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摄影助理总结

摄影助理总结

摄影助理总结

摄影助理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以摄影基础课程特点为切入点,探索了摄影基拙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使多媒体教学手段更科学高效的运用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以促进摄影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优化摄影基础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摄影基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摄影基础是教育技术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影像技术和艺术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要掌握现代摄影的工具、摄影用光艺术、摄影曝光艺术、摄影构图艺术、摄影创作的主题意识等摄影艺术创作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技巧,运用摄影的思维活动,进行摄影创作。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良好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信息量大等特点,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和逐步扩大的摄影教学内容,使得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现代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需求。所以,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摄影基础教学设计的关键,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培养学生视觉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采用图片、语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对知识达到更好的理解及更长久的记忆效果,使学习者在抽象文字符号外,还能有视觉、听觉或触觉等多种知觉的学习。

二、准确把握摄影基础课程特点

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性强是摄影基础最突出的特点。课程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方式,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原理、方法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实践观念,注重美感的思维形式和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方法的训练,注重培养审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摄影基础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人门课程,是基础通向专业技能的重要媒介,兼有“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它综合运用各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写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从策划、构思到拍摄命名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既要懂理论,又要有实践。在摄影基础教学中,应强调审美观点、综合能力及实验技能的培养,并注重联系实际拍摄过程,着重基础,力求创新,增强专业适用性。

摄影是一门科学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形式,强调视觉性是其又一个重要特点。探讨摄影的表达方式和视觉力度拓展主体意识并且不断创造新的摄影语言、新的摄影方式正是视觉文化的基础。视觉素养的高低对个人总体能力的提高与专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把摄影作品的多样性表达出来,使其体现出传达性与表现性的本质。学生才能在摄影课之后利用摄影的特性,来为其视觉。

结合摄影基础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几大优点:一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在较少学时内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摄影过程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讲授抽象、费时等弊端;四是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摄影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多元化摄影人才和从事摄影艺术研究及创作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应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并培养其创造性。但是,纵观我国当前摄影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十数年前的水平。传统的摄影教育偏重于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摄影实践与摄影理论不能完全融会贯通,缺乏对现代摄影理念的传授和教育。因此摄影教育应孕育出新的创新思维,将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借助于新型的现代教学手段以保证中国摄影教育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乃至与世界艺术教育接轨。在摄影基础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把两者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扬长避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但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应注意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应当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多媒体教学能使摄影基础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和直观具体,而好的板书有提纲掣领的作用,还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以完成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是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补充与完善。比如在总结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的区别时,第一个班级的教师已经用电子表格把框架制作好,以pp7,的形式直接将结果展现在学生面前,没有画表格的过程。而第二个班级中,当教师在黑板上绘制表格时,学生也在自己头脑中形成自己的表格,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和黑板上的相印证,师生交流互动良好。显然在这个环节中,手写的方式在黑板上呈现比电子ppt直接呈现更加适宜其效果更好。

2.依据课程特点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集声、画、图、文等于一体的各种信息表现形式,但要依据课程特点,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认知角度,以知识构建、教学互动、学生为主体为基本要素实施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应具备教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教学课件是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需要而设计制作的,简单实用、突出重点、弱化难点是设计制作的原则。所以课件制作应以课程体系结构为切入点,重点解决好教学内容的总体安排,教学单元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等;摄影基础涉及的素材较多,制作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各种素材,做到深人浅出,生动有趣。如相机的基本操作,对焦、曝光等重点、难点内容,可采用动画演示,摄影构图,需要大量典型的精美图片来直观的展现构图的形式,使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更好地理解知识,进而引出结论。

教学课件在制作时切忌过分华丽,因为过多的声音和动画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进而忽视内容的学习。画面应突出重点,要做到内容及形式的有机统一。如对课件中文字、图片以及动画效果等要做到合理搭配,使页面的视觉效果美观而和谐,以达到传递教学内容的最佳效果。此外课件制作应设计灵活的对话形式,开发交互性强的课件。这就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将教材划分为若干个知识块,找出各知识块之间的关系,并设计好各知识块之间如何跳转,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交互响应形式。

课件制作完成后,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根据知识内容实时更新。要充分体现出多媒体课件表现力丰富、信息量大、知识点密集等特点,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

