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摄影艺术论文

摄影艺术论文范文精选

摄影艺术论文

摄影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被各种各样的信息覆盖,有文字、声音、视听、音乐、图片等等,在科技与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里,变化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传统的艺术形式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一些艺术种类与时俱进,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技元素,兼容并蓄,蜕变成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形态,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艺术作品。

摄影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世界的王国里,它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摄影具有科学性以及艺术性,也就是说摄影首先依赖的是科学技术(摄影设备),进行拍摄,但是,所拍摄的内容则具有提炼生活表象的艺术(创意创新)作品。摄影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是凭借图片内容给人以欣赏的艺术。它与绘画有相似之处而又不等同于绘画,摄影与绘画的区别在于作品的表现和反映的内容不同。画家根据生活现实景致作为参考依据,加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可以自由地发挥和改变,所创作出的作品一定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融入画家的主观意识的艺术作品。摄影则不同,摄影必须是客观地反映现实,再现事实,这就是摄影的基本特征。但这也不是说摄影作品中就没有艺术性了,相反,摄影作品的优劣取决与摄影师的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观察能力。一幅摄影作品,拍摄的角度选择,光影效果的选择,瞬间的把握,聚焦的控制等等因素决定于这幅作品的艺术水准。所以说,摄影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融会贯通。现实的景物被摄影只是它所给予人们的是视觉的再现事实,而艺术摄影是一种表现生活、超越生活的表现形式,是以主体意识把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进行创作,以抒发个体的感情,表达个体对生活的感受,并把自己的观念和艺术风格融入作品当中。摄影不是对生活原貌的简单复制,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和对艺术的理解融入摄影作品之中,所以,摄影就不单单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艺术创作,这种技术和艺术的相互融合统一,就是艺术作品的最终完美体现。摄影艺术关键之处在于“创意”。有人说,创意是摄影的灵魂。这句话在我的艺术实践中感触颇深,在以往的摄影经历过程中,每一次无不被摄影作品的单调、重复、呆板和陈旧所困扰。要想创新和出新必须在摄影作品中有一个好的创意,要有一个好的主题、好的构思,好的角度,来表现摄影的内在含义,给人以耳目一新,别开生面的感觉,进而体会作品所表达内容的感受,潜移默化地传达作品的寓意所在。创意至关重要,创意也包含了创新,二者缺一不可。

如何能够把自己的摄影作品脱颖而出,引起人们的关注,我想就是在创意和创新上下功夫。1.要突出摄影作品的主题,首先立意要深,摄影创意要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应用。创意就是开拓和创新,摄影的创意一定要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思想内涵。所构思的摄影作品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这样才能达到立意深刻,创意独特,与众不同。2.摄影的画面要创新,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要达到以下几个要素:吸引力、冲击力、震撼力,摄影作品的构图设计一定要出其不意,让人们意想不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样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创新表现形式,手法新颖,别具一格。摄影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在每一幅摄影作品中都离不开这两点,在摄影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技术手段,掌握最先进的科技技术,利用角度的选择,光影效果处理,画面的取舍,突出的景致或人物,瞬间的拍摄,这一切都要靠技术手段完成。做好这一切是摄影作品的一部分。当摄影作品呈现时,人们在欣赏作品的画面美丽精致之余,要揣摩摄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审美。也会在作品中发现摄影师的艺术个性、审美取向、思想内涵等等。

综上所述,创意是摄影作品的灵魂,创新是摄影作品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只有通过二者的结合融会贯通地体现在摄影作品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杨志宏

摄影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1.空间与瞬间摄影艺术总是对过去的记录

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对别处的记录,而摄影表现手法中,装置艺术带给观者的是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当我们的摄影图片进入装置之中时,过去的瞬间被带进现在,别处的影像被带到此处,这恰恰是双重的时空以及两者的关系共同对此处的观者产生影响。在我们当代语境之下,摄影艺术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平时所认知的摄影与图像的关系,摄影已不再仅仅停留于记录对象,而俨然成为探索世界、讨论问题的媒介。于是在更宽泛的空间,我们看到,艺术家通过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在视觉与精神中探索时代、人性、媒介本身的独特密语。

