毕业前来回纠结了很长时间,我是当一个科学家呢,还是做一个摄影师呢,还是做一个摄影师呢,还是做一个摄影师呢……可以看得出来,我当时特别想把摄影当成我的职业。后来,我在加拿大碰到了一个退休的化学教授,我和他聊起了我这个纠结,他告诉我说,把摄影当成一个爱好,可以很快乐,时时体会这一兴趣的美妙;但是,如果真的把摄影当成职业,也许就没有机会享受摄影的乐趣了。我想想,也是,如果当一个自由摄影师,估计有了上顿没下顿,养活老婆孩子都困难;如果开一个婚纱影楼,天天拍那种照片,估计看见相机就会恶心;如果做一个新闻摄影师,估计发现自己大部分作品被压着无法发表早晚要精神分裂。所以,我决定,还是回归学术界,业余时候拍拍照,挺好。有的时候,这些非职业的兴趣也可以很严肃,比如我在北大教了三年本科生的选修课《摄影的科学与技术》,是我上过的课里面我自己觉得教学过程最快乐的。也是我的课里面旁听学生最多,事实上其他课没有旁听的学生,只有这个课,旁听的学生和正式选课的差不多一样多。

实际上,除了摄影和学术生涯的纠结外,我早些时候还有过在历史与化学之间的抉择。本科保送北大,我最想上的是考古系,挖墓、探险,多么让人神往的经历……我第二想去的是历史系。第三,才是化学系,因为化学竞赛的原因。但是最后我还是怂了,乖乖地在三个志愿上都写上化学,就成了你们的师兄。回头看,这是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我本科毕业上研究生的时候其实还犹豫了一次,我想报考化学史的研究生,就跑去问徐光宪先生。徐先生是可以带化学史的研究生的。他听我瞎扯了一通后,对我说了一句话:“小黄,趁年轻多做点业务吧,化学史你退休了研究还来得及。”我想了想,还是把考古和历史当成我的兴趣,或许也可以当成我值得一辈子研究的问题好一些,就继续读化学研究生。实际上,我现在所研究的课题中还有和考古直接相关的,真是命运的安排,也挺好。

第三个药方,信心。我毕业离开化学学院后,进入了一个非常不同的领域——光学。之所以进入一个我并非科班出身的专业,主要还是想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我大概花了8、9个月的时间,才渐渐地能和我那些同我背景相差很远的同事开始正常的对话。但是,一旦跨越了这个障碍,在往前走,就很快了。后来,我有换了专业,进入生物工程领域。在后来,我回到北大,开始独立工作,又换了领域,现在正在学习生命科学。只要有信心,没有学不会、做不来的。我和我的学生们说,我希望你们以后都尝试一些在我的课题组里面没有涉猎的东西,不要谨守在我的课题组研究的范围内,这样连我都不容易超越,怎么超越外面那么多的竞争对手?超越了我,才证明我是一个好老师。你们和我都毕业于这个学院,我有信心战胜我面前的一个个困难,我相信你们也会有同样的信心,战胜自己面起的困难!

第二,做什么,不做什么。

我们的校友、师兄、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教授,现在是我的领导。他跟我说过好几次,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知道做什么,但是更重要的是知道不做什么。听上去有一点儿奇怪,但是我通过自己的经历,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价值连城的建议。我们的精力、时间都不是无限的,那么,做什么、不做什么呢?很多事情,大家都说应该做的,也许并没有做的必要;很多事情,大家觉得不值得做的,也许可以做一做。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个人色彩的判断,但是如果时时知道做这样的判断,也许也可以走的快一些、好一些。

摄影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高校扩招”带来了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随之而来,招聘会上“海投”简历、互联网上“海发”简历成了当下就业市场上的一大怪象。

姚嘉是一位今年7月份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曾有过一段难忘的“海投”经历。从年后入春到5月中旬三个月的时间里,她参加了多次大型招聘会,每次投出大约20~30份简历,同时她也没放弃网上海投。整体算来,姚嘉所投出的简历大概在100份左右,而其所得到的真正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面试通知大约有5个,也就是20∶1的几率。