3.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课件修饰过多,不能突出重点;不具有教师教学艺术的整体性,不能随机应变等。所以教学实践中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握课件的使用技巧。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好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努力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师生间的互动即教学相长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学互动。比如在讲摄影用光时,可以先观看一系列同一个景物的不同用光效果精美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光线变化后的拍摄差异,很快地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经验,激发起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用光的特点,教师总结点评,最后展开对内容的讲解。所以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不应一味的灌输,还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启发、提问、组织讨论及点评等,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一方面,由于摄影基础教学内容涉及的图片素材多,课件信息量大,有的学生注意多媒体的观看,而忽略了所学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多媒体课件的精美,对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是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是否强调了教学的重点,是否给予课堂教学的“留白”等考虑不够,其结果是既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注意力,又削弱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多媒体课件,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技巧。

4.优化教学环节,活跃课堂气氛。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是教授过程的主体,其相应的客体是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被多媒体软件所取代。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带来刺激,并把学生带到无限的探索与想象空间,便于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地活跃思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推测和猜想,自由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比如在讲人物摄影拍摄方式后的小结:先总结摆拍、抓拍的操作要点,然后由学生分享自己采用不同拍摄方式时的经验。学生们踊跃发言,是一种自我学习与交流学习的极好方式。学生能从不同方面总结,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教师无法替代的。

此外,摄影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应注意利用网络技术的传播功能、注意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等其他一些问题。总之,运用多媒体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摄影助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影视广告;摄影技巧;应用

影视广告借助于所拍摄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对消费者讲述某个商品的价值,方便消费者用最快的速度了解该商品的特点,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商品影视广告给商品的销售水平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要就此开展相关研究。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我国影视广告行业不在不断进步,同时促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影视广告拍摄的实务上来。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影视广告拍摄学科体系尚不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系统性研究和探索。

一、影视广告摄影技巧应用的必要性

拍摄影视广告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宣传商品的属性和价值来提高市场上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大的收益。因此,在商品还未进入到市场中时,消费者未能到商品的实物,此时影视广告便能有效地帮助消费者了解商品的各方面属性。影视广告通过使用各种摄影技巧,能够提高影视广告的质量和效果,最终影响到商品的销售情况。

二、影视广告中如何应用摄影技巧

在拍摄影视广告时,要 注重应用各类摄影技巧。摄影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摄影加减法、摄影整体平面设计、摄影角度、摄影色彩和光线等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性,在拍摄影视广告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所需要应用的摄影技巧,具体如所下文所示。

(一)摄影加减法

摄影加减法能够有效地提升事物的拍摄效果。拍摄的最原始工作是记录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这些事物本身并不能够在第一眼就吸引目光,往往只是平淡无奇。比如,洗头水这一物品,各家公司的产品的洗头水外观都差异不大,往往在拍摄广告时将能够将其区分开来。一般在拍摄时,让明星手持洗发水,这一动作并不能将明星与洗发水之间建立联系,更不能说明产品的各方面属性和价值,没有感染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食用“加法”,通过明星与洗发水之间的互动过程,或者是明星的宜居广告词,就能够将该产品的属性和特点表现出来。这种“加法”的摄影技巧能够有效地提高拍摄效果。“减法”的摄影技巧一般适用在细节的处理上,因为明星本质山与普通人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只有进行适当的细节化处理才能够突出重点,表达清楚。

(二)摄影平面构图法

拍摄工作的最终成果就是一幅画面,我们应当如何表达才能将这幅画面更好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呢?并且全面地展现商品的价值和属性,这里总结了三个要点,即简洁感、创新感和均衡感。简洁感要求在拍摄时应当注重画面中各个物象的主次区分,设定好主角和配角。要能够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和理解能力,方便其看到画面后就能明白这幅画面的涵义;创新感则要求要注重使用各种新型的创作手法和拍摄手法,摆脱陈旧的拍摄模式;均衡感即是要求整幅画面应当各物象之间把握平衡,不能够仅注重一方面。

(三)拍摄角度选择法

在影视广告的拍摄过程中,摄影师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选择一个好的拍摄角度。无论任何事物,在不同角度下看去都有不同的效果。总结来看,一般情况下,拍摄人的照片会根据脸部和身体来选择角度,然而从一个人的手或者其他的位置时则使得整个画面的意义更加不同。曾经有这样一个广告,该眼镜品牌的代言人是范冰冰。在开展拍摄时先是范冰冰开着一辆车进行画面,过程中并没有将眼镜和品牌进行介绍。最后仅仅是范冰冰说了一句有关眼睛的广告词,这样一来,整个广告并没有将重点突出出来,广告效果一般,宣传作用极差。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总结出拍摄角度不应当聚焦于明星,而应该是将重点放在商品上。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拍摄角度充分展现商品的价值,帮助消费者快速理解广告用意。例如,在拍摄洗发水广告时,一般选择摄影角度集中于明星的头发,借助明星的头发来展现商品在使用之后所能达到的效果,展示商品的价值。消费者看到这一幕,自然就会明白这个广告背后的深意。