2.摄影结合空间与空间的结合

恰恰探讨了实存空间与虚拟影像的辩证关系。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相关的媒材,或者在展示时以非平面的方式呈现、甚至与环境空间相结合。有时候“摄影”不足以精确显现情事,艺术家就喜欢置入“物”参与协调,并置或错置,互斥出一种矛盾,可以却又平衡的异质状态。在此,照片与真实环境的搭配,不但改变空间原本的功能,同时也改变了照片本身的涵义,成为集体记忆与土地、历史神交的接口。照片不再只是照片本身,所有的照片最终都将成为公众的提醒物。

3.摄影媒介综合的归宿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创作方式的变化,艺术家为了更好的为观者营造一个好的观看空间,在对影像进行图片印刷展示的同时,也会添附一些实物来改变、加强以致延伸图片本身的意义;摄影师也可以添加空间的处理以及气氛的营造来表现影像;再就是以实物和场景为主,以图片依附在实物表面,然后将小型图片集群分散在之中;再就是不完全依赖实物,完全靠图片和图片之间的空间关系来呈现给公众以完整的视觉感受;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利用图片和图片的解释性注解共同构成装置本身。在摄影家用图片与空间说话的时候,它所呈现的感受是立体的、全面的、充足的,它的力量是巨大而深入的。

二.创作原则以及公众认知

1.创作原则及表现方式

图片本身所要表达的观念内涵——它作为一种记忆工具,是对彼时、彼地的触及,图像一定有它要所想要诉说的、表达的,这是进行创作的基础;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基本会采用隐喻的表现手法,因为每个观看图像的公众都有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生活背景,所以当他们在面对基本隐喻的图像的时候,会根据自身而赋予图片更多的想法,这正是采用隐喻的表现手法的意义;然后,在表现的形式上,一定是超越传统媒介的形式,能够形成体现公共话语的权利力量;最后,通过材质来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用到我们所能触及到的实实在在的实物,通过整个观看空间的形成也能够判断出观看者的态度、立场等主体的意识。

2.公众认知的情感因素

艺术的精神与内涵,用所谓虚拟来完善的真实可能就是摄影艺术所带给我们的力量。影像本身传递思想与情感,而我们的图片与空间就是一个“造梦”的过程,用影像、用内心深处的情感来打造这个过程,既真实又虚幻,它反映人与现实时空的联系而又超越现实时空,是空间与瞬间的组合。其次,它的表象与外延——形式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目的都是更好的凸显图片本身的涵义以及使观者更好的去理解图片的意义,是一个精神、思想互动的力量所产生的过程。

三.回归摄影艺术创作

摄影作为空间与瞬间的组合,借助于光与影的变化来记录真实而又虚拟的视觉影像,在传达事物特征的同时又要表达我们的体验、感觉、理解、想象、情感等,构筑一个有独特意义的视觉空间。作为摄影者,不仅要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来创新,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上进行思考,创造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又富有时代精神的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图像。它源于人的心灵、人的智慧和人的思维,它不是简单的制作技巧的展示,更不是无意义的图像的堆叠拼贴,影像本身要具有新颖又意味深长的构思,是能够对现实影像的缺憾进行补充的,是能够启人心智的图像表述,更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