当然,这种海投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在寻求工作之时,也是毫无针对性地随处乱投简历。

总之,提起“海投”二字,绝大多数有过此经历的求职者的第一反应就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海投简历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以往的众多案例告诉我们,这些简历在写作上缺乏针对性,“该简不简,不该简的却很简”。

现今,企业不仅在管理层面实现精细化,在招聘方面也同样如此,大部分企业的HR人员会精细衡量求职者的简历。所谓“精细”可从两方面来理解:“精”即精华、精髓;“细”即细节、细分。具体来说,包含如下几层含义。

精华:简历的实际“填充物”要体现求职者各方面信息的精华;

精髓:简历中的信息要体现求职者理念的精髓;

细节:简历中细小的关键环节;

细分:简历中所展现的所有“精华”信息的细致分类。

不简而简,简而不简

大学毕业之后,每位求职者都至少有20年的生活经历。如何处理这么长时间里所积累下来的众多个人信息,这就需要用简历来整理,立体地体现一个历史、现在及未来的自我。“不简而简”,简出对求职最重要最有利的信息。

很多人在简出“实际填充物”之后,就自以为撰写简历的工作已经结束。但这还远远不够,做到“简而不简”同样重要。顾名思义,简约且实在,清爽且“历历入目”。

下面就以一位求职者简历中工作经历方面的信息为实例,来具体阐述一下如何做到“不简而简,简而不简”。

赵晓鹏是2005级毕业生,毕业之后一直从事与摄影相关的工作。最近,他想申请阳光卫视的资深摄影师一职,在自己的简历中他如此描述工作经历:

2005年 毕业后进修摄影,考取高级摄影师资格证书;

2006年8月~2007年7月 在中央电视台12频道《天网》任编导助理,经常出差拍摄;

2007年7月~2008年 在中央电视台2套《赢在中国》任摄像、助理编导;

2008年 参与电影《过界》在敦煌的拍摄,任剪辑助理和剧照;

2008年7月~10月 中央电视台2套大型纪录片《中国故事》摄制组,任摄影助理,在山西大寨拍摄郭凤莲;

2009年1月 参与凤凰卫视纪录片《陈独秀》拍摄;

2008年12月~2009年5月 为北京市各大高校国庆献礼节目做摄影、编辑、导演。

这样的描述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乱”:工作时间顺序不清;工作时间与工作内容界限不明;工作内容琐碎,看似重复,该简而不简。其次是“信息模糊”,部分工作时间及工作性质模糊,不该简却简。经过认真核实、分析其工作经历信息,我们给出了如下版本:

2006/08-2009/08 中央电视台,北京

摄像编导助理

在中央电视台做摄像编导助理期间,我主要负责CCTV-2、CCTV-12部分影视节目的编导、拍摄和剪辑,如协助编导和拍摄CCTV-12《天网》《忏悔录》;CCTV-2《赢在中国》、大型纪录片《中国故事》;助理剪辑胶片电影《过界》《杜拉拉升职记》。此段工作经历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提高了对画面、光效的捕捉及控制能力,同时开阔了自身视野,见识了异地风土人情,提升了个人艺术欣赏能力。

2008/12-2009/05 北京市团市委大学生联合会,北京

摄影导演(兼职)

这项工作中,我主要负责为国庆六十周年北京高校如北京语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排练的舞蹈录制教学光盘,具体来讲包括三大环节,即:导演现场、摄影、后期剪辑。导演现场提高了控节目现场的能力;摄影进一步加强了我的拍摄技艺;后期剪辑锻炼了我对录制节目的整体把控能力。此外,和不同人流还有效地增进了我的沟通技巧。

以上写作方式首先将工作时间与工作内容分为两大块,条理清晰;工作内容中工作单位、工作性质与工作职责、工作收获再细分为两个部分,一目了然。再者,七项工作经历被整合为两项,简约而不简单。