(四)合理选择画面色彩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色彩是第一个进入其眼帘的事物。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色彩是人的情绪情感的代表,在各类影视广告中,丰富的画面色彩能够巧妙地将人内心的情绪表现出来。色彩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影师要注重对各类色彩的应用,根据颜色的不同含义将其使用在恰当的地方,表达广告的主旨和内涵。例如,红色常常是喜庆和幸福的象征,而黄色是热情和开放的象征,黑色和蓝色则代表了忧郁的情绪等等。各种颜色已经有其相应的情感代名词。若能够在摄影中恰当地使用这些颜色,则能够有效地提升摄影的效果,吸引观众的目光。色彩可以增强摄影,另外还应当注重其平衡感,只有平衡的画面才能够被人所接受。色彩的平衡在广告中指的是色彩与商品的匹配度。

(五)合理选择画面光线

光线和色彩具有同样的功用。在拍摄的过程会在哪个,画面的主体色彩的选择影响了整个画面的效果。在影视广告中,光线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要根据广告的不同确定相应的光线的使用,使之与事物想匹配。例如,在拍摄洗发水广告时,摄影师要想将头发的亮度拍摄的好,则要通过借用光线的阴暗来表现出对比的效果,展示洗发水的品质。

三、结语

在影视广告的拍摄中要应用各类摄影技巧,通过恰当的运用摄影技巧来提升摄影广告的质量,提高广告的宣传能力,达到预期的广告效果。目前,在我国的多类影视广告当中都学习和参考了西方先进的影视广告的拍摄方法,从手段、手法、技巧、思维意识上都有所提升。根据最近的较新的影视广告作品可以看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朝着贴近生活,崇尚人性化发展。同时各种拍摄手法也在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 李淼.浅谈影视广告作品的摄影技巧运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3(6):107-108.

摄影助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80年代;摄影期刊;摄影生态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72-02

中国摄影经过“”十年浩劫,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从1976年到1978年的两年时间,摄影事业逐步恢复,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摄影事业也出现了日益繁荣的局面,全国很多行业都成立了摄影协会,各地摄影组织不断发展,迅速壮大的摄影队伍也催生了众多的摄影刊物,对国外摄影作品的介绍与交流得到了加强,摄影工作者在摄影艺术风格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我国的摄影艺术日益走向世界,在组织摄影短期培训、摄影函授学院等摄影普及教育的同时,高等院校也相继开办摄影专业,充分利用高校学术资源培养高素养的摄影人才。经过多方面开拓并进,八十年的摄影事业由复苏逐步走向繁荣时代。

纵观摄影成长发展进程,80年代的摄影刊物在推广、普及摄影艺术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80年代中国摄影的多元态势,无论是摄影刊物还是摄影艺术本体二者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学界相关研究主要有:

关于摄影期刊研究的学术论文并不多见,华中师范大学传播学专业曾倩雯2010年的硕士论文《我国摄影类期刊现状与发展分析以为个案研究》从发展历程、发展背景、受众定位、内容分析、广告经营和品牌营销等方面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摄影期刊《中国摄影》的总体状况,试图总结我国摄影类期刊办刊的历史经验,勾勒其未来发展趋势。这是目前所见以摄影期刊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前瞻性。