四.结语

摄影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摄影艺术是广阔的视觉艺术中的一名新成员,在审美特征方面摄影与绘画等其他视觉艺术具有很多共同之处。美,几乎是所有艺术的共通之处。但并不能说所有美的事物都是艺术品一样,有很多照片,只是具备了我们对美的一些要求。人们珍藏一些照片并不是因为它是艺术品或是很美,更多的是为了怀念某个人或事,是人们的情感和记忆促使他们珍藏一些照片,但这些照片并不能称之为艺术品。正如我们普遍认为的生命是美的,但并不是我们看到所有有生命特征的东西时都会产生美感。即便是产生了美感,也未必会成为艺术品。因此,摄影作品若要成为摄影艺术品,必须要满足艺术的审美特征。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一部分是作为视觉艺术所共有的特征,即形象性、人文性、情感性和形式美。另一部分是由摄影的本质属性所产生的,包括纪实性、科技性和瞬间性。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基本特性,是指通过摄影独有的技术手段,逼真地再现镜头前的客观景物,形成画面影像外观和细节的真实,使摄影艺术独特的美感展现出来。科技性是摄影的基础,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建立在光学、化学、机械学、电子学和数码科技等许多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综合科技手段。高科技不仅能把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真实影像固定为可视画面,同时还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激发了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各种新的科技成果使摄影创造出与人眼视觉感不同的空间透视、形态结构、光色效果,既有真实的现实影像,也可虚拟出想象中的美好形象。瞬间性是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从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层面来讲,摄影艺术既属于空间艺术又是具有时间艺术的特点。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一个变化过程,那么这个瞬间要如何界定呢?对于人类历史长河来说,一秒钟,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百年都可以视为一个瞬间,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照相机的快门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摄影来讲,这个瞬间是相对的。因此我认为摄影艺术也是选择艺术。我们不仅要选择拍摄的场景、拍摄的对象、拍摄的主题,还要选择事物运动的瞬间,而这一瞬间的选择对于摄影艺术来讲又是至关重要的。也就要求摄影师在拍摄时抓住“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相统一的那个决定性瞬间。

二、摄影中的美感表现语言

自摄影术诞生之日起,摄影就具备了它技术上的基本技巧,即对客观事物的复制功能。但这种复制并不是简单的对事物的复原,它具有更丰富的外延和深远的内涵。这也是使众多艺术家和理论家为摄影而痴迷的重要原因。从造型语言角度讲,摄影艺术主要通过光线、影调、色调、线条和拍摄角度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从表现内容来讲,摄影的被摄对象是客观的存在物,或是对客观存在的再现、再造和加工。以寻求真实的美,瞬间的美。创作者和欣赏者都希望在其中寻求美,体验审美的愉悦。这种美即包含了形式的美,也包括内容的美。

1.现当代摄影中的美感表现语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于1918—1959之间出现抽象摄影和“超现实主义摄影”,被称为现代摄影。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摄影器材和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电子全自动照相机、数码照相机相继问世,开创了数字视像时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当代社会人们的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必然会出现纠缠、碰撞、磨察。有些陷入了认识危机之中表现为滞后、不解、困惑、反感等;有些则积极奋然反思,适应时代潮流,去寻求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这两种思潮也将当代艺术家推向了探索自已新的思想情感,反映和表达的新的方式。从摄影的基本风格来看即表现为在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的进一步发展,超现实主义摄影也应运诞生。

2.超现实主义摄影的美感表现

摄影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影海量的信息以图像的方式将我们的生活包围,今日的我们正身处于影像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膨胀时期。可视性成为我们认知信息、理解信息的要求,“世界被把握成图像”的视觉时代应运而生。当下的人们更习惯于接触图像信息,以图像来理解世界,与世界进行互动。哲学家柏格森把眼睛在瞬间摄入未加中介的全部光线和空气中的震颤现象称为“纯粹感知”,感知是人与世界交互的重要方式,也是人实现自我认知的路径。拍照手机的登场提供了新的认知世界的窗口。拇指按动触屏,“咔嚓”即可记录所看景观的时代升华了纯粹感知的获取方式。当下手机摄影成为了构筑视觉化社会的重要工具。拍照手机的出现丰富了图像生产的方式,人人皆可拍,全民摄影师的时代到来了。借助于技术的助力,手机摄影消除了传统摄影的严肃性与仪式性。影像制造与传播的便捷路径彻底消散了摄影技术垄断时代的阴霾,大众影像狂欢节随即到来。打开微博、微信等社会化交往工具,随处可见海量手机图像。手机摄影让影像成为语言文字之后最为普遍直观的交流互动方式。借助手机摄影呈现出的视觉奇观正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摄影批评家约翰•萨考夫斯基说过,“摄影最适合自由自在地、非公式化地探索千变万化的生活中有意义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手机摄影的出现和盛行更加深刻地印证了这句话。手机摄影打破了传统摄影对器材的高度依赖,未必人人都能拍出大师级的影像,但恰恰手机摄影的出现证明了摄影是“民主的艺术”之论断。

手机摄影的影像特点表现在:

(1)真实基础上的“超现实”。手机摄影的影像来源于日常生活本身,是对生活的镜像呈现。观看手机影像能发现其中的影像要素具有超现实的效果,亦如有鉴赏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美学理念下创作出的作品时的审美体验。大量的手机影像展现出了“客观真实”的同时,也表达出了摄影者自身的“主观真实”。个人化的日常生活成为了目前摄影艺术表达的主旋律。

(2)随性拍摄,即时分享。手机摄影拍摄的心态是随意的,影像的获得依赖于拍摄者在日常生活中凭借细致观看和独到的眼力,利用轻巧的手机“妙手偶得之”。有了互联网和社会化的网络分享平台,影像可以即拍即传,更多人能第一时间观看,参与到评论中。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摄影的表达形态和叙述方式,此点在手机摄影的传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大量App工具丰富了影像的表现力和趣味性。趣味性是我们解读摄影图片的路径之一,有趣味的影像往往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力和思考,扩展影像表达效果。手机是一个集成了“拍摄+摄影App处理+社交网络”的终端,海量的应用软件可以对影像即时美化修饰渲染,让照片看起来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美感。

二、手机摄影与摄影艺术创作的关系

有学者提出,文化的多元发展,消弥了经典艺术的崇高性和通俗文化的媚俗性界限,传统的摄影“决定性瞬间”理论逐渐在多元现状和通俗化过程中被随时、随机获取的“机缘性瞬间”所取代。这体现了在新的文化语境之下,摄影作为艺术表达的媒介本身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下的摄影已经不只是一张照片,而是一种体验。现代摄影艺术已经出现了日常化转向,摄影正逐渐脱去高雅的外衣,艺术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已成为当下的潮流观念和不争的共识。摄影艺术创作在当下的文化中也已成为日常化表达的一部分。部分严肃摄影家批评手机摄影带来了摄影艺术的终结,笔者认为手机摄影恰恰为摄影艺术的创新与重塑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甘泉。依托影像技术的进步,作为创作者的摄影师选择小巧轻便的手机为创作工具,将自身的气质与工具的特性结合起来,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影像表述方式。手机影像中包含着作者个体化的情感与思维,实现了非常个性化的影像呈现。手机作为影像生产的新媒介,自身所拥有的特质将融入艺术创作中,成为未来影像艺术创作的重要武器。手机摄影创作能让摄影者放松心态,拿着轻便的手机和沉重的单反、大画幅机器创作时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摄影是观看的艺术,相机不过是我们收集观看经验的工具。摄影艺术创作本身不该是繁琐的。轻松的装备加上轻松的心态更有利于创作者全力以赴投入到创作活动中。随拍随发现、随心所欲记录生活,能让创作者更加注重瞬间感和影像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手机摄影创作者把社交网络平台作为作品呈现的窗口,他们深谙接受美学的主张,即摄影作品最终被受众所接受才算真正实现了影像创作的全过程。因此,他们在拍摄时能寻找到自己的视觉体验表达与受众接受心理的平衡点,竭尽所能地期望自身的个体经验表达能引起更多受众的参与和共鸣。这也是手机摄影创作独特的创作心理。这种创作心理或许是对以往严肃摄影创作心态的拓展与解放。