摄影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一、共识:共同社与朝日新闻相同作法

东京摄影记者协会设在共同通信社内。该协会成立于1948年,成立时共有14个报社的200名会员,现已发展为726位会员。日本没有全国性的摄影记者协会,除东京摄影记者协会外,还有大阪、九州、北海道、东北、中部摄影记者协会共六个摄影记者协会,会员约1600余人,全是通讯社、报社的摄影记者。电视台的摄影记者各有自己的协会。在东京,东京摄影记者协会、杂志摄影记者会和电视新闻摄影协会被称为东京三协会。

东京摄影记者协会的最高负责人荻原一直先生结合多年来在新闻摄影实践中及新闻摄影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共同通信社录用摄影记者的具体操作方法,详细介绍了日本通讯社报纸摄影记者的录用情况。

(一)重视综合文化素质。共同通信社摄影部现有摄影记者52人(全社人员约1800人)。现在每年录用2-3人。来应试的多为四年制本科毕业生。这些年来,名校如日本著名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的毕业生被录用的居多,原因在于这些学校的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共同社摄影部录用摄影记者要考四门笔试,外加一小时的命题拍摄考试。四门笔试分别为一般常识――政治、经济、文化等;作文、英语及摄影基础知识,统称为“写真实际”。荻原先生认为,作为一个摄影记者,首先应具有作记者的综合素质。上述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判断、思考的能力和认识事物的方法。

在这一点上,朝日新闻社摄影部的观点及做法与共同通信社完全一致。

朝日新闻社有东京、大阪、名古屋、九州四个本社和北海道分社共五个机构,合计有135位摄影记者,其中东京本社有摄影记者44人。他们录用摄影记者,也是要通过考试。考试内容分为一般教养和拍摄考试两部分。一般教养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时事政治各方面,此外还有英语和作文,而且十分看重作文写作。近20年中,摄影部所招的记者以名牌大学学政治、经济、法律的居多,而不是学摄影的人多。据说学摄影的在一般教养考试中通常考不过学政治、经济法律的。在东京分社的44位摄影记者中,只有5位是学摄影的。近20年,摄影部所进的人中,没有一个是上大学只学了摄影的。综合素质高,又有摄影能力者被看好。

(二)要有成为优秀摄影记者的强烈愿望。在上大学之初,一般的年轻人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但在上完大学找工作时,如欲干新闻摄影这一行,必须首先喜欢新闻工作,喜欢摄影、喜欢图片。强烈的兴趣和愿望是干好新闻摄影工作的前提。在综合考试通过之后的摄影考试和面试过程中,重点考查的是考生们对现实的态度、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其选择新闻摄影的动机和原因、理由。考官们靠观察拍摄、提问来判断。

(三)拍摄考试:命题限时限量的拍摄。共同通信社摄影部和朝日新闻社摄影部所采用的考试方法相同,均为限定1小时拍1个36张胶卷的命题考试。共同通信社的考试命题有“年末风景”(1996年)、“自画像”(1997年)、“喧嚣的都市”(1998年)、“终点站风景”(1999年);朝日新闻社的命题有“儿童”、“天气”等,较为抽象,还要求考生在拍完后用文字写出“我为什么这样拍。”其实这样的考试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其拍摄动机、如何认识现实。荻原一直先生举例说:在1997年命题为“自画像”的考试中,全体考生都被集中到了共同社的楼顶。一位来自冲绳的考生,以美国驻日使馆前的铁丝网和美国国旗为背景,自己居于铁丝网和美国国旗的包围之中,表现了被“美军基地包围着的自己”。在楼顶上能找出这样的背景来构思,受到了考官们的一致好评。还有一个考生拍下的是自己倒立着的人像,他这样拍的出发点是“自己想要成为用双手支撑起共同通信社的一员”。这样的思想态度和表现比照片本身更能打动考官们。共同社还要求考生从36张中选出一幅送呈考官,拟出标题和说明,并表明自己如此拍摄的理由。