关于80年代中国摄影生态的研究相较于摄影期刊研究为多,主要有:1999年香港中国书局出版的《永远的四月》最早涉及了对于80年代摄影的回顾。2008年《中国摄影》杂志分别在北京、上海、西安召开了座谈会,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摄影之变,与会的摄影家或评论家都不自觉地把重点放在80年代,2009年9月2日,以平遥摄影节为契机,由大河画廊组织的,邀请80年代的摄影师和摄影评论家,在平遥柴油机厂展区以“醒――八十年代的摄影”为题进行回顾性讨论,与会摄影师都以自己80年代的切身体会,对自己摄影观念的成长变化以及具体摄影实践进行回顾,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亲历者自己讲述的80年代的摄影发展历程。2009年10月,徐希景副教授和陈申教授在中国艺术报上发表了《新中国摄影艺术60年:波澜壮阔的共和国影像宏图,从政治、文化、国际交流等多个视角来分析摄影形态和观念变迁,描绘了新中国摄影60年发展的宏伟图卷。12月份该报又刊出了李前光的《新中国摄影艺术事业六十年,该文章主要对摄影人才的培养、摄影艺术观念演变、摄影的国际地位等不同层面对新中国60年摄影艺术的成就进行总结。2009年12月15至18日,中国摄影协会在广东东莞市举办了第九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新中国影像记录60年”为中心议题,把新中国摄影史的研究提上了议事日程。宿知刚、林黎、刘宁、周静等编著《中国摄影史略》部分章节对80年代影楼、画意摄影、现实主义、广告摄影、结婚纪念照等进行简要描述。此外,陈昌谦主编《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1949-1989》、中国摄影家协会编印的《摄影理论年会论文稿》(1980、1981、1982-1983)、《1986-1988摄影艺术论文集》《1989-1994摄影艺术论文集》中部分篇章亦对80年代摄影展开研究与思考。以上成果从不同角度对80年代中国摄影状况诸多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陈申、徐希景撰写的《中国摄影艺术史》从文化史的角度全面阐述中国摄影的历史演变,是中国目前较为完备系统的中国摄影艺术史,书中开辟专章《纪实传统的回归和多元影像文化的重构》探讨80年代中国摄影的发展状况,具体分别从“人文精神的回归与摄影事业的恢复”、“新时期摄影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多元影像文化的重构――新时期摄影事业的繁荣”三方面描述80年代中国摄影团体(如四月影会)崛起、理论年会、四次论争、美学、史学研究、摄影展览、创作、培训、教育等以及纪实摄影、现代主义摄影等相关形态,论述详实谨严,具有较强的前沿学术价值。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茹静2011年的硕士论文《从客观再现到主观表现――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摄影的观念转型》选取了对于当今现实问题具有解释效力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摄影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叙事方式把摄影放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中去进行综合考量,以摄影大事、摄影家、摄影群体、重要摄影争论为研究结点,以摄影本体发展演进为中心线索,公正、客观地分析80年代摄影观念嬗变的动因,梳理出80年代摄影观念从客观再现到主观表现转型的清晰脉络。

西北大学传播学专业贺光弈2009年的硕士论文《苦难与温情并存、爱与恨交织――纪实摄影家侯登科及其作品研究》以当代中国纪实摄影标志性的摄影家,在中国新时期摄影中具有巨大推动力的群体―“陕西群体”的领军人物之一侯登科为研究对象。分析侯登科的重要摄影经历、其风格作品的特点和成因、并对他的摄影思想和作品做出历史的、客观的评介。

山东大学传播学专业黄静2009的硕士论文《中国20世纪未以来的纪实摄影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国20世纪末以来的摄影家以及纪实摄影作品的梳理来对中国纪实摄影做一个总体描摹。中国自20世纪末以来是社会变革最为巨大的阶段,纪实摄影在这个巨大的历史变革中起到了记录变化的作用,对现实的影像描述使得纪实摄影成为讲述历史的工具。

清华大学艺术学专业李明2010硕士论文《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大众摄影》认为在当今时代,大众文化是传播最为广泛的文化形式,随时代的发展,大众摄影在20世纪80到90年代之间发展迅速,成为当下大众文化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分支,对于大众摄影的研究和探索也成为当下刻不容缓的课题。大众摄影在今天扮演一种图像文化普及的角色,从某种角度它影响到大众的文化吸收和审美能力的水平高低,把大众摄影放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具体分析大众摄影受到的大众文化的积极和负面影响。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梳理可以见出:

第一,以摄影期刊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为数不多,摄影期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以摄影期刊为视角观察分析摄影生态的系统性成果目前尚缺。

第二,80年代摄影是一个重要历史性话题,是新中国摄影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组成,其成果可为丰富和充实中国摄影史研究,其研究尚有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国门打开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摄影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活动及消费形式。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摄影以图像的方式承载和记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摄影期刊成为人们学习和交流摄影技术和成果的重要阵地,各种摄影技巧、作品、展览、赛事、信息等通过摄影期刊迅速传播,摄影期刊为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打开一扇认识世界、再现和表现社会生活的窗口。