三、手机摄影之于摄影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手机摄影的普及发展极大促进了影像生产与传播,人人都可以记录影像、表达自我。摄影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鲜明的技术标签,影像的产生必须借助特定的设备即照相机。小巧的手机虽然在部分技术指标上达不到专业单反相机的要求,但是凭借其本身的特性亦可成为摄影艺术创作的利器,手机摄影可以给摄影艺术创作开辟出一片新“蓝海”。首先,手机摄影可以更为真实地呈现现实,与摄影艺术特质相契合。纪实性是摄影的本质属性,摄影艺术是对现实呈现的最佳方式,通过对摄影作品的观看与解读,受众形成对社会想象的感知和判断。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于社会生活,摄影艺术的创作亦离不开现实社会生活。摄影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十分重要。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的轻便拍摄工具在影像艺术创作中的优势得以体现,手机已经融入了拍摄者的生活,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摄影者拿着手机随时记录自身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这种记录方式更具有下意识,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本源。手机影像反映的恰恰就是拍摄者最真实的、未经修饰的世界。手机小巧的个头也使之成为隐蔽拍摄的最佳工具。用单反相机、大画幅相机拍摄时难免会给被摄对象一种压迫感。正如在《论摄影》中苏珊•桑塔格指出的“拍照的行为有某种捕食意味。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谋杀。”这是视像霸权的突出体现,拍摄者与被摄者处于严重的不对等地位。手机媒介更富有“亲和力”,可以消除被摄主体的戒备,弱化和消解拍摄行为中的不对等,使得拍摄创作在相对融洽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其次,手机摄影创作心态随性,生产的影像艺术传达效果好。摄影艺术创作恰恰是在某个瞬间,摄影者运用工具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生产出摄影作品的过程。目前较为出色的摄影师诸如《都市快报》的荷赛获奖者付拥军、getty图片社记者李锋、《南方周末》摄影记者王轶庶等都在利用手机摄影进行创作,诞生了一大批极具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虽然媒材是摄影创作的重要基础,但是创作者不会因为媒材的变化而改变对事物本身的态度和价值判断。他们会根据所使用的器材特性因地制宜地展开拍摄创作。手机媒介消除了传统大相机的仪式感,可以有更多地探索与发现。手机是身体的延伸,眼睛和大脑的延伸。当外界事物激发创作灵感之时,快捷便利的手机就是最佳的记录工具。受众或许不会关心作品是出自于什么样的终端,而会花更多精力去观看、凝视影像本身的内容。再次,手机摄影可以对摄影语言进行新探索。纵观世界摄影史,私摄影这种用视觉化的方式去记录个人生活的摄影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正如罗兰•巴特所说,“摄影的时代恰恰与私生活扩展到公众面前的时代,甚或是创造一个将私密公众化的新社会价值的时代相一致,私密性被公开地消费。”目前很多手机摄影创作类似于私摄影,摄影者对待摄影创作的态度由以往的客观呈现事物转向为自我表达、私人体验、个性语言,甚至是隐私的、自闭的、窥视的影像。伴随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向,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抹平,审美、文艺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手机摄影的创作更多是摄影者自身对内心生活的影像化呈现,更多的作品是指向人物内心世界。因为对摄影视觉规律的过度追求,专业的摄影艺术家可能失去表现生活的优势,各种条条框框反而成为摄影表达的自我束缚。手机摄影对摄影语言的探索是一种实验性的表达,类似于纯摄影,更强调回归艺术生活的原点,通过重新编码的方式打破各种视觉规则的束缚,回归原始状态,进而获得影像表达的最大张力。

四、总结

摄影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风景文物又是如此丰富,而照相机因为受到机械的限制,既不能同时表现许多不同的内容,对于不甚理想的景物又无法去芜存菁,同时照相机取景镜头又极呆板,予人视觉不免单调,因此写实派的技法实在无法表达中国文化,所以郎静山就想找一种能弥补这种缺点的技法来表达,最后决定借鉴中国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六法”理论,抒发个人的胸臆,制作出理想的意境,成功地完成了集锦照相。摄影与中国画都属于静态平面艺术,中国画为何历经千年的传承而经久不息,为世人所关注,这就是中国画的艺术魅力所在,它不仅有成熟的技法,更有让人情不自禁产生联想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一个摄影家,他的作品是不是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向往,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联想,可以让人感觉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感情,这就需要这幅作品有足够的感染力去打动观赏者,而集锦摄影就把中国画的艺术感染力带入了摄影艺术之中。