(四)入社后的培养、教育。朝日新闻社新社员入社后第一年,主要了解摄影部的基本情况,看别人怎样当摄影记者,之后有两年要到地方支局,接受“成为记者的基本功教育”,如“如何与警察打交道”、“如何与各级政府部门打交道”、“如何写报道”等。此后,才真正开始摄影记者的生涯。要想成为有独立工作能力的摄影记者,至少要经过5年以上的实践。

二、差异:报纸与杂志分得清楚

在日本,报社、通讯社的摄影记者与杂志摄影记者分得十分清楚。东京摄影记者协会的会员全是共同社摄影部和各报社的摄影记者;而杂志摄影记者的组织是杂志摄影记者会,二者各自独立,没有人是双重身份。摄影记者协会的会员不会成为日本摄影家协会的会员,而杂志摄影记者会员则往往有人加入日本摄影家协会。在录用方法和要求上,杂志社的作法也与上述共同社和报社的做法不同。

以《文艺春秋》杂志为例,现有摄影记者20人,其中有16人毕业于摄影院系,主要来自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摄影学科、东京工艺大学艺术部摄影学科、千叶大学工学部图像工学科、九州产业大学艺术学部摄影学科、大阪艺术大学摄影学科等四年制摄影本科。也有少数是摄影院系专科毕业的。上述院系均为日本著名的大学摄影院系。正式职员摄影记者的录用有三个阶段的选拔。第一个阶段是应聘者先寄送个人的材料和作品,从中选出25人左右,进入第二阶段的选拔。第二阶段选拔有笔试和面试,以及拍摄考试,具体作法与上述共同社的要求差不多,但难度略有不同,尤其在摄影方面要求更高。拍摄1小时后,自己要选出2-3幅图片呈给考官,并谈思路和想法。合格者进入第三轮,此时已只剩下2-3人,再由更高层次的人面试,选定1人。他们的基本原则是宁缺勿滥,平均3年才进1人。

三、竞争:互挖墙角

无论以什么样的方法考核,新录用的人总得先培养,相比之下,“挖墙角”来得更加实惠。

据朝日新闻社介绍说,尽管有些地方报社、专业报社(如《体育报》等)的待遇颇高,但有些人还是愿到朝日新闻这样的大报社工作。一般情况下总是大报挖小报的墙角。

摄影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在美国的高等影视院校中,以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最为着名。而这两所影视院校,也有着不同的特点。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因为与百老汇临近,表演、导演、剧作专业教学实力很强;南加州大学电学影院则素有“好莱坞的后备人才基地”之称。美国的影视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细化、专业含量高的特点,学生拥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例如纽约大学影视系剧作方向要求学生选修3门课程,有11门课程可供选择;制作基础课程要求选修4门课程,有23门课程可供选择;制作技术更是有47门之多的课程供选择,仅动画方向课程就有包括数字动画技术、初级、高级3D动画、故事板等14门动画技术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一专业方向,也可以在本专业搭建的主修专业平台上辅修其他学科的课程。因此,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各方面潜能可以被充分地挖掘。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南加大电影学院”)的教育具备很多美国本土的特色。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介绍南加大电影学院的部分课程与教学方式,以点带面,了解一下美国的影视教育。南加大电影学院数年在全美国电影电视制作方面排名中名列第一。学院下设五个专业:影视制作、动画、互动媒体、剧作、评论。在这五个专业中,影视制作是该校最具影响力的招牌专业。南加大电影学院的核心教学思想就是培养影视制作人员,而不是大艺术家或大导演,因而定位不是精英培养。影视制作是综合导演、制片、摄影、录音和剪辑等课程于一体的专业,学生只需选修其中一部分课程。该专业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践课比较多,几乎没有纯理论课程。该校影视制作专业设有本科和硕士两种学位。影视制作专业的教授都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实践技能。南加大电影学院的影视制作的课程体系由综合制作、专业方向和联合作业三类课程组成。