期刊,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承载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已经逐渐引起了学界日益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一些人文学科的相关期刊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了一些较系统的研究方法。摄影期刊在普及摄影技术、推动中国摄影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相较于成熟的文学及其他艺术期刊研究,摄影期刊研究才刚刚起步。

20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各种思潮观念、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日益普及的摄影与影像技术直接记录和见证了这一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研究这10年的摄影生态无疑对于我们认识这一时期的社会与人文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社会历史人文研究的角度来审视摄影期刊,并由之关照与之相对应的80年代中国摄影生态,以1980年至1989年的《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世界》等摄影期刊为第一手材料,结合当时80年代社会文化和摄影艺术发展状况,具体分析80年代摄影期刊所反映的80年代中国摄影生态之演变历程,是一个值得尝试和深入探讨的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摄影一直作为一种政治服务性的宣传工具而存在。从中国摄影发展进程上看,80年代是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历经后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的浪潮,摄影改变了为政治服务的单一,开创了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同时也为90年代摄影人才提供准备,从摄影队伍成长看,90年代的摄影中坚力量,大都是在80年代就已经初露头角。研究80年代摄影期刊不仅能真实再现80年代中国影像生存发展状况,进而有助于了解和认识90年代中国摄影生态的形成基础。通过具体分析80年代中国摄影期刊所刊发的摄影图像、文章等期刊内容,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期望能对80年代中国摄影期刊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总结其办刊经验与得失,不仅有助于有助于期刊理论研究的深化,同时也为中国摄影期刊的良性发展提供建设性借鉴意见。

关于80年摄影期刊及摄影生态的研究思路拟可如下展开:期刊的办刊背景、办刊方针与定位、历年刊发的摄影作品、文章、信息的整体取向、刊物推出的摄影新人作者以及对中国摄影之影响,摄影期刊所呈现之中国摄影生态的历史真实与偏失,运用列表统计与数量分析,以求真实客观地再现80年代摄影发展历程。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分析80年代以前的摄影传统、80年代中的发展历程以及80年代以后摄影存在和发展的状态,系统地研究它们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历史联系。理清摄影发展与20世纪80年代社会环境、政策环境、艺术环境之内在关联。需要侧重解决的关键问题是:80年代摄影期刊所构建之80年中国摄影期刊之生态及其历史真实性问题;为何80年代中国摄影期刊(官办与民办)最多?主流媒体与民间期刊如何互补及对中国摄影发展影响如何?

综上所述,针对80年代中国代表性摄影期刊进行系统分析论证,不仅可总结此阶段10年期刊办刊之得失,为摄影期刊之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同时也从期刊编辑及其所及之历史性图像与文字展现80年代中国摄影之原生态。为此,通过研究在统计、比较和演绎历史性文献的基础上期望能对中国摄影之发展有新的认知和发现。

参考文献:

[1]陈申、徐希景.中国摄影60年:波澜壮阔的共和国影像宏图.中国摄影报,2009年第10期.

[2]陈申、徐希景.中国摄影艺术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摄影助理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舞台;摄影;技巧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09-01

作为艺术摄影之一的舞台摄影,如果把握其内在的特点与变化,运用正确的摄影手段将精彩的画面拍摄下来,将对人的视觉产生极大的冲击力,达到艺术宣传的目的。本人通过专业书籍的介绍和多年拍摄经验总结出一点浅显的舞台摄影拍摄技巧和注意事项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拍摄前的准备

如果你对要拍摄的剧目内容、表演情况一无所知,要拍出优秀的舞台剧照是困难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你的机遇了。提高舞台摄影成功率的一个窍门是在拍摄之前要熟悉情况、了解剧情,并看过一、二遍。这样对剧情的进展了解了,对演出的高潮或精彩的瞬间在何时出现知道了,相应的拍摄位置和合适的镜头焦距也确定了,曝光也被测定,那么,就能胸有成竹地进行拍摄,容易拍出理想的舞台剧照。

如果没有机会在事先观看一二遍,这是舞台摄影常有的事,那么进入剧场后,仔细阅读一下剧情介绍的说明书、节目单也是十分有帮助的。你可以从中大致了解剧情、主题、主要演员及其担任的角色等,并大致考虑何时为演出的高潮,以便拍摄时早作准备。如果剧场内、外贴有该剧演出的剧照,仔细地欣赏、琢磨,也可以从中获得借鉴之处和提示。