二中国画意境融入摄影艺术

创作郎静山说“他的志愿是把中国文化传到国外,艺术必须与生活人生有联系,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正为人类生存,生活提供了规律,使人类免于因相互斗争而灭亡,使世界保持和平。”郎静山重视主观感受,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经营作品,在创作中,它突破了摄影记录功能的局限性,他注重改变客观事物,创造出心中所想之物。据郎静山自己说:“我的创作理念很简单,就是想把好的、美的拍出来,呈献给大家,我一直致力于在摄影中可以找到表现美的方法,把美的保留,不美的丢弃,于是就有了集锦的诞生。”集锦摄影正是让郎静山找到了拍摄心中所想之物的途径。对郎静山来说,集锦不仅仅是一种技法,而是一个包括取材,构图,放映的完整的创作过程。郎静山的心中想把中国的文化景物更好传播出去,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形式和感染力,在暗房之中创造出了具有灵魂的集锦摄影作品。集锦摄影在暗房中由大师精心雕琢而成,像是郎静山的作品《湖山揽胜》,各处的景物则是集中了法国巴西松树石、菲律宾碧瑶山的树、黄山西海之山峰、南京玄武湖之畔、江西庐山山坡、韩国的凉亭和亭中于八德园所拍摄的张大千的侧影,落款和文字也是在创作过程中加进去的。这些选自五囯八地的景物素材完美地按照作者所想加以创作,用良好的中国画功底和集锦摄影技法,创造出的作品构图巧妙地具有中国长卷气势。应用中国水墨画卷的形式,从左到右,整幅山水虚实结合,气韵生动,又有中国山水起承转合的流畅和谐。它的构图大气磅礴,且各处景物皆拍摄自真实景物拼贴而成,比绘画表现得更真实但却并不是真实存在于自然界的景物,而是存在于作者心中所想到的景物,借助于集锦摄影这一途径再现于作品之中,那么,创作者的思想则至关重要。我们现在看到的郎老晚年的集锦作品很多,一般都以提款的年代来判断这幅作品的完成时间,但是拍摄照片的时间却往往早许多年,郎静山于1949年离开大陆到达台湾带走了400多张中国大陆底片,这就是他以后创作的主要素材,由这些素材,他晚年创作了很多集锦照片,他的创作并不是与外界景物有关,而是产生于脑海中凭空产生的意境。

三老庄思想对集锦摄影的影响

因接收老庄的出世思想,在郎静山的作品中也能感觉出作者的超脱于世外的意境,具有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具有此种诗情画意的作品《云深不知处》中的那个仙风道骨的老翁,在一片白茫茫的雾中像是要离开尘世的那种超凡脱俗,画面的构图很简洁,只有两棵树和一个人,而且人还是一个背影,他穿着白色衣袍,黑色帽子,垂下两根帽带,手中那一根木杆当作拐杖,像是古画中修道的仙人,隐于雾中。照片中树占了很大的比例,与人的背影相呼应产生一种均衡之感。这幅有高调照片让人感觉干净,宁静,像是山水画中超脱于世外的神仙出现在照片中。大树立于雾中,人在树下,这树表现了隐者如般高洁的品质。融合了中国山水画的诗情画意,让人有种随着仙人离开尘世的感觉。他好像要表达这种超脱于世外的感觉,多运用一些仙风道骨的老翁,他们历尽人间世事,或是离尘而去,或是《坐看云起时》坐于山水之间看着世事变幻,人世沧桑,有一种归于山水田园的飘逸浪漫之美。郎静山的作品多为静止,柔美的湖光山色,如《山林小舟》中那近处茂盛丛生的芦苇作为近景,在这芦苇的掩映下,一湖碧水若隐若现于芦苇与云雾之中,在远处高山的掩映下形成了一个云雾缭绕的宁静仙境,而那一叶扁舟行于其上,小舟使仙境赋予了生命的活力,船桨划出一圈圈的涟漪,使画面富有动感,产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悠远宁静的诗一般的意境。整幅照片像是具有诗意的山水画,浓淡适宜的水墨风格,更添一份幽美之感。郎静山的作品让人如入画境,尽揽中国山水的诗情画意,他用照片捕捉着中国的文化底蕴,运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表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传播着自己印象中那幽静无争的中国风景,那些高山深谷,古刹幽林,悬崖峭壁,高山细柳使人感到宁静悠远,观赏这些作品使人感觉心境恬淡,超脱世外。郎式的集锦摄影集摄影技术与国画意境于一身,通过对中国画的研究运用和娴熟的暗房技巧创造出了中国风格的摄影艺术,通过描绘作者心目中的情景表达了他寄情于山水超脱于世外的浪漫主义情怀

四集锦摄影对现代摄影艺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