    1.综合制作类课程

    综合制作类课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507制作一”和“508制作二”,这是两门必修课。507是影视制作基础课。要求学生使用一件数字DV设备和一套学生用的灯具拍摄5分钟左右的故事短片,不需要同期录音。制作周期平均每周一个,共需完成5至6个。完成后在课上演示,教授进行点评。因为整个制作过程中包括编写剧本、挑选演员、确定拍摄地点、找帮手、搬送器材、拍摄和剪辑等所有的工作,这都需要每个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所以没有影视制作经验的学生大多数被累得晕头转向。所有的技术问题,都是通过边做、边学、边问的方式解决的,所以在课程开始阶段,学生们往往很狼狈。在完成507课程后,学生就会对影视制作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508与507不同,要求学生两个人一组,合作完成两部电影短片。两部短片中,两个人分别作编导和摄影剪辑,然后在另一部短片中调换职位。这种以项目为驱动的“边实践边学习”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了美国影视制作专业的教育理念。“507制作一”和“508制作二”后面的很多专业方向类课都是要求修完这两门课程之后才能修。

    2.专业方向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导演、制片、摄影、剪辑、录音的课程。修完“507”和“508”之后,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主修,也可以选修一些其他课程。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在“507”和“508”完成后才能选修,比如电影市场运作、视觉表现、电视制作、电影美术、视觉特技等课程。每个专业方向都有几门专业必修课,例如在摄影方向的课程共有五门:(1)彩色摄影。这门课程主要学习镜头、光圈、景深、色彩等一些摄影的基本知识。在课堂上教授会安排一些手动功能的相机拍摄人像、静物等专题练习。最后是一个题材自定的创作作业,时间比较充裕,最后在课堂上做演示并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2)电影摄影机。这门课程相当于“初级电影摄影”,比较系统地学习电影摄影的基础知识,包括摄影机、灯光、镜头、色彩控制、焦点、影调控制、感光度等各个方面。该课程只在第一节课全部讲述专业知识,其余课程主要是课堂作业,每次上课时间为3小时,分配1小时讲授知识点、分析作品、点评学生作业,另外2小时在学院影棚完成课堂作业,作业内容是模仿电影中一段精彩镜头的影调和照明效果。学生要分2至3个小组,每个组7到8人,轮流做摄影指导、掌机、摄影助理、灯光组长、灯光助理、电工和演员。(3)电影摄影实践。这门课程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综合训练,目的是掌握构图、影调、灯光、色彩的综合运用。这个阶段主要是课外作业,方式是教授设定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学生们自行发挥,使用照相机拍摄,交5~10幅一组照片来表现这个情节,上课是学生演示作业和教授点评。第二阶段是学习使用高清摄影机和各种设备,由专业摄影技师讲解,然后是分组作业,方式与“电影摄影机”课程相似。第三阶段是学习使用阿莱电影摄影机完成几组课堂作业和一组课外作业。(4)中级电影摄影。研究生课程更加系统地学习电影摄影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光学、摄影机构造、镜头原理与构造、影调、运动摄影、灯光照明、色彩控制、滤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内容比“电影摄影机”深入很多。二是实践作业,方式和“电影摄影机”课程的相似。(5)高级电影摄影。研究生课程,内容和“中级电影摄影”基本相同,区别是作业使用35毫米胶片电影摄影机。

    3.联合制作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这类课程是一个班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影视项目,学生分别担任剧组中导演、制片人、摄影指导、美术指导、录音师、剪辑师等职位。原则是竞争上岗,在这个领域谁最强,谁就“上岗”。因为竞争的不仅是岗位,还有教授的个别指导。对于每个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学习的机会是不均等的。

    4.毕业创作

    毕业创作的时候。如果学生家庭的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选择自己当导演,自费拍摄一部毕业作品。也可以选择寻求赞助拍摄,拥有资金来源的学生有决策权。不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当导演,只要在一部毕业作品中担任过导演、制片、摄影、美术、剪辑等主创职位,就可以毕业了。