二、舞台摄影的用光

舞台摄影的光线通常都采用舞台现场灯光,,不使用闪光灯拍摄,正式演出时也不允许使用闪光灯拍摄。舞台灯光对摄影来说的显著特点,一是演员受光与背景受光的差别极大;二是演员在舞台不同位置的受光也存在明显差异;三是常常使用有色灯光渲染舞台效果;四是具有多种光型,变化多端,如正面光、侧光、脚光、逆光、追光;五是灯光强度相对于室外自然光来说,要弱得多。针对舞台灯光的这些特点,因而宜用ISO400以上的高感光度。这样不但能满足低光量抓拍动体的需要,而且有较大的曝光宽容度,也有助于纪录反差大的被摄对象对使用了彩色灯光的舞台演出。点测光对舞台摄影是唯一有效的测光方法,如果你的相机没有点测光功能,你也没有一只点测光表,那么,可以装上远摄镜头来代替点测光也是可行的。测光部位应以演员脸部为主,勤测光是解决舞台摄影曝光的窍门之一。当你取得了演员脸部的测光值后,往往还要决定是否要作调整的问题,如果背景对你的拍摄无关紧要,则可按测光读数曝光;如果你希望背景也能有较好的表现,则应在测光读数的基础上增加曝光。

三、拍摄位置与镜头焦距

舞台摄影的拍摄位置取决于拍摄的景别、表现意图和镜头焦距,常用的拍摄位置一是楼下一排正中偏左一点,便于拍摄演员进入舞台时的“亮相”动作的中近景;二是第五排左右靠走道边的位置,这个位置使拍摄者前后活动较方便;三是二楼第一排正中位置,便于拍摄大场面,防止前后演没重叠,有助于产生图案美的画面。不同剧种、不同剧目的演出对镜头焦距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相对来说,中焦镜头对舞台摄影是用途最广的镜头,对于拍摄演员的中、近景,中焦镜头更是不可缺少。

四、不同艺术门类的拍摄技巧

摄影助理总结范文第5篇

对于栖身于国际大都市CBD的人们来说,时尚派对(Parly)已经是业余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其中的“摇滚乐队演出”、“时尚”、“舞台秀场”还是夜店里每天都在上演的年轻人的集结狂欢,给人留下的都是前卫刺激,色彩斑斓的印象,然而因没有受到西方前卫文化的直接影响,对于另一些尚未决定是否挤入那光怪陆离的派对现场中的保守人士来说,无论是活动场所还是活动本身都给人一种莫名的神秘感。

如何拍好多彩“夜生活”

《数码摄影》:对您拍摄的以时尚场所的音乐演出为主要对象的题材,应该怎么称呼呢?

毛振宇(以下简称毛):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时尚派对(英文Party的音译)摄影”,目前拍摄的内容以流行乐队演出、时尚、模特走秀居多,它被看做是新兴的摄影类别。国际上这个形式出现的很早,但暂时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意义上讲,属于新闻纪实(抓拍)拍摄的范畴,但是在欣赏时要考虑这些“时尚派对”的文化特殊性,不能简单的从传统纪实摄影的观念出发做评断。

《数码摄影》:您认为拍摄这类题材,入门的瓶颈是什么?

毛:个人认为,对于拍摄者来说,进夜场拍摄,要过的第一关是对现场光的掌握各种夜场演出的现场光,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个是“乱”,光源乱,颜色乱,方向乱,光强更乱――灯总是在剧烈闪烁,二是“暗”,整体环境暗,没有灯光的地方,基本接近全黑。这就导致你的拍摄用光技巧,很多时候要反常规。总的来说,拍摄技术的综合运用要合理,反应要快,因为演出现场变化非常快,一个场景抓不住就永远错过了,没有机会来调整。

《数码摄影》:那么克服这个瓶颈的方法是什么?哪些东西是反常规的呢?