    二、器材的管理

    南加大电影学院有大量的影视器材需要管理。南加大的器材由器材中心统一管理,实行“制作号”管理制度,器材中心对每门课使用器材的时间、数量和规格都有规划,并给每门课的每个学生都编制了工作号。学生借器材要提前24小时预约,中心会提前准备好器材,放在中心外面的小推车上,每个小推车贴一个有工作号的表格,学生来取器材时,就可以将有自己工作号的小推车上的器材全部取走。还器材时不需要和工作人员当面交接,只要把借的器材放在一辆小推车上,然后贴上有工作号的表格,就可以离开了,这样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摄影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摄画风格早已有之。在2007年《数码摄影》首届“寻找中国数码摄影师”活动中,华熔提交的一组关于《三国演义》的摄画作品曾获得二等奖。当时评委对这组作品褒奖有加,对摄影师华熔能用十年时间来创作一组作品给予充分肯定,但毕竟是摄影比赛,标准需要被公认,素材主体要求是摄影师拍摄而得,所以作者最后与大奖擦肩而过。谈及为什么用摄画来表现,摄影师华熔也提及了摄影创作的困境:想表现一种想法,光有想法还很难完成,必须要找到合适的素材。

这里,让我们看到了摄影创作面临的另一个困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当你有了成熟想法要去实现时,也只能“看天吃饭”,但谁又会知道老天下一刻会给你什么脸色看?

这是摄影的痛处,也是摄影难以深入的原因所在。就此,我们的思绪回到本期摄影师谢荣光的摄影创作上来。摄画是怎样一种形式?怎么拍怎么画?拍什么画什么?摄、画各占到什么比例?

从作品PS技巧而言,这组作品确实还不够成熟,这些抠图、羽化、上色等小技巧,即使在影友眼里也只是毛毛雨、小意思的事情。但一幅作品之所以能称之为艺术品,就在于它所具有的灵性,在于作品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天赋。这是被很多影友所忽略的,甚至是更多想拍出艺术作品的摄影师们最为欠缺的。

既然是天赋使然,后期能够改善吗?能,当然能,答案是肯定的,艺术也是讲修养的。你没听说过“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这一说法吗?――你不防以儿童的心态向生活问知。多问个为什么,并更多一份思考。

至于拍什么,若以艺术作品为标准当然要寻找不同。那么是拍美的还是要拍丑的呢?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这样论述:艺术中的美丑与自然中的美丑完全是两回事。从前艺术家大半都怕用丑材料,近来艺术家才知道融自然丑于艺术美,可以使美者更见其美。

采访中提到的立体派代表人物毕加索的画作便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作品中为什么总是横七竖八的人物肢体、变异的脸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无疑,他的作品是成功的。在素材之外,有形式的高度统一,从而使作品臻于完美。

摄、画各占到什么比例?这个问题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肯定更希望看到作品拍摄的成份多一些、摄影镜头感多保留几分。而作为画家,他可能并不在意这是摄影作品还是已经改变成为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这让我再次联想到作者的一个疑问――“一定让人看到真实的地方才是摄影,看不到的就不是摄影吗?”或许作者便是介于摄影人与画家之间,既对摄影有感情,同时也对摄画这种影像艺术感兴趣的一个群体吧。作者的心,平衡于摄影与绘画之间,而他的理念,是意在让你看到作品深层的意义。

《数码摄影》:因看了作品和图说,让我对您所从事的职业产生了好奇。这种摄画的风格也有一些摄影师在探索,但能将思想性、社会性问题融入其中,并通过艺术形式表现表现的,可谓凤毛麟角。

谢:我原来是农业机械行业的工程师,现在已经退休了。

《数码摄影》:好像您从事过的职业与摄影没有太大关系,为什么会深入地来探索摄画这种摄影风格?

谢:我很早以前也玩过摄影,不专业。印象中早期摄影师记录类作品还很难进入艺术市场,现在再拿起相机时,对这种记录式拍摄也就提不起兴趣了。人像摄影、观念摄影中的那种摆拍,我也不善长。风光摄影大量的、重复的、没有新意的雷同东西太多了,但又很难突破。举个例子:西方传统的人体绘画,表现得已经非常完美了,为什么现代派不继续跟进,因为很难突破了。所以我选择了这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创意摄影。

《数码摄影》:抽象的思想用具像的形式来表现,技术上如何实现?