毛:一定要利用现场“色彩斑斓”的灯光,但不同的是,也要让闪光灯参与进来,中和现场光的干扰,但是这种中和要控制在一个范围内。这里就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用光方法:基本的方法就是,慢快门同步,配合离机闪光。我们看到的这几张样片,背景里多彩的光影就是靠慢快门相机自然抖动(也有一些刻意移动的)营造的,主体人物清晰是靠离机的闪光灯照明实现的。

反常规的东西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大家看到这么暗的环境,首先想到的是开大光圈,提高ISO,可是现场光线很乱,而且追光灯会动,如果刚开了大光圈而追光灯正好转过来照亮了主体,岂不“杯具”了。同样的道理,感光度和闪光指教也不能简单加减。所以我们一般用F5.6左右的光圈,1/2s-1/15s的快门,用1/32+的闪光输出量(视你的闪灯最大指教,我以佳能的580EX为参考基准),感光度在IS0640-1000这个范围里,视情况调整。特别是传统的舞台摄影的拍摄手段,在这里不太适用。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在夜场演出拍摄时,后帘同步闪光的作用被夸大了。由于被摄主体正面和背面都可能突然出现比较强的追光,或者其他闪光,所以拍摄特写照片时,如果你想控制好“人物”的清晰度,那么用前帘慢同步闪光实际上更保险。

《数码摄影》:从上面介绍的情况看,似乎对相机的要求并不十分苛刻,全画幅很重要么?

毛:这里首先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随着现代音乐表演的现场舞台形式,对声光电的利用越来越复杂,现场光的控制掌握也就越来越难,如果相机、镜头、闪光灯的技术先进了,对摄影师无疑是个很大的帮助。另一个问题,杂志总是希望照片有更高的品质,更大的尺寸,因此器材的不断升级成了必然趋势。

之所以用全画幅,主要还是借助画幅的优势,获取更大的画面宽容度。另外,同等像素数的输出条件下,全画幅的高ISO成像还是有明显优势的。虽然我们对感光度的要求最高到ISO1600也就够了,但在某具体的场景下,你不能因为画质原因主动去降低ISO设置,需要ISO 800时就是ISO 800,你用ISO 400可能画面就全变味了。举个例子你看到的图一,注意围绕DJ的绿色光带,获得这个效果,要控制闪光的输出指教,尽量压暗,然后就是比较长的快门时间,这样绿色的光带和主体的关系才能平衡,如果降低ISO值,那么就需要增加闪光指教,这样光带的效果就不明显了,没法显出这种小众电子音乐“地下演出”现场的风格,最终这张照片会被图片编辑拿掉!

再比如图二,女孩背后的红色背景光,实际上是一些小LED灯,我们用1/4s的慢快门把它们由点和线晃动成面,但是不能再慢了,为什么?如果你降低感光度,然后用1/3s,那么闪光指教要调低,接着红色块就会染到人物主体的脸上,这个片子就不能用了。当然,你也可以保持感光度,用大量后期工作来解决画质问题,但是调整高感照片的问题是很困难的,比如降噪处理做多了,画面的阶调和色彩细节就要损失,不如在拍摄时解决问题来得有效。有一位我们圈内很有声望的摄影师,曾用APS画幅的EOS40D分别拍摄两张照片,一张拍光影和一张拍人物,再用合成的方法来处理,视觉效果当然不错,但是这样就失去了现场拍摄所追求的意义了。

《数码摄影》:夜场拍摄对镜头的配置有什么特殊要求么,大光圈定焦头在这种场合有用么?

毛:提到镜头,我先补充一点关于选择全幅机身的理由一夜场演出拍摄,大多数时候场地里都是拥挤不堪,舞者或DJ离你也很近,所以主要用广角变焦镜头拍摄,画幅大了用广角镜头则在成像质量上有先天优势。而且眼下APS相机用的中高端广角变焦头价格也不便宜。

提到夜场拍摄,可能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大光圈镜头。确实,光圈大点有好处,但这个好处体现在对焦上而不是成像拍摄上。拍摄时一般用F5左右的光圈配合闪光灯拍摄,所以我用EF17-40mm F4L这只镜头就足够满足拍摄要求了。关于对焦的问题,夜场里大环境非常暗,追光时有时无,单反的AF系统检测下限一般只有OEV,旗舰级的也就是-1EV,应付不了这种环境。这时如果没有红外AF辅助灯,就算镜头有F1.4的光圈AF系统也难以工作,

除了对摄影者综合的拍摄技术运用是一种检验,正在国内逐步兴起的时尚派对摄影,也对拍摄者的摄影器材配置,特别是运用器材的技巧提出了相当高水平的要求。以毛振宇使用的器材为例:他曾经长期使用奥林巴斯的4/3画幅E系统单反相机(E500),但随着行业水平的提升,一套更适合弱光环境高ISO拍摄的全画幅

单反成了必要的装备。此外高性能机顶闪光灯和中高档广角变焦镜头也成了一种必须!

[关于夜场演出拍摄使用的器材配置,摄影师建议]

1 为了输出足够尺寸的高品质夜场演出图片,需要一台能够在ISO 800-1600的范围里有出色成像品质的相机。如果有条件,最好是全画幅的,方便选择广角变焦镜头。当然,性能较好的AP8画幅相机也是可以接受的。

2 一只带有红外AF辅助照明功能的闪灯无线同步触发装置(闪灯遥控触发器):比如佳能的ST-E2,对于尼康用户来说则是SU-800。总之,这个闪灯遥控触发器,必须带有红外AF辅助照明功能。

3 最近对焦距离比较小的广角变焦镜头,或者35mm等效焦距能达到24mm的标准变焦镜头,最大光圈最好能达到F3.5,但不必刻意追求更高的最大光圈。

4 一个尽可能轻、薄贴身的时尚摄影包。解决对焦问题关键还要靠类似ST-E2这样的设备。所以大光圈定焦镜头在这个环境下,价值很有限。

不过,夜场拍摄对镜头的抗逆光能力要求比较高,追光方向总是在变,大多数时候你都是在逆光或者侧逆光拍摄,如果镜头“吃光”的现象严重那就很难出理想的作品了。从这个角度看,对厂商镀膜技术越先进的镜头越有利吧?只是,我没有条件都拿来试一试。

《数码摄影》:您刚才提到ST-E2这个佳能原厂的遥控引闪器很有用,能具体说说么?

毛:因为,大多数时候要离机闪光,所以无线遥控引闪器是必须的。因为我用EOS相机,所以用ST-E2,我看到同行里用尼康单反的也有类似装置(FOTO:型号是尼康SU800)。你会想到引闪线,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夜店里演唱会现场往往异常拥挤混乱,我的镜头曾经被一个Dancer从相机上踢掉过,闪光灯曾经被挤掉摔坏过,如果你身上有根电话线一样的引闪线连着相机,那么后果可以想象了。

用ST-E2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提供红外AF辅助照明,这是我知道的在昏暗的夜场演出里唯一能保证准确快速对焦的方法,580EXⅡ在离机状态不能提供AF辅助照明。如果你想说EOS40D或者尼康D90上那种手电筒式的AF辅助,我得告诉你它们在这里几乎没用。ST-E2还有一个妙用――辅助取景,以图三为例,这是一张主体为Dancer(现场的舞者)的盲拍作品,因为前排大量观众堵塞了视线,必须举起相机没有条件看取景器,用即时取景会影响拍摄速度。利用ST-E2上的红色AF辅助照明灯,投射到被摄体上的光斑,来帮助确定取景范围。这种盲拍方式在拍摄演出时经常用到,因为拍摄现场很黑,往往从光学取景器和LCD屏幕上都很难真正看清楚,所以用AF照明灯的投射光斑辅助盲拍,熟练以后,效率很高。

《数码摄影》:看起来闪光灯也是拍摄时尚派对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毛:有些要拍下大块演出场地的照片,比如图四、图五为了突出现场气氛,是要利用现场频闪光拍摄的,你需要根据经验,在频闪的追光方向,在照明最强的瞬间按下快门。特写照片,都要用离机闪光,闪光灯大多不能放在机顶,所以一定要支持无线同步功能,另外闪灯的控制界面最好要有LED背光照明。不过,对于灯的i-TTL或者E-TTL之类的自动闪光曝光控制没有要求,因为现场复杂的光线条件再聪明的TTL系统也会被欺骗,主要靠手动闪光控制未实现。

《数码摄影》: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您愿意用一段话评价一下您现在的这项工作么?

毛:纯粹个人观点时尚派对摄影是展示时尚和前卫文化的一种理想方式,更是检验摄影师各种拍摄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展现摄影师个人创意风格的绝佳方式。这种摄影行业的新兴展示,正在以更多样的视角生产出更精彩的作品。

[摄影师 提示]在城市里,多数时尚派对或潮流音乐演出在会厅、俱乐部,主题酒吧这类私密性比较强的夜店中举办,在这里穿着“前卫”的舞者(Dancer)和那些知名的音乐DJ是被摄的主角,作为摄影师,最好也让自己的穿着贴近那里的氛围。