谢:我最先选择的拍摄素材是树,并用这种鲜活的形象来表现。为什么呢,因为冬天叶子都落光了,原来的生存面貌、“肢体语言”便会一目了然地显现出来。我觉得它是如何展现躯干、如何生长的,表现出来都很有意义。特别是现在城市建设注重绿化美化,工人每年都会锯掉大量猛长的树枝。结下的疤痕,会形成一种有意思的细节,有的形象会很有意蕴,很震撼人。我虽然也喜欢大的场景,但更在意这种细节的形象,它表现出的是一种生命的顽强。

《数码摄影》:《聚焦心灵真实》这个系列,心灵看不见,如何去触摸?

谢:细节可以触摸。细节能够触动和激发我的想象,引发拍摄的初衷。特别是当我看这些被锯掉了再生长的疤痕,能引起我心灵上的共鸣,所以我拍了大量老树的疤痕,南方很多城市我都去拍过了,路边上的一些老树,每年锯,每年都长,人要求按照人的方式生长,树也倔犟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所以能形成一些发人深思的细节形象,很吸引人。

《数码摄影》:真实感如何保留?

谢:相机和镜头的发明是模拟人的眼睛去再现真实,而人眼构造的近大远小透视按照真实测量实际上是错误的,只是现在人们习惯接受罢了。这也是我在摄影道路上走向抽象心灵探索的原因之一。心灵真实在什么地方呢,又看不到。但看不到的东西不一定不真实。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

另一方面,我认为作品也不一定非要刻意保留其拍摄的真实感,抽象为纯粹表现心灵的摄影作品同样可以登上艺术的殿堂。艺术的本质离不开创作主题的“倾向性”流露和表现,而记录类的摄影作品由于拍摄对象难以随心,常常限制主题思想情感的淋漓发挥。

《数码摄影》:这个话题我们可以自己去思考,是“真实地”或者说是纯粹地去记录,还是去记录真实。

谢:照片中必须记录下外界物理世界的场景和细节才是真实的吗?这种记录真实在我这里可能并不重要。保留细节也好,不保留也好,最重要的是怎样去表现这种细节。这几年的探索中,可能是受传统摄影的影响,开始我也是想留下某些外界物理性的真实细节,但最近我感觉这是个误区――一定让人看到真实的地方才是摄影,看不到的就不是摄影吗?难到利用摄影的素材,通过PS后期处理出来的作品就不是摄影的吗?它还是利用摄影的一些基本手段,只是没有留下过多的过程和“脚步”而已。因为不管方法如何,最重要的是目的和效果。

《数码摄影》:摄影应该只是手段,PS过重的作品应该称之为影像作品。我个人还是更喜欢选出的这些有镜头表现细节、有真实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形象很吸引人,作品的思想性也有了,但如何才能做到不自说自话呢,让别人能看得懂、悟得出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呢?

谢:实事求是地讲,在拍一些作品时,我并未想好去表达什么思想。就如《毕加索》这幅作品,改了多次,刚开始时,只觉得作品像一个人,但没有想做毕加索,因为一个细节――“帽子”下面像有一只手,可能是因为灵感吧,就联想到了画家毕加索的形象。毕加索是立体派的创始人,喜欢画侧面的脸,并经常画些非常规的肢体。因为毕加索一生拥有过很多女性,所以我又在他身上适合的位置加入两位女性的容貌。我就是想把毕加索这么一个神奇、充满天分的人,通过它作品中各种定性的符号,并以飘忽不定的光线渲染表现出来。我特别注重表现他的眼睛,一种深邃的眼神,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我是看了这颗树才想制作《毕加索》的,我比较注重自己的心灵,而且制作时一定要利用灵感捕捉到的信息。

《数码摄影》:灵性重要还是前期拍摄更重要?

谢:双方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前期拍摄触动不了你,你还拍它做什么呢?其实,拍摄素材也有重要用途。

《数码摄影》:像《冬天的故事》里面描绘的萧瑟寒冷的季节,有情人抱团取暖,但却总有落单。这些作品中的象征和寓意是戏仿名画中的情节,还是根据素材自己创造出来的?

谢:这是我们扬州瘦湖边上的一棵树,当时我看到它,胸中涌现出一种莫名的苍凉。树枝像一个弯曲向上的爪子,表现出一种昂然的生命力,深深地触动了我。而上面隐隐约约的形象,让我灵魂深处产生了共鸣,联想到了冬天有寒冷、孤独、痛苦,当然也有与希望、憧憬和爱情相吻和的成份,所以我就在里面加了三个人物,并很快就把这幅作品做了出来。这种灵感的发想,可能并不具逻辑性,但它表现出一种人对美好憧憬的合理性,以及心灵都会有没落、沮丧的心情这种共通情感的合理性。《冬天的故事》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数码摄影》:看您的作品真是感觉万物皆有灵性,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您认为发现重要还是想象更重要?

谢:想象就像美的事物一样,它需要加法。就像一朵鲜花,它自身是感受不到自己的美的。但人为什么能感受到美,因为人有想象。客观的美一方面来讲是存在的,但美是依靠于心灵的想象,人内心是需要这种美的。花,触发、唤起了你心灵的憧憬和想象,它能激起我们大脑高速的想象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包含了你的诸多心理需要,所以我认为美的事物不是属于外界的,它来自于心灵,因为它掺和了很多你的联想成份。

《数码摄影》:因为涉及到心理活动,既会有阳光的地方,也会有阴暗的方面。像《相恋》、《欲望》、《树上的女人》这些心灵的描绘你是如何把握的?

谢:我们先说《欲望》吧,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将意识划分为意识、潜意识以及下面的望。欲望是一种科学的分析,每个人都有,我们不应刻意隐瞒和躲避。每个人都会被各种欲望所缠绕,但有些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会克制、挣脱欲望。

我认为在所有生命体中,除了欲望外,还有更强的动力在起支配作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低级生命到高级生命间都有共通的地方,如基本元素都差不多相同等。在我们心灵深处,这种基本元素物质所形成的某种原始合力一直没有被证明过,但我相信是有的。而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也早就印证了这种高深的境界。

人有理性,理性是什么,就是用来抵抗和改变各种诱惑,当然也包括对一些鲜美活力的压抑。

《数码摄影》:品味,有高低之分、好坏之别,得看摄影师如何来把握。

谢:像同性恋这个话题,我只是反映了这么一个社会状态,将其呈现在大家面前。实际上可能还有更深的层面,它可能是同性恋,也可能是更高的状态,表现了人类的亲和性,所以我的作品也没有明确地表达,更多的思考留给读者。

《数码摄影》:你的其他作品希望是多重涵义还是想有明确意旨?

谢:我想多义性是现代艺术作品的共同特点。你表现心灵的东西,肯定会具有不确定性,你打开现代西方绘画或艺术史,会发现它呈现出来的都是一种不确定的意义,它可能会让人产生多种想象,往往作者想表现的和读者所领悟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数码摄影》:你的每一幅作品都配有一段文字介绍,不知这段文字是环境配音还是主导?

谢:我最初并未直接写出来,但在中国摄影在线陈伟陆的建议下,便将这种最初的创作意识结合起来,总结出来,使思想理论化。但我觉得这种文字性的东西可能并不准确,因为心灵的意向本身具有多义性,难以语言表达,但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摄影,写出来让大家参考吧。

《数码摄影》:这些通过作品呈现出来的同性恋、欲望、遗忘、自闭等被忽略的人的心理问题、种种集体无意识的社会问题,您是如何发现并提炼出来的?

谢:我感觉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他必须要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人之初,性本善”,没有爱心你就难以发现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形象。作品中那些树上的结疤形象,就好像都在向我申诉,向我吟唱。人都会同情弱小者,把作品这样表现算是一种类比,我以此来提醒大家,启示社会。但作品也有不足,正如网友所说“图解”的味道